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適合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生活化材料有哪些
1.走進大自然,親近自然材料。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特殊的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樹葉,果殼,種子,石塊,稻草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們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於喚起幼兒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慾望。比如秋天到了,在主題性的美術區域活動中,我們提供的瓜果蔬菜是孩子們熟悉又喜歡的,幼兒能夠自主創作,運用蘋果、香蕉、黃瓜等裝飾成了各種小動物,既有趣,也能裝點我們的活動室;運用瓜果蔬菜的橫截面作畫,當印章,構思奇特,趣味盎然。 2.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我們在幼兒園中開辟了「美術室」,為幼兒的美術活動提供活動的空間。教師發動幼兒與家長一起來收集生活中各種常見物品,如盒子、酸奶瓶等廢舊物品,豆類、稻草、麥稈等自然物,為美術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庫。在專用活動室時間里,引導幼兒與同伴自主選擇各種材料,進行各具特色的創意製作。比如:我們召集幼兒共同收集了大量的大小不同、形態各異、材質多樣的紙盒。因為有了豐富的材料為基礎,孩子們的製作各顯特色。有的用大紙箱作出了「大機器人」、有的用廢棄的紙袋合作做成了一條金燦燦的「中國龍」、有的用小的紙盒製作了小汽車、坦克、長頸鹿等。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我是畫啦啦的糖果老師~ 畫啦啦少兒美術課堂——最懂兒童的互聯網藝術課堂, 關注「畫啦啦藝術創想」公眾號,給孩子一份美術的禮物。
B. 想做一個紙袋的設計,不知道如何下手 不懂繪圖,也不知道用什麼軟體,純菜鳥,求指導,謝謝
根據你說的情況,無基礎,可以考慮先模仿吧,搜索一些紙袋的設計作品(紙袋模回板http://so.redocn.com/moban/d6bdb4fcc4a3b0e5.htm),或者是一些商品圖,觀察紙袋細答節,注意它的正、側、背幾個面,每個面有哪些設計要素,並且這幾個面又是如何統一主題的。多看一些例子,總結經驗,然後根據個人喜好,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若不懂繪圖軟體,那通過電腦作設計這塊,基本就得放棄了,畢竟繪圖軟體的操作非一朝一夕能學會的。只有通過手繪做了,不一定脫手畫,可藉助尺子、尺規繪制,透視不用繪畫的焦點透視也行,就用軸測透視,就像數學幾何課上學的透視。上色嘛就用彩色鉛筆或者馬克筆(小學、中學美術課用的水彩筆也可以)...
總之,若非想從事這個行當,而是出於喜好這方面的設計作此事,就沒必要刻意遵循那些教條,以自己興趣做就OK~^ ^~~~祝你成功~
C. 因為美術老師讓我們在紙帶上畫圖案,作為期末成績。所以紙袋上能塗鴉嗎或者牛皮紙袋上可以畫畫嗎急!
可以,只要能畫到上面用什麼畫都可以,記住現在做什麼都需要
創新。希望你有自己獨特的創意作品
D. 幾年級美術書里有教做紙袋的
平面設計課程,屬於包裝設計范疇。推薦你去 頂尖設計 設計中國 這類設計網站看看, 其實很簡單。
E. 急!!!小學美術廣西版第五冊<漂亮的紙袋>教案
教學目標:1、通過製作「漂亮的紙袋」,培養學生設計意識和動手的能力。2、利用紙袋來表演節目的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並強化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小紙袋的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製作紙袋。
學生用具准備:彩色紙,筆,剪刀,膠水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准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
老師出示紙袋范作:嗨,同學們好,我叫小紙袋,讓我給你們表演一個小節目吧。問學生:你們喜歡紙袋嗎?想不想知道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紙袋的做法。板書課題。
三、講授新課
1、每個小組討論並認領一個小故事(允許學生自編故事),每個學生確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思考並交流:這個紙袋是怎樣製作的。
2、先請學生用撕貼、剪貼加添畫的方式完成紙袋的部分,
3、將紙袋發到各小組,先請學生們觀察:紙袋是由哪幾部分拼接而成的?出示製作步驟圖,並且每小組以一個學生為主,將紙袋拆開,一邊拆一邊對照步驟圖觀察、思考:老師是怎樣做這個紙袋的。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紙袋身子的製作方法。然後,再按原樣將紙袋拼裝好。
四、學生開始製作紙袋。
先做身體部分,完成後再拼裝其他需要的部分。製作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可以自己再拆開紙袋研究,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問老師。
動作較快的學生可讓其做兩個角色,或讓其根據自己製作的紙袋編一個故事並設計出故事的場景。
五、作業完成之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作好的來表演故事的某個情節。
六、收拾與整理。
F. 求張帶有手提紙袋的素描靜物圖拜託了各位 謝謝
呵呵,山東美術聯考題啊,估計大家都知道了。你可以去完美教學里去看看,那裡的東西比較權威。祝你考試順利
G. 如何 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玩起來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可。那麼如何提高幼兒美術教育的有效性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幼兒美術教育本身具有作為藝術教育的審美性、操作性等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特點。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的大致流程有欣賞感知、示範講解、幼兒操作、評價總結等。而針對示範講解這一環節,廣大幼教工...作者糾結於「教師要不要示範?」、「如何有效示範?」等問題。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頗多。那麼在美術活動中如何科學地認識和巧妙地實施示範策略呢?以下是筆者的一點思考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關於對示範的認識和應用,我們幼教工作者曾走過一段彎路。最初是堅持教師中心論的做法,誇大了示範的作用,美術活動中讓孩子一味模仿、依葫蘆畫瓢。結果造成了孩子的作品千篇一律,中規中矩,雖然內容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但缺乏孩童的天真童趣,毫無藝術個性可言。然後,大概是從80年代開始,許多教師又走向另一極端,他們不敢示範,片面地認為教師一旦示範會抑制孩子的思路,影響孩子們創造性地表達。畫畫時讓孩子苦思冥想,畫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如「未來的無錫」、「設計我的家鄉宜興」等等。結果導致美術活動放任自流,孩子們眼高手低,繪畫能力停滯不前的現象。那為什麼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個人認為有一件事起到了關鍵作用。在1979年,一位叫胡曉舟小朋友的一幅畫——《在月亮上盪鞦韆》榮獲世界兒童畫一等獎。這幅畫從審美角度看並沒有出奇制勝的地方。就是敢想、敢畫現實中不存在的事。你想,人都到月亮上盪鞦韆了,這可不得了,大家都受刺激了。哦,原來畫畫要想像、要創新,老師們好像都豁然開朗。記得我84年參加工作時,老教師們還對這幅畫津津樂道。以致於後來的幾次繪畫比賽,只要是和月亮搭界的,都得獎了。當然,這裡面也有時代背景的原因,如:國門的開放和創新教育觀念的深入等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新《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貫徹和實施,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逐步認識到美術教育活動中離開了知識技能作中介,孩子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膽的表現和獨特的創造。成人科學的指引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對生活的感悟,積累成長的經驗。然而在具體操作上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怕自己的示範不規范,影響孩子的創作。有的教師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堅持示範,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忽略示範,用語言指導代替示範。在全國首屆幼兒美術教育研討會上,就有專家指出幼兒園的美術教育和專業機構的美術培訓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幼兒園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超強,而專業機構的技能指導更到位,每一次活動孩子能扎扎實實學到東西。我想如果兩者兼顧,孩子不是收益更大嗎? 關於示範,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示範,美術活動中示範的價值體現在哪裡?我認為,示範是美術教學中教師以適宜的方法向幼兒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的一個指導策略,是幼兒通過直觀的演示過程了解活動目標、學習美術技能、提升美術經驗的一個形式。所以,示範在美術教學中的價值顯而易見。首先:傳授美術技能,引導孩子學習作畫方法。美術的技能包括很多,如:點、線、面等構圖知識、色彩的運用以及工具、材料的使用等。比如,大班美術活動《動物聚會》用紙袋創作動物,《陶罐人》請孩子在陶罐上畫畫。紙袋、陶罐對孩子來說是新材料的介入,所以,老師抓住了要點進行示範,作技能的指導。其次,促進孩子良好作畫習慣的養成。比如,握筆姿勢,收拾的常規等。尤其是小班開始初學畫畫,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第一次畫畫,怎樣打開油畫棒的盒子?盒子怎麼擺放?如何握筆?什麼都是先入為主,老師一定要教正確。另外:引發想像,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比如,如何根據線條、形象想像,如何學會舉一反三。以欣賞吳冠中大師作品為主題的大班美術活動《春來了》在活動開始的體驗環節,老師先在紙上畫了幾條線,這些線條像春天的什麼呢?這里就起到一個引發想像的作用。 接下來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示範,是不是每一次美術活動一定要示範?其實,最早孩子畫畫,都是無意識的,信手塗鴉,不需要成人作任何示範與指導。孩子們樂在其中,不約而同地用他們自創的圖形、符號去描繪自己所認知的世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體機能等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如果沒有成人的科學引導,孩子的繪畫技能就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關於美術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有一本書闡述得非常清楚。那是兒童美術家楊景芝寫的《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美術對人的認知、思維、審美等發展作用相當地大。舉個例子,畫畫好的孩子往往在空間概念、邏輯思維、色彩的敏感度都非常的好。線描畫里講大塊分小塊,其實就不知不覺地告訴孩子遇到事情,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對社會性發展也起作用。還比如,合作畫也是促進社會性發展的手段。為什麼要示範?世界上的萬物是很復雜的,示範是用簡化、概括的方式幫助孩子掌握事物典型的特徵。那是不是每一次美術活動都要示範呢?這不一定。比如說兒童寫生畫,重點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分析,用自己的造型方式描摹物體、人物的形象。 那麼,如何採用適宜的示範策略引導孩子創造性地學習美術知識技能,提升審美經驗呢?我想從三方面加以表述。 一、把握示範的度,處理好「教」與「不教」的關系。 整個美術活動中前面的引導部分一般不超過8——10分鍾。這裡面還包括導入部分和欣賞感知,所以真正用來示範的時間並不多。有的老師用了大量的時間來示範,導致後面孩子操作的時間太少,來不及完成創作。這里就有一個示範的度的問題。我們既要顧及教給孩子什麼,又要顧及教給孩子多少。正如台灣學者陳武鎮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教得少了,卻常見學生為技能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那麼如何把握示範的度呢? 1、突出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地示範。每拿到一個活動,設計時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這個活動重點是引導孩子學習哪些技能,某一技能對孩子來說是否是難點,教師應該心中一清二楚。難點、重點要示範,別的可以一帶而過。根據需要,有時選擇完整示範,有時選擇局部、重點示範。就像前面《春如線》案例中教師只示範使用毛筆畫粗細不同的線條而忽略了點的示範。因為點對於大班孩子來說容易畫,不需要示範。 2、示範從孩子中來,關注孩子的已有創作、審美經驗。大班美術活動《陶罐人》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老師示範時不斷地問: 「你想在陶罐上畫什麼?」「用什麼線條?」 「什麼顏色?」「什麼圖案?」非常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每個孩子的經驗都是零碎的,是一個個點,通過大膽的交流、分享以及教師的提煉,使孩子們的經驗由點上升到面,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教師的示範指導要求。這種從孩子中來的示範法孩子容易接受,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創作願望和熱情。 3、教師示範時的指導語言要精煉、明確、表述清楚。美術活動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操作空間,教師的指導語言要非常簡練,每一句話都說到點子上,體現指導要領。而且要詳略得當,以繁化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循循善誘。 二、切准示範的時機,「教」無定法。 傳統美術教學活動的操作流程是:欣賞感知——示範重點和難點——布置作業——幼兒創作——評價等。一般來說把示範放在欣賞感知後的第二個環節,即讓孩子通過觀察實物、圖片或範例,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了解今天活動的主題,然後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第二個環節——示範。那示範是不是一定要放在欣賞感知環節的後面呢?我認為不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