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原因溝通因素
【摘要】中學生正處在敏感的青春期,手機的方便快捷,網路的豐富多彩,使他們十分容易對手機上癮。掌握他們手機使用成癮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手機成癮;心理探析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比例達到97.5%,其中,中學生網民高達37.9%,中學生逐漸成為這一群體的主流。
一、中學生手機成癮的原因分析
(一)中學生叛逆心理的影響
中學時期是個體逐步發展成熟的過渡時期,首先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自尊心強、愛面子,對老師的批評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其次表現為閉鎖性心理,他們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願意讓內心的想法被外人所知,網路的虛擬性讓他們免於當面聊天的不自在,可以交流和分享更多的「秘密」。中學生習慣使用手機QQ、微信聊天,手機的娛樂性、新奇性、信息傳播的便捷性更容易吸引他們,而同學之間面對面的聊天卻越來越少,同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很多中學生在一些重要場合不知該如何開口與人交流,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⑵ 手機成癮,學習沒有目標,生活懶散,脾氣暴躁,
因為你在學習中沒有找到自信,沒有動力,學霸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一直都在努力,享受別人的仰慕,不願意放棄這樣的感覺,優秀成了習慣。所以除了學習還可以找找別的長處,一成不變是解決不了的
⑶ 手機成癮的對策
給自己設計一個目標,並時刻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走。讓自己在生活中忙起來,這樣你就沒有時間去玩手機了。
⑷ 有關網路成癮的心理輔導教案
我建議你去中國期刊網因為不是免費的資源拉
我沒辦法給你搞到
你去其它版地方找權這幾種雜志
2005/09 心理世界
2005/08 中國青年研究
2005/08 教育探索
2005/06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5/04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5/Z1甘肅教育
⑸ 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手機成癮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心理健康殺手。
⑹ 如何改變大學生手機成癮心理現狀
[摘要] 對於沉迷網路的大學生, 我們應充分認清問題的本質。從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己等四個方面入手, 用盡一切辦法來教育並挽救學生。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 我們對學生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有誠心。還必須端正態度,揚長避短,正確引導,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同時,還必須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則,適當控制,有限自由。讓沉迷網路的學生的生活真正豐富起來,健康起來,共同建造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 網路 大學生 消極影響 防治對策 隨著網路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它的豐富性和便捷性使得人們對它的依賴性日益增強。作為正接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網路更是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方便了他們的學習。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沉迷網路不能自拔,其身心和學業都受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這種現象的存在,也極大地不利於整體優良學風、校風的建設,不利於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有必要分析沉迷網路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從而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推進校園的和諧發展。 一、消極影響 1.對學習的消極影響 許多沉迷網路的學生對網路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和需求感,對其他活動則缺乏興趣或難以集中精力,缺乏時間感,記憶力減退,甚至喪失自尊和自信,學習效率自然下降。由於沉迷網路, 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網路上,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業,不斷逃課、熬通宵、無法及時完成作業,導致成績一路下滑,並因此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成績進一步下降,然後再通過網路來逃避這種不願看到的學習現狀,由此不斷惡性循環。 2. 對身體健康的消極影響 長時間坐在電腦跟前,極其影響身體健康,包括視力下降、整體體質下降。大學生還處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該多參加體育鍛煉,而長時間沉迷於網路,且不說電腦輻射的傷害,大腦神經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視力下降,引發心血管、胃腸功能等各種疾病,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3.對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沉迷網路給大學生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要遠大於對身體的影響。惡性循環誘發的心理病症不斷攀升,讓大學生面對現實時產生更多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及暴力傾向,奮斗目標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將來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並且一旦停止網路活動便出現心理的不良反應,如情緒低落、志趣喪失、煩躁不安、精神委靡,以及嚴重的壓抑現象,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或行為。 (1)情感反應障礙 情感反應障礙指情緒的始動機能失調,出現與客觀刺激不相符的過高或過低的反應。大學生一旦沉迷網路,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遲鈍、情感淡漠和焦慮等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厭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集體漠不關心,脾氣煩躁,遇事易沖動等症狀,嚴重的還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生理反應。 (2)人際交往萎縮 沉迷網路使得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大量減少,代之而來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通過人機交往的方式尋求精神知己,缺少現實的交流,這必然會對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造成影響。長時間玩網路游戲使大學生大大減少了參加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交活動的時間,與其他同學逐漸疏遠,長此以往會導致大學生社會功能受損。此外,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所發生的交友問題,其影響並非局限於網路之中,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影響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由於沉溺於網路,與現實世界產生深深的隔膜, 大學生在處理現實的人際關系時往往不知所措,對人越來越冷漠。很多大學生為此遠離人群,逃避社會,希望躲入虛擬的網路世界尋求庇護。 (3)角色的自我分裂 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困難時,總想迴避到網路中,從中得到安慰。網路掩蓋了真實的生活,擴大了「現實生活」與「虛擬社會」,「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他們渴望在網路上追求虛擬的完美人生,而消極地對待或逃避現實世界,其「真實的我」、「現實的我」、「網路的我」三者之間產生沖突,往往讓他們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嚴重的可導致雙重或多重性人格問題。 (4)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許多網路內容滲透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不利於大學生接受和樹立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加上還有不少網路中充斥著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穢語。絕大多數網路游戲,都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廝殺和仇恨,暴力決定一切,這些對於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極為不利。研究證明,媒體暴力與真實暴力之間有因果關系,以暴力為主的網路內容,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具有攻擊性,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容易表現出侵犯性,嚴重的甚至走上邪路。 二、對策 1.大力增強教育主體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溝通教育平台 當代大學生擁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因此不能一味採用說教的方式。事實上,在沉迷網路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在少年時期受到不科學的教育,基本的傾訴、興趣等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轉向網路尋求新的「自我」,並沉迷其中的。因此,教育主體應該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反省過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恰當的行為,並予以改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重新認識網路,努力接觸網路,創建有利於大學生發展的校園網站,充分利用校園網路的功能,使其成為教師與學生在學業、思想、心靈上交流的有效的平台,增強校園網的知識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使其緊密貼近學生,增強校園網的吸引力。這樣一方面能做到知己知彼,為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准備;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以往溝通教育中存在的種種隔閡,搭建有效的載體,讓學生敞開心扉,實現無障礙交流。 2. 深入開展網路文化教育,樹立正確的網路觀 面對網路,學校應對學生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網路,網路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類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現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園,更不是世外桃源。其次要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網路的兩面性。網路在給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危害,要揚長避短,特別不能迷戀網路。第三要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上網心態。正確認識網路的虛擬性、隱蔽性和自由性,能夠在網路虛擬環境與現實生活之間自如轉換,不能本末倒置,沉迷於網路虛擬環境之中;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規范,積極參加網路文明建設,不傳播虛假信息,不實施欺騙行為,不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第四要培養大學生積極的現實生活態度。引導大學生認清自身的優勢及需要,發現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徑所在,鼓勵大學生參加到現實活動與交往中,培養和發揮自身優勢。 3.加強完善網路制度建設,規范管理大學生網路行為 大學生絕大多數已經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加強網路制度建設,把他們上網行為限定在一定時間和范圍之內是必要的。通過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並嚴格執行,加強課堂和宿舍等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環節的監督和管理,對上網行為進行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網路行為習慣,是能夠克服和消除網路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的。同時對網路成癮者也有一定的矯治作用。學校要嚴格校規校紀,建章建制,制定校園計算機網路管理條例、宿舍計算機網路管理條例、上網用戶守則等進行規范管理,並從公寓管理規定入手,對夜不歸宿的學生進行嚴肅處理,從源頭上杜絕學生通宵上網的可能性。 4.精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大學生生活 除了與個體、群體有關,大學生沉迷網路還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於預防大學生沉迷網路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開辦高水平的人文藝術類講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組織健康的文體類課外活動,使大學生在實際的參與、操作中耳濡目染,思考問辨,不斷開闊視野,從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網站網頁設計大賽、軟體開發設計大賽、Flash 設計大賽、網路知識競賽等活動將學生的精力從沉迷網路轉移到利用網路來學習知識、技能。 這些文體活動還可以滿足大學生們友誼社交、獨立自由活動、發揮特長、實現自我價值等需要,從而調動他們的熱情,讓他們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活動中去,減少對網路的痴迷。 5.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迷網路的大學生大多對責備熟視無睹、對約束機制無動於衷,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實際上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極其脆弱的。因此,我們應當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加強心理疏導,少一些責備, 努力搭建有效的溝通平台;盡可能與他們就其沉迷的原因進行交流,尋找個體沉迷網路的症結;根據心理特點,考察不同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疏導計劃,通過開設心理學課程或系列講座,積極開展個體心理輔導等工作。讓大學生學會如何處理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並學會區分網路社會和現實生活的界限,不把上網當作逃避生活問題或者調解消極情緒的主要工具。 總之, 對於沉迷網路的大學生, 我們應充分認清問題的本質。從社會、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己等四個方面入手,用盡一切辦法來教育並挽救學生。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有誠心。還必須端正態度,揚長避短,正確引導,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時,還必須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則,適當控制,有限自由。讓沉迷網路的學生的生活真正豐富起來,健康起來,共同建造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劉龍洲,顏柯.大學生網路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 [2]陳明龍等.青少年網路成癮分析及對策淺論[J].蘭州學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學生上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築專科學校學,2001,(2). [4]周濤.大學生社交焦慮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03,(3). [5]劉慧瀛.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鄭州工業大學學報,2001,(3). [6]林絢暉等.大學生上網行為及網路成癮探討[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4). [7]謝延明.關於網路成癮對人的心理影響的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5).
⑺ 手機成癮的原因及對策
一、孩子手機(電游、網游等)成癮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只能求助於虛擬世界。父母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父母感情不好甚至離異,導致孩子失去安全感,對人生很絕望;孩子人際關系很差,覺得跟人在一起沒有意思;孩子生活中遇到了巨大挫折,比如學習成績老是上不去以至於被老師批評甚至瞧不起、青春期孩子失戀後情感無處寄託、家庭經濟困難被人看不起或被自己看不起等等。
二、孩子對虛擬世界的好奇情緒沒有被父母及時發現和制止。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會抱有好奇情緒的,他們想把所有好玩的事情都玩一遍。虛擬世界裡面的花花綠綠更是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自製能力差,通常是經不起誘惑的。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發現並加以制止,導致孩子對手機(電游、網游等)的好奇情緒轉化為愛,從此會一發不可收拾。
如何預防或戒除孩子手機(電游、網游等)成癮呢?
如果能讓孩子完全不接觸手機(電游、網游等),當然可以一勞永逸。但不太現實。
一、從小培養好孩子高尚的興趣愛好;
孩子不是天生就愛手機(電游、網游等)的,但孩子天生有對生活的興趣愛好,比如音樂、繪畫、舞蹈、體育運動等。那些從小就培養好了高尚興趣愛好的孩子,幾乎沒有手機(電游、網游等)成癮的。能成癮的孩子,幾乎沒有高尚的興趣愛好。
二、讓孩子在充滿愛的世界裡成長;
孩子之所以對手機(電游、網游等)成癮,實質是因為現實生活對他很無趣。無趣的根源就是缺愛。父母感情好的、好朋友又多的孩子,很少有成癮的,除非父母和好朋友本身也成癮。
三、從小多教導,在孩子剛接觸手機(電游、網游等)時講明白它們的危害性、打好預防針,使孩子產生害怕情緒;
孩子來到人世間帶有三種情緒:好奇、害怕、愛。孩子的好奇與害怕情緒是相生相剋的,好奇情緒重,害怕情緒就會下降;反之亦然。所以,增加孩子對手機(電游、網游等)的害怕情緒會降低孩子對它們的好奇情緒,從而剋制孩子對它們產生愛。
四、大人做好榜樣作用,少玩手機、少看電視、少上網等,多陪伴孩子。
⑻ 大學生手機成癮原因分析
1、 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內涵及現狀。
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手機成癮這一概念進行統一的界定。我國學者屠斌斌、章俊龍、姜伊素等人定義手機成癮為重復地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產生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韓登亮、齊志斐等把手機成癮症界定為由於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病症。國外學者Bianchi和Phillips(2005)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機的場合,仍不恰當的使用手機的現象稱為「問題性手機使用」.
眾所周知,科技是把雙刃劍。如今手機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但手機對大學生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根據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教育重點實驗室學者熊婕、周宗奎等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可以將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現狀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戒斷症狀。
戒斷症狀是指沒有參與手機活動時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反應。一些大學生表示如果很長時間不使用手機,就會感到十分孤獨,更有甚者認為手機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減少,就會覺得失去什麼似的。
1.2、 凸顯行為。
凸顯行為指手機的使用占據了思維和行為活動的中心。大學生與手機的角色常常主客顛倒,他們的思維和行為往往受到手機的牽制,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一些大學生在課堂上會因電話或「微信」等而不能專心聽講,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上。
1.3、 社交撫慰。
社交撫慰是指手機的使用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一些年輕人長期使用手機後,喪失了與社會直接接觸的能力。隨著「微信」等聊天軟體的廣泛使用,手機的社交替代現象越來越嚴重。
1.4、 心境改變。
心境改變是指手機造成的情緒變化。一些學生表示,在等人的時候會頻繁發消息問對方身在何處,否則就會焦急難耐。他們也十分害怕手機自動關機,當手機不能連接WiFi時會變得十分焦慮,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