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湘教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課目
第 2 課 蒼松翠柏
年級
8 年級上冊
執教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第一課時)
欣賞作品:《松石圖》
1. 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潘天壽的《松石圖》。(約5分鍾)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點及畫面情境,教學中對比加入另一幅風格差異明顯的松石圖,宜簡潔。)
教師設問:對比一下,兩幅作品的畫面在意境上給你什麼明顯不同的感受?
分析一下,為什麼兩幅作品會給你這種感受上較大的差異呢?
你覺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與畫面的特定意境有什麼內在聯系嗎?
(教師及時總結歸納學生看法,引出中國傳統繪畫以獨特的筆墨技巧表現對象,傳達不同精神寓意的特點。)
對比展示兩幅寫意松樹作品。(可以局部放大)
學生自主欣賞松樹作品
2. 學生嘗試自主欣賞松樹作品。(約5分鍾)
(展現兩幅松樹為主的畫面,注意作品技法風格與畫面意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展示兩幅松樹寫意作品。
師生一起分析范畫
3. 師生一起分析一幅松樹范畫的特點、臨摹步驟與技法要領。(約5分鍾)
(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學生分析的具體方向與角度。)
展示一幅松樹范畫。
學生臨摹范畫局部
4. 學生自己嘗試練習,臨摹范畫的局部。(約5分鍾)
(強調鍛煉學生自己體會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5. 教師及時總結學生在試畫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針對性提出改進的具體方法及要點。(約5分鍾)
學生臨摹松樹范畫
6. 學生正式對一幅自己較為喜愛的松樹范畫進行臨摹練習。(約15分鍾)
教師出示三張不同風格與不同技巧難度的松樹臨摹作品,都不宜偏難。
紙張建議選用毛邊紙,四開大小。
(建議部分學生畫完一張後,教師在積極肯定與提出改進意見的同時,再發一張毛邊紙,鼓勵學生的繪畫積極性。教師及時根據班級練習中出現的普遍問題,進行輔導中的動態提示與補充。)
展示三幅松樹臨摹范畫。
作業展示
7. 部分學生優秀作業展示與教學小結。
投影儀配合展示。
(第二課時)
試畫出三棵松樹的組合
1. 布置學生先用毛筆工具在八開毛邊紙上試畫出三棵松樹的組合變化。(約5分鍾)
在復習上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入新課的教學內容,及時與真實掌握學生對組合變化的已有認識水平與運用程度。
觀察、歸納作品中樹木組合的特點與規律
2. 教師出示兩張示範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作品中樹木組合的特點與規律。(約5分鍾)
注意結合示意圖來強化學生對樹木組合基本特點的把握,同時提示學生養成良好的構圖步驟習慣。
展示樹木組合的示範作品。
學生分析試畫作業
3. 教師出示幾張樹木組合變化的示意圖,結合前面學生的試畫作業,讓學生嘗試分析作業中組合變化的優劣。(約5分鍾)
了解畫山石的用筆、用墨與結構變化特點
4. 觀察山石示範作品,讓學生初步了解畫山石的基本用筆、用墨與結構要點,了解山石組合大小、聚散等變化特點。(約5分鍾)
松、石水墨畫創作
5. 學生嘗試以松、石為主體,創作水墨畫。(約20分鍾)
紙張選用毛邊紙,四開大小。
教師出示幾張適於初學者直接借鑒的松石小品范畫。
(建議部分學生畫完一張後,教師在積極肯定與提出改進意見的同時,再發一張毛邊紙,鼓勵學生的繪畫積極性。教師及時根據班級練習中出現的普遍問題,進行輔導中的動態提示與補充。)
展示三幅松石臨摹范畫。
作業展示
6. 部分學生優秀作業展示與教學小結。教學評議可採用師評、自評、互評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有條件的學校可採用適時舉行小畫展的辦法,展示學生作業,激勵學習熱情。
2. 求湘版 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方寸之間 急
一、教材分析
教材從篆刻的基本樣式、寫刻印的基本步驟、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紹了篆刻這門傳統藝術,目的是使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中國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課的學習內容與編寫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課有差異也有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借鑒、拓展。從教材呈現的編寫思路分析,兩課都是從強調對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強調形式美感處理的技巧運用。形式上與第二課《黑白世界》具有頗多內在的聯系,尤其是木刻刀具與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藝術中,由於漢字獨特的造型結構而有了字形、筆畫及其間架結構的千變萬化,干方寸之間便可演繹出許多形式與內涵的精彩,表現出藝術家們別具一格的情趣愛好與審美追求。通過比較印面呈現的不同風格,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文字內容與表現形式之間的內在關系,感受藝術家的性情、胸懷與人格修養。
教材從介紹朱文、白文與邊款等篆刻表現形式和名章、閑章、肖形印等印章品類入手,再介紹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鐫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驟。教材版面在呈現印章品類的位置編排秩序上與這個內在的編寫線索可能有一點閱讀習慣上的差異。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賞三方印章審美意境的小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優先考慮讓學生動手嘗試肖形印的刻制,在對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再來欣賞這三方篆刻作品,這樣可以增強對作品藝術處理的感受,同時也為「活動一」動手臨刻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起到鋪墊作用。
「活動一」的設置主要目的是體驗篆刻的工具特性,並掌握篆刻治印與鈐印基本步驟及其技術要領。為了讓學生了解得比較清楚,教材呈現了幾組直接體現每個步驟技術要領的演示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仔細觀察,對照模仿,良好的工作習慣。
在對篆刻工具、步驟有所把握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篆刻藝術,教材列舉了四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識——平正端倪、虛實相間、剛柔巧拙、穿插離合,可以作為欣賞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篆刻藝術的表現方法,也可以作為學生模仿學習的摹本。
在此基礎上設置的「活動二」,側重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則,同時也進一步鞏固與加深對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驟要領的掌握程度。
教材設置了欣賞分析作品、臨摹、識篆、做印稿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嘗試和知識理解中了解、認識、體驗篆刻藝術。以格言、警句、成語或姓名為內容的治印作業為教學提出了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的較高要求。
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提倡重點從對知識的綜合了解與靈活運用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是本課教學評價的核心,不可偏廢。
「資料庫」介紹了有關篆刻的歷史及材質使用方面的知識,並提供常見篆刻字典的參考書目。
「學習大空間」就印章在繪畫作品中的作用與篆刻章法中虛實、疏密關系以及空白的運用和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的共同之處做出提示,引發學生對傳統藝術共性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嘗試治印的動手活動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夠初步理解和運用篆刻章法的變化原則修改或者設計印稿。
◆能夠從篆刻的學習和實踐中嘗試體會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藝術共性。
三、教學思路
教學活動是圍繞嘗試治印的技能學習展開的,安排兩個課時,通過動手實踐加深學生對篆刻藝術的體驗和了解。
第一課時的教學引入首先可從強化學生的動手體驗入手,讓學生在動手篆刻過程中體驗篆刻的魅力,提高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
為了降低學習難度,首先從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種積極可行的教學選擇。因為肖形印對比文字印而言,不必過於在乎形的整齊與規范,更不必藉助文字工具書去查找那些對中學生來講比較艱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圖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每個學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對應的生肖圖像。試想一下,學生如果能夠親手刻出一枚屬於自己生肖的印章,會有一種怎樣的滿足與成就呀!
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刻出一方屬於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後印在自己的書籍上,或者印在自己製作的精美小書簽上。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展示書籍,把這些自己製作的小書簽作為獎勵學生的小禮物,告訴學生:誰的作業完成得好,老師就把自己的書簽給誰留作紀念。
篆刻是一門講究步驟的藝術,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治印時感到枯燥無味,教學在刻制肖形印的環節可強化治印基本步驟的知識。
教材在印稿上石這個步驟中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教學實踐證明:「直接反寫」的效果較好。肖形印沒有正反的明顯區別,為學生練習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鐫刻的方式有兩種選擇,實踐證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於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證。在學生初次嘗試鐫刻肖形印的練習中,提倡首先統一使用切刀法。為了保證刻制的安全與簡便,嘗試刻制活動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選擇石膏材料。
本課時的男一個學習內容是欣賞篆刻作品。引導學生在嘗試和體驗的基礎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結合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交談感受。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印面文字內容所表達的意境體會筆畫線條產生的視覺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賞與體驗環節後,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名章、閑章威者肖形章進行正式的臨刻。因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嘗試作為鋪墊,「活動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強。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礎上,此時可以考慮選擇石材作為雕刻的材料,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體驗篆刻工具與材料的特性。
第二課時在章法舉例的環節中,應把重點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虛實疏密對比所產生的效果上。根據教材歸類,體會章法變化的規律。用講解和提問的方法,藉助優劣作品的直觀對比,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則。篆刻的章法貴在氣、勢、情、韻皆備,而最終落實在「和諧」二字上。
「活動二」的開展有必要注意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學生獨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語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具書籍不易准備不講,查找枯燥艱深不講,許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書中還不易查到。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規定學生根據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則,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這樣就免去了臨時查找篆字的麻煩,甚至可以只提供一兩個篆刻文字統一作為學生課堂練習使用的參考篆字,同樣也能達到「活動二」的設置目的。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給予技術示範和輔導,隨時展示製作過程中的學生作業,及時做出評價,對學生作業的不同步驟的表現進行糾正或鼓勵。
四、教學選擇
利用篆刻教學的影像資料輔助教學或邀請當地篆刻名家來學校表演和講學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意:教師對於整個教學活動方向的把握與設計才是最重要的。
「活動二」對教學對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完成的難度較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在理解活動設置目的的基礎上,可以採取降低難度的處理。
篆刻的文字內容以姓名或成語為主,鼓勵學生課外通過多種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薦有關字典,利用課外時間查找,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過程與變化的魅力。由於篆刻藝術與傳統的書法藝術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結合篆刻藝術的學習了解書法藝術的魅力。
五、教學建議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欣賞活動為主體,穿插識篆、寫印稿的練習,以及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也可以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再穿插欣賞活動,進行識篆、寫印稿的練習,再進行篆刻作品臨刻的實踐活動。
治印材料應以方便刻印為原則,盡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時,建議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於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筆、黏泥或者橡皮等。這樣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術難度,材料的來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學習沖刀與切刀的鐫刻方法時,提倡優先選擇學習切刀的方法。首先因為切刀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鐫刻表現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沖刀而言更加便於控制,不易出現滑刀的現象,具有較大的安全系數。即使學生對切刀的使用有所體會後再學習沖刀技法。教師還要提醒學生注意正確的用力技巧與輔助方式,強調安全問題。
嘗試篆刻工具刻石活動不宜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因為沒有教師的技法指導,鋒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質石材上刻畫很容易引發安全問題。
《方寸之間》教案
作者:徐哲
教學目標:
1.能夠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與步驟、了解篆刻的藝術特點
2.能夠運用一種方法進行篆刻的製作
3.了解篆刻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的內在關系,提高對篆刻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書法作品與篆刻作品對比分析)
問:這兩種藝術形式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學生:……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二.新課教授
1.什麼是篆刻:早期的印章大都採用篆書,先寫後刻,故稱篆刻。
2.篆刻藝術的歷史:歷代篆刻作品欣賞。
3.篆刻藝術的特點:在較小的面積內,運用漢字獨特的造型,對筆畫加以虛實輕重的組織、進行豐富的藝術變化。
4.陽刻作品與陰刻作品比較分析,找出不同點:
①.出示一組陽刻作品(朱文)
②.出示一組陰刻作品(白文)
(篆刻藝術在方寸之間,以刀代筆,通過不同的刀法組合來體現漢字的藝術性)
5.多樣的刀法:切刀法、沖刀法、切沖結合
6.基本步驟介紹:
①.直接反寫②.水印翻稿 ③刀刻④印
7.印章的品類欣賞:名章作品、閑章作品、肖形章
8.印面的分布與組織欣賞(藝術性的體現)
9.學生作品賞析
三.小結
課 題∶ 方寸之間 課時: 3課時
授課班級:八年級 授課者:王建朝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大體了解與篆刻相關的相關理論知識。
②能夠通過學習使學生在遵守篆刻章法變化的確基礎上給自己設計名章,並能按照治印的基本步驟刻簡單的印章。
③能夠從篆刻的學習和實踐中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確動手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
篆刻理論知識和如何治印。
教學難點:
在工具和材料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開展治印實踐活動。
教學方法:
講授、鑒賞、情景體驗、演示。
學習方法:
欣賞、情景體驗、動手實踐。
教學准備∶
老師;准備相關的示範作品、工具材料;
學生;准備課本、紙張、鉛筆、橡皮、三角板(有條件的學生准備刻刀、印石等篆刻工具)。
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
激情導入:伴隨著逐漸升溫的藝術品收藏市場,加之金銀價格的一路狂飆,各商家推陳出新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促銷狂潮如∶CCTV2的《鑒保》欄目里珍藏藝術品鑒別;電視、刊物等媒體上的金銀版藝術品收藏廣告,如∶黃金版《清明上河圖》;黃金宣紙《圓明園四十景》作品有十層樓房高、價值38800元;銀版《蘭亭序》;金銀紀念幣、品如;《鳥巢》等,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意外的驚喜[展示討論∶這件藝術品的種類、內容、價值意義],點題∶什麼是篆刻?怎麼刻呢?這將是我們本單元要解決的問題。
進入新課∶ 方寸之間 第一節 篆刻(板書)
一.篆刻(通過篆刻知識的簡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① 什麼是篆刻?
用篆書書寫後再用刻刀在相關材料上刻治故稱篆刻。早期的璽發現於商周,其功用與、器物的製作和銘記有關,後來印章經常用於國畫和書法中直到今天,它既有藝術性(是國畫、書法中章法的一部分);又具有實用價值(是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徵。)
② 印章的分類;(結合課本示範作品講解)
Ⅰ·朱文、白文
Ⅱ·肖形印;名章、閑章、起首章、腰章
二.如何治印
① 選擇
A.工具材料;印石、橡皮、刻刀、印泥、印床、宣紙等(結合實物直觀講解)。
B.刻的內容;自己的名章、肖形印等。
②寫印稿(實例講解)
A.書寫順序
B.書寫方法 a.直接反寫 b.水印翻稿 c.塗黑劃線
C.書寫字體A
③鐫刻(刀法及其它注意事項在下節課實踐中講解)
④修改(注意經營位置,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追求和諧)
⑤印
三.課堂活動給自己設計名章(學生動手,老師引導)
注意 ①安全、紀律、衛生
②名章中的排序、字體、書寫方法
③變化統一、個性風格的展示
四.小結、作業、工具安排
① 本節課我們簡單的了解了一下篆刻的相關理論知識,並知道如何給自己設計名章,下節課我們再進行系統的實踐活動。
② 課外作業:完成課堂未完成的名章的設計。
③ 下節課准備工具:印石、刻刀、印泥等篆刻工具。
謝謝各位,敬請批評指導!
八年級美術下冊第3課教學預案
方 寸 之 間
(第一課時)
執教:桂陽縣敖泉中學 范群山
教材分析
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美術》下冊第3課《方寸之間》從篆刻的基本樣式、寫刻印的基本步驟、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紹了篆刻這門傳統藝術,目的是使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並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我國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本課以臨刻一方肖形章和學生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為主進行藝術嘗試。
學情分析
本課分兩個課時完成。學生對篆刻這門傳統藝術了解甚少,對在方寸之間的石質等材料上執刀刻印更是陌生,因而需要從感性到理性、從易到難、從基本知識到基本技能等方面進行逐步引導。不過,學生剛學習了的第二課《黑白世界》與本課內容有頗多內在的聯系,尤其是木刻刀具與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方面。因此,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篆刻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初步掌握篆刻刀具的基本運用技能。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嘗試刻印,體驗民族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正確的藝術態度與良好的藝術素養。
重點難點
篆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運刀技能。
臨制肖形章等篆刻作品。
教具准備
師:篆刻工具材料、圖片資料、課件等。
生:篆刻工具材料。
作業要求
能獨立臨刻一方生肖肖形印或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幅國畫,你能看出作者是誰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2、師:對,我們從題款和印章等方面知道中國書畫作品的作者。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方寸之間》就是有關印章的一些知識。
(板書課題) 觀賞國畫作品,通過看題款和印章明確作者姓名。 展示國畫作品(古箏音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鋪墊感情。
二、導讀文本,了解新知 1、師:請看大屏幕,首先讓我們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2、師:篆刻的基礎知識包括篆刻的定義、表現形式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其基本技能包括治印和鈐印等。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快速閱讀課本第10-11頁的內容,找到答案了就請舉手。(出示導讀題「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學生觀摩篆刻刀法示範錄像。 1、看大屏幕,明確學習目標。
2、速讀教材第10-11頁的內容並回答老師的提問。
3、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篆刻刀法。 展示「學習目標」和 「想一想、找一找」文字幻燈片。
點擊進入課件「刀法」版塊。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初步了解篆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欣賞激趣,嘗試治印 1、師: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十二生肖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組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肖形章與我們剛學過的第二課《黑白世界》的木刻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宋代著名詞人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確實,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請同學們找到自己屬相的或者自己喜歡的那一個肖形章,試試把它刻制下來。(下發學具)
3、師:好了,大部分同學已經完成了肖形章的鐫刻。下面請每個小組推選一幅鈐印好的作品讓大家欣賞欣賞。(展析學生作品) 1、學生觀賞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學生臨刻肖形章。(教師進行隨堂輔導)
3、學生對照范圖進行評價,指出主要問題:布局、刀法、形態 多媒體或實物投影儀展示十二生肖肖形章。(古箏音樂)
實物投影儀提高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培養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意識。
四、深入探討,感悟技法 1、師:剛剛同學們看出來了,大家的作品在布局、刀法、形態和鈐印等方面有些小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治印方法。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一下。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說說你們的作品有哪些優點和不足,並說出理由和改進的方法。(讓達成共識的小組選代表陳述本組意見)
2、師(小結):我們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治印方法(寫印稿→印稿上石→鐫刻→修改調整)和正確的鈐印方法,才能獲得滿意的篆刻作品。 1、學生交流探討後選代表陳述本組見解。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進一步體悟篆刻的基本技法。
五、練習技法,臨刻印章 1、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臨刻一方你自己喜歡的篆刻作品。刻制好後與同桌進行交流探討,看相互之間有什麼優點或存在什麼問題。
2、展示學生練習成果。
3、教師簡要評析。 1、學生臨刻篆刻作品。(老師進行隨堂輔導和鼓勵)
2、學生評價 古箏音樂 進一步掌握篆刻技法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良好意識。
六、教學總結,提出展望 1、師:我們這節課就學到這兒。誰來簡要小結一下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指名學生回答)
2、教師簡要歸納總結,鼓勵學生課外繼續嘗試篆刻實踐,體悟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並提供中國篆刻家網站網址:www.co888.com 學生自我「盤點」,小結本課所學內容。有時間可登陸「中國篆刻家網站」,瀏覽相關內容鞏固所學,升華情感,培養良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板書設計
方 寸 之 間
――篆刻藝術
基礎知識:1、篆刻的定義
2、表現形式
3、工具材料
基本技能:1、治印(寫印稿→印稿上石→鐫刻→修改調整)
2、鈐印
教學理念
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和理論依據:
1、注重美術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實物、圖片資料、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圖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遵循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設計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
3、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學生以表現的平台和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賞析、探究和實踐,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3. 八年級美術教案
用明暗及漸變表現立體
上3節我們粗略地研究了一下立體感的構成。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亮部與陰影構成了立體感。這個感覺是感性的,我們還要把這個「黑白配」的印象繼續深化。
單純的黑白配(或者說明暗配)就能塑造出讓人信服的立體感嗎?——是的,但還不夠。黑白能讓人有光線的感覺,但從白到黑所產生的變化又是非常微妙的。
下面我們來觀察一組漸變。
這些漸變都是PS自帶的漸變工具製作的。大家覺得哪根柱子最立體呢?答案是最後一根最符合現實中的光線,最立體。前面幾根漸變都簡單,我們著重分析最後一根的漸變構成。
我們看看這個漸變的灰度變化。從左到右,一共有5個關鍵色。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3和第4個關鍵色,就是我們以前說過的「黑白配」。但其他輔助的關鍵色呢,卻是必不可少的。左邊均為亮部,右邊為暗部。但亮部會有亮部的變化,比如因為柱子的形狀,關鍵是慢慢亮起來,越來越亮,到了第3個關鍵色,就是高光部分,然後就到了讓人感覺最暗的「明暗交界線」,最右邊卻又因為對環境的反光而略為亮一點點(注意右邊的深灰色調子)。
這就是從白到黑的光線過渡層次。有這些復雜的層次,我們才得以塑造出真實。其實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也沒有辦法做的這么細致。因此上面5色就會被精簡到三色:高光、暗部、反光。反光一定要有,因為它提醒了我們周圍環境的存在。
漸變是很機械的,但是是基本。下面我們來看看如果通過一系列的簡單操作,作出復雜的陰影變化。
這是我事先畫好的一個圓柱體,柱體部分使用了單純的白-黑漸變。大家可以看到,如此單純的線性漸變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造成的結果是陰影死板而無變化。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改進。
首先我們要重新定位一下最高亮度與最低亮度的位置。如圖:
使用最基本的左白右黑漸變,如圖拉出。注意白點與黑點的位置。
然後我們要製作右邊的環境反光,用選擇工具拉出一個矩形的選區,覆蓋暗部的右邊:
然後按CTRL+ALT+D,鍵入適當的羽化值。這里羽化10象素。為什麼是這個值?——憑經驗,呵呵 因為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大小,我們要根據大小來決定羽化的半徑。羽化,就是為了讓選區的邊緣「柔化」,以此來達到柔化應用的程度,產生平滑過渡的效果。如下圖:
然後按CTRL+U,把明度提高,把右邊的暗部提亮一點,製作出環境反光的樣子。
這種做法就是我教程里典型的基本操作:選擇,然後羽化,然後調整色相與飽和度(我在以前的教程,質感表現基本手法 里有詳細的說明,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同樣做法,把左邊變暗一點,把高光提亮一點,記得要羽化。如圖:
這幾步熟練之後,操作起來速度很快。可能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調整漸變?漸變雖然好,但每次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去調整那個漸變條還是很麻煩的,而且效果無法得到直觀的預覽。而這幾步的好處就是,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表現我們需要的真實。 現在我們把兩個圓柱體擺在一起看看差異(這里忽略了地面上的投影)。
左邊是初始的圓柱體,右邊是修改後的。顯然,效果是後者好的多,對嗎?
上面這節對大家而言可能會感覺到有點悶。誠然,對於很多可能想在我這里找到一些效果捷徑的讀者而言,這部分的確很枯燥
但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只有懂得立體感原理的,做出來的東西才不會是呆板的、死氣沉沉的。
再拿剛剛上面的圓柱體的例子,右邊的那個圓柱體,效果上已經要比左邊那個完美很多了,但大家細心觀察得話,就一定會感到右邊的圓柱體,還是有點怪怪的。
對嗎?有點說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覺得怪?沒錯,右邊的圓柱體,柱體已經很完美,但頭頂的封蓋還不行。應該很容易猜到,它用的還是線形漸變(怎麼改善?這個也當作小練習,我想對大家而言,是很容易的事情)。
現實中的陰影不可能是完美線形的,正是由於光照強度的平方或立方的函數衰減,導致陰影深淺的非線性。
不僅僅是陰影如此,還有景深導致的模糊等等,都是非線性的。
因此,要塑造出真實感,就要避免「線性」的分布。比如剛剛我調整了漸變(以多階段的線性漸變來模擬非線性分布),或者是利用羽化/亮度這樣的操作,把原有的線性打破。
上面所說的都是一個陰影的變化。或者直接一點,我們說的是「光線在圓柱體上的分布」。但我們分析這個光線分布的時候,是把這個圓柱體本身的一個反射忽略了的。我們開始假定它是一個粗糙的無鏡面反光的物體,這樣有利於我們分析,究竟有哪些光線投射到它的表面上。
但如果說要研究金屬表面的話,就大不一樣了。金屬由於光滑的表面,導致它會發生鏡面反射。而鏡面反射,是一種很獨特的反射,我們能同時看到表面很亮,然後周圍很黑——呵呵,非常枯燥吧,可以理解,但請堅持看下去……
4. 湘教版初中美術教案八年級下冊黑白世界
一、教材《黑白世界》分析
本課《黑白世界》是以「造型·表現」為主,並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課型。主要學習《黑白世界》版畫的基本製作方法及表現技巧,並試圖結合木刻形式的文學作品插圖來深化教學活動,將木刻技巧與情感主題的藝術表現有機結合《黑白世界》。
木刻是一個極其需要動手親自實踐才能有所收獲的學習內容。考慮到與《方寸之間》篆刻藝術學習的內在聯系與教學支持,教材首先就突出了學生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
首先通過展示不同刀法效果的黑白木刻作品,讓學生初步認識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點與藝術魅力;結合作品展示對應的刀法效果,引發學生對木刻不同刀法的更多關注。
在學生對刀法嘗試的基礎上,教材設置了配合體驗刀法的學習活動一。從提倡臨摹優秀作品,到允許選擇作品局部,編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盡量降低學生體驗刀法時遇到的難度, 「活動一」的學習指導強調的也是嘗試製造疏密相間的黑白點線效果,把握不同刀法組織的韻律與節奏,沒有對刻制的圖形提出特定難度要求,懂得這個編寫意圖,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選擇更加適合此種特定學習情況的圖形。 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2課 黑白世界
教材以黑白木刻為教學內容,重點突出了木刻刀法及畫面黑白處理的賞析,更強調了學生要在動手製作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木刻版畫藝術的認識與體驗。
通過「活動一」刀法實踐活動的學習,學生體驗木刻黑白關系轉化的「活動二」主要是對黑白木刻形式技巧的認識與學習的過程。可以不再依託木刻工具、材料,直接用毛筆、黑色記號筆甚至鉛筆工具在畫紙上實踐。 教材上呈現了一組不同木刻黑白轉化效果的木刻小品,提示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對同一圖形或者畫面進行不同黑白處理的技巧,這是「活動二」幫助學生掌握木刻黑白轉化技巧的關鍵設計。 初中美術教案8年級下:02課 黑白世界
教材中加入了文學插圖的內容作為「活動三」,主要是借木刻版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初步嘗試文學插圖的創作,豐富插圖藝術的表現方法與技巧。關鍵是引導學生探索運用黑白處理的手法對應表達不同文學作品的情感與內容。
強化黑白對比與互襯,弱化中間明暗層次,注意黑白體塊的銜接與組合變化,等等,這些包含在插圖藝術作品中的技術要點,在欣賞優秀木刻插圖藝術時應作為教師觀察提示的要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有目的地觀察、體會作品的形式表現技巧,初步形成運用黑白木刻版畫表現技巧進行插圖創作的能力。
「資料庫」中關於黑白木刻版畫刻制工序及相關印製技巧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木刻版畫刻版、印製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學習大空間」中一方面強調了與九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對應及學科綜合,另一方面提倡學生運用學習的木刻版畫知識,加深對各種版畫藝術的了解及體驗。
二、教學目標
◆能夠從臨摹中初步學會木刻的一種刀法,進行基本的黑白木刻藝術實踐。
◆能夠運用木刻版畫的黑白表現形式,有意識地進行畫面不同的黑白處理。
◆嘗試運用黑白木刻的表現技巧嘗試繪制文學作品的簡單插圖。
三、教學思路
實際教學中,第一課時可從把彩色的攝影作品轉化成黑白木刻效果的方式入手,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黑白木刻的形式特點和藝術魅力,注意具有引導作用的攝影作品應該體塊關系較為清晰整體。然後出示一些相似表現題材的繪畫作品,通過這些不同形式藝術作品的反復對比,加強學生對黑白版畫特定形式的認識與感受。
教師結合教材上演示刻版的示範圖片,當場演示木刻圓刀的使用方法與要領,再讓學生自己嘗試利用圓刀工具練習單純木刻線條的組織,構成一件獨立的木刻小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不要考慮造型問題,只要刻制的線條具有一定組織與變化規律即可。
教師統一拓印並展示學生的練習作業。
請學生自己談談圓刀使用的技巧體會,師生一起總結不同形狀、長短、粗細的線條刻制的感受及把握工具使用特點的要領。
教師結合具體木刻作品及局部放大的圖片,提示木刻線條的基本組織方法,建議學生依託盡可能簡單的具象圖形,運用圓刀進行刻制練習。然後,再請部分學生談使用圓刀刻制的體會,教師總結歸納、補充木刻工具使用的基本技巧。
基於學生在兩次木刻實踐中積累了一些體會與感受,在接下來引導學生體驗與感受圓刀和其他刀具刻制線條時,教師可以製造機會讓學生更多談及自己的感受。
教師結合拓印步驟,講解拓印要點,示範拓印一幅優秀的學生木刻練習作業。
學生嘗試按照拓印步驟,拓印並展示自己的木刻作品,學生評價自己作品的成敗。
總結教學,並布置學生在課外使用圓刀工具,臨摹刻制,獨立完成一幅自己喜愛的優秀黑白木刻小品或作品的局部。
第二課時,先結合教材展現運用不同黑白處理方式刻制的木刻作品,師生共同分析總結木刻黑白處理的特點。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董克俊的作品,還可以利用電腦圖形軟體,嘗試改變原作中的黑、白、灰關系,更加直觀地比較黑白版畫中黑、白、灰關系不同處理後的效果差異,提示學生注意對比觀察其中線條、疏密、節奏、明暗層次、線條組織的差異,以點帶面地在教學交流中加深學生對版畫黑白處理技巧的認識與體驗。
在第三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根據文學作品繪制一幅造型比較簡潔概括的插圖。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黑白木刻黑白處理的形式特點,整理加工這幅文學作品的畫稿。為了適應黑白木刻的形式特點與製作需要,教師應提示學生:在修改畫稿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構圖中的形體關系,力求簡練與概括。這樣可以促使學生不斷針對黑白木刻的特點修整作品的黑白效果與造型處理,更關鍵的是有利於學生在單位教學時間內較為從容地完成一件小作品的刻制與印稿。
在教師提示木刻作品基本的製作步驟後,學生就可以動手刻制自己的作業了。提示學生可以在動手刻制過程中靈活調整畫面上黑、白、灰的處理與木刻線條的組織。
學生製作進程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結合教學中的知識與技巧,對作業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對應的鞏固與提示,靈活評價學生作業進展的具體情況,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此時應當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不斷鞏固與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印製他們完成的木刻作業並展示。
進行作業完成後的整體評價活動是必要的,應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又一高潮。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生自己來談,讓學生針對最後的作業效果來談刀具使用及黑白處理上的具體感受。但是,教師應當積極承擔幫助學生提升認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的責任。
師生共同評價與總結可以重點圍繞這樣的問題:如果需要進一步改進與提高現在作業的水平,還應當在各個具體環節注意什麼問題與要領.
四、教學選擇
利用電腦,可以輕松完成從生活中五彩的形象向黑白木刻版畫效果轉化的過程。雖然不能完全體現版畫的效果,尤其是「刀味」的效果,但能給學生畫面體塊對比鮮明的感受。至於談到版畫的不同黑白處理時,則必須針對具體的木刻作品進行探討,就不宜再簡單依賴電腦軟體的處理了。
雖然在理論上應當讓學生盡量接觸更多的刻刀工具,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僅僅幾個課時的木刻教學還是有限的。由於圓刀是木刻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刀具,更由於圓刀是較易掌握的一種木刻刀具,建議教師優先選擇圓刀作為學生體驗基本刻制效果的工具。
選擇盡可能簡單的畫面,甚至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畫面局部讓學生進行刀具的嘗試與臨摹,這是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從教學的角度看,由於木刻的製作時間較長,對於初次涉及的學生來講,畫面製作難度越小,越能使學生及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初次體驗刀具使用性能與刻制效果前,教師可提供給學生一些可供選擇的線條組合圖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一些選擇或加工。對於那些堅持自己繪制具象畫稿的學生,教師應當提示學生畫稿時要盡量簡潔。
五、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為三課時,每個學習活動對應一個課時。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由於刀具的使用易於造成身體的劃傷,因此,在學生獨立使用刀具之前,教師務必親自演示並強調刀具使用的基本方法與安全保護要領:右手持刀柄向前下方向保持勻速用力;刀具與刻板的夾角一般不要大於45。;左手扶壓在刀具上,協調右手,向前均勻用力推進;注意雙手手指在刻板上的支撐協調,幫助雙手控制刀具的運動方向與刻制力度。
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刻制的畫面印製成作品是把教學引向高潮的關鍵。教學中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活動,則可以達到促進學習的效果。建議多鼓勵學生自己來談,讓學生針對自己最後的拓印作品來談刀具使用及黑白處理的具體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