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15課 輝煌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教案
點此下載:http://gaokao.zxxk.com/Soft/1009/1301461.shtml
Ⅱ 高中美術鑒賞人民版-人類生活的真實再現-外國古代繪畫擷英的課件
第10課 人類生活的真實再現——外國古代繪畫擷英
吳明娣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外國古代繪畫的主要類別、發展概況、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繪畫的主要特點有基本的了解,並領會各民族繪畫形式的差異及其與審美觀念的聯系;能夠比較、分析外國古代繪畫重要作品的風格、特點及時代特徵,認識到外國古代繪畫的豐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最終達到使學生開闊藝術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感知能力的目標。
(二) 內容結構
本課由以下四節組成:
第一節,簡要介紹了人類最早的繪畫——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窟壁畫,圖示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野牛》,使學生對人類早期繪畫的基本面貌有所了解。
第二節,對古埃及壁畫的基本特徵、獨特的人物造型樣式作簡要介紹,圖示《三個樂女》及《宴樂圖》,並指出古代兩河、愛琴海等地區的繪畫與古埃及壁畫的聯系。圖示《朝貢者》一畫,使學生對此有所認識。
第三節,在本課所佔比重最大。重點介紹了以下三方面內容:1.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繪畫;2.17世紀荷蘭繪畫;3.17、18世紀西班牙繪畫;4.19世紀法國繪畫。
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繪畫的特徵,以便通過比較加深對文藝復興繪畫的認識。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列舉了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的作品,著重分析了《草地上的聖母》。
第二部分,突出荷蘭畫派在風俗畫、風景、靜物畫方面的成就,列舉了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僕》,使學生領會荷蘭風俗畫與靜物畫的特點,並圖示風景畫《埃克河邊的磨坊》及倫勃朗、魯本斯、哈爾斯的肖像畫,引起學生對這幾位大師藝術的關注。
第三部分,重點論述了西班牙繪畫大師委拉斯凱茲和哥雅的藝術,分析了《紡織女》、《1808年5月3日的槍殺》兩幅畫的藝術特色,並輔以委拉斯凱茲的《大宮女》和哥雅的《自畫像》、《著衣的瑪哈》,使學生能加深對兩位畫家繪畫藝術的認識。
第四部分,首先對19世紀法國繪畫發展概況作了簡要的介紹,使學生對其有宏觀的把握;其次分析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和杜米埃的《三等車廂》,使學生通過比較,領會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繪畫的差異,並圖示達維特的《馬拉之死》、安格爾的《泉》、莫奈的《印象·日出》、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以便學生領略19世紀法國繪畫的不同風貌。。
第四節,其他地區的繪畫,介紹了印度佛教石窟壁畫和日本浮世繪版畫,圖示並分析了印度的《持蓮花菩薩》和日本的《三美人圖》兩幅作品,使學生了解東方繪畫的基本面貌和不同的民族特色。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對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的分析、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外國古代繪畫的了解,認識外國繪畫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本課教學難點:領會古代不同民族繪畫形式上的差異及其與現實生活、宗教、審美觀念的聯系。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野牛(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舊石器時代晚期,西班牙)
此畫位於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側洞,即頂部繪有18頭牛的「公牛大廳」。此畫准確地表現了野牛的結構和動態,用線條描繪基本繪畫輪廓,並加暈染,表明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先民已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法,能夠表現具有寫實風格的動物形象,體現了原始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畫的線條是採用原始的毛筆勾勒的,色彩的表現是用平塗和噴繪(即口含顏料通過骨管吹到畫面相應的部位,能產生濃淡變化,以表現出體積感)的方法。
三個樂女壁畫,公元前1390年,繪於底比斯52號墓( 阿蒙神祭司、王族納克特墓中) 古埃及
這是反映古埃及人現實生活的壁畫《宴樂圖》的局部,描繪的是三個樂女演奏樂器的情形。畫面左側的樂女在彈豎琴,中間的裸體樂女正撥動詩琴,右側的樂女吹雙笛。樂女們的造型雖然依照埃及藝術獨特的正面律的樣式表現,但是仍生動地描繪出樂女們不同的動態、神情,突出少女身材的修長、優雅,彼此呼應,耐人尋味。樂女的膚色為黃褐色,與白色的裙子、深藍色的頭發及各式飾物相配,既對比鮮明,又和諧統一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Ⅲ 中國古代壁畫答案,15分內加分! !!
中國古代壁畫答案,15分內加分!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Ⅳ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計劃書
1、《西山行旅圖》
2、八抄大山人的畫,宋徽宗的畫
3、敦煌、麥積山
4、徐悲鴻、張大千等
5、古代:桃花塢、楊柳青。
6、文藝復興三傑,外加波提切利
7、莫奈、馬奈——到梵高、高更 ,還有博納爾
8、人太多了
9、當代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