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 大班音樂公開課教案《小手歌》 · 大班上學期音樂教案《拉拉勾》 · 幼兒大班音樂教案《畫一畫》 · 大班音樂活動教案《小河之歌》 · 幼兒園大班音樂游戲教案《風箏的歌唱》 ·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羞答答》 · 大班音樂公開課教案《歌唱小黑眼兒和小白眼兒》 · 大班音樂活動教案《小小男子漢》 · 幼兒大班音樂教案《小狗抬轎》 · 幼兒大班音樂教案《大提琴演奏-天鵝之死》 · 大班音樂欣賞教案《蔬菜湯》 · 大班上學期音樂游戲教案《對角線練習》 · 大班下學期音樂教案《三個和尚》 · 大班上學期音樂教案《歡樂邀請舞》 · 大班音樂優質課教案《小放牛》 ·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老狼老狼幾點了》 · 大班音樂公開課教案《火車舞》 · 大班音樂活動教案《音樂反應》 · 大班優秀音樂教案《小雪花》 · 幼兒大班音樂教案《越跳越快》 【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㈡ 大班音樂教案 《 為什麼》的反思
在對活動的不斷調整和演繹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和收獲:
一、對知識的梳理要把握時機、選准形式
活動中所涉及的六種動物,它們的外形特徵分別與獲取食物、抵抗外敵、適應氣候有關聯。整個活動中我們一直跟隨孩子們的選擇,根據他們的發現來協助他們獲取經驗。當孩子們對所有問題都有所了解、並有了一定的經驗時,教師再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這時孩子們才有話可說、有物可想,對知識的掌握起到了鞏固的作用。
大班孩子雖有了抽象思維的萌發,但仍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活動中我們藉助動物外形本身及語言來梳理不同動物生存的需要,如大象和長頸鹿長了長鼻子和長脖子是為了吃到食物等。最後藉助「吃到食物、身體不受傷」等關鍵字的提取來幫助孩子理解動物外形與生存的關系。圖文並茂的梳理形式可幫助大班孩子直觸經驗的核心,建立清晰的思考路徑。
二、活動環節的設置流暢而有邏輯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一定既如行雲流水,又能環環相扣。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體現為教學中學習邏輯的層層遞進。我們的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找找「為什麼」(回憶再現問題)→想想「為什麼」(通過討論和思考獲取問題的答案,梳理小結「為什麼」的原因,學習對問題本質的歸納和提升)→看看「為什麼」(繼續尋找問題,獲得答案)。這些環節在難度上不斷提高,在思維上逐步推進,使整個教學由淺入深,有序地展開,保證了活動的流暢。
三、教學資源的運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動靜相宜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是因為幼兒園孩子注意保持時間短,有意注意容易轉換。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對教學資源的分配和利用。
活動中我們有時利用圖片讓孩子進行觀察,有時運用動態的視頻供孩子猜測、傾聽,選用不同的教具,都是從動物的特徵出發。
學習中孩子的思維會不斷有新的生成,為了滿足孩子學習的需要,加深他們的理解,我們還選用了動態的體驗活動,如當孩子們討論大象是否一定要長長長的鼻子這個問題時,我們讓孩子們來模仿大象,做「沒有鼻子的大象」的游戲。孩子們學大象笨重地走路,但卻需要摘樹上的香蕉。孩子們使勁抬頭、伸脖子卻拿不到香蕉。「累壞」了的孩子們嘆息說:「這樣下去,大象一定會餓死的!」動態的體驗使孩子們可以親身體會長鼻子對於大象生存的意義和作用。
動靜交替的活動,讓孩子們有松有弛,對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對知識的掌握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爸爸的手鼓
活動目標: ⒈根據樂曲的結構做擺造型、敲鼓等動作。 ⒉體驗與同伴合作造型、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准備: ⒈關於鼓的知識經驗:部分鼓的認識、欣賞打鼓表演或自己有打鼓經驗。 ⒉節選民間舞曲《蘄族舞》。 ⒊圖譜一份: 活動過程: ⒈我的身體變小鼓。 ⑴引導幼兒將自己的身體部位變小鼓。 師:誰來為客人老師介紹一下你認識的鼓?它有什麼特點? 師:今天我們來玩敲鼓的游戲,我們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當小鼓呢? ⑵引導幼兒感受A段樂曲,並隨音樂敲擊身體的某一個部位。 師: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音樂,請仔細聽一聽。 師:感受如何?鼓的表演經常在迎春晚會、過節等時間進行,象徵著歡騰喜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讓我們跟著音樂在小鼓上快樂地打一打吧。(出示第一條圖譜,跟著圖譜打節奏) ⒉我的小手變小鼓。 ⑴出示第二條圖譜,比較不同,引導幼兒用手掌誇張地擺高低鼓的造型。(引導幼兒手掌向前、向上或側向,平整) ⑵教師哼唱B段,引導幼兒將樂句與圖譜匹配。 師:鼓的造型變了幾次?每次發出幾下鼓聲? ⑶教師哼唱,幼兒嘗試造型。 師(以采訪形式):請問你為什麼快的完成了三個造型,在哪個地方應該想好下一個動作? ⑷隨B段音樂教師造型,個別幼兒敲鼓。 師:我來試試你的方法好用不好用,誰來負責敲鼓? ⑸隨B段音樂個別幼兒擺造型、敲鼓。 師:他們合作得則樣?好在哪裡?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⑹幼兒隨B段音樂做鼓的造型動作,教師敲鼓(引出結尾音樂,並出示相應的圖譜)。 ⑺比較造型的不同位置,並跟著老師的哼唱嘗試。 ⑻引導幼兒隨B段音樂完整造型、敲擊。 ⒊我的朋友變小鼓。 ⑴引導幼兒兩兩變成「朋友鼓」,嘗試隨B段音樂造型、敲擊。 師:你知道你的鼓是誰嗎?鼓手應該在哪個地方馬上站到你的鼓的面前准備?為了保持我們鼓表演的一致性,每次鼓造型後擊鼓幾次?讓我們來試試。 ⑵引導幼兒隨A、B段音樂表演「朋友鼓」。 ⒋我們是套架子鼓。 ⑴引導幼兒幾人合作變成「架子鼓」。 師:你們見過架子鼓嗎?有很多鼓面,有高有低,我們怎麼來造型呢? ⑵邀請一組幼兒嘗試擺架子鼓造型(4秒時間完成造型),尋找造型時存在的問題。 ⑶教師哼譜,4組幼兒嘗試擺架子鼓造型。(引出「會變的鼓」名字) ⑷幼兒嘗試「身體鼓」、「朋友鼓」、「架子鼓」的完整表演。 ⑸撤走圖譜的完整表演。 ⑹2遍或3遍的連續表演。(解決架子鼓打完後立刻回座位準備身體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