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18 11:53:43

①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並以游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說,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游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游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游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匯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游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② 品德與生活《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課,本課內根據《品德與容社會》課程標准「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的要求編寫而成。

學情分析:

通過對三年級學生的了解,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呵護和關心,體會不到做父母的辛勞。這樣的傾向不僅影響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而且會影響其性格的發展,容易成為任性嬌縱、意志薄弱、依賴性較強、缺乏責任感的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通過生活學習生活,強調兒童在自身活動中獲得經驗,對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的體驗和反思。本課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的要求,在「我是家中小寶貝、「爸爸媽媽我最愛」、「我為家中添歡樂」、「十一金點子大比拼」四個環節中,強調對比、強調感悟、強調發展,引導孩子們主動參與、思考、討論、交流、表達,並在活動中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

教學目標:

體會家長的辛苦操勞,感受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心血,學會感激家長,體諒家長的難處,增強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的家庭責任心。

③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一課《地球什麼樣》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的形狀,知道地表顏色等基本知識,感受地球的美麗,激起對地球的熱愛之情,明白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有責任保護地球。
2、學會課文生字6個,理解並積累詞語;進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能正確地確定部首。
3、正確掌握頓號與「和」的用法,會仿照例句寫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地球的模樣,知道不同的地表顏色代表著不同的地方;學會使用頓號。
2、教學難點:了解北極和南極。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地球的形狀,知道地表顏色的最基本的知識,感受地球的美麗。
2、學會本課生字「渾、牧、泊、漠、茫、礦」,理解「渾身、牧場、白茫茫」等詞語的意思。
3、正確掌握頓號與「和」的用法,會仿照例句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直觀感知。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的生活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嗎?
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出示地球儀(或地圖),提問:看了地球儀,你對地球有什麼新的發現和疑問嗎?(註:也可播放有關的課件演示。)
是啊!地球儀正是根據地球和地球表面的地理狀況而製作的模型,你們的這些發現真了不起,讓我們一起帶著你們產生的疑問(如:地球上的各種顏色表示什麼)來讀讀課文吧。
二、自學課文。
1、口頭提出或投影出示自學提示:
(1)讀准生字的讀音,讀通課文。
(2)簡要說說地球什麼樣。
2、學生自學。
3、檢查反饋。
(1)分組分節朗讀課文。
(2)指名學生說說地球什麼樣?(點出地球是個「大圓球」,「穿著花衣裳」即可。)
(3)隨機理解「渾身」這個詞語。
(4)引導體會地球的形狀和顏色特點,指導朗讀第2節。
三、研讀3-7段。
1、自由讀課文3-7節,邊讀邊劃,地球的花衣裳有哪幾種顏色?它們各是什麼地方?
讀後完成填空:______________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2)指名學生選自己喜歡的顏色來反饋交流,並說明喜歡的理由。
(3)質疑:你對所填的詞有哪些不理解?
(北極:地軸的北端,北半球的頂點。南極:地軸的南端,南半球的頂點。南極、北極是地球最冷的地方,常年覆蓋著積雪。)
2、拓展想像,句式訓練。
(1)想像一下,地球上的顏色除了剛才所填的事物,還可以填什麼事物?
那綠色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那藍色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提問:你所填的事物有什麼根據?(指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徵,按事物的本來面貌進行描寫。)
(3)選取學生所填的一個句子,與文中相應的詩句進行比較。
那綠色的地方,是公園、草地和花壇。
那綠色的地方,是森林、田野和牧場。
讀讀上面的句子。
體會:課文中為什麼不寫綠色的地方,是公園、草地和花壇?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遠遠地看地球,看不清細小的物體,只能看到大面積的概貌。
3、學習頓號與「和」的用法。
(1)出示課後第4題的句子,同桌互讀句子,說說頓號與「和」的用法。
(2)指名反饋。
(3)師小結:頓號前後的詞具有共同特點,並且可以換序,「和」一般用在最後一個詞前。
(4)完成作業本第6題。
四、作業。
1、朗讀課文,感受地球之美。
2、課後識記有關地球的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1、8小節,激發學生對地球的熱愛,明白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有責任保護和利用地球,抒發心中激動之情。
,12


3、進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並在老師指導下正確選擇義項。
4、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熱愛之情。
地球多美啊!然而,每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卻從來沒有真切地看過穿著一身如此漂亮花衣裳的地球母親,你有什麼好辦法嗎?(生自由述說)
你們的辦法可真多呀!也很好!今天,我們暫且就乘上科學家們已經製造的飛船去太空看一看吧。
齊讀第1小節。
課件演示:飛船緩緩飛離地球進入太空,在飛船里觀看地球的情景。(准備一些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
看得出來,同學們非常的興奮和激動,讓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情讀第1-7小節。
討論:結束了這一次虛擬的旅行,你最想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把你想說的寫下來,想做的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展示學生寫的話和畫的畫,師生共同評議、討論。
過渡:小朋友們這么愛護地球,而且都有學好本領,長大了把地球打扮得更加漂亮的遠大理想,我相信當我們真正登上太空去看地球的那一天,地球准會更漂亮。
二、學習第8節。
你認為地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提出我們要注意保護環境,讓我們的地球媽媽永遠美麗下去,讓這顆藍色的星球永遠在宇宙中璀璨下去。)
三、配樂朗讀全詩,指導背誦,抒發熱愛之情。
四、鞏固部首查字法。
1、回顧部首查字法。(投影部首查字法的使用步驟,寫出序號)
2、用部首查字法查帶點字的意思。
牧場 草原 白茫茫 渾身
3、反饋交流。

④ 品德與社會《成長日記ABC》教學反思

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⑤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我把交織著歡樂抄與憂煩的青年時代拋到後頭,開始了新的路。
此去的人生將一天天走向衰老,但我不相信只有衰老。
古舊的大街還會有新樓挺立,蒼老的竹野還會有春筍競出。生命只要未僵,總會有新的嫩芽從心中萌動,總會有新的嫩葉從肝膽的枝頭上崛起。
我還要經歷無數墾植與收割的日子。一段生命是一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會有春花秋實。即使到了滿頭白發,我確信生命還會有自己的繁榮。只要純潔的心懷里,還盪漾著春風,飄灑著春雨。
此去的人生還會有坎坷。坎坷與平坦並不重要,坎坷的路固然難走,平坦的路也會使人麻木。活生生的人,在坎坷與平坦的路上,都一樣往前征服。在坎坷的路上防著跌倒,在平坦的路上防著飄浮……

⑥ 小學品德今昔對比教學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裡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裡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鍾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小學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采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匯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32字)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鍾,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贊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三:小學五年級品社教學反思(1052字)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製訂了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准,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准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嘗嘗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品社教學反思四:小學品生和品社課的德育反思 (1115字)

在小學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回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展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

⑦ 浙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 我該不該這樣做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紀守法,用道德法規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個自尊自愛
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和品德高尚
的人交朋友。
3、理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學會對不該做的事說「不」。 重點難點:
重點:遵紀守法,學會對不該做的事說「不」,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難點: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不做不該做的事。
教學准備:
1、「孟母三遷」的故事。
2、製作小丁在一夥小青年的慫恿下去網吧的課件。
教學設計:
一、 故事導入
1、教師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
2、教師:孟母為什麼要三次搬家?你認為是否有這個必要?教師鼓勵學生從多
種角度思考,對於學生的不同回答不輕易予以否定。
二、 不能拒絕的原因
1、教師:前幾天,小丁交了幾個新朋友。他們經常到學校附近來等小丁,今天
帶他到這里玩,明天帶他去那裡玩。你瞧,他們又來了。教師播放課件。
2、教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遷」的道理。對青少年來說,選擇怎
樣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對一些不該做的事,我們要堅決說「不」,盡管有時拒絕的話很難說出口。
三、 拒絕與不拒絕之間的心裡沖突
1、教師出示教科書中小強的好友在小強做作業的時候邀請小強一起看卡通片的
情境圖片。教師: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學生分別講述理由,全班討論,並評價哪一種做法最好。

⑧ 小學品德與社會今天我進步了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一、生活教學,提升情感。
《小學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准》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展。對於這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很努力的去體現小學品生課的生活性這一基本特點,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例如課上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教學時我採用了課前調查、課上講故事、師生對話、小組交流、榜樣激勵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首先由《幸福拍手歌》引入課題,接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根據課本13頁上的「今天又有新發現」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秘密,感受學習的快樂。然後,通過游戲來體會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在第二個主題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故事去領悟我們每天只要付出努力,就會進步一點點。隨後讓孩子交流分享進步的快樂,並布置課後填寫學習檔案,讓孩子逐步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最後同唱《進步拍手歌》,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課堂。這些活動設計都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所以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的積極性,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他們也在愉悅的活動中有了自信心、上進心;同時發展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情境教學,提升情感。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認識的升華。也只有精心創設情景,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我在教學《今天你進步了嗎》這一課時,注重心情體驗,讓學生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前,我准備了《幸福拍手歌》,結束時我准備了《進步拍手歌》,讓學生去聽、去唱、去演,把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快樂心情始終圍繞著學生。情景教學,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凈化了心靈!
三、出現的問題:
現代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不缺少來自各方的愛,缺少的是情感的體驗,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我在教學《今天我進步了嗎》一課中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學中,效果就會比較好。
總之,品德教育應關注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以豐富的活動賦德育以情境、情感,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涌動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⑨ 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心中有規則教學反思

一、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
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按規則辦事的習慣,樹立起人回人遵守規則,答心中時時處處有規則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經歷換位體驗、故事交流、小組討論、資料收集的過程,使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認識 「規則」的力量,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
3.知識與技能
認識什麼是規則,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規則的態度,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修正自我、約束自我的能力。
(設計說明: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是要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教學的首要目標應該定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其次才是學生的活動的方法與過程以及在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技能。)
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師生一起收集非典期間關於規則的故事、音像資料。
2.准備一些各種場合人們必須遵守規則的照片。
3.攝制一些遵守或不遵守規則的人或事,作為行為辨析的案例。
三、教學時間  3課時
四、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了解什麼是規則,通過正反兩方面事例認識規則的力量。
第二課時:讓學生深入社會調查,了解生活中的規則,了解人們是怎樣遵守規則的。(正反兩方面)

閱讀全文

與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