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 孔雀東南飛 的背景配樂(二)
孔雀東南飛的背景音樂
有很多
比較受歡迎的
有
青蛇
等
Ⅱ 做孔雀東南飛的課本劇,音樂問題。。。
http://news3.xinhuanet.com/book/2004-12/27/content_2384958_7.htm
背景來音樂可以自用屠洪剛《孔雀東南飛》
Ⅲ 孔雀東南飛的歌曲鑒賞
《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願望。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的斗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為後來的青年男女所傳頌。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樂府雙璧」。後又把《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當代韋庄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治舒縣,漢末遷皖縣,均在今安徽境內)的一樁婚姻悲劇。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南朝陳國徐陵(507-583)編《玉台新詠》卷一,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樂府詩集》載入「雜曲歌辭」,題為《焦仲卿妻》。現今一般取此詩的首句作為篇名。《孔雀東南飛》原為建安時期的民間創作,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後人的修飾。
《孔雀東南飛》故事的兩個主人翁以其對愛情的堅貞不渝而贏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贊嘆,主人翁的墓地在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糧站前方,經後人的修繕,現已經成為一處免費供遊人憑吊的風景地。為了拍攝相關電視,在小市鎮建成了「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開始名揚海外。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光輝詩篇之一。千百年來,吸引了許多讀者。其動人的魅力主要表現在:
一、情節波瀾曲折,跌宕起伏。作者在故事的開頭設置了尖銳的矛盾沖突:聰明能幹、心靈手巧的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感情深厚,但為婆婆不容,一定要趕其回家。在這種矛盾沖突中,仲卿希望能夠緩解矛盾,於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僅未得到絲毫緩解,反遭母親捶床痛罵。仲卿迫於無奈,只得讓蘭芝暫回家門。話別之時,兩人相約誓不相負。蘭芝回家後,母親見到不請自歸的女兒,十分震驚,後經蘭芝解釋,這才諒解。但不久,縣令、太守相繼為兒子求婚,蘭芝不為所動,一一回絕。但其兄為了攀結權貴,步步相逼,這樣使矛盾進一步激化。蘭芝被迫之下選擇允婚,其實已作了以死抗爭的打算。仲卿聞訊,責問蘭芝,蘭芝道出真情,許下諾言,並約定黃泉相見。結婚當晚蘭芝投河自盡,仲卿聽後也弔死樹下。他們以死抗爭的方式將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後兩家求得合葬,葬後兩人雙雙化鳥,告誡世人。
二、敘事雙線交替,縝密緊湊。採用雙線交替推進的方式。第一條線索圍繞劉焦兩家的家庭矛盾沖突展開。仲卿求母,是焦母的專橫和仲卿的軟弱的第一次沖突;蘭芝辭婆,是焦母的無情和蘭芝的斗爭的第二次沖突;蘭芝拒婚,是蘭芝的忠貞與其兄的虛榮的第三次沖突;仲卿別母,是焦母的頑固與仲卿守約的第四次沖突。這四次沖突,實際是一場迫害與反迫害的斗爭,且演繹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雙雙殉情。第二條線索是圍繞蘭芝與仲卿矢志不渝的愛情鋪展的。這條線索建立在上述矛盾沖突的基礎上。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敗後,與蘭芝的臨別,反映了兩人濃厚深切的戀情;第二次是蘭芝辭婆後,與仲卿的話別,抒寫了他們真摯堅定的感情;第三次是蘭芝拒婚後,與仲卿的訣別,刻畫了他們生死相依的愛情。這兩條線索,交替發展,完整緊湊地完成了故事的敘述及人物命運的交代。另外,結構上呼應映襯。如不同場合中兩次出現的蒲葦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讀者對劉焦夫婦愛情堅貞的認識。又如蘭芝分別時對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擔憂,焦母「東家美女」的引誘,在詩中也暗伏、照應,顯示了結構的縝密。
三、主題鉤深致遠,蘊藉寬廣。從蘭芝和仲卿兩人的角度看,這是性格的悲劇。蘭芝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外柔內剛,所以當她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決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之中,養成了懦弱無能的性格,所以當他面對母親的威逼,就決定了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婚姻的幸福。從焦母和劉兄兩人的角度看,這是社會的悲劇。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東漢,儒家經義中的「孝」充當著捍衛封建禮教,維護封建家長權威的堅實堤壩。所以焦母能用高壓政策對待兒媳,劉兄能用威逼手段脅迫蘭芝,將他們雙雙推向了婚姻的墳墓。從這個角度看,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實質充當了殺害他們的劊子手,它們不僅摧殘了美滿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殺了善良純朴的天性。從蘭芝和仲卿死後雙雙化鳥的這一角度看,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它寄託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強烈願望。
(作者單位:湖南華容五中 414211)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玉台新詠》,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詩前有序文:「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這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來,是由於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事實上,焦母、劉兄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因為焦母、劉兄的本意,並不想害死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妹妹。這從劉、焦死後,「兩家求合葬」這樣後悔不及的舉動可以看出。——盡管這是他們對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愛情的晚到的認可與祝福。他們主觀上的出發點雖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維護自己親人的終身幸福與自己的利益統一起來的願望。焦母劉兄是要在自己與焦仲卿、劉蘭芝的利益之間找到一塊平衡的綠地而共處。然而,他們沒有成功。這里,問題的深刻性在於:劉蘭芝、焦仲卿畢竟是直接通過他們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劉兄同時又成了封禮教的幫凶。這種不以個別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時封建制度罪惡本質的必然反映。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者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造反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後,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麼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復辯解的是他們並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范。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劉蘭芝、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註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們並不是處於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時期,而是處於中國地主階級還有著遠大前途,封建制度正處上升時期的東漢末年。劉蘭芝、焦仲卿的抗爭只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思想上的局限,並不能轉移或否定實踐意義上的客觀作用。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麼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著,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後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後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所以,劉、焦之死,已沖破個別人、個別家庭的狹小范圍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義,揭出了極其普遍的社會問題。《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於: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託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
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復,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於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於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詩中寫到蘭芝與仲卿死前,蘭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見蘭芝後回家與母親訣別,他倆這時的話語,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與處境。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曾作過這樣細致的分析:「蘭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於母,子之於母,情固不同。女從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與妻,孰與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無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負,女以死償,安得不以死?彼此時,母即悔而迎女,猶可兩俱無死也。然度母終不肯迎女,死終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異者,兒今冥冥四語明言之矣,今日風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覺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為獨死?不過謂此怨懟之言,未必實耳。故漫以東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將改適,不言女亦欲死,蓋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則防我不得死故也。」試想,蘭芝如果直說要死,這個弱女子勢必會遭到暴力的約束,被強迫成婚。而仲卿的情況自然與蘭芝不同,誠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於此可立見焦母的蠻橫:「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由此可見劉兄的勢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簡短對話,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點。詩中,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有助於形象的鮮明;精煉的抒情性穿插,增強了行文的情韻。「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寫出了劉蘭芝離開焦家時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願在焦家生活的決心,嚴妝辭婆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打扮時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對焦仲卿的愛,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姑嫂關系不易相處,蘭芝與小姑關系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對照。另外,辭焦母不落淚,而辭小姑落淚,也可見蘭芝的倔強。焦仲卿的形象刻劃也是如此,他送蘭芝到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表現了一片真情。聞知蘭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詩篇用馬悲渲染襯托他內心的強烈痛苦。臨死前「長嘆空房中」、「轉頭向戶里」,對母親還有所顧念,這里愈見他的誠正與善良。在整篇詩中,類似上述的動作刻劃還有一些,筆墨雖不多,卻極精粹。蘭芝死時,一無反顧,「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仲卿死時,顧念老母,「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這些不同的動作細節,都切合各自的性格與處境。同樣是母親,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潑辣,劉母見蘭芝回家時驚異而「大拊掌」的溫和,對性格的描繪來說寥寥幾筆已極傳神。抒情性穿插較之動作刻劃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筆「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嘆,增添了悲劇氣氛。「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這畫龍點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們對焦、劉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訓式的全詩結尾,也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充滿了作者的同情與期望。這些水到渠成、不著痕跡的抒情性穿插,對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詩的感情色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詩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與思想的傾向性通過這種藝術方法鮮明地表現了出來。詩篇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興」的手法,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氣氛。最後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旦。這既象徵了劉焦夫婦不朽,又象徵了他們永恆的悲憤與控告。由現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徵永恆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未來自由幸福必然到來的信念,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出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的飛躍。
《孔雀東南飛》結構完整、緊湊、細密。其情節的組織,採取雙線交替推進的方式。其中,一條線索由劉蘭芝、焦夫 焦母劉兄之間展開。這是一場迫害與反迫害的斗爭。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沖突,刻畫了焦母的專橫和仲卿的軟弱。蘭芝辭婆一段,是第二次沖突,反映了焦母的無情和蘭芝的斗爭。蘭芝拒婚,是第三次沖突,在蘭芝與其兄之間展開,突出了蘭芝寶貴不能淫的堅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別母一段,寫出了阿母的頑固與仲卿的守約。這四次沖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雙雙殉情。特別是主角蘭芝,她的堅決抗爭,影響與決定了仲卿的態度與斗爭。
蘭芝與仲卿的感情糾葛是在上述矛盾沖突的基礎上展開的。第一段蘭芝的訴苦,表現了她對仲卿的信賴,也交代了矛盾沖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的話別,反映了仲卿的不舍、蘭芝的溫情。第二次沖突蘭芝辭婆後,仲卿的送別,充分抒寫了他們夫婦之間的真摯感情。第三次沖突蘭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懟,蘭芝的表白,他們之間的訣別,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由此可見,上述兩條線索,有主有從,互為因果,交替發展,完整緊湊地完成了故事的敘述、人物命運的交代。
此詩在結構上的細密還表現在呼應映襯上。《采菽堂古詩選》曾指出:「凡長篇不可不頻頻照應,不則散漫。篇中如十三織素雲雲、吾今且赴府雲雲、磐石蒲葦雲雲及雞鳴之於牛馬嘶,前後兩默無聲,皆是照應法。然用之渾然,初無形跡故佳。乃神化於法度者。」詩中在不同場合中兩次出現的蒲葦磐石的比喻,的確加深了讀者對劉焦夫婦愛情堅貞的認識,也加強了閱讀這篇作品時渾然一體的感覺。此外,蘭芝別仲卿時對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擔憂,焦母「東家美女」的引誘,也在詩中有暗伏、有照應,顯示了結構上的精細和詩思的縝密。
《孔雀東南飛》細針密線的結構特色,得力於繁簡得當的剪裁。劉蘭芝、焦仲卿的故事,頭緒紛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會散漫無所所歸統。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道:「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家勢,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采菽堂古詩選》看法更深入:「兩家聞二人之死,倉皇悲慟、各懷悔恨,必有一番情事。然再寫則沓拖,故直言求合葬,文勢緊峭,乃知通篇之縷縷無一閑語也。前此不寫兩家家勢,不重其家勢也。後此不寫兩家倉皇、不重其倉皇也。最無謂語而可以寫神者,謂之不閑;若不可少,而不關篇中意者,謂之閑。於此可悟裁剪法也。」裁剪中最易引人誤入迷途的就是這些所謂若不可少卻不關篇意的材料。其實,一些表面看來必不可少的材料,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費筆墨的材料。有些只需略作交待就行了,如詩中兩家家勢、死後家人悲慟後悔等等。這里,關鍵是抓住「篇中意」對詩材加以選擇,組織,突出主要線索、主要情意。
詩中對詳寫部份的處理是極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敗,劉焦之間話別,蘭芝辭婆和太守迎親等,都是濃筆重彩的段落。這些段落在整個長詩中都是直接關繫到劉焦愛情悲劇的關鍵內容,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宣洩,對題意的顯示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這樣的濃筆重彩,在全詩自然、朴實、流暢的基本風格中,起到了豐富色彩的作用,使整個描述的節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沈德潛的這段評語具有真知灼見:「長篇詩若平平敘去,恐無色澤。中間須點染華縟,五色陸離,使讀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婦出門時『妾有綉羅襦』一段,太守擇日後,『青雀白鵠舫』一段是也。」
Ⅳ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清情節線索,認識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學習本詩在敘事與寫人上的藝術特色。
【知識重點】
一、劉蘭芝、焦仲卿的命運和性格,全詩的主旨。
二、通過人物對話,並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三、偏義復詞、古今字的特點,「相」字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學習難點】
詩中的鋪陳、比、興手法。
【方法指導】
這首樂府詩較長,注意參看注釋弄懂具體詩句的含義,通讀全詩;了解故事梗概進而分析人物,著重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徵及其悲劇的意義;並認識作品在敘事和寫人上的主要藝術手法。
【導讀與簡析】
一、思想內容: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可能從建安以來就在群眾中流傳,經過三百年的口口相,直到六朝才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所以雖然經過文人加工,但民間文學的特點仍很顯著。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劉蘭芝一邊,表明與劉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可將全詩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遺盟誓。(發展,推進矛盾,繼續發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五部分(33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孔雀東南飛》長於敘事,精於敘事,事中寓情,情又生事,情事融為一體,結構藝術非常精妙。本詩在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雙線並行,交遞推進式。詩的一條線索是:以封建家長壓迫與青年男女的反抗為主要矛盾,展示雙方的斗爭,這是主線。
在這條線索中,矛盾兩方面屢次交鋒,斗爭的波瀾迭宕起伏,逐浪推進,直至焦劉以死抗爭,進入悲劇沖突的高潮,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個方面: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吃人的罪惡。另一條線索是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愛情。
這條線雖不像主線那樣濃墨重彩,但也頗費了一些筆墨,可算是本詩的副線,它對主線情節的發展,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動因。劉、焦青年在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淫威下,雙雙「殉情」,深刻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爭取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和反抗精神。
兩條線索雖是並行,但又交遞推進,互相映襯:焦、劉愛情愈是真摯、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長制的專橫、無理;反之,封建家長愈是橫蠻無理,也就愈顯示出他們愛情的深摯珍貴。把有價值的東西徹底毀滅給人看,這悲劇氣氛也就更濃了!
二、人物分析
1、劉蘭芝是美麗、聰明、善良、能乾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會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教育,長幼有序的道德規范,使她對婆母的壓迫、辱罵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讓,但最本質的是堅強的反抗。
2、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也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為了保全與劉蘭芝的愛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對封建制度進行控訴和反抗。
劉蘭芝與焦仲卿為反抗封建家長制與封建禮教,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最後以壯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
三、語句舉要
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開頭這句既是起興,又是作比。詩人因物起興,以孔雀的美麗喻蘭芝。「五里」表示大體的地段。「徘徊」猶豫不前,心懷悱惻。這一句既寫了蘭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詩的主題,畫龍點睛。
2、「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里著意寫蘭芝的裝束,衣履佩飾,姿態容顏的美好。
3、這是一種橫向的鋪陳。這段鋪陳突出的特點是揉合著一連串的比喻「流紈素」、「明月 」、「削蔥根」、「含朱丹」,而且帶有誇張性。
4、「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比喻精彩。這段臨別誓言與上文的「誓天不相負」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連貫。
5、「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重復前文。相同的內容重復出於兩人之口,加強鋪陳的作用。
6、「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義復詞。這句的意思是:我有母親和哥哥逼迫。這是由於特定的語言環境為了完足五字句才這樣安排的。
7、「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以興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
四、藝術特色
1、個性化的語言
本詩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了眾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一個「故」字,既畫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惡,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自請遺歸,一則不堪焦母虐待,二則深知遺歸之勢已無法挽回,蘭芝也是迫不得已。蘭芝辭別:「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有禮有節,舉止得體。
與仲卿大道分手:「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能移」,表現對愛情的忠貞。「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預知兄長會逼迫她,心中無比悲涼、焦慮、痛苦。
再如仲卿:「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度,黃泉共為友。」不僅表現了他和蘭芝篤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棄蘭芝,他不再復娶的態度。「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
焦母的蠻橫無禮,一意孤行,也是聞聲如睹:「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惡語威脅。「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好言誘哄,真是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冷酷無情,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小人只慕富貴,不顧禮義,可恥嘴臉,躍然紙上。
2、鋪陳排比的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由足到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詩中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教材延伸】
一、關於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今天所能見到的樂府詩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這些詩篇不為儒家詩權所束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較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傳達出社會底層人民的心聲,「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孔雀東南飛》是這方面的代表。
二、關於《玉台新詠》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編者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幼聰慧,八歲會寫作,十二歲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長大以後,更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東宮學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魏。後入陳為五兵尚書。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歲。
「玉台」一名的取義,從徐陵序文里看,它的語意應是指說「後庭」。所謂《玉台新詠》,是說這是一部供給後庭歌詠的新詩集。《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最早見於《玉台新詠》。
三、互文手法:
詩中運用了互文手法,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東西」與「左右」互文,即是「東西左右植松柏,種梧桐」。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
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增強了詩歌語言的明快,聲韻的和諧和節奏的優美。
Ⅳ 孔雀東南飛
歌曲:孔雀東南飛 歌手:碧娜 專輯:溫柔吻語2
秋月化成詩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回醉
冷暖或是非是答白還是灰
今夜飄雪早已輪回
曾經的孔雀東南飛
相傳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與你竟也要分飛
消融積雪隨風盡消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秋月化成詩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是白還是灰
今夜飄雪早已輪回
曾經的孔雀東南飛
相傳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與你竟也要分飛
消融積雪隨風盡消退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Ⅵ 孔雀東南飛教案高中音樂
1、 了解「樂府」和「樂府詩」,了解《孔雀東南飛》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積累基本的文言知識點,指出「相」的用法。
3、 分析人物形象。
4、 學習鋪陳排比的手法。
5、 分析本詩開頭和結尾的特點。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古今中外,有許多可歌可泣、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一些愛情傳說或故事呢?請同學們起來講述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愛情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個關於焦仲卿和劉蘭芝的盪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介紹《孔》和「樂府」、「樂府詩」】
1、《孔》,見課文P95注釋①,另增加:全詩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卮zhī言——卮,小酒杯。卮言,酒後之言,無稽之言)》中稱為「長詩之聖」。
2、注釋②上說《孔》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那麼,什麼是「樂府」呢?
樂府:原是西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它的具體任務是制定樂譜,培訓樂工,搜集歌詞,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樂府詩」是指這個機構為配製樂曲而由文人製作或從民間採集的詩歌,這些詩歌主要是用來入樂的,但並不全部入樂。魏晉時期開始把「樂府詩」簡稱為「樂府」,於是「樂府」也由機構名稱演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詩體的名稱。中國文學自《詩經》楚辭後,繼之而起的就是兩漢樂府詩歌,而《孔》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介紹小序】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成詩經過。序中的「遣」「逼」二字集中地體現了故事的矛盾沖突,全詩也圍繞著這兩個字展開情節。
【生字詞、文言基本知識點】(見課本,其中特別強調「相」字)
【內容介紹】
1、用5分鍾時間快速看看每一段對話各是哪個人物說的,然後請同學起來分角色朗讀,要求能切合人物性格特徵(如時間不夠,就不用分角色朗讀)。
2、內容結構(為節約時間,教師直接劃分段落並介紹內容結構,不用學生做)
起興(首兩句) 蘭芝被遣 開端 夫妻誓別 發展
蘭芝抗婚 發展 雙雙殉情 高潮 告誡後人 尾聲
【分析人物形象】(重點分析劉蘭芝,其他人物一筆帶過,點到為止)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組分別分析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的人物形象,要求找出描寫這四個人物的段落或句子,然後根據這些段落和句子分別分析各自的性格特徵。
★劉蘭芝:美麗大方、才貌雙全、勤勞賢惠、果敢剛強、從容鎮定、重情重義、堅貞執著、不慕榮華富貴。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師:十三……,十四……,十五……,這叫什麼手法?
花這么多筆墨寫,突出了劉蘭芝的什麼?
劉蘭芝在十三歲時只學習了織絹,十四歲時只學習了裁剪衣服,十五歲只學習了彈箜篌,十六歲時只學習了誦詩書嗎?這叫什麼手法?
本段用了鋪陳排比、互文的手法,按時間順序進行縱向的鋪陳。羅列數字,是交叉表述,並非她在具體的那年裡只做了一件事情。突出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後面的描寫突出了她的勤勞賢惠、果敢剛強。
「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
師:請用本段中一個詞概括本段內容(嚴妝)
本段用了什麼手法?此時此刻的蘭芝為何要嚴妝?(蘭芝是在什麼情況下嚴妝的?按一般的邏輯推理,在這種情況下本該是怎樣的表現?而蘭芝卻是怎樣做的,表現了什麼?)嚴妝時又為何要「事事四五通」?
用鋪陳排比的手法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事事四五通」表明了她欲去卻又不忍遽去的矛盾心理和無奈,故意拖延時間。
「媒人下床去……鬱郁登郡門」
師:這段描寫對刻畫劉蘭芝的形象有何好處?(提示郡守家富有嗎?那麼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蘭芝想做什麼——心思依然在焦身上。所以這段鋪張的場面突出了蘭芝的什麼?)
用鋪陳排比手法寫太守辦喜事豪華場面,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情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總結:本詩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人物對話塑造性格:
1、和家婆的對話——「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舉止得體。
2、和小姑的對話——有禮有節。
3、和焦仲卿的對話——對愛情的忠貞。
4、和家兄的對話——「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焦仲卿:忠於愛情、消極反抗、忍辱負重、是非分明。
★焦母: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對兒子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總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富有個性化的對話和語言 2、簡潔的人物行動刻畫(分析焦母時)
Ⅶ 1.《孔雀東南飛》(原作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
(示例1)合葬化鳥,夜夜相鳴。高一(2)班同學的演繹,給一個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回點染上答浪漫的色彩。但面對封建禮教,劉蘭芝們的結局只能如此。東漢末年是這樣,20世紀30年代還是這樣,悲劇在延續。不信的話,請看高二(5)班的同學為我們演出的《雷雨》。 (示例2)感謝高一(2)班的同學為我們再現了美麗賢惠的劉蘭芝、痴情執著的焦仲卿,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愛情的堅貞和永恆。但愛情的悲劇似乎還在延續。接下來高二(5)班的同學為我們演出的《雷雨》,又要講述一個和愛情有關,卻不僅僅是愛情的故事。(開放題,不設統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