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漸變的色彩美術教案

漸變的色彩美術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24 18:43:50

Ⅰ 色彩漸變怎麼畫

一種顏色不斷調入另外一種顏色即可
比如紅色加入少量白色會變成淺紅色,淺紅色加入少量白色變成粉紅色,粉紅色加入白色變成淡紅色。。。。。。直至變成白色

Ⅱ 水粉畫怎麼做到顏色漸變

回復c1、 沉 迷ゝ:臟色也可用 啊回復mei mei :水粉最好不要用水上色 水粉一般走的都是色塊專的變化 漸變這個詞屬適合水彩 不是水粉 加重時最好不要用黑色 一點黑就都染啦!背景要走漸變的話,一般是原色加其餘色 一點一點加 加一點畫一筆……主體物最好是色塊 先分成一暗一亮兩個面 再分出灰面 灰面再向亮面暗面過渡…… 最後就好看了 水可是千萬不要直接往畫面上畫昂!否則顯得太膩了 分低啊!

Ⅲ 什麼叫色彩的漸變

色彩漸變是色彩的一種有規律性的變化。色彩漸變能給人很強的節奏感和審美情趣。某個物體的顏色從明到暗,或由深轉淺,或是從一個色彩緩慢過渡到另一個色彩,這個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

漸變色由於不想單一色彩只呈現單一的情緒給觀者。因為漸變色是至少兩種顏色帶來的過渡,它一般至少帶著兩種情緒在裡面。然而這兩種情緒混在一起又產生出新的情緒。所以漸變色更加的活潑,娛樂性更強

(3)漸變的色彩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漸變色的特點:

1、漸變色讓人難以忘記

漸變色相對於單一的色塊,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由於人的特殊認知結構,一般來說用語言去描述顏色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如果我們突然看到一些無法用普通名詞命名的事物,我們反而能夠第一時間記住它。

2、漸變色相對來說獨一無二

平時生活和工作當中接觸到的色彩其實並不多,從實際運用方面來講根本沒有足夠多的色彩來營造品牌或者設計的獨特性,所以漸變色的運用就應運而生,能夠打造獨特的顏色。

3、漸變色更加寫實和驚艷

由於光的緣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任何物體都不是單一的色彩,而是漸變。例如蘋果,它妥妥的深紅到淺紅,或者到綠色的一個漸變。檸檬也是深黃、中黃、淡黃的漸變。所以對我們的眼睛來說,當看到屏幕上的漸變色時,也許更自然,更符合邏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漸變色

Ⅳ 什麼是色彩漸變

色彩漸變有很多種。。
純度的漸變
明度的漸變
色域色之間的漸變
只要在2個或兩個顏色以上的轉變過度都可以成為顏色漸變。。。

Ⅳ 水粉畫漸變色怎麼畫

水粉畫漸變色最主要的就是控制好顏色的的銜接 。

水粉顏料要畫得色塊明確、輪廓清楚比較容易,但要畫得銜接自然、柔和就比較難。在寫實風格的繪畫寫生中,表現對象的虛實關系,往往成為一個難題。在寫生習作中,物體輪廓線畫得像剪貼一樣清楚的弊病是常見的。這弊病會使物體與周圍環境脫離,削弱了對象的立體感和空間感。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觀察方法,從局部出發,沒有去比較物體輪廓線的虛實關系而形成的,屬認識問題;二是雖在觀察中認識這種虛實的關系,而缺乏表現這種關系的方法。前者的解決辦法在第三章第五節「色彩的觀察與調配」中已有講述,後者的化解則需要了解水粉色銜接的一些基本規律。

水粉畫通過銜接方法取得效果的關鍵是正確控制色彩明度的變化。在「色彩的觀察與調配」一節中,已講到如何利用調色板,先在調色板中找到顏色銜接的正確關系,然後進入畫面。這是靠調色板來獲得正確色彩銜接關系的好方法。一些一氣呵成的水粉畫作品,是趁色彩未乾時,運用濕畫方法完成的。顏色未乾時,顏色比較容易銜接。冷暖兩個色塊,也可以趁色未乾時在連接兩個色塊的地方進行部分重疊,混合後產生一個過渡的中間色,使銜接自然柔和,沒有生硬的痕跡。一個器物的背光面輪廓線,總是模糊不清與背景或投影融合在一起的,屬於虛實對比中的虛,強弱對比中的弱,這種比較虛的色彩關系,最適宜使用濕畫的方法來獲得較理想的銜接效果。可是,一幅作品在描繪過程中,較難保持畫面色彩的長時間潤濕不幹,而顏色乾燥以後,就失去濕畫時的效果。此時可以將需要銜接的部位,用干凈的畫筆刷上一層清水,使已乾的色相狀況恢復到潮濕時的狀況,再根據這色相狀況來調配銜接的顏色。這樣畫家就會方便和有把握得多了。這種方法是水粉畫中經常被採用的,因為水粉顏色干與濕時的色相有明顯的差異。如果不採用以上的辦法,在已經乾燥的色層上繼續作畫,色與色的銜接主要憑經驗,要把握好畫上去的顏色的色彩個性基本上一致,干後能自然銜接,不會生硬脫節。這還可以利用在調色盒中殘留的第一次色作為銜接時的依據,或先調出要與之銜接顏色的色相,作為繼續銜接的標准。這些是在缺少經驗的情況下採取的辦法,有了經驗以後,就不難判斷銜接顏色應如何調配了。另一種干接的方法,是使用排線和色點,將兩個有差異的色塊,自然柔和地銜接起來,表現出圓潤的立體效果,可以用兩色中任何一個色的線或點子,在連接處畫出一個過渡的中間色辦法來處理,就可以達到表現效果。這和版畫中,使用排線或點子表現層次的技法來交接的道理是一樣的。

Ⅵ 四年級下冊美術色彩的漸變教案朱超

你是老師嗎?老師應該很會教的

Ⅶ 美術色彩漸變

說加水使顏色變淡是漸變的一種 那是根本不了解漸變 色彩中的漸變都是加顏色的 哪有加水回的 所謂漸變就答是由一種顏色漸漸過度到另一種顏色。 一般色彩的漸變可以分為色相的漸變和明度漸變 色相漸變就是廣義的從一種顏色變成另一種顏色 明度漸變就是在色相不變的基礎上明度發生變化 加水後的那種變化只是顏色純度的變化 既不屬於色相漸變也不屬於明度漸變 所以根本就不是漸變的一種
希望採納

Ⅷ 漸變的色彩有什麼顏色

粉紅色、黃綠色、淺藍色、灰褐色、橙黃色、淺灰色、深紅色、深藍色
、紫紅色、紫藍色、黃褐色
由一種顏色漸漸過度到另一種顏色的都是。

Ⅸ 幼兒園蒙學顏色漸變教案

一、教學目標
加強學生色彩運用的訓練,使他們對色彩的漸變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教學重點
運用漸變的色彩描繪畫面,
三、教學難點
把握好色彩漸變的度。
四、教學准備
教具:大玻璃缸,盒裝顏料,毛筆,印有圖案的火作、比紙,色彩卡片若干,調色盤,小
水桶。 ·
學具:作業 紙。毛筆,盒裝顏料,調色盤,小水柿:
五、教學過程
(—)實驗引入。
1.老師在一個大玻璃缸衛倒人紅顏色水,然後慢慢地加黃顏色水。提問:請問玻璃缸里水的顏色有什麼變化?
2.小結:顏色在色性上慢慢地產生變化,稱為色彩的漸變。今天我們學慣用漸變色來畫畫。(板書課題:色彩的漸變)
(二)尋找生活中的漸變色。
1.提問:在生活當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漸變色彩?
2.學生討淪。
(三)欣賞書上作品。
(四)老師示範運用漸變色彩填圖案。在畫的時候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老師邊講邊示範,在一個圖案甲填上由紅色漸變到黃色的色彩,並要求塗的時候不要塗出格子。
(六)布置學生作業
1.觀察要求塗色作業 圖案。
2.說一說你想用什麼顏色塗大樹和背景以及樹的輪廓線。
3,老師小結:大樹和背景可以選用實際的色彩,也可以用想像的色彩,大樹的輪廓線的色彩要與其他顏色形成對比,使其鮮明。
4.布置作業 要求:運用色彩漸變的方法為圖案填色,並選用恰當的色填畫樹的輪廓線。要求畫面工整,顏色搭配適當。
(七)學生作業 。
(八)作業 講評,宣布下課。

Ⅹ 美麗的花朵大班顏色漸變教案體現了教師怎樣的教學智慧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觀察放大的花卉圖片了解並學習色彩漸變的方法。
2.嘗試用飽滿的構圖和漸變的色彩表現自己喜歡的單朵花卉。
3.細致觀察感受花卉的美,萌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活動准備:
花卉照片,畫家奧基弗的繪畫作品,兩幅圖形一樣色彩不一樣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花卉照片,感知色彩、造型的美。
1.教師播放6幅花卉照片的幻燈片,根據幼兒的選擇點擊放大欣賞。(挑選六張漸變色的花朵圖片展示,並用1~6的數字給每張圖片做標記)
2.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從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進行觀察。
教師提問:這里擺了了六朵花,它們的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我想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喜歡幾號花?
學生回答:我喜歡*號花教師問:那你為什麼喜歡這朵花呢?是喜歡它的顏色還是形狀呢?
學生答:……
二、欣賞奧基弗的作品及放大的花卉圖片,學習表現色彩漸變及畫一朵大花的方法。
1.教師說: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畫家的作品,這位畫家的名字叫奧基弗,她也畫了一朵大花,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畫的,好不好?
學生答:好教師:我們看完奧基弗的畫了,我現在邀請一位小朋友告訴我,它的花瓣顏色是怎麼樣的?
學生答:它是紅色的教師問:那這朵花只有紅色嗎?你仔細看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顏色……學生答:它還有黃色跟橙色教師:噢,那這朵花的花瓣上一共有三種顏色,
2.提問:你看了她畫的花以後有什麼感覺?花兒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為什麼你會感覺它畫的花很大呢?
(引導幼兒說出這朵花給人的感覺,花兒的顏色由黃色變成紅色再變成橙色,)
3.教師播放小花漸漸變大的幻燈片,引導幼兒對比討論。

閱讀全文

與漸變的色彩美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