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並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為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說:這是一隻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沖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說:這是門跟門有關系,就是沖進門或沖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製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為學生識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鑒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范、漂亮。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范寫、評議、試寫的程序:讀字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范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貳』 實習教學反思周記15篇
做個示範啊~\r\n主要實習內容:在西葯房工作,配合醫生做好配葯,發葯的回工作。\r\n實習收獲:大體了解答葯房的工作流程,接觸比較多的葯物,對葯物的葯理知識有一定的認識。懂得作為一個醫葯工作者要謹慎負責。\r\n出現的問題:配葯時因為經驗不足出現疏漏,發葯時病號比較多,病人出現情緒激動。\r\n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詢問醫師,做好筆記。耐心勸導病人,和同事維持秩序\r\n其他:無
『叄』 談談教師為什麼要重視教學反思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回能僅僅把教師定位在「答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
『肆』 仁愛版8年級英語教學反思
教學幾年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總是覺得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內容並沒有把握的很好。尤其是在上練習課的課堂上,讓學生用學過的單詞片語翻譯句子時,沒有多少學生能夠正確地翻譯出來;在做一些知識單項選擇題時,也總發現學生或多或少犯一些不應該犯的錯誤。就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u
&;英語論壇 -- d1!]R
一、學過的單詞,老師要求背出,學生總是借口其他作業太多,沒時間背,往後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來,也是臨時死記搶記出來的。等到其他需要的時候又忘了已學過的知識。。m
&;英語論壇 -- 'N%
二、上過的新課,相應的配套練習,不自覺去獨立完成,總希望老師和他們一起來做。有的甚至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布置並要上交的作業的任務,就直接抄襲他人的答案,不管正確與否。@s_I:-
&;英語論壇 -- Rwz
三、在英語學習中,必須死記硬背的東西有點多,關聯的東西不多,因此表面上看感覺還可以,但真正一考起來,問題就出來的很多,而且差距也很大。比如在最近這次月考中,問題就明顯出來了,尖子生不是很多,落後面比較大。Z,q
&;英語論壇 -- O*uI2[
針對以上情況,要改變這種局面,我覺的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多預習,課堂45分鍾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把老師講的內容真正聽懂。不是似懂非懂。課後認真完成配套練習,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師或成績好的學生請教。並且多多督促成績較差的學生自己主動完成作業,而不是去抄襲他人的答案。其次,學生學習要主次分明,主要學科課後時間分配相應的應當多一些,特別是對英語學科,因為它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在學習過程中多少有點困難。但是如果現在基礎不打好的話,以後想要提高的話就更難了。第三,要讓學生靈活掌握學過的知識點,學習要講究方法,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不容易忘記。36
&;英語論壇 -- Je',b
總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要靠平時慢慢積累起來的。而且也要讓學生知道學習主要是在於自己的主動性
『伍』 小學英語 公開課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
引起學生共振效應的做法;
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
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
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
『陸』 教材分析 教學反思 用英語怎麼說
一、教材分析 翻譯:Textbook analysis
教學反思 翻譯:Teachingintrospection
二、重點詞彙:introspection
英 [ˌɪntrəˈspekʃn] 美 [ˌɪntrəˈspɛkʃən]
n. 自我反省;反省,內省
三、例句
1、When I was at start of introspection.
我開始反思的時候了。
2、From both introspection and conversation, I have formulated a general law on this subject.
根據自我反思和(互)談,我用公式闡明了一條有關這個主題的一般規律。
(6)r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同反義詞辨析:
一、同義詞:
review 英 [rɪˈvju:] 美 [ rɪˈvju]
vt. 檢討 vi. 復習功課;寫評論
例句:1、the government's review of its ecation policy
政府對其教育政策的檢討。
2、The case is subject to judicial review .
這個案子必須接受司法審查。
二、反義詞:
stubborn
adj. 頑固的,固執的
例句:1、He is a stubborn character used to getting his own way
他性格固執,慣於一意孤行。
2、This treatment removes the most stubborn stains
這種處理方式會清除最頑固的污漬。
『柒』 如何進行教學目標設計r的案例反思
|古詩教學——我不敢放手
《江雪》教學案例及反思
2013-12-20 08:26:20|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舉報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 山 鳥 飛 絕,
萬 徑 人 蹤 滅 。
孤 舟 蓑 笠 翁,
獨 釣 寒 江 雪。
一、教材分析: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詩。詩人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了雪景,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的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一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呈現作者多元化的心態:既孤獨寂寞,又清高倔強,既寒氣透骨,又內心熾熱,既感到失望,又充滿希望……。
二、學生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對於古詩詞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如查字典、斷句、看注釋,都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小孩子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三、教學設計:
教學任務: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做到熟讀成誦。
2. 了解詩的大意,掌握一些學習方法。
3. 滲透背景,讀出感情.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做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大意,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課前板書整首詩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上課之前,老師想請人讀讀大屏幕上的詞語,讀後說說自己的發現。有信心讀好嗎?(課件1出示詞語:白皚皚 白茫茫 大雪紛飛 冰天雪地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生開火車讀,其他的學生跟讀。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這些都是跟雪有關的詞語。
【設計意圖:此處意旨是由相關的詞牽引到課文,讓學生積累相關的詞語。要是把詞語換成一幅幅雪景圖,就更直觀了,再請學生說說看了之後的感受,那不僅更吸引學生,更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二、一讀正音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跟雪有關的古詩《江雪》。有信心學好嗎?(出示課件2:自學要求,仔仔細細的讀幾遍,讀准音)明白要求嗎?
生:(齊答)明白
師:請打開書60面,自由讀《江雪》,開始。
(生讀文4-5遍)
師:會讀了嗎?(生齊答會)別著急,我們先在小組內讀一讀,讀給組內的同伴聽聽,好嗎?(出示課件3:組內讀的要求。)請看要求,小組內輪讀,注意傾聽,有讀錯的請及時糾正。(小組內輪讀,師巡視給小組加分)
師:(大部分同學舉起了手)好,誰來讀一讀?其他的同學注意聽,音讀准了沒?
生讀文時把「徑」讀成了jìng
生:她把「徑」讀成了第一聲。(師在「徑」字上方板書讀音)
師:(指著徑字),這個字學過嗎?(有部分學生說學過。)請你來說說。
生:《山行》裡面學過,「遠上寒山石徑斜」。
師:來背背《山行》吧。
(生饒有趣味的背起來。)
師:還在哪學過這個字?
生:「籬落疏疏一徑深」中也學了。
師:真是會讀書,會積累的孩子。(指著第二句)來把這個字讀兩遍,(生讀)把這句齊讀。
師:還有誰願意讀?注意讀流利。
(生讀得流利)
師:誰來評一評。
生:他讀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
師:掌聲送給他,讀的好,也送給會聽會評的你。(生鼓掌)
師:有哪個小組願意來試試?看看哪一組配合的默契。
(一組讀完)
師:怎麼樣?(生齊答還行)有哪組來挑戰一下!
【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讀充分,自由讀,小組讀,展示讀,初讀讀准音,在讀准音的基礎上讀流利。因這首古詩字音的問題不大,故教學十分流暢,花時較少】
三、二讀明意
師:還想讀嗎?別著急,我們換一種方式讀,請看讀的要求:(課件4.結合注釋,默讀古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請一生讀要求,生默讀古詩)
師:(巡視學生自學,表揚能在書上寫上自己理解的學生,以及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的同學)(時間約過了5分鍾)老師發現孩子們在自學時有許多的發現,還有一些問題想問,我們把這些問題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交流吧。(出示小組學習要求課件5在小組內交流對詩句的理解,不懂的地方向組內同學請教,並記錄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師:(生交流差不多了)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舉手的不多)老師這里有一幅圖,也許對幫助你理解這首詩有一些幫助。(出示課件6江雪獨釣圖)誰來試著說說自己的理解。說錯了也沒關系,你的勇氣是值得表揚的。
生:千萬座山上沒有一隻鳥,千萬條路上沒有了人的蹤跡,只有一個披著蓑,,披著笠的老翁一個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此處沒有抓住披著笠這一生成,讓學生訓練說話,還是老師沒有進入學生,心沒貼近學生,沒貼近課堂)。
師:聽明白了嗎?你同意他的理解嗎?
生:同意。
師:還有誰來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大聲)許多的山上沒有一隻鳥飛過,沒有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只有一個老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師:對齊高飛的理解你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不同意齊高飛的說法,「徑」不是大街的意思,是小路,山路的意思。
師:齊高飛,聽明白了嗎?徑的意思應該是什麼?
生:(小聲)山路
師:請你再來說說這句的意思,好嗎?
生:萬徑人蹤滅的意思是:許多的上山路上見不到一個人。
(反思:此環節老師拔高了難度,思路似不是很清晰,啟動小組合作有些操之過急。交流應該是大多數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我讓學生交流詩意和不能解決的問題,太過於籠統了,可在學生默讀理解之後說說不理解的地方,然後順勢而導,讓學生交流難懂的內容,既符合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又把詩意大意解決了,在詩意的可解與不可解中找到平衡點。)
師:請同學們看著這幅獨釣圖,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透過著首詩,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山,許多的路。你能讀一讀嗎?
生:千山--(深沉,音延長)鳥- 飛絕,萬--人-蹤滅。
師:山上看不到一隻鳥,路上看不到一個人。你來讀—
生:千山--鳥(重音)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千山萬徑,一片雪白,只有一個老翁獨自垂釣,(生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教學意在通過自學,通過小組交流,知曉大概詩意,所以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講解,只要學生能理解詩的大概意思就行。因此對「蓑笠翁」「絕」「滅」等詞沒有作重點展開去講。此段教學雖有自學,交流,匯報。但匯報的的參與面不廣,僅僅請人說了詩句的意思,沒有聽到更多的聲音。其原因主要是老師不敢放手去提不懂的內容和問題。生怕學生偏離了主題,又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所以出現以講帶學,匆匆收場的局面。】
四、三讀悟情
師:讀完之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一時沒人舉手,師再問之後有3.4名學生舉手)
生: 這么冷的天,漁翁能釣到魚嗎?
師: 你覺得呢?(生有點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
生: 我覺得釣不到魚,天太冷了,魚沉到江底了!
師: 你懂得的科學知識還真不少。謝謝你的補充。誰還有問題?
生: 這么冷的天。漁翁為什麼還在釣魚呢?
師: 你問出了許多作者的心聲,他為什麼釣魚呢?你的猜測是什麼?
生: 太窮了。
生:因為他喜歡釣魚。
生:因為他太無聊了。
(師既沒肯定,也沒否定學生的回答,課後反思,老師一定要梳理學生發言,把它們歸結到一個點上,或者為它們找個借口。比如,老師這樣說:同學們的猜測是從生活方面、興趣、性情方面來想的。那麼哪一種更符合作者的心境呢?請你們在討論討論。既肯定了學生的猜測,又引發學生思考的軌線。)
師:你釣過魚嗎?你釣魚時的心情怎樣?
生:高興、等待。(師板書「等」)
(反思:此段內容是我們備這一課時,通認為是整堂課的亮點,學生肯定是難以答到點上的,我太著急了,沒有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充分討論就急著把他們往下牽了。可啟動小組討論,再匯報認為合理的猜測。)
師:漁翁為什麼釣魚呢?相信大家在看了下面這段的背景資料,你會有更深的體會。(課件7柳宗元的背景資料,師有感情的讀資料,生也跟著齊讀。)
師:看了這份資料,你覺得柳宗元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孤獨/凄涼/傷心/苦悶/郁悶(師相機板書匯報的詞語)(一生說到「可憐」師詢問可憐一詞是否得當,生馬上醒悟用上了「悲傷」)
師:現在請你再去讀讀這首詩,體會體會作者的孤獨,苦悶、凄涼的心情。(生充滿感情地自由讀)
師:詩中的哪些字,哪些詞揪住了你的心,讓你看到一個孤獨的,苦悶的柳宗元?請拿起筆,再去讀一讀,圈一圈吧!(很快就有生舉手了。)
生:我圈出的是「滅」、「絕」兩個字。(師在板書的古詩上圈字)
師:你讀一讀吧。(生讀古詩)
生:我圈的是「寒」(師圈上「寒」請他讀完古詩)
生:(一字一頓)千 、萬、孤、 獨。(師圈出匯報的字)
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來把這幾個字再讀一讀吧。(生讀)
師:孩子們,千萬孤獨, 是怎樣的孤獨呀,怎樣的苦悶呀,這孤獨的柳宗元就是誰呀?
生:(齊答)是老翁。
師:江面上的這個老翁就是柳宗元,或者說他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柳宗元是唐代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21歲時考中進士,一度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生:驚呼,贊嘆)在朝廷為官很難啊,他一心想做一番事業,讓人民做上好的生活。但是在朝中就有一部分人,出來反對,阻止,不但如此,他們還把柳貶到了永州。請問,懷著一腔熱血,想干一番事業的他被貶到荒涼的柳州時,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啊?
生:氣憤,孤獨,
師:看著屏幕,把貶到荒涼地方的柳宗元,他的心中的孤獨和悲憤,讀到這首詩里去。(課件8:古詩及配樂。學生配上哀緩的音樂,齊讀這首詩。)
師:跟著他一起來的,還有67歲的老母親啊,千里迢迢,來到這里,只能住到一個四處透風的破廟里,母親染上了重病,僅僅半年的時間,母親就離開了——人世,柳宗元撲到了母親的身上,喊:「母親啊,母親,是兒不孝啊,從此在這個地方,我成了孤兒了---」
看著這茫茫大雪,他淚流滿面吟誦著(師低沉緩慢的讀這首詩)。
師:老天爺彷彿偏偏要跟他過不去啊,母親去世以後,他心愛的大女兒竟然也染上了病,那個歡笑的女兒也離他而去,柳宗元對著蒼天長嘆啊,(生齊讀)
師:柳宗元這一貶就是十年,十年的漫漫光陰,他在孤獨中等待,等待重見光明的一天。(生再次齊讀。)
師:現在,孩子們能解開心中那個疑惑了嗎?漁翁他釣得是什麼?
生:孤獨/苦悶/悲傷/希望
師:這首詩會讀了,會解意思了,會背嗎?(生齊答:會,齊背)
師:讓我們把這首詩工工整整的寫在作業本上吧。(生抄寫古詩)
(下課)
【設計意圖:備此段教學內容,旨在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時想面面俱到,結果面面不到,比如問題的提出、猜測、背景資料的補充、朗讀、體悟、引讀、背誦、書寫,內容太多,一個內容來不及總結就跳入下個環節,此處的引讀,教師的情感出來了,有精彩,但學生還是浮在字面的理解上,畢竟他們的經歷感受與我們大人的體悟相差太遠了。所以老師再精彩的引,再有感情的讀,對學生而 言有些突兀。這也跟上課老師整節課所營造的氛圍是分不開的,之前的30分鍾,老師並沒有很好的營造那種冷清,憂傷。】
四、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 立足學生,目標明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愛讀古詩,愛聽詩人的有關故事的特點,問題多,還不能提出有層次,有水平的問題,我們把「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採用半開放的問題教學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帶講故事,學生學得更深刻。學生學的是比較扎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讀的是十分充分,說的也到位。
2、 把傳統教學與合作探究融為一體。
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是學生逐句逐字的翻譯,讀一句,解釋一句,最終落實到背誦上。特別注重老師的指導朗讀。在理解詩意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的自學,再在組內交流,最後形成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
3、 教師的語言能較好的引導,激勵學生,營造氛圍。
無論是在巡查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學習,還是學生的匯報環節,老師都能及時的表揚、激勵。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中展示,老師的引讀都適時的引導學生讀的不同層次。
不足之處:
1.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確。
比如第三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學之後沒有提出問題,直接啟動小組合作,讓他們交流詩句理解,即降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在自學之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礙於公開課,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壓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學不像其他班學生一樣有很多的生成。
2. 老師不敢放手,牽引過多。
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更好的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了兩段精彩的引讀語,結果老師的情感出來了,學生還未進入狀態,老師的精彩代替了學生的精彩。
3.小組的建設不完善
如小組自學的指導,方法的指導不夠,小組發言時,讀課文時,請到的小組能做到認真表達,其他的小組的傾聽習慣,補充發言的習慣都要加強指導。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組在第二環節,小組讀音時沒有很好的宗旨,老師只是沒給他們組加分,並沒有指導如何做。
4.缺乏教育機智
在教學中有學生問到了「蓑笠是什麼?」可先問問有沒有學生知道,再出示插圖,看了插圖還不知道,告訴他們下節課老師專門給他們講講。還有學生說到了漁翁釣魚是吃多了沒事乾的時候,老師可反問他一句:「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而不必當做沒聽到。
對《江雪》這一課的教學,我們通過集體備課最終把教學目標鎖定為:依次按讀准字音、讀懂詩意、讀出感情,層層遞進,反復推敲。把吟誦作為教學重點,滲透詩歌學習的方法。另外,這首詩的字里行間蘊含著強烈的一種情感,而詩人所處的年代又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目標確定了,如何體現「以學定教,開放生成」,讓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並從中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老師的主導地位如何體現也是備課中反復推敲的方面。教案一出來,似乎完美了,可上完之後,竟是那樣的力不從心。課後,我反躬自省,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也沒有做好一名語言醫生?學生的錯誤,我是否注意及時糾正?我有沒有一雙專注的眼睛,我們要求學生做到兩眼發光,小臉漲得通紅,小手舉得高高,我自己是否做到了全身投入?我有沒有把學生的問題提煉出來,給了學生思考的餘地沒有?我有沒有提醒孩子做好批註?我有沒有漏掉躲閃的眼神?悄然舉起又默默垂下的小手?小組交流的實效性高不高?想到這些,簡直沒有半點勇氣去寫成功之處了、、、、、、一堂課下來,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學生精彩才是真的精彩。」「學生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教學任務。」我想會這兩句話會一直像兩口警鍾一樣提醒,約束,鞭策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除此之外,我還想談談自己就國學備課的幾點思考。
一、 備課,首先要有面對文本的力量。
曾幾何時,我對教材(文本)的含義僅限於教參中,我要做到就是從教參中獲取,匯集,再傳遞給學生,時間一長,獨立思考竟成了一件困難的事。學生的學習很少有自己的閱讀感受了。新課改的推行,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特別是國學老師應該追求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學。走進文本,品讀語言,理解文字背後的廣大空間,是我們的必修課。
一首詩後面,就是作者的足跡,循著這足跡,我們要走進詩人的歷史背景,生活故事,遭遇變更。循著這足跡,我們還要試著去了解與詩人同時期的詩派詩人的特點。循著這足跡,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階層對詩有著不同的解釋。如明代文學家名顧曾這樣評價它「」,寫雪景的詩還有哪些可以與之媲美?
一首詩中,有它獨特的意境構思,如《江雪》中,作者把老翁置身與廣袤的雪境中,這種意境現實中有嗎?是不是作者想出來的?作者被貶到的地方是離廣州不遠的柳州,那裡會有作者描繪出的冰天雪地的景象嗎?漁翁指的是柳宗元自己嗎? 在古詩文中,以「明月」來寄懷一種心情的大有人在,以「舟」寄託愁緒的也不少,而「漁翁」這一特殊形象,有什麼特殊的象徵?
當這些聲音和問題碰撞了,我們可能真正在思考了。只有對文本有了運思省察了,我們的才有可能靈感襲來,幡然頓悟。這也是作為國學老師練就內功之所在吧?
二、 問題,要達到教師,學生,作者三者視界的融合
現代教學的開放取決於學生,所以再精彩的設計也要由學生來完成。孫校長一再告訴我們,問題就是任務,我們的課堂上往往出現學生的問題跟老師設想的教學任務不一致,這時是忍痛割愛,放棄自己的原有的設計,讓學生牽著老師走,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裡是哪裡,教師放棄主導作用,讓一節語文課成了支離破碎的問題科?還是生拉硬拽把學生拉回到老師鋪好的軌道來呢?或許還是把學生的問題置在一邊,末了來一句:課後思考吧!最後就不了了之呢?以上的情況,在我的教學中都曾出現過,到現在還在困擾著我,國學中問題化教學是一「瓶頸」,只有突破它了,你的課堂才會精彩紛呈,大放異彩,我們才能和學生水到渠成有成功的體悟。要讓我們的備課轉化為「教學生產力」,就少不了備課之後的再審視。(朱校長語)也就是第二次備課。在第一次備課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文本中有沒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以及作者意識以外的東西?文本的理解該怎樣轉化成學生可學習的東西?應該在哪幾個問題上聚焦?哪些文本的內容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哪些問題有助於學生的質疑探究?在《江雪》教學中,我舍棄了許多學生拋出來的問題,也可以說老師不敢讓學生去提問題。甚至以為讓學生說詩意就可以避免許多的問題了,整節課學生只有自己的提問聲音僅限於「蓑笠是什麼?」「老翁為什麼釣魚?」是否還有我沒發現的問題,而恰恰是學生想知道的問題呢?能破題嗎?我想對這首詩,學生會根據平時老師的引導的習慣,開始動嘴不動心的所謂質疑。「為什麼寫江雪?」「江雪是怎樣的情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與他平時的自學習慣分不開,三年級學生的自學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這最終還是繞道一個小組建設上面來,和上課老師方法,導上面來。我們要掌握的一個原則是:對字、詞、句進行解釋,這些疏通性問題,不應該成為課堂質疑環節的重點。研究性,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才應該成為教師質疑、探索的方向。
三、 內容,要有廣度和深度
一節課下來,我們的一首詩講不了多少東西,短短的二十來個字,我們為了達到吟誦的採取讀的方式可謂是應有盡有,指名讀,接力讀,小組讀,競賽讀,引讀,抓重點字詞讀,齊讀。我們孤立的教。我們還對它進行了高度的分析,這樣的分析就一定有效嗎?詩的形式特點是想像的,虛擬的,假定的,因此它不適合逐字逐句斟酌,它不像數學,詩不能訴諸理性,只能存在於直觀、直感、和直覺中,所以,高明的語文老師如竇桂梅、王崧舟,孫雙金,在教學一首詩時把它與其他的詩進行比較:一種是同類的比較,一種是異類的比較。楊義先生在《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和基本形態》一文中鄭重提出:「把重要的經典當做偉大的個案,進行細讀,進行感悟,把它上升到學理的高度進行思辨,這是我們返回中國文化的原點,確認中國作家的文化發明專利權的基本方法。」這也是一個國學老師應該站有的高度,心中有大國學觀。
《 江雪》的教學,雖說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拓展延伸不可過多,但適當的牽引更有助於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到學習古詩的方法---同類相比。學《江雪》中體會蓑笠翁形象時可與 清代王士禎作品《題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作比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體會同是釣,但釣的季節不一樣,釣的心情不一樣。更突顯老翁的孤寂。課後可讓學生再把這首詩與柳宗元後來寫的一首《漁翁》作對比。看看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樣,學生積累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海徳格爾說「詩」就是「思」,拓寬詩界限的目的是為了走向文字的深遠和思想的深刻,雖然我們走的是國學啟蒙之路,但我們為師者需要有這個高度,。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只有用好這個例子,才給教材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的課堂才有活力。透過這個例子,我又重新審視我們的國學校本教材了,朱校長和嚴主任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我們的國學教材可以和語文教材一樣,可以以「主題」的形式重新審定。既便於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又有利於集體備課的時效性。願我們的國學之路越走越寬!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