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布封的馬 教案
布封(1707~1788)又譯布豐,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
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御花園和御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御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御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 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各冊的陸續出版,不斷給布封帶來更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他針對當時文壇上那種追求綺麗纖巧的風尚,呼籲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風格即人」的名言,強調思想內容對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根據大量的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為後來的科學家引路。經他解釋的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作為科學家,布封頗受詆毀,作為文學家,卻受到普遍的頌揚。他寫的《自然史》,筆鋒富於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他對獅、虎、豹、狼、狗、狐狸的獵食,海狸的築堤,用形象的語言,作擬人的描寫,生動活潑,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儀式上的講演《風格論》中提出,一個作家必須將自己的思想載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為他人所掠奪,而垂於久遠。思想是公物,而文筆(即風格)則屬於作家自己,科學在不斷進步,科學論點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過,而文章風格卻是後人無法代替的。法語中一般所說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於個人的」中引申而來的 《法國文學史》對布封的評價布封以卷帙浩繁的《自然史》而聞名。資產階級文學史家根據氣質、性格等次要原因,把布封視為與啟蒙運動作家「截然不同」「游離於18世紀之外」的作家。但是,從布封所宣傳的唯物宇宙觀、重思想內容的文藝思想,以及屬於人文主義傳統的社會政治理想來說,他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完全合拍的。他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以他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但他的貢獻匯入了啟蒙思潮這一時代精神的主流。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巨大的規模,和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有某些相似,當然,其戰斗性遠遠不能和《網路全書》相比。他這樣熱情洋溢地唱著人的頌歌:憑著他的智慧,許多動物被馴養,被駕馭,被制服,被迫著永遠服從他了;憑著他的勞動,沼澤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險灘急流被消滅,森林被開發,荒原被耕作;憑著他的思考,時間被計算出來,空間被測量出來,天體運行被識破;憑著他的由科學產生出來的技術,海洋被橫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個個新大陸被發現,千千萬萬孤立的陸地都置於他的掌握之中;總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記……大自然之所以能夠全面發展,之所以能逐步達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完善,這樣輝煌,都完全是藉助於我們的雙手。這種熱烈的贊頌,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自然史》中有文學價值和較高的藝術性的,是對動物的描繪。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觀主義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因而描寫生動具體、饒有興味。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都受到布封的贊揚;啄木鳥像苦工一樣辛勤勞動,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處、毫無爭斗,引起他的嚮往;他把狼比喻為兇殘而又怯懦、「渾身一無是處」的暴君,他把天鵝描繪為和平的、開明的君主。布封通過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的不滿,寄託了他對「開明君主」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理想。他的動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義,而其中的寓意又滲透了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觀點。
② 《馬》教案
馬
一.教學背景資料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勃艮第省的蒙巴爾城。貴族家庭出身,從小愛好自然科學。1933年他26歲時進入法國科學院。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總管。1753年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他1748年開始寫作《自然史》,數十年如一日,最後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在整個《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貢獻。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較高文學價值和藝術性的,是他對動物的描繪,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語言優美,又不乏藝術的形象的描繪
二.學習目標
1通過找中心句、過渡句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揣摩作者對馬的情感。
3.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積累優美的詞句。
三.語基部分
1.讀准下列字音並能正確書寫
剽悍 piāo hàn 窺伺 kuīsì 羈絆 jībàn 瘡痍chuāngyí 闊綽 kuòchuò 項鬣 liè 觀瞻zhan 遒勁 qiú
妒忌 dùjì 庇蔭 bìyìn 獷野 guàng 眷戀 juàn
妍麗 yàn 畸形 jī 顎骨è 面面相覷 qù
相得益彰 zhāng 鞍轡 pèi
2.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並能運用
剽悍 瘡痍
闊綽 遒勁
庇蔭 獷野
眷戀 妍麗
面面相覷 相得益彰
四.文章分析
1.初讀課文,利用中心句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理請文章的思路
抓住中心句:
第一節「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
第二節「以上所述……很少是處在自然狀態中」
第三節「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美麗的天然」
文章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段)天然野生的馬
若將文章分為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第三、四、)天然野生的馬
第三部分:(第五段)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動物
2.細讀課文,抓關鍵詞、關鍵句說出文中介紹的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各自有什麼特性。
人工馴養的馬:勇毅、馴良
天然野生的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天性,決不兇猛,只是豪邁而獷野,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它們從不為一己之私而爭斗。
3.品讀課文,通過關鍵語句的理解,揣摩作者對馬的情感
如「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在這里作者運用「分擔、同享、無畏、慷慨以赴馬被作者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具備「舍己從人」的風格,在險惡關頭能「奮勇當前」,具備了人的崇高品質,可看出作者對馴馬品格的贊揚。
再如「你們試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吧:它們行走著,它們賓士著,它們騰越著……所以那些野馬遠比大多數家馬來得強壯、輕捷和遒勁。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就是說,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這里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熱情的謳歌了野馬那自由奔放的生活,字里行間,表達了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野馬的由衷贊美。
4.疑難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教育」一詞是使用了擬人的手法,指的是人對馬的馴養。「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的是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指的是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而將服從人類的命令作為自己的准則。這里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
(2)「就是那些奴役狀況最和婉的馬,那些只為著擺闊綽、壯觀瞻而喂養著、供奉著的馬,那些不是為著裝飾它們本身,卻是為著滿足主人的虛榮而戴上黃金鏈條的馬,它們額上覆著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者絲綢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中「這一切」指什麼?為什麼說它對於馬的侮辱,要超過蹄鐵?
這一切」是指馬額上覆著妍麗的毛、編成細辮的項鬣、蓋滿身體的絲綢和錦氈等一切視馬為玩物、無視馬的天性的裝飾物品。因為蹄鐵只能有限的束縛馬的身體,而「這一切」,卻使馬失去人的夥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之為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鐵等身體上的束縛更為嚴重的。
五.寫作方法
1.本文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馬,贊美馬,在作者的筆下,馬被賦予人格的魅力,如本來馬在戰場上是被迫沖騰躥躍的,可作者寫道它「喜愛」並「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可作者卻說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作者稱之為「教育」。馬在作者的筆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質。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將人工馴養的馬與天然野生的馬不同生存狀況的對比,抒發了對馴馬的同情與對野馬的贊美。又如將馬與驢、獅子、牛、駱駝、犀牛、鹿、象七種動物對比,從而更加突出了馬的姿態高貴。
五.拓展學習
1. 漢字中有許多以「馬」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義為駿馬的字,越多越好
2、收集古代與馬有關的歷史故事、成語或詩歌。
六.課後練習及答案見前面分析
③ 繪畫中馬的全身比例各是幾頭長長
有的馬比人高,不要按幾頭算,在網上搜圖片參考畫就行了
④ 中班美術教案小搖馬
幼兒園教案:搖馬
教師:屈老師
重點:
1.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
2.學習遵守游戲規則,體驗規則在活動中的重要性
活動准備:搖馬
活動內容:
1.引導幼兒正確的坐在搖馬上,手扶把手
2.用力不能過大,不然會摔跤的。
3. 在玩的過程中,幼兒要學會和其他人一起玩,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
【更多幼兒園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⑤ 馬的繪畫
奔馬圖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市場價:138元
會員價:130元
VIP 價:125元
T28 奔馬
品名: 奔馬 (原畫作者)徐悲鴻
中國志號: T28
創作者: (原畫作者)徐悲鴻 (設計者)劉碩仁
發行日期: 1978-5-5
影寫版,(1)-(6)齒數:11.5*11,規格:30*40mm,版式:50(10*5);(7)(10)齒數:11*11.5,規格:40*30mm,版式:50(5*10)
(1)4分 奔馬 2500萬枚
(2)8分 奔馬 2500萬枚
(3)8分 奔馬 2500萬枚
(4)10分 奔馬 1500萬枚
(5)20分 奔馬 500萬枚
(6)30分 奔馬 250萬枚
(7)40分 奔馬 250萬枚
(8)50分 奔馬 250萬枚
(9)60分 奔馬 250萬枚
(10)70分 奔馬 250萬枚
http://www.shanghaistamps.com/list.asp?id=625
《奔馬》原作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所繪。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長於油畫、國畫,尤精素描,兼工花鳥、風景、走獸。其作品簡練明快,蓬勃有趣。畫馬筆法奔放,尤見氣勢,馳譽中外。代表作品有《奔馬圖》等。
由於馬姿態優美,具有情感,奔騰起來雄健激昂,因此馬的形象備受畫家的青睞。古今中外有眾多的以畫馬見長的畫家,徐悲鴻是其中集大成的一位。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⑥ 關於馬的繪畫
馬是徐悲鴻繪畫的標志性題材,他筆下的馬千姿百態,充滿著激情和活力。並回且他的奔馬往往因時因事有感答而作,激情寓於筆墨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畫中的馬肌肉強健,腹部圓實,頭略向右傾,鼻孔略大。這匹馬正騰空而起,昂首奮蹄,鬃毛飛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讓人熱血沸騰。作者只寥寥幾筆,就使這匹馬有形有體,剛勁有力。作者用濃墨來體現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筆掃出其飛揚之勢。
該畫中,採用了西方繪畫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同時吸收傳統沒骨法,結合線描技法,縱情揮灑,獨具一格。馬的頭頂、胸部、馬蹄、臀部留白,有強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陰影處,用墨比較淡,顯示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這幅《奔馬圖》能讓人感受到馬呼出的熱氣、滾燙的體溫,甚至淋漓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