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是中國人>>音樂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聽音樂打節奏
本環節通過兩次的聽賞,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音樂旋律的記憶,感受樂曲的節拍特點,為後面的學唱做准備。
2.教師的范唱
教師的范唱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能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和熱情,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發法,所以教師的范唱是十分重要的。針對《我是中國人》這首戲歌,由於它採用了京劇中花臉的唱腔,對於女老師來范唱 這首歌曲是有難度的,效果不如錄音好。因此我在演唱中特意強調京劇的韻味,把嗓音刻意壓低一些,盡量接近於花臉的音色。其次,注重歌曲的表現力,聲情並茂,激發和感染學生的演唱熱情。
3.識譜階段
在識譜過程中,注意讓學生跟隨教師進行演唱,對於裝飾音、休止符等地方單獨進行練習,以便能夠模仿京劇的韻味,體會與其他歌曲的不同。
4.填詞演唱
通過反復演唱是否有裝飾音的樂句,進一步感受的韻味。特別是對「人」字的學唱,在教師的范唱中,體會拖腔的演唱方法,多次進行練習。
5、通過欣賞現代京劇《紅燈記》的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目的是讓學生對京劇中的板式有一個更深地了解,能夠舉一反,為進一步學習京劇打下基礎。
Ⅱ 小班教案我的標簽在這里教學反思
篇一:小班音樂活動《找朋友》教學反思:
《找朋友》這是開學初所學的第一首歌曲,因為這首歌曲大家最為熟悉,但考慮到放歌詞語句太長,放在托班上似乎難度很高。因此,學著親子班老師的話,「很多歌曲老師可以大膽地改編,變成自己想要的歌曲」,所以大膽地將《找朋友》這首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如:(問)找呀找眼睛,你的眼睛在哪裡呀?(答)在這里,在這里,我的眼睛在這里!)希望這樣的方式會提高寶貝們的學習興趣!然而,重復唱3-4遍後,我發現個別幼兒的注意力開始下降,表現出異常的情緒,想要哭時,我馬上根據說唱到的器官增添一些擬聲詞及表情、語言,(如:找呀找呀找嘴巴,你的嘴巴在哪裡呀?在這里,在這里,我的大嘴巴在這里,啊——)使得所表現的器官能更加的形象、具體,同時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
想不到,這個方法非常地有效果,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小眼睛、小嘴巴、小手都開始動起來,邊說、邊找、邊一起動,學的非常的認真、開心。通過這個方法,我明白一個道理,今後在上托班的課程時不能完全原搬舊照,需要隨機、靈活掌握教學模式,以符合、吸引幼兒的興趣為前題進行開展!這樣才會使寶貝們學的愉快、開心、有所收獲!
篇二:小班數學教學活動反思
近階段,我園組織開展了數學活動的三優課,以前組織過的是語言活動還有科學活動等三優課,這數學活動還是頭一次,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我選擇了一個比高矮的數學活動。
先從這個活動的選材上來說,我預先讓孩子們有了初步的胖、瘦、輕、重的概念,再通過遷移他們的經驗來學習新授的本領:比較個子的高矮。我准備的示範教具是四隻站著的高矮不等的長頸鹿,還有一張大的排序板,而給孩子們准備的操作材料是高矮不等的小兔、小貓各四隻,另外再是人手一張小的排序板。
選材和教具都准備好了,接下來是要對整個數學活動作一個更進一步地分析,就比如說,在導入活動時,由於小班幼兒的注意比較容易分散,這時,老師適當的導入活動便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長頸鹿比個子》的活動中,我先出示一隻最高的長頸鹿,還說:「今天,有隻長頸鹿來我們班做客啦,我們大家拍手歡迎它。」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接著,我再出示其他三隻長頸鹿,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聽著,看著。我又拋出一個問題,讓孩子們思考:「我們小朋友出去散步或是出去玩時都是排著隊出去的,可這四隻長頸鹿卻沒有排好隊,有誰願意來幫助他們排隊呢?」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其他幼兒也都聚精會神地在看著。
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我的活動也在無形中被進行到下一個環節:讓幼兒觀察長頸鹿們排好的隊伍並說說看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的。有幼兒回答是從高到矮,但大部分幼兒說是從大到小,抓住這一點,我及時對孩子們做了引導,告訴他們比個子的時候要說高或矮,不是說大或小。在這一還節中,我要達到的目標是灌輸給孩子們這樣的一個概念:分清最高的、高的、矮的、最矮的,讓孩子們初步有個這樣的意識,也能用這些詞來說出每一個長頸鹿,所以,當有孩子在回答從大到小排列的,我雖然及時糾正了,但並沒有詳細地解說給孩子們聽,因為在下一個環節,我將通過一個游戲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並理解個子的高矮,那就是師生一起比個子。我找了三位個子不一的孩子來和我站一起,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來排著站好的,當我問:「看看誰是最高的?」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老師是最高的。」接著又引導孩子們依次說出高的、矮的、最矮的。就這樣,一連幾個問題,大部分孩子都能很清楚的說出這些詞了。在這一環節結束後,我作了一個總結,告訴孩子們,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小動物們來比個子,必須是站立的,這樣才能比出個子的高矮,像我們現在這樣坐在小椅子上是看不出個子的高矮的,只能看出大或小。孩子們通過親身經歷來和老師共同得出的結論,比老師直白的說教效果要好,並且能讓孩子們快速地接受。活動進行到這的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緊密相連。
輪到孩子們操作了,我先介紹了操作材料:有排序板、高矮不等的小貓、小兔各四隻,並且我在黑板上示範操作怎樣排隊,引導孩子們可以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排,也可按照從矮到高的順序排。最後講解操作要求:給小動物排隊時不能把兩種小動物混合在一起,要邊排隊邊邊說出它的高矮。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在排隊時似乎把我剛才講的話都忘記了,只顧拿著小貓、小兔看,看完再將他們放於排序板上,我還發現,大部分幼兒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仍有小部分孩子是亂排的,可是幾乎沒人再說個子的高矮。過後我自己想,如果我在示範講解操作材料時能多重復講述幾遍個子的高矮,孩子們就會記憶深刻一點。
雖然,這次的活動導入環節挺順利的,可到了孩子們操作時,我大意了,對於小班的孩子還是應該多費點口舌,不過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又多了一點經驗了,把每次活動中的不足累積在一起,爭取越來越好!
Ⅲ 小學音樂 我怎樣長大 教學反思
《我怎樣長大》是第三單元足跡中的歌曲,歌曲的曲調優美動聽,三拍子的節奏特點使得歌曲在優美的同時富有動感。這首歌曲的歌詞看起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而且這是首三拍子的歌曲,學唱時引導學生回憶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和指揮圖式是這節課我將考慮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 在唱歌實踐中,鞏固三拍子指揮手勢。
在趣味導入環節我以說說「我怎樣長大」為主題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是不錯的。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又導入了新課。在第一遍聆聽音樂時引導學生感受歌曲三拍子的節奏特點,從而復習三拍子的節奏特點和指揮圖這些都進行的比較順利,之後的節奏練習我認為可能是這節課設計的欠缺點,我把歌曲中前三小節的節奏提出來,請學生根據三拍子的節奏特點試著打打拍子,這時我發現孩子的臉上皺起了眉頭,我才發現這個節奏對於這個班的孩子來說可能比較難,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花了挺多的時間教授知識,但是結果沒有預期的好,孩子學的比較枯燥,掌握的情況也不夠理想,所以導致在學習新歌的過程中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所以歌曲學唱的效果也不夠理想。所以我認為今天這節課教授的不是很成功。
通過課下的認真反思發現,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在備課的過程中只重視對教材的重視,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說只備了教材而沒有備學生。其實備學生比備教材還要重要,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學生才是主題,如果課堂教學設計只考慮到教材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今後我會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同時,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有效課堂。
篇二: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我怎樣長大》是人音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足跡》中的一首歌曲,是故事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主題曲. 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跡,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本節課我設計的重難點是學會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我怎樣長大》。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一定的接受能力,他們對音樂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在演唱時能不喊唱,會用正確的方法演唱和控制氣息.從四年級時起,學生已經學習了豎笛的吹奏,並且能做到看譜吹奏,在本課我決定在五年級二班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自學歌曲《我怎樣長大》
在初聽歌曲之後,我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小幫手——豎笛來幫助我們自學本課歌曲」話音剛落,就引起了一陣陣的討論聲。「老師將做自學前的兩次輔導,請同學們認真學習」教室里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接著我范唱歌曲,只見學生們個個都認真的聆聽,還用手指按歌曲的進度指著。在范唱之後又做了豎笛的范奏,他們拿著豎笛認真摸索著指法,認真度真是空前。
自學開始了,同學們按照分開的小組開始了自學,只見他們先進行分工,分為吹奏和歌唱兩組,一起進行學習。教室里豎笛聲、唱歌聲、討論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經過20分鍾的准備各小組閃亮登場,只見他們胸有成竹的走上前來,按照自己的分組進行表演,雖然還有一些樂句還不是太熟練和准確,但表演起來卻是很自信。
通過這次自學,同學們鍛煉了自己的豎笛吹奏水平,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增強了自信心。雖然出現的問題也有很多,但對於第一次嘗試來說表現確實不錯。
篇三: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歌曲《我怎樣長大》是故事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主題曲。由吳天忍作詞,徐景新作曲。影片描述了一位女教師在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感人事跡,塑造了「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這首充滿兒童情感的歌曲,風格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渴望長大的願望。
在學習歌曲第一段時,我讓一部分學生輕輕跟著音樂哼唱,一部分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少年兒童不畏風雨、健康成長的精神風貌。 第二段是二聲部,比第一段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堂課重點是二聲部的教學。通過把學生分為兩個聲部,並進行角色分配,一個是藍天一個是小樹,2種聲音不同的音高分開練習,讓他們在練習中體驗小樹的成長。然後再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最後利用這首歌進行情感教育,鼓勵學生向老師、同學說說心裡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相互理解。
歌曲學會了,同時也進行了思想教育。可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卻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比如二聲部的合唱教學,兩個聲部的學生在分開演唱時都還不錯,可當合在一起演唱時,兩個聲部的聲音還不是很和諧,所以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演唱過程和教學中多引導練習。
篇四:我怎樣長大教學反思
生命教育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生命意識是學生良好的一種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的素質,有待於教師去喚醒和培育。有了正確的生命意識,才會有正確的生命態度,才會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音樂課作為隱性的課程,就要充分發掘教材,充分利用藝術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和對生活的創造熱情。
從生命教育的理念出發,本課我設計了一條情感線,就是借「小樹」是如何長大的,它除了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之外,更需要「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的頑強意志。樹的長大尚且如此,人的長大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那如何讓學生唱出對「這樣就會長大」的喜悅心情,感受到長大後的甜美幸福的感覺,是本課需要達成的情感目標,也是一個難點。
一、情感先導,以情激趣
培養審美體驗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採用多種手段創設藝術氛圍,提高學習興趣。首先在在課始階段我設計了用音樂的方式來探討「長大」,從學生已學的歌曲《小樹快長高》導入,然後由淺入深模仿樹葉的沙沙聲,在旋律音程的上行中,在和聲音程音域的寬窄中聽覺體驗樹的「長大」;小樹長大成叢林,在松樹林和灌木林的旋律線對比中聽覺、視覺並用,充分感受高低聲部的旋律行進特點,提前化解了兩聲部學習的一個難點;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和雨露,離不開土壤和養料,小樹的成長還需要什麼?在目標引導下,同學們初次完整聆聽歌曲,在歌曲中找到了答案——小樹的長大更需要「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的頑強意志。樹的長大尚且如此,人的長大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接下來在歌曲學習中,在對影視音樂作品的感知、鑒賞中,以情感人,使學生了解電影角色在經歷了一件件事情後,慢慢長大逐漸懂事,從而遷移到自身,明白「我怎樣長大」的主題。在情感線的引導下,歌曲演唱的難點,把它安排在這么美妙的情境中,提前突破難點,提問強化了對難點句的學習。為下面順利學唱歌曲作鋪墊。
二、聆聽中體驗、實踐中發展
音樂課應體現音樂學習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在每次的設計環節上,我注重以聽覺為先導,動覺、視覺積極介入的審美感知方式,讓學生能圍繞著音樂本身展開豐富的想像,用音樂語匯、音樂要素分析作品,用動人的歌聲去歌唱,充分體現音樂學科本身的綜合。
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起始階段、展開階段、深入階段、還是結束階段,實踐與體驗是音樂學習的核心環節。歌唱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方式,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在為了提前解決兩聲部合唱難點時,用圖畫板畫出了一棵棵音符樹,又把這些音符樹根據旋律連成了高低起伏的音符山,在兩聲部音樂伴奏下,在音符山的重疊分合中唱准唱好三度音程居多的兩聲部旋律。還有在教學中,我還注重運用多種形式(演唱;音頻、視頻欣賞)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在音樂實踐中,我妙用手勢,師生共同參與,各個環節在逐層深入的目標驅動下充分演唱:唱單音、唱旋律;分聲部唱、兩聲部合唱;以唱准音高為目標的唱和有強弱變化帶上感情的唱……,聽和聲、唱和聲、學歌曲,在音樂學習中充分實踐,竭盡全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集體合唱,提高學生相互協助的能力,逐漸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
另外,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特意選擇了電影片段:王老師住院期間和同學們一起為小朋過生日的情景。在這個片段中,王老師為小朋在電台點播的歌曲《我怎樣長大》不但讓學生再次聆聽熟悉歌曲,其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表現出同學們謙讓、懂事、富有愛心的優秀品質,讓教室里的每一個人都感覺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從而了揭示了歌曲的主題思想,深化了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Ⅳ 我是什麼反思教學反思
可以寫寫自己平時自己是怎麼教學生的,比如: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准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4)我選我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
如:需要教給學生哪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准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所設計的活動哪些有助於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
Ⅳ 《我為什麼而活著》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實錄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思想家、哲學家、曾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作品《我為什麼而活著》。課文標題「我為什麼而活著」是個設問句,運用設問句作為文章的題目,有什麼好處呢?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語言說一說。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生:運用設問句為題,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設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
師:是的,設問類文題,確實有像你們說的這些好處。你們還見過類似的文題嗎?
生:賈祖璋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師:一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就要我們先作一思考,激發我們閱讀文章的興趣。像我們的《語文讀本》中就有這樣的一些題目。如摩羅《巨人何以成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嗎?》賀仲明《阿Q為什麼是農民》。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設問式的命題來提高閱卷老師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關張?》《誰偷了玉墜?》等。
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地通讀文本,明確「我為什麼而活著」這一問題。
(學生通讀課文,教師巡視)
生:尋求愛情。
生:尋求知識。
生:同情心。
師:剛才三位同學說出了「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原因?但我發現,前面兩點的表述在結構上是一致的,同學們能否把第三點也改為結構一致的短語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類苦難。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好,這樣就使這三個原因,在語言結構上保持一致,都是動賓結構。同學們,你們從這三個原因在文中所處的位置,說說它們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三個分論點都處在每段文字的開頭。
生:雖然都處於開頭,但在表述上有所變化。第二個分論點加上了「以同樣的熱情」,第三個分論點加上了「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
師:分論點處於開頭,觀點鮮明醒目。但作者為什麼這樣表述呢?不如用結構一致的短語表達更為簡潔嗎?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
生:這樣表達是為了使各個分論點之間,在結構上銜接緊密,邏輯性強。同時也說明這三個分論之間不是並列關系,有一定的層進關系。
師:是的,這三個分論點是一種層進式的關系。「對愛情的渴望」是就個體自我而言,是人類最原始的感情;「對知識的追求」是就自然與社會而言,是提高自己素養必須的精神活動;「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個人類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剛才我們說了,主體內容不是並列式結構,是層進式結構。那麼你們還知道,議論文的結構方式還有哪些呢?
生:對照式和總分式。如本文在文章的整體結構上看,就是總分總結構。第一段總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個方面;接著的三段分述尋求愛情、尋求知識、同情人類苦難的理由;最後總結,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了議論文另外兩種結構方式。且舉了本文的例子,說明是總分式結構。那麼哪位同學能舉出對照式結構的例子?
生:我們高一學過的韓愈的《師說》中就用了對照式的結構方式。文章在引論中明確提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後,一正一反地展開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論後點,後面列舉了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種種現象做說明。第三段段首提出「聖人無常師」的分論點後,以孔子的言行來證明。這里,二三段就構成了正反對照。
師:對的,這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內容現在還記憶猶新,真是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打開下發的愛爾蘭巴克萊的《幸福》一文。認真閱讀,請從行文結構和論證方法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進行比較。
(學生先自學《幸福》,然後小組討論,最後班裡交流)
生:這兩篇文章在結構上都呈現出思路清晰的特點。《幸福》一文在整體結構上採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愛人的三個因素,提出總的觀點;接著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而《我為什麼而活著》則是總分總的結構。
生:我覺得兩文不光在整體結構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體結構上也有所不同。《幸福》的主體是並列式結構,這三個分論點有希望、有事做和能愛人是可以變換次序的。而《我為什麼而活著》的主體分論點是不能變換的,它是層進式結構。
生:兩文主體部分的分論點所處的位置都在開頭,《幸福》一文比較清楚,結構也一致;但與《我為什麼而活著》相比,顯得邏輯性不夠嚴密,過渡性不好,缺少富有變化的特點。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比較的很到位。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點,各顯異彩。下面請同學們再從論證的方法上看看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
生:我還覺得這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論據的使用上。《幸福》一文採用例證法和引證法,先用了亞歷山大和英國老婦人作事實論證,論證前兩個分論點,最後用詩人白朗寧的話論證最後一個分論點。論證方法呈現出多樣性。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方法顯得單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論點論述中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每個論據的後面,還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師:同學們比較分析非常精當。尤其是最後一個同學比較得更為細切。好的議論文寫作,我們不光要找出論據,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使文章充分體現出論證嚴密性。剛才同學們說了《幸福》一文,議論文的論據體現了多樣性,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既有例證又有引證。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論據的使用極為單一。同學們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個分論點的論據豐富一下。
(學生思考,組內討論交流)
生: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可以增加一些事實論據,進行擺事實論證。《邊城》中的翠翠對儺送的愛的執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愛的堅守;《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愛的堅貞;《長亭送別》中鶯鶯對張生的愛的痴情。都可以用來論證對愛情的渴望的分論點。
生: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我們還可以用莎士比亞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論證:
①莎士比亞說: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
②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中得到快樂。
③摩路瓦說:愛一個人原來就是在冰箱里為她留一個蘋果,並且等她歸來;愛一個人就是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她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說: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
生:對知識的渴求這個分論點,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
斯特恩:對知識的渴望如同對財富的追求,越追求,慾望就越強烈。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蘇霍姆林斯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
生:對人類富有同情心的這個分論點,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
①德國尼采說: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準。
②美國馬爾登說:同情是你所能給別人的最佳禮物。
③義大利薄加丘說:對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種德行。
……
師:同學們,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說人為什麼而活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希望各位同學既要明白「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的道理,還要學會議論文寫作的常見結構以及論證的方法。
二、教學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個命題,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引發了一些爭論。我認為這兩個教學命題,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對立中的統一。「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礎,「用教材教」是對「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擴充和深化。其實說白了,「教教材」就是走進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而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認識到「走出教材」與「走進教材」是有機聯系著的,是達到兩相宜的,不是隨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於教學過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絕不走出課時教學目標,是從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虛假、生硬地強行安插。為了做好這兩個命題的有機結合,我以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作一教學嘗試,通過實踐我有下面一些啟示:
1.教學目標確立要准確。《我為什麼而活著》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較清晰,學生從文章標志性語詞,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為了尋求愛情、尋求知識和富有同情心而活著的這一主旨。同時文章結構也非常明朗,總分總式的結構,層次清楚。但由於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國作家的作品,所以語句比較艱深,學生比較難懂,即使教師加以點撥,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徹。鑒於此,我作了這樣的設想,乾脆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對文章結構的學習和論據的使用上,以讀促寫,幫助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架構以及論據的積累和組織,把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這也符合教學要求。高二學生作文訓練是議論文為主,同時單元「寫作指導」是《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是就議論文的論述深刻性的指導。再者,我們的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結構凌亂,論據不會使用上。
2.教學內容選擇要妥當。為了體現「走進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機結合的特點,我首先立足課本,讓學生走進教材,選取了文題、結構以及論據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大膽地放棄了文句內容的分析,這體現了「教教材」的要求,為學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礎、作了鋪墊。同時這樣選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學習的內容很多,關鍵要選取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內容,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光讓學生走進教材,最好還應該讓學生走出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寬、延伸、擴充、豐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引導學生研討設問性的題目妙處,學生通過回溯以前學過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擬題,提高學生對設問性題目的認識。「走出教材」這一點,我在在學習文章結構時,適時的選取了愛爾蘭巴克萊《幸福》一文,引導學生作了比較性的閱讀。由於此文在文章結構和論據的使用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有一定的異同點,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幫助了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議論文的結構以及論據的種類。
3.教學方法選取要科學。給我一個支點,可以把地球撬起來。課堂教學更是如此,給學生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教學法。通過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投入文本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明晰文題的精妙和結構的清晰。為了更好地理解議論文的結構和論據相關知識,選取了《幸福》一文,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閱讀,學生更好地指出兩篇文章在結構和論據上的異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豐富課文的論據,也比較好的讓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使學生體會到要想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要學會多角度地運用論據和論證方法。
Ⅵ 小班《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組織形式也較新穎,在活動中,幼回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尤答其是在講述自己長大的變化時都搶著講述,樂於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所以這次活動開展得比較成功。
在最後一個問題:「長大了可以幹些什麼?」時,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以及愛模仿的特點,使得每個回答都差不多,第一個孩子說什麼,其他孩子也跟著說什麼,這時候,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但在活動中,孩子的思維並沒有展開來,在設計提問上,還可以在進行考慮。
通過此次活動讓我深刻意識到:當今社會幼兒接受的新鮮事物多、想像力豐富,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與主張。過去的那種「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好奇、求知的慾望了也不利於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願意和老師一起去發現、嘗試、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進行起來師生都感到輕松、愉悅,幼兒接受得快、掌握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幼兒其實不是需要一個教師而是需要一個合作夥伴。
Ⅶ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30課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系。
一、成功之處
1. 謎語導課激發興趣。採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扎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採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著桃子,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4.細讀文本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板書設計獨特新穎。我的板書設計圖文並茂,不但用貼圖展示了水的六種變化後形態,還用四個字卡展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起到畫龍點睛之用。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總之,作為一名教研人員長期與教師對話,能夠有這么珍貴的與學生近距離的課堂接觸,將平時積累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難能可貴,一節課下來,我為之感到收獲頗豐之餘,體會到教學研究任重道遠!
Ⅷ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是什麼》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知道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教學重點、難點:
1、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水的變化。
教學准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PPT FLASH動畫)
2、學生:預習課文、上網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2、精讀課文1-2自然段,了解水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 猜謎導入:
1、忽然不見忽然有,像虎像龍又像狗。太陽出來它不怕,大風一吹它就走。 (雲)
2、線兒有粗又有細,上接天來下接地。落在水裡無蹤影,莊稼見了笑嘻嘻。 (雨)
3、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根無枝來又無葉,此花源自天上來。 (雪)
4、小珍珠,光又亮,噼里啪啦從天降。小孩撿起捧在手,慢慢變成水一汪。 (雹子)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和這些自然現象有關,請同學齊讀課題(板書:30、我是什麼)。我是什麼呢?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有的同學還不知道,讓我們一起讀課文看看我到底是什麼。
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拼讀葉子上的生字及課文中的詞語,然後想想我是什麼?
2、檢查自讀情況:
①出示帶拼音生字指名認讀,齊讀。
②去掉拼音開火車認讀 ,抽讀。
③讀詞語,指名讀,齊讀,
④用生字擴詞。
⑤指名分段讀課文,評議。大家一塊回答:我是什麼?(板書:水)
三、精讀課文1-2自然段,了解水的變化及過程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些什麼?
指名說。相機板書:汽、雲、雨、雹子、雪
2、水是怎樣變化的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我」變成了什麼?
(2)「我」是怎樣變成汽的?又是怎樣變成雲的?
課件出示:(太陽一曬水就變成汽;升到天空就變成無數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就形成了雲。)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紅袍」 (課件出示:圖片及相關段落。)
在生活中你在什麼時候見過雲穿著白衣服?什麼時候穿著黑衣服?什麼時候披紅袍?
(4)指導讀好第一自然段。
3、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雲是怎樣變成雨的?又是怎樣變成雹子和雪的?指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在文中畫出答案來。
指名匯報。動畫演示:雲遇到冷風就變成水珠落下來成了雨;變成硬球打下來成了雹子;到了冬天變成小花朵飄下來成了雪。(引導學生討論「落」「打」「飄」 三個表示動作的詞能不能互換使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