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蘋果為什麼落地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⑵ 重力 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以及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系,知道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探案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同時感知生活與物理的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2).通過了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 激發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培養創新意識。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
本節課難點是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 教學准備: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儀。
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演示
1將一隻木球舉到一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
2把一隻木球斜向上拋出,觀察其運動路線。
3讓一隻木球在講台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台邊後落向地面,觀察其運動路線。
在演示的幾種情況中,球的運動有什麼共同之處呢?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了地面。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球運動過程中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識.(都落向地面是關鍵詞)
(二)、新課學習
1重力
(1).想一想 做一做
由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書中圖所示的實驗,說說你的感受。
同學們是不是發現橡皮做圓周運動時需要用力拉著,松開手就會被甩掉。那為什麼我們並沒有用繩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總是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這又是為什麼?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種力,像拉著橡皮的線一樣,在牽著月球呢?
和大家想的一樣,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確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投影]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新概念作適當解釋)
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萬有引力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他是看到蘋果落地受到啟發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體也會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還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想一想、你還看到過什麼現像是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比如現在流行的蹦極、美麗的瀑布、盪鞦韆等,還有課前的實驗,木球無論怎樣運動都最終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
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為我們做什麼嗎?蓋大樓打地基時,就是把夯舉高釋放,夯由於受到重力而向下運動就能將地基夯實。跳水運動員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時也是由於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種動作後入水。人和各種動物是由於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沒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飛船中的宇航員一樣到處漂了。
2重力的大小
同學們還記得力的三要素嗎?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我們就先來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樣確定,它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1).重力的大小
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想一下物體的重力和什麼有關?然後可以參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後交流實驗的情況。
誰知道重力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重力。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先觀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標沒有指零還要先進行調零,然後將被測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方,物體靜止時,根據指針的位置讀出指示的值即為被測物體的重力。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學生的活動。
根據測量數據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根據實驗結果,我們知道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並想一想單位是什麼。
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 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 n/kg。(說明與地點定有關)
(2).練習
練習1.一塊鋼錠的品質是4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
練習2.質量是50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質量的單位必須用kg。質量與重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理量.
練習3.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別。
3重力的方向
知道了物體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質量有關,接下來我們來了解重力的第二個要素:方向。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時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觀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線把物體懸掛起來,觀察靜止時線的方向。
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時的方向及懸掛的物體受重力作用使懸線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這一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向下與向下是有區別的不混淆)
4演示
(1)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它們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線與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線與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兩條重垂線的方向平行,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不能說垂直向下)。
現在請同學們利用重垂線檢查我們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檯及課桌面是否水平。說說你們檢查的結果和根據。如果重垂線和牆壁是平行的,說明牆壁豎直,如果重垂線和桌面及窗檯是垂直的,則說明桌面和窗檯是水平的。
建築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線來檢查所砌的牆是否豎直,就是因為重垂線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我們站在地面上,腳朝下,由於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穩,但地球是圓形的,在我們「腳下」的人,好像腳是朝上的,他們也能站得穩,為什麼呢?
[想一想議一議]
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方向?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對於他們所處的位置來說都是豎直向下的。因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實際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所說的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離地心的方向就應該叫做「向上」。正因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們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個地方的人們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4重心
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重力的第三個要素:作用點。
出示一根粉筆,這根粉筆受不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筆也受重力。將一根粉筆分成幾段後。各段粉筆受不受重力?將粉筆分成幾段後,每一小段粉筆仍然受重力作用,物體的每一部分都會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
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center gravity),也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如何確定物體的重心呢?
重力的作用線一定通過重心,所以可以用類似重垂線的懸掛法確定物體的重心。請同學們確定一塊方形薄板的重心,並交流自己的做法。
交流:先用細繩系住木板的一點懸掛起來,沿著細繩的方向在木板上畫出一條線;再用細繩系住木板的另一個點懸掛起來。按剛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畫出另一條線,兩條線的交點就是這個木板的重心。物體的重心位置和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用懸掛法可以確定各種物體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出示粗細均勻的細木棒和木球)如這兩種物體的重心在哪兒?
粗細均勻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點,均勻圓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如將一粗細均勻的長棒從中間彎折成90°角,重心還在棒的中點嗎?重心在哪兒?彎折後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懸掛法確定。
想想議議
請同學們雙腳分開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穩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不動,只讓你抬起一隻腳,還能站穩嗎?試一試,根據自己的體驗討論「不倒翁」為什麼不倒。走鋼絲的演員為什麼要握一根長桿?
如果身體不動,抬起一隻腳後就站不住,要想一隻腳穩,身體就必須傾斜,身體傾斜時,人體的重心位置也會跟著移動。走鋼絲的演員的重心位置必須落在鋼絲上時才不會傾倒。
人走路,腳下不穩時會自然地伸開雙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覺得走鋼絲的演員手握一根長桿是為了藉助加長了的手臂調整重心,保持平衡。
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後,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三)、小結(學生口述老師及補充)
學生體會總結本節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1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到底是什麼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曲線圖做出來。
通過我們研究發現,重力和質量成正比,用 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五、板書設計
⑶ 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萬有引力
活動目標:
1.懂得一些運動器具的正確玩法,知道運動時要注意安全。
2.初步懂得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活動准備:
1.貼滿橡皮膏的玩具熊。
2.掛圖、
⑷ <<蘋果為什麼落地>>教學設計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⑸ 蘋果為什麼落地科學課堂實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⑹ 四年級科學蘋果為什麼會落地的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