⑴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課後反思:
「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教學,遵循了課改的新理念,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意識、教學思路、教學實施都立足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本節課突出了以下的特點:
【課題】什麼是周長?
【教學內容】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初步體驗周長的意義.
【教學准備】樹葉,毛線.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周長.
1、請同學們用一筆劃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樹葉的外形.
2、請學生匯報:你畫了那些漂亮的樹葉?
3、你有辦法得出那片樹葉的長度嗎?請試一試.
請學生單獨測量或者小組合作測量一片樹葉.
4、請學生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
5、定義:周長: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二、測量和計算圖形的周長.
1、討論:要想得到這些圖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幾條邊?為什麼?
2、學生活動.
3、匯報結果.
三、每題中的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麼?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測量、移動等方法,做出判斷.
2、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四、教學反思
1.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
本節課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為載體.新課開始又創設了小螞蟻繞樹葉的邊緣爬一周的情境,找身邊物體的周長等活動,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周」的空間概念.能夠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設計了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尤其是讓學生描樹葉的周長、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學方式真正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提問題,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新課伊始創設各種情境,不但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互相學習,培養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得輕松愉悅,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不僅重結果,更要重過程」是課程標準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麼是周長,而是讓學生通過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逐步認識「周長」的含義.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讓學生親自去參與,親自去體驗,親自去經歷,充分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⑵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進行平面圖形周長的教學的。它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教材呈現了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周長的含義是很不容易的。《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整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理解周長的含義。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合理的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並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通過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來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一、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周長。
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美麗的樹葉引入課堂。緊接著用「小螞蟻爬樹葉」 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接下來我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用彩筆來描一描書上45頁樹葉的輪廓和數學書的輪廓,並要求學生能像小螞蟻那樣用一句話描述,這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馬上熱烈起來,從而揭示了周長的意義。這是學生對物體周長最初的感受和體驗。
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周長。
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周長」後,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的邊線、數學書封面的邊線、黑板、文具盒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並動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組內說一說。再與學生一起演示,指出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通過小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議一議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周的邊線」在哪裡?怎麼找?手指從哪裡開始指,一圈後就到哪裡結束?又通過課件練習,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一周的邊線」是連起來的(封閉的)。這樣,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開展操作活動,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讓學生在拓展中掌握和鞏固周長的概念。
通過描一描,畫一畫,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的周長;通過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理解了周長;最後,採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鞏固了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先組織學生同桌測量頭圍、腰圍的長,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測量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接著,引導學生探索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麼測量和計算,這樣的拓展活動激發了學生無限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⑶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44—45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教材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與操作認識周長,然後在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長,最後,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重點應放在讓學生觀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體會周長含義,從而自然的獲得求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的意識.要引導好學生獲得更深刻、更准確的理解和體驗.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視野比較開闊,知識豐富,而且可以通過家長、書籍、網路等了解到一些數學知識.從「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而且學生已經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城市的孩子通過美術課也理解了「邊線」「輪廓」這些詞的含義,因此教材讓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礎上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更有利於學生的掌握.動感十足的教學情境,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班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已經很出色,學生明白什麼時候獨立學習,什麼時候需要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中更懂得怎樣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務.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動」起來,使他們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流程:創設情境(認識一周)——動手操作(認識周長、測量周長)——小組合作(測量圓的周長)——鞏固提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並能測量物體的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數學思想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並計算出周長.
資源開發:從周長聯繫到用皮尺測量腰圍頭圍,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教學媒體:線、直尺、皮尺、樹葉、小篇子、課件
板書設計:
周長
樹葉的邊線圖 各種圖形
作業設計:
必做:練習冊相關內容
選作:從周長聯繫到用皮尺測量腰圍頭圍.(資源開發)
課後反思:
「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教學,遵循了課改的新理念,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意識、教學思路、教學實施都立足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本節課突出了以下的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
本節課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為載體.新課開始又創設了小螞蟻繞樹葉的邊緣爬一周的情境,找身邊物體的周長等活動,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周」的空間概念.能夠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設計了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尤其是讓學生描樹葉的周長、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學方式真正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提問題,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新課伊始創設各種情境,不但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互相學習,培養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得輕松愉悅,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不僅重結果,更要重過程」是課程標準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麼是周長,而是讓學生通過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逐步認識「周長」的含義.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讓學生親自去參與,親自去體驗,親自去經歷,充分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⑷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44—45頁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平面圖形的周長。教材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與操作認識周長,然後在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長,最後,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重點應放在讓學生觀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體會周長含義,從而自然的獲得求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交流、合作和動手操作的意識。要引導好學生獲得更深刻、更准確的理解和體驗。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視野比較開闊,知識豐富,而且可以通過家長、書籍、網路等了解到一些數學知識。從「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而且學生已經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城市的孩子通過美術課也理解了「邊線」「輪廓」這些詞的含義,因此教材讓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礎上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更有利於學生的掌握。動感十足的教學情境,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班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已經很出色,學生明白什麼時候獨立學習,什麼時候需要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中更懂得怎樣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務。因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動」起來,使他們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學流程:創設情境(認識一周)——動手操作(認識周長、測量周長)——小組合作(測量圓的周長)——鞏固提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並能測量物體的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數學思想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並計算出周長。
資源開發:從周長聯繫到用皮尺測量腰圍頭圍,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教學媒體:線、直尺、皮尺、樹葉、小篇子、課件
板書設計:
周長
樹葉的邊線圖 各種圖形
作業設計:
必做:練習冊相關內容
選作:從周長聯繫到用皮尺測量腰圍頭圍。(資源開發)
課後反思:
「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教學,遵循了課改的新理念,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意識、教學思路、教學實施都立足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本節課突出了以下的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
本節課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為載體。新課開始又創設了小螞蟻繞樹葉的邊緣爬一周的情境,找身邊物體的周長等活動,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周」的空間概念。能夠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設計了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尤其是讓學生描樹葉的周長、量圓的周長讓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教學方式真正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提問題,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新課伊始創設各種情境,不但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互相學習,培養合作意識與探究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得輕松愉悅,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不僅重結果,更要重過程」是課程標準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麼是周長,而是讓學生通過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逐步認識「周長」的含義。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讓學生親自去參與,親自去體驗,親自去經歷,充分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⑸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初步體驗周長的意義. 【教學准備】樹葉,毛線.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周長. 1、請同學們用一筆劃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樹葉的外形. 2、請學生匯報:你畫了那些漂亮的樹葉? 3、你有辦法得出那片樹葉的長度嗎?請試一試. 請學生單獨測量或者小組合作測量一片樹葉. 4、請學生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 5、定義:周長: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二、測量和計算圖形的周長. 1、討論:要想得到這些圖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幾條邊?為什麼? 2、學生活動. 3、匯報結果. 三、每題中的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為什麼?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測量、移動等方法,做出判斷. 2、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四、總結: 關於周長這個概念你在這節課里有什麼收獲? 你還想了解哪些問題? 作業設計:試著量一量某個物體的周長. 板書設計: 課後記: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周長的由來.
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什麼是周長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內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容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隻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麼是它的周長,並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後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⑺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什麼是周長》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概念課的新知教學,本科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周長,屬於幾何范疇。基於知識特點,我在設計教學時,將認知過程分為概念認知和實踐理解兩部分。下面具體反思一下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
先說優點:
1.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幾何直觀演示,使概念直觀生動,強化認知。
在開課出我以樹葉為例引導學生理解「一周的長度」這以抽象的概念,並用課件給學生了一個直觀明確的認知:周長就是圖形邊線一周的長度。增強了學生對周長概念的認知。
2.實踐理解,梯度深入。
在實踐體驗環節,描一描平面圖形,這里我在活動單上設置了「樹葉、圓形、星形」的三個圖形,讓學生從規則、不規則,曲線、直線不同的層面體驗物體的周長。
算一算,量一量中設置了三個層面的實踐。第一層測量計算規則的圖形周長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怎麼算的?」來明確圖形的周長概念;第二層設置了不規則的測量不規則的圖形,樹葉的周長。使學生對周長的概念認知進一步的深化。最後是周長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設置了實踐測量腰圍、頭圍的合作實踐,通過匯報交流讓學生明確這里測量的頭圍和腰圍必須是相應位置,水平方向一周的長度,讓所學知識生活化。
3.「以學定導,多元互動、 評價激勵」,學生參與度高。
在課堂教學上我以 "獨學、對學、群學"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生自學思考交流的平台,鼓勵學生大膽展示,敢於質疑補充。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實踐修正,在「自評、對評、師評」的互動式評價激勵中不斷自我修正提升。
4.運用幾何直觀演示,有效的滲透相關的數學思想、引出數學方法。
在教學中契機對學生進行相關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課堂教學更有深度。例如,在實踐活動二中,同伴互助測量一片樹葉周長時,向學生滲透了數學上的「極限思想」讓孩子明白,越精確越好,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其中一組同學在測量腰圍時,竟然撩起了衣服,讓同伴貼著自己的皮膚測量,力求精確,這時我又不得不向孩子們說明,生活中裁縫做衣服測量腰圍不求精確,只求舒適的尺度。
數學方法的引出也有直觀的演示支撐。學生匯報測量方法同時又引出了「化曲為直」、「分段計量」的測量方法;在練習提升比較「凹」、「凸」兩個圖形周長中,學生匯報比較方法時時形象的引出了「平移比較法」、「分段比較法」等數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從知識到實踐應用的方法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不足:
1.學生在實踐活動組織的鬆散,需要進一步要求。應多培養學生的自覺「收-放」意識。
2.多對學生進行有序的邏輯思維訓練,尤其是在匯報交流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語言進行有序的邏輯梳理,讓孩子們的表達更有條理。
⑻ 三上數學第五單元什麼是周長教學反思
新課標告訴我們,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節課上,我創設了多個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不斷豐富對周長的感知,不斷加深對周長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頭腦中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處:
1、對教材的擴展與加深。
課本中僅僅通過描兩片樹葉的邊線就讓學生認識周長,這是不夠的,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在一個新的數學概念的形成階段,需要利用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充分感知其周長,因此,教學中設計了平面的直線圖形、曲線圖形,其中有規則圖形,也有不規則圖形以及樹葉,讓學生通過描邊線認識它們的周長,這是對教材的擴展。
另外,「一周的長度」只是對周長寬泛的解釋,要讓學生理解有周長的圖形必須是一個封閉的圖形;明白而具體到四邊形,即「四條邊的總長度」;三角形,即「三條邊的總長度」。讓學生用具體化的語言解釋周長,是對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學數學
悟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它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表及裡,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積累。
新課伊始讓學生動手把樹葉的外形描到白紙上,對周長獲得初步感知,接下讓學生說說周長的含義也只是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的猜想,此時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是淺層的、表面的。
當描周長、說周長、摸(指)周長及量周長環節結束時,學生頭腦中對周長的理解已經越來越深刻了,那積淀在頭腦里的概念不是教師說教式的灌輸進去的,而是在學生豐富的體驗中獲得的。
對概念的理解由淺入深,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讓小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為了操作而操作,應該為了學習而操作。
課上當全體同學動手描樹葉的外形、摸周圍物體的周長時,我適時強調:只描一周或摸一周;從一處開始,回到原處。並配上學生的演示、學生的講解。這樣就防止了學生錯誤的摸(指)法,做到有效。
量腰圍時,我讓學生解釋出什麼是腰圍,再讓同學估計老師的腰圍是多少厘米?然後讓一同學給老師量腰圍,其他同學當監督員,大家總結出量腰圍的正確方法後,最後同學們根據剛才老師的腰圍估計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圍。這樣促使學生鍛煉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把剛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強。
4、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當學生說到用毛線繞腰圍一周,再把用到的這段毛線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長度時,我適時地表揚:她用到了「轉化」的思想,把曲的線轉化成直的線。
當比較兩個圖形的周長時,我適時小結:平移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數學方法,你們應該很好的掌握。
敗筆之處:
由於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課堂駕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時間掌握的不合理,有點前松後緊。
再教設想:
說周長環節可以讓學生隨意挑選圖形來說,喜歡哪個圖形就說哪個圖形。還有時間上要安排的更合理一些。
⑼ 小學數學教學《什麼是周長》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設計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關注孩專子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屬驗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嘗試,尤其是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引導啟發學生採用先用繩子量圓的周長,再量繩子長度的辦法來測量圓的周長的方法,向學生滲透了「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活動過程中,對於學生操作出現的誤差,沒有應該及時糾正,導致相同的方法測量結果差距較大,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和新方法的認識與理解。
⑽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案與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進行平面圖形周長的教學的。它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教材呈現了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周長的含義是很不容易的。《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整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理解周長的含義。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合理的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並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通過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來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一、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周長。
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美麗的樹葉引入課堂。緊接著用「小螞蟻爬樹葉」 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接下來我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用彩筆來描一描書上45頁樹葉的輪廓和數學書的輪廓,並要求學生能像小螞蟻那樣用一句話描述,這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馬上熱烈起來,從而揭示了周長的意義。這是學生對物體周長最初的感受和體驗。
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周長。
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周長」後,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的邊線、數學書封面的邊線、黑板、文具盒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並動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組內說一說。再與學生一起演示,指出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通過小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議一議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周的邊線」在哪裡?怎麼找?手指從哪裡開始指,一圈後就到哪裡結束?又通過課件練習,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一周的邊線」是連起來的(封閉的)。這樣,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開展操作活動,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讓學生在拓展中掌握和鞏固周長的概念。
通過描一描,畫一畫,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的周長;通過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理解了周長;最後,採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鞏固了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先組織學生同桌測量頭圍、腰圍的長,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測量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接著,引導學生探索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麼測量和計算,這樣的拓展活動激發了學生無限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四、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當學生說到用毛線繞樹葉一周,再把用到的這段毛線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長度時,我適時地表揚:她用到了「轉化」的思想,把曲的線轉化成直的線,能化曲為直,很聰明。
當比較兩個圖形的周長時,我適時小結:平移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數學方法,你們應該很好的掌握。
這節課還是留有遺憾:由於想給學生充分的探索時間,所以存在前松後緊的問題,後面環節中的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也不夠充分,部分練習只有留待下節課進行,因此對課堂的調控還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