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樂老師教案範文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㈡ 火把節之夜的簡介
《火把抄節之夜》為一首琵琶,中阮獨奏曲目。
樂曲描述了彝族人民慶祝火把節的情景。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天晚上,人們紛紛點起火把盡情歌舞,青年男女們也藉此互訴衷腸。此曲描繪了這一動人的民族風情。
樂曲共分為三段:第一段引子具有濃郁彝族風味的慢板主題輕柔地奏出,極富歌唱性,舒展柔美。
第二段歡快明朗,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輕快詼諧到熱烈奔放,展示了人們手擎火把載歌載舞的情景;中間部分,旋律時而溫柔輕捷,時而優美明朗,猶如青年們的綿綿情語;第三部分用夾掃演奏,強烈有力,描繪了人們狂歡的場面。
樂曲的第三段是主題的再現,音樂優美寧靜,富有韻味。
㈢ 人教版音樂書
第一單元:東海漁歌
唱歌:《趕海的小姑娘》和《小螺號》,欣賞《大海啊故鄉》和《豐收歡樂而歸》
第二單元:我們的田野
唱歌:《我們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喚》,活動:田園隨想
第三單元:民族的節日
唱歌:《那達慕之歌》和《歡樂的潑水節》欣賞:《塔吉克的節日》和《火把節之夜》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第四單元:山鄉牧童
唱歌:《牧童》欣賞:《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單元:故鄉的橋
唱歌:《在阿維翁大橋上》欣賞:《北京的橋》和《橋》
第六單元:音樂中的故事
唱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和《老鼠和大象》欣賞:《洋娃娃之夢》和《鵝媽媽組曲》
第七單元:民族的舞步
欣賞:《阿細跳躍》活動:秧歌舞
第八單元:八音盒
唱歌:《鈴兒響叮當》欣賞:《打字機》和《維也納的八音鍾》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㈣ 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案例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㈤ 琵琶的琵琶十大名曲
琵琶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垓下決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這首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採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曲《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六、《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質朴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
七、《草原小姐妹》
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
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鵝》
據說《海青拿天鵝》是現今所知,流傳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著濃郁生活氣息的極其抒情的樂曲,它是用音樂來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圍著篝火歡樂地載歌載舞。
十、《火把節之夜》
《火把節之夜》用音樂的方式寫出了在火把節夜晚,少數民族的人們圍著篝火,激情地跳著歡快的舞蹈。樂曲時而悠揚,時而激烈。
(5)火把節之夜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
琵琶分為五個流派,分別為:
一、無錫派
二、平湖派
三、浦東派
四、崇明派
五、汪派
日常保養方法:
平時准備一塊擦琴布,常保持琴身琴頭品相的清潔,天熱易出手汗者,練琴完畢,務必將琴弦擦乾凈,以免生銹。
在粘面板、頭時,一般都用黃魚膠等水膠,這類膠最怕受潮,一受潮就會發生脫膠現象,脫膠之後,音量就會減弱,音色更受損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濕之處,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濕。
平時不彈琴時,專業方法是將琴放於桌面上,琴的板面朝上,蒙一塊薄薄輕紗巾,以免落灰,相把後背處放一個小枕頭,讓琴斜躺於桌面,減輕琴頭的壓力。
㈥ :小學四年級音樂
第一單元:東海漁歌
唱歌:《趕海的小姑娘》和《小螺號》,欣賞《大海啊故鄉》和《豐收歡樂而歸》
第二單元:我們的田野
唱歌:《我們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喚》,活動:田園隨想
第三單元:民族的節日
唱歌:《那達慕之歌》和《歡樂的潑水節》欣賞:《塔吉克的節日》和《火把節之夜》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第四單元:山鄉牧童
唱歌:《牧童》欣賞:《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單元:故鄉的橋
唱歌:《在阿維翁大橋上》欣賞:《北京的橋》和《橋》
第六單元:音樂中的故事
唱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和《老鼠和大象》欣賞:《洋娃娃之夢》和《鵝媽媽組曲》
第七單元:民族的舞步
欣賞:《阿細跳躍》活動:秧歌舞
第八單元:八音盒
唱歌:《鈴兒響叮當》欣賞:《打字機》和《維也納的八音鍾》是這樣嗎
???
㈦ 急。求琵琶曲火把節之夜的音樂創作特點的論文
火把節之夜:琵琶獨奏曲,1979年,吳俊生首次運用 (1=D首調)的四度定弦法創作了這首回樂曲。定弦答的改變使樂曲呈現出一種新的色彩。
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天晚上,人們紛紛點起火把盡情歌舞,青年男女們也藉此互訴衷腸。此曲描繪了這一動人的民族風情。
樂曲共分為三段:第一段引子以後。具有濃郁彝族風味的慢板主題輕柔地奏出。極富歌唱性。琵琶運用綽、注、打、擻等左手技法潤飾,舒展柔美。
第二段歡快明朗,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輕快詼諧到熱烈奔放,展示了人們手擎火把載歌載舞的情景;中間部分,旋律時而溫柔輕捷,時而優美明朗,猶如青年們的綿綿情語;第三部分用夾掃演奏,強烈有力,描繪了人們狂歡的場面。
樂曲的第三段是主題的再現,採用了大指挑奏分解和弦的技法,優美寧靜,富有韻味。
全曲以小調式寫成,四度定弦不僅擴大了音域,而且使樂曲的和弦演奏更為方便有效。作者在第二段中還模仿了彝族口弦的音響,使之更具地方色彩。
㈧ 四年級上冊音樂歌曲
1、第來一單元
《趕海的小姑娘》
小蓓自蕾組合 - 中國兒歌曲庫, Vol. 7: 童歌經典
《大海啊故鄉》
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 - 天籟童聲
《小螺號》
楊爍 - 小小少年;楊爍兒歌集
2、第二單元
《老鼠和大象》
兒童歌曲
3、第三單元
《我們的田野》
楊爍 - 楊爍兒歌集
《田野在召喚》
群星 - 美妙的天籟之音;
4、第四單元
《牧童》
廣州春燕少兒合唱團 - 多彩的歌聲(3)
《牧童短笛》
郎朗 - Dragon Songs
《牧羊姑娘》
純音樂 - 民韻合集
《山童》
上海音樂家協會少女合唱團 - 山童
5、第五單元
《金蛇狂舞》
傳奇樂坊 - 國樂大全 打擊樂
《火把節之夜》
阮仕春 - 阮咸柳琴專輯
<那達慕之歌》
兒童歌曲
6、第六單元
《愉快的夢》
兒童歌曲
《侗家兒童多快樂》
兒童歌曲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太平洋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廣東歌舞團
《馬刀舞曲》
張國平 - 手風琴演奏精曲選
㈨ 四年級上冊音樂書
第一單元:東海漁歌
唱歌:《趕海的小姑娘》和《小螺號》,欣賞《大海啊故鄉》版和《豐收歡樂而歸權》
第二單元:我們的田野
唱歌:《我們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喚》,活動:田園隨想
第三單元:民族的節日
唱歌:《那達慕之歌》和《歡樂的潑水節》欣賞:《塔吉克的節日》和《火把節之夜》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第四單元:山鄉牧童
唱歌:《牧童》欣賞:《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單元:故鄉的橋
唱歌:《在阿維翁大橋上》欣賞:《北京的橋》和《橋》
第六單元:音樂中的故事
唱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和《老鼠和大象》欣賞:《洋娃娃之夢》和《鵝媽媽組曲》
第七單元:民族的舞步
欣賞:《阿細跳躍》活動:秧歌舞
第八單元:八音盒
唱歌:《鈴兒響叮當》欣賞:《打字機》和《維也納的八音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