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高1美術課教案的板書設計
11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陵墓雕塑:秦始皇回陵兵馬俑--細部答刻畫--寫實
漢霍去病墓:寫意--內部傳達
宗教雕塑: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 書設計,你就在你的教案裡面的把要交給他們的那些重要點分1、2、3、來列出來就行啦。。再加一些示範或參考的資料放在另一邊例如格式:
板書設計
1、認識到藝術家的創作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某種意圖的。 欣賞圖片區
2、從美術作品的內容去了解作品
3、從人物的背景去了解作品
4.。。。。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陵墓雕塑:秦始皇陵兵馬俑--細部刻畫--寫實
漢霍去病墓:寫意--內部傳達
宗教雕塑:四大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
Ⅱ 急需中專美術課的教案~!
一、引 言
美術欣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傳播知識,讓學生看懂幾幅美術作品。它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高素質的人。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加強對美術欣賞教學中一些具體而微觀的欣賞策略如感覺能力、描述能力、言語交流與闡釋、美術評論短文寫作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與作品的對話,與作品的交流,從而體現學生審美的發展,學生審美個性的流露,學生良好的審美情緒的表達。
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正蓬勃開展,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涉及具體的微觀角度而又牽系學生美術素質根本發展的學習策略指導則較為薄弱,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這樣的缺失表現在:1、美術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當作自己的職責,而審美能力首先是從感覺開始的。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理應是欣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在現實的欣賞教學中,常有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存在,不給學生充分感覺的時間和機會,而是以教師的感覺作為結論,從而使欣賞教學變得簡單、膚淺;2、過分注重對作品表現形式中色彩、形體、光線、線條、肌理等因素的分析和體味,缺乏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整體審美意味的體驗和理解;3、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欣賞,體現在一方面只聽教師的講解,另一方面總想以作者表達的思想作為理解的准則。如果年代久遠無法查閱作者的想法,就以美術史論的結論作為依據,這種「標准答案」式的欣賞,忽視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忽視了對作品的有意味的品味和語言表達,更談不上描述、對話、闡釋等支柱性欣賞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欣賞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欣賞中的人文與對話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人文性,是《藝術課程標准》、《美術課程標准》基於對藝術包括美術課程的學科性質的基本定位。它反對任何功利性目的,要求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的世界轉到人格的世界,強調人文學科的價值。在廣泛的文化情況中認識欣賞這一理念,明確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的觀點。唯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擴大和加深學生對美術的體驗、對生活的體驗、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才能讓學生體悟到美術、文化及生活的多樣和豐富的內涵。有了深刻體驗支持的美術學習,才能突破滯留於純粹的技能技巧訓練的局面,將人類的精神財富深化至人的內在世界,確確實實地促成學生人格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才產生具體實際的意義。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美國教育家列維認為美術教育應以人文學科為基礎,創作過程就是將形式賦予物質的過程,該過程從一個理念入手,通過一種媒介來表現這一理念,如果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勢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從技能性的傳授提高到美術文化的層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質教育中變專業教育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主要途徑,突出人文關懷,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就十分必要。
而有效的言語對話、畫面闡釋、美術評論是學生欣賞能力得到切實提高的關鍵。「接受美學」認為,並不是畫家創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終結。相反,讀者才是決定作品命運的決定因素,沒有讀者的參與,任何優秀的藝術只是一堆物質材料而已。在欣賞課上最有價值的不是美術作品本身,而是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因為在理解的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想像與創造。而這些,無不需要學生通過有效的言語闡釋與美術評論加以表達。「人的語言表達之質量的提高,展現出人自身存在之質量的提高」(滕宋堯《文化的邊緣》)。因此,欣賞過程中學生有質量的言語闡述與美術評論,對一件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意義與價值上的探討,在學生沒有建立起歷史概念的情況下,對提高欣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對話平台上的欣賞流程設計與運用,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以欣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欣賞行為的策略指導為中心,研究者把指導的步驟擬定為下列三個階段
1、教學觀察、師生溝通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通過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研究,摸清學生對欣賞信息的特點與缺點,有意識地創設良好教學氛圍,師生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到情感的交流與溝通。
2、分析改進、策略指導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根據教師在欣賞過程中對學生欣賞行為的觀察,師生一起分析存在問題或缺陷的原因,教師進行欣賞過程中的策略指導,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欣賞能力的「需要」。
3、創設欣賞流程,強化創造性欣賞行為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創設具體可行的欣賞流程,沿用研究者自己獲獎的結題成果《中國畫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全國二等獎、杭州市一等獎)中的欣賞流程(觀察感受——分析理解——闡釋交流——價值判斷),在流程中強化學生對創造性欣賞行為的靈活運用能力。
(1)描述階段的指導: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種瞬間的強力感受,一種單純的視覺快樂,是兒童直覺地面對作品產生閃光式的認識。對第一印象的描述,就是要兒童說出美術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出的視覺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包括三方面的指導:一是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欣賞時間,讓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二是耐心傾聽學生的描述,讓學生充分表達;三是教師用啟發、提問的方式給予線索,引導進一步觀察、想像、陳述。
(2)形式分析階段的指導:形式分析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現的美的形式,是加深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的關鍵環節。在分析階段,要求學生表達對作品的感受。教師要用啟發誘導性的語言,如"你喜歡什麼?為什麼?"引導兒童反復多次地深入感知、體驗作品,理解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適當地用欣賞所得的體驗進行創造性形式模仿,幫助學生
(3)解釋階段的指導:解釋就是學生通過探討一件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把握欣賞作品的所再現、表達出來的情感、意義。在這一階段的指導中,著重於兩個方面:一是適當地介紹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創作背景等,擴大學生對作品欣賞的人文底蘊,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二是鼓勵學生不拘泥於教師的解釋,不拘泥於作者的原有創作意圖,對作品所傳達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
(4)評價階段的指導:評價是判斷欣賞作品的價值。對小學生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對優秀作品說出自己的喜歡之處,說出自己對作品含義的某些理解,或欣賞作品的某些方面能積極影響自己的創作,那麼這種評價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四、引導學生創造性欣賞的策略指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一)文化心境的激發
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學生接觸到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的材料,也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人類復雜感情的材料。這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使他們在欣賞名家名作的同時,也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這欣賞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欣賞情境,有助於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學到優秀的人類美術文化,培養人文精神。欣賞心境的創設可分為:
(1)主題式心境:根據某一主題,在欣賞活動開始前或開始時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對作品展開欣賞,如以美術作品所展現人類情緒(喜、怒、哀、樂)為主題的欣賞活動等。
(2)專題式心境:根據一個鮮明的專題,羅列歸屬於這個專題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如畫家筆下的「樹」為專題展開的欣賞等。,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3)背景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為了達到深化主題,突出欣賞作品的鮮明時代、民族個性特徵,藉助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等創設的情境。如欣賞中國古代山水專題時,藉助於《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民族名曲作渲染的背景,引發一種古典的心境。
o (4)引導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藉助於語言、音像、動畫等媒介,為即將欣賞的作品作必要鋪墊的情境、氛圍。如講述耶酥與弟子的故事,就耶酥在晚宴上的一句話:「你們中的一個人背叛了我」而引發的名畫欣賞《最後的晚餐》。
(二)感覺能力的誘導
「 審美主體通過感官(主要是視聽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覺,是審美的起點。」(《美學:審美理論》戚廷貴)美學既然是審美理論的科學,我們的美術教學就應當遵循美學理論,把學生的感覺做為審美的第一步,給予重視和培養。研究者在具體欣賞中對感覺能力的培養方法從以下幾種入手:
1、增加感受、體會欣賞對象的機會和時間。良好的感受能力的培養有賴於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一定的教學活動做保障,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感覺能力的培養尤其如此。現在學生花在感覺能力培養上時間和機會不多,研究者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寧可放慢教學的速度,也要多設計一些感受審美對象的活動。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能傾聽一下《伏爾加河船夫曲》,就會從聽覺上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在上《樹皮的花紋》一課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摸一摸生長校園內的大樹的樹皮,以觸覺親自感受樹皮的紋路變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有充分的感受和體會,欣賞才會更現實、生動。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以視覺為主,聽覺、觸覺、嗅覺相互作用培養通感能力
課上的感覺培養,應以視覺為主。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給學生創造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實與象徵。同時加強聽覺、觸覺、嗅覺與視覺的相互作用,有效而完整地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三)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
美術是一種能夠學習和弄通的語言,也是一種通過學習和實踐可以會「讀」與「說」的交流方式。「讀」指的是作品的視覺表述,「說」指的是創作出視覺表述。對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主要是從色、形、構圖等藝術手法角度出發,理性地探討與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徵與特點。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作品形式分析能力的策略指導大致有以下幾種:
中國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學習平台。
現代教育技術形、聲、色並茂,教育表現手法多樣,富於變化的多樣性,對欣賞過程中付諸於視覺形式的美術作品,都能在現代教育技術作用下,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肌理、質感、空間視覺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良好的欣賞教學的氛圍,宜於在此種氛圍中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作品的欣賞。
2、利用比較欣賞把相關的美術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作品的比較能產生雄辨的說服力,有較強的針對性。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把同一畫家不同時期相關題材的作品、不同畫種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國家同一題材的作品、同一繪畫內容不同處理樣式的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課題研究者將對欣賞作一分析與比較的深度思考。,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四)畫面闡釋與對話交流的引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闡釋學運用到美術欣賞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欣賞課堂中教師「霸佔」講台一統天下的「教」,轉到學生對美術作品真正的「學」上;另一方面闡釋學的運用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欣賞課主要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和語言能力,學生不但要會用眼睛分析美術作品,還要學慣用語言表達理解,如果教師重視學生對畫面描述能力的培養,重視對觀看作品後感覺的表達,重視對作品作出評價能力的培養,那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就可能成為現實。提高的將是包括思維、創造、感覺、人文精神在內的學生的整體素質。本課題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闡釋交流能力的培養策略基本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1、對話氛圍的創設:對話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語言交流方式。
在對 話中,交流雙方很快達到視野融合。在融合中,相互擴大眼界,使精神生活進入新的更高的層次。這里說的「對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隨便交談,而是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創設的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的具有情趣和美感的氛圍。能夠在此間激發學生對作品發表有新意的見解,能夠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多向交流,成為真正有「人」、以「人」為主的欣賞學習。
F 新課程標准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本質之一是交往,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那麼,如何實現這種交往?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在美術欣賞過程中,無論是對作品主題等的描述,還是對作品的形式分析,或者是對欣賞作品的價值判斷,合作學習都可能開啟學生的新思路,帶給學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強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2、描述能力的培養:在欣賞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用語言對作品進行描述。一方面教師有目的的對作品的適當描述可以喚起學生審美的體驗;另一方面描述能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藝術作品,能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學生對作品進行美術評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和途徑。本課題在欣賞中通過教師半成品式的描述引導來培養學生的描述能力。比如:媽格利特的《比利牛斯山之城》,是一幅超現實主義繪畫,對兒童來講,接受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個學生對這幅作品的描述,非常漂亮地道出了超現實主義繪畫之美「……白雲漂浮的藍天,浪潮拍岸的大海,城堡高距的巨岩,這些尋常的景物重新在一起,構成了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不免令人驚異。在畫家媽格利特的想像世界裡,可以違反地球引力的存在,而讓巨岩好象白雲一樣漂浮在空中!」
3、差距欣賞的開發:學生與被欣賞作品之間存在著差距,差距妨礙著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學生與作品的差距,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知識和體驗,主動地去理解作品,充分利用這種差距的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研究中通過學生生活實際差異與文化差異兩方面來展開,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理解落到實處。比如: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的氣質與個性,有的天真活潑,有的沉穩少語。欣賞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受其影響。一位六年級的女學生性格開朗,喜歡色調明快的藝術作品,所以不喜歡拉菲爾的名作《椅中聖母》,雖然她知道這是世界名作,也承認畫得非常出色。和那些准備把畫掛在家中最明顯位置的同學相比,她要把畫藏在床下,因為她覺得「畫面太暗,有點沉悶」。這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格調低下的反映,恰恰是在理解中的主動選擇。
4、人文精神的強化:在目前的欣賞課堂中,一些教師對作品的講解只偏重於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欣賞中作品的形式因素與作者的理念之間內在的聯系被忽略,人文精神勢必被忽略,使學生造成這樣的錯覺:作品的技能技巧與作品的理念是毫不相關的。本課題通過欣賞過程中對人文精神的強化,提高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層次思考。比如:欣賞米勒<的拾穗》,單從色彩、光線、構圖等方面去分析畫面,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色彩、光線、構圖的處理,其實都是為了表現米勒對法國農民的深情熱愛。
(五)欣賞與創作相結合的倡導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不是說教師不可以作任何背景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相反,適當背景鋪墊是為了對話的進一步深入展開。在這過程中,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同時引導學生指出作品存在的問題,允許學生對作品作各種符合自身要求的改動性創造,進一步提高和加深對被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後,同學們對這幅名畫的歷史及藝術特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趁熱打鐵,提倡學生結合現實進行自己心目中的蒙娜麗莎形象再創作,結果出現了《舞台上的蒙娜麗莎》《穿工作服的蒙娜麗莎》《象媽媽的蒙娜麗莎》《胖胖的蒙娜麗莎》等等。
(六)美術評論短文撰寫的激導,美
艾斯納的DBAE美術教學思想中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術評論能力的培養。在DBAE教學中,美術評論決不是要學生尋求對一幅美術作品的標准答案。學生通過與美術作品的「對話」,增強了視覺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對作品的描述、闡釋過程中,另一方面可通過書面形式表現出來。本課題通過欣賞後寫評論短句、評論短文的策略指導,促使學生積極參加討論,進行美術評論,並物化為文字形式,進一步深化了欣賞見識,提高了欣賞能力。如在欣賞補充教材《韓熙載夜宴圖》時,學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機聯系的形式相吸引,教師用錄音根據畫面內容分別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輕音樂、笛子和篳篥演奏,引導學生隨音樂而感受夜宴圖的具體內容。學生談感受時,有的說:「夜宴圖首尾統一了聽琵琶演奏、觀舞、休息、聽笛和篳篥演奏、送別五個場面好象看小人書,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說:「夜宴圖中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倒、或抑或靠或動或靜,簡直是生動豐富。」有的說:「畫面顏色金碧輝煌而又古樸可愛,紅綠色相穿插,大塊黑白相間隔,有對比有呼應,色彩不多,卻非常豐富。」
五、突出人文精神與創設對話平台的欣賞實踐反思
1、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社會領域不斷突顯。當今美術教育界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揉和了費德曼教授提出的探究型欣賞教學法與DBAE四階段審美教學模式之優點,在美國已逐漸被「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所取代,成為一種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新思想、新模式。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對學生的美術學科教育負責,同時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負責。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標志著學校教育從美術學科教育向美術文化教育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啟迪人生,關懷生命,提倡審美——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價值的超越是培養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利於創造性學力的培養。「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尹少淳《走近美術》),因此,提倡審美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賞過程中展開全面綜合的完善人格的欣賞活動,必將促使學生人文教育觀念的植根,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有利於教師對美術課程教育理念的實踐
新的美術課程標准闡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課程標准指出,我們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具備學習美術的能力,均能在自身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而美術課程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在課程內容上強調課程的基本內容必須具備基礎性,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有用的,同時要注意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素質差異。美術學習應當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因此,關注學生的欣賞學習,把教師情感因素添加到欣賞教學中去,保證思維、情感、行動的整合,欣賞內容與學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課題研究中得到了生動、活潑的個案例證,必將充實研究者對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認識
3、有利於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美術欣賞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交往。「因為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余文森《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欣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過於單調的局面。在欣賞過程中採用滲透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合作方式,在欣賞成果的闡述上本著「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的理念,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欣賞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欣賞能力和藝術批評的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收集美術作品,對感興趣的美術欣賞作品上得獨特的見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欣賞能力的發展
「培養創造性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這樣廣泛的重視,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創造性意義的拓展是不無關系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富有創造性是健康人格的表徵之一,它賦予了創造性較之從前廣泛和普遍得多的意義——創造性可以表現在人們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之中。人們無論做什麼,都應該以創造性的態度或精神去做,這種態度或精神是根植於人的本性特徵中。創造能力不但包括創新的精神與意識,還包括將新的觀念轉化成為具體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美術課程標准提出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應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要培養學生將創新觀念轉化成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綜合性、探索性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突出人文精神的美術欣賞教學強調對話與交流,可謂是「教可教,非常教;本可本,非常本。」這種美術欣賞學習中的教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欣賞活動中的指導和點撥。教有課本,但已非傳統意義上的課本,生活中到處是美術欣賞的內容。人的自信一半來自自己,一半來自別人。一個人如果從來就不欣賞自己,他就不會擁有自信;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被欣賞,他就不會獲得自信。美術欣賞,欣賞名作,欣賞自己,被別人欣賞。對話可存,人文可存.
http://www.21blue.cn/e/List/List_98.html
Ⅲ 中職或技校的美術教案,美術教材。
美術教材在大一點的圖書大廈應該都有賣,如果你要是嫌不夠專業的話,可以去各個地區的美院周邊去買,不過可能會買到盜版,個人認為到不盜版無所謂,而且還會便宜很多。實在不行就網上買,現在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
Ⅳ 如何在美術課中運用信息技術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新的課程體系已進入了全面實驗階段。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的目標、功能、內容、結構、實施、評價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最終都要靠教師在教學改革的實踐活動中去實現、去完善。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因此,我認為,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而信息技術在輔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教學模式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討。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充分調節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實現了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於學生面前,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加上教師的精講與啟發,再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和討論,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
一、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使教師的備課優化
所謂備信息化參與的專業課,就是教師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設備,以傳統的備課形式為基點,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將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根據一定的教學過程設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體計算機中,以便於利用以計算機為主要設備進行信息化輔助教學的一種備課方法。
我們很清楚,信息化參與備課並不是在備課時將多種信息化手段簡單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化組合,集成利用,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中職院校的美術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多樣化備課,與傳統的備課相比較,有其自身較明顯的特點:
(一)、信息化參與備課的內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種形式教學資料的集成化。
多年來,「口耳相傳」,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美術教學的每一環節,教師們在備課中較注重向學生說些什麼,讓學生思考些什麼,回答些什麼,做些什麼練習等內容,也就是說,我們的備課內容是以語言文字為主。這種方式決定了不少教師的備課是通過手寫為主完成,所以我們的備課主要就是「寫教案」,教師們的教學目標制定、教材分析、教學過程設計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來,教學檢查中我們也較注重文字教案。而備信息化參與美術教學的課從內容到方式都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備課的范圍,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學分析及教學設計,同時根據教學的要求收集各種有助於教學的資料,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圖片材料、實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把備課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通過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來,使之能更好地用於教學,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二)、備信息化參與教學的課需要多種媒體的配合協調使用。
我們所准備的教學材料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課堂教學形式的需要,同時還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使教師較方便地協同使用,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對多種形式的教學材料進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學的各種需要,這種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種現代化媒體。比如,巨大的實物無法進入課堂,我們可以通過照片掃描(或直接用數碼相機)成圖片、錄像等形式來轉換,微小的實物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台或攝像機進行放大展示,用計算機處理可以使各種圖片變得更美觀和符合需要,通過剪輯可以把不同時段的內容編輯在同一段錄像內等,從這中我們可能看到,現在更多地把多種教學媒體資料整合在計算機中,製作成「課件」再用於教學。
二、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使課堂教學更直觀
美術課中需要運用大量直觀的形象進行輔助教學,而由於教學設施尤其是教學資料的嚴重缺乏,使美術課曾不得不象上語文數學那樣以教師講、學生聽,也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來進行備課和教學。這種現象曾較大地阻礙了美術課的教學改革,因為美術課僅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夠的,它要求教師「寫好教案」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些什麼樣的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能給學生提供哪些審美對象,如何更好地進行啟發和引導等。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於備課正好滿足了這一需要,美術課由於其審美性的特點,要求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各種欣賞與審美資料,教師的演示過程又要讓學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風景與現場環境還要求能給學生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學生的作品能較全面地展示在每個學生的面前,這些要求是傳統的備課方法幾乎無法完成的,而信息技術的參與能較好地完成這一項項特殊任務。這些量大、涉及面廣的教學材料能通過網路搜索以及計算機技術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過多種視、聽為主的設備讓學生體驗線條、色彩、形體、音樂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情感、體驗創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美術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中某些欣賞圖片,往往由於質量的原因,難以符合欣賞教學要求。在欣賞教學中,利用電腦的特效去調整、校正教材中圖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調節畫面的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還這些圖片的本來面目。還可以播放與畫面內容有很強聯系的錄像,使學生對欣賞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引起心靈的共鳴。例如:在欣賞《民間美術作品》這一小節內容時,由於我國的民間藝術門類眾多,品種多樣,給我們的備課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如何在短短兩、三節課上講述那麼多的內容,給我們出了不小的難題。好在有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和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講述《皮影》的時候,我們備課時剪取了一小段傳統的皮影戲,讓學生們身臨其境的去欣賞古代的皮影藝術,從而認識皮影,進而了解皮影。利用多媒體手段,不僅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新穎,更加提高的學生對於民間藝術的興趣,以便於學生在課後可以更多的關注我國的民間藝術。
三、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信息技術具有圖像、圖形處理軟體,它們都有能夠隨時更換畫面的功能。當要更換畫面時,只須通過幾個操作命令就可以更換畫面的局部或全部的顏色,還有諸多的工具如畫筆、調色板、噴槍、橡皮等可以輕松作畫,使其表現方式更具個性,尤其是在設計圖案教學中,更能施展計算機豐富的表現力。例如:在《彩陶元素裝飾畫》這一課中,要求學生先簡化圖案的外形,再組合成新的彩陶元素裝飾畫。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多種線描裝飾畫,讓學生給圖案添上豐富的顏色,運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使圖案快速調換顏色,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不同色彩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提高了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這樣在實踐中開啟心智,發揮想像,盡情創作,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學生的創作熱情源於美的啟迪,也是通過繪畫的形式達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反饋信息的目的的一種訓練過程,更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主要環節。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利用學生的好奇、愛動、爭強、樂勝的心理,運用信息技術,演繹情境,進行啟迪誘導,激起學生強烈創作欲,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不斷地優化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並符合教材體系,就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並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了視野,激發了興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推進了新課程改革的長效發展。
Ⅳ 如何做好中職學校美術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示範,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觀察、思考和分析,領悟美術其中的奧妙,培養學生邊學習、邊思考的能力。美術教學具有其特點,比如教學中涉及到的側縫、逆鋒以及拖筆等內容,如果簡單的通過教師講述,很難融會貫通,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以及模仿的能力,做好課下練習,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學生單純機械的進行模仿,要注入自己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採用自主嘗試的繪畫方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聯系過程中,獲得繪畫的經驗,提高自身的技巧。教師要提高學生實際動手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材中的圖畫,提升學生的獨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斷創作出更多的更好的作品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教學重點,認真分析教材,找到各個知識點相互之間的聯系,採用以點帶面的教學方式,做好學生美術技巧和技法的練習,自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規律、特徵,正確合理利用美術處理的方式。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美術教材和學生實際知識能力,採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打造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