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三下美術風教案

三下美術風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28 00:50:25

1. 幼兒園中班美術手帕變變變的風的教案反思

教學案例、來教學設計、教學實源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2. "選一幅你最喜歡的(或對你影響最深的)美術作品(或一種美術風格,美術種類),教案形式,800字以上。謝

何多苓<春風已經蘇醒>
何多苓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家一級美術師。
他是四川美術學院「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上世紀80年代初以《春風已蘇醒》、《青春》等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國當代油畫史上的特殊地位。那一時期何多苓的作品是抒情的、神秘的、不可知的。與之相比,當下何多苓的作品更具個人化,在寫實主義的自身語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種當代的可能性。畫面神秘,耐人尋味,灰色的色彩微妙而復雜,靈動性的筆觸准確的把握了造型,細微的層次感,灰色和彩色交織,無形中流露出淡淡的傷感。何多苓被譽為「當今中國畫壇傑出的現實主義油畫家」。

《春風已經蘇醒》是何多苓的處女作,畫面上,孤寂的少女,在春風沐浴下,似乎有所思悟,卧地的水牛和仰視的狗是她的友伴。這極其平凡的農村場景,在作者的筆下表達得充滿詩意。正是大自然賜予的生命和春天的生機,把他(它)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作者對所描繪的一切充滿著感情:憐憫、同情和愛。作品受到當代美國現實主義畫家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畫風的影響和啟發。

《春風已經蘇醒》以一種傷感的意象和抒情意味開啟了中國鄉土寫實主義繪畫的另一個途徑——對人和人的生命、情感、人性的理解、認識以及描繪,這件作品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從一個新的視角和美學意味開辟了中國油畫的一個新領域。

《春風已經蘇醒》一誕生旋即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傷痕美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這是何多苓在當代藝術史上留下的第一個形象,何多苓也因此有機會成為塑造一個民族或集體形象的代言畫家。
在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中,何多苓的這幅《春風已經蘇醒》旁邊附註了何多苓的一段話:
「對於「春風已經蘇醒」,人們有過種種解釋,這並不重要。事實上,這幅曾流行一時的畫僅僅是我藝術史上的一個出發點,重要的是(也許僅對於我自己),在可能性與自由多得令人絕望的現代藝術中,我或許能找到一種新的秩序與限制,在具象和抽象之間尋求和解,賦予我根深蒂固的浪漫意識與對優雅的渴求以一個新的、站得住腳的物質框架。正如我所喜愛的史特拉汶斯基所說,「對藝術控製得越多、限製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對『自由』的濫用正是當代藝術貶值的原因之一,而嚴格的自我限制是使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獲得真正自由的唯一手段。
在我之後出現的一大批盡精雕細刻之能事的藝術家中,只有很少的人意識到「無限制」正是他們的作品令人厭惡的原因。一個初學者可以藉助精確的照片復制出表面驚人的畫面,但真正的現代視覺藝術品的高明之處一目瞭然,它能超越視覺,使人對司空見慣之物感到陌生與神秘。現實主義是煩瑣不堪的,而超現實主義是廉價的羅列,波普藝術是業余的游戲。而在我看來,藝術就是宗教,在畫框中必須建立起一座神殿,在古典與現代、現實與超現實中必然存在一種形式,能把經驗寄身於純粹視覺的目的,從而恢復繪畫的尊嚴,這種尊嚴從本世紀以來已被可悲地踐踏殆盡。當藝術墮落為某種宣洩與說教的何有可無的符號時,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如詩歌是語言的純潔化,繪畫也必須是視覺的凈化劑。僅僅在精神的意義上說,它應該是貴族化而不是平民化的,亦即必須是仰視的對象。」
這段話摘自何多苓的《我所熱愛的藝術》

3. 美術:看誰的風輪跑得快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通過之作風輪,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學習製作、設計風車;培養學生的設計和表現能力。

4. 兒童美術風把頭發吹起來怎麼畫

最好有張力一些。筆觸要大方,才畫得出發絲飄逸的感覺。

畫畫和人的心境相關,內心猶豫時,筆觸也優柔,心情剛烈時,筆觸也奔放。試讓自己的心境回復到兒時,用一顆童心看世界,心境到了筆法自然流暢。

5. 小學美術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美術教師個人工作總結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校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順利的完成了本學期的工作。回顧這一學期,既忙碌,又充實,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藉以促進提高。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業務素質。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維持教學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積極學習。本學期,結合第八次課程改革,確立的學習重點是新課程標准及相關理論。一學期來,我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及各類學習講座。另外,我還利用書籍、網路認真學習了美術新課程標准、藝術教育新課程標准,以及相關的文章如《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怎樣與新課程同行》等。通過學習新課程標准讓自己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也明確了今後教學努力的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也催促著我不斷學習。平時有機會還通過技能培訓、外出聽課、開課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進步。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斷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識、為自己更好的教學實踐作好了准備。
二、求實創新,認真開展教學、教研工作
教育教學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我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美術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我任教四年級的美術課和一年級3個班的書法課,共計19節課,另外還有4節美術選修課,課時量比較大。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准備,精心設計教案,並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盡可能做到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後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不同年級採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美術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另外,授課後根據得失及時寫些教後感、教學反思,從短短幾句到長長一篇不等,目的是為以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同時,我還積極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改進教法,突破學法。針對舊教材內容陳舊、單一、脫離學生實際問題,我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設計了「神奇的鞋子(設計發明課)」、「我的椅子(寫生課)」、「神奇的椅子(設計課)」、「美麗的門簾(易拉罐製作)」等課,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對於我負責的美術選修課的教學,我採用系統性、階段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使每堂課都能讓學生有收獲。總之,不管在課堂教學,還是在選修課教學中,我都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力求讓美術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勞任怨,完成學校其他工作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比較大型的文藝表演活動,「英語周活動」,大型「英語劇」表演,「小學部師生手工製作發明展覽」等等;同時還有許多的宣傳海報、展覽櫥窗、各科的課件製作等任務。其中不僅涉及到很多的美術宣傳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們全程積極參與創作作品。對於學校布置下來的每一項任務,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熱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夠做到「任勞任怨、優質高效」。
四、加強反思,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反思本學年來的工作,在喜看成績的同時,也在思量著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幾點:
1、對於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學年加大了學習的力度,認真研讀了一些有關教科研方面的理論書籍,但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夠細和實,沒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
3、美術教學中有特色、有創意的東西還不夠多,本來想在美術選修課開設「兒童水墨畫」興趣小組,但由於種種原因也沒能實現,今後還要努力找出一些美術教學的特色點,為開創石岩公學美術教學的新天地作出貢獻。
其他的有些工作也有待於精益求精,以後工作應更加兢兢業業。

6. 急求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美術(15冊)第5課古鎮風情美術教案

http://ebook.artron.net/booklist.php?sortid=1&sortname=美術教育上面找找看,好多我不知道你要找內的是容哪個

7. 美術怎麼表現風

你用什麼手法畫?這個是線條表現的:

還有國畫的,發不上圖了,專給你地址:屬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28/7/6/11543cb49db.jpg

8. 介紹一下不同的美術畫派風格

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代表畫家

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曾是德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的領導者。代表作《構成第四號(戰爭)》(1911,杜塞爾夫萊茵河西發里亞藝品收藏室)、《構成第七號習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畫廊)。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在平面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紅、黃、藍三原色,但有時也用灰色,是荷蘭風格派(deStijl)的主將,代表作《黃與藍的構成》(1929)、《百老匯爵士樂》(1942~43,紐約現代美術館)。

馬列維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飛機起飛》(1915,紐約現代美術館)、《青色三角形與黑色長方形》(1915)。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

9. 美術風格有哪些

美術風格(Beaux-Arts style)
又稱第二帝國風格(Second Empire style)或第二帝國巴羅克風格(Second Empire Baroque style)。
在巴黎的美術學校發展起來的建築風格。這一風格於19世紀末在國際上佔有主導地位,並很快成地為擴張中的城市和各國政府新建公共建築的正式風格。該風格的特徵是,建築宏偉,按軸向排列的房間分布對稱,有大量古典主義的裝飾細部,建築末端或中心處常有前凸的亭閣。巴黎歌劇院是美術風格最傑出的代表。

樓主……

美術風格與流派是作者在長期藝術創作中自然形成的藝術現象。我們了解這種現象的實質和特點,對於欣賞和分析作品都有益處。

當我們欣賞各種美術作品的時候,往往覺得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有的雄偉渾厚,有的秀麗雅緻,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天趣自然,有的怪誕離奇,有的平淡簡潔,有的長於抒情,有的富於哲理等等。總之,它們的藝術形象、感情色彩、韻律節奏等都各不相同,藝術特色便迥然有別,因而使我們在欣賞時,更能體會其中的精華和情趣。徐悲鴻的作品給人以氣勢磅礴、渾厚奔放的感受;齊白石的花卉大有清新樸素、天趣自然的特色;黃賓鴻的山水畫濃郁蘊藉、酣暢淋漓;潘天壽的繪畫雄渾奇特、氣勢不凡。

作品的風格,與藝術家本身具有密切的關系。馬克思引用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話:「風格即人。」劉勰也說:「各師成心,其異如面。」這就是說,由於藝術家不同的創作個性,因而產生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形成藝術家的個人風格的原因,是由於藝術家的生活閱歷、思想性格、審美趣味、藝術才能以及文化修養等等各不相同。長期生活在巴黎近郊巴比松的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他的作品有如泥土、田野那樣,醇厚自然,和諧優美。一生遭遇坎坷不平的羅丹,他的雕塑品總是呈現一股矛盾復雜的悲劇氣質。

畫家的藝術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任何的個人風格都與時代風格和社會思潮有密切的關聯。現代著名畫家畢加索,在早期的貧困生活中,形成了藍色時期(1901~1904年)的風格,其代表作是《人生》。在1925~1936年,畫家進入了夢的分析時期,他在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之下,有意反對均勻、和諧、優美的傳統美學觀,而採取不協調的表現手法,專事製作一些怪誕的形象,給觀眾以精神上的刺激,發泄了自己內心對社會的不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即1937年是畫家憤怒時期,他為了揭露西班牙佛朗哥的法西斯政權,繪制了《格爾尼卡》。1944年,巴黎解放,畫家開始了牧歌時期,為保衛世界和平大會製作了《和平鴿》。畢加索在1923年曾經這樣解釋道:「人們反復問我,我的繪畫是怎樣演變過來的,對於我來說,藝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藝術本身不會演變,人們的觀念在變化,表現方法也就隨之而變化……」。

但是,在多種風格的變化中,畢加索是以立體主義聞名於世的。他的分析立體和綜合立體異軍突起,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對現實主義美術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藝術風格是通過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表現出來的。所以,即使有的作品思想傾向不好,形式荒謬怪異,然而假如它的內容與形式是有機的統一,又具有本身的特色的話,仍然會呈現自己的風格。例如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作品就是如此。所以藝術風格也有健康和病態之分。

時代風格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向前發展的。而民族風格,是一個民族在長時期的發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藝術特徵,它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結構、經濟生活、自然環境、風俗習慣、藝術傳統,以及共同的心理狀態、審美觀點等諸種因素所構成的。藝術家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不但為本民族的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也可以為其他民族的讀者所理解,從而進入世界藝術寶庫。

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自然而然產生了各種流派。所謂流派,一般來說,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由一些在思想傾向、藝術傾向、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等方面相接近的藝術家,為了突破某種藝術上的束縛,因而結合起來的一個畫家集體。當然,有的派別比較嚴密,有理論、組織、宣言,還定期舉辦展覽,出版雜志等等;有的則比較鬆散和自由,沒有密切的聯系。有的與當時的政治運動的關系比較直接,有的則比較疏遠,或者僅僅表現在藝術上的創新和藝術風格上的競爭。有的還可能兼有各種因素。

以歐洲的美術為例。歐洲的古典主義美術流派,是17世紀時在法國興起的。這個美術流派的創作原則是以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範例的,它崇尚理性,講究共性,強調統一,要求表現愛國主義思想。在藝術表現上則要求典雅、均衡、和諧統一。當時,路易十四組建了法國皇家學院(包括繪畫與雕塑);普桑成為這個流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有(阿爾卡迪亞的牧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是大衛和安格爾。他們的繪畫發展了古典主義冷靜的氣質,具有嚴謹的形體結構、宏偉的場面、隱喻式的主題思想等等。然而,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以德拉克洛瓦為代表,提倡以感情代替理性,強調內心感受、個人精神,崇尚大自然。《自由神引導人民》是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他以充滿運動感的構圖、強烈激動的個性、奔放有力的用筆等等表現手段,突破了古典主義均衡而沉悶的構圖、嚴謹而僵化的造型和細致但較呆板的用筆。他創造了熱情奔放、強烈生動的格調,在當時法國畫壇上蔚然成風。由於這個畫派與法國大革命曾有深刻的聯系,所以,它自然具有強有力的藝術氣質。但是,後期的浪漫主義運動逐漸脫離了現實基礎,追求獵奇,沉湎於虛無的幻想和個人的傷感情調之中,便逐漸走向低潮。

20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藝術興起,離開了19世紀現實主義傳統的軌道。當時,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後,大部分知識分子對矛盾重重的資本主義社會感到不滿,但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光明的前途,所以內心旁徨,似乎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另一方面,自然科學、城市和工業建設以空前的規模獲得迅速進展,伴隨著這些社會變化,出現了要求個性自由解放的思潮。表現在藝術上,就涌現了野獸派、表現派和立體派。野獸派認為「准確描繪並不等於真實」,客觀事物是可感覺而不可表現的,因而強調表現主觀感受。表現派宣稱:「繪畫不是說明書,而是表現我們的感情。」進一步強調藝術是藝術家的本能的表現。超現實主義宣言提出:「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建築在某些聯想形式的超現實的信仰上……。」以達利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就是以弗洛伊德「夢的分析」為依據,在繪畫中進行夢的紀錄。而原來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康定斯基,由於進一步強調藝術家的自我主觀表現,主張藝術創作從內心出發,通過非具象的「色彩與形體」訴之於讀者的心靈,於是抽象主義繪畫宣告誕生。他在1911年所作的《第五號印象》,以明快的原色、流動的線條、躍進的形體,使人眼花繚亂,但不能識別任何具體的形象。他本人甚至認為,「調色板比任何作品都美」。由此看來,現代派表現為重主觀表現,重形式新奇,重任意幻想,重直覺本能和非理性等等。用瑞士的一位現代派畫家克利的話來概括:「這個傾向就是不去反映物質世界,而去表現精神世界。」一般說來,現代主義美術是脫離或否定客觀現實,片面強調主觀性;現實主義美術則主張在客觀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高度發揮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流派在思想上的根本區別。

另一方面,現代主義熱衷於新的藝術形式的探求。畢卡索和布拉克從塞尚的繪畫理論出發,追求多層次多體面的結構的表現手法,用多觀點透視代替傳統的單一的焦點透視。畫出來的作品好像是從敲碎了的鏡子中所反映的形象,即所謂「分析立體」。爾後又採用實物拼貼方法,把不同的實物如布片、硬紙片、報紙、樹葉、玻璃片等等拼貼在畫面上,然後用繪畫加工,製作一種具有空間感的想像中的新形態(好像把一些分散了的字母拼成一個詞彙),以引起觀眾的聯想。這種作品被稱為「綜合立體」。後來,60年代前後的視覺藝術(光效應)和機動藝術(動與光的藝術),也屬於形式的追求和形態的變革。

在實際上,現代主義的各種派別是十分復雜的。他們的作品離奇詭譎,神秘怪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好像萬花筒一樣不斷地處在變化之中。雖然它們都反傳統,傾向於表現主觀精神世界,但彼此之間差異很大,甚至相互矛盾。有些作品也多少曲折地反映了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並且有所揭露批判,但是往往局限於渲泄個人郁憤的情緒。有的如達達派對一切社會制度採取否定的態度,甚至對藝術本身也予以否定。於是杜桑的尿盆居然也作為雕塑作品公開展覽。有的如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因為受到弗洛伊德下意識學說的影響,內容多數是不健康的,或是荒誕詭秘,或是色情的暗示。他們在藝術表現形式的探討上,採取多種多樣的手段,沒有任何常規的約束。對於這樣復雜的藝術現象,我們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具體地、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

閱讀全文

與三下美術風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