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早教中感統和音樂有什麼作用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感統』。感統的正式名稱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一觀點是由美國南加利佛尼亞大學的愛爾絲博士(Jean Ayres)於1969年提出的。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對進入大腦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聽、觸覺等),在中樞神經中形成有效的組合過程。即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內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通路的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運動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 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理論上講,所有孩子出生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感統失調』問題,所謂『優育』的第一站便是應該注意從小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若您的孩子出現上述某種『感統失調』症狀時,說明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趨於明顯,更應重視對其進行系統的感統鍛煉。 『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葯力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也就是說,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病症,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好動,但長大後卻很一般了。 感統失調』的常見問題包括: (一)觸覺問題: 1.躲避接觸固執於某些物件要時刻抱著才有安全感,不愛玩身體接觸的游戲,嫌棄某些質地的衣物; 2.討厭被觸摸討厭理發、洗澡、刷牙,不喜歡繪畫、沙土、泥工等手工作業; 3.愛打架愛發脾氣動手打人,對非惡意的身體接觸反應激烈; (二)前庭感覺功能問題: 1.上課時東倒西歪,寫字握筆姿勢不當,端坐、閱讀、寫字時姿勢不正確; 2.閱讀中容易出現跳行、漏行,頭部運動時,眼睛在空間視物不穩定; 3.暈車、暈船,大幅度運動中容易頭暈; 4.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難以辨別圖象的細微差別; 5.逃避或害怕運動,運動中主要用眼睛協調動作; (三)本體感覺功能問題: 1.書寫速度慢,字跡不規則,書寫時往往過分用勁; 2.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順序性和時間意識差; 3.容易因為非智力因素引起學習不良,完成簡單動作常常遭遇失敗,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容易沮喪,依賴性強; 4.學習系鞋帶、扣鈕扣等精細動作困難,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技能差,動作笨拙,不喜歡翻跟頭,不善於玩積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環境容易迷失方向; 蹦床運動是兒童感統訓練的重要手段!在眾多感統失調的孩子中,平衡感、協調和前庭感覺的失調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問題。而針對這幾點的訓練方法中蹦床是最常見,效果明顯的一種方法。跳躍運動有助於刺激孩子的感覺系統,改善本體感覺和前庭感覺的統合,培養平衡感,還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對孩子的自力運動和運動企劃的成熟幫助很大。跳蹦床還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及克服困難的進取精神。正規的感統訓練並不是一般玩玩那麼簡單,若發覺孩子有這方面的訓練需要,建議進行正規系統的蹦床感統訓練,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孩子的平衡性和協調性都在發育中,動作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很大,非常容易失去平衡,摔倒。為此選擇安全的蹦床在感統訓練中至關重要。蹦床的安全性需要考慮幾個重要因素: 1. 裸露的蹦床框架:堅硬的金屬框架是跳躍者面臨的最大危險之一,可導致嚴重骨折,劃傷,和顱骨傷害! 2. 保護墊不足:保護墊在被撞擊數次後便會開始磨損,變形,撕裂,並會嚴重喪失其對撞擊的吸收能力。 3.彈簧:彈簧會產生顛簸彈性,即使在保護墊的保護下有時也會傷害跳躍者。 4. 剛性護網支撐桿:剛性金屬桿即使纏有保護墊也無法保護跳躍者快速撞擊金屬桿導致傷害。 5.輕型框架:當跳躍者跳躍或撞擊護網支撐桿時,傳統彈簧式蹦床的輕型支撐框架會變軟,褶皺甚至垮塌。 為此,要選擇帶有軟脊護網(護網支撐桿不能是剛性材料例如金屬),孩子可以接觸到的蹦床空間內不能有任何堅硬物體。不要使用帶有彈簧的蹦床,因為即使安有海綿保護墊,也無法達到幼兒使用的安全級別。
❷ 游戲《追光》的感統音樂訓練活動方案
人家的音樂訓練活動方案的話是不可能泄露的呀,這是人家的機密嘛。
❸ 感統課游戲教案怎麼寫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版,典型性,不要權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❹ 音樂、藝術、感統教育在0―3歲早期教育中意義
「音樂感統」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作曲家陳澤銘教授所創立的。「音樂感統」指將感統訓練游戲化,同時與特定音響形態的音樂進行融合,集趣味性、愉悅性、審美性、增效性為一體的感統訓練體系。
在國際上,Music Sensory Integration一詞主要指的是傳統音樂治療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將音樂與專指的感統訓練完全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陳澤銘教授創立的「音樂感統」則是根據感覺統合訓練的原理與動作、感受特性,根據聯覺原理,為各種訓練項目創作音響形態與之相對應的音樂,將音樂完全與感統訓練相融合,而不是在感統訓練中播放某些背景音樂這種簡單相加的方式。它應用到一部分音樂治療的原理和手段,而又不局限於音樂治療。
音樂感統訓練中,由於所配套的音樂都是適合小朋友欣賞的音樂,而且訓練活動中加進了欣賞環節,使孩子們在訓練的同時加強了音樂審美能力。
聯覺是人類共有,又非常重要的思維環節,聯覺的發達與否,直接決定思維的靈敏度。但是這一種心理現象同時又需要激發。由於音樂感統的音樂音響形態和動作形態的對應性,從而又能激發孩子們的聯覺,使孩子們的思維敏捷度得以提高。想要更透徹的了解關於寶寶成長的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孩子送到早教中心,有更合適的學習和教養,家長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如何與孩子相處bbu國際早教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提高孩子的智力等發育。
音樂感統從多種感官的信息輸入出發,設計以音樂游戲為基本形式的訓練方法,貫徹了多重感官聯動的教育理念,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從各自的智能強項角度感知和認知事物,所以,音樂感統又體現了多元智能觀的科學性。
音樂感統作為一種手段,豐富了音樂治療和音樂養生的形式。
❺ 幼兒園小班教案感統《聽覺練習》
游戲意圖: 訓練孩子的辨別能力:聽覺的辨別能力是指接受和辨別各種聲音的能力。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的聽覺訓練,在訓練聽覺的同時可使孩子酌注意力、觀察力及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發展得到提高。 游戲准備: 找一篇篇幅較短的兒童故事以及故事中出現的若幹道具,如茶杯、書本、鞋帽等。 游戲規...則: 1、家長2-3種小道具放在桌上,請孩子分別說出這些物品的名稱,然後用布遮住,問:桌子上有什麼?孩子回答:有茶杯和帽子、鞋子。 2、家長可對孩子說:爸爸給你講個故事,但你必須將故事裡提到的物品馬上舉起來。 注意事項: 1、初次與孩子玩游戲,在講到某一物品例如『帽子』時,要放慢速度或用表情稍稍暗示孩子,便於孩子理解游戲內容,掌握游戲方法。 2、游戲初,讓孩子識遍的物品可少些,可以不斷增加物品的數量和品種。當然訓練聽覺和注意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和孩子一起分析某首樂曲中使用的樂器(在具有一定音樂知識後),用錄音機錄下孩子熟悉的許多人的聲音,讓其一一辨別,只要家長願做有心人,游戲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網站溫馨提示: 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分辨聲音的高低、大小、強弱、音色、聲源的方向等,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聽覺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