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5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5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過程與方法:藉助實驗和想像,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辨別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難點: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實驗
教法學法:探究、小組合作、討論、實驗
教學准備:音叉、「土電話」裝置、不同的材料(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很多有關聲音的內容,那麼聲音究竟是怎樣到達我們的耳朵的呢?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聲音會改變嗎?今天我們將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出示課題。
二、研究聲音的傳播
1.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中我們已經發現:由於音叉的振動而產生了聲音,那麼音叉振動時是怎樣引起水面波動的呢?
分組實驗1: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音叉的振動引起了水的波動。要強調:這次實驗與第2課中《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要求不一樣,這次的重點是要細致觀察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並且把它描述出來。
小組交流、反饋:水面一撥一撥地從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開去
2.小游戲:平時我們經常接聽電話,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也做個接電話的小游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簡易小電話。出示實驗裝置,分別介紹。
分組活動: 「土電話」的研究
要求:
(1)說話同學要小聲說話,以聽電話的同學不能直接聽到為宜。
(2)接聽電話的時候,電話線要拉緊,可不能鬆鬆垮垮哦。
小組交流討論: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
三、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1.聲音在所有的物體中都可以傳播嗎?讓我們向上節課研究「尺子的音高變化」那樣,一起來研究一下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出示材料:相同長的鋁箔尺、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如何研究聲音在這些材料中的傳播呢?
2.能通過以上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聲音在這些不同材料中的傳播情況的不同嗎?----小組討論交流
3.反饋小結:一同學在物體的一端,握住振動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纏繞在音叉上,另一個同學把物體的另一端緊靠耳朵,並使物體綳緊。換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學盡量都要用同樣的力度敲擊音叉,另一端的同學必須仔細聽,然後記錄在記錄表格中。記錄前先做好預測。
4.分組活動,並填寫好表格
小組交流、反饋:實驗結果與你預測結果一致嗎?最後發現聲音穿過哪種材料時效果最好(聲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鍾罩中的小鬧鍾,小鬧鍾的聲音是如何進入到我們的耳朵中的,能畫出簡單的傳播路線圖嗎?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思考:聲音變化了嗎?為什麼?
3.假設:當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被抽出後,我們聽到的聲音會有什麼變化?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出後,聲音真得聽不到了,能說明什麼問題嗎?
板書設計:
5. 聲音的傳播
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質
⑵ 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點
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教學難點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當我們呱呱墜地的一刻就和聲音結下了不解之緣,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聲音的奇特的現象呢?……同學們說的都很好,那麼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二、民主導學:
(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閱讀課本「聲的產生」,完成下列問題)
1.觀察與思考:
演示實驗:敲擊音叉時,聽到 ,用手觸摸時,此時用一個乒乓球接觸音叉,看到 ,這說明音叉在 。
2.動手做一做
實驗一:將鋼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緊壓在桌邊,讓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撥動另一端,觀察鋼尺發聲時在 。
實驗二:輕聲說話,然後用手觸摸喉嚨,感覺到喉部在 。
3.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 而產生。
練習1、在敲響大古鍾時,有同學發現,停止對大古鍾的撞擊後,大鍾「餘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鍾聲的迴音 B、大鍾還在振動
C、鍾停止振動,空氣還在振動 D、人的聽覺發生「延長」
(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閱讀課本 「聲音的傳播」完成下列問題)
1.猜想:
2. 實驗三:將你的耳朵緊貼在課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輕輕地敲擊;再使耳朵離開,用手以同樣大的力度敲擊桌面。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
3.動腦想一想
實驗二的第一次敲擊聲是在桌面的一端發出的,但耳朵貼在桌面的另一端能聽到聲音,在這個過程中聲音是由 從一端傳到另一端的。當耳朵離開桌面時,我們同樣可以聽到敲擊聲,這次的聲音是 物質傳到耳朵的。我們平時聽到的各種聲音主要是通過
傳到耳朵中的。
4.結論:在物理學中,把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氣體,還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真空 傳聲。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主要是通過____ __ 傳播的。聲音在介質中是以 的形式傳播。
練習2、釣魚時,河岸上的腳步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____________能夠傳聲。
練習3、月球上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來進行交談,主要是因為_______不能傳聲。
(三)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閱讀課本小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_______,在15℃和25℃時空氣中的這個值分別是__ _ 和 。
2、聲音傳播的速度跟介質的 和介質的 有關;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的速度分別用V1、V2、V3表示,其大小關系為
練習4、夏季的一個雷雨天,小明同學在閃電過後5s的時刻聽到雷聲,此時溫度約為25℃,你認為雷鳴之處離小明同學的距離約為( )
A、1.7km B、1.73km C、1.66km D、17km
練習5、古代士兵為了能及早聽到偷襲敵人的馬蹄聲,常常睡在地上,並把耳朵貼在地面上,其原因是能夠傳聲,且比空氣傳聲的速度。
練習6、敲擊長鐵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會聽到次擊管聲,這是因為 的緣故,最先聽到的聲音是由傳來的。
三、檢測導結:
1、聲音是由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_________停止,聲音就消失。
2、流星落在地球上會產生巨大的聲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航天員就在附近,也聽不到聲音,這是因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擊時不發聲 B. 撞擊聲太小,人耳無法聽到
C. 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 D. 撞擊月球產生的是超聲波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聲速在各種介質中都不變 B. 人說話是靠舌頭振動發聲的
C. 空氣是一種能傳播聲音的介質 D. 聲音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
4、桌子上的魚缸中、有若干條金魚,敲擊桌子,魚立即受到驚嚇,這時魚收到聲波的主要途徑是。
A. 桌子—空氣—水—魚 B. 空氣—水—魚
C. 桌子—魚缸—水—魚 D. 桌子—空氣—魚缸—魚
5、關於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聲音在鐵軌中比在空氣中傳得慢
C、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D、在空氣中聲音的速度與光的速度相同
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笛子發聲是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B. 學生聽到的講課聲是靠空氣傳播的
C. 聲音不能在真空里傳播 D.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空氣中傳播得慢
7、「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 、 、 都能振動發聲。
8、實驗:把正在響的電子門鈴放在一個玻璃罩內,此時可以聽到清晰的鈴聲.現在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罩內空氣,聽到的鈴聲將會,直到;若停止抽氣,重新讓空氣進入罩內,又會,這一實驗說明了 。
9、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製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一根較長的鋼管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緊貼鋼管的同學可以聽到______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_________傳播的,第二次聲音是通過_______傳播的。若某同學在一根較長的注滿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頭敲擊,另一同學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貼著水管聽聲,則他可以聽到聲音的次數是________。
⑶ 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教學設計
初二學生由於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准備】
音叉、小錘、鐵架台、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准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鍾(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裡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麼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⑷ 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本節通過讓學生們收集相關的資料(圖片、文字、實物),知道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光源.通過對資料和實物的分析,還可以得到光源的共同特性——發光體.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讓學生明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教材中用激光引導掘進方向的圖,示意性展示了光直線傳播的應用.教材以聲音在空氣中速度大小為基礎,從「光的傳播比聲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傳播速度.「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作為「科學世界」內容給出,以弘揚科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識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理解一些天文知識,了解最大的長度單位——光年.
以探究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為核心,重視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是處理本節課教學內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從教學模式上突出「探究」,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將「光的傳播」作為探究課來處理,可以強化課題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將本課題的教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課.設計引入課題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始討論,以激發學生認識光的興趣並對學生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思想教育.問題提出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研究,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對於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化,讓學生從直觀的物理現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之中,充分展現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 =3×108m/s.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光在空氣中和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2.閱讀「科學世界 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3.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資源】
1.演示:小激光燈、手電筒、演示課件;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小激光燈、果凍、水、蠟燭、手電筒、帶孔的紙板、地球儀、乒乓球等.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清晨,太陽冉冉升起,萬丈光芒映紅了朵朵朝霞,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和色彩,夜晚,華燈初放,世界依然是奼紫嫣紅,五彩繽紛.還記得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彩燈和焰火讓人嘆為觀止.大家能不能說說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的確,光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色彩斑斕的光世界. 回憶、思考並交流. 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進行新課 1.光源
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禮花的圖片.
光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把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有很多能發光的物體,它們都是光源,誰能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呢?
為了使用方便,人們研究並製造了人造光源,它的發展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請看圖片展示: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後來又出現了火把、油燈、蠟燭,現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種電燈,人造光源還在發展和改進.
2.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
請看老師手中的小激光器,它發出的光在遠處的牆上產生一個亮點(演示).請大家猜測,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傳播的呢?
他的猜想正確嗎?在生活中,你們見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嗎?舉例說明.
回答得很好,但要想確切了解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同學們必須自己去探究.因為我們這節課的課題就是研究探索「光的傳播」的.
激疑:對呀!你提出的問題很有創意.我們就是要通過這次實驗來探索日常生活中光的傳播問題,現在開始實驗.
把不同小組實驗中探索的共同問題投影在屏幕上,開始提問學生:
(1)光可以在哪些物質中傳播?這些物質有什麼共同特點?
(2)光在這些物質中是沿什麼路徑傳播的?
(3)光總是沿著這樣的路徑傳播嗎?有沒有條件限制呢?……
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答案,同時給以適當的評價(表揚或補充).
在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結論以後,我利用自己製作的教具來進一步演示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該教具是一個大的不透明的紙箱,五個面封閉,只有一個面中間挖空,貼上透明塑料膜.操作時,把教室的燈熄滅,拉上窗簾,保證外界環境較暗,然後將點燃的香從旁邊一個面開的小口伸入箱子,待煙霧充滿箱子時,再把激光筆從小口射入箱子,可以在透明薄膜的面清晰看到光在煙霧中沿直線傳播.
我們生活在地球,它周圍的大氣並不均勻,請看從大氣層外射向地面的陽光還是沿直線傳播的嗎?(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早晨太陽光線的偏轉)
3.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光的直線傳播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應用?
設疑:有一個問題請大家討論,開鑿火車隧道時為了防止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有辦法解決嗎?
教師點撥,教師用微機模擬激光準直來鑿隧道,並演示掘進機在激光束的引導下工作)
設疑:請同學上來表演手影.
請看,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光學現象,誰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一下?
能否根據影子的形成,說明汽車的前燈為什麼安裝在車頭的下部?(提示:夜間行車,燈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說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贊賞性的評價.
設疑:老師還知道同學們最愛看動畫片,請看:播放《寶蓮燈》
這一片段中發生了什麼自然現象?
激疑:你相信月亮確實被天狗吃了嗎?用多媒體動畫模擬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4.光的傳播速度
(設疑)光的傳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感興趣,讓我們先來看一個自然現象:(播放雷鳴閃電動畫)打雷時閃電和雷聲實際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先聽到雷聲還是先看到閃電?
激疑:這說明了什麼?
釋疑:由於光的傳播速度很大,所以測定光的轉播速度是非常困難的.第一個測量光速的科學家是伽利略,但遺憾的是他失敗了.後來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測出的結果一次比一次精確,現在公認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常用字母c表示.
「光年」什麼意思?是什麼的單位? 太陽、火把、手電筒等都是能夠發光的物體.
太陽、閃電、電燈、蠟燭、螢火蟲……
是沿直線傳播的
見過,比如電影放映機射向銀幕的光是直的,手電筒射出的光也是直的,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現在有的建築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
我們在郊遊時,老師曾說過看起來清澈見底,不太深的池水,不會游泳的人可千萬不要下去,因為它的實際深度可能很深,容易發生危險.眼睛受騙,是不是說明光不一定是沿直線傳播的?
教室里各組學生選用已准備好的小激光器、水、果凍、蠟燭、手電筒、帶孔的紙板、三球儀等器材進行實驗.各組選擇的器材不同,實驗的步驟不同,探究的問題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氣氛異常活躍,此時教師要適當地向學生指導和點撥.
⑸ 《聲音是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後,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發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摸自己的喉部等。對於學生來說,物體發聲的現象並不陌生,然而對於發聲體的振動,為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初步了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為什麼站起來?(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麼方式發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麼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隻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後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麼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物體有何區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註:觀察什麼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出聲音。用手觸摸正在發生的音叉,手有什麼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後,如果迅速把發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⑹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及教學反思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屬於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專的認知水平來屬說,這種實驗並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為此,本課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