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提琴協奏曲《新春樂》簡介
http://ke..com/view/6135148.htm
這是簡介網址,不好意思這不是超鏈接,要麻煩內自己輸網址了。容
㈡ 寫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經過,第一次公演前的創作花絮,樂曲的大致中心思想。
腫么辦???
㈢ 小提琴協奏曲的曲式結構
海頓、莫來扎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樂派源的許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獨奏協奏曲作品。另有兩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復協奏曲(或和雙重協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樂器與樂隊競奏的三重協奏曲,單樂章的小協奏曲,樂隊與樂隊競奏的控化的大協奏曲等。控的協奏曲多用三樂章的套曲曲式構成: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快板。古典樂派及浪漫樂派的部分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多採用雙重呈示部,先由管弦樂隊演奏第一個呈示部,之後獨奏樂器加入演奏,隨後由獨奏樂器為主演奏另一個內容不完全一樣的第二個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再現部結束、結尾開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轉位和弦後安插由獨奏樂器演奏的華彩樂段,並用屬和弦上長時值的顫音過渡至管弦樂合奏的結尾。
㈣ 請你就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談談自己對這一體裁的認識和看法
1500字頂多隻能叫作文。論文哪有這么輕松可以寫?
我可以提供你一些IDEA,你自己想辦法行文。
門德爾松的e小調協奏曲的背景,不多說,網路上有,其他地方也很多。這個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採用了非傳統形態的協奏曲結構。
在門德爾松那個年代,傳統的或者說比較標準的協奏曲寫法是所謂的雙呈示部結構。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有兩個呈示部,樂隊一個,獨奏一個。樂隊的呈示部用來開場,獨奏演員等樂隊全都演完了再進入,基本上重復一遍主題的呈示。這是傳統的做法。但門德爾松完全拋棄了這個做法。他從獨奏樂器開始引入呈示部。
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原先雙呈示部的做法里,樂隊和獨奏是對抗關系。因為雙方都談同一個話題,而且有先後順序。這就使音樂在這兩個部分上分別呈現時代有不同的個性。這種個性沖突是整個協奏曲的基調。門德爾松取消雙呈示部之後,變成樂隊圍繞獨奏樂器進行,成了一種幫襯,而不是單純的對抗。
從這一點開始,這首協奏曲就與傳統協奏曲完全不同了。由於取消了雙呈示部,門德爾松甚至進一步取消了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之間的對立。第一樂章聽起來幾乎是同一個主題寫成的。因此整個規模也大大縮短。音樂的個性不是特別突出,更像是一個優美旋律在不停地幻化。這種幻化過程甚至阻止作曲家寫一個明確的華彩樂段以及斷開的一、二樂章。實際上作品中有一個華彩樂段,但是是作曲家親筆寫完每一個音符,而不是留給演奏家即興演奏的。而且華彩樂段位於再現部前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後邊。
第二樂章的主題實際上也是從第一樂章主題演化過來的,只是在速度上有了變化。這個樂章相當陰郁,體現了浪漫主義典型的感傷氣質。
第二樂章轉換到第三樂章的一小段音樂具有很典型的浪漫主義氣質——自然的召喚。這種橋段在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裡比比皆是。門德爾松顯然早於他們,在他身上這是比較獨創的部分。召喚完之後,活躍的第三樂章顯然具有民間音樂的影響。
總而言之,門德爾松的e小調是一首在當時極具獨創精神的協奏曲。它在結構、旋律、樂器關系等方面都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古典協奏曲。況且,門德爾松並不把這部作品當成純粹的協奏曲來創作,獨奏樂器和樂隊實際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條道路應該是貝多芬開創的,但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努力追尋這條道路,並最終將協奏曲發展成為一種渾然一體的樂隊形式。
㈤ 小提琴協奏曲演奏技法
暈,我真懷疑樓主是否知道協奏曲到底是什麼。。
㈥ 有人拉柴科夫斯機D大調小提親協奏曲和帕格尼尼24考大學的么
其實隨著現代小提琴的教育的推進 這些很多小孩都有這個技術 只是聽專起來還不是很成熟 我就見屬過有的 不過一般羅德練習曲以上 你熟練 看上去沒有破綻 就可以了
業餘十級裡面也有帕格尼尼的隨想曲目 但是很多人在過了業餘十級的時候 技術並沒有真正達標 不夠自如
㈦ 有指揮家有大提親小提琴那種是什麼音樂
交響樂(SYMPHONY)不是一種器樂體裁的名稱,而是一類器樂演出體裁的總稱,交響樂包括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這五種體裁的共同特徵是都由大型管弦樂隊演奏。但其范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進行曲、變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響樂還包括標題管弦樂曲。
㈧ 結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寫對交響樂的認識和理解論文,下周交,不少於3000字,4000字左右,用方格紙
4000字,這份會的呢,不過是有償
㈨ 小提琴十大協奏曲
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樂曲作品。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6年,是作者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自古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
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這一首是最為著名。
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4、《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作於1877至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創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5、《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號稱小提琴鬼才的義大利作曲家尼科羅·帕格尼尼作於1811年。作者一共寫了十數首以小提琴主奏,並加入管弦樂的樂曲,其中小提琴協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經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則只有兩首。
6、《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是卡米爾·聖-桑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它創作於1880年,翌年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師在家舉行的私人音樂會上首演此曲。
7、《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由馬克斯·布魯赫(Max Bruch)收藏於《國家圖書館》的一部專著文獻類型作品。該作品2008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8、《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早期作品。該樂曲最早完成於1903年,幾經修改最終於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
9、《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是維尼亞夫斯基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
10、《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布魯赫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