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族樂器中的古琴和古箏都有哪些區別
中國古典音樂源遠流長,千年的文化積淀了各種餘音繞梁的名曲,也一並誕生了各種含有濃郁文化特色的古典樂器,比如古箏、箜篌、琵琶等等。現代人們越來越崇尚古典美,也嚮往古人彈奏樂器時的縹緲之姿,紛紛選擇學習古典樂器。最常見的有古箏或者古琴,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從演奏方法看: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實際彈奏時,同時可以撥動兩根琴弦作和音彈奏。而古箏則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撥弦,左手控制弦的張力。
無論古琴還是古箏,都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瑰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其中一個進行學習研究,不過音樂都是互通的,熟練了古琴,相比古箏也能上手演奏一番的。
⑵ 語文問題
鸕鶿
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麼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又窄又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近處的一隻小船上,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著命令。 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湖面上盪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一隻鸕鶿鑽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漁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進它喉囊的魚擠出來,又把它甩進水裡。 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 岸上炊煙四起,裊裊地升上天空。漁人不再趕鸕鶿下水了,讓他們停在船舷上。他從艙里揀些小魚,一條條拋給鸕鶿吃。鸕鶿張開長長的嘴巴,接住拋來的魚,一口就吞了下去。 漁人盪起漿,劃著小船回去了,湖面上留下一條波痕。遠遠望去,一隻只鸕鶿又像士兵似的,整齊地站在船舷上。 天色漸漸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
【設計依據】 《鸕鶿》系浙江省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1課,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鄭振鐸先生。作者依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為我們逐次展現了三幅洋溢著水鄉風韻的優美畫面。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漁人閑憩圖」。作者在這里精心擷取了幾種頗能反映水鄉特徵的景物,「夕陽映照下平如明鏡的小湖」、「幾棵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又窄又長的小漁船」、「悠然的漁人」、「待命的鸕鶿」,著力營造出一種恬靜、悠閑的氛圍。隨後,作者筆鋒陡轉,一幅「鸕鶿捕魚圖」展現在我們眼前。隨著漁人的「一抹」,訓練有素的鸕鶿紛紛鑽進水裡。湖面開始盪漾,浪花開始跳躍,漁人開始忙碌。鸕鶿更是上鑽下跳、翻騰不迭。小湖洋溢著一派活躍、歡騰的景象。最後呈現給我們的,則是最具國畫意味的「漁舟唱晚圖」。裊裊四起的炊煙,漸漸暗淡的天色,恢復平靜的湖面,襯托著盪槳歸舟的漁人,把我們再次帶入了恬靜、平和的意境之中。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特點:捕漁前——捕漁時——捕漁後。
2、品味「一抹」,感受漁人捕漁時歡騰、喜悅的畫面。
【教學預設】 一、聽音樂,談感想。
1、上課之前我們來聽三段音樂,仔細聽,這三段音樂分別有什麼特點,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分別播放三段音樂片段。
3、談感受。
二、讀課文,配音樂。
1、讀好課題。
①教師板書課題。
②教師: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的這篇文章,和這三段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
③指多名學生朗讀課題,再齊讀課題。注意!「鶿」是第二聲,不翹舌。
2、初讀課文,思考,哪個段落可以配第一段音樂,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二段音樂,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三段音樂。
3、學生配樂朗讀。
三、小結感受 捕魚前(悠閑)——捕魚時(緊張)——捕魚後(悠閑) ……
四、讀悟寫捕魚時的段落
1、學生自由讀2、3、4自然段,說說最喜歡段落中的哪些詞語,並把自己喜歡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2、選「班長」。
①這些詞語,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一個班,你認為誰可以當班長?
②教師引導下選出班長「一抹」。 3、品味「一抹」。
①教師:「一抹」是班長,是這么多詞語班級中的一班之長,我們一起來讀讀漁人這「一抹」的句子……「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 齊讀——抽讀——表演讀——閉上眼睛想像讀
②教師:漁人這「一抹」是怎樣抹的?黑板上出示( )地一抹 預設答案:輕輕、自信、利索、滿懷希望、輕松自如、喜滋滋……
③填上形容詞再讀整句話。
④再想像: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說:________________」
⑤組織交流,隨機點撥。 既然漁人這句話是對鸕鶿說的,那總得先有個稱呼吧。(好鸕鶿、小東西、捕魚能手、親愛的、孩子們、兄弟們、我的寶貝、朋友們、小傢伙們、小嘟嘟……)
⑥延伸拓展:你們看,漁人這一抹,抹得多麼自信、多麼自如呀!他這「一抹」,抹出了什麼?看看黑板上這些詞語班級的成員,自由讀2、3、4自然段,讀後說說,漁人這一抹,抹出了什麼? 指著黑板上的詞語,引導學生品味句子: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這一抹,抹出了( )。
3、廣化語感。
①教師:多麼神奇的「一抹」呀,蓋上書本,想像一下,漁人家中的柴米油鹽、漁人的幸福生活、漁村小康之路,都在這神奇的「一抹」之下實現了。
②學生書面填空:這神奇的「一抹」,抹出了( )。
③齊讀這幾段課文。
四、結課 《鸕鶿》教學反思 10月28日晚 小雨 星期五 10月初,教導處陳主任告訴我,讓我准備一堂課,去萬阜學校交流。接下去的一個星期,我都在挑選要上的課文,最終確定《鸕鶿》一文。原因有兩點:
一、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描繪了一幅幅動靜交融的美麗圖畫,覺得它比較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二、這篇文章有很多名人名家深入的去挖掘過,金明東通過上《鸕鶿》,「一抹」紅遍浙江,我手頭上也有王崧舟老師的課堂實錄,有他對文本的深刻解讀。資料比較多,備課相對容易些,可以偷懶。 經過幾天查閱資料、思考,我初步理出了課堂教學思路:通過「畫」圖畫,引出文章的結構特點「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後」;通過選「班長」,抓出關鍵詞語「一抹」;通過品味「一抹」,體會活躍、歡騰的鸕鶿捕魚圖。形成初稿後我把教案放到網路上和網友們討論,在他們的建議下給范讀課文配上音樂《漁舟唱晚》,修改了「一抹」的教學環節,最後形成《鸕鶿》教學預案。 第一次試講。 10月28日上午第一節課,我借用了四(1)班的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試講。課後集中在閱覽室評課。大家在評課時肯定了我對這堂課的總體設計(謝天謝地,推翻一堂課的總體設計,重新定位組織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呵呵),針對我這堂課的細節處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主要討論的焦點在以下兩點: 一、處理好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與正確把握文意的關系。 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這是我在備課時著力體現的一個亮點。的確,在課堂上,學生也閃現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如對「如何一抹」的理解上,學生指出了輕輕的一抹、迅速地一抹、高興地一抹、喜悅地一抹……一抹的時候,漁人彷彿在對鸕鶿說什麼?學生答案非常精彩,有學生講「鸕鶿大哥,快幫我捕魚去!」小寶貝,該上班了!」……漁人這一抹,抹出了什麼?學生更是打開了思維的窗口。漁人這一抹,抹出了魚兒、抹出了微波粼粼的湖面、抹出了無數浪花、抹出了漁人的晚餐……在學生精彩紛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與文本意境不太和諧的答案。如有學生說慢慢地一抹、使勁地一抹,有學生說「一抹」抹出了垃圾。當出現這些答案時,我並沒有進行恰當的評價。有些作為學生的多元解讀一並處理,有些用一些「你的想法很獨特」之類的評價語言搪塞過去。評課時,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展開激烈的討論,陳老師指出,學生在拓展發散的時候,往往沒有結合文本意思,而是想到什麼詞語就說什麼詞語。這時候老師應該進行正確引導。什麼時候引導,如何引導?該如何控制這個度呢?引導太多了,會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呢?討論之後大家建議,先讓他們大膽說,之後在對學生出現的語言結合前後文進行比較,選取合理的答案。 二、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沉著穩健又能激情飛揚。 生活中我是一個比較沉默的人,不太喜歡講話。這種性格帶進了課堂,也影響到我的課堂。課堂中我喜歡有條不紊的講,喜歡一絲不苟的練,喜歡故作深沉的讀……這保證了課堂的秩序,保證了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但卻使課堂少了許多生氣、少了份活躍、少些許張揚。針對這些,張副校長、陳主任、葉老師都提了些意見:張校長讓我朗讀要更大氣些,放開些;陳主任針對課堂中學生的出色表現表揚要誇張一些、張揚一些;葉老師指出當課堂冷場的時候,我們應該更愉悅的鼓勵學生。的確是這樣,在課堂中當學生出現「鸕鶿大哥,快幫我捕魚去!」「小寶貝,該上班了!」這樣幽默的語句時,我沒能讓課堂輕松到及至,反而用一句生硬的「真幽默」,讓幽默的課堂又回歸到平淡。當學生說出漁人一抹,抹出幸福生活、抹出金錢時,我也不能把心中對他的那份贊許充分的表達出來。我想,要做到既沉著穩健又能激情飛揚,是有難度的,但這應該是我努力的方向! 最後,陳老師還提出,是不是在課堂最後放一放鸕鶿補魚的畫面等問題……通過簡短的評課,更加明晰了我對這堂課的理解,對上好這堂課,充滿了信心! 10月29日晚 小雨 星期六 早上很早醒了,躺在床上,思考起昨天上的課文《鸕鶿》。因為這是一堂公開課,所以我在第一課時就切入文章的第二大段,把主要時間安排在品位「一抹」一詞上。在這之前還需熟悉課文,理出課文的結構特點。內容較多,時間很緊,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在前面部分通過「畫」圖畫,梳理文章的結構,因為學生對文本感悟的時間很少,學生比較困難。試講的時候學生出來的答案是畫20幅圖、8幅圖,3幅圖(可惜都是第一自然段的內容),4幅圖。沒有學生能准確概括出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後三幅圖。如何降低學習難度,達成學習目標呢? 這時我想起鸕鶿的配樂《漁舟唱晚》,我通過編輯使音樂由「悠閑—緊張—悠揚」,與課文基調相吻合。能否通過讓學生聽音樂,配朗讀內容,使學生梳理出文本的結構特點呢?這樣梳理出文章結構,不但理出「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後」三個環節,更重要是使學生感受到課文由「悠閑—緊張—悠揚」的變化,經過思考,我決定把教案前部分修改如下: 一、聽音樂,談感想。 1、上課之前我們來聽三段音樂,仔細聽,這三段音樂分別有什麼特點,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分別播放三段音樂片段。 3、談感受。 二、讀課文,配音樂。 1、讀好課題。 ①教師板書課題。 ②教師: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寫得非常優美、非常生動的課文。誰來讀讀課題? ③指多名學生朗讀課題,再齊讀課題。注意!「鶿」是第二聲,不翹舌。 2、初讀課文,思考,哪個段落可以配第一段音樂,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二段音樂,哪些段落可以配第三段音樂。 3、學生配樂朗讀。 三、小結感受 捕魚前(悠閑)——捕魚時(緊張)——捕魚後(悠閑) …… 11月11日 星期五 多雲 沒有課前預習,沒有課前准備,沒有課前談話。坐了兩個小時車,8:45到萬阜,等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打開電腦,拷貝好音樂,已經9點了。馬上開始上課。很倉促,但是很真實。 剛開始,我播放了兩遍《漁舟唱晚》三段音樂,讓他們談感受。我明顯的已經體會到他們已經感受到第一段音樂中的悠閑、寧靜、舒緩。第二段音樂中的緊張、忙碌、歡快。第三段音樂中的悠然、輕松、舒適。但農村孩子畢竟詞彙量比較少,雖然心裡有感受,但是無法表達。只有一個學生說了「慢——快——中速」,無奈,我只得把它板書到黑板上。 接著,我進入「當朗誦家,給背景音樂配詞」環節,讓他們初讀課文。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本,所以此環節佔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不過學生能夠藉助音樂的幫助,順利的梳理出文章的結構特點。給第一段音樂配上了第一自然段,第二段音樂配上了二、三、四自然段,第三段音樂配上了五、六、七自然段。接著我根據學生談話概括出「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後」三部分。這一環節的目的基本已經實現,遺憾之處在於我第一次實施這種教學,組織不是很順暢,顯得有些疙疙瘩瘩。 接著進入品讀「捕魚時」段落,我一看時間,已經剩下不到20分鍾了…… 在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落後,我讓學生把認為值得研究的詞語寫到黑板上,「一抹、一圈圈、粼粼波紋、無數浪花、柔光、跳躍、喉囊鼓鼓、不斷……」接著讓學生選「班長」,如我所料,「一抹」沒有學生提名,這時我果斷把「一抹」任命為「臨時班長」。 我讓學生反復誦讀「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在學生邊做動作邊誦讀後,我問學生:漁人這一抹是怎樣抹的?跟上次試講時一樣,學生答案也是多元的。「輕輕一抹、慢慢一抹、使勁一抹、重重一抹、快速一抹」,其中「慢慢一抹、使勁一抹、重重一抹」與文本意境不是很和諧,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去體會,讓學生思考「你覺得如何一抹更恰當?」聯系「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學生認為,鸕鶿很聽話。我及時點撥:鸕鶿這么聽話,漁人捨得重重一抹、使勁一抹嗎?萬一傷著鸕鶿怎麼辦?把「使勁一抹、重重一抹」去掉,聯系「漁人忽然站起來」一句,把「慢慢一抹」去掉,接著又讓學生聯系漁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學生講了「興奮地一抹、高興地一抹、有興趣地一抹」。通過這樣處理,既對文本的進行多元解讀又正確把握了文意。 由於所剩時間不多,我去除了「再想像: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說:____」這一環節,直接讓學生體悟,漁人這一抹,抹出了什麼?在黑板上詞語的幫助下,學生答案也很多。遺憾之處在於時間很緊,有些走過場的感覺。 接著我讓學生蓋上書本想像,漁人這一抹,還抹出了什麼?學生在思索之後,一女生站起來說:漁人這一抹,抹出了豐收的喜悅……這時,學生響起了掌聲,這掌聲,是對這位女同學的鼓勵,也是對我這堂課的一點安慰。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的課堂,有太多的遺憾,但也有很多的思考與收獲。
⑶ 如何指導學生音樂課外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
1、讓學生自主感受,自主參與
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傾聽,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寫畫.在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感受音樂,自己去創造音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的音樂課,只是識譜,唱歌,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能力.音樂課應該是孩子的世界,學生應該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不能僅僅只是一個聆聽者。
2、開展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標准》中指出:"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創造學生感興趣的藝術活動我們應當從"游戲"入手,將孩子的娛樂天性轉向用心去"冒險",在娛樂時人們能經歷一種最完美的人類狀態。而緊張與放鬆之間的完全平衡就是人類心靈的延伸,娛樂並不為失敗而困擾,游戲中也有風險,但娛樂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
⑷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1、詩詞庫:按朝代劃分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現當代》。
2、詩集庫:《李白詩全集》(共25卷)、《王維詩全集》(共10卷)、《杜甫詩全集》(共13卷)、《唐宋名家詞選》(共25卷)、《唐詩三百首》(共8卷)、唐五代詩選》(共2卷)、《南北朝詩選》(共6卷)、《宋詩一百首》(共3卷)。
先秦歌謠選》(共3卷)、先秦《老子》(共3卷)、《宋玉詩賦選》、《漢代詩歌》(共4卷)、《屈原全集》(共4卷)、《魏晉詩選》(共3卷)、《千家詩》(共4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共135卷)。
3、全唐詩庫:收錄傳世恢弘巨制:《全唐詩》(唐代詩人2500餘家的詩作45000餘首,共900卷)。
4、全宋詩庫:《全宋詩》(全書共輯兩宋詩人約9000餘家)。
5、全宋詞庫:《全宋詞》(全書共輯兩宋詞人1330餘家,詞作約20000首。)。
6、全金元詞庫:《全金元詞》(共收錄金元詞人280餘家,詞作7000餘首。)。
(4)漁舟唱晚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詩匯庫:《樂府詩集》(上、下共100卷)、《金元明清詩選》(共8卷)、清詩匯《晚晴簃詩匯》(全書共計詩人6100餘家,詩27000餘首,共200卷。)、明詩《列朝詩集》(選錄明代278年間的詩作,共80卷,入選詩人1600餘家。)。
《元人小令選》(共2卷)、《元詩別裁集》(此書共8卷,附補遺1卷,共收錄古、近體詩600多首,共100多人。)。
《郭璞詩全集》(共7卷)、《李賀詩全集》(共3卷)、《明清詞選》、《金元明清詩選》、《毛澤東詩詞全集》(共5卷)、《魯迅舊體詩選》(共3卷)、弘一《李叔同詩選》(共2卷)、《北島詩選》(共6卷)。
《穆旦詩全集》(共7卷)、《瘂弦詩選》(共2卷)、《陳敬容詩選》(共2卷)、《清詩別裁集》(共32卷)、《玉台新詠集》(共12卷)。
⑸ 我國的傳統文化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有鑒於此,幾十位對於傳統文化素有研究的學者通力協作,編纂了這部《中華傳統文化大觀》,奉獻給各位讀者。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眾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數、樹的文化全才。世界級文化大師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政治管理經驗以及藝術、體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技藝。孔子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偉大人物。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孔子對於音樂等藝術領域、射御之類技能甚至烹飪與服飾的原則等,都曾提出過非常精妙的見解。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對於文化的全面追求,啟發本書作者將不同門類的知識融匯貫通,集為一帙。
本書內容涉及的時間范圍因門類而略有差別,一般說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近現代。面對浩如煙海的歷人物、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存,本書沒有採取編年體的中國文化大事記的寫作手法和按詞條分門分類的文化詞典的編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術語、事件的簡單堆砌並不能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蘊。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書為讀者奉獻的是系統的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本書努力把尋找中華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發展線索放在首位,力圖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同時,本書也試圖分析每一文化門類的基本特點,闡釋這些文化門類在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處的位置。最終展現給讀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以外,還包含對各方面知識的整合與品味,包含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性總結與反思。相信這種撰寫方式能幫助讀者獲得清晰、明了和系統的知識。
強烈的時代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本書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視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是一門非常「年青」的藝術,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過百年上下。自宋代以來,主導戲曲舞台的藝術形式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繁榮。然而,這種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盡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因此,本書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各門類歷史發展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
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因內容和篇幅所限,本書只是約略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
⑹ 作文大全
外婆的越劇
很喜歡越劇,喜歡聽這優雅清麗的樂曲,喜歡看這高雅優美的動作,如此古老的樂曲,竟讓人有一股如沐春風的神韻。
小時候,從不知何為樂曲,只因外婆喜歡,懵懵懂懂地跟著她,搬一條小板凳,在簡陋的戲台下觀看。我們那裡只是一個小鎮,沒有什麼電影院,只搭了一個露天的檯子。演員也不過是幾個村民,純屬自娛自樂。我坐在外婆的懷里,聽上面依依呀呀的唱,腔調時高時低,有種難以描述的美妙。我嚷著要外婆將我舉起,透過黑壓壓的人群,只見幾個身穿古裝的演員,也不知在唱什麼,只是覺得新奇,竟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問外婆這是什麼,外婆笑了笑,用粗糙的,布滿繭的大手摸摸我的頭,「這是戲文。」我聽外婆用濃濃的鄉土音說話,一時間竟聽不懂,只是隱隱約約聽出「蚊」這字來。「外婆,為什麼叫『蚊子』?」外婆慈祥的笑了笑,用粗糙的大手捏捏我的鼻子,「傻孩子!」我痴痴的看著外婆暖暖的笑容,皺紋一圈圈盪漾開了,在我的心中竟也盪起一圈圈漣漪。
後來,我漸漸長大了,當我長到和外婆齊肩高的時候,外婆的懷抱再也裝不下我了。可我還是那麼想念外婆的懷抱,想念她衣服上淡淡的氣息,像極了越劇演員臉上妝粉的氣息。我還是喜歡和她擠坐在一條小板凳上,依偎在她身邊。我已經13歲了,可在她眼裡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盡管我不在向她提出那些幼稚可笑的問題,但仍經常聽她提起,每次說起這些趣事的時候,我總能看見盪漾在她臉上的笑容,我的心也暖洋洋的。我湊近她的耳邊,偷偷的說:「外婆,我也喜歡看戲!」外婆的笑容又綻開了,我聽到了滿世界的越劇歌聲,悠揚而動人。
外婆老了,我總看見她步履蹣跚,但她還是那麼喜歡越劇,可惜她再也走不動了,我仍舊經常省些錢,給她買些越劇的碟片,我總看見她欣慰的笑容,那是遲暮老人的感動。我還是喜歡越劇,從我被外婆高高舉起的那一刻起,我便和越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村子裡的戲檯子拆了,戲班子也散了,我的學習負擔也隨著時光的腳步加重了,但我仍堅持了這個喜好,平時有些空閑時,便看些片段,每次聽到歌聲的時候,眼前便浮現出外婆慈祥的笑容。
我愛越劇,愛外婆的越劇。
今天真好
有時候會埋怨生活的平淡,有時候會厭倦人生的平凡,清風流水的淡然中,有的卻是焦躁心靈的不滿。也許,當我們猛然發現時光一去不回的時候,會明白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可以坐在窗前,欣賞太陽初升的磅礴,觀看夕陽西下的悠然;輕嗅筆尖淡淡的清香,靜翻書上華美的的文章;傾聽窗外麻雀的細語,凝視門外朝氣蓬勃的小草。書房裡沒有半點聲音,只有心中無限的安詳與寧靜。夠了,足夠了。褪去煩躁與不安,隱去喧嘩與聒噪,我在這安靜的時刻,彷彿可以看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充滿幸福的微微一笑;彷彿可以聽到「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時那清脆絕妙的優美童聲。不錯的,有這份安詳與和諧,功名利祿,不要也罷!有這一刻的淡泊,有這一秒的平靜,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我能牽著妹妹的手,在那條鄉間小路上散步,聽鳥鳴蟲叫,看四周美景,午後的陽光溫暖異常,照在妹妹紅撲撲的臉上,照著她明亮燦爛的笑容。她的小手卻仍是冰涼,有些心疼的捂著她的手。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好好陪伴她了。記憶中那個頑皮、幼稚、嬌小的女孩,原來也長大了。長成了現在這個活蹦亂跳的小精靈,這個讓我牽腸掛肚的小傢伙。那雙明亮眼睛裡的快樂,讓我也忍不住笑了。"小雨,跑慢點!」忍不住輕呼一聲,這個小傢伙。那麼開心的下午,雖平淡卻幸福,不由感嘆,今天真好!
今天真好。放下手頭的作業,興奮的去找昔日的朋友瘋玩一番,金燦燦的陽光下,紅撲撲的臉上,沁出了密密的小汗珠,伴著銀鈴般的笑聲。臉頰通紅,眼睛裡滿是歡快。因為學校的生活,因為繁重的學習,很久沒有如此「瘋狂」。扔掉了一切的負擔,只有快樂的玩耍;解下了沉重的學習,只剩下肆無忌憚的歡笑。那麼快樂,發自內心的愉悅,簡單的游戲,就喚起麻木中的童心。今天真好!
偶一抬頭看清澈的藍天,今天真好!
⑺ 採茶舞曲 歌詞
採茶舞曲歌詞
起源:越劇現代戲
出自:民間
性質:舞曲
語言:吳語
歌詞一
溪水清清溪水長
採茶舞曲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里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么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歌詞二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面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多又多(來)快又快
年年豐收龍井茶啊
(7)漁舟唱晚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採茶舞曲,浙江省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
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傳統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70年代經我國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更是紅極一時。
⑻ 什麼是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是: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回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答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夥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
(8)漁舟唱晚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1、教研即教育研究。是指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教研公理有先有鑽研而後有教研和教研促進鑽研。
2、教研可以發生在現實中的某個地方,也可以發生在互聯網路空間。因此,根據教研的發生地點把教研劃分為實地教研和網路教研。
3、教研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包括「一德四力」,即:職業道德、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4、教研的活動形式要為教研的目的服務.選擇什麼樣的教研形式,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研的關鍵問題;然後根據教研需要權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選擇更加有利於達成教研目標的形式。
⑼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目錄
顯著特點
文化總述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參考書籍
傳統音樂
文化細品
中國傳統文化之我見
圖書信息(一)基本資料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一)基本資料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顯著特點
文化總述 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參考書籍
傳統音樂
文化細品
中國傳統文化之我見
圖書信息(一) 基本資料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一) 基本資料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展開 編輯本段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
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傳統文化之皮影
編輯本段文化總述
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古代發明(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參考書籍
《中華民族》《中國歷史名人》《中國語言文字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宗法禮俗》《中國世界遺產》《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國學思想》《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圖騰文化》《中國古建築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國古橋文化》《中國名山文化》《中國文化名城》《中國中醫葯》《中國茶文化》《中國酒文化》《中國陶瓷文化》《中國絲綢文化》《中國服飾文化》《中國書法文化》《中國繪畫文化》《中國文化名鎮》《中國民樂文化》《中國民間藝術》《中國曲藝文化》《中國戲曲文化》《中國武術與傳統體育》《中國民俗文化》《中國龍文化》《中國數字文化》《中國色彩文化》《中國養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中國神秘文化》《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名篇》《中國性文化》 《中國錢幣文化》《中國文史典籍》《中國科技與發明》《中國天文歷法》《中國度量衡器》《中國皇室文化》《中國古代官職》《中國科舉教育》《中國法律刑罰》《中國宮室車馬 》《中國衣食什物》《中國古代軍事兵器》《中國古代商賈貿易》
編輯本段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編輯本段文化細品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頭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聖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談到了,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編輯本段中國傳統文化之我見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探究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路兼備的國家。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中國古代社會東部為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東部的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從而也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一)
基本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
書 名: 中國傳統文化 作 者:朱筱新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2月 ISBN: 9787300115894 開本: 16開 定價: 24.00 元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公共選修課程中的一門課程,本教材結合高等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需求,選擇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與現實社會生活聯系較為密切,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有一定幫助的中國傳統思想、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節日風俗等內容進行了闡述。通過闡述,深入分析和揭示其所蘊涵的人文內涵,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和魅力。本教材通俗易懂,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較強,不僅對於高校師生而言是一本難得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而且對於其他有志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而言也是難得的入門書籍。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傳統思想與禮儀風俗 第二章 多彩的傳統社會生活 第三章 中國傳統藝術 第四章 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 參考文獻 後記 ……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一)
基本資料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 圖書編號:1385274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圖書《中國傳統文化》
定價:24.0 ISBN:781109333 作者:李寶龍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輝煌而悠久的歷史,是世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大約在8000年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在黃河、長江和淮河等流域的廣闊土地上,創造出了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雛形。 從夏朝開始,中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經過長期的融合與同化,中原民族和戎、狄、蠻、夷等周邊少數民族,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絢麗多彩的文明。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經過秦、漢兩代的推進和魏、晉、隋、唐的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到巔峰。 綜觀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種古代文明的形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有著數千年綿延不斷、獨立發展的悠久歷史。透過中國所有這些發明創造與智慧結晶,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對世界文化的推動與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1]
圖書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 第二節 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關系 第四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功能 第五節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 條件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和歷史環境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基礎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作主體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第一節 多元文化的統一 第二節 重實際、求穩定的非宗教理性 第三節 道德至上的宗法型文化特徵 第三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社會功能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中國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思想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輔翼 第一節道家的形成與哲學 第二節佛教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中國傳統審美文化 第一節 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徵 第二節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 第三節 中國傳統的陶塑藝術 第四節 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 第五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方面 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 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 第三節 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⑽ 教研活動有哪些
教研活動有:
一、聽課、評課式
1. 聽課、評課式教研活動是傳統的教研活動形式。通過聽課、評課活動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講課教師要在課前精心准備,對講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研究,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
2.評課時,講課教師要認真介紹教學設計、重點、難點、方法及自己的體會。評課教師要實事求是地進行點評,指出優點和缺點,針對缺點提出改進的意見。通過大家的協調,最後集體研究確定這一節課的整體的教學設計。
3.聽、評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過場,不注重實效,尤其是不能只說優點,不說缺點,同時,教師要善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說課式
1.說課可以作為一種教研活動形式,一方面鍛煉教師的表達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學設計,最終形成教學設計的最優化。
2.在說課前要布置好任務,做好總體安排,准備好說課材料。說課材料環節要齊全,有典型性、有科學性。說課過程中,說課人講完後,其他參與教師要對說課材料進行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
3.說課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說課環節必須齊全,要有整理補充、完善的過程。
三、論文宣讀式
論文宣讀教研活動,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加強對業務知識的研究學習,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動氛圍。在每一個學期初,每位教師必須選擇一個課題,針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在要求的時間內拿出一兩篇系統化的論文。論文宣讀可以安排在每一個學期末,集中一兩次教研活動。每位教師可以將這一學期自己最成功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宣讀。通過論文宣讀,教師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校可以將這些論文,形成論文集。教師還可以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論文投到各種期刊發表。
論文宣讀需要注意的是,各位教師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自己的親身體會,不可抄襲,否則就失去現實意義。
四、教材過關式
為適應現代教學需要,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使自己這一桶水成為流動之水,常新之水。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首先自已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對教材掌握的如何,關繫到教學效果。學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動,對教師掌握教材的實際情況以試卷的形式進行考查,以促使教師熟練掌握教材。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對出題的類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教材過關,要事先通知教師做好准備,試題選擇要有針對性,難度要適中。這樣的教研活動次數不宜過多,每個學期一兩次即可。
五、經驗交流式
1. 經驗交流式的教研活動,在高中教學活動中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這種教研活動要達到教師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之間互幫、互學的目的。
2. 經驗交流式教研活動,在活動前要確定交流的主題,明確負責人,確定參加人員、地點、時間等。負責經驗交流的主講人,課下要認真准備,其它參與人員也要准備資料。在經驗交流時,安排人員都要參加,主講人做為主發言人,其他參與人員也要就議題踴躍發言,積極討論,通過交流,最終形成一種大家共同認可的經驗模式。
3. 經驗交流式教研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準備,各位教師有豁達的胸懷,暢所欲言,無所保留。
六 、教學比武式
教學水平如何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教學水平的提高,要通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教學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學習方式,因為,參與教師在比武的過程中都會准備一節最優秀的課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學水平。
教學比武活動中要注意的是:活動之前必須做好布置工作,結束之後必須有總結分析,真正達到比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