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出殼雛雞的舞蹈》教案
活動名稱:《未出殼雛雞的舞蹈》
活動目標:1、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ABA的三段式結構,體驗音的變化。
2、樂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體驗音樂律動的快樂。
活動准備:音樂磁帶《未出殼雛雞的舞蹈》;雞蛋圖片;雛雞胸飾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完整欣賞音樂。
1、教師出示雞蛋圖片,提問:雞蛋裡面會有誰呢?
2、完整地欣賞音樂,幼兒猜猜問題的答案。(第一遍完整欣賞)
3、教師:雞蛋裡面住著是誰啊?(小雞)
4、教師:小雞在雞蛋裡面做了些什麼事情?我們再來聽一聽(第二遍完整欣賞)
二、分段欣賞音樂,初步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達。
1、幼兒討論
師:小雞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它想努力出來)?
師:小雞成功了嗎?(沒有)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2、分段欣賞,引導幼兒跟著節奏進行律動
師:小雞一共嘗試了幾次?(幼兒回答之後第三遍完整欣賞,教師邊做動作邊數)
(1)小雞第一次嘗試是什麼樣的?它成功了嗎?我們來學一學(第一段音樂)
(2)小雞第二次嘗試是什麼樣的?它成功了嗎?我們來學一學(第二段音樂)
(3)小雞第三次嘗試是什麼樣的?它成功了嗎?我們來學一學(第三段音樂)
三、再次完整欣賞音樂
師:小雞最後有沒有沖破蛋殼呢?(沒有)那我們一起為它加油吧!(完整表演)
師:小雞們加油,我們一起來沖破蛋殼。(帶上小雞頭飾完整表演)
四、出場
師:小雞們努力了這么久還是沒有沖破蛋殼,我們還是回去再做做運動好了。(教師帶領幼兒跟隨音樂離場)
『貳』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音樂教材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兩個主題是不同民族風格的兩段旋律,要求學生唱熟這兩個主題,有助於欣賞作品及感受這兩種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在聆聽《嘎達梅林》前可先讓學生唱唱歌曲《嘎達梅林》,加深對音樂的體驗。《圖畫展覽會》中的三個段落。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各種手段多聽幾次,以引導學生聯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動、作簡筆畫等。在聆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活動。此外,須要求學生背唱漫步主題。結合聆聽三首樂曲,使學生對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對標題音樂逐漸感興趣。教學過程:《在中亞細亞草原上》1880年,為了慶祝亞歷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國准備舉辦一項慶祝活動——展出一系列以俄羅斯歷史為題材的活動畫景,而用音樂來配合解釋內容。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專門為此而寫的。後來,這項活動沒有辦成,但鮑羅丁的這首美妙的樂曲卻作為一首獨立的作品逐漸獲得廣泛的傳播。1881年夏天,當鮑羅丁在魏瑪同李斯特重逢時,由於李斯特特別喜歡這首樂曲,鮑羅丁便把它題獻給了李斯特。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一首「標題」作品。作者曾在總譜上寫著下面一段詳細的文字說明,用以解釋作品的內容:「在中亞細亞單調的砂質草原上,第一次傳來了罕見的俄羅斯歌曲的曲調。可以聽到漸漸走近的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以及抑鬱的東方歌調。一支當地的商隊在俄羅斯士兵衛護之下從廣袤的沙漠中走過。他們安然無慮地在俄羅斯軍隊的保護下完成漫長的旅程。商隊越走越遠。俄羅斯和東方的安詳曲調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它的回聲長時間縈回在草原上,最後才消失在遠方。」樂曲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廣袤荒漠中的生活畫面。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在高音區輕輕地、持續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樂,並在樂曲進行中反復地出現,從而使人聯想到大草原空曠的景色。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由單簧管奏出一段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隨後,在商隊的馬蹄聲中,又響起了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這一主題漸漸增強力度,彷彿商隊漸漸走近。經過多次反復後,形成宏大聲勢。接著,樂曲再現草原的背景音響和馬蹄聲,東方音調的旋律也再次輕輕出現。這兩支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象徵著俄羅斯與東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後,這友誼的樂聲逐漸減弱,商隊慢慢地走遠,草原又是一片寂靜……鮑羅丁(1833~1887) 俄國作曲家、化學家。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勤奮好學,醉心於音樂與化學。1856年畢業於聖彼得堡醫學院。25歲獲醫學博士。31歲任醫學教授。1872~1887年創辦聖彼得堡女子醫科大學。他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結識了巴拉基列夫等人,並聽從他們的勸告而從事音樂的創作,成為「強力集團」的成員也是重要原因。鮑羅丁的作品數量不多,但在歌劇、交響樂和室內樂方面均留下了典範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劇《伊戈爾王子》,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交響樂《第二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室內樂、鋼琴曲、歌曲等。鮑羅丁的創作吸取了俄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渾的史詩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羅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廣闊胸襟。《嘎達梅林》辛滬光作於1956年。這部交響詩取材於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領導的人民起義——向封建王爺和軍閥作斗爭的歷史故事。作品沿著嘎達梅林的故事情節這條線索逐漸展開。民歌風格的主題展示了草原的遼闊優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嘎達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他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反抗達爾罕王出賣旗地,並勾結東北軍閥強行開墾的行徑。交響詩的引子由雙簧管奏出。它展現了一派遼闊草原的壯美圖景,也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處在安詳、寧靜的氛圍之中的:突然聽到王爺出賣土地的消息。一段陰森暴戾的音樂出現,第一主題遭到破壞:接下去由小號奏出第二主題。它表現了嘎達梅林號召人民起義的英雄氣概以及人民群眾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來反抗:樂曲的中部表現了四處集結著的起義隊伍,騎馬背槍賓士在廣闊的草原上。主題充滿了樂觀的氣息(由單簧管奏出):最後,銅管樂器奏出悲壯而沉痛的音響,表現人民對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樂那顫抖、悲泣的音調伴奏下,奏出嘎達梅林的民歌主題:這個主題逐漸由哀悼變成頌歌,在強烈的號聲中結束全曲。辛滬光(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萬載。1951年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於江定仙、陳培勛等。畢業後任內蒙古歌舞團專職作曲,後調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1956年以創作交響詩《嘎達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還有管弦樂《草原組曲》,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弦樂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於長期在牧區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間音樂,熟悉蒙古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於內蒙古音樂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氣息和牧民的性格。《圖畫展覽會》《圖畫展覽會》是1874年穆索爾斯基參觀亡友俄羅斯畫家和建築家哈特曼的遺作展覽後有感而寫的。哈特曼從國外深造回來後,致力於研究和創造一種能夠把古老的農村建築同現代的要求統一起來的新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出於共同的斗爭目標,哈特曼同穆索爾斯基、斯塔索夫關系十分親密。由於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歲時突然死去。此後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術學院舉行了哈特曼的速寫、水彩畫和舞台設計圖等美術作品紀念展覽。穆索爾斯基參觀哈特曼的紀念展覽會後不久,又從展品中選出他最感親切的肖像畫、風俗畫以及與民間創作密切相關的畫面,寫了一套鋼琴曲,叫做《圖畫展覽會》。他在這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熱情,寫作時樂思和音調源源而來,幾乎是一揮而就。他的這套作品的鋼琴寫法文采斐然,表現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樂手法來描繪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這部作品足以稱為一個輝煌的範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樂改編曲至少有5種。其中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配器的一種最為出色和廣為流傳。全曲共分十段。它們分別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宮的花園》、《牛車》、《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兩個猶太人》、《李莫日市場》、《墓穴》、《雞腳上的小屋》、《基輔大門》。每一段樂曲描繪一個特定的景物,而整個作品則用一個叫做「漫步」的主題貫串和統一起來。這個主題是從哈特曼繪畫中獲得的靈感寫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好像是穆索爾斯基自己,可能還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們,在展覽會的觀眾面前走來走去。這個主題在樂曲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成為整套樂曲的基礎。這個主題不論在音調、節奏、和弦連接以及整個表達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羅斯民間歌曲之間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聯系。1.《牛 車》兩頭馴順的公牛拖著一輛裝有大車輪的、在波蘭農村常見的笨重而簡陋的大貨車蹣跚而過,這就是樂曲所要描繪的另一幅風俗性畫面。樂隊中低聲部的緩慢而沉重的和弦式進行,表現出這沉重的牛車在不勝負擔似地艱難行進,而在這背景上由大號奏出的一支駕車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調表達著農民對他們不自由的生活和沒有歡樂的艱苦勞動的悲痛感受:這首樂曲的力度有著很大的變化。樂曲從極弱的音響開始,好像這負重的牛車從遠處慢慢走過來。當音樂到達高潮時,又如牛車已經走到聽者跟前似的。這時候還可以聽到小鼓模仿牛車的吱吱呷呷聲。後來,這駕車人之歌的餘音又在帶弱音器的法國號和低音單簧管上閃現,最後便在遠處慢慢地消逝。2.《兩個猶太人》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繆耶爾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時寫生的模特兒。這兩個猶太人,一個富有、肥胖、自滿而樂觀;另一個貧窮、羸弱、消瘦、哀怨,幾乎是哭喪的樣子。他們本來是哈特曼的兩幅互不相乾的肖像畫中的人物,但在穆索爾斯基的這段樂曲中卻聚在一起,相互交談,相互對照。這兩個人物各有其鮮明的性格特點。他們的心理刻畫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撒母耳·戈登堡妄自尊大,威風凜凜,又傲慢,又粗暴,穆索爾斯基用間歇的節奏、出人不意的重音、減緩的速度,結合著每一個旋律音的意味深長的加重來表現它,好像這個人打著各種手勢,比手劃腳地不知是在威嚇,還是在勸說什麼人似的。這個主題由木管樂器組和弦樂器組的齊奏奏出:什繆耶爾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同前者截然相反。他機靈,神經質,在富人面前聲音顫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號來演奏。這兩個主題都有猶太歌曲的一些特點。它們在各自的陳述之後便交織在一起。其中,窮人的主題動機屢次被粗暴地打斷,並被拋棄一旁,而富人的主題終於占據優勢。3.《基輔大門》哈特曼為基輔設計的一座雄偉的城門,具有古俄羅斯的建築風格,並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裝飾,城門同教堂毗連。穆索爾斯基的這首樂曲很好地表達出畫面的基本內容。它包含三個互為對比的形象:第一個是一首庄嚴的頌歌,它像巨人一樣宏偉和有氣魄。管樂器的合奏強調出它所特有的這一氣質:第二個音樂形象虔誠而嚴肅,使人聯想到教堂中的祈禱。因為在圖畫中,除了城市外,還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這里用音樂來描繪教堂里傳出的唱詩聲和祈禱聲,且在這里表示對亡友的哀思。第三個音樂形象是節日的鍾聲,鍾聲中又出現了「漫步」主題。鳴鍾是古俄羅斯慶典儀式不可缺少的內容,樂曲中的鍾聲熱烈輝煌,表現了古俄羅斯首都基輔的節日氣氛。最後,在尾聲中,城門的主題越來越輝煌,呈現出全民歡騰的壯麗景象。
『叄』 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音樂書目錄
目錄
第一單元 童聲中國娃1
聽:童聲里的中國
草原小姐妹(一)草原放牧
唱:好一個土娃子
草原贊歌
動:律動(童聲里的中國)
綜合表演(好一個土娃子)
律動(草原贊歌)
奏:豎笛練習(一)
成長的足跡
第二單元 綠海林濤聲8
聽:美麗的喀納斯湖(選段)
森林狂想曲
唱:銀色的樺樹林
綠色的祖國
動:集體舞(綠色的祖國)
奏:豎笛練習(二)
成長的足跡
第三單元 梨園英秀14
聽:京調
急急風
唱:梨園英秀
誰說女子不如男
動:露一手
奏:豎笛練習(三)
成長的足跡
第四單元 田園交響曲20
聽: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選段)
踩花山
致春天
唱:田野在召喚
紅蜻蜓
奏:豎笛練習(四)
成長的足跡
第五單元 盪漾的深情26
聽:藍色多瑙河
海濱音詩
唱:劃船歌
外婆的澎湖灣
奏:豎笛練習(五)
成長的足跡
第六單元 情系江淮32
聽:情系江淮
花鼓
唱:拔根蘆柴花
鳳陽花鼓
動:我的編創(花鼓)
奏:豎笛練習(六)
成長的足跡
第七單元 左手與右手38
聽:愛的喜悅
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選段)
唱:左手右手
螢火蟲
動:律動(愛的喜悅)
奏:豎笛練習(七)
成長的足跡
第八單元 百鳥朝鳳44
聽:百鳥朝鳳
一隻雞仔
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
唱:一隻雞仔
斑鳩調
動:綜合表演(一隻雞仔)
律動(斑鳩調)
奏:豎笛練習(八)
成長的足跡
口琴(口琴新式單音奏法練習,口琴手震音奏法練習,口琴復音伴奏練習)52
音樂小書夾(下滑音記號,下波音記號,圓舞曲,貝多芬,約翰·施特勞斯,花鼓,《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百鳥朝鳳)54
旋轉舞台56
補充歌曲(我的媽媽叫中華)58
配樂故事(鋼琴——音樂之王)59
『肆』 什麼是ABA結構音樂例如《未出殼的鳥雛的舞蹈》講解一下~謝謝
《未出殼的鳥雛的舞蹈》
1、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ABA的三段式結構,體驗音的變化。
2、樂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體驗音樂律動的快樂。
活動准備:音樂磁帶《未出殼雛雞的舞蹈》;雞蛋圖片;雛雞胸飾。
活動過程:
圖片導入,完整欣賞音樂。
1、教師出示雞蛋圖片,提問:雞蛋裡面會有誰呢?
2、完整地欣賞音樂,幼兒猜猜問題的答案。(第一遍完整欣賞)
3、教師:雞蛋裡面住著是誰啊?(小雞)
4、教師:小雞在雞蛋裡面做了些什麼事情?我們再來聽一聽(第二遍完整欣賞)
(4)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AB型歌曲。比如: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結構就是AABA:主歌1、主歌2、橋段、主歌1。
AABA也有很多變化,像是AABABA,ABAB和ABABA,其中有些部分變成樂器伴奏的形式。更少見的形式是AAA,Simon和Garfunkel創作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就是這樣的例子。
ABC型歌曲。比如:
普遍接受的格式ABABCBB:前奏、主歌1、副歌1、主歌2、副歌2、中段、副歌3、副歌、結束。
另一種結構是ABCABCBC:主歌1、橋段1、副歌1、主歌2、橋段2、副歌2、樂器伴奏、副歌3。
『伍』 為什麼《展覽會上的圖畫》中以法國作曲家拉威爾1922年的改編曲最為流行(二)
《展覽會上的圖畫》由如下曲目組成:引子——漫步、侏儒、古堡、杜伊勒里花園、波蘭牛車、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兩個猶太人——胖子和瘦子、利莫日市場、墓穴——為「羅馬時代之墓」、雞腳上的小屋——「妖婆」、終曲——基輔的大門。整個作品由引子與起聯結作用的「漫步」主題和10首帶標題的樂曲構成。漫步主題平穩庄嚴,徐緩的節奏好似人們在展廳中款款漫步。
一、「侏儒」原畫是哈特曼為一個木製兒童玩具所作的素描。這個玩具是在一個木製的胡桃夾子上雕了一個矮小跛足的侏儒。穆索爾斯基的音樂諧謔性地表現了跛足小侏儒的動態,滿懷同情的刻畫了侏儒復雜的內心世界。
二、「古堡」原畫是一幅色調明朗的抒情風景畫。畫面上是一個中世紀的古城堡。穆索爾斯基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抒情、悲傷的音調描繪出一幅「古堡牆邊的吟唱詩人」的音畫。拉威爾採用薩克管演奏游吟歌手悲傷的旋律,使這段樂曲具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風味。
三、「杜伊勒里花園」是巴黎市中心的一所舊花園,是人們游樂休閑的地方。哈特曼的畫描繪了一群歡樂的法國兒童在杜伊勒里花園里嬉戲。他的副標題為「孩子們在游戲後的爭吵」,主題旋律明快活潑,像一群不停爭吵的頑皮的孩子在花園里遊玩,充滿生動的氣息。
四、「牛車」原畫是一幅風俗性畫面:兩頭公牛拖著一輛簡陋的大車輪的牛車緩慢地走過。樂曲由弱到強再到弱的變化,表現牛車由遠而近又由近處走向遠方,不斷反復的沉重遲緩的和弦好像緩慢沉重的車輪,在兩頭公牛的拖動下,極不情願地向前移動,由大號奏出的駕車人之歌具有一種不勝重負的悲戚之感。
五、「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哈特曼1870年曾為彼得堡瑪林斯基劇院設計了舞蹈《托里路比》的服裝,服裝設計圖上是帶著蛋殼扮作鳥雛的形象。穆索爾斯基以生動的音響、歡快的旋律表現了步履蹣跚的雛鳥蹦蹦跳跳、稚嫩歡快的形象,輕巧、活潑,十分可愛。
六、「兩個猶太人——胖子和瘦子」。這兩個人物是哈特曼旅行中的寫生,他們原本不在一個畫上。但是,因為這兩個猶太人都極有特點,穆索爾斯基讓他們在音樂中相會了。胖子富有、傲慢而粗暴,瘦子貧窮、瘦弱而悲天憫人。音樂形象刻畫了他們不同的性格、氣質,兩個不同形象的音調各自陳述後交織在一起,像是喋喋不休的對話,而最後胖子的氣質占據了優勢,任人去進行想像。
七、「利莫日市場」原畫描繪了法國一個古老的縣城利莫日的一個市場的情景。一段具有諧謔曲特點的音調,表現了市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雜亂熱鬧的氣氛,很富有生活氣息。
八、「墓穴」。哈特曼的一幅水彩畫上畫著他自己同一位友人在昏暗的光線下參觀地下陵墓的景象。畫面陰森的氣氛觸動了穆索爾斯基。樂曲分為兩段,第一段低沉、威嚴,具有一種宗教氣氛;第二段作者觸動了對逝去友人的懷念,出現「漫步」主題,明朗、溫靜的音調似與友人交談,不過音調變得嚴肅、神聖,他為這段起了個小標題「用冥界的語言與死者交談」。
九、「雞腳上的小屋」這首樂曲是根據哈特曼設計的一隻鍾的圖案充分發揮想像力創作的。圖案中的鍾是用雞腳撐起的一間小屋,用俄羅斯雕花裝飾的鍾的字盤在小屋的窗戶上,以斯拉夫字母代替數字。穆索爾斯基為這一設計賦予了童話色彩,想像木屋的主人是個妖婆,整個樂曲表現妖婆在樹林里飛馳的幻想,音響中不時出現呼嘯的風聲,折斷樹乾的噼啪聲,作者為此取了個副標題「妖婆」。
十、「基輔大門」。哈特曼有一幅基輔城大門的設計圖。古老的俄羅斯風格,毗連的教堂,這一切在最後這首樂曲中用進行著宏偉的節日慶典的氣氛來描繪。「基輔大門」的主題宏偉庄嚴,眾贊歌的樂聲虔誠純潔,節日鍾聲把人們帶入歡樂的節日慶典中,最後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