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美術學院皮影藝術博物館好玩嗎 在哪裡
中國美院皮影藝術博物館位於杭州市南山路210號。館內陳列中華皮影藝術院院長趙叔內同的皮影容藏品300多件。
皮影藝術的歷史最早記載是西漢時期,漢武帝時已出現影人。真正的皮影戲是在宋代形成並發展、興盛起來的。明清時期,皮影戲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清代乾嘉時期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中國皮影藝術自南宋起,已陸續傳播到南亞群島、波斯、埃及、土耳其、法國、德國等國家,至今世界上一些博物館都珍藏著中國的皮影。
❷ 表現民俗風情的美術作品有哪些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❸ 中國民間美術中的皮影戲與剪紙藝術的異同點
剪紙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而皮影是剪紙的姊妹藝版術,其基本形式與剪紙相類似權。但它是用牛皮、羊皮、驢皮或紙張等採用陰陽及色彩的虛實對比造型,以雕鏤、刻畫、著色、塗油等方法製成的平面圖像。
❹ 美術課皮影需要什麼工具
把圖樣釘在抄卡紙上,用小尖刀按圖樣雕刻,刻的時候在卡紙下墊上一塊平整的膠皮,(真正的皮影雕刻下面墊的是蠟板,挺貴的,業余的沒必要。如果不墊刻刀太費勁,也容易損壞刀尖),刻完後把上面的圖樣拿掉,剩下的卡紙就是要的皮影,再塗上顏色。就成了。刻刀可以用11號手術刀片做(用半截筷子從中間劈開,把刀片夾在中間,再用透明膠帶纏上)。膠皮可以用滑鼠墊,好找。不過用完後就有刀傷了。
其實正在的皮影是牛皮或者驢皮做的,這個估計不好找,只能用卡紙代替。
❺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皮影動畫有哪些急急急!
豬八戒吃西瓜,抱歉,我看的也不多。
❻ 皮影的美術特點
皮影戲表演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概述
皮影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已故文學家孫楷第先生考據,皮影戲始於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時期(公元七世紀-八世紀)。當時是為佛教宣示輪回報應的佛法服務的。寺院中的俗講僧在超渡亡靈時,用影人作為死者的靈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與說唱藝術結合,成為當時興盛的市民文藝之一種,宋人高承著《事物紀原》說:「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事之像,至今傳焉。」
宋代的《都城紀勝》一書中還介紹了影戲製做材料的演變和表演的內容:「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鏤,後用彩色皮(羊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這里所說京師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開封市)。宋代著名風俗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梁的市井游樂中,就有傀儡影戲之類。
宋代影戲相當繁盛還表現在製做鏤刻影人的藝人,成為見於記載的專門行業。宋《武林舊事》有「小徑紀」一項,記載有「鏃影人」即刻鏤影人的行業。「武林」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別稱,這說明從北宋至南宋,影戲又有了新的發展。因為需要眾多,才會有專門刻鏤影人的行業。當時影戲還有不同的種類,《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章說:「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滑稽影)」;《都城紀勝》「雜手藝」條說:「有『手影戲』一種」;《武林舊事》元夕條雲:「或戲於小樓,以人為『大影戲』,兒童喧呼,終夕不絕」。在南曲曲譜中有「大影戲」曲調一種。
「喬」字在當時作「偽裝」解,瓦子諸藝中有「喬相撲」一種,就是滑稽摔跤,「喬影戲」可能是由真人模擬影人的動作形式,做出種種滑稽可笑的樣子,引人發笑。如果當時的影戲不是極為喜聞樂見,就難有「喬影戲」之說。
「手影戲」從字面講可能是以手的各種形象表現各種影象,可能是今天人們利用燈光,在粉壁上,以雙手變化,在燈光投影下做出各種動物形象的游戲表演,也可能是手上表演的小形影戲。
「大影戲」明確說明是以「人為」之的表演,從這段記載可以推想,宋元時代一些戲曲從傀儡、影戲中吸收動作和音樂滋養的情況。
元代統治者把影戲做為宮廷和軍中娛樂,成吉思汗的大軍,遠徵到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中國的影戲也被傳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國家,後來又輾轉傳入土耳其。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流傳。十四世紀初,波斯有位歷史學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記載一段有趣的影戲交流史料:「當成吉思汗的兒子繼承大統的時候,曾派遣演員去波斯講演一種藏在幕後的戲曲」(即為影戲)。
明代影戲繼續在都市和村鎮流行,它不只受到廣大下層民眾喜愛,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從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說《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的一首詠贊影戲的詩中,可見一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戲還保存著宋代講史的傳統,這段影戲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劉邦和項羽爭奪中央領導權的戰爭——楚漢相爭的史實:
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
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
清代,特別是清末民初,20世紀初葉,皮影戲在中國廣大地區傳播開了,並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皮影戲的流傳與風格
皮影戲流傳的地域極為廣闊,最北到黑龍江省,最南到廣東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戲,中原地區陝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紙窗影。有的省區還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東派之分,西派為北京影,又稱蒲團影,東派為灤州影,也叫樂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區,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點外因唱腔和音樂,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別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區,如陝西的皮影,按聲腔和流行的地區的不同就有「阿宮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關中道情」、「安康道情」、「陝北碗碗腔」、「安康越調」等的區別。如「拍板皮影」主要流行在陝西潼關、華陰一帶,又稱「老腔皮影」,據說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開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聲調豪放、激越,唱時幕後各人分任劇中角色,惟挑竿的為唱者之主,其他人員幫腔。樂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每唱至緊張時,一人用力拍板節奏,形成特色,故稱「拍板皮影」。所演劇目多為表現「春秋戰國」和「三國」歷史故事為主,無才子佳人戲。
「弦板腔」主要流行於陝西咸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等地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據說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間流傳。唱腔有「慢板」、「緊板」、「滾板」、「氣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劇目有500多本,現已整理出350本,武戲較文戲多,除「三國」、「列國」等連台本戲外,也有《碧玉簪》一類才子佳人戲。
「碗碗腔」主要流行在陝西省華山北麓的華縣、華陰及大荔等地區。故亦名華劇。其音樂唱腔婉轉優美、柔和細致。樂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形如小銅鍾)、邊鼓、雲鼓、手鑼、大鑼、馬鑼、梆子、嗩吶、大號等。『碗碗』為其主要擊節樂器,故名「碗碗腔」。耍竿子者專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彈月琴者兼打邊鼓、堂鼓、手鑼,並在幕內專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鐃鈸、哨吶、大號;敲碗碗者帶打梆子、大鑼、馬鑼、鉸子等,僅五人就可以唱全劇。挑竿者雙手掌竿,以作人、馬各種動作。文場動作與生人無異;武戲跌打廝殺,馬上馬下,極為生動。傳統劇目有250餘種。
從以上簡單例舉,即可以看出皮影戲在陝西一省內就有多種唱腔,多種流派的表演藝術,它的音樂吸收曲藝、戲曲,又滋補了戲曲與音樂的不足,流傳地域極為廣闊,各地的皮影戲都有獨特風格,實在是中國皮影戲獨具的特色,這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皮影戲的價值與貢獻
中國皮影藝術源於生活還於生活。它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由皮影藝術構成的文化氛圍,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國。皮影戲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它自13世紀先後傳入亞歐各國到現在,都一直受到外國人的喜愛。早在1781年,德國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戲來慶賀他的生日,使得賓客驚喜不已。在土爾其,至今還盛行著皮影戲的傳統文娛活動。我國的皮影劇團每到國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贊譽。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觀賞的幕影藝術,國外學者公認中國皮影戲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
在國內,有《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紅軍橋》、《濟公鬥蟋蟀》、《漁童》等諸多美術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與動作技巧來製作的。有唐劇、華劇、隴劇、黃龍戲等十餘個地方戲,都是
在當地皮影戲曲調中直接派生出來的新劇種。皮影戲藝術還為戲劇舞台上創出了風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為舞台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皮影戲音樂,是在不同地區分別融匯當地民族器樂、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唱腔豐富,韻律優美,板式靈活多變,在我國音樂領域里自成一體。它與其他樂種也起著互相取補、互相促進與提高的作用。
皮影戲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畫、佛像、戲曲臉譜、戲曲服裝、民俗裝束與剪紙等民間藝術的精髓,製作之生動精美,可引無數國內外人士、博物館垂涎。在人民大會堂里也有以皮影畫為裝飾的大型屏風,展示了我國民間皮影的藝術價值。
中國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餘年耒,她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託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嚮往。它是歷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
過去在農村、廠礦、部隊、機關、學校都常有業余皮影戲社團組織,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先民所發明的皮影戲,是利用幕影原理,將表演的影子與音樂伴湊和說唱配音聯合運用最早的一種視影藝術。國際電影史理論界公認,皮影戲藝術是後來發明電影的先導。
在當代的電影藝術中,皮影技術還為動畫製作提供了一種新的便捷工藝手段,為美術片創出了新品種。從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術片《豬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來部吸取皮影表現技法的美術片問世。
皮影戲自古也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工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內皮影藝人也曾奔赴前線陣地進行慰問演出。在抗日戰爭和土改時期,不少皮影藝人配合時局編演新戲,成為宣傳革命的輕騎。
中國皮影藝術之中,還蘊涵著許多歷史信息。學者們可從中研究中國歷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問題。
皮影戲還是最早傳入西方的表演藝術。波斯的歷史學家雷士丹丁的記載,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軍隊在波斯演出影戲的情況。1767年法國一位名叫居阿羅德的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的全部形式和製作過程帶回法國,成為一種時髦的外來藝術,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法國的影戲,到1776年又間接傳入英國。
1774年,德國大詩人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展覽會上向德國觀眾介紹中國皮影戲。他本人極為喜歡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1781年8月28日,在他32歲生日的時候,他以舉辦中國影戲演出來慶祝自己的生日,並以此招待來自王宮的貴賓。
十八世紀的外國傳教士帶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們開始是喜歡皮影戲的鏤刻藝術,做為中國民間的工藝美術品帶回去的,他們觀摩了皮影戲演出的獨特形式,更感興趣,於是就把皮影戲的整個操作方法介紹到本國去。
❼ 請問一下,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館播放的皮影戲視頻網上有嗎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館播放的皮影戲視頻網上有可以通過騰訊視頻觀看,比如西遊記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內戲等容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上海戲劇學院為皮影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回事的戲劇形式答。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皮影藝人有許多絕技,諸如即興演唱、假聲扮演,一個人同時操縱數個影偶,以及能夠演奏多種不同的樂器。相關皮影技藝經由家庭、戲班或師徒傳承。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❽ 六年級上冊美術4課如何用紙做簡單皮影
我做過,先用紙把人的頭部畫出來,要畫出脖子,要長一點。在畫出四肢,回分成三份,手,胳答膊分成兩截,都要長一點。退也一樣。在畫上半部,男的分上衣和褲子,女的是裙子,分開兩成,要留邊。最後用細一點的黑色碳素筆畫出五官,和衣服上的裝飾,剪下來最後安在一起,用短一點的釘子安在一塊,釘在木棍上。就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