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陵散》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它的含義是什麼
東漢末年就有關於《廣陵散》一曲的記載。魏晉以來,除見於琴的獨奏以外,還使用琵琶、笙、笳等樂器演奏。《古今樂錄》引張永《錄》雲:「又有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龍)引》、《大胡笳鳴》、《鵾雞游弦》、《流楚窈窕》並琴、箏、笙、築之曲」(《樂府詩集》卷第四十一)。可見,在南北朝時期,《廣陵散》也是相和曲目之一。它的曲調保存在琴譜之中,在隋唐時代經過李良輔、呂渭等人的不斷加工豐富,從三十三拍、三十六拍,逐步發展為現有的四十五拍。以後演變為兩種譜本,見於明代的《神奇秘譜》和《西麓堂琴統》等譜集。
從現存的《廣陵散》的傳譜,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題材內容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因為譜中有著:《井裡》(即聶政的故鄉)、「取韓」、「沖冠」、「投劍」、「長虹」等分段標題。琴曲中一曲多稱的情況是很多的,愈是廣為流傳的琴曲,愈有多種名稱。象《聶政刺韓王曲》這樣的名稱,它鮮明地揭示出刺殺君王的命題,在君權神聖的封建時代是很難見容的。於是一些文人借口求「雅」,而改易曲名。在歷史上它曾被稱之為《報親曲》(《琴書大全》),意思是為父親報仇。而《廣陵散》則隱蔽了它的內容,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名稱盡管更易,內容卻仍然是歌頌一個普通勞動者——聶政,贊美他對殘暴的韓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抗斗爭。因而這首琴曲,經常遭到歷代的封建衛道者們的攻擊和責難。唐代的陳拙曾拿著樂譜向孫希裕求教,竟然被孫希裕燒掉了樂譜,還說什麼:「吾不欲傳者,為傷國體也」(《琴史》)。陳拙並沒有就此罷休,他還是另找梅復元學會了此曲。可見,盡管受到了壓制,仍然阻止不了人們對此曲的喜愛。由於琴家非常推崇《廣陵散》,宋代的朱熹對此極為不滿,他說:「琴家最取《廣陵散》操,以某觀之,其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琴書大全》引《紫陽琴書》)。他特別攻擊了樂曲中表現出來的「憤怒燥急」的情緒。同樣,明初的宋濂也在《太谷遺音》中大罵這種「憤怒燥急」的情緒「不可為訓,寧可為法乎?」憤恨之情溢於言表。這些叫罵聲卻從反面證實了《廣陵散》的思想價值。
《廣陵散》的政治傾向是如此鮮明,看來正是因為這樣,嵇康直至臨刑之前還要把它再彈奏一遍,借曲中的憤怒之情,抒發胸中的不平之氣。因此,人們總是把《廣陵散》和嵇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甚至誤以為就是嵇康的創作。在這方面唐代的韓皋走得最遠,他認為《廣陵散》一曲,是表現魏晉時期毋丘儉等人反對司馬氏,在廣陵地區敗散一事。關於這些附會的說法,已經有人根據大量材料加以批駁,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廣陵散》是歷代相傳的著名琴曲,嵇康在推廣和發展此曲中可能有較大貢獻,但還不是他的創作。
嵇康在《琴賦》中列舉許多當代流行的琴曲中,居於首位的就是《廣陵止息》。他對此曲的推重,一則是因為它表達的悲憤之情足以引起自己的共鳴;再則也是和琴曲的藝術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開的。《廣陵散》有著規模宏偉的曲體結構,全曲四十五段又分為: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全曲貫穿著兩個主要曲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之首,每次出現都有所變化;亂聲主調多在樂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現。由於有了這兩個主調的的配合使用,使規模宏大的樂曲,在波瀾壯闊的變化中,保持了前後的統一。
全曲以正聲為主體,深入細致地表現了聶政的思想情緒從怨恨到憤慨的發展過程。正聲之前各部分為醞釀准備,表現作者對聶政命運的同情和感慨。正聲後各部分是正聲的延續和發展,表現對聶政英勇事跡的贊美和歌頌。這三大組成部分大體相當於大麴中:「艷」、「曲」、「亂」三個部分。其中「亂」的淵源更古,先秦時代的樂舞、楚辭以及漢賦等形式中都以「亂」為結束。於此可見,《廣陵散》的音樂形式,為我們了解古代音樂,提供了極可寶貴的實例。
——以上文字摘自《琴史初編》
㈡ 廣陵散琴曲聽後感,曲子所表達的更深層次內容
全曲共四十五個樂段,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這一部分以敘述性的音調開始,主要情緒是怨恨。第二部分包括正聲十八段,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第三部分包括後序八段,是對聶政壯烈事跡的頌揚。縱觀全曲,浩然之氣貫注始終。
琴曲《廣陵散》,是古琴曲中風格最獨特、最具傳奇色彩的的一首樂曲。欣賞琴曲《廣陵散》之前,最好對聶政和嵇康這兩個歷史人物有個基本概念。聶政是春秋戰國時齊國著名的勇士,詳見《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嵇康是魏晉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詩人和音樂家,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
琴曲《廣陵散》緣起於聶政,絕響於嵇康;表達的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不畏強暴的悲壯情懷。傳統古琴曲,多是意境高遠,曲調平和,抒發的都是古代知識分子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唯獨這首《廣陵散》,刀光劍影,殺機四伏。
琴曲《廣陵散》描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立志為父報仇,乃入山學琴十年,終獲超絕琴藝。韓王召聶政進宮彈琴取樂,聶政趁韓王聽琴不備,忽從琴內取出匕首,將韓王刺死,然後悲壯自殺。
琴曲《廣陵散》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有刺韓、沖冠、發怒、投劍等分段小標題,故事裡的人物關系和《史記》所載雖有出入,但樂曲的情緒、節奏,和《史記》所載基本一致。
聶政後約六百多年,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當時司馬氏與曹魏爭權,「性烈而才俊」的嵇康對司馬氏持不合作態度,最終遭殺身之禍, 時年39歲。《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 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廣陵散於今絕矣」,乃成人事凋零或事成絕響之嘆。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嵇康在當時樂壇的影響之大、成就之高。所以琴曲《廣陵散》的名世,很大程度上是借嵇康之名而名。
望採納
㈢ 古琴名曲《廣陵散》表達了什麼內容
古琴曲《廣陵散》是一首著名的古代名曲。它以結構龐大、曲調激昂、旋律豐回富而被尊為「答曲之師長」。
歷史資料中對《廣陵散》的記載不少,但從中卻看不出這首曲目所表達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有學者指出,古琴曲《廣陵散》主要是描寫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在公元二世紀,漢蔡邕著《琴操》一書,即《聶政刺韓王曲》。此書描寫聶政為父報仇刺死韓王,自己自毀容貌而死,其母不辱英名與子同歸而去的情節。但自漢代以後,《聶政刺韓王曲》已不再有人提及,改稱《廣陵散》。據推測,可能是這個名稱觸及了統治階級的尊嚴,故採取了迴避之舉。
另據《史記》、《戰國策》等書記載,《廣陵散》所描寫的故事內容與《聶政刺韓王曲》不同,原本是聶政被嚴仲子所用刺殺俠累的故事。
與司馬遷的《史記》相比,蔡邕所著《琴操》一書的可信度頗值得懷疑。而司馬遷治學嚴謹是眾所公認的。
古琴名曲《廣陵散》,歷經千百年流傳至今,為中國音樂發展史增輝添色。雖然對這首名曲是根據什麼內容創作而成,至今仍看法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魅力所在。
㈣ .著名古曲《廣陵散》的題材內容和音樂情緒是什麼
《廣陵散》的題材內容取自於《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戰國時韓國人聶政,因其父為韓王鑄內劍誤期而容被處死。聶政成人後決心為父報仇。他自毀面容入山學琴十年,後以高超琴藝進宮奏琴,在演奏中借機刺死韓王,自己也壯烈身亡。由此故事可見,《廣陵散》音樂的基本情緒是一種內在的積蓄的"怨恨凄感"和一種外在的爆發的"隱隱轟轟"。
㈤ 《廣陵散》樂曲的故事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漢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廣陵散》的來歷: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里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2張)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今天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
嵇康
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並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尤其善於演奏《廣陵散》,倍受人們關注。當時與他齊名的還有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音樂史上常有「嵇琴阮嘯」的說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籌。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豎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絕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向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並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統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視聖人經典、痛恨官場仕途,長久下去,豈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統治,此人非殺無以正民風、清王道,這里不是現成有個呂安的案子嗎?將他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者接納。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裡。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戮,時年僅三十九歲。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裡,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這個「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廣陵散》的曲情。雖然故事情節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的內容,如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等,並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
㈥ 廣陵散。
《廣陵散》的作者是誰,尚無定論。
《廣陵散》的來歷:據《晉書》記載,此曲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里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它是中國漢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時的《聶政刺韓王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㈦ 廣陵散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
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者接納。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裡。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戮,時年僅三十九歲。
(7)廣陵散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後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裡,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
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後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後來伏在聶政屍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㈧ 音樂名作《廣陵散》分為那幾段
現存之《廣陵散》,全曲基調深沉、粗獷質朴而氣魄宏大,是當時一首十分傑出的樂曲,也是篇幅最長的古琴曲之一。
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這一部分以剛勁有力的泛音和帶有敘事性的音調開始,表現聶政的不幸命運與君主的殘暴無德。
第二部分包括正聲十八段,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畫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為父報仇的執著。這一部分從「徇物第八」開始,先在低音區運用按滑音,時松時緊、頓挫跌宕的節奏,表現一種壓抑鬱憤的情緒。然後,逐漸積蓄力量,直到「沖冠第九」、「長虹第十」,終於像沉睡的火山,迸發出熾烈的岩漿——以古琴的最強烈的撥剌手法,在一、二弦同音奏出慷慨激昂的音調。「會光第十六」,則是以泛音與散音高低音區的強烈對比、同音急促的反復與節奏逐步的緊縮,表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而「投劍第十八」,則運用拂的手法,給人以破竹裂帛般驚心動魄之感。
第三部分包括後序八段,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
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它的主導作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綜觀全曲,「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憤慨不屈,氣勢磅礴,風格獨特,結構龐大,浩然之氣貫注始終。
「《廣陵散》未失傳」之謎,有這樣的傳說:嵇康有一外甥叫袁孝,也喜歡彈琴並曾多次向嵇康求學此曲而未能如願。但他並不死心:每天夜裡,舅父彈琴時,他就站在窗外偷聽,將《廣陵散》的曲譜及各種指法記了下來……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特殊的貢獻,這就是他的《琴賦》與《聲無哀樂論》。《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不乏嵇康對音樂的獨特看法。
古人對於《廣陵散》一曲,曾有截然相反的評價: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明代宋濂《太古遺音·跋》也評價曰:「其聲忿怒躁急,不可為訓。」然而,《琴苑要錄·止息序》的評價卻大相徑庭——贊嘆之情躍於筆端:「怨恨凄感」之處,曲調凄清清脆;「怫鬱慷慨」之處,又有「雷霆風雨」、「戈矛縱橫」之氣勢。
㈨ 關於古琴曲《廣陵散》
廣陵散簡介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嵇康與《廣陵散》
嵇康除在文學,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並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晉書·嵇康傳》雲,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系。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於笛,妙於琴,還善於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後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
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余,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嘗行,去路數十里,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 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復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復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 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遠同千載。於此長絕,不能悵然。」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製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兔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游。袁顏伯《竹林七賢傳》雲:「嵇叔夜嘗采葯山澤,遇之於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正因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與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於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系在一起。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㈩ 求一篇樂曲分析,《廣陵散》或《梁祝》或兩首一起分析,一定要有800字,且原創,好的話加分哦~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為最早。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廣陵散》樂曲來源的另一種解釋則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聶政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旋毀容自京 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由上述兩則故事看來,《廣陵散》一曲的確淵源甚久。東漢末至三國時,《廣陵散》已在流行。漢應璩(190~252)與劉孔才的書信中言及「聽廣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廣陵止息》。嵇康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即使到了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與《止息》於隋唐以前尚為兩曲。唐代始見有稱《廣陵散》為《廣陵止息》之說。唐李良輔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23段,見於《新唐書 . 樂志》;唐呂渭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36段;宋元時《廣陵散》已增至44段。
而《廣陵散》與聶政故事相聯系,始見於宋元人的詩文,樂曲的規模、調式、樂段的標題等,與今日所見的《廣陵散》譜大抵一致。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為明朱權《神奇秘譜》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此3種不同譜本經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即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譜中有「刺韓」、「沖冠」、「發怒」、「投劍」等分段小標題。
《廣陵散》全曲的主體旋律顯得激昂、憤慨。開指一段從容自由,可視為全曲的引子。小序和大序部份則在較平穩的氣氛中,布置了正聲和亂聲的主調旋律的雛形。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份,突出描述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著力刻畫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堅硬的性格。正聲的主調顯示以後,進一步發展了主調旋律,此時樂曲表現出一種「怨恨凄蒼」的情緒。徐緩而沉穩的抒情具有緬懷的沉思,同時孕育著騷動和不安。隨之音樂進入急促的低音撲進,進而發展成咄咄逼人,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戰斗氣氛。隨後音樂表現出壯闊豪邁、「沈鬱慷慨」的氣氛。亂聲和後序比較短小,主要體現出一種熱烈歡騰和痛快淋漓的感情。從而結束全曲。
《廣陵散》全曲的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整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使用了一種獨有的「慢商調」,其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廣陵散》全曲氣魄深沉雄大,有粗獷、質朴之美,它以磅礴的氣勢,獨特的風格,龐大的結構,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受到琴家們的推崇。
不知道這個你滿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