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教案 > 徐悲鴻奔馬美術教案

徐悲鴻奔馬美術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22 00:57:07

㈠ 徐悲鴻的繪畫創作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台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徐悲鴻的創作活動大致分4個時期。
①旅歐時期(1919~1927年)。徐悲鴻初到法國留學時,現代主義諸流派正風靡巴黎,但他遵循導師贈言「勿慕時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名作,刻苦錘煉繪畫技巧。1924年前後,對繪畫規律進一步融會貫通,臻於成熟,1926年進入第一個創作高峰,自認此年「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這個時期的油畫創作主要有:《老婦》《持棍老人》《撫描》《自畫像》《蕭聲》《黃震之像》以及《男人體》《女人體》等習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②盛期(1928~1936年)。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極豐,形成了明確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後》(1930~1933年)等。這些作品集中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創作思想,代表著他一生的主要創作道路。例如《徯我後》,取自《詩經》的「徯我後,後來其蘇」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畫面描繪農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裡仰天而望,期待著甘霖。此畫所作年代,正當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中華民族瀕於危亡之際,曲折地表現了畫家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感情。在中國畫創作上,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著名的作品有《馬》《日長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躍起來》《顢頇》《逆風》《晨曲》等。
③抗戰時期(1937~1945年)。這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創作了《風雨雞鳴》(1937年)、《灕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爾像》(1940年)、《奔馬》(1941年)《靈鷲》(1941年)、《群獅》(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這一時期,也是畫家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高度成熟的時期。「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徐悲鴻「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爭。他畫躍起的雄獅、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等,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他的中國畫世作《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篇中的一個寓言,藉以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這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一次升華。畫家為創作這幅畫准備了多年,畫了許多精確的人物素描稿,並曾考慮過用油畫或壁畫的形式表現。該畫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國畫線描的表現力,又融匯了素描的造型准確,以前無古人的獨創形式表現了主題。
④後期(1946~1953年)。這一時期,徐悲鴻在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上繼續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藝術主張。他從解放區的美術創作中看到了自己過去的不足,勇於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現戰斗英雄勞動模範和革命領袖人物,為自己開拓了嶄新的創作領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畫《戰斗英雄》《海軍戰士》《騎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國畫《奔馬》《雙鵲》,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畫稿)《勞動模範》《魯迅與瞿秋白》(畫稿)等。

㈡ 徐悲鴻創作的《奔馬》主題思想是什麼

《奔馬》代表著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同時,它也象徵著中國回,中國正在騰答空飛速前進。

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徐悲鴻先生(1895一1953),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畫美術教育家。他熱愛藝術,熱愛祖國,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秀作品,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徐悲鴻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㈢ 美術鑒賞課考題:徐悲鴻對中國近代繪畫藝術的主要貢獻

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
【徐悲鴻勵志學畫】
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
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賓士,勇往直前.
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
"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
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畫馬】
傑出的畫家徐悲鴻特別愛畫馬。他筆下的許多駿馬圖成了藝術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鴻到莫斯科國立博物館舉辦畫展,並為觀眾現場作畫。那天,觀眾把展覽廳擠得水泄不通。徐悲鴻從容地磨墨、鋪紙,轉眼之間,一匹活生生的駿馬便出現在紙上了。觀眾被徐悲鴻的高超技藝征服了,大廳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帥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彬彬有禮地說:
「徐先生,我能要這幅畫嗎?不然,我會發瘋的!」
徐悲鴻被這位元帥的誠意感動了,他點頭微笑,揮筆題上字,把這幅畫送給了元帥。元帥高興得像打了勝仗似的,和徐悲鴻熱烈擁抱,大聲稱贊道:「徐先生,你不但是東方的一枝神筆,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筆。你筆下的馬,比我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壯美!」

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一種偏愛。和馬在一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御風賓士,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心彷彿和馬一同馳騁。
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一書中回憶,一次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得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賓士了。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他走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這個給你。」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一面從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的。
馬車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眯細著眼睛呆望著徐悲鴻,彷彿沒有聽懂他的話。「老大爺,」廖靜文從旁解釋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那雙混濁的眼睛陡然亮起來,他雙手接過畫,連聲說:「謝謝老爺,謝謝老爺。」馬車夫眼角濕潤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見一隻喜鵲飛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興許有啥子喜事要來,可是,我這個窮老頭兒還能有啥子喜事呢?現在,真靈驗啦!」他又嘮叨開了,同時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頰上的淚水。
徐悲鴻先生握著馬車夫那雙粗糙得像石頭般的手,連聲說著「再見」,才離開他走了。
「先生,您為什麼突然要給一位不相識的馬車夫一幅畫呢?何況他又不知道您是誰,您是否有點過分慷慨了?」廖靜文帶著驚異問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你看這個馬車夫,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難呢!」聽著徐悲鴻先生的話我也十分感動了。
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徐悲鴻的馬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傾注於其中的感情,並將這種情感化作一種精神,以馬為載體而表現出來。
馬,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是人才的象徵,民族振奮的象徵,執著於現實的徐悲鴻翻來覆去地畫馬,正是有所感而發,盡抒胸臆。徐悲鴻筆下的馬,從來不戴韁轡,但在《九方皋》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戴上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麼,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
【清苦生活與學畫】
眾所周知,美術是很花錢的,主要是紙張、顏料等,徐悲鴻發奮努力畫畫,,所以他要節省錢來費紙,費筆,費顏料 ,所以徐悲鴻的生活十分清苦,從側面體現徐悲鴻刻苦學畫。

㈣ 徐悲鴻的奔馬圖按內容分屬於() 按繪畫技法屬於() 再加上一篇奔馬圖的美術評論

按內容是花鳥里的鳥獸類,按技法屬於寫意.

㈤ 小學六年級上冊美術奔馬圖的追求教學設計

美術欣復賞活動:奔馬 
(一)制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的聯想,感受畫面構圖意境的深遠。 
2、仔細觀察作品,學慣用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奔馬」的感受。 
3、了解水墨畫中的中鋒和側鋒所畫線條的不同。 
(二)活動准備 
1、徐悲鴻的自畫像以及其他作品。 
2、徐悲鴻的《奔馬》圖。 
3、「賽馬」的磁帶、錄音機,投影儀。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播放「賽馬」的音樂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聽聽,這是什麼聲音?你們有沒有看過馬奔跑時是什麼樣的? 
2、出示徐悲鴻的作品《奔馬》,師幼共同欣賞。 
1)欣賞、感受馬強健有力的形象和奔跑如飛的形態。 
教師:畫面上的這些馬在干什麼?看上去怎麼樣?畫家畫了幾匹馬?這些馬是怎麼跑的?(幼兒模仿)馬飛奔時會發出什麼聲音?(幼兒模仿) 
2)欣賞這副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造型美。 

㈥ 徐悲鴻奔馬圖從色彩,構圖,筆法,形象及當時社會環境的特點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㈦ 徐悲鴻 群馬圖的美術欣賞論文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屺亭橋人,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熱愛藝術,熱愛祖國,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秀作品,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在繪畫創作上,徐悲鴻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如今徐氏故鄉——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里,陳列了徐悲鴻先生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包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後的作品、信扎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群馬圖作於一九四O年,徐悲鴻當時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興揮毫,寫下這幅逸興遄飛的佳作。在圖中左上側,他自題曰:「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借這幅奔馬圖,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對民族的明天滿懷的希望以反對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托物言志是他繪畫的一大特色。畫上鈐印兩方, —為「東海王孫」 (白文);一為「恨鴻鳴而不惑」 (朱文)。
1941年秋季,正是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又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讀悲鴻的畫,能感覺到類似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 —般的震撼力度。那是用生命和鮮血凝煉而成的融匯中西、博大精深的藝術絕唱。是為了民族藝術的發展、創新、繁榮、昌盛而勇於創造、執著追求的心靈之史。其作品中既有兩方藝術的浪漫激情,又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凝煉動人,意境深遠。這些畫也正是先生之匯通中西、方正圓融藝術風格的完美體現。

㈧ 徐悲鴻畫奔馬圖時的背景資料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一九三九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當時他還應印度大詩人太戈爾邀請,游歷了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裡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游,更逐漸了解了馬的驃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終於成了馬的知己。訪問期間,他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掌握了馬的最美的神氣和姿態。此後,他便更生動地畫出了馬的氣質和活力,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的境界、為世人稱道珍愛。

徐悲鴻先生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雲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岩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悲鴻先生曾說過:「我很喜歡荷花,但我不敢畫荷花。要畫,就得給我二十刀宣紙,把這二十刀宣紙畫完了,才可說會畫荷花了」。「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常活動,和在技巧上需要創造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嚮往自由的象徵。

一九四二年從印度回國後,悲鴻先生在藝術界集有基礎成就的畫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國美術家學院研究繪畫。他那時畫的馬,則更加註意了結構,而又採用潑墨或工兼寫意的表現手法,著重刻畫馬的神態和氣質。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他畫馬真正的成就,還是在一九四0年訪問印度之後。一九四0他在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

㈨ 徐悲鴻的《奔馬》美術鑒賞

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

閱讀全文

與徐悲鴻奔馬美術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