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樂窩教育的特色課程有
我看中的是音樂窩特色音樂課程,做到了面面俱到。
Ⅱ 幼兒園音樂課程怎麼設計,求教案
幼兒在唱歌時會涉及到音準,音高。節拍節奏旋律等要素,幼兒在這些音樂要素上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應該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的給與支持和幫助!讓幼兒有機會去比較,模仿和表現。老師可以給出一段節奏,一段旋律要幼兒模仿就會讓幼兒有機會應用他們的音樂智能來分辨模仿調整與嘗試。這些都是領航學習與發展課程里記錄的相關音樂成的部分。
Ⅲ 奧爾夫音樂特色教育
看看以下的簡介對你有沒有啟發:
(1)在課程思想上,奧爾夫追求「原始性」音樂,倡導綜合性音樂教育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兒童的」。從其原始性兒童音樂教育觀出發,奧爾夫指出,「原素性音樂永遠不是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對於處在個體發展原始或者初級階段的兒童來說,獲得全面、完整的綜合懷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從藝術的本原來看,音樂、語言、舞蹈本身就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兒童從事音樂學習行為實際上就是人類原始藝術活動的一種再現,兒童音樂教學活動不能只限於音樂范圍內。
在這種綜合性藝術觀指導下,奧爾夫不僅教兒童唱歌識譜,而且也教兒童演奏樂器。在教兒童演唱、演奏的同時,還結合自由朗誦、即興舞蹈、歌唱和奏樂來進行藝術實踐活動,並鼓勵兒童在活動中身心投入地進行創作、表演、欣賞、交流與評價。奧爾夫認為:這種創作、表演、欣賞三位一體,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是為了給兒童創造獲得全面、豐富、綜合審美體驗的機會。
(2)在課程內容上,奧爾夫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於兒童音樂教學中奧爾夫教學體系的對象是所有的兒童,包括那些才能較差的兒童。因此,在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與確定上,奧爾夫都是根據兒童的特點來進行的。例如,在教學材料選擇上,從布穀鳥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為旋律學習的起點,詞的起點則是孩子們的名字、熟悉的童謠、兒歌以及色彩、花、樹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奧爾夫體系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動作造型、聲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動和節奏朗誦活動。動作造型包括律動、舞蹈、戲劇表演、指揮和聲勢活動(所謂聲勢活動是一種用兒童的身體作樂器以此進行節奏訓練的極簡單又有趣的活動。聲勢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腳的簡稱)。聲音造型即指樂器演奏活動。奧爾夫認為:這種集詩、舞、樂、戲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內容不僅符合人類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時也符合兒童的特點和他們學習音樂的自然天性。
奧爾夫體系的教材也充分考慮了兒童音樂學習的特點。這點可用奧爾夫本人寫的 lang=EN-US>5卷學校音樂教材作為代表。它的內容主要是來自德國兒童熟悉並喜愛的民歌、諺語、童謠和兒童游戲。因為奧爾夫認為只有來自兒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
(3)在課程方法上,奧爾夫體系推崇主動學習音樂,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從原始性音樂教育觀出發,奧爾夫推崇兒童主動學習音樂。他說:「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並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發展了的藝術性樂器來訓練,而用一種以節奏性為主、並比較容易學會的樂器,和肌體相近的樂器」。奧爾夫的這種樂器不是高度精確性或高度科技化的樂器(鋼琴、電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體(如拍手、跺腳、捻指等)、原始的發聲器(如鈴鼓、手鼓、木魚等)和奧爾夫自己設計發明的「奧爾夫樂器」(一種音條可以靈活拆裝的敲擊樂器包括木琴、鍾琴等)」 在教兒童音樂欣賞時,奧爾夫不是讓孩子們被動的聽,而是藉助一些輔助性符號,隨著樂器的進行,分聲步演奏打擊樂器,這樣兒童不僅體驗到音樂的美妙,而且了解了樂曲的節奏、結構和風格。奧爾夫認為,讓兒童主動學習音樂還應包括在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奧爾夫常常強調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作為導演而存在,而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通過提出問題並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正如一切原始形態的藝術活動都帶有自發性、創造性一樣,奧爾夫倡導的原始性音樂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創造。奧爾夫明確指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音樂創造有簡單復雜之分,但從創造的本質意義上說,兒童音樂的創造和音樂大師的創造具有同等意義,同等價值」。引導創作成了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向幼兒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調、最基本的節奏、最基本的動作方法等),教師被要求站在兒童的角度來主持展開音樂教學活動;兒童則主要是通過在範例和教師啟發引導下進行集體創作的音樂學習,兒童被要求即興編創歌詞或吟誦韻文;兒童被要求用自己創造的音響和圖形來記錄自己的音樂,創造自己的「樂譜」等等。通過兒童在即興基礎上所進行的綜合性創造過程,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創造力。
Ⅳ 如何構建小學音樂特色教學課堂
如何構建小學音樂特色教學課堂
布魯納曾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新的《音樂課程標准》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孕育著新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他的最佳起點出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一、課前的充分准備
課前的充分准備決定了老師是否能夠在課堂上有好的發揮,如果課前的工作沒做好,那麼就不能保證你在課堂上應對自如。所以,我認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課堂,課前的准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備好課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備教材。
我們要樹立音樂課程興趣化,不完全拘泥於教材,對教材要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精選和整合,根據學生的愛好、需要和學校的實際,開發和利用好當地課程資源,拓展開設學生喜聞樂見和感興趣的教材。
2、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要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知識和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等。
3、備教學設計。
教師在課前要合理地設計教學環節。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入手,這樣才能為實現音樂課堂的魅力高效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只有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才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創造有魅力的課堂。
二、發揮教師語言的藝術魅力,磁石般吸引學生,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給人的感覺是和諧的,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進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動作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學生,使他們在充滿好奇的課堂中能做到靜心聆聽,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像。
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音樂要藉助想像,正因為想像的存在,音樂才會變化無窮。如欣賞《大海搖籃》,我用聲情並茂的語言描繪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藍藍的海水,靜靜的沙灘,海濱是我童年的搖籃,浪花吻過我天真的笑臉,螺號撥動我快樂的心弦......
三、發揮教師的親和力,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情感交融,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課堂氣氛
《音樂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不應居高臨下,整天牽著孩子的鼻子跑。對所有的學生都要給予熱情的關懷和鼓勵,特別是對音樂能力較低的孩子,更要給予幫助和輔導,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自信地參加各類音樂活動。
教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表情,都會讓善解人意的學生心領神會,尤其在低年級教學時應多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語言與動作。
在課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樣的!""加油哦!"等話語,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又激發了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
四、課堂教學方法新奇多樣、靈活多變,在音樂課堂中以"趣"貫穿始終,讓學生真心喜歡音樂課
教學方法的豐富主要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實效性。比如說在音樂課中運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後,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
(二)畫一畫
在我給學生欣賞過一段音樂後,學生會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有時書中圖示或者線條已經給出,供大家選擇;或者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別人猛一看還以為是一節美術課呢,可是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個學生都是創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給他,他絕對能給你即興敲出不同的節奏、聲響、音色。這是他的潛能,他的興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現,他的自我肯定。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情緒及不同的音樂形象選擇恰當的打擊樂器,為欣賞的歌(樂)曲伴奏,不僅使學生動了起來,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音樂,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五、課後反思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使我對課後反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正是陶行知先生孜孜不倦的"四問"精神引領著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一堂課結束後的反思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從而真正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深挖教材,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將新的理念運用於課堂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和諧、高效的魅力課堂。高效是未來課堂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每一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他們的性格。能吸引學生的課堂才是好課堂,能讓孩子們對所授知識感興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總之,讓我們的學生在新奇多樣、教師充滿藝術魅力的課堂中,找到無限的樂趣,真心喜歡上音樂課,讓音樂課堂成為孩子們精神上神往的樂園,也讓我們的音樂教育進入一個新天地。
Ⅳ 音樂老師教案範文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Ⅵ 求一份音樂欣賞課的說課教案!
音樂欣賞課《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說課稿
--------------------------------------------------------------------------------
發表日期:2006年5月10日 【編輯錄入:風舞十天】
復旦中學 吳晶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是渝中區復旦中學的音樂老師吳晶。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欣賞綜合課《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
本課我選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欣賞教材第二單元第二課。本單元共三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體裁歌曲的欣賞,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和個人風格;《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將主要欣賞學習蒙古族民歌《贊歌》和哈薩克民歌《瑪依拉》。《贊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樂風格的代表,是一首長、短調相結合的歌曲,曲調豪放,優美深情,剛柔並進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哈薩克民歌《瑪依拉》熱情奔放,富於草原風味。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聽賞兩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使學生了解蒙古族和哈薩克族民歌的音樂特點,認識到在同一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和音樂風貌,從而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
本課的重、難點是通過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使學生能按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分辨兩個不同民族的民歌。由於少數民族的民歌分布廣泛,知識面涉及較廣,歌曲的風格又各不相同。所以我採用了視聽教學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的優點來幫助學生感知音樂,從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點,通過直觀的圖象來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它由復習前課樂理知識,聽賞歌曲,創作活動這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我採用提問的方式開課:「同學們,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那你們對這個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先讓學生講講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和看法。引起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興趣(點題),問題和學生的經驗相結合,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現實生活中去,從而引起他們傾聽的願望。接著我將採用多媒體影像播放一組少數民族風情的介紹片段,讓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風情。
接著進入第二環節:首先我讓學生欣賞《贊歌》和《瑪依拉》兩首歌曲的旋律片段,提問:這兩首歌曲各屬哪個民族?兩首不同的風格民歌片段,引發學生了解各民族音樂全貌的興趣。然後我用課件展示出中國的版圖,把學生「帶入」蒙古,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吃、穿、住、行等風俗習慣,這樣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形象具體化。接著我將讓學生欣賞具有典型蒙古風格特點的歌曲《贊歌》,欣賞完後由學生談談自己聽後的感受,這樣能讓學生在聽賞和分析的過程中了解蒙古族的音樂,最後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蒙古族歌曲的音樂特點——旋律自然流暢,寬廣。
在一段長時間內的視覺圖象後,為了讓學生能鬆弛一下,我將運用音樂律動法,讓學生感受蒙古風格的舞蹈,教他們隨音樂的節奏做一些簡單的壓手腕、騎馬、跺肩的動作,來調節課堂氣氛,使課堂活躍起來。接著欣賞一段新疆的舞蹈片段,欣賞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這是哪個民族的舞蹈?新疆在中國版圖的位置?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分別講講自己眼中的新疆,同時我會讓他們欣賞哈薩克民歌《瑪依拉》,在聽時,我會提示他們注意聽哪一句給你感覺最特別?為了讓學生更加准確的抓住新疆民族音樂的特點,我會讓他們再復聽一次跟旋律哼唱,最後我運用表格對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總結出新疆民歌的音樂特點——熱情、奔放、自豪。然後把蒙古族民歌與新疆民歌的旋律和節奏等特點作比較,這樣能引導學生更加直觀的區分出不同民族音樂來源與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音樂文化。
最後是第三個環節創作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我將播放兩首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歌曲,讓學生說說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其音樂特點有哪些?有了前面兩個民族音樂的分析過程,學生能更加熟練的抓住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然後我再讓他們根據不同民族的特點進行表演創作,如:舞蹈、繪畫、服裝展示等等。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學生在一起創作,發揮集體精神,並進行互評。學生在輕鬆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了解到音樂離不開人民和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生活。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也有著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都具本民族的風格特色,從而成為該民族的重要標志。
這堂課,我重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將學生的體驗和活動穿插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方式的改變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多彩,課堂也變得格外生動、有活力。這一課在教學上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在課堂里巧妙的將欣賞民族音樂——探索民族音樂——表現民族音樂融合在學生的活動中,並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發現不同民族的特點,整個過程連貫而自然。另一個特點是教學控制,通過熟悉的音樂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賽加上有效的控制,使課堂真正做到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