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音樂的異同之處
拉丁美洲音樂的構成因素和整體特色 一、構成因素 l(一)印第安因素 l 1、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例如《神鷹飛翔》,採用無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re、mi、sol、1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l 2、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l 3、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色。傳統樂器是笛、奧卡里(塤)等管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至於小提琴、吉他、豎琴等弦樂器,都是16世紀以後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葦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 日本雅樂是自中國、朝鮮半島、南亞的儀式音樂演變而來,這些音樂約在中世以前傳入日本。雅樂在中國屬於儀式音樂,但是日本雅樂中自中國傳入的唐樂曲目,卻被認為是自唐朝的宴會音樂燕樂演變而來。由於同樣都吸取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養分,日本雅樂與越南雅樂、韓國國樂之間可說是相當於兄弟的關系。 雖然樂曲分類中留存了唐樂、高麗樂和林邑樂(越南音樂)這些異國風情濃厚的名稱,但日本雅樂也包含了大陸音樂傳入之前古代音樂的成分。再加上雅樂與民謠、聲明(以韻文為詞的佛教贊曲,分為梵贊、漢贊與和贊)之間相互的影響,雅樂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現在日本內閣府宮內廳的式部職樂部繼承了約莫百首的樂曲。 在印尼,甘美蘭音樂是具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音樂種類,在世界上影響范圍很大,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 n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 n n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 n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 非洲音樂的多樣性 n n本地區有將近700種不同的語言,並且有多種傳統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徵也是多種多樣的。 n一方面,與內陸地區獨特的音樂傳統相對,大陸西部和東部明顯受到伊斯蘭·阿拉伯音樂的影響。 n另一方面,西非的伊斯蘭化,同樣是在7世紀左右沿著北非的馬格裡布地區到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進行的。但是,這種伊斯蘭的影響只是停留在一定限度范圍內的,並沒有引進阿拉伯音樂樣式中起根本決定作用的旋律和節奏的構成原理。在這一點上,對於西非來說,與音樂上完全進入伊斯蘭的北非是有本質上區別的。 參考資料:世界民族音樂 12 回答者: huev
2. 本人由於過幾天要參加說課考試!!現急需花城版七年級下冊音樂全冊教案!!!急需,希望有好心人幫幫忙!
人音版小學七年級下冊14冊音樂全冊全套教學設計教案,共36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課 時 安 排
第一單元 《難忘歲月》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歲月 難忘旋律》
第二課時 《保衛黃河》
第二單元 《非洲的靈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非洲的靈感》
第二課時 《咿唷嘞啦》
第三單元 《長江兩岸》 (二課時)
第一課時《採茶舞曲》
第二課時 《江南絲竹》
第四單元 《樂海泛舟》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樂海泛舟·變奏曲1》
第二課時 《樂海泛舟·變奏曲2》
第三課時 《搖 籃 曲》
第五單元 《輕歌曼舞》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今宵》與《藍色探戈》
第二課時 《輕歌曼舞》
第六單元 《春之聲》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春曉》
第二課時 《春天來了》、《春曉》
第一單元 《難忘歲月》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歲月 難忘旋律》
教材分析:
《難忘歲月》是七年級第十四冊第一單元學習內容。本教材選了幾首反映我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歌曲。這些歌曲和樂章歌頌了紅軍長征和八年抗戰時期革命先輩前赴後繼,英勇奮斗的業績和革命精神。使我們的學生從中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也感受到一代偉人毛主席的英明和偉大。
學生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寫的是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後,四面臨敵、處境十分危急。是毛主席力挽狂瀾,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機智用兵,四渡赤水,擺脫了蔣匪的尾追堵截,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奠定了毛主席紅軍統帥的地位。它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的一首歌曲,學生們則聞所未聞,所以在教學時,以各種問題的提出、討論、演唱歌曲的主題等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同時也領略了革命者的英雄主義豐采。《游擊隊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戰士在八年抗戰中生活、戰斗的情景。「生動地刻畫了游擊戰士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了游擊戰士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群體英雄形象,深刻的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從激起學生的興趣出發,以聆聽、感受、體驗等形式不知不覺中達到「能夠用輕快有力的聲音和保衛祖國,憎恨、蔑視侵略者的感情背唱《游擊隊歌》」。(用三課時)《歌唱祖國》是勝利的頌歌,也是對解放後人民建設事業的美好憧憬,氣勢磅礴,團結向上。放在《游擊隊歌》後教學,既是對上節課內容的復習,又在此處起到了感情升華的作用。《紅旗飄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學生比較熟悉且比較喜歡,故點到為止。
設計理念:
1、課堂設計擺脫舊的教學模式,不再是單純的音樂課,而是在教學內容上綜合文學、歷史、地理、朗誦等學科知識,充分體現新課程的學科整合和關聯。
2、以聆聽、感受、體驗等形式來學習歌曲,「暗化」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3、課程設計以長征—抗日—解放—改革開放—走進新時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線,反映中國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和有一定影響的歌曲,以此來勾起我們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對美的旋律的回憶。通過各種形式、內容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合作與交往,力求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體現出音樂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使學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
案例背景:
本校為農村初中,教學設施差,所以課件多媒體幾乎在教學中不用,課堂教學中多發揮聽的功能。但本校想方設法的利用現有條件,且在教學中體現先進的、新的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能夠對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感興趣,願意了解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及歷史背景,積極參與歌唱,聆聽等音樂實踐活動。
2、聆聽《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感受、體驗歌曲表現的內容和音樂情緒。
3、能夠用激動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唱祖國》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對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感興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聽《紅旗飄飄》歌曲進教室(孫楠演唱的版本)
二、新課教學
1、學習《四渡赤水出奇兵》
(1)導語:
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當我們聽到這令人激動的旋律時,就會禁不住地懷念起那些令人難忘的歲月和記錄那些令人難忘歲月的歌曲。(揭題━難忘歲月•難忘旋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幾首反映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歌曲,希望大家喜歡。
(2)欣賞《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提出問題:《四渡赤水出奇兵》從音樂情緒上分可以分幾部分?表現了什麼情景? 最讓你難忘的是哪一句或哪幾句?為什麼?(聽歌曲前)
②學生獨立思考或相互商討後回答。(略)
③師生共同小結。(略)
④學生學唱行軍路途艱難情景這一主題曲。(教師彈琴,學生輕聲唱)
教學思路:《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歌比較長,對學生來講也比較陌生,帶著問題欣賞,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演唱歌曲的主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
(3) 學生回答有關長征的問題(時間、行程、原因)。學生七嘴巴舌後教師語:「由於王明的左傾路線,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但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污衊紅軍的長征是逃跑,你怎麼理解?
生:「不是,肯定不是。」生:「是戰術上的需要」。生:「為了保存實力」。
師:「對,是戰略轉移,是為了適應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而做的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正是因為有了長征,才保存了紅軍的實力,才使全國抗日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抗日游擊戰在華北前線全面展開。請聽《游擊隊歌》」
教學思路:既闡明了事實、又為學習《游擊隊歌》作了自然銜接。
2、學習《游擊隊歌》
(1)聆聽《游擊隊歌》
(2)再次聆聽《游擊隊歌》提出問題:《游擊隊歌》在演唱的力度上有哪些變化?如果請你表演游擊隊員夜間伏擊、奮勇前進、歡慶勝利等戰斗生活,從力度強弱方面考慮,配《游擊隊歌》的哪一種處理方法你認為比較合理?為什麼?
①師生討論解決以上問題。(略)
②學生分組准備表演《游擊隊歌》(上一節課作為課後作業布置給學生。即讓學生完整的聽《游擊隊歌》後,各小組確定本小組要表演的戰斗情景)
③三個小組和《游擊隊歌》音樂來表現抗日游擊隊員的形象或戰斗生活。(教師提供的道具是數面彩旗(當做紅旗),數把掃把(長槍)、數條毛巾、半截發財樹。加上學生准備的玩具槍、玩具手榴彈、醫葯箱、帽子等,人手一件道具。表演時,他們把凳子架高做堡壘、凳子排列一塊當山頭,誰是戰斗員、衛生員、紅旗手、敵人,分工相當明確,情節細膩、表演形象逼真。如夜間伏擊組拿著發財樹做掩護,時蹲、時站,悄悄地行進。奮勇前進組舉著彩旗、端著掃把、一浪接一浪的沖向山頭。歡慶勝利組幾個學生抬著一個學生往上扔等。)
教學思路:1、引導學生從力度、情緒等音樂要素去考慮回答。2、利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聽多記,潛移默化的學習歌曲。3、「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社會交往)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在《游擊隊歌》的表演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多層面的、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
④歌曲演唱(了解情況,便於下節課的安排)
⑤回答有關抗日的問題(抗日爆發的時間及結束的時間)
三、復習歌曲《歌唱祖國》
1、導語:中國人民經歷了很多的磨難,象長征,八年的抗日,後又進行了三年的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建立,中國人民才站起來。同學們,我們現在滿懷激動的心情來《歌唱祖國》。
2、全體學生齊唱、對唱《歌唱祖國》。(男女生分聲部)
教學思路:學生帶著濃厚的思想感情復習歌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欣賞《春天的故事》
1、導語:一九七九年,……。一九九二年,……(以歌曲的前奏音樂為背景,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誦歌詞)
2、教師有感情的演唱《春天的故事》
五、聆聽《走進新時代》小結:
一首優秀的歌曲,不僅能激起人們對往日歲月的懷念,而且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歲月里,暢想時代的主旋律,走進新的時代。(《春天的故事》聆聽罷,繼而播放《走進新時代》,在高昂地、令人激動的間奏音樂聲中做總結。學生嘴裡唱著、心裡唱著、頭腦中回盪著這一熟悉的旋律走出教室。)
教學思路:《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兩首歌曲的思想性已在,根本不用說,關鍵是怎樣才能突出它
們的藝術性、藝術性、再藝術性。
六、教學反饋:
德國音樂家舒曼說:「音樂教育,聽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新課程標准》也指出:「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全部活動之中」。整節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地、全方位的參與,課堂氣氛時而靜、時而動、時而唱,時而說,音樂貫穿整節課。 較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熟悉、再現難往的歲月•難忘旋律。
第二課時 《保衛黃河》
教學目標:1、能用輕快有力的聲音和保衛祖國、憎恨、蔑視侵略者的感情歌唱《游擊隊歌》。學慣用樂器為歌曲伴奏。
2、聆聽《保衛黃河》和《東方紅》,欣賞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感受體驗其音樂內容,音
樂情緒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為歌曲《游擊隊歌》配伴奏,輪唱歌曲《保衛黃河》。
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打擊樂器 。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游擊隊歌》
1.學生聽《游擊隊歌》進教室(教師擊打xx‖:xx xx x 0xx:‖ 的節奏)
2. 學習歌曲《游擊隊歌》。
(1)教師和《游擊隊歌》擊打學生和《游擊隊歌》拍擊xx‖:xx xx x 0xx:‖節奏
(2)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樂器,如小軍鼓、三角鐵、鈴鼓、碰鈴、雙響筒等為 《游擊隊歌》伴奏
(3)學生唱《游擊隊歌》(不用伴奏,教師注意聽學生容易唱錯的地方或學生不自信的地方)
(4)歌曲難點解決
(5)小組合作配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游擊隊歌》.
(6)師:這首歌創作的背景是什麼?(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有很多影響時代的偉大作品,
下面我們再為大家介紹《黃河大合唱》的部分內容,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她
二、新課學習
1、學習《保衛黃河》
(1)《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
1939年,詩人光未然在延安朗誦了他的新作《黃河吟》,受到音樂家冼星海的極大興趣,他抱病花了六天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以群眾歌曲的音調為基礎,描繪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
(2)欣賞《保衛黃河》
①初聽《保衛黃河》,思考:音樂表現了怎樣的場面?怎樣的情緒?(出示「在激流中前進」畫面)
②再聆聽《保衛黃河》,小組討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變化的?會產生怎樣的藝術效果?
③學生感受並歌唱(·齊唱歌曲 ·分男女生輪唱 ·說說效果有什麼不同?)
④導語:這首歌曲表現了游擊鍵兒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壯麗情景. 那麼,我們再來看下面一首歌曲反映了怎樣的場面?
2、學習《東方紅》
(1)聆聽《東方紅》,邊聽邊思考:歌曲表現了怎樣的場面?歌頌了誰?(討論並出示毛澤東畫面)
(2)齊聲唱唱〈〈東方紅〉〉的主題,體會其旋律美、音樂美。
3、聆聽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
(1)聆聽音樂,四人小組合作完成下表。
音樂主題(出現了幾次)
音樂的速度和力度
音 樂 情 緒
表 現 的 音 樂 畫 面
第幾次後出現了什麼音樂
(2)師生交流什麼是變奏音樂?(教師小結)
(3)從音樂中你看到了什麼?(展示滾滾黃
河、戰爭及勝利的若干圖片)周恩來同志聽了這部合
唱,為冼星海同志寫下了「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
譜出呼聲」的題詞。
三、 教師小結:(略) 學生聆聽《歌唱祖國》走出教室。
第二單元 《非洲的靈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非洲的靈感》
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活動,以積極的態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喜愛非洲民族民間音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世界多母音樂文化。
2、聆聽非洲民間歌曲片斷,體驗這些歌曲的風格特點。
3、知道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並能辨認此樂器的音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喜愛非洲民族民間音樂,體驗其不同歌曲的風格特點。
教學理念:提高學生音樂審美力,感受非洲民間音樂中的情境美、音韻美、 伴奏美等。激發學生對非洲民族音樂的興趣、愛好。
教學過程:
一、《咿唷嘞拉》學習
1、帶問題,聆聽《咿唷嘞拉》
a、感覺音樂節奏、風格特點。 b、猜測這是來自哪大洲的音樂?
2、學生簡答:非洲音樂,節奏感強(學生若答錯,教師加以引導)。
二、介紹非洲
1、了解非洲文化、生活、習俗、宗教等情況。
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往往與當地人的生活、習俗等息息相關,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於非洲的了解。
a、四人小組討論
b、學生回答(學生的信息來自於課外讀物、電視或網上)
c、教師補充、小結
2、非洲民間樂節奏特點:
師: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宗教性。強烈奔放,復雜多變的特殊節奏是非洲黑人音樂的重要因素。
a、教學生簡單舞蹈動作:雙臂稍彎曲,兩掌相對於胸前,隨節拍做前後自由擺動,雙腳做前進若干步和後退若干步的交替動作。
b、截取《咿唷嘞啦》片斷,學生合節奏做舞蹈動作(在舞蹈動作中進一步感受非洲民間樂的獨特節奏)
三、欣賞非洲民間樂片段
1、聆聽片段:《西非民間音樂》、《西瑪亞》和《戰士的舞蹈》聽辨:這些片段中運用了那些樂器?
2、辨別樂器和樂曲
a、學生回答三片段中用了哪些樂器?
鼓,馬林巴、果拉琴可能學生不知這兩種樂器的存在,只能答與這些樂器音色相近的樂器。(教師不能全盤否定)
b、教師向學生介紹:(三種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鼓、馬林巴、果拉琴,結合課文插圖
3、鼓的節奏體驗(在片段中截取典型樂句)
a、教師簡述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作用
非洲鼓:被稱之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有數百種之多。功能多種多樣,除了用於音樂外,它還是民族、部落、宗教的象徵,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鼓語
b、感受鼓的音色
將一大鼓置於教室中間,教師鼓勵學生自由上來擊打(人數不限,擊打方式不限)
c、學生即興表演
本課實踐與創造的節奏型為《咿唷嘞啦》片段准備。
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伴奏表演(學生憑已有的樂感自由表演,教師加以一定的表揚。)。
四、課堂小結:(略)在(咿唷嘞啦)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學生在自己設計的鼓聲中離開音樂教室。
第二課時 《咿唷嘞啦》
教學目標:1、用歡快、熱烈的情緒演唱剛果歌舞曲《咿唷嘞啦》,體驗非洲歌舞曲的風格特點,能夠根據歌曲情緒編配節奏型,並為歌曲演唱作伴奏。
2、能夠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間音樂中,辨別其中具有非洲風格特點的音樂。
教學重點:懂得欣賞節奏之美,掌握一定的控制節奏的能力。
教學理念:人在快樂興奮時的原始慾望即是「手舞之、足蹈之」,當其進退有據而合拍時,充滿動感的節
奏也即誕生。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敏感性將使他們在理解音樂時變得主動和更有快感。在現代音樂中,充
滿著大量的復雜和極具動感的節奏。如現代流行音樂的主要流派搖滾樂的「三大件(吉他、貝斯、鼓)」
中的節奏樂器鼓被譽為「音樂之骨」,支撐著整個音樂的行進,甚至有極端的例子以鼓為中心而歌聲和吉
他成為襯托者。過了幼稚園和小學時代,我們的學生出於羞澀或其他原因變得不習慣做律動練習,長此
以往,不管是欣賞還是歌唱都走向被動的局面。表現在譬如本應靈動的音樂被唱得拖沓粘膩,往往音準
也容易偏低。節奏的作用不是重要,而是根本。
教材分析:《咿唷嘞啦》歌曲為三段,第三部分的變奏較難,怕佔用太多時間使教學重點無法實現,所以用第一段來代替,使原來的ABA』成為ABA,減輕負擔節約課時。
教學流程:
一、學習《咿唷嘞啦》
1、回憶上節課欣賞過的《咿唷嘞啦》原版。
提問:這首歌和我們經常聽的歌比較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各異,有的說像念經有的說在嘮叨,有的說好象在教訓人講道理,也有的說是講故事。)
師:可能很多同學聽周傑倫的歌,那麼有人知道他的歌曲風格嗎?對了,這種風格並不新
鮮,它就是美國的黑人說唱樂,簡單地說就是在音樂伴奏下講故事。黑人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美洲,同時也把音樂帶到美洲。說唱樂可以說是非洲黑人音樂傳統的延續。
2、師范唱《咿唷嘞啦》:
①導語:現在老師來唱《咿唷嘞啦》這首歌曲,聽後請說出你的感受?
②學生談感受,談體會(學生可能說老師唱的和磁帶里的不是同一首歌啊,不太像啊等等。)
③老師講解: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要完全地模仿黑人音樂的風格是非常困
3. 外國民族民間音樂!幫忙簡單介紹一下印度音樂,日本音樂,印度尼西亞音樂,非洲音樂和拉丁美洲音樂
拉丁美洲音樂的構成因素和整體特色 一、構成因素 l(一)印第安因素 l 1、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例如《神鷹飛翔》,採用無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re、mi、sol、1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l 2、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l 3、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色。傳統樂器是笛、奧卡里(塤)等管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至於小提琴、吉他、豎琴等弦樂器,都是16世紀以後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葦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
日本雅樂是自中國、朝鮮半島、南亞的儀式音樂演變而來,這些音樂約在中世以前傳入日本。雅樂在中國屬於儀式音樂,但是日本雅樂中自中國傳入的唐樂曲目,卻被認為是自唐朝的宴會音樂燕樂演變而來。由於同樣都吸取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養分,日本雅樂與越南雅樂、韓國國樂之間可說是相當於兄弟的關系。 雖然樂曲分類中留存了唐樂、高麗樂和林邑樂(越南音樂)這些異國風情濃厚的名稱,但日本雅樂也包含了大陸音樂傳入之前古代音樂的成分。再加上雅樂與民謠、聲明(以韻文為詞的佛教贊曲,分為梵贊、漢贊與和贊)之間相互的影響,雅樂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現在日本內閣府宮內廳的式部職樂部繼承了約莫百首的樂曲。
在印尼,甘美蘭音樂是具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音樂種類,在世界上影響范圍很大,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 n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 n n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 n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
非洲音樂的多樣性 n n本地區有將近700種不同的語言,並且有多種傳統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徵也是多種多樣的。 n一方面,與內陸地區獨特的音樂傳統相對,大陸西部和東部明顯受到伊斯蘭·阿拉伯音樂的影響。 n另一方面,西非的伊斯蘭化,同樣是在7世紀左右沿著北非的馬格裡布地區到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進行的。但是,這種伊斯蘭的影響只是停留在一定限度范圍內的,並沒有引進阿拉伯音樂樣式中起根本決定作用的旋律和節奏的構成原理。在這一點上,對於西非來說,與音樂上完全進入伊斯蘭的北非是有本質上區別的。
4. 急!!!!達姆達姆音樂教案!!!!!!!!!!!
課題 第五課 非洲音樂《達姆、達姆》
教師 李曉俊
課型 綜合課
年級 五年級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的
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有創造性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2、引導學生探索、體驗不同風格特點的非洲音樂。根據《達姆、達姆》的音調創編一段歌詞,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表現力。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充分感受非洲音樂的特點,並通過聽、唱、自學、創編等形式學習歌曲《達姆、達姆》,使學生了解首都非洲、熱愛非洲音樂,從而喜歡上非洲音樂。
4、由歌曲《達姆、達姆》展開拓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好品質,從小建立根深蒂固的環保意識,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
分析重點
1、用不同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歌曲《達姆、達姆》。
2、熟悉非洲音樂的特點,根據《達姆、達姆》的音調創編一段歌詞。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難點 非洲音樂的特點。
教具 鋼琴、CAI課件、頭飾、錄音機、打擊樂器(木魚、碰鈴、鑼、鑔、三角鐵、雙響桶、小鼓)、非洲圖片
教學流程:
課前導入:
1、師生共同聆聽非洲音樂並律動進教室。
2、教師引言:這節課我們要去了解我們的首都北京,你們能談談你所知道的非洲么?(請學生談談非洲的事物、說說對非洲的了解)。
3、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介紹非洲(圖片)。
一、導入新課
從課間開始欣賞穆旺當卡演唱的歌曲《達姆、達姆》
1、 提問:這是哪個地區的音樂?
2、 請一位同學找出非洲的所在地。(出示世界地圖的平面圖)
3、 請同學們談一談非洲有哪些國家?非洲人的生活習俗、居住地等?(出示非洲地區的地圖)
(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非、迦納、幾內亞、坦尚尼亞;奈及利亞、喀麥隆等)。
4、 出示第二單元課題
二、音樂欣賞
1、欣賞歌舞音樂:
A、《古諾人的尤勒舞》 B、《巴瑪亞》
思考:
a、歌曲《達姆、達姆》、《古諾人的尤勒舞》、《巴瑪亞》這首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何共同之處?
b、音樂中出現最多的是什麼樂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討論:一人領唱、眾人應和的應答歌形式;節奏強烈多變;大量出現敲擊樂器,如:馬林巴琴、鼓等。
《巴瑪亞》中還出現了西洋樂器,這是一首非洲現代歌舞曲。它融合了西方的音樂元素和樂器但仍保持了非洲音樂的特徵,採用非洲本土的旋律和節奏,以及非洲民間的演唱方法和歌舞曲的領唱與應答歌的形式。
三、總結歌舞音樂的特點。
歌唱是非洲黑人舞蹈音樂的另一個特點,最常見的形式是先由一名歌手即興朗或領唱,眾人合唱疊句部分,或者與之呼應並與鼓聲和樂器的演奏有機地組成鮮明的旋律。在舞蹈過程中還時常伴有呼叫,以抒發感情,增加舞蹈的氣氛。
歌舞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在酋長宮廷中,傳統音樂更佔有重要地位,一些禮儀音樂還要在酋長或國王的監督下進行,有時某種樂器就是王權或神權的象徵。例如東非和南非的鼓。非洲人從小就在日常的音樂舞蹈活動中學習,進入成年之前,還要參加一種啟蒙訓接受多種技能訓練,合格之後才被接納為正式的部落成員進入社會。
四、介紹及欣賞樂器——鼓
1、 非洲黑人歌舞的節奏強烈,動作粗獷,伴奏的樂器是以鼓為主的各種打擊樂器。故是黑人舞蹈音樂的靈魂,各式各樣的鼓用木棒、竹棍和手掌擊出各種不同的音色和音調,並交織成各種復雜而鮮明的節奏,它控制著整個舞蹈情緒的發展和變化。其它的伴奏樂器還有葫蘆、木子、金屬鈴之類的各種響木琴以及簡單的木管等。
2、 欣賞各種非洲鼓及其它敲擊樂器
3、欣賞穆旺當卡演唱的歌曲《達姆、達姆》,以及非洲風情圖片,感受非洲歌舞曲的韻味。
五、學唱歌曲《達姆、達姆》
1、全體同學看歌譜,聽音樂。注意看清楚歌譜上的反復記號,找一找歌曲的哪三個小節的拍子少了半拍?
2、通過對比,講解弱起拍的演唱方法,並單獨練唱。(直接唱詞)
3、反復練唱全曲(領唱與齊唱部分連接起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感覺,直接唱詞)。
4、教師、學生分別領唱、齊唱,加深對非洲歌舞音樂一人領唱、眾人應和的應答歌形式的認識。
教學過程 5、聽音樂在歌譜上標出力度記號。討論如何才能唱出歡快的情緒和充滿動感的節奏。(復習節拍規律,強調節拍重音,發音短促而有彈性)
6、跟隨音樂有感情地再唱一遍。在重音和次重音處擊拍(拍打具有「鼓」的音色的任一物品)
六、非洲音樂概況
非洲音樂通常是指撒哈拉以南(黑非洲源於非洲本土的各種黑人傳統音樂。由於眾多繁雜的部族和各種外來的影響,非洲各部族的音樂千差萬別。非洲音樂的主要特點是節奏復雜多變。鼓在非洲音樂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非洲音樂對世界音樂,主要是美洲音樂有巨大的影響。
七、舞蹈欣賞和參與音樂
1、欣賞兩段舞蹈片段。
2、全體同學分成四大組,部分同學跟隨著歌曲《達姆、達姆》音樂的節奏邊唱邊律動;部分同學模仿鼓,邊唱邊敲擊節奏。
提示舞蹈動作:雙臂稍彎曲、兩掌相對於胸前,隨節拍做前後自由擺動,雙腳做前進若干步和後退若干步的交替動作。
八、欣賞兩段音樂,聽辨它們分別屬於哪個地區。
九、總結
教學後記
1、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對非洲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增強了。
2、歌曲《對鮮花》的學習和走進大自然的體驗教育,培養了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自然、熱愛環保、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
3、通過作品的創編,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4、通過歌曲的學習,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里樹立了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
5. 誰能提供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和圖片,了解本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知道本區是以黑色人種為主的地區,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政治地圖的變化。
4.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
5.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後果。
6.通過具體實例及圖片,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乾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
能力目標
1.通過本區大量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圖像、地理分布圖、氣候圖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圖像獲取知識和記憶知識的能力。
2.通過比較分析本區的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圖、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統計表、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變化與自然災害的關系示意圖,以及人口、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的綜合分析,培養理解、分析地理知識的能力。
3.通過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與外來移民長期殖民統治問題、初級產品為主的單一經濟問題、人口糧食環境與貧窮問題及如何解決的討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辯證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綜合分析,理解本區人口和糧食、乾旱和荒漠化等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2.通過對非洲黑色人種文化、風俗、藝術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知識講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主義教育。
3.通過本區關於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和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案例的講解,培養學生樹立國家之間不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還要獨立自主、因地制宜發展民族經濟的觀點。
●教學重點
1.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區。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3.本區人口、糧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4.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徵。
●教學難點
1.乾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協調人口、糧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3.單一商品經濟的形成。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綜合分析、讀圖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准備
1.自備一些與本區有關的圖片。
2.自製多媒體課件。
3.有關錄像資料。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錄像《走進非洲》,讓學生用眼用心去感受一下非洲這片神奇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看完錄像後,提出問題:①非洲是以什麼人種為主?(黑人)②是不是所有非洲國家都是以黑人為主的?(不是,如埃及就是以白種人為主)
老師講述:非洲按照人種特徵的明顯差異可分為兩部分,以撒哈拉沙漠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人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黑人佔90%以上,因此有「黑非洲」之稱。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黑非洲」。
板書: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講授新課〕
電腦展示:課本66頁圖8.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學生讀圖了解本區分布。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所知的有關「黑非洲」的知識。交流完畢後,每人起立說一句有關「黑非洲」的小知識。(可採用搶答形式)
評價小結: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說得都非常好,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確是一塊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無際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動物,以及被譽為「地球的傷痕」——東非裂谷帶,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維多利亞瀑布和維多利亞湖,非洲最深而狹長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麗景色。此外本區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及風土人情。非洲的音樂、歌舞、繪畫、雕刻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電腦顯示圖片68頁圖8.27製作和出售手工藝品,圖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體育天賦也在世界體壇大放光彩,不僅如此,本區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蘇姆、蘇丹、馬里王國,它們悠久文明的歷史僅次於古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遊客,也成為探險家、考古學家、科學家嚮往的地方。
過渡: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國家?絕大多數屬於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這片土地上為什麼會有如此絢麗多彩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本區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67頁圖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問題:①本區東西部分別臨什麼海洋?②請同學們找出本區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灣。③請同學們找出非洲大陸西南端,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稱。④在圖中找到赤道,觀察赤道穿過本區什麼部位。
學生回答:
學生甲:本區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
學生乙:本區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灣是幾內亞灣。
學生丙:非洲大陸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
學生丁:赤道穿過本區中部。
老師小結:通過同學們讀圖思考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本區的位置是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地區。
板書:位置→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地區
學生活動:學生讀課本67頁圖8.26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尼羅河、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
老師檢查:分別讓5名同學上講台在電腦投影圖上指出以上地理事物。
提出問題:①本區地形以什麼為主?②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③地勢向什麼方向傾斜?
學生活動:學生對照地形圖討論交流以上問題。
得出結論:本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本區地勢東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區北部低。
板書:地形→高原大陸
過渡:我們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那麼本區受自然條件影響,居民是一種什麼樣的分布狀況呢?
板書:原始居住地分布
電腦展示:課本69頁圖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來移民」思考:①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裡?②這些地方自然條件如何?③目前非洲有哪些國家的外來移民?
學生回答:
學生甲: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剛果盆地、海拔比較低的高原地區。
學生乙: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撒哈拉沙漠、衣索比亞高原相比要優越一些,氣候既不太乾燥,海拔又不太高。
板書:原始居住地分布←自然環境
學生丙:目前非洲的外來移民主要是歐洲的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
引申思考:這些歐洲人為什麼要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電腦展示:非洲礦產資源分布圖、非洲政治地圖的演變圖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讀圖討論:①本區的礦產資源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②歐洲人移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的是什麼?③歐洲人的到來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④目前本區政治地圖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分組討論後並派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
1組代表:本區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不僅種類多,而且儲量大,不少礦產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像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銅礦、鐵礦、鈾礦和其他金屬礦產的儲量也很多。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
2組代表:歐洲人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為了掠奪黃金、象牙、香料等各種物產。
3組代表:歐洲人的到來,使這里廣大土地都被英國、法國、葡萄牙、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強占和瓜分,大多數國家都淪為了殖民地,長期遭受殖民主義政治統治和經濟影響,經濟非常落後。
4組代表:二戰以前,本區只有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獨立國家。到1990年3月,撒哈拉以南由白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只有少數島嶼仍為英、法屬地,非洲的政治地圖發生了很大變化。
老師評價並引申思考:各組代表的發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美洲黑人分布也較多,那黑種人從非洲遷向美洲的歷史經過是怎樣的?(啟發學生聯系學過的歷史知識來分析)
學生回答:殖民主義者來到黑非洲首先掠奪這里豐富的資源和物產,進而又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將黑人當作商品賣往世界各地,並對大量移民進行長期統治。
老師小結: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證明,非洲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建立過一些文明國家,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但是,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把黑人綁架、擄掠運往美洲販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土崩瓦解。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許多國家獨立後,正逐步擺脫殖民主義經濟的束縛,發展自己的民族經濟。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地形特點以及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從各種媒體中收集目前世界上哪些國家還存在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主義教育。
6. 非洲音樂社會功能
非洲音樂的節奏感很強,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樂 在世界音樂的發展歷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為奴, 無疑是一級重要的事件, 這些黑人大多來自西非, 但也有來自於其他地區, 他們帶來了他們的音樂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並與大量不同的歐洲音樂文化接觸, 他們的反應, 形成了一種音樂次文化, 對西方及其他地區各種音樂造成無遠弗屆的影響.
新大陸的黑人音樂不僅復雜鮮活, 對白人民謠造成影響, 在有些美洲音樂形式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導了整個ragtime, jazz音樂的發展, 對一些城市音樂, 如搖滾樂, 藍調也舉足輕重, 甚至對古典音樂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帶到美洲的音樂特質? 讓我們立刻想到的是他們對節奏的強調, 鼓及其他打擊樂器的使用, 切分音與復雜的節奏, 在在都顯現在美國黑人音樂文化中, 節奏嚴格的控制, 可說是西非鼓樂的表徵, 其次啟應(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極為重要, 顯現在爵士音樂主奏的輪替, 顯而易見, 此外, 對器樂的偏好, 除非洲樂器外, 歐洲樂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們的音樂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樂特質, 即興, 復音的形式, 也可在許多的美洲黑人音樂中發現.
此專輯匯集的音樂可以讓您體會到載歌載舞的非洲部落生活。鼓聲與人聲的結合,遙遠而充滿感性與旋律,在動感的鼓點中輕輕飄搖。帶您感受快樂的非洲之旅,進入曠野非洲地帶。
非洲音樂的功能很多
例如:娛樂,祭祀,慶祝節日,也可用於狩獵是傳遞信息,還可用於戰爭,求愛。
7. 非洲音樂對世界音樂的影響
洲音樂的節奏感很強,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樂 在世界音樂的發展歷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為奴, 無疑是一級重要的事件, 這些黑人大多來自西非, 但也有來自於其他地區, 他們帶來了他們的音樂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並與大量不同的歐洲音樂文化接觸, 他們的反應, 形成了一種音樂次文化, 對西方及其他地區各種音樂造成無遠弗屆的影響.
新大陸的黑人音樂不僅復雜鮮活, 對白人民謠造成影響, 在有些美洲音樂形式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導了整個ragtime, jazz音樂的發展, 對一些城市音樂, 如搖滾樂, 藍調也舉足輕重, 甚至對古典音樂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帶到美洲的音樂特質? 讓我們立刻想到的是他們對節奏的強調, 鼓及其他打擊樂器的使用, 切分音與復雜的節奏, 在在都顯現在美國黑人音樂文化中, 節奏嚴格的控制, 可說是西非鼓樂的表徵, 其次啟應(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極為重要, 顯現在爵士音樂主奏的輪替, 顯而易見, 此外, 對器樂的偏好, 除非洲樂器外, 歐洲樂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們的音樂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樂特質, 即興, 復音的形式, 也可在許多的美洲黑人音樂中發現.
此專輯匯集的音樂可以讓您體會到載歌載舞的非洲部落生活。鼓聲與人聲的結合,遙遠而充滿感性與旋律,在動感的鼓點中輕輕飄搖。帶您感受快樂的非洲之旅,進入曠野非洲地帶。
非洲音樂的功能很多
例如:娛樂,祭祀,慶祝節日,也可用於狩獵是傳遞信息,還可用於戰爭,求愛。
非洲黑人音樂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直接、緊密的聯系,音樂幾乎伴隨著人們所有的活動,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非洲,音樂活動多數是隨著日常生活進行的,許多勞動往往有音樂相伴隨,音樂在許多重要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慶節日或農閑時節,各種音樂活動常常帶有社交的性質。他們通常都是在露天環境中進行,或者是一個廣場、市場,或者是一片樹林、一個庭院、一處陵墓。在這種公眾活動中,自發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語言的人。他們通過集體音樂舞蹈演出、載歌載舞的狂歡,加強彼此的感情,加強部落成員間的聯系。這時無論男女老幼,都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他們都可以參加到合唱、樂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專業音樂家表演的場合,他們與觀眾也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總之,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純粹用於娛樂,又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手段,而且還是部落成員表達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頌神,又可贊美人,還可以用來驅魔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