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班《山中送別》教學反思
活動准備
板書;古詩中景象圖片一幅;素材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景象,喜愛春色。
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
給小朋友講家裡來客人的故事,並教育幼兒學會招待客人,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2、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副畫,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在畫上看到了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3、在草房子門前你們看見了什麼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回答。(畫上有一位大詩人王維,他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走了,大詩人王維非常想念他。)
4、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讓我們來聽聽看這首詩到底是怎麼寫的。
5、教師朗誦,並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教師講解詩的大意: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呀你能不能回歸?)於是他就想到要寫一首詩,古人寫詩常常能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
6、下面請小朋友們聽老師來讀一遍。教師朗誦第一遍。小朋友你們都知道這首詩叫什麼啊?(山中送別)
7、 請幼兒一起跟教師跟讀兩遍。(教師播放課件).
8、 聽教師朗誦看圖片,聯想詩人所寫的景象。
9、教師指導幼兒讀古詩的方法,古詩中有的詞語有很多意思,所以我們小朋友在朗誦時要慢一點,音要拖的長一點,別人才能聽的懂。
10、老師可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幼兒分組朗誦等。
活動延伸
請幼兒把在家學會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鼓勵幼兒相互學習,並要求幼兒回家後
把今天學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在家還可以學一些古詩。
❷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詩歌五首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湧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
❸ 6年級寫關於感謝的400字作文
感謝生命
我緊緊地握住這雙小手,就像握住了整個世界。姐姐的孩子出生回時,啼哭答聲音響亮,好似身體里蘊藏著無窮的力量。當護士將那小小的孩子交到姐夫的手上時,他那激動地神情,讓我為之動容。
這是一個小小的生命,這個小生命從十個月之前就已經與我們休戚相關,他在母親的肚子從一個受精卵開始慢慢長大,開始鬧騰······姐姐和姐夫用攝像機記錄下他每天的變化,就是為了以後能夠為他做個特殊的生日禮物。80高壽的奶奶不顧自己身體抱恙,堅持守護在手術室門前,只為能夠早點看見自己的小曾孫孫。我不禁心生小小的嫉妒:「這個小屁孩,剛剛來到世上就跟我爭寵,他的每一舉一動都牽掛著全家老小的心。」盡管醋意橫生,但是我卻為自己能夠當上小姨而開心不已,是的,這是個生命,未來無限美好,這小小的生命必將用畫筆擁有者美好的未來。
終於,17點26分,他在今天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朦朦朧朧的睜開小小的眼睛,揮舞著自己小小的手掌,我將他小小的手掌握在手裡,感受著這生命的奇跡,感謝老天,母子平安。
❹ 幼兒園語言課《遊子吟》教案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學習按照古詩的韻律、節奏朗誦。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學會體貼、孝敬母親,激發心中熱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准備】
《遊子吟》視頻,《遊子吟》背景圖,歌曲《遊子吟》。
【活動過程】
一、聽故事《遊子吟》,滲透古詩意境。
1、聽故事引題
從前唐朝有個詩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他的母親忙著給他縫制著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逢著,她想,兒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孟郊無摸著身上的衣裳,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裡想,母親的慈愛就象春天裡太陽的光輝,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母親的愛孟郊永遠銘記在心理,就在他五十歲那年寫成一首著名的古詩叫《遊子吟》。
2、提問理解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裡有誰?他們都幹了什麼事情?
古詩的題目叫什麼?是誰寫的?
二、藉助視頻、古詩新唱,初步欣賞、理解古詩。
1、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把握古詩的韻律、節奏,請幼兒欣賞。
提問:你在古詩里聽到了什麼?(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完整的詩句回應)
2、藉助視頻再次欣賞古詩,熟悉理解古詩。
幫助幼兒理解「遊子、寸草、三春暉」等詞語的含義,幼兒嘗試跟念古詩。
3、欣賞古詩新唱《遊子吟》,幫助記憶古詩內容。
三、通過朗誦古詩《遊子吟》,進一步理解古詩。
1、根據圖片,引導幼兒完整朗誦古詩。
2、請個別、分組、集體等朗誦形式進行朗誦表演。
3、根據圖片,教師給幼兒解釋古詩《遊子吟》的意思。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寫的,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屈老師 www.qulaoshi.com)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四、聯系生活,情感遷移。
1、情感遷移,師幼互動,幼兒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幫母親做什麼。
2、結束語:晚上,小朋友可以把古詩作為禮物朗誦給媽媽聽,並向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謝謝媽媽」等話語表達對媽媽的愛。
附《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活動反思】
本次期中開課是開展古詩教學,我選擇的是《遊子吟》,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幼兒樂意欣賞古詩《遊子吟》,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遊子吟》的意思,從而教育幼兒從小學會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在活動過程我首先對古詩的理解上做到胸有成竹,深透了解古詩內涵,然後設計適合自己班的教學方法,用故事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古詩《遊子吟》詩中意思及作者的表達的母愛思想感情。用欣賞古詩《遊子吟》的情感,誦讀《遊子吟》,然後師生互動說說母親的關愛及自己以後怎樣報達母親。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知道母親的母愛是偉大的,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幼兒長大以後一定要好好報達母親。活動中對於多媒體的有效運用還值得深入去挖掘,對於如何讓幼兒理解古詩也是有待改進。
❺ 化石吟的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用音樂導入.播放音樂《木魚石的傳說》,教師解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緻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緻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 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 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並析題:解釋"什麼是化石".並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大多數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內容
1,本詩題目中的"吟"字有何含義,那麼贊頌什麼呢 請聽課文錄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贊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請找出有關段落,並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詩歌在結構上是"總一分一總";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並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三,自主探究
1,學生們齊讀3—6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c.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 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長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上的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教師提問:說說詩中第1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開啟了讀者想像與聯想的閥門.)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⒈"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了(播放古生物重現圖片),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⒉ 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後,有何感想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板書: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五,布置作業
1,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本課重點】
《化石吟》是科學詩,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許多物種相繼滅絕,但化石保留了下來,是生命之軀曾經存在的明證.同時它又是抒情詩,通過贊美化石從而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基礎練習】
⒈解釋詞語.
⑴奇幻:奇異而虛幻。
⑵腐朽: 比喻思想陳腐、生活墮落或制度敗壞、腐朽庸俗的作風。
⑶化為烏有: 烏有:哪有,何有。變得什麼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⑷潛行: 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⑸海枯石爛: 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⑹蔥蘢: 青翠茂盛。
⑺嘆服: 稱贊而且佩服。
⒉改正成語中的錯別字。
事在必行(勢) (揚) 坐想其成(享)
以逸代勞(待) 故技重演(伎) 針貶時弊(砭)
言不由中(衷) 出神入畫(化)
⒊給下列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⒋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閱讀】
⒈閱讀詩節,回答問題.
人造衛星又回答:
對了,我正想告訴你,
我靠神目——遙感技術,
發現了隱藏的古城廢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瑪雅城兩座;
兩座古城裡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態的石頭建築.
這永不消逝的廢墟呀,
它的考古價值堪稱瑰寶驪珠:
顯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間,
古代瑪雅文化的繁榮畫圖!
⑴這是人造衛星對地球說的一番話,詩歌採用 的手法寫出了人造衛星的 技術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⑵從古代的遺跡來了解當時的歷史,考古的價值就在這里.請你查閱資料,舉出實例來證明這一點.
⒉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帕特·萊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個偏僻地方,發掘出一具約12米長,約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據此,科學家就能著手解開霸王龍的一些懸而未決之謎.
通常,體長12米,體重達3000千克,並長有17.7厘米長,剃刀般鋒利牙齒的霸王龍,如果不歸入食肉動物范圍,令人難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學家認為,霸王龍短得可憐的前肢(在4.5米長的軀幹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長),以及這蹣跚的步伐,緩慢的移動速度,使得它們不可能對小動物發起突然襲擊.他們深信,霸王龍的食物是以死亡動物為主的.
為了研究霸王龍的奔跑能力,科學家對所發掘的霸王龍腿骨,骨盆,趾骨進行生物力學分析.他們測定了霸王龍化石上左前肢二頭肌腱附著的痕跡,根據骨的大小和肌腱附著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計算出霸王龍的每側前肢可以抓得住約545千克的重量,這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動物絕對不會長有能發揮如此強大力量的前肢.此外,過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獵物時,也許還可藉助於胸脯的重量,不讓獵物逃走.
⑴填入中橫線上的句子,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時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這是最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這是至今最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⑵對霸王龍,科學研究者有兩種不同看法.第一種認為是食腐動物,其根據是:①,②,第二種認為是食肉動物,其根據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獵物時可藉助胸脯重量.你傾向於第 種看法.
⒊泥盆紀晚期的某些肉鰭魚類很可能曾經受到過極度乾旱的威脅,迫使它們設法尋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繼續生存下去,這就使它們不得不先爬上乾旱的陸地,結果,有些肉鰭魚類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繼續過它們的魚類生活;大多數探險者很可能悲慘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數那些在陸地上學會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及其後代們,它們從此開創了全新的陸地生存空間,擺脫了水域對脊椎動物的限制,為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基礎.
假設你是第一條從水中爬上岸的魚,請展開你豐富的想像,試以第一人稱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火眼金睛】
⒈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⑴"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 "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
⑵"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化石中隱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⑶"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精析:這幾個判斷題考察的是對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⑴句中的兩個問句不是設問,因為設問是自問自答,而這兩個問句只問而沒有答,所以是×.⑵句中,把生命歷程的痕跡比作條條皺紋,把化石比擬為人的臉.所以是√.⑶句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是對的,但是並沒有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說明人們剛剛挖掘出化石,開始了解他,所以是×.
⒗ 化石吟
【基礎練習】
⒈⑴物質由於長時期的風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壞.⑵變得虛幻,不存在.
⑶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⑷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的時間.
⑸青翠茂盛.
⑹稱贊而且佩服.
⒉勢 揚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⒊肉體 / 雖 / 早已腐朽 / 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 / 卻 / 悄然潛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 / 裹藏著 / 生命的 / 信息,
為歷史 / 留下 / 一串/ 珍貴的 / 密碼.
⒋略.
【拓展閱讀】
⒈⑴擬人化 遙感 考古 ⑵略.
⒉⑴D
⑵①前肢短得可憐.②步伐蹣跚,移動速度緩慢.①前肢力量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⒊略.
【學後反思】
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值么都得化石?對本文中心起什麼作用?
你對本文的理解是什麼?(不少於100字)
《化石吟》課題研究
【目標導航】
1、了解生物進化方面的有關知識。
2、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3、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說明與詩有機結合的特點。
【課時導學】
〖日積月累〗
1、關於「吟」:
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遊子吟》,明於謙作有《石灰吟》。這類詩都有贊頌的意思。本詩標題《化石吟》,就是贊美化石的意思。
2、關於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在沉積岩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記載在地層書頁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遺體而形成的化石叫遺體化石。它保存著生物體原有的形狀和結構,一般保存下來的多是生物體的硬質部分,如動物的骨骼、牙齒、介殼等,植物的莖、花葉、種子等。由遺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遺物化石。如動物的糞便,魚卵爬行類和鳥類的卵,原始人製造和使用的石器、燒骨、裝飾品等。動力的足跡,昆蟲的爬跡,也可以形成化石,這一類化石叫遺跡化石。
3、詞語積累:
骸骨遠古潛行蔥蘢幽雅化為烏有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節。通過提問,引出遐想。第1節以四個「最早」開頭、設題,引發讀者思考;第2節引出化石,解釋開篇「最早」的疑問。
第二部分,第3~6節。圍繞「化石」具體抒寫遐想內容,描繪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節寫化石承載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節寫化石經受了億萬年變遷的考驗。第5節寫化石具有永恆的記憶力。第六節贊美化石的偉大功績。
第三部分,第七節。收束全文,回應開頭第2節,稱贊化石的記憶萬物的歷史作用。
2、寫作亮點:
⑴想像豐富,內容充實:
這首是抒情詩,但意象甚多,內容極為豐富,縱向想像到遠古,橫向想像到各種對象,而這都以「化石」為聯想點。「化石」是本詩的聯想的「點」由此及彼,先後聯想到魚兒、鳥兒、樹兒、海枯、石爛、日轉、星移、恐龍、猛獁等,它們都是通過化石來重現復原的,都與化石密切想關。這樣點面結合,虛實相生,今古交織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間,豐富了詩的內容。
⑵擬人比喻,生動形象:
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將化石當成會說話的人來寫,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同時也增加了詩的靈性,便於抒發感情。「生命的檔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術師」「卓越的雕刻家」,這些都是對化石的恰當的比喻,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擬人和比喻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詩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難探究〗
1、詩的開頭兩節接連用六個問句有什麼作用?
詩的開頭兩節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了讀者的聯想與思考。後兩個問句點明抒情對象,領起下文內容。兩節連續不斷的提問,表現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奇幻的神話。
2、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系?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構成前後照應的關系。「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否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話了」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前有提問,後有回答,有放有收,這樣寫,使全詩結構完整而又嚴謹。
3、具體說說「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這兩句詩語言運用的妙處。
這兩句詩兼用擬人和比喻。「皺紋」使人聯想到人,人臉上的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照。但不是寫人,而是在寫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臉,那麼刻在這臉上的皺紋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檔案。這里用比喻和擬人形象在說明了化石的作用──記錄生命的歷程。用詞方面,「道道」與「細細」是重疊詞相對使用,給人以回環往復、節奏和諧之感。
4、「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表達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生命是在不斷地延續,是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的。贊嘆著大自然的神奇,人類的偉大。
【知識整合】
〖基礎知識〗
1、《化石吟》這首詩是一首贊頌化石的_________________詩。其中「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我們已學過同類型的古詩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吟》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請你用「/」給第三節詩標出節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質升華〗
1、根據句子的意思將詞語寫在括弧內或把詞語的意思寫在橫線上:
⑴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多用於誓言,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__________
⑵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指節令有了變化。_________________
⑶蔥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嘆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靈之火卻悄然潛行地下」寫一句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鏈接〗
(2005西寧市)請你認真探究歷史教科書中關於「馬」字的演示圖,根據要求寫出探究結論。
1、從漢字的起源看:漢字的起源跟實物有關,或最初的漢字是對實物的描摹。
2、從漢字的發展看:漢字的發展過程是由繁到簡或筆畫越來越少。
中國語文網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