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中班教案陽光下的影子課後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影子產生的原理,激發幼兒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2、通過畫影子,觀察太陽與影子的關系,了解影子變化的原因。 【活動准備】 1、幻燈機(或手電筒)、不透光的各種物體。 2、粉筆、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帶領幼兒散步,找影子。請幼兒觀察什麼地方有影子,什麼地方沒有影子,發現了什麼東西的影子? 1、室內談話:幼兒漫談散步時的發現。 小結:太陽光下有影子,陰暗處沒有影子。 2、小實驗:影子的產生。 (1)打開幻燈機(或手電筒),將光投到牆上,問幼兒:牆上有影子嗎? (2)將玩具狗擋住光線,問幼兒:現在牆上有影子嗎?為什麼?(玩具狗擋住了光線,所以出現了影子) (3)將幻燈機(或手電筒)關掉,問幼兒:現在牆上有影子嗎?為什麼?(沒有光,有物體,也不會產生影子) 小結:影子的產生有兩個條件,一要有光,二要有不透光的物體。光照在不透光的物體上,就會出現影子。 3、試一試:讓每位幼兒拿一件玩具到室外陽光下做游戲。 a:把玩具的影子找出來(把玩具放在陽光下) b:把玩具的影子藏起來(把玩具放在陰暗處) c:幼兒自由交流游戲的方法與結果。 二、游戲:踩影子 1、幼兒在陽光下自由活動,觀察自己的影子,找出規律:人動,影子動;人停,影子停;影子跟著人。 2、教師在陽光下跑,讓幼兒踩教師的影子。教師可變換方向,站起或蹲下,引導幼兒注意影子的變化,控制幼兒的活動量。 3、幼兒兩人一組,互相踩對方的影子。 三、美術活動:畫影子(時間:上午) 1、兩位教師示範,站在陽光下(面向一定方位)互相將對方的輪廓用粉筆描畫下來。(提醒幼兒:下午,我們將站在原地,再畫一次影子,看看有什麼變化,你們願意試試嗎?) 2、幼兒兩人一組。互畫影子,先畫小朋友現在所在的位置,做上自己知道的記號。 【活動延伸】 1、下午四時左右,再組織幼兒畫一次影子。然後組織幼兒討論:影子變了嗎?為什麼會變? 小結:太陽在動,影子也隨著移動。太陽在這邊,影子總是在那邊。(也可讓幼兒比較早晚的影子與中午的影子的不同)。 2、上述各項活動,可以讓幼兒重復進行,進一步深入觀察、了解影子,理解各種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㈡ 讓影子消失課後反思
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形影不離的朋友。課文以簡潔、生版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了影子權的這一的特點。兒歌共兩小節,用比擬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說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潑、親切,充滿了童真童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能引起孩子們的強烈的內心感受。課文配有兩幅插圖,俏皮可愛的小朋友在陽光下和影子快樂地玩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生閱讀的願望。上課伊始,我先以謎語揭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讀課文時,我又適時滲透學習學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激發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地交流、探討的願望。在細讀課文,理解課文這環節中,通過集體交流的方式,藉助教學掛圖,讓學生理解太陽光和影子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習認字這一環節中,我讓同桌交流識字方法。自己參與其中,指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認識漢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㈢ 有關月亮的一些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月亮各種文化意義,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謎語、音樂、繪畫,還有與月亮有關的民風民俗、風景名勝。
現在,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這為中國日後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參考的價值。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月亮可以說是藝術的代表,在屈原寫的《楚辭• 天問》中是這樣說的: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翻譯成現代問就是:月亮具有什麼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麼,而撫育一個兔兒在懷里?杜甫曾說過:「昕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這一美麗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來贊美。
(3)影子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㈣ 小班戶外小小守門員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今天的天氣陽光燦爛,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操場上玩影子游戲。當小朋友站成方形時,我請孩子在地面上尋找老師的影子,孩子一下就找到了,並激動地一起跑過來,個個都想親自告訴老師。一瞬間老師的影子不見了,孩子們的表現五花八門:阿銘首先大叫:老師的影子不見了。
小小和可馨安慰小朋友說:別急、別急、再找找。
芷宣寶寶不停的反問:「英子怎麼會比見了呢?」
我靈機一動與小朋友一起討論:「小朋友站在遠方一下就看見了老師的影子,一起堵到老師身邊,影子怎麼就不見了呢?快找找。」邊說邊有目的的移動位置。
當我離開小朋友時影子出來了,小朋友歡叫:「影子出來了」,當小朋友擁堵在身邊時影子又不見了,孩子們沮喪地說:「啊,影子不見了」;我再一次離開,孩子們又歡叫開了「影子回來了」,當小朋友擁堵在身邊是影子又不見了,孩子們沮喪著,又有點神秘的念叨「怎麼影子又不見了」,但在這一次的游戲中有幾個孩子沒有跟著老師走,而是自己在人少的地方來回移動;當我第三次移動位置時,孩子們說影子不見了的語氣從沮喪、困惑到開心、好奇。乘此火候,我再一次問小朋友:老師的影子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怎麼又看不清了呢?終於芷宣、何婉儀、萌萌發現了:有的小朋友把我的影子遮住了;一個人身邊沒人的時候就有影子,旁邊有好多人的時候就有好多影子;小朋友太多了,遮住了老師的影子。剛才還擁堵在老師身邊的寶寶們紛紛散開,找到一個沒人遮擋的地方玩手影游戲。
《找影子》這個環節是在活動中孩子們的自然表現所產生的情景而隨機生成並增加的活動片段。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比較知道觀看影子的清晰度選擇位置是關鍵。為玩手影游戲奠定基礎。活動中我被孩子們感染了,他們歡叫我也歡叫,探們在思考我也做思考狀,並適時提問引導「剛才我一個人影子可清楚呢,怎麼現在又不見了」,「老師的影子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怎麼又看不清了呢」。游戲活動是那麼的自然,開心。同時讓我自己感到最欣慰的是,活動過程中我讓自己成了孩子,熱情飽滿地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歡叫著、奔跑著、反復的實踐、不斷的發現,讓孩子們自己得到答案。此情此景,讓我又一次體驗到了教育者是幼兒的合作者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