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斤和兩》
算一算、稱一稱和評一評,建立克和千克的進率關系,形成1千克裡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 學生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在教學本節課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調查: ①你在超市購物是看過物品包裝袋上的質量標識了嗎? ②你知道有哪些質量單位? ③你估計 1枚2分硬幣(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幣)有多重? ④你會認秤嗎?你都知道有哪些秤? 通過對一個班的60人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是: ①有55人從沒有看過包裝袋上的質量標識。 ②學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還有斤、公斤和兩。 ③有35人聽家長說大約是1-10克左右,還有12人說很輕,有3人說不知道。 ④60人都會認超市中的電子秤,其中有35人會認盤秤。通過調查分析,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對1克和1千克的認識更是模糊的,也沒有實際測量的經驗。看來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的質量觀念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的估測意識還需加強。 教學目標 : 1、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估量物體的意識 。 教學過程: 一、了解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師:昨天,同學們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學生交流課前的收集)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請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1:有的後面帶「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較輕的都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克和千克」。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引出質量單位「克」與「千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一組組的物品對比中,發現質量較輕的是用「克」作單位,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了解並認識物品的質量標識的習慣。此環節大約需要 5分鍾。 ) 二、感知、認識「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准備了一些 2分硬幣,請同學們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說說你有什麼感覺? 師:這種輕輕的,象沒有感覺的一個 2分硬幣大約重1克。你能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嗎? (學生舉例) 生 4:一顆豆子 師:有沒有同學提出異議? 生 5:我不認為,因為一顆豆子比一枚2分硬幣輕一些。 師:那你認為是幾顆呢? 生 5:我估計是4顆 師:是 4顆黃豆?還是4顆綠豆? 同學們紛紛說:應該是 4顆綠豆。
② 克和千克的教案
《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與千克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設計中,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強調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並了解克與千克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准備
1.課前讓每位學生去商場上任選兩種物品調查數據,並填好調查表。
2.將全班分成8個小組,每組准備一台盤稱,8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盤雞蛋,一些黃豆,2袋鹽,實驗卡(1)和實驗卡(2)。3.准備一架天平。
4.視頻展示台,電腦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千克
師:老師這兒有兩袋糖,請你們猜一猜它們是一樣重,還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認為左邊那袋重一些。
生2:我認為右邊那袋重一些。
生3:我認為它們是一樣重的。
師:誰想上來掂一掂?(找幾位學生來掂一掂,一致認為是左邊那袋重一些)
師:剛才大家用眼睛觀察得到了三種不同的結果,但通過掂大家的意見就統一了。看來比較兩件物品的輕與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們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麼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1:用秤來稱。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凈含量。
師:這個方法不錯。昨天老師請大家回去任選兩件物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你們完成了嗎?誰想上來匯報?(找幾位學生上來匯報)
師:剛才你們所讀到的「克,千克」就是國際上所統一使用的重量單位。(板書: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提出問題。
師: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識的凈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沒有包裝袋,比如你們桌上所擺的雞蛋,蘋果等物品,要知道它們的重量怎麼辦呢?
生:可以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准確的重量可以用秤來稱。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
2.學生自由說生活中常見的秤。
3.教師課件展示並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4.詳細介紹盤秤的使用方法(課件展示)
(1)觀察秤面,說說秤面上有些什麼?
(2)介紹秤面中如何來分大格、小格,且它們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數。
(3)識秤練習。
(4)小組學習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盤秤。
(5)小組比賽分別稱出一本數學課本和一個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師:生活中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單位的。
1.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分別用盤秤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並填寫好實驗卡(1)。
2.小組匯報填寫結果。
3.提問。
師: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鹽都是2袋,為什麼1千克的蘋果,每組稱得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生: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
4.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讓學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舉例。
師: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說的1公斤,在你的周圍能找到比1千克還重的物品嗎?
生:我們的體重。
師:那你們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們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師: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
師:桌面上的1袋蘋果、1個蘋果可以用盤秤稱出它們的重量,那1粒黃豆能用盤秤稱出它的重量嗎?
生:能。
師:試一試吧。
學生試後發現很難稱出它的重量。
師:用什麼秤才能稱出1粒黃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師:對,生活中常用天平來稱較輕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單位是「克」。
2.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且在天平上演示稱1克重量的過程。
3.讓學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個2分硬幣,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舉例說一說生活中重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黃豆大概有幾粒?猜後指名演示。
6.動手實踐。
(1)師的桌面上陳列了一些物品,請每組任選1件猜它的重量,你們認為組內誰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誰猜的重量。用同樣的方法猜出1個蘋果的重量並填寫實驗卡(2)。
師:想不想知道你們猜得對不對?
生:想。
師:今天我們就到市場管理處的公平秤去稱一稱。哪些小組願意當市場管理員?
(2)任選三個小組當市場管理處,每組都選出一名工作人員,其它同學是監督員。其它五個小組的同學拿著剛才所猜的物品任選一家市場管理處的公平秤去稱一稱。稱後將結果填入實驗卡(2)中。
(3)並比一比哪個小組猜得最准。
(4)請猜得最準的小組交流經驗。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師:「千克」與「克」是兩個不同的重量單位,大家猜一下多少個1克會是1千克呢?
生:1000個克是1千克。
師:滿1000克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千克」來表示。
(板書:1千克=1000克)
六、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與質疑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有什麼新的收獲?提出不懂的問題,學了新知識有何感想。
七、思考
課件出示:一頭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來表示這頭大象的重量合適嗎?如不合適那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呢?我們以後再學。
【評析】
這節課,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上課前,讓學生走進商場,調查數據。上課時,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的應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逐步建立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巧引妙導,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學習方式、由於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③ 如何處理克 千克 噸三者的聯系教案
第三單元 千克 克 噸教案
教學內容:有多重(認識千克、克)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師:同學們,上節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麼抱也抱不起來。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麼發現?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師讓學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二)探索新知
1.匯報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師:剛才我們通過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體比較出兩個物品的輕重,那麼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該怎麼辦?
(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用秤來稱。)
師:這兩個方法都不錯!如果物品的包裝上標有質量,我們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質量。昨天老師布置同學們到商店任選5件自己喜歡吃的食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誰來匯報一下?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2.認識秤。
師: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比如:剛才兩個同學的體重、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麼辦?
(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確質量可以用秤來稱,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麼地方見過?
生匯報:盤秤、台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課件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指針會告訴我們物品的質量。
電子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會自動顯示物品的質量。
彈簧秤:把物品掛在鉤子上,就可以讀出物品的質量。
天平: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標尺表示的刻度來計算左盤中物品的質量。
磅秤:計算秤砣質量和秤桿刻度表示的質量,我們可知被稱物品的質量。
3. 簡單介紹天平和盤秤的用法。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台天平和一個台秤。老師簡單介紹天平各部分的名稱:托盤、橫梁、標尺、指針、螺旋、砝碼……(邊指邊說)
④ 人教版二年級《有多重》教學設計
第一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物體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
2.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體的輕重。學會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3.通過記錄同學們的體重,學習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
4.通過學慣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估計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備 健康秤、電子秤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要想知道物體的重量,怎麼辦?
2.重量單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顆小紐扣、一個雞蛋、一個蘋果分別有多重?
2先讓學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稱出重量,看誰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體的重量。
1三個同學為一組,拿出自己的書包,先分別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個書包重?
2 用電子秤稱出重量,看誰估得准。?
四。秤體重。
(一)猜一猜
1.教師指導學生怎樣健康秤。
先來猜猜范××的體重,猜3次,看誰猜得最准、最接近。
實際的稱一稱,讓學生學會看健康稱。
2.師:×××猜得最接近,范××的體重是34千克,那再來猜猜茹××的體重。
師:通過剛才的猜一猜、稱一稱,你們感覺猜茹××的體重時比起范××是重一些還是輕一些?
學生猜體重,並稱一稱,看一看。
3.參照這兩個同學的體重估估班裡其他同學的體重,然後稱一稱並驗證。
(二)稱一稱
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後,再進行活動。
1.一組同學秤體重。
2.一組同學做體重的原始記錄。(通過記錄稱體重的結果方式滲透統計的初步知識)
(三)理一理、說一說
1.展示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統計表
2.學生討論、交流,從你們的記錄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能統計出什麼?
3.師:你想對同學們說些什麼?
(四)比一比
1.師:每組同桌的一些同類物品(體重、書包、開水飲料、書簿等),請你用最簡單、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組物品中誰輕誰重。
2.小結方法:在比較物品的時候,能用目測或手掂出來的直接目測或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不能用手掂出來的,我們再選用合適的秤來稱一稱。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的活動你有什麼收獲?
第二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認識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質量,逐步建立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
2.學會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
3.通過記錄同學們的體重,學習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
4.初步學慣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估計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課前准備】
每組一個健康秤、一張體重情況統計表、三組物品(兩個書包、兩袋球、兩袋葯)、彈簧秤、天平。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有多重。(板書課題)
二、展開活動,體驗數學
活動(一):背一背,玩一玩。
師:請同桌倆交換過來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對方合作夥伴的體重。
(學生活動並說一說自己的實踐感受。)
師:要知道他們倆到底有多重,該怎麼辦呢?
生3:最好的辦法是用秤稱一稱。
活動(二):稱一稱,理一理。
認識健康秤。
師:下面我們就比一比,看誰猜得准,稱得快。
先來猜猜××的體重,猜3次,看誰猜得最准、最接近。
生4:20千克。
生5:25千克。
生6:27千克。
實際的稱一稱,讓學生學會看健康稱。
師:×××猜得最接近,××的體重是24千克,再來猜猜××的體重。
學生猜體重,並稱一稱,看一看。
師:通過剛才的猜一猜、稱一稱,我們確實發現了××的體重重,××的體重輕,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師:以小組為單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體重,再稱一稱,小組長把稱得的結果用你們小組最喜歡的方法記錄下來。所有小朋友都稱完後,小組的成員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體重。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快、最好。
(小組活動)
匯報交流。
一組:我們是用同學們的號碼記錄的,26~30千克的同學是1號、2號……
二組:我們是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的。(交流小組同學的體重情況)
三組:我們是畫「」的方法記錄的。(交流小組同學的體重情況)
師:老師根據各個小組的匯報把我們全班小朋友的體重也記錄了下來。(出示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統計表),我們一起來計算一下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
師生共同完成統計表。
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統計表
師: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些什麼?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數最多。
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數和31~35千克的人數差不多一樣多。
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數最少。
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個小朋友的體重有的是一樣的,有的是不一樣的。
生12:我知道了二年級同學的體重大多數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圍中。……
師:你想對同學們說些什麼?
根據表格和調查結果,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提問題,讓其他的學生解答。
師小結:小朋友們說得可真好,通過剛才的猜一猜、稱一稱、背一背的活動,我們已經對小朋友的體重有了很深的體驗了,那麼對於輕的物體、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斷出誰輕誰重嗎?
活動(三):比一比,說一說。
師: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有三組物品(兩個書包、兩袋球、兩袋葯),每組物品都有1號袋和2號袋,請你用最簡單、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組物品中誰輕誰重。(小組活動)
匯報交流每個組比較的結果。
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是怎樣比較出來的嗎?
師:小朋友們可真聰明,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較出了這三組物品的質量。在比較物品的時候,能用手掂出來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較兩袋小球的質量;不能用手掂出來的,我們再選用合適的秤來稱一稱。
三、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感覺怎樣?
師:你有什麼收獲?
師:你能評價一下你自己學得怎麼樣,評價一下你們小組學得怎麼樣嗎?
第三篇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104頁至105頁「有多重」
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建立正確的質量單位的觀念。
2.明確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
3.通過記錄同學們的體重,學習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
4.初步學慣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體會物體的輕與重,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背人游戲,創設情境
1.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那麼我們就來玩個背人游戲,好嗎?請幾名學生來背一背體重有差距的其他兩位學生,並說說感受。
2.看來人的體重是有輕有重的,要想知道他們有多重(板書:有多重)誰知道可以怎麼辦?(稱)用什麼稱?(體重計)(板書:體重計)
3. 那麼,體重計該怎麼用,刻度盤又該怎麼看,你想知道嗎?(想)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組織活動,親身體驗
(一)稱一稱,記一記
1.演示如何稱體重:大家看體重計上的刻度表,一大格為5千克,一小格為1千克,人站上去之後,我們要看指針不動之後所指的刻度。誰能讀出老師的體重數?
請多位學生讀一讀體重數,並及時表揚讀得準的學生。
2.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重?那麼就快點來稱一稱吧!(分小組活動,組長負責記錄)
3.稱完體重的同學可以互相背一背,體驗一下同學的體重。
4.師巡視指導:一要了解學生是否會看體重表,是否會記錄稱體重的結果。二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避免個子小的背塊頭大的同學。
(二)理一理,說一說
1.我們把剛才記錄的結果整理一下,好嗎?
2.我們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同學們的體重,也可以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比如直接寫下姓名和體重,畫「△」或「○」的方法。
3.根據圖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如:1)你們小組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輕的是多少千克?
2)小組內24千克的有幾人?25千克的有幾人?
3)小組內哪個體重的人數最多?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到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可以獲得一用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意識。
(三)比一比,稱一稱
1.選一個體重是25千克的人,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原來這么重」。
2.背一背另外一個同學,比一比,看比25千克輕還是重。
3.到體重秤上稱一稱,看看自己估計的對不對。
4.出示從兒童醫院獲取8、9歲兒童標准體重看,和本班同學體重表對照,說說能發現什麼問題?(師適時對進行健康、飲食等教育)
(四)掂一掂,稱一稱
1.請同學們一隻手拿一本書,掂一掂。如果厚薄不一樣,感覺怎麼樣?(*手重 *手輕)如果厚度差不多,感覺又是什麼樣的?
2.放在天平上稱一稱,看你估得對不對?(提示:用天平時,物品應放在托盤中央)
3.可見,如果外表上看不出來,只能求助於天平了。
4.選兩個差不多大的書包,先掂一掂,再稱一稱,看看你估得怎麼樣?(有時准 有時不準)
看來,只有稱一稱才是測量物體重量最科學的方法。
5.讓學生小組內合作稱一稱物品。(如:文具盒、本子等)
【設計意圖】教師設計一連串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引導拓展
1.屏幕出示各種秤:台秤、彈簧秤、天平稱、桿秤、電子秤等。
2.同學們,還記得他們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很好地應用他們嗎?試著連一連:
書包 體重計
書本 天平
人體 電子秤
超市的貨物 台秤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到了不同的計重工具,學習了稱重的方法,同學們在課下可以多找一些身邊的物品稱一稱
⑤ 《1噸有多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後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本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多層次地反復感知1噸有多重。我認為,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學情分析 :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1.親歷體驗較缺乏。因為計量單位太大,教師常採用觀看圖片、看書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結果學生往往很難建立起「噸」的觀念。2.教學難點不突出。課中有建立「噸」的概念和進率的化聚兩個教學內容。由於建立「噸」的概念比較困難,很難操作,因此許多教師把剩餘的大部分教學時間放在進率的化聚上,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很枯燥。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2. 能力目標:
掌握"1噸 = 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20千克的沙子1袋,體重磅,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後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生答,師評價)
2、 師:你們見過大象嗎?一頭大象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大象圖片)
師:因為大象的體重很大,用「克」和「千克」作單位都不合適,所以它的體重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生踴躍回答,師及時評價)
3、 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學生熟悉的體重大的動物大象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並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1)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於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教師及時評價並肯定學生的猜想)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學生們會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師:四個小動物們會怎樣過橋呢?(鼓勵生思考討論交流補充,說出不同的過橋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說出1噸=1000千克,所以要討論過橋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後,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抱每袋重20千克的沙袋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沙子,感受20千克沙子有多重。
學生操作後匯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沙子重20千克,多少袋沙子重1噸?(50袋)
教師藉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5袋沙子(因為5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50袋沙子占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課前沒條件測量的同學可以用老師准備的體重磅稱一稱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後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的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九年級某班學生平均體重50千克,那麼這個班20名學生的體重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頭牛的體重大約是1噸。」更應該說「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這樣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
4. 感受1噸水的質量。
(1)學生匯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由學生課前去了解)。
(2)師: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里,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課件出示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里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師:想一想,如果要把這個正方體水箱注滿,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流水速度)。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始終處於較好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起1噸的概念。同時一些環節的設計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又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蘊涵其中,較好地整合了數學的三維目標。】
5、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難,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集體匯報,說出如何將噸轉換成千克,如何將千克轉換成噸。師適時點撥並小結。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的進率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綜合應用,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 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 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所以本道題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然後組內交流,全班匯報,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通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可以採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全班匯報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練習三第3題。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2000千克也就是2噸就可以。由於學生考慮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4、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
請一名同學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大家解決下面的問題:
船上的石頭分 8 次才稱完,請看記錄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後,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啊!」的思想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們都學習了什麼知識?還有哪些困惑嗎?鼓勵生大膽的說一說,教師適時點撥講解並小結。
五、拓展延伸:(幫小明改日記)
師:上個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動物園。回來後小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同學們有興趣看嗎?
(師課件出示日記並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一個大約重50千克的熟雞蛋。我看見超市裡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興趣高漲,很快幫小明改好了日記,師及時評價: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選擇質量單位時,有的同學用學過的3個質量單位一個一個去試,有的同學用日常的生活經驗去衡量,有的同學用了課外知識,那麼在我們的學習中可以將這幾種方法綜合使用,也希望你們在選擇質量單位時不要鬧出笑話。
師:學完了這節課後,老師留一個作業,同學們回家以後,就象小明一樣認真觀察生活,把你發現的含有質量單位噸的事物寫下來,那就是一篇數學日記,你一定會比小明寫得更棒。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白合理使用單位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學習小明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但不能太粗心,又像小明一樣鬧出笑話。】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注意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噸的認識」這節課的目的在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使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與關鍵是讓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猜體重」激發好勝心,復習舊知,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與能力,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圍繞「能否同時過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迫切想知道1噸有多重。利用學生熟悉的體重,通過背一背、算一算讓學生體驗、感悟1噸的重量,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並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力求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由於「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親身經歷體驗較缺乏,所以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