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徐悲鴻和奔馬圖的故事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迴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答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Ⅱ 徐悲鴻的馬與《銅奔馬》的表現形式有什麼不同
徐悲鴻的馬是畫,而《銅奔馬》是一件青銅奔馬的圖片。
相對於《銅奔馬》,徐悲鴻的馬結構嚴謹,用筆眾放淋漓的畫面中,把馬的形體表現的十分強健而豐腴,縱橫馳騁,氣勢磅礴。
觀用筆眾放淋漓的畫面中,把馬的形體表現的十分強健而豐腴,縱橫馳騁,氣勢磅礴,觀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奮。
而《銅奔馬》中,奔馬的一足踩在飛燕的背上,三足騰空,作昂首嘶鳴狀,充分表現了一匹速度超過飛燕的駿馬,是一件人見人愛的青銅造型藝術品。人們為它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馬踏飛燕。
許許多多書籍把它作為插圖,並成為我國旅遊業的標志性圖案。
(2)徐悲鴻與奔馬美術教案擴展閱讀
徐悲鴻奔馬圖創作背景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
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
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悲鴻奔馬圖
Ⅲ 悲鴻作品奔馬
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2006年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圌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圌族藝術而奮斗!
《奔馬圖》畫於1941年的秋天,當時徐悲鴻為給抗戰募捐遠赴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辦藝展,而國內的抗日戰爭正處於與日寇戰略相持的關鍵時期。二次長沙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佔領了長沙,消息傳至檳城,徐悲鴻心急若焚、徹夜難眠,於是趁著月色,飽蘸濃墨,一幅縱長326厘米、橫寬112厘米的《奔馬圖》一氣呵成,並在畫面右下角題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以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憤慨之情。
徐悲鴻的《奔馬圖》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圌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圌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圌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圌視感較強,前伸的雙圌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
奔馬圖 2奔馬圖 2 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圌醒的民圌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圌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圌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
1962年春天,周圌恩圌來總圌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徐悲鴻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籌備建立『一二七藝術學會』,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歷史時刻。《奔馬圖》即為畫贈當時北平新華總社記者、後來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中國的美國史研究第一人鄧蜀生先生的」。據介紹,《奔馬圖》的落款處,還題寫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樣。
徐悲鴻奔馬圖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徐悲鴻一生所畫奔馬圖非常多,比較有名的是右圖這幅,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圌民圌黨政圌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圌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
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徐氏早年畫的水墨奔馬圖,原作縱六十八公分,橫一百一十公分(見附圖)。這匹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從神態、氣勢看,是一匹駿馬,神駿氣昂,奮發感人。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徵,可謂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畫上無題款,有「東海王孫」鈐記,章真堪澄。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鴻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
Ⅳ 徐悲鴻的《奔馬》美術鑒賞
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
Ⅳ 徐悲鴻奔馬圖特點
1.《奔馬圖》的特點: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版法,著重刻畫出馬的權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2.徐悲鴻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籌備建立『一二七藝術學會』,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歷史時刻。《奔馬圖》即為畫贈當時北平新華總社記者、後來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中國的美國史研究第一人鄧蜀生先生的」。據介紹,《奔馬圖》的落款處,還題寫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樣。
3.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Ⅵ 徐悲鴻的《奔馬圖》詳細介紹是什麼
《奔馬圖》這件作品是畫家徐悲鴻在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
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Ⅶ 徐悲鴻與奔馬的資料800字
徐悲鴻奔馬圖是徐悲鴻於1941年畫的一張奔馬圖。在他的一生中,有多幅以馬為題材的名畫。
徐悲鴻先生是推動中國畫繼承、發展和傳播的美術教育家,更是將自己的藝術、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交往與影響,甚至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利益、榮辱相互結合、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文化鬥士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馬是徐悲鴻繪畫的標志性題材,他筆下的馬千姿百態,充滿著激情和活力。並且他的奔馬往往因時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於筆墨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一九三九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當時他還應印度大詩人太戈爾邀請,游歷了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裡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游,更逐漸了解了馬的驃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終於成了馬的知己。訪問期間,他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掌握了馬的最美的神氣和姿態。此後,他便更生動地畫出了馬的氣質和活力,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的境界、為世人稱道珍愛。
鴻先生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雲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岩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悲鴻先生曾說過:「我很喜歡荷花,但我不敢畫荷花。要畫,就得給我二十刀宣紙,把這二十刀宣紙畫完了,才可說會畫荷花了」。「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常活動,和在技巧上需要創造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嚮往自由的象徵。
Ⅷ 5. 賞析徐悲鴻國畫《奔馬圖》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專繪最大《奔馬圖屬》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Ⅸ 徐悲鴻的《奔馬》簡介
徐悲鴻以畫駿馬聞名世界。他的《奔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畫筆傳情,徐悲鴻把馬和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寄寓著對民主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渴望。這匹奔馬的角度幾乎接近全正面,屬於極難把握的大透視。駿馬迎面沖來,給人以空前的震撼。其雄奇、剛健、渾穆的用筆甚至整個馬匹的最終整體形態都顯示出了他書法中的蒼茫、高古、雄強的碑意,他的筆墨還展現出了簡約的美學特徵,筆簡墨煉但是神聚,這使畫面整體上體現出放逸超脫的中國美學境界。
Ⅹ 徐悲鴻 群馬圖的美術欣賞論文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屺亭橋人,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熱愛藝術,熱愛祖國,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秀作品,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在繪畫創作上,徐悲鴻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如今徐氏故鄉——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里,陳列了徐悲鴻先生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包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後的作品、信扎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群馬圖作於一九四O年,徐悲鴻當時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興揮毫,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在圖中左上側,他自題曰:「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反對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繪畫的一大特色。畫上鈐印兩方, —為「東海王孫」 (白文);一為「恨鴻鳴而不惑」 (朱文)。
1941年秋季,正是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又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讀悲鴻的畫,能感覺到類似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 —般的震撼力度。那是用生命和鮮血凝煉而成的融匯中西、博大精深的藝術絕唱。是為了民族藝術的發展、創新、繁榮、昌盛而勇於創造、執著追求的心靈之史。其作品中既有兩方藝術的浪漫激情,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凝煉動人,意境深遠。這些畫也正是先生之匯通中西、方正圓融藝術風格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