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手撕黑貓美術教案

手撕黑貓美術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8 22:40:08

㈠ 《黑貓警長》時期,國內美術電影引領世界,為何現在慢慢的落後了

黑貓警長這部動畫片,可以說是我們80後一代人的記憶。在那個階段國產動畫片確實有很多優秀之作,比如說葫蘆兄弟,舒克與貝塔,都是非常優秀的國內美術作品。

但是在那個階段國內美術作品,並不能說引領世界,那個階段只能是國產美術作品的一個開端,而現在的國產美術,也沒有落後而是逐漸被大家認可。

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秦時明月這部作品,它的中國風特別濃厚,而且劇情編排合理,打鬥場面也很激烈。人物的設計上也比較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美術電影沒有落後,而是一直在進步,而且在最近這幾年進步,很是巨大。所以我們應該為每一個在動漫領域付出的人點個贊。

㈡ 幼師教案有沒有,要非常的詳細的一些問題

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一部分,已成為當今教育界之共識。小學美術素質教育,它既不同於幼兒時期從塗鴉開始任其自由發揮,旨在培養興趣和發展想像力、創造力,也不同於少年期著重於提高表現力來促成整體美育素質提高的技能教學,而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簡單的造型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力、想像能力 和創造能力。它正處於兩者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如果在這一時期,對學生教育方法不當,就會把他們引入岐途,或一味繼幼兒繪畫之道,以稚拙粗擴美為滿足,使他們長期擺脫不了低幼化狀態;或拚命苛求規范嚴謹,容易使學生對繪畫從小產生懼怕心理,從此「望畫生畏」。要使兒童的作品真正能熠熠生輝,在教學中應注意「臨、變、添、創」四種方法的運用。 一、「臨」的方法「臨」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仔細的分析力,臨的過程,也是欣賞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對一幅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沒有比臨畫更能細細品味了,不要以為臨畫會阻礙學生的擴散思維的發展,影響學生樂觀性格的形成,其實不然,通過臨,學生的欣賞力也會隨著臨畫的次數的增加而急劇提高。這些,正是學生智力發達和良好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精選或精編符合他們實際水平而有相當造詣畫家的范畫,因為這些范畫,都是中外畫家的優秀作品,反映出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很值得借鑒和學習。臨摹大師的作品,也是學習繪畫的一種辦法,因此,讓學生照著前人的技法一筆一筆、一幅一幅地畫,力求近似。例如我國著名畫家王肇民靜物寫生《綠蘋果》一畫,以強烈的紅、黑、黃、綠幾種色將常見的蘋果賦予音樂般的調子和生命,幾個蘋果分幾組有聚有散、有節奏地分布在紅、黑呈方形的兩大色塊裡面。點、線、面的著力安排,具有強烈的形式感。我們可從王肇民先生的繪畫中感受到他深厚的造型功力和處理畫面的匠心,他畫的蘋果稜角分明,堅實有力。讓學生明白臨這畫的目的,就是臨王肇民的用色、構圖、用筆等方法。明白了要做什麼,那麼學生臨得有味、有興趣。又如指導臨摹世界著名畫家凡·高的油畫名作《向日葵》,畫面籠罩在一片燦爛的金色之中,畫家用筆激越剛健、流動,色彩熾熱飽和,造型生動,畫面上的向日葵栩栩如生,彷彿在扭動著,充滿動感,表現出畫家火一般的激情和他對強勁的生命力的追求,給人一種激奮向上,熱愛生命的感受。學生在欣賞中明白了這畫的目的,再根據自己對范畫的欣賞感受,選擇喜用的畫具去臨,臨得就有激情、有信心了。 二、「變」的方法「變」的目的,就是啟發學生創作的開始,即對原畫小改小動。例如畫一隻引頸高歌的鳥,范畫是嘴張大的,把它畫成閉著嘴的。范畫的頭是向左的,把它轉變成向右的。范畫用筆用色較精巧,把它畫得粗擴概括一些。范畫原來是水粉畫的,把它變成中國畫。以此作為創作的起點,從中學到技法,並有所發展。對原畫進行大的改動,改成功了,這就意味更上一層樓。如畫那隻鳥,把它變成低頭啄食的樣子,尾巴、翅膀、雙腳也跟著作相應變動,甚至改方向,把向左的變畫向右的,這比小變要難得多。又如課本中的童話故事「小貓釣魚」、「烏鴉喝水」、「龜兔賽跑」的范圍進行同名作業,很少有人能跳出其范圍,教師在一定的造型指導後要學生最後成作變成與原故事主人相距不太遠的如「烏鴉吃肉」、「黑貓警長」之類的內容,這就使學生的思維從原來的框架中得到開拓和伸延。是學生思維從低級到高級關鍵的一步,它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果連變都不會變,哪來以後創作中的「神態各異」? 三、「添」的方法「添」的目的,這是一種較簡單、又有趣的方法。主要是指數量的增加。如原圖中一隻小鳥、一朵花、一片荷葉,讓學生添到二隻、二朵、二片,三隻、三朵、三片……,不一會,一群可愛的小鳥,一幅鮮花世界躍然紙上。又如一樣物體經過添加變成另一番面貌,不僅改變了它的外觀,同時也增加或擴大了功能。許許多多的革新、改革無不出於此種勞作。如果讓學生能見到一個簡單的紙盒筒而添加幾個紙盒或別的輔助品,使其具有更大功能,那就使教材原來「學會製作一隻筆簡的方法」的目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升華。畫好了,把畫掛起來,再指導他們欣賞、評定,以樹立他們對完整的畫幅的初步概念。 四、「創」的方法「創」的目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的培養,是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天真純朴,想像豐富,不易受新事物和舊觀念的束縛,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想像去創造美。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創」的思維的各種訓練。從概括和形象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以概括形象為出發點聯想到具體形象,從而掌握創造形象的途徑,學生開拓思維充實,創造出來的形象也就越多越豐富。如《窗口小景》通過撕紙,貼出一幅小景,使學生對窗口小景有選擇地、大膽地抓住物象的特徵、概括地用撕紙貼畫這一新的美術形式表現出來。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也是創造的一個重要部分。如觀察花卉時,就要注意觀察花的形狀,是圓的、是半圓的、還是方的等,概括花的形狀,它是在觀察中,讓學生把已學過的知識從感性到理性,自然而然地升華。兒童的感性和理性跟成人不一樣,一旦觀察中發現了他們喜愛的東西,就會迸發強烈的表現欲,此時此刻,再讓他們揮毫瀟灑,他們定會全面啟動思維功能,定會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得淋淳盡致,躍然紙上的將是一幅令人叫絕的作品。這才是學生自己創作真正的兒童畫。在美術課「創」的目標教學中,創設繪畫情景,開發學生的「創」的思維,繪畫創作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創新形象的過程,學生對表現的內容感受程度的深淺,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學生有興趣的感性情景非常重要。教師應讓學生用自己熟悉的人、物、景來設置情景,使學生傾注自身的感情去創作。例如:畫《可愛的動物》一課,教師在教室的四周布滿動物的圖片布做的動物,播放動物錄像帶,激發「創」的思維。學生躍躍欲試,三兩下就把可愛的動物畫出來。有一個學生畫了一隻獅子,整個而都有是紅色的,就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因為獅子在發火」。這一生動的例子其實給好說明這就是兒童在繪畫中「創」的起點。又如《未來的房子》(設計)一課,設計有趣的情景,同樣也能設計也各種各樣形狀的房子。 縱觀四種方法,環環緊扣,節節遞進,學生自始至終懷著濃厚的興趣而循序漸進,四種方法又連成一條紐帶、融知識、技法、觀察、想像、欣賞記憶、創新為一體,多方位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有效地促進了美育素『質的全面提高。 詳細看: http://www.kvet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9&extra=page%3D1

㈢ 幼兒園中班美術塗色教案《小奶牛》

產生興趣 1、出示「神奇的牛」:這是誰?奶牛有什麼本領? 2、這可不是普通的奶牛,它是頭神奇的奶牛,它神奇在哪裡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基本部分 欣賞故事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師提問:故事裡有誰?牛大叔帶來的奶牛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故事的名字就叫《...彩色牛奶》。請幼兒集體跟隨教師完整的朗誦故事名字一遍。 2、小動物們喝了有顏色的牛奶發生了什麼奇怪的現象,請小朋友再聽一遍故事。教師結合掛圖講述故事,提問: ——小白兔給奶牛吃了什麼蔬菜?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小白兔喝了變成了什麼樣子? ——小黑貓給奶牛吃了什麼蔬菜?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小黑貓喝了變成了什麼樣子? ——小花鹿給奶牛吃的是什麼蔬菜?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小花鹿喝了變成了什麼樣子? ——灰狐狸給奶牛吃的是什麼蔬菜?擠出了什麼顏色的牛奶?灰狐狸喝了變成了什麼樣子? 3、小動物們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嗎?怎麼變? 4、小動物有了這頭奶牛心裡感到怎麼樣?為什麼? 我餵奶牛吃蔬菜 1、小朋友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給奶牛吃什麼蔬菜,會擠出什麼顏色的牛奶,你喝了會變成什麼顏色? 1、請幼兒自選蔬菜為奶牛,一邊喂,一邊說:神奇的奶牛,我給你吃什麼顏色的什麼。 3、請個別幼兒上前說出自己所想像的:我是一隻什麼,我給奶牛吃什麼樣的什麼,擠出什麼顏色的牛奶,我喝了變成了什麼樣子?

閱讀全文

與手撕黑貓美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