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新聞教學設計

新聞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8 20:53:09

『壹』 新聞類文章的教學設計關鍵是什麼

你好啊,新聞類文章的教學設計關鍵
主要是在於抓住一些新聞的素材類型
以及寫這些文章的邏輯思維順序整理
而且要突出表達一下想要表達的主題

『貳』 新聞閱讀與實踐 新聞是什麼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激發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培養閱讀新聞的習慣和初步的傳媒素養;
②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培養學生初步的傳媒素養,並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2、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
②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特點,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擬寫一句話新聞和新聞標題,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的關系。
(注意: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的設計,要注意融合三個維度,不能割裂、油水分離、甚至相互沖突。)
4、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講解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教師方法指導與學生寫作訓練相結合)
1、引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新聞材料從而得出關於新聞相關知識的結論,從而加深對新聞的認識;
2、指導學生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聞傳媒
1、調查采訪:
(教師模仿報社記者,對學生進行采訪。)
(1)你經常看新聞嗎?說說看新聞的好處?
看新聞很重要:
(1)獲取信息,擴大視野,增長見識。(積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與預見冊能力)
(2)你最喜歡通過什麼傳播媒體看新聞?說說你喜歡的這種傳媒有什麼特點?
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
報紙: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復閱讀
②有很強的閱讀自由度
③適合於嘗試解釋信息
④缺點:時效性差,讀者有限,感染力相對較弱
電視:
①長於紀實再現,時效性強
②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
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廣播:
①用描述性話語,創造視覺圖像,使人身臨其境
②口語化,重復關鍵信息
③缺點: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網路:
①快速,及時(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②網路新聞標題比傳統新聞標題更簡潔和追求眼球效應(分層隱藏,由頁到層的革命)
③網路報道生動活潑,趣味性更強
④網路新聞往往是動態的、聯系的
⑤網路新聞更為多樣,報道更為立體(滾動新聞、視頻、圖片、相關資料、評論)
⑥網路新聞發揮技術優勢,增強了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的互動(評論欄、評分欄)
2、展開辯論:
辯題:網路媒介會不會代替報紙?
正方:報紙會滅亡
反方:報紙不會滅亡
正方:
網路新聞的多媒體內容,形式豐富多樣。
網路新聞及時性強,可以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網路新聞不需要紙,更適合環境保護的需要。
反方:
報紙可以在公交車上閱讀。
閱讀網路新聞所需要的設備(如電腦)成本太高,報紙便宜。
報紙是言行商投放廣告的理想媒介。
網上閱讀對視力有損害。
目前,二者是各佔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藉助、共同發展。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網路媒介會不會徹底擊敗報紙,就要靠時間來檢驗了。
二、新聞的定義
討論探究:
提供幾組關於「新聞」的解釋,探討「新聞」的含義。
1、關於「新聞」概念的幾種解釋,說說你的理解:
(1)《現代漢語詞典》釋「新聞」為:①報紙或廣播電台等報道的國內外消息:新聞廣播/采訪新聞。②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
(評:1是狹義的新聞體裁「消息」;2是新發生的事件本身。)
(2)《辭海》對新聞的解釋是:①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記者通信、調查報告、新聞圖片、電視新聞等。②指被人當作談助的新奇事情。如《紅樓夢》第一回:「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 (評:1是廣義的各種新聞體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聞(news)就是東(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匯集。
(評:指各種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聞就是「關於突破事物正常軌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報道」。
(評:指異常性事件的報道。)
(5)「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評:指異常性事件本身。)
(6)韋氏網路全書: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發生的事兒、新知識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專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上發表的對新近乃至現時發生的事件的報道。
(評:1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2是廣義的新聞。)
2、探究歸納「新聞」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義:
(1)一是新聞的實質特徵,有人概括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評:即新發生、新發現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種新聞體裁的報道形式的總稱,包括消息、通訊、特定、報告等;
(評:即廣義新聞各種體裁作品)
(3)三是專指消息這種體裁,包括簡訊、電訊等。
(評:即狹義新聞體裁「消息」)
我們選修《新聞閱讀與實踐》一書側重於第二層含義,即主要指的是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評:即廣義新聞)
三、新聞的要素
1、新聞的六要素: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要把一個事件報道明確,必須要說清楚哪些要素?
新聞也是一種敘事性文體,記敘的六要素也就是新聞的六要素。
新聞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即:「5W+H」
何人?(Who?)
何時?(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可概括為一句話:某人某時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2、訓練:擬寫一句話新聞。
一句話新聞,就是運用一句話,最大限度地完成報道任務的新聞。
(1)閱讀下面新聞材料,擬寫一句話新聞,不超過30個字。
中新網7月6日電中國人民銀行今日在其網站上發布公告,稱定於2008年7月8日發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一張。紀念鈔面值10元,與現行流通人民幣具有相同職能,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
Who陳述對象:中國人民銀行
What做何事:發行奧運紀念鈔
When何時:7月8日
再補充其他關注要點:面值10元,等值流通
答案:一句話新聞:7月8日央行將發行10元奧運紀念鈔,具有流通職能。
(2)全國高考試題:
用一句話(不超過30個字)概括以下一則新聞的要點。
①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德國漢堡大學的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顆已有140億年歷史的恆星。②它的形成能夠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③這顆恆星被編為HE0107—5240。④其罕見之處在於:與其他歷史稍短的恆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幾種簡單元素組成的,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顆不含金屬元素的恆星。Who陳述對象:德國漢堡大學的天文學家
What做何事: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顆恆星
再補充其他關注要點: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顆不含金屬元素的恆星
三、新聞的特點
1、真實性:
(1)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第一準則,是新聞的生命。
例①:國外媒體充滿偏見的假新聞。
記者調查揭穿達賴所謂「中國軍人扮僧侶」謊言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4月5日播出):日前,有國外媒體稱:有中國軍人扮成僧侶,並刊登出一幅「數十名武警手裡抱著喇嘛的僧袍」的照片。一經刊出,即引起很多網友的質疑。最後確認,這是一張2001年拍攝的照片,與「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完全無關。
照片一發出就引起了人們的質疑。記者圍繞這張照片進行了調查。
確認這張照片是2001年9月,武警西藏總隊官兵在拍攝電影《天脈傳奇》過程中,充當群眾演員,分發演出服時拍攝的。記者找到了照片中的兩位戰士。他叫劉鵬勃,當年是一級士官,現在已經提干擔任武警拉薩支隊某中隊副指導員。
武警拉薩支隊某中隊副指導員劉鵬勃:當時這士官就是我。這個照片是2001年9月中旬,我們參加《天脈傳奇》這個電影充當的群眾演員,這張照片具體內容就是我們當時在領取劇服,當時我們穿的是八七式軍服,面料是布的,我們現在,2006年5月1號以後,我們部隊的服裝已經換了,換成仿毛料的,當時還沒有胸標,我們現在有胸標,還有臂章。
照片上的這名戰士名叫邵洪,2004年12月他就已經復員,現在在拉薩市工作。
退伍戰士邵洪:2001年9月份,中旬拍的《天脈傳奇》,主要是當時天氣比較熱,就是穿的夏常服,八七式的,而且當時的周圍的群眾都穿得比較單薄
另據記者調查,照片中三輪車上藍色簾布是2004年10月份以前的款式。2004年月10月以後,拉薩市的人力三輪車全部統一使用這種藍、紅、綠相間的簾布。
(讓學生說):國際影響,對中國形象的貶損!
例②:周老虎假新聞事件。
《華南虎照事件始末》
2007年10月12日,陝西省林業廳公布華南虎照,稱在鎮坪發現野生華南虎;
10月15日,有網友質疑照片經過合成而出,一時間被熱捧;
10月23日,周正龍與陝西林業廳一行向國家林業局匯報「拍虎經過」;
11月16日,四川一網友指出虎照原型出自一幅年畫;
12月3日,包括神探李昌鈺在內的六方專家共同為虎照鑒定,得出照片中老虎為假老虎;
2008年1月14日,國家林業局專家赴鎮坪調查;
2月3日,陝西林業廳就未按程序草率發布華南虎信息向公眾致歉;
6月29日,陝西省政府宣布華南虎照系周正龍造假。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點,陝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華南虎照片事件」調查結果:
鎮坪縣農民周正龍拍攝的「華南虎」照片是一個用老虎畫拍攝的假虎照。涉嫌詐騙犯罪的周正龍已被公安機關提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華南虎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關公務人員受到處理,其中林業廳副廳長朱巨龍、孫承騫被免職;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王萬雲、信息宣傳中心主任關克被撤職;陝西省林業廳去年10月做出的「周正龍提供的華南虎照片是真實的」和「對周正龍獎勵2萬元」的行政決定被撤消;陝西省鎮坪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幹部李騫因虛造華南虎照片勘驗報告等嚴重失職行為被開除公職。
(讓學生說)「周老虎」假新聞的影響:
1、「周老虎」這條假新聞欺騙了13億中國人,在國內外造成巨大惡劣影響:不單是敗壞了陝西的形象,更是政府公信力的喪失!重創了中國新聞的真實性,重創了政府的誠信!給中國政府形象帶來很大的危害!國人還相信國內的新聞和各級政府嗎?國外還相信中國人、中國政府和中國的事情嗎?
陝西的政府官員為什麼一路開綠燈?第一,我們不排除他合謀的可能性,就是合謀策劃製造陝西鎮平有野生華南虎這樣一個假象,來向中央騙取巨額撥款,要成立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另一方面就是說,他沒有和周正龍合謀造假,但是他在這個照片的過程中故意放縱了這個行為,甚至把他推到前台來,讓上級也好,讓人民也好,以為這有野生華南虎,然後來提升他的政績,或者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2、「周老虎」事件的所謂水落石出,再一次證明了網路力量和民意表達的強大,從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1)促使2008年5月1日,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行,條例規定,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應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
(2)最後中央介入,處罰了13名政府公務員!堅持正義的信念:假丑惡必敗,真善美必勝!
(3)新聞工作者的傾向性與事實表現的傾向性要一致。
討論探究:
書本:「里根兒子領取失業救濟金」新聞事件的不同標題與不同解讀?
學生討論回答。(不同媒體的報道傾向:媒體觀點傾向)
結論:
傾向性:經過主觀選擇和加工,受生活背景、文化程度、習俗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純粹的客觀、真實是不存在的。新聞工作者的傾向性與事實表現的傾向性要一致。
(3)「合理的想像」並不符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討論探究:
書本:帽子與頭發,黃繼光的心理活動。
結論:
新聞界基本達成共識:「合理的想像」並不符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2、時效性:
簡單的說,就是新和快。要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件,而且報道的速度要快。
上午的頭條,就是下午的末版;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3、重要性:
信息:有的有用,有的無用。
新聞重要性:要滿足讀者需要,也就是看新聞的人很關心的,或對他來說有幫助的。
4、其他:
以書上《14歲的小斌在網上玩游戲》為例,讓學生談感受說特點:
(1)新鮮感(獨特,新穎)
(2)異常性(獨特,新穎,不同一般人一般事,還包括趣味性、可讀性、人情味)
(3)接近性(年齡、身份、心理、事件)
(4)顯著性(在接近性基礎上而比較特殊的一個)
四、新聞的結構
1、「倒金字塔式」結構: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新聞的結構一般分為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其中標題、導語、主體是新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①標題:標題是用來概括新聞的主要事實的,要求准確、凝練、新穎、醒目。形式有單行標題,多行標題:
引題(引標):交待形勢,烘托氣氛,說明背景等。
正題(主標):對一則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副題(副標):往往是重要事實結果的提要。
②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③主體:是新聞的軀干,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展,要用充分的事實表現主題。
④背景: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
⑤結語:是交代新聞事件結果的話。可有可無,視具體情況而定。
2、新聞報道為什麼要「打破順序」?
新聞要求簡潔、凝練,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充分的信息;在所有新聞要素中,強調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內容。
「七秒鍾效應」: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一下子抓住受眾的注意力。
如讀者看過導語後,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內容,這種結構形式的特點避免了消息寫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淹沒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鍾效應」。
3、訓練:擬寫新聞導語(壓縮語段)
指導:導語往往是新聞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讀者看過導語後,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內容,這種結構形式的特點避免了消息寫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淹沒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鍾效應」。
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是新聞事件的高度概括。是導語「金字塔式」結構的最上層,是新聞的核心。
要求以簡約、精煉的文字,把所要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要點和要旨揭示出來,以喚起讀者的注意,並引出新聞事實的主體。可看作標題和正文之間的一個中介成份。
例①:
閱讀下面新聞材料,請擬寫新聞導語(不超過100字)。
玉柴職工為抗震救災捐款91萬元
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每一個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由黨委和工會統一部署,玉柴集團舉行了抗震救災捐款儀式。公司領導晏平董事長、股司李天生總經理、集司古堂生副總經理、劉碧清副董事長、股司梁萍書記等公司領導帶頭捐款。各單位紛紛響應,在捐款中,物流公司捐款數額達9.2萬元,銷售公司捐款7.8萬元,發動機一廠捐款6.2萬元,地處外地的玉柴海南公司、廈門公司、專汽公司、桂林工程公司,以及從玉柴主輔分離的單位如服裝公司、康源公司、紙品公司等也紛紛響應,積極捐款。
心系災區,職工捐款熱情高漲,紛紛奉獻愛心,20 元,50元,100元,200元……,金額不在多少,在於時刻牽掛災區的愛心。吳宗海是玉柴冷加工廠的一名普通員工,家境並不寬裕的他,捐出1020元,朴實的他說,我通過電視看見四川大地震傷亡很慘重,感到很難過,看到很多人去抗震救災,感到很感動,我只是捐一點錢,盡一點社會責任。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玉柴員工,用實際行動實踐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傳遞自己對災區人民的關愛。現在,員工的捐款總額已上升至91萬元,而捐款還在源源不斷的涌來。
答案:導語: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著每一個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玉柴集團舉行了抗震救災捐款儀式,一萬多名職工僅用一天時間就捐出91萬余元,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愛的奉獻贊歌。
例②:
全國高考題
廣播稿要求通俗、口語化,一聽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廣播稿時,有四處非改動不可,寫出這四處的序號。(2分)
自從(a)我省西部(b)地區發生強烈地震(c)以來,本市各界(d)對震災(e)以後的人民生活十分關心,積極開展賑災(f)活動,捐款累計(g)已逾100萬元之巨(h)。我廠原來已經捐款(包括捐贈衣服、物品折款(i))8萬元,昨天又捐款2萬元。這些錢物已經轉送(j)到了災區(k)。
答案:仔細分析這段話的劃線詞語其實是比較符合上下文語境的,但是在「廣播稿」這個外部語境的制約之下,好多地方就顯得不得體了。「廣播稿」要求通俗,口語化,一聽就明白。「賑災」與「震災」同音,聽廣播分不出來。「逾100萬元之巨」不合通俗、口語化的文體要求,要改成「超過100萬元」。括弧中的話也不能讀出來,也不符合「廣播稿」的要求。
五、課堂總結
1、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傳媒,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學會閱讀新聞,養成多看新聞的習慣,積淀傳媒素養。
(1)新聞傳媒: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
(2)新聞定義: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上發表的對新近乃至現時發生的事件的報道。
(3)新聞六要素:即「5W+H」: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可概括為一句話:某人某時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4)新聞的特點:真實性、時效性、重要性、其他(新鮮感、異常性、接近性、顯著性)
(5)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結構。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2、嘗試擬寫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提高篩選、提煉新聞材料的敏銳性和語言概括表達能力。
(1)擬寫一句話新聞:
根據新聞六要素把主要新聞事實概括為凝練的一句話:
某人某時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2)擬寫新聞導語:
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是新聞事件的高度概括。
要求以簡約、精煉的文字,把所要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要點和要旨揭示出來,以喚起讀者的注意,並引出新聞事實的主體。

『叄』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與一般新聞相比獨特的敘述角度。

(2)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敘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課前通過圖書館或電腦等搜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等資料,並准備小組交流發言。

(2)揣摩關鍵語句,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

【重點難點】

1.鑒於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體會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

2.難點:體會新聞中所灌注的作者的個人感情。

【教學策略】

1.課前自主查找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2.播放獲多項奧斯卡大獎的影片《辛德勒名單》中的片段,迅速將學生引入影片所創設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對納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憤恨,以加深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

3.點撥法、情境創設法、小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聞,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大家知道奧斯威辛是什麼地方嗎?

(一學生依據課前查閱資料概述。)

有一部曾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叫《辛得勒的名單》,真實地再現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我們共同看其中一段。

(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同時教師解說:成批的戰俘和無辜的百姓每天從世界各地運送到這里。失去勞動力和沒有勞動力的人一下軍用火車後,立即被送到集中營里的毒氣室成批地殺害。德國兵從屋頂倒下紫藍色的毒葯,倒完後立即把氣孔封上。不一會兒,裡面的人身上發青,血跡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鍾後,抽氣機把毒氣抽掉,大門打開了。屍體被運往焚屍爐燒焚。)

電影是以直觀的形式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最惡的,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聞《奧》則是通過記述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訪問奧斯威辛的主觀感受來解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最惡的,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著名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奧斯威辛紀念館,通過訪問死難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場所,喚起人們對災難的記憶。

二、問題設置

1.課前已經布置了同學搜集本篇課文相關資料並在課下交流,下面就分別請小組代表,根據羅森塔爾參觀順序,到講台前面來向全班出示最讓你們小組震撼的一張圖片,並闡述理由。

2.請一名同學做解說員,找出與幻燈片相對應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落。

3.對於閱讀中的疑問,同學們也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

三、深入探討

教師總結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把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納粹的集中營令人恐怖,作者為什麼在開頭偏偏要描述布熱津卡「太陽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門前不遠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嬉笑、打鬧」這樣祥和的景象?作者又為什麼說這種景象「最令人毛骨驚然」?

學生討論後明確:

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這種反差極大的景物描寫,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2.本文是一篇新聞,而標題卻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否矛盾?

學生討論後明確:

標題吸引人。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人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東西,的確沒有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每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看到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講,這里的臭名昭著的納粹行徑,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這里從來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好事;但是,「沒有什麼新聞」,「我」還是要寫,要繼續對納粹的歷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讓世人永遠不忘!

3.學生可能會認為本文不是一篇新聞,因為與常見的新聞不同?

學生討論後明確:

是新聞。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4.作者報道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這樣寫什麼好處?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栗,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嘆,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處是: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使新聞具有準確的客觀性和清晰的可視性,令人回味無窮。

四、疑難探究

1.文章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內部的記敘描寫中,大都是毒氣室、焚屍爐、裝人的盒子等殘酷、醜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為什麼文章的結尾卻寫到了「一排照片中間有一張美麗姑娘的照片特別引人注目。」

學生討論後明確:

我們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個二十多歲、可愛而美麗的姑娘。對於其他受害者,作者幾乎沒有任何正面描寫,只有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聞記者用了整整一個段落來加以描述,「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用細致入微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關於年輕、美麗、生命力和夢想的故事,這些全都是人類社會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將這些美好因子集於一身的姑娘卻被納粹一手毀滅了,它對人們心靈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將是極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紀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在眾多死難烈士中選取了生前「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的劉和珍作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選取了聰明、可愛、對人忠誠的小狗作為控訴文革、懺悔自責的主要載體和對象……照片上的姑娘、劉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間一切美好的象徵和代表,他們的被毀滅、受折磨才能產生動人心魄的「憐憫與恐懼的效果」,而這正是美學理論中悲劇的最典型涵義。也只有這樣的悲劇,才能提醒人們:這樣慘無人道、滅絕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類的歷史中重演了!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學生討論後明確: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作者為什麼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學生討論後明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禱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懺悔以求得寬恕。顯然,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德軍一手遮天,他們迫害猶太人和戰俘的殘忍和滅絕人寰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甚至連上帝也無法保護那些祈求保佑的無辜受害的人們免遭塗炭;另一方面,如果德軍企圖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懺悔的話,因為他們罄竹難書的滔天罪惡,對無辜而寶貴生命的肆意踐踏,使得上帝也不會寬恕、原諒他們的,因此在奧斯維辛,無論是祈求保護還是企盼得到寬恕都是沒有用的,這里沒有可以祈禱的地方。而這也正是本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收獲和感受:著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和寫法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獲,進一步把握課文,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教師教學總結:《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著眼於感人的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六、作業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給讀者提出的問題。請你寫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內心活動。

『肆』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案教學設計

(一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自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伍』 奧斯維辛並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學習內容回分析
(一)答教材分析:本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系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高一的學生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並且他們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陸』 《新聞是什麼》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激發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培養閱讀新聞的習慣和初步的傳媒素養;
②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培養學生初步的傳媒素養,並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2、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
②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特點,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擬寫一句話新聞和新聞標題,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的關系。
(注意: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的設計,要注意融合三個維度,不能割裂、油水分離、甚至相互沖突。)
4、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講解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教師方法指導與學生寫作訓練相結合)
1、引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新聞材料從而得出關於新聞相關知識的結論,從而加深對新聞的認識;
2、指導學生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聞傳媒
1、調查采訪:
(教師模仿報社記者,對學生進行采訪。)
(1)你經常看新聞嗎?說說看新聞的好處?
看新聞很重要:
(1)獲取信息,擴大視野,增長見識。(積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與預見冊能力)
(2)你最喜歡通過什麼傳播媒體看新聞?說說你喜歡的這種傳媒有什麼特點?
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
報紙: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復閱讀
②有很強的閱讀自由度
③適合於嘗試解釋信息
④缺點:時效性差,讀者有限,感染力相對較弱
電視:
①長於紀實再現,時效性強
②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
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廣播:
①用描述性話語,創造視覺圖像,使人身臨其境
②口語化,重復關鍵信息
③缺點: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網路:
①快速,及時(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②網路新聞標題比傳統新聞標題更簡潔和追求眼球效應(分層隱藏,由頁到層的革命)
③網路報道生動活潑,趣味性更強
④網路新聞往往是動態的、聯系的
⑤網路新聞更為多樣,報道更為立體(滾動新聞、視頻、圖片、相關資料、評論)
⑥網路新聞發揮技術優勢,增強了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的互動(評論欄、評分欄)
2、展開辯論:
辯題:網路媒介會不會代替報紙?
正方:報紙會滅亡
反方:報紙不會滅亡
正方:
網路新聞的多媒體內容,形式豐富多樣。
網路新聞及時性強,可以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網路新聞不需要紙,更適合環境保護的需要。
反方:
報紙可以在公交車上閱讀。
閱讀網路新聞所需要的設備(如電腦)成本太高,報紙便宜。
報紙是言行商投放廣告的理想媒介。
網上閱讀對視力有損害。
目前,二者是各佔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藉助、共同發展。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網路媒介會不會徹底擊敗報紙,就要靠時間來檢驗了。
二、新聞的定義
討論探究:
提供幾組關於「新聞」的解釋,探討「新聞」的含義。
1、關於「新聞」概念的幾種解釋,說說你的理解:
(1)《現代漢語詞典》釋「新聞」為:①報紙或廣播電台等報道的國內外消息:新聞廣播/采訪新聞。②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
(評:1是狹義的新聞體裁「消息」;2是新發生的事件本身。)
(2)《辭海》對新聞的解釋是:①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記者通信、調查報告、新聞圖片、電視新聞等。②指被人當作談助的新奇事情。如《紅樓夢》第一回:「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 (評:1是廣義的各種新聞體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聞(news)就是東(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匯集。
(評:指各種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聞就是「關於突破事物正常軌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報道」。
(評:指異常性事件的報道。)
(5)「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評:指異常性事件本身。)
(6)韋氏網路全書: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發生的事兒、新知識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專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上發表的對新近乃至現時發生的事件的報道。
(評:1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2是廣義的新聞。)
2、探究歸納「新聞」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義:
(1)一是新聞的實質特徵,有人概括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評:即新發生、新發現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種新聞體裁的報道形式的總稱,包括消息、通訊、特定、報告等;
(評:即廣義新聞各種體裁作品)
(3)三是專指消息這種體裁,包括簡訊、電訊等。
(評:即狹義新聞體裁「消息」)
我們選修《新聞閱讀與實踐》一書側重於第二層含義,即主要指的是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評:即廣義新聞)

閱讀全文

與新聞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