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學習這幾篇文章
全部教案基本都比較詳細,問題答案均有。
上課形式設計得也比較精巧,內容豐富。
1《小石譚記》教案1: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3.asp?pgid=36010
《小石譚記》教案2:
http://www.eywe.com/Article_91/2005818215331939-1.html
2、岳陽樓記(教案3則)
http://www.eywe.com/Article_92/2005121174110966-2.html
這個網站的資源很豐富,寫得很詳細!
3、醉翁亭記(教案2則)
http://www.eywe.com/Article_92/2005121173917515-1.html
4、滿井游記(題目答案超詳細)
http://www.eywe.com/Article_91/2005818173438820-1.html
② 我需要《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的比較閱讀教案
同的方面: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岳陽樓記》提出「後天下之樂」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記》抒發與民同樂、醉情山水之樂的思想。這兩種思想境界都是積極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貴的。
異的方面:《岳陽樓記》作者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規勸滕子京,並勉勵自己,直抒胸臆、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懷。《醉翁亭記》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謫居的苦悶情懷。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 之比較鑒賞
公元1045年(慶歷五年),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議政治改革而觸動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黨專權」等莫須有罪名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同一年,歐陽修上書為范辨誣也遭奸佞打擊,由河北轉運按察使降為滁州太守。《醉翁亭記》(以下簡稱《亭》)就是歐陽修治滁年余寫下的動人篇章。1406年,范仲淹應被貶岳州的滕子京之約,參照《洞庭晚秋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陽樓記》(以下簡稱《樓》)。兩位都出身貧寒,自幼喪父,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和慶歷新政中又都為引為同志,其作品《亭》、《樓》堪為北宋寫景散文的雙璧。鑒賞《亭》、《樓》二文,競相輝映:一邊是秀麗的琅琊風光,水彩畫似的,山美情溢;一邊是雄渾的洞庭波色,油畫似的,水美氣壯。
1、《亭》《樓》二文同源於「民為邦本」的儒家進步傳統,情雅品高。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樂、忘卻己悲的豁達情懷,《樓》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養。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此時不超過39歲,卻屢自稱「翁」,亦幻亦真,亦夢亦醒,心明言醉。他痛心於國弱民窮,一生竭忠盡智,卻落得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下場,因此「蒼顏白發」,未老先衰,心理年齡大大超過了生理年齡。他面對「蔚然深秀」的林壑,身處「翼然臨於泉上」的小亭,呼吸著山川田野的氣息,融進滁人游眾賓歡的境界,不禁暫時忘記了無罪遭貶的個人際遇,沉浸在眾樂之中。醉翁之醉乃陶醉之「醉」,而非酗酒之「醉」。歐陽的酒量很小,「飲少輒醉」,可能與他的憂民思想有關。他目睹農民把種出的糯米交官府釀酒,豪紳之門酒香撲鼻,農民卻買糟充飢,於是愧疚不已,深深慨嘆:「我飲酒,爾食糟,爾雖不我責,我責何由逃。」(《食糟民》)。他的目光關注著平民百姓,在醉翁亭上追隨著與民同樂,難怪在太守醉之前栩栩如生地描寫了滁人游眾賓歡的情景。山林樂,眾人樂,太守樂其樂。治滁年余,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說:「小邦為政,期年粗有所成」。又在《豐樂亭記》中說:「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
梅堯臣與歐陽修論詩時說到創作的佳境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六一詩話》)。「樂其樂」三字便蘊含著歐陽修的「言外之意」,此意便是:與民同樂。當然,封建社會是不存在桃花源的,但不念個人坎坷,追求與民同樂,這作為歐陽修的生活理想應該是無可非議的。如果把這種思想比做「秀而繁蔭」的琅琊榆,那麼那些敲骨吸髓的貪官污吏則是猥瑣的狗尾草。
歐陽修為范仲淹辨誣曾上書仁宗,誇贊范是「天下至公之賢。」範文武雙全,當年戍守西北,抵禦西夏,連敵人都說他「胸中 自有百萬甲兵」。「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發征夫淚」,就是他這段戎馬生涯的真實寫照。如今他神遊在岳陽樓上,一脈河山收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樓》關注的是「遷客騷人」,首先肯定滕子京貶至巴陵後「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政績,然後把我們領進兩種截然相反的湖光水色中,時而讓我們「感極而悲」,時而讓我們「喜洋洋者」,盤馬彎弓,氣勢蓄足。正當我們觸景生情,悲悲喜喜之際,筆鋒又陡然一轉,以古仁人為榜樣,把我們從物質環境的優劣和個人的得失中 超度出來,讓我們掙脫名韁利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入忘我無私的精神境界,再以設問句引出畫龍點睛的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以此自勉與勉友,決心和不計個人榮辱不忘憂國憂民的古仁人一樣完成道德情操上的最高修養,和志同道合者一同走完人生的道路。《樓》千百年來激勵著人們以天下為己任。
2、《亭》《樓》二文都打著北宋詩人革新運動的鮮紅烙印,駢散結合,語言清新。但《亭》文代山川立言,憑美妙的音樂感見長,《樓》文澄懷觀道,以深刻的哲理美取勝。
《亭》文以「樂」貫之,化駢為散,抑揚頓挫,呈現出優美的節奏,和諧的旋律。以平聲「環」起頭,基調為仄聲韻,仄聲音節「醉」反復了六次,仄聲音節「樂」反復了十次,特別是全文403字中仄聲音節「也」反復二十一次的做法,更是新穎別致。這二十一個「也」全是助詞(相當於歌曲中的襯字),表判斷語氣的不少,如「環滁皆山也」,顯得干凈利落;表解釋語氣的最多,如「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樂,醒能達以文者,太守也」,這里的「也」給人一種恍然徹悟,意韻悠遠的滋味。這二十一個「也」寫盡淋漓酣暢的歡愉,情郁味醇,從容婉轉,一氣呵成。歐陽修精通音律,據說當時的歌女不需准備,拿起他填的詞倉猝間就能唱出動聽的歌。誦讀《亭》,投入之中不知不覺能產生一種搖頭晃腦的唱歌的感覺,彷彿一泓清泉,汩汩地從琅琊山流淌進我們的心田。
《樓》文多四言駢句,且多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中,第一、五、六段則多散句。駢句排比對偶,整齊勻稱,音調鏗鏘,詞藻華美,呈現對稱美。散句無拘無束,長長短短,樸素無華,或敘述或感嘆或設問或反問,具備自然美。但對稱美也好,自然美也罷,目的不是吟賞煙霞,而是為抒寫情志服務的。梁實秋說:「一切的散文都是翻譯,把我們腦筋里的思想、情緒想像翻譯成文字」(《論散文》)。《樓》文就是這種典型的「翻譯文字」。范對政治歷史和生活現實的思考被形諸於筆墨,什麼該悲?什麼該喜?為何憂?為何樂?第五段直抒胸臆揭示出超凡脫俗的個人理解。由於北宋王朝的腐敗,民族的憂患意識在《樓》文中得到了強化。「憂」字在文中反復出現了七次,在跌宕的感情波瀾中逐步啟發讀者憂國憂民,篇末的「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反問更是發人深省。哲理精闢,但又避免了空洞說教──這就是我們在專心誦讀《樓》文之後,掩卷沉思,彷彿有種浩然之氣從心底蒸騰而上,從而靈魂得以凈化,思想得以升華的原因。
3、《亭》《樓》二文同樣都擅長抓景物特點,捕捉景物個性。但《亭》文描景繪色用的是連貫式畫面組接法,《樓》文用的是象徵堆疊式和對比式畫面組接法。
《亭》文寫四季瞄準春天的野花,夏天的繁蔭,秋天的風霜,冬天的涸泉。寫野花,讓我們聞到「幽香」;寫繁蔭,讓我們觸到清涼──「佳木」主要指獨特的琅琊榆,高大遒勁,盤根糾節,生於石罅;寫風霜,一「高」二「潔」;寫涸泉,抹去了水聲潺潺,卻把溪底石頭塊塊突現出來。春夏秋冬,時序井然,條分縷析。寫「滁人游」:「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這是中景;「傴僂提攜」──白發蒼蒼彎腰駝背的老人手柱拐杖,蹦蹦跳跳的天真孩子牽在大人手裡,吃奶的嬰兒被媽媽抱在懷里──這是由中景推出的特寫;「往來而不絕」,又拉成全景。這不就是男女老少喜游琅琊山的風光紀錄影片嗎?
《樓》文寫的不是實景,而是面對《洞庭晚秋圖》想像出來的幻想和意象,因此採用象徵堆疊式的畫面來塑造鮮明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作者先用濃墨渲染洞庭湖黯淡陰慘的「滿目蕭然」;連綿的霪雨、怒號的陰風、排空的濁浪,白天檣傾楫摧,夜晚遙聞巫峽上的「虎嘯猿啼」,足見荒涼空曠蒼茫;繼而又重筆烘托洞庭湖明媚恬靜的「心曠神怡」:天光、碧水、沙鷗、錦鱗、芷蘭、皓月、沉璧、漁歌。白天,飛在天空的充滿活力,游在水裡的美麗無比,長在岸上的色艷味濃;夜晚,浮在水面的是碎金子一般的光芒,沉在水底的是璧玉一般的月亮,飄揚水上的是此起彼伏的歌聲,極顯燦爛歡騰寥廓。范把這兩組色彩迥然不同、對比異常強烈的景物組接在一起,產生奇崛感,造成視聽上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強大的情感沖擊力。
總之,山光湖色心浩茫,各領風騷亭樓②范仲淹和岳陽樓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邗溝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歷三年(1043),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凡官員遇慶典,文職在京四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送一子進國子監讀書三年,期滿錄用。)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等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歷五年(1045)貶放鄧州(即今河南南陽市轄內之鄧州市),就在此時,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想請范仲淹寫一篇記,但范仲淹在鄧州為官,不能親赴岳州,於是滕託人捎了一幅岳陽樓的畫給范仲淹,范便依此畫在遠隔千里之外的鄧州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還是看圖寫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圖寫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質,緊扣主旨,不無病呻吟,亂發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寫我口,則寫文章如殺一狗耳!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潁州任途中病死,死後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他最有影響的要算是這篇《岳陽樓記》了。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為使這二個方面融為一體,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記意圖。
這一構思表現在文章風格上,就是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自然結合。上。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他們因倡導改革政紀而被貶降職後的發憤之作,都是為表述他們雖遭貶謫卻仍存濟世安民之心的主題的散文名篇。盡管這兩篇佳作在主題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結構技巧、表述方式、語言運用等方面卻迥然不同,可謂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結構技巧有別 這兩篇佳作篇幅不長,400字左右,但卻蘊含著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見結構技巧之高超。《岳陽樓記》開頭扼要的記事,中間生動的寫景,最後精闢的說理,作者把這三者巧妙的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又有波瀾。且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的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闢蹊徑。有時似乎文意已盡卻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寫的卻非要旨,也非閑筆,正兒八經道出的似正確,卻又以否定。然而《醉翁亭記》卻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近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後;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後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不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謹嚴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表述方式有別 《岳陽樓記》為闡發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思想和偉大政治報負,採用了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醉翁亭記》卻用記敘描寫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達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藉以排遣他抑鬱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同是寓情於景,然而寫景也有區別。《岳陽樓記》是通過聯想寫景,抒發了遷客騷人在「洞庭湖風雨圖」和「洞庭湖晴明圖「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親自登樓之所見,而《醉翁亭記》則是通過醉翁記事這親聞親見,描繪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寫了他與民同樂的復雜情愫。
語言表述有別 《岳陽樓記》在語言上駢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上字短語成對,琅琅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造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韻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有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運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也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的文意層次分明,使的語感節奏起伏,使的音韻和諧悅耳。這此都給人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主題深刻有別 《醉翁亭記》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世之情隱藏含在敘述描寫之中,沒有一語道破,還是在醉中寫樂,在礫中寫醉,因而才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科山水之間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陽樓記》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較了文人騷客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後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境界來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至理名言振聾發聵,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