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小數《能通過嗎》的教學反思
課題 能通過嗎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人民幣的單位及溫度的單位。
2.能對長度單位等作初步估計。
3.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對長度單位等作估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1、口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通常用()作單位。
(2)量一量,我們的數學書長大約是()厘米,寬大約是()厘米。
2、讓學生量一量黑板的長度。
3、老師拿出一把米尺,學生量,學生發現認識到量黑板等長的物體的長度時,用長的尺子比較方便。直接說出:我們把這把尺子的長度叫做米尺。
4、讓學生小組觀察認識認識米尺。觀察米尺上有什麼?總結:米尺上也有刻度線、米尺上也有數字、每兩個數字之間的間隔都是一樣的、還是和學生尺子一樣把零刻度線作為起點。
揭示:我們把這統一把尺子的長度叫做一米,長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學生認識溫度計。
二、一米到底有多長呢?
教學過程
說說兩手間相距的長度大約是多少。
(2)說說1米大約有幾枝鉛筆長、有幾本數學書的長。
(3)用米尺比身高,1米到自己身體的什麼地方。
(4)用米尺量量課桌長的一邊,看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說明:課桌長的一邊接近1米。你還能說出大約長1米的物體嗎?
學生討論生活中大約是一米的長度的物體。
三、出示教冊圖示,提問卡車能不能通過呢?
1、說說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舉例,讓學生感受長度。
3、教師指導完成討論。
3、拓展、活動
在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時我們除了可以用米尺量,還可用軟尺和捲尺等。用捲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捲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捲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准確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五、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2、你能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利用課余時間量一量籃球場的長和寬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實踐一下
2. 小學數學《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米的認識》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動手操作,激發學習動機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設計,採用多種途徑理解和區分單位:厘米和米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課後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