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是復在學習的圓的制初步認識和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隱含著一種重要的「轉化」與「極限」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根據方格圖大膽地猜想出圓面積的范圍。之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發現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什麼有關,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使學生獲得用轉化法可以求出圓的面積,體現一種「化圓為方」、「化未知為已知」的轉化思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操作、探究得出圓面積的計算。這一過程的設計正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不僅重視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更重視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形成,使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有價值。教學中主要通過回憶、遷移、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最後課件清晰演示加以輔助,理解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② 如何有效的進行《圓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
一.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常見的幾種簡單的幾何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圓和球形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P2~22.本單元教材內容包括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扇形和扇形統計圖,對稱圖形。
三.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1.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知道是軸對稱圖形,會用工具畫圓。
2.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3.理解和掌握求圓的周長與面積。
四.本單元重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求圓的周長與面積。
2.教學難點:對圓周率「π」的真正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以及畫具有定半徑或直徑的圓。
3.教學關鍵:能真正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一些主要的計算公式。
五.本單元的教學課時
13課時
課題圓的認識第1課時(總第1課時)
學材分析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
畫圓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一定生活經驗,教師應把重點放在畫圓上。
學習目標
1.在想像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中認識、掌握圓的特徵。
2.在開放式畫圓的情景中,會用圓規等工具畫圓。
3.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斷探求事物的本質特徵和事特的合理性。
導學策略
導練法、遷移法、例證法
教學准備
圓的模型、圓規、三角板、投影儀、投影片
導學流程設計:導入--探究新知--鞏固練習--總結
教 師預設
學 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 圓的認識
1.生活中哪些地方可看到圓形?與學過的圖形比有什麼不同?(你覺得這些圖形美嗎?)
二.展開
1.討論:書中的三幅主題圖,哪種方式較公平?(並說說為什麼第三種最公平?)
2.畫圓的條件
你(自己)能想辦法畫一圓?指名說說。畫圓有哪些方法?畫一個圓必備條件是什麼?
3、半徑、直徑的認識
操作:
把圓對折、打開、任意換方向再對折;
描出摺痕;
找一找摺痕與摺痕之間、摺痕與圓之間有什麼關系?(你能說說這些摺痕有什麼特點?)
(學生先獨立做,當學生有交流慾望時,教師建議大家互相交流)
2.匯報:
(1)展示:圖形、摺痕(師在黑板上貼一個大圓)
(2)發現:(有些說出名稱,隨即讓學生指一指)交點,也就是圓的中心點稱圓心;摺痕這條線段稱圓的直徑;
圓心到圓上的線段稱半徑;
對折後兩側能完全重合。
(3)整理: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圓的直徑通常用字母d表示,怎樣才是直徑呢?(一組判斷)(給出圓上、圓內、圓外等名稱)
得出「從圓心到圓上一點的線段」;
從圓心到這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到這一點呢?......「任意一點」;(要學生明白是圓上的一點)
(4)圓有幾條半徑?它們的長度怎樣?所有的半徑都相等。你怎麼知道的?有幾條直徑你知道嗎?長度呢?
3.練習:口答題(表格)
4.小結:我們認識了圓各部分的名稱,了解了它的特徵,(練習:哪些是圓?)根據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都相等,畫出圓。怎麼畫?
5.畫圓
(1)提供材料:繞線圖釘、兩支筆、圓規等;
(2)畫圓,並說說你是怎樣畫出來的?(小組交流,想出更多的畫圓方法);
(3)展示:(要求簡練的語言、並演示)
描:用圓形物體,描下它的輪廓,這就是圓。
繞線圖釘:與課開始時相同。
兩支筆:確定長度,轉紙一周。
圓規:一頭定點、另一頭(有鉛芯或墨水的一頭)旋轉一周:
定r、定O、繞一周。
固定的尖點就是圓心,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每一種方法都能與圓的圓心、半徑等建立聯系)
(4)老師也介紹一種用帶孔的尺,固定一個孔,另一頭繞一周用圓規畫半徑為2厘米、直徑為6厘米的圓各一個。
畫的對嗎?一大一小,這由什麼決定的?(半徑、直徑)
兩樣半徑2厘米,畫在這里,有什麼不同?這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圓心)
(指出圓心的作用是確定位置、半徑與直徑的作用是確定圓的大小)
三、練習:
1、指出下列圓中哪條是半徑哪條是直徑?
2、任意畫一個圓,並在這個圓中畫一條半徑和直徑
四、總結
五、作業
學生匯報
同桌討論
學生操作
六年級
學生練習畫圓
教學反思
要讓學生明白只有在同圓或等圓內,所有的半徑才相等;所有的直徑才相等;半徑才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才是半徑的2倍
③ 圓面積公式應用一教學反思
3.14乘半徑的平方
④ 小學數學教學會診反思
現代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參與和參與的多少。那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營造主動參與的課堂氛圍
羅傑斯說:「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認知心理學也指出,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大量實踐也證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教學中,教師要把「教」與「學」當做師生之間「理解」與「交往」的過程,應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課堂上老師不能以權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愛護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舉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時,應立即肯定:「你們真行」。當學生回答錯時,應該鼓勵學生說:「你再仔細想一想,老師信任你,仔細想之後肯定能答出來」。在教學中老師要經常走下講台,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與學生親切交流,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倍感親切,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慾望和主動參與意識。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 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學生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才會樂此不疲,正所謂「樂學之下無負擔」。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內心產生一種學習的需要,自覺地探索問題,獲取新知。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的回答:「喜歡!」接著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我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這時,我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三、 創設活動情境,提供主動參與機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與挑戰性活動。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是主動完成意義結構,創建性的解決實際問題,並積極思考,修正自己行為的真正主人。因此,在教學中,針對小學生喜愛做游戲的特點,將學生帶入情境圖中,參與情境中的游戲。
例如:我在教學「我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這節課時,一開始,便以「超市」為基本活動情境中,讓學生上台買貨,在買賣對話中,了解並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以及三者的數量關系。緊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開展買賣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顧客者必須口頭編應用題,並用本節所學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而扮演售貨員必須根據顧客買商品的情況,正確填寫發票。這樣,使整節課都融入到活動中,學生在活動的開展中,學生既要動腦編題、動手計算,又要動口表達意圖,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創設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舞台,讓學生彷彿就生活在一個數學世界之中,使學生體驗到主動參與的無限樂趣。這樣教學,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之中。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會了要學的知識,而且還全身心的體驗數學,獲得了樂趣,從而更加喜歡學習數學。
四、創設參與條件,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思維活動過程,這是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關鍵。
(一)通過動手操作來參與。
皮亞傑曾經說過:「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可見讓學生親自操作,參與實踐活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時我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的獲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該先把三角形轉化為熟知的圖形,再推出面積計算公式,之後便讓學生操作學具。結果,大多數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以及正方形,但也有學生用一個三角形剪拼出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結果,大家從操作中都得出了相同的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自己推出公式,不但理解得深,記得牢,而且訓練了動手操作的技能,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充分地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二)通過小組討論來參與。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就更多了,他們可以圍繞一個問題(一般由教師提出)進行合作研究,然後提出小組意見在全班討論、交流,同時對其他組的意見進行評價。這種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往往能表現出極強的創造力,並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毋容置疑,小組討論學習的確是一種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很好的教學方式。
例如,「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教師先讓學生操作,拿出准備好的三張同樣長短的紙條,分別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在分別取其中的1份、2份、4份塗陰影,並把塗陰影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之後,教師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1、觀察操作結果,看看三張紙條塗色部分大小怎樣?這說明三個分數的大小怎樣?2、比較式子1/2=2/4=4/8,想想由1/2到2/4、1/2到4/8,你發現了什麼?3、想想由2/4到1/2、4/8到1/2,你又發現了什麼?4、你能用商不變的性質,結合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說明這一規律嗎?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能動的探索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來。
(三)通過同桌互說來參與。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後,給機會讓同桌學生說一說操作過程;公式推導後,說一說推導過程;概念理解時,讓學生口述一下概念的關鍵字及本質特點;解答應用題時,說一說解題思路或方法。如較復雜的乘、除法應用題解題方法是:1、找准單位「1」的量,確定運算方法;2、找准對應關系;3、列出算式進行計算;4、檢驗。這樣的口述讓同桌互說,在互說中提高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對每個學生鞏固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強參與指導,讓學生學有方法。
要想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也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決不是放任式的學習,而是適時點撥指導,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教師不僅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條件,而且還應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
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如果學生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化歸」思維方法,那麼在教學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學生就會利用這種思維方法,潛移默化地進行知識遷移。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學生通過靈活運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
六、創設成功情境,激勵再次主動參與
在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動腦、動手,運用所學知識,分組解決問題,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這樣教學有助於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再次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玩一玩,拼一拼」活動課上,我讓學生用所學的簡單圖形拼自己喜愛的圖形,並把它獻給自己最喜歡的人。活動時,所有同學都投入到緊張的活動中,對他們拼出每一種圖形,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並鼓勵他們拼出更漂亮的圖形。這樣每一位學生都獲得了成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更喜歡學習數學,從而不斷地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
現代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都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優劣是由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來決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是知識內化的重要標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參與中培養興趣,學會方法。學生有了興趣、掌握了方法,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他們的潛能才會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個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才能更加適應未來的學習與生活。
⑤ 數學問題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柱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了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摸、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緊緊圍繞新知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系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本課用課前預習課上小組內交流匯報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課前布置了《圓柱的表面積》預習提綱 :1、什麼是圓柱的表面積?2、沿著圓柱的高剪開圓柱的側面,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狀?3、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 4、怎樣求圓柱的底面面積?5、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
課上學生很快討論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由於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方法,所以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已經能想像和深刻理解,並且通過想像和推理能夠明確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寬)就是圓柱體底面的周長,展開的長方形的寬(長)就是圓柱體的高,因此,學生對於怎樣求圓柱體的表面積能夠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過學生嘗試計算圓柱體表面積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第一:學生對於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雖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練,具體表現在求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時,特別容易出現混淆,原因就是對求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的計算辦法掌握欠熟練,特別是求圓的面積時,部分學生總是忘記把半徑進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給出的直徑去平方,這都是對圓的面積計算辦法掌握不熟練的表現;第二: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正確率都有待提高,由於在計算過程中出現了圓周率,又有半徑的平方的計算,所以很多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很低。原因就是學生的口算能力、筆算能力都沒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計算方法但不能熟練准確的計算,這都是學生能夠准確求出圓柱體表面積的障礙。
針對這種情況,我打算採取這樣的辦法:第一:強化學生對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圓柱側面積的計算辦法。方法是這樣的,每節課前我都會先給學生1分鍾強化默默記憶的時間,接著採用游戲搶答的形式我提問學生搶答,學生興趣濃,記憶效果較好,這樣重復強化學生的記憶,在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時候能夠提高計算的正確率。第二:在計算時提醒學生仔細認真,出錯時要找出出錯的原因,對證改錯。同時結合課前三分鍾計算的時間,加強學生的計算練習。第三:熟記常用數據。比如熟記了15到95的平方,同時也就能熟記1.5到9.5的平方了,這樣,如果給出的直徑是一些單數,半徑是1.5到9.5的數據,半徑的平方也就能夠比較快而准確地記住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總之,讓學生熟練准確的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可以為下一步學習和計算圓柱的體積掃清障礙。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新知,突破難點、疑點,能解決實際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比如,我從圓柱模型拼成長方體入手,強調它們是等底等高長方體。由長方體體積公式 V=Sh,猜想圓柱的體積公式。再通過學生的具體實際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探索出圓柱體積公式,並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圓柱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活動中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比如,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圓的面積推導公式,從而理解圓柱的底面積與長方體底面積相等。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節課中,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採用多媒體課件。但我認為一節好課就非要使用多媒體課件嗎?其實不然。當然,今天我在教學中,確實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將圓柱體切割成若乾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細,就越接近於長方體。倘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演示,或許效果更明顯。
總之,今天教學中的不足,我會不斷改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設計更精、更符合學生發展的梯度問題,讓他們在有限的時空內愉快學習、成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柱與圓錐》測試卷分析
教完《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內容,我進行了測試,收起卷子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學生的卷子來。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覺得難受:之前的所用擔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學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復研究了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於表面積而言,學生主要是對題中的圓柱體有幾個面搞不清(當然也包括部隊分學生審題馬虎)和在求各個面的面積時公式運用錯誤。有些題目是要求圓柱的三個面的面積和,學生只求了兩個面的面積和;有些題目要求圓體的兩個面的面積和,學生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有的圓柱體的表面積實際是側面積,而學生卻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如有一道題目要求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很多學生求了水桶三個面的面積和,還有一道題是求用鐵皮做10節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學生也是求2個底面積+側面積的和乘10。另外,就是在運用公式來求側面積時,有的學生卻錯用了體積公式。
二、對於體積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圓錐這里。如有一道題要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卻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圓柱的體積。這主要是學生分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出現混淆,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於審題不認真所造成的。不管怎麼樣,說明學生對於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有所混亂,同時在審題上也相當粗心。
三、在整張試卷上,計算是最大的問題。這單元的計算大多是多位小數相乘,計算所得的積的位數也較多。因此,計算的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見到這些計算就感到頭痛,所以計算錯誤相當多。
縱觀這次考試情況,反思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覺得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大板塊---表面積和體積,但本單元的知識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很多知識都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圍繞下面幾點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圓柱體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圓柱體物體、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讓學生在身邊、在生活中學到數學知識。二是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體,然後進行分解撐握一般的圓柱體有三個表面,使學生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撐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單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對計算、易做錯的題目進行反復的訓練。但是,由於本屆學生基礎的確較差,加上我教學上可能存在著急功好進的思想,勿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導致學生測試成績不好。今後,應好好注意。
《認識負數》教學反思
由「看溫度計說氣溫」這一場景,從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氣溫由高漸低相繼展開,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問題「在數學上怎麼表示呢?」,從而引出負數。這樣設計,使學生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流暢自然,簡潔明快,教學的有效性更強。而例題二,由於前面在認識氣溫時有了一定基礎,所以本環節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負數表示氣溫的知識,在突出「以海平面為界」後,就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在先前經驗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於海平面為正、低於海平面為負」的計數規則,這在例1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本節課,學生剛剛接觸負數,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認識負數這里將溫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弄清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而且練習安排富有層次和變化,不但鞏固所學內容,更為下節課進一步體驗並嘗試在生活中應用負數和理解負數的意義作了較好的准備不足之處:對於刻度的教學,可能還不夠詳細,後者說還不到位,學生錯誤較多。針對這一現象,我覺得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你能接受的,學生不一定能接受,還是要細致,到位。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頡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服務。《認識負數》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內容。負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進一步拓展,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啟蒙階段。本階段中所指的負數,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負數。學生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數學的價值。教學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有利於認識負數的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正、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義的量是學生學習負數的已有經驗。課始我讓學生記錄老師的話「今天的氣溫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教師敘述的意義。有的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用數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展示,學生對不同的記錄方式進行融合與比較,在此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負數的意義,同時對用數字元號表達信息的簡捷性有了不同的體驗。
二、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增進對負數的了解
初步認識負數以後,我讓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舉一些生活中可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學生對負數獲得了基於自身經驗的不同理解。
三、 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初步認識負數後,我通過生活情境:以樹為起點,一個向東走5米,一個向西走5米,讓學生在數軸上表示,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於正數和負數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在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數軸上表示出兩個負數,右邊大於左邊;二是,兩個負數,數值大的反而小。這樣學生才會對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這一數學問題獲得主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知識的活力。
四、藉助於具體的數據,使學生獲得一些生活的常識和社會的知識
教材中安排的許多習題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如我國的最低點、南極的溫度等。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會讀數,還應該讓學生對於這一些知識有所了解,從而實現數學的綜合化。
本單元教起來似乎覺得輕松,學生學習起來也看似輕松,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
如:同學聚會,約定下午1時開會,早到30分鍾記作+30,遲到10分鍾,記作( ),甲同學是+15,乙同學是—5,這兩位同學前後相隔( )分鍾。典型錯誤為相隔10分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呢?
在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對認識負數教學要求的定位是:初步了解。了解的意思是: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
⑥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應注意哪幾個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設法喚起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 學生學不好數學,不能全怪學生,教師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從不懂教懂,從不會教會,學生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教師先要檢查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沒有漏洞。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的普遍性錯誤,先要自我檢查,這樣會使學生受感動,自覺去糾正錯誤。 2.鋪設台階,引導探索。 教學中適當地分解知識難點,合理劃分課堂教學層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讓學生嘗到探索之樂、成功之樂。教師在指導學生做課堂練習時,首先要建立起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條件,即給他們一些鋪墊性的容易解出來的問題。然後預先告訴學生,老師將要給你們一些難題(而實際上還是他們力所能及的題)。事後,當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增強,從而產生了再想解題的願望時,教師再給他們一些稍有難度的題,這種做法對增強學生自信心會起到極好的作用。 3.抓好測試,善於訓練。 學生對學習成績是很敏感的,分數對情緒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別是差生,他們因各種原因每次考試成績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擊較深,為此,我對訓練和測試大膽進行改革。訓練時,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要、動機、性格和學習的基礎等諸方面因素,將學生分成A、B、C、D四個程度組;A組獨立練,B組指導練,C組討論練,D組扶著練,並輔以激勵的評價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功之樂。測試時,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分類要求,分類評價,發揮測試的反饋功能作用。 4.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有些學生不願自己動腦筋,一切知識等著老師「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開展了「四環一步」(預習——上課——整理——作業)的學習法講座,讓他們學會怎樣預習、怎樣上課、怎樣整理知識、怎樣做作業,知道只有忠實完成這四個環節中的每一環節,才能躍過章、段這一大步,進入下一階段內容的學習。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學習主動權,才能使思維活動更加持久,更加深入,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並學好數學。
一、基礎知識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 不論什麼時候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總是教學的出發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狀況是教師導學、導思的依據,教師要通過觀察、對話、作業分析、與家長交流等途徑,了解學生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能力水平、興趣傾向,分析課堂反饋信息,了解阻礙學生學習的困難。 教學時,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初步學會科學的思考方法。引進新知識要簡潔、明了,要引起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揭示矛盾,從中提出新的課題。或者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選取典型事例,引導學生提出新課題。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元、角、分的角度進行教學,學生就會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書字典的價錢來引入求兩本書一共多少錢,就把幾元和幾元相加,幾角和幾角相加,幾分和幾分相加。這就是筆算小數加減法的第一步: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相加。當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時,學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滿十時,就是1角,就在角的這位上加1,就多了一角;當角和角相加滿十時,就是1元,就在元的這位上加1,就多了一元;依此類推。這樣,學生對小數的退位減法也就能輕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難,因為他們在計算時想到了買東西找錢的情景。 二、培養能力要重視基本能力的訓練 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因此,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在各年級教學的始終,既要循序漸進,又要突出重點,注意基本能力的訓練。 如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加強基本計算訓練,因為任何一個較復雜的計算,都是若干個簡單的基本計算綜合起來的,如果基本計算的能力提高了,那麼較復雜的計算能力也會隨著提高。一般地說,口算與估算是計算的基本能力。隨著各年級教學內容的不同,計算能力也有所不同。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有一個長期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對於小學生來說,首先通過觀察、比較,能夠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這是一種基本能力。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還要鼓勵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運用簡便演算法或解法,以利於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三、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高於生活。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出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要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真正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學以致用。要挖掘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有聯系的因素,讓學生做一做、量一量、驗一驗、用一用,學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小組協作,動手操作「割」、「補」、「拼」、「擺」,自行探索,發現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 四、要重視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從小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是「教書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嚴格認真、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應從旁協助學生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盡量發揮他們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探究活動無疑需要問題的參與,否則無法進行探究與發展。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才可以驅動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教學《圓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自己提出問題思考:(1)圓可以轉化為什麼圖形來計算面積;(2)轉化前後圖形有什麼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己發現了圓的面積公式。在教學中,不妨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引導他們向老師提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幫助學生釋疑,這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途經。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竟提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如「長方體有6個面,一個面4條邊,為什麼
長方體的棱不是24條,而是12條?」「一條棱有2個端點,長方體有12條棱,為什麼只有8個頂點?」「長方體和長方形究竟有什麼不同?」在討論中,有一位學生對「長方體和長方形究竟有什麼不同?」提出了一個頗為生動新穎的例子,他說:「我們在紙上畫一個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它有長和寬,沒有高,我把這長方形剪下來,這時它就有了高,所以它是長方體了。」通過質疑問題,自由討論,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數學課堂應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性,教師要靈活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提高教學效率。
1、在教學方法上多加探索2、該講清楚的內容要講的通俗易懂,要用最簡單的詞彙進行講解。3、備課的內容應要全面的、系統的、有計劃的、豐富多彩的去准備。備課內容決定課堂教學的質量。如果我們講課時,准備充分,教學計劃完善,盡然有序,突出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學生就能很容易掌握所要傳授的知識。4、教師的外表要整潔大方。平易近人,語言生動,精神抖擻,教師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穿裝打扮。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能夠精神有力,講課生動有序,就能感染學生,與教師一起抖起精神,洗耳恭聽。相反,講課准備不充分,內容單一,學生就很容易分神,情緒低落,不想聽你講課,就會出現厭學、不願學等現象。除此,教師為了上好課,顯得自己又風趣,便在課堂上胡言亂語,將一些不著邊的話,那麼就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課堂用語。5、充分利用示範教學和電化教學手段。小學生是在具體的事物當中進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示範教學和電化教學,同時,要注意示範教學的內容要和課題吻合。6、利用啟蒙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出小問題,開拓學生的智能。教師在利用此教學方法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層面,制定所要提問的問題等級,為後進生也提供答題的機會,通過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使精神等到解放,對學習知識從滿信心。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我自認為能夠成功的上好小學數學課。
⑦ 初中物理《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教學反思
一、電流與電路是電學的入門,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講解時學要用形象的身邊的事例(如:水流)類比電流,這樣學生才能理解電流,掌握電流。
二、對簡單的電路連接及畫電路圖,採用先教方法再讓學生探索,然後教師糾錯的教學方法,能起以下幾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學生學習上的問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2.不約束學生的思維,適合中學生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終身探索的興趣;
3.避免學生以為學生內容簡單而掉以輕心;
4.讓學生在探索並解決問題過程中,體味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電路元件,使學生充分體現物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四、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簡單電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助於學生活用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及創造性思維很有幫助。
以上僅僅是提供參考!
原文來自:http://www.wuliok.com/a/zongjiefansi/2015/0131/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