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間藝術活動有哪些
1、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藝術活動。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
2、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藝術活動。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3、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活動。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4、魯綉
魯綉一種古老的藝術活動。屬於山東生產的刺綉品,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綉,山東省簡稱為「魯」,故名。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綉種,屬中國「八大名綉」之一。 它所用的綉線大多是較粗的加捻雙股絲線,俗稱「衣線」,故又稱「衣線綉」。
曾流行於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其綉品不僅有服飾用品,也有觀賞性的書畫藝術品。魯綉風格較他綉不同,多以暗花織物作底襯,以彩色強捻雙股衣線為綉線,採用齊針、纏針、打籽、滾針、擻和針、接針等針法,選取民間喜聞樂見的人物、鴛鴦、蝴蝶和芙蓉花等內容,蓮花罕為題材。
5、皮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藝術活動。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
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活動,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⑵ 任選一件你喜歡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填寫一份簡短的美術欣賞報告
司母戊方鼎:
因它是當時最重要的禮器,所以,器形庄嚴厚重,鼎身呈長方專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屬,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司母戊方鼎充滿神秘的色彩,體現了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無上權威。
⑶ 簡述青銅器的藝術美
我國古代出土的青銅器上的圖像,生動形象的再現了當時人們宴樂、起居、狩獵等社會生活的內容;還有我們的繁體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上的
⑷ 秦漢工藝美術的秦漢工藝美術-銅器工藝
秦漢來時期的銅器工藝生產是一個自重要的部門,成就卓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鎏金銅車馬以其形體碩大,製作精良,著稱於世。其他品種有傳統的鼎、敦、簋等。秦鼎造型腹淺、矮蹄足,腹間有一道弦紋,如陝西戶縣宋村秦墓出土的鼎、西安歷史博物館所藏的秦蟠虺紋鼎。敦則環耳,腹間亦有一弦紋,風格與鼎大致相同。具有時代特色的是鍪和蒜頭瓶。前者為炊煮器,扁圓腹、圜底、頸斂、口沿外張、腹肩處有雙環耳,或對稱,或一大一小,或一耳,常飾以葉脈紋,線條流暢,變化多樣,造型優美。後者以其鼓大如蒜頭,而得其名。到了漢代,銅器已向日用器皿發展,其特點是出現了一些新品種。產量較大的是燈、爐、奩、壺、洗、鏡等,另外像鼎、壺、缶、卮、杯、盤、盆、洗、釜、銚、鍋、鍾、鐸、鼓等,亦有所生產。製作上以素器為主,而少飾花紋。
⑸ 為什麼在青銅器上刻恐怖圖案八下美術
為什麼在青銅器上可下恐怖圖案?這是在古代青銅器是用來祭神的,所以他需要這些東西來鄭鬼一
⑹ 高中美術第二冊《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藝術》教案或說課稿
一、 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翻開藝術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藝術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體現出時代的文明和發展軌跡。在中國,原始時代的利用泥土製作的彩陶,商代利用銅和木材的製作的青銅器、漆器等;在西方,天然的石才成為希臘雕刻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原材料。這一切都說明了材質與藝術的密切關系。
現成物體被當著藝術表現的材料運用於現代藝術,可從繪畫大師畢加索談起。畢加索將廢棄的自行車車座、車把組合成公牛頭。之後,材料被藝術家當作表現思想的媒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自然界,纖維、竹木、石子、貝殼、金屬、塑料等都向我們提供了關於顏色、圖案、形狀、肌理、質感等方面的素材。同時,各種材質又具有軟與硬、輕與重、粗與細、冷與暖等屬性。因此,材料具有觸覺和視覺的雙重功能。材料的選擇與應用為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實踐與探索空間。美術教師就抓住這個契機,以材質與肌理為突破點嘗試採用實踐式教學模式進行現代工藝美術設計與應用的課堂教學。
基本過程:
課前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廣泛收集不同質地材料,並帶到課堂上。在發揮材質與肌理的效果前提下,構思作品。之後進行製作和實驗。最後,在學生完成作品之後發表自己的感想與體驗,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經驗。以下是教學過程中的幾個片段:
片段一:試驗課題《山水》
薛夼同學想做一個具有水墨韻味的壁掛。
實驗一:選擇通常用的黑色、白色垃圾袋,進行裁切、粘合。結果因為粘合技術不過關,效果不理想。
實驗二:選擇黑白布,灰色毛線等進行粘貼組合,效果較為理想,有親切感。
實驗三:選擇模板做底材,然後用沙漿、紙漿做肌理,之後塗色,效果接近真實。但沙漿牢固度、紙漿牢固度不夠。
最終,薛況同學選擇了麻布片作底,用布和毛線完成形象的設計與製作。
駱小華同學想做具有現代感的畫面效果。
實驗一: 選用塑膠板做底材,塑料管拼接,以方向的轉換表現山水的走勢,結果發現塑料管不能自由彎曲,局限大。
實驗二: 選用金屬絲和金屬片製作則很靈活。最終完成設計與製作;
何采純同學選用衛生紙、宣紙、纖維板等材料成形象的設計與製作,使作品水墨味達到及至;
蘇燕玲同學選用黑白灰三色塑料管進行連接組合,作品具有馬賽克味道;
苑晶同學選用立德粉與紙漿------
實驗與討論
師:通過實驗相信大家都有感觸。實驗的成功對我們來說如同享受美味,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
薛況: 通過多種實驗,發現運用不同的材質,效果不同。塑料給人以冷漠感,毛線類纖維給人以親切感,紙漿或沙漿給人以樸拙感,厚重感。
駱小華:在實驗中,我發現金屬絲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是纏繞、堅硬、酷的感覺。
何采純:老師,在您的啟發下,我的思路已打開。宣紙,衛生紙是我們身邊的隨處可見的材料,我選擇它感覺具有環保意義。
蘇燕玲:塑料管很容易找到,按構成的形式去製作就產生了節奏感和錯位感。
苑 晶:我選擇的材料很普通,但這種材料卻有一種神秘感。
----------
師:是啊,我們這樣的學習與探討,既鍛煉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想像力。綜合材料在工藝美術與設計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關於材質的應用與研究將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我們只有善於學習,善於研究並結合時代精神才能發現無限創造的可能性。
片 段 二:實驗課題《秋》
老師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實踐的同時,還配合二胡、排簫、鋼琴等背景音樂。在這種情景氛圍中,進行實踐與製作。
實驗一:鄧苗同學選擇樹皮、紙漿、乾草和樹葉做成浮雕效果,藉以表現具有真實感的秋天的蕭殺景象。
實驗二:馬續強同學乾脆選用多種纖維做成多層懸垂狀的軟雕塑,藉以表現秋水伊人的景象---
實驗與討論:
大多數同學認為情景音樂能夠幫助引發聯想,容易進入忘我之境。極小部分人同學認為沒有用,甚至有些干擾不利於靜思、深思。
片 段 三:實驗課題《環境與我》
老師利用教學媒體播放自然風光片,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然後,讓學生引發聯想,設計體現環境與人共存關系的藝術作品。
實驗一 陳玉琴同學用一個廢棄的籃球代表地球,在其表面附上新鮮的樹葉片,並有規則的排列。之後用沙漿進行粘貼覆蓋,綠色逐漸減少。同時,綠葉的水份也在逐漸喪失。地球變得越來越沒有生氣------
實驗二 李聰同學想設計動物與人的共存關系,結果出現想像力匱乏。這時,他借用電腦進行設計製作。靈感因此產生。最終,李聰用鐵絲網、羽毛、麻繩、布等材料做成鳥與人被困鐵絲網中的畫面------
實驗與討論
師:這節課同學們會更有想法,陳玉琴同學的設計讓人觸目驚心-----
陳玉琴:老師,您在課中播放這樣的片子,讓我認識到我們人類的發展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地球對人類生存的承載力正變得越來越脆弱。我做這件作品要表達的是:當地球的樹木、水、土地資源日益枯竭時,我們人類的生存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李 聰: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卻使一些珍貴的動物種群瀕臨滅絕的境地。人類的瘋狂捕殺等行為必將受到生態平衡的懲罰。我的作品想要告訴人們:人類的自由是受大自然限制的------
從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學習與實踐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善於發現,勤於思考,動手能力極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操,美術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課堂。
二、案例的幾點啟示
(一)先進的教學思想
本案例採用的教學模式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以多元性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品質為重。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在感覺和知覺的體驗認識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體驗,不斷升華認識思維,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其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過程體現新課程改革標準的精神,值得借鑒和研究。
(二)科學的教學方法
本案例的創設,運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與肌理進行設計製作,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自主發現和探索實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實驗。實驗材料和實驗手段充分自由。整個過程里,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自己動手、自己構思、去實踐去創新,挖掘自己的潛能。學生在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後,互相交流實驗體會,不斷總結知識經驗。實踐過程體現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靈活性和探究性。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同時,教學情景的創設;工作室的構建;多媒體的教學輔助等都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體現了多元性、科學性的現代化的教學策略。為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教學內容的靈活性
本案例採用實踐式教學模式,其內容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時代環境的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以一個選題的發放,同時選用不同的材質和肌理進行設計,體現不同的設計風格。然後師生進行討論、交流創作體會。使教學內容豐富而充實,並且外延得到擴大。
(四)學生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具體化。傳統的工藝美術教學形式多採用單元制教學,是「師承式」的。教師一味地教,學生被動地模仿或被灌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被扼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技能和基礎知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忽略。學生實踐少或者根本缺失實踐,動手能力差。本案例的創設以實踐為主、以多媒體設計為輔,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美、尋找美、創造美的過程。因此,本案例的實踐性、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方式是案例的重要亮點。這種學習方式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五)教學評價的綜合性。
教學評價是教學者思想的延伸。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往往是根據學生的美術作業好壞來評定學生藝術修養的優劣。教學評價過於簡單化。而本案例的創設則體現了教學評價的綜合性。不再是僅僅關注作業的好壞,而是偏重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求知、探索、研究、發現、創新的努力過程。這種教學評價是師生互動的,探討式的。這種評價方式確切的說是一種經驗總結,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能力,使教學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