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

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

發布時間:2021-01-29 12:28:44

A. 高中文言文古今異義詞語

通假字: 兌.命 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古今異義詞:(1)弗食回,不知其旨也答。(旨 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2)教然後知困。(困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3)然後能自強(強 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4)雖.有至道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5)教學相長也(長 古義:促進。 今義:增長。 )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旨 名詞作形容詞,甘美。  2、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詞作名詞,好處。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餚」,美味的菜)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特殊句式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詞
句。
也。

B.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州慢並序、長亭送別(節選)、逍遙游(節選)、勸學(節選)、屈原列傳(節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雲弄巧)。



(2)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路-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C. 高中文言文羅亨信 字詞釋義以及文言現象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進吏科右給事中,坐累謫

交阯為吏。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僉都御史,練兵平涼、西寧。正統..二年,蔣貴討阿台、朵兒只伯,亨信參其軍務。至魚兒海,貴等以芻餉不繼,留十日
引還。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貴不從。亨信上章言貴逗遛狀。帝以其章示監督尚書王驥等。明年進兵,大破之。亨信以參贊功,進秩一等。父喪歸葬。還朝,改命巡撫宣府、大同。參將石亨請簡大同民三之一為軍,亨信奏止之。十年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時遣官度二鎮軍田,一軍八十畝外,悉征稅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時,詔邊軍盡力墾田,毋征稅,陛下復申命之。今奈何忽為此舉?塞上諸軍,防邊勞苦,無他生業,惟事田作。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稅,則民不復畊,必致竄逸。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帝納其言而止。初,亨信嘗奏言:」也先專候釁端,以圖入寇。宜預於直北要害,增置城衛為備。不然,恐貽大患。」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斬!」又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門。亨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啟。」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鶚、懷
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遁,並按其罪。當是時,車駕既北,寇騎日薄城下,關門左右皆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以孤城當其沖,外御強寇,內屏京師。著兜鍪處,顛發盡禿。景帝即位,進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許之。歸八年,卒於家。
譯文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考中永樂二年進士,授予工科給事中。晉升為吏科右給事中,給事中,因受牽連獲罪被貶謫到交阯為小吏。過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為御史。英宗即位後的第三個月,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在平涼、西寧操練兵馬。正統二年,蔣貴征討阿台和朵兒只伯,羅亨信參預軍務。到魚兒海,蔣貴等人因糧餉不繼,居留十日率軍返回。羅亨信責備他們說:「你們受到國家優厚的恩待,怎麼敢面對敵人而退縮呢?因觸犯國法而死與和敵人作戰而死那一個更值得?」蔣貴不聽從。羅亨信上奏章說蔣貴逗留的狀況。皇帝把他的奏章給監督尚書王驥等人看。第二年進兵,大破敵軍。羅亨信憑借參贊功勞,晉級一等。父親去世後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為宣府、大同巡撫。參將石亨請求選拔三分之一的大同居民為兵員,亨信上奏制止這件事。正統十年,晉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當時皇上派遣官員測量兩鎮軍田,一軍八十畝以外,都征稅五升。羅亨信說:「文皇帝時,詔令邊防軍隊盡力墾田,不征稅,陛下又重申這條命令,今天為何忽然採取這一舉措呢?塞上諸軍,防衛邊疆勞苦,沒有其他生計,惟有從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開始耕種,七月又開次割草,八月以後,修治關塞,一年中幾乎沒有閑暇的時間。況且邊塞土地貧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稅,那麼人民不會再耕種,必然會導致逃逸。計臣只專注於收糧食,不知道民心不穩定,即使有糧食,邊關誰來守?」皇帝採納他的話,停止了這種做法。當初,羅亨信曾上奏說:「也先專等時機,以圖入侵。應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衛來防備。不然,恐怕貽留大患。」兵部議論,廢置不用。等到土木之變,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議放棄宣府城的,官吏軍民紛爭而出。羅亨信持劍坐在城下,下令說:「出城的殺。」又與諸將發誓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來。也先挾持上皇到城南,傳令開門。羅亨信登城告訴他們說:「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也先徘徊而去。赤城、雕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逃跑,一並追究他們的罪責。那時候,皇帝被俘,敵騎兵日日逼近城下,關門左右都是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因為孤城處在交通要道,外御強敵,內保京城。戴頭盔之處,頭發全禿光。景帝即位,晉升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已經七十四歲了,請求辭官。答應了他。回去八年後,死於家中。

文言文現象是指在文言文裡面出現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生和相關研究者通過對文言現象學習可以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學習成績。而文言現象也是高考必考考點。
本文知識點
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 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 個。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 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 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 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 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 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 「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 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 記牢。如本題藉助人名詞,比如「瓦剌使臣」,「三月」「七月」「八月」表示不同的事件,應該斷開,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 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爭出」可知,兵部並沒有採納亨信的建議。

D.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E. 高中文言文重點、常用字詞解釋。多點的,不要那一點點。謝謝了,各位

《燭之武退秦師》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 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代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裡)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裡)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於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荊軻刺秦王》

1.親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動詞,親近,接近。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名詞,父母。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副詞,親自。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詞,親生的。

2.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形容詞,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形容詞,深刻。

夜深忽夢少年事 形容詞, ( 時間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詞,深度。一說,形容詞。

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深失所望 副詞,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動詞,解除,解救。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動詞,此用本義,用刀剖開動物肢體。

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動詞,分開。

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 動詞,解釋。

毀其盆,解其棕縛 動詞,解開。

土崩瓦解 動詞,分裂,渙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動詞,解答。

謂顏太師以兵解 動詞,解脫軀殼而成仙,解脫。

緝捕使臣已將秋公解進 動詞,解送,讀jiè。

解元 鄉試中第一名為「解元」,讀jiè。

4.教

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曲罷曾教善才服 動詞,使,讓,jiāo。

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 名詞,教化。讀jiào。

十三教汝織 動詞,傳授知識技能,讀jiāo。

5.敢

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於。

進止敢自專 副詞,表反詰語氣,為「豈敢、不敢」的省詞。

《鴻門宴》

1.軍

沛公軍霸上: 名詞作動詞,駐扎。

從此道至吾軍: 名詞,軍營。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 名詞,軍隊。

勇冠三軍:名詞,軍隊的編制單位。

2.擊

急擊勿失:動詞,攻擊,攻打。

因擊沛公於坐:動詞,殺。

秦王不肯擊缶:動詞,敲打,敲擊。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名詞,碰撞。

3.內

毋內諸候:內,通「納」,動詞,接納。

簾內擲一紙出: 名詞,裡面,與「外」相對。

內無法家弼士: 名詞作狀語,在內部。

色厲內荏:名詞,內心,心裡。

4.如

勞苦而功高如此: 動詞,像。

沛公起如廁:動詞,往、去。

固不如也:動詞,及、比得上

《蘭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動詞,意為「往,到達」)

⑵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⑶夫人之相與(取消句子獨立性)

⑷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⑸向之所欣(音節助詞,不譯)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為「高」)

⑵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⑶乃重修岳陽樓(意為「修建」)

⑷修守戰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 雖

⑴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⑵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 於

⑴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介詞」)

⑵欣於所遇(意為「對,介詞」)

⑶終期於盡(意為「到,介詞」)

5 以

⑴引以為流觴曲水(意為「把,介詞」)

⑵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⑶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樣)

⑶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動詞,看作一樣)

⑷ 一觴一詠(有的,表示分指,一邊……一邊……)

⑸ 悟言一室之內(數詞,一)

《赤壁賦》

1.而

(1) 連詞,表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2) 連詞,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3) 連詞,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問客

(4) 連詞,表並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2.之

(1) 助詞,的。 月出於東山之上 / 哀吾生之須臾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凌萬頃之茫然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與子之所共適

(4) 代詞,它、它們。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耳得之而為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6)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7)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去,往)

3.於

(1) 介詞,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 徘徊於鬥牛之間 / 漁樵於江渚之上/ 托遺響於悲風 / 於是飲酒樂甚

(2) 介詞,從。 月出於東山之上

(3) 介詞,被。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4.乎

(1) 語氣詞,表示疑問,呢。 而又何羨乎

(2)語氣詞,表反問,嗎。 此非盂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3)語氣詞,表疑問,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4) 介詞,在。相與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詞詞尾。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6)用在句中錶停頓或舒緩語氣,語氣詞。郁乎蒼蒼 / 知不可乎驟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2)其聲嗚嗚然(指示代詞,那)

(3)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4)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萬頃之茫然 / 蘇子愀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2)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3)其聲嗚嗚然(語氣詞,相當於「焉」,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游褒禪山記》

1.乃

①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於是)

④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於」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寡人之於國也》

1.數

①願令得補黑衣之數(《觸龍說趙太後》) (名詞,數目、數量)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寡人之於國也》)(數詞,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⑤數罟不入洿池(《寡人之於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副詞,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後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成語)(動詞,發射)

②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琵琶行》)(動詞,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兵器)

②窮兵黷武(成語)(名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名詞,軍隊)

④草木皆兵(成語)(名詞,士兵)

《勸學》

1. 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 停止)

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隔絕)

③ 以為妙絕 (《口技》)(極點)

④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勸學》)(橫渡)

⑥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傳》)(斷絕)

2. 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強健、強壯 )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有餘、略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觸龍說趙太後》)(qiǎng,勉強)

⑤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戰》)(強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藉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假裝)

④假有人焉,舉我言復於我,亦必疑其誑 (假如、如果)

4. 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遠看)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鴻門宴》 )(盼望、希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聲望 )

④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記》)(農歷十五日)

5. 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聽見)

②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見聞、見識)

③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聽說 )

④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使上級聽見 )

⑤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五人墓碑記》)( 聲望、聲名 )

⑥以勇氣聞於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名、出名)

⑦ 掃後更聞香(《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過秦論》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齊桓晉文之事》 製作、縫制

②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後漢書·張衡傳》製造、製作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壓制、控制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統率、指揮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養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 規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規模

2.亡

①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過秦論》 丟失、失去

③燕雖小國而後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④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 《赤壁之戰》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①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堅持、堅決

④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肅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⑥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既、已

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頑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 固然、誠然

4.利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銳利、鋒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快

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有利、條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⑤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⑥商人重利輕別離 《琵琶行》利潤

⑦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 勝利

⑧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 《馮婉貞》有利於

《師說》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負

① 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②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2.使

①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車避匿(牽,拉,引申為掉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動,拉開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僥幸)

② 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③ 則幸得脫(僥幸)

5.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憑借)

②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

③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相當於「而」 )

④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

⑤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么仇也(因為 )

《蘇武傳》

1.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第一個「使」:出使。

(3)單於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2.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 語:說的話。

3.引

(1)虞常果引張勝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4.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張衡傳》

1公

連辟公府不就 (名詞,指三公。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名詞,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此指魯庄公。 )

蓋當蓼州周公之被逮 (名詞,對尊長或平輩人的尊稱。 )

便可白公姥 (名詞,稱丈夫的父親。)

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詞作名詞,公正無私的人。)

公車特徵拜郎中 (形容詞,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副詞,公開。)

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與私相對,屬於國家的)

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殘賊公行(公然、公開地)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腳著謝公屐(對人的尊稱)

2 辟

連辟公府不就(徵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

唇吻翕闢(開,打開)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開辟,開設)

辟邪說(排除,駁斥)

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3 征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名詞,證據,征驗。)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動詞,表現。)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動詞,出征。)

旁徵博引 (動詞,尋求,搜集。)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動詞,徵收,征取。)

公車特徵拜郎中(徵召)

挾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歲征民間(徵收)

4 制

①其牙機巧制(製作,構造)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歸去來兮辭》

1.行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副詞,將,將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六則》(動詞,行走。)

③ 為吾子之將行也 《餚之戰》(動詞,離開,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觀滄海》(動詞,運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動詞,實行,執行。)

⑥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庖丁解牛》(名詞,行為,動作。)

⑦ 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信陵君竊符救趙》(名詞,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詩一種體裁。)

háng

①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絕句》(量詞,排,行。)

② 躡足於行伍之間,而崛起於阡陌之中 《過秦論》(泛指軍隊。)

③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蘇武傳》(名詞,輩分。)

2.引

① 丁壯者引弦而戰 《塞翁失馬》(動詞,開弓,拉弓。)

② 相如引車避匿 《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牽,拉,引。)

③ 引壺觴以自酌 《歸去來兮辭》(動詞,拿來,取來。)

④ 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召請,召引。)

⑤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戰》(動詞,避開,退卻。)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出師表》(動詞,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滕王閣序》(名詞,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歸盡 《歸去來兮辭》(動詞,順著,順隨。)

②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曹劌論戰》(動詞,騎,坐,駕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過秦論》(介詞,憑借,趁著。)

④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動詞,交互,連接)

⑤ 目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 《登泰山記》(動詞,冒著,頂著。)

shèng

①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萬乘《觸龍說趙太後》(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②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餚之戰》(「四」的代稱。)

4.策

① 執策而臨之 《馬說》(名詞,竹製的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歸去來兮辭》(動詞,拄著。)

③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同「冊」,記錄。)

④ 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名詞,策略。)

⑤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名詞,計策,計謀。)

《滕王閣序》

1. 盡:

①賓主盡東南之美 副詞,全、都。

②潦水盡而寒潭清 形容詞,完了、沒有。

③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動詞,死、死亡。

④一肌一容,盡態極妍(《阿房宮賦》) 副詞,最。

2. 勝:

①勝友如雲 形容詞,才華出眾的。

②躬逢勝餞 形容詞,盛大的。

③勝地不常 形容詞,美的、美麗的。

④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動詞,能承受、能勝任。

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並序》)動詞,超過。

⑥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鴻門宴》)形容詞,盡、完。

3. 窮:

①響窮彭蠢之濱 副詞,盡。

②窮睇眄於中天 副詞,盡。

③窮且益堅名詞,因厄、處境艱難。

④豈效窮途之哭 形容詞,走到頭的。

⑤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形容詞,窮困。

4. 舍:

①舍簪笏於百齡 動詞,舍棄。

②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名詞,客舍、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戰》) 古代一天行軍的路程。

④夫人請之,吾舍之矣(《毅之戰》) 動詞,釋放、放棄。

《逍遙游》

1.之:

① 鵬之徙於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 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

③ 窮發之北(助詞,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3.其:

①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

②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③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③ 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陳情表》

1.以

① 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 猥以微賤介詞,憑借

③ 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④ 謹拜表以聞連詞,表目的

⑤伏維聖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 臣以供養無主連詞,因為

2.於

① 急於星火介詞,比

② 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介詞,對向

3.之

① 外無期工強近之親助詞,的

② 臣之進退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年歲小

② 解鞍少駐初程稍稍

③ 少仕偽朝年青時

④ 一時多少豪傑多少

F. 高中文言文中字詞「靡」的總結

基本字義

● 靡
míㄇㄧˊ
◎ 浪費,奢侈:~盪。~費。侈~。
◎ 分散:~散(消滅)。
◎ 古同「糜」,糜爛。

■詳細解釋

【釋義】浪費:靡費|奢費。
【靡費】 mífèi浪費。
〖例句〗我們要提倡勤儉節約,防止靡費。

【釋義】1.順風倒下:風靡 | 披靡 ; 美好:靡麗
2.無;沒有:靡日不思
【靡麗】華麗;奢華
靡1 [mí]
<名> 通「湄」。水邊,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動>
1. 浪費 [waste]
而百姓靡於外。——《戰國策·秦策》
國家靡敝。——《禮記·少儀》。疏:「謂財物糜散凋敝。」
不隨俗靡。——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靡之者。——漢·賈誼《論積貯疏》
2. 又如:奢靡;靡貨(奢侈品);靡靡(華麗而堂皇);靡麗(奢華,美盛)
3. 消失 [die out]
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西遊記》
4. 又如:靡散(消滅);靡碎(散碎)
5. 通「糜」。爛 [rot;fester]
子胥靡。——《莊子·胠篋》
6. 通「摩」。切磋,研究 [compare notes;research]
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
7. 摩擦,接觸 [rub;scrape]
喜則交頸相靡。——《莊子·馬蹄》
另見mǐ
〈動〉
1. (形聲。從非,麻聲(mǐ)。本義:無;沒有)
2. 同本義 [no;not]。
靡,無也。——《爾雅》
靡室靡家。——《詩·小雅·採薇》
靡日不思。——《詩·邶風·泉水》
靡不有初。——《戰國策·秦策》
靡計不施。——《聊齋志異·促織》
靡不畢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又如:靡有孑遺(沒有遺漏,一點兒不剩)
4. 散亂;順風倒下 [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望其旗靡。——《左傳·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漢軍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記》
利夫秋豪害靡國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蟲盡靡。——《聊齋志異·促織》
5. 又如:風靡;委靡;披靡,靡拉(毀損破壞);靡披(草木隨風所至,無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樣子);靡敝(衰敗,敗壞);靡然(隨風披靡的樣子)
6. 蔓延 [spread]。如:靡迤(綿延不絕的樣子)
<形>
1. 細膩;細密 [meticulous]
靡顏膩理。——《楚辭·招魂》
2. 又如:靡密(細密,細致):靡曼(肌理柔膩細致);靡顏膩理(形容美人容顏姣妍,肌膚細膩)
3. 華麗,美好 [tender;fine]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莊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華麗)
5. 緩 [slow]
行邁靡靡。——《詩·王風·黍離》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遲緩的樣子;柔和的樂音)
另見mí
[編輯本段]【常用片語】
靡費 [mífèi]
[waste] 奢侈浪費;過度地消耗費用
除多支靡費外,也似無甚裨益。——清·伊湛納希《一層樓》
靡2 [mǐ]
靡及 [mǐjí]
[not achieve (attain,hit,reach)] 達不到
號呼靡及。——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靡靡之樂 [mǐmǐzhīyuè]
[lewd music or song;beguiling tunes;soft,effiminate music] 古指亡國的聲樂。現指淫靡而不健康向上的庸俗音樂。亦作「靡靡之音」
靡衣玉食 [mǐyī-yùshí]
[extravagant clothings and luxurious food] 美衣美食。形容生活奢侈浪費
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蘇軾《論養士》

G. 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詞意思

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變化,詞義或擴大,或縮小,或轉移,或褒貶色彩發生變化。因此復習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情況。如:江河、親戚、爪牙等

附:古漢語中常見的單音節詞古今異義整理(前古義,後今義)

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惡、兇殘)

加(更;增加) 假(藉助;不真實的)

信(的確;書信) 河(黃河;泛指江河)

櫓(盾牌;劃船的工具) 贏(背負;勝或獲得)

走(跑;不行) 次(水邊、駐扎;量詞)

向(從前;對、朝或偏袒) 窮(困厄、不得志;貧困、窮)

率(一概、全部;率領、輕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來、原則) 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 歸(女子出嫁;回來)

比(等到、緊挨、並排;比較) 渠(他、它;水道)

去(離開、距離;往) 陽(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陽、)

怒(振奮、大鵬展翅起飛的氣勢;發怒)

危(高;危險) 但(只;但是)

略(奪取;簡略) 將(請;將要)

或(有人、或許;或者) 愛(吝嗇;喜愛)

固(本來;堅固) 諸(之於、之乎;眾、各)

擇(區別;選擇) 隱(哀憐、不忍;隱藏或隱瞞)

稍(逐漸;稍微) 誠(果真、如果;真誠)

贊(引見、介紹;稱贊) 拜(授官;一種禮節)

除(授官;除去) 安(養生;安定、安然)

鄙(邊境;輕視或粗俗) 池(護城河;水塘)

摧(傷心;破壞或折斷) 湯(熱水、開水;較濃汁液)

按(查究;壓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極;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齒(年齡、歲數;牙齒) 伐(功業、誇耀;坎)

顧(拜訪;回顧或照顧) 會(恰逢)聚會或會議)

間(參與;中間或間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遷(放逐;遷移) 景(大、日光;景緻或情形)

害(嫉妒;禍害或害處) 攝(整理、整頓;吸取或保養)

遣(休、被夫家趕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冒(塗蓋、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適宜;特殊的或驚異的) 要(邀請、相約;要求)

嚴(尊重;嚴格或嚴密) 卒(死,終於;士兵)

尋(不久;尋找) 章(花紋;文章或圖章)

速(招致;速度快) 寢(醜陋;睡覺)

古漢語中常見雙音節的古今異義整理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門所帶的包裹等)

夫人(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壞人的黨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保養)

山東(崤山以東;山東省) 婚姻(兒女親家;結婚)

非常(意外的變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樹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學者(求學的人;有專門學問的人) 經營(搜集、保存;籌劃、組織)

逢迎(迎接;說話、行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於是(從此;連詞)

從而(跟從、來;因果連詞) 行為(品行是、品行作為;舉動)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

痛心(痛恨;極端傷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顏色(臉色、容顏;顏料或色彩) 智力(智謀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憐(可愛、可惜;值得憐惜) 空中(中間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齡大;排行第一) 首領(頭顱、生命;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可以(可以憑借、可以用;可能或許可) 浩盪(荒唐;水勢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作案(作幾案;進行犯罪活動) 交通(交錯相通;水陸運輸的總稱)

失意(意見不合;不得志) 成立(長大成人、成人立業;開始存在)

縣官(官府;縣令) 告訴(向上報告;讓別人知道)

然後(這樣以後;順承連詞) 果然(飽的樣子;與事實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惡劣) 流涕(流眼淚;流鼻涕)

約束(規約、盟約;限制、管束) 同氣(同胞兄弟;同類)

親戚(內外親屬;族外親屬) 無道(無人談論;沒有道德修養)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國(中原;中華人民共和國)

無論(更不必說;連詞) 左右(皇帝身邊的近臣;方位或約數)

無賴(活潑頑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給……看;上級傳達下級的命令)

感激(感動憤激;深深地感謝) 從容(言語舉動適當得體;不慌不忙)

因為(於是寫;因果連詞)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困境)

開張(廣泛擴大;開業)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時期)

具體(形體完備;明確、不抽象) 痛恨(痛心遺憾;仇視憤恨)

結束(整好裝束;完畢)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為正義而死)

往往(處處;常常) 中間(中間夾雜;裡面)

扶老(拐杖;扶著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為「失敗」;猖狂無忌)

不過(不超過;轉折連詞) 恰恰(鶯啼和諧之聲;正好)

大風(麻風病;大的風) 用心(因為用心;用功或肯動腦筋)

中間(當中夾雜;當中) 烈士(有節操、有抱負的人;為革命犧牲的人)

美人(歌伎、宮妃;美貌女子) 前進(上前進獻;向前行走或思想進步)

肉食(享受優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選擇連詞或者副詞)

致意(抒發心情;表示問候) 會計(聚會商議;財務計算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麼、怎怕;不值得做,犯不著)

無賴(胡作非為、活潑好玩;流氓、無理取鬧)

作文(寫文章;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

形容(形體容貌;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豪傑(有聲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風流(傑出、英俊,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生活浪漫放盪、男女關系不正當)

3、一詞多義

單音的文言實詞大多是多義詞,因而接觸時一要清楚它幾種常規的解釋;二要根據語境判斷句中意義(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是用作名詞還是動詞)。——對這一點要學會推測。

4、詞類活用

這是詞語功能的改變,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關系。詞類活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5、通假

不論是古有其字還是古無其字,只要課本、練習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儲存,尤其是一些常見通假。

H. 高中生文言文字詞,需要背多少分哪些類

1、愛 ①故以其愛不若燕後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親愛 疼愛 ②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 《柳毅傳》 心愛的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史記·陳涉世家》 愛護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 《書博雞者事》 愛戴 ⑤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六國論》 憐惜 愛惜 ⑥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捨不得 吝嗇 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園田居》 喜愛 愛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安定 ②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穩 ③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安逸 安適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左傳·曹劌論戰》 奉養 ⑤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東南飛》 撫慰 安撫 ⑥敬亭亦無所不安也 《柳敬亭傳》 安心 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怎麼 ⑧沛公安在 《史記·鴻門宴》 哪裡 什麼地方 3、被bèi ①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覆蓋 ②幸被齒發,何敢負德? 《柳毅傳》 加在……之上 ③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荊軻刺秦王》 遭受 ④翡翠珠被 《招魂》 被子 ⑤妝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表被動 pī通「披」 ①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 《送東陽馬生序》 穿 ,披 ②屈原至於江濱,披發行吟澤畔 《屈原列傳》 分散,散開 4、倍 ①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鴻門宴》 背棄 ②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更加 加倍 ③ 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 《治安策》 反背 背叛 ④ 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淮陰侯列傳》 背後 5、本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諫太宗十思疏 》 樹木的根 ②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種樹郭橐駝傳》 樹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則何反其本矣 《齊桓晉文之事》 根本 基本 ⑤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 《論積貯疏》 農業 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出入於人歟 《伶官傳序》 推原 考察 ⑦ 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本來的 原來的 ⑧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孔雀東南飛》 本來 原來 6、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 《為學》 邊遠的村邑 ②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左傳 曹劌論戰》 鄙陋 鄙俗 ③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 《孔雀東南飛》輕賤 ④ 孔子鄙其小器 《訓儉示康》 鄙薄 輕視 ⑤ 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滕王閣序》 自謙之詞 7、兵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過秦論》 兵器 武器 ②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兵 《信陵君竊符救趙》 軍隊 士兵 ③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揚州慢》 戰爭 軍事 ④故上兵伐謀 《孫子·謀攻》 用兵的策略 8、病 ①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 《扁鵲見蔡桓公》 泛指疾病 ②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廉頗藺相如列傳》 生病 有病 ③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揠苗助長》 疲勞 困苦 ④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 《訓儉示康》弊病 毛病 ⑤ 君子病無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論語衛靈公》 擔憂 憂慮 ⑥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答衛中立論師道書》 羞辱 傷害 ⑦ 子疾病,子路請禱 《論語·述而》 重病 病重是要這樣的常見文言實詞嗎

I.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有實詞、虛詞啊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麼」
「什麼原因」。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譯作「什麼」「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麼」「怎麼」。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麼」「多麼」「怎麼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成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麼樣」「什麼樣」。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麼」「憑什麼」。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麼辦」「為什麼」。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4)表感嘆語氣。譯作「啊」「呀」。如: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2、介詞:用法相當於「於」。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師說》)
3、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作「就」「這才」「於是」等。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譯作「卻」「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於趙王……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譯作「才」「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譯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作定語或主語,譯作「你的」「你」,不作賓語。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發:發兵)

五、【其】
1、人稱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譯作「他(們)的」「它(們)的」。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主謂短語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主謂短語作主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譯作「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後面多是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一人專心致志。(《弈秋》)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語氣。相應譯作「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猜度,譯作「大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問,譯作「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祈使,譯作「還是」)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譯)
3、連詞
(1)表選擇,兩個「其」連用。譯作「是……還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假設,譯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如: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六、【且】
1、連詞
(1)表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尚且」「再說」,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2)表並列關系。一般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作「一邊」「又」,如: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中山狼傳》)
2、副詞
(1)表動作或情況就要發生。譯作「將」「將要」。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表短暫時間。譯作「暫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七、【若】
1、代詞
(1)、作第二人稱。做主語或定語。譯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連詞
(1)、表假設。譯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可譯作「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軍降者,皆萬戶。(《漢書?高帝記》) 時有軍役若水旱……(《漢書?食貨志》)
3、動詞,像,好像。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⒊「所以」連用
⑴、表原因,譯作「……的原因」。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表根據、依靠或憑借,譯作「……的根據」「……的方法「靠他來」「用來」等。如: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4、名詞: 表處所,地方。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九、【為】
1、介詞:表被動時讀二聲,其它讀四聲。
(1)表對象。譯作「向」「對」等。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涕。(《觸龍說趙太後》)
(2)表替給。譯作「替」「給」等。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時間。譯作「當……的時候」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王安石《上執政書》)
(4)表目的。譯作「為著」「為了」。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譯作「因為」「由於」。如: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論》)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被動。譯作「被」,「為」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有時也可不出現施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被動式 。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助詞:讀二聲,放在疑問句末,表反問,譯作「呢」。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陳述或反問語氣,用在句中,表提頓,相當於「也」。一般譯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譯。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代詞
(1)相當於「之」,作賓語。如: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疑問代詞。作狀語,譯作「怎樣」「哪裡」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兼詞。一種兼「於+何」,作狀語,譯作「在哪裡」。一種兼「於+是」或「於+之」,用在句末作補語,譯作 「在那裡」,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集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4、作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盤盤焉,困困焉……(《阿房宮賦》)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J. 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翻譯易錯點

容易誤解的文言實詞100例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

誤:喜歡 正:吝嗇
(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

誤:按照 正:審理
(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

誤:拜見 正:授予官職
(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

誤:報告 正:回復
(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後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

誤:輕視 正:邊境
(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

誤:城牆 正:軍營
(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

誤:生病 正:擔心,憂慮
(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築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

誤:免除 正:(被)授職
(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於陘。

誤:依次 正:臨時駐扎
(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

誤:完畢 正:通「猝」,突然
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

誤:高興 正:通「促」,趕快
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

誤:安置 正:問候
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

誤:借給 正:寬恕
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成語:嚴懲不貸)
1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

誤:捉拿 正:及,達到
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成語:力有未逮)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誤:恩德 正:感激
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

誤:上去 正:當即
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鍾離)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國志)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

誤:典籍 正:主管
賈黃中先後共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傑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

誤:標點 正:刪改
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

誤:許多 正:稱贊
許多人都稱贊他的品行,接連幾次徵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20.太祖知其心,許而不奪。

誤:奪取 正:強行改變
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許他而沒有加以強行改變。
21.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誤:阿附 正:偏袒
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法,是不能容許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許膏腴。

誤:討伐 正:誇耀
宋弁生性喜好自我誇耀,自認為門第高貴。
23.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誤:富裕 正:眾多
音樂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眾多,都不過是供自己一個人享受罷了。
24.所犯無狀,干暴賢者。

誤:干涉 正:冒犯、沖犯
我們所做的太無理,侵擾了賢良。
25.致知在格物。

誤:標准 正:推究
豐富知識的方式就在於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規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誤:改換 正:經過
漢朝想派使者去聯絡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經過匈奴統治區。
27.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

誤:購買 正:重賞徵求
公孫瓚聽說這件事非常憤怒,重賞捉拿田疇,最後將他捕獲。
28.齊將馬仙埤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誤:規勸 正:謀劃
齊將馬仙埤讓各座營寨相連逐步向前推進,謀劃解除對義陽城的圍困。
29.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

誤:經過 正:造訪、探望
他舅舅李常造訪他家,取出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
30.吾君優游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

誤:遺憾 正:怨恨
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法;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沒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去不早耳。

誤:怨恨 正:遺憾
不離去,項羽必定會殺掉范增,只是遺憾他沒有及早離開罷了。
32.命下,遂縛以出,不羈晷刻。

誤:羈押 正:停留
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綁上押出來,片刻也不停留。
33.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

誤:憎恨 正:妒忌
孫臏來到魏國,龐涓擔心他才能超過自己,妒忌他。
34.曾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

誤:節省 正:年成不好
吳遵路曾經預先在吳地買米,用來防備年成不好。
35.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

誤:簡略 正:選拔
你可以選拔聰明有知識的年輕人,想派他們去從師學習。
36.時楊素恃才矜貴,輕侮朝臣。

誤:憐憫 正:誇耀
當時楊素依恃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輕視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誤:禁止 正:禁令
王景於是讓人在石碑上刻下誡辭,使百姓知曉法典禁令。
38.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

誤:捐助 正:撤除
(吳起便)申明法度,賞罰分明,撤除冗餘官員,廢除疏遠的王族的爵祿。
39.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於是刊章討捕。

誤:刊登 正:刪除
(朱並)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為朋黨,朝廷於是下詔(刪除告發人姓名的捕人文書)搜捕張儉等人。
40.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誤:戰勝 正:能夠
好好開始的的確很多,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實在很少。
41.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

誤:講課 正:督促
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閑暇的時候還督促孩子們學習。
42.上令朝臣厘改舊法,為一代通典。

誤:逐步 正:訂正,改正
皇上命令朝臣整理改正舊的法令,作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離秦之酷後,(曹)參與休息無為。

誤:離開 正:通「罹」,遭遇
但是百姓遭遇秦國的殘暴統治後,曹參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無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

誤:命令 正:美好
(魏國)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
45.民不勝掠,自誣服。

誤:掠奪 正:拷打
那個州民經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伏罪了。
46.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

誤:違背 正:迎著
沒有問候(袁閎),迎著便說:「你們地方有位顏子,你認識嗎?」
47.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

誤:停止 正:通「疲」,疲乏
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就會人馬疲乏,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48.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

誤:妻子 正:以女嫁人
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
49.屬與賊期,義不可欺。

誤:期限 正:約定
我剛才已經跟賊人約定好了,根據道義不能欺騙他們。

更始時,天下亂,(劉)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後賊復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與母俱匿野澤中。平朝出求食,逢惡賊,將亨之,平叩頭曰:「今旦為老母求菜,老母待曠為命,願得先歸,食母畢,還就死。」因涕泣。賊見其至誠,哀而遣之。平還,既食母迄,因白曰:「屬與賊期,義不可欺。」遂還詣賊。眾皆大驚,相謂曰:「常聞烈士,乃今見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於是得全。

50.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

誤:親人 正:父母
父母不認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納我,賓客拋棄我。
51.出水處猶未可耕,奏寢前議。

誤:睡覺 正:息,止
已經退水的田地還不能耕種,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議。
52.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

誤:貧窮 正:困厄,不得志
因為我當時處境困厄,只有貞甫相信我。
53.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

誤:權利 正:暫代官職
(天會)十年,考中狀元,被授官右拾遺,暫時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順時政,勸督農桑。

誤:勸說 正:勉勵
勸勉順應時代變化,勉勵督促從事農桑。
55.議者皆然固奏

誤:這樣 正:認為……對
議事的人都認為竇固的上奏是對的。
56.至朝時,惠帝讓參曰。

誤:謙讓 正:責備
到了上朝的時候,惠帝便責備曹參說。
57.彥章武人不知書。

誤:文書 正:文字
王彥章是一個軍人,不識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誤:私自 正:偏愛
文帝說:「你不要說了,我偏愛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誤:迅速 正:招致
(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

誤:惋惜 正:悔恨
受到張儀的欺騙,大王一定會悔恨的。
61.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爾廷毀我!」

誤:期望 正:埋怨、責怪
絳侯埋怨袁盎說:「我與你兄長友好,如今你卻在朝廷上毀謗我!」
62.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

誤:危險 正:端正
那些人都很隨便地蹲坐互相面對,茅容獨自端正地坐著更加恭謹。
63.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誤:輕微 正:如果沒有
呂後看見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說:「如果沒有你,太子差點就被廢掉了。」
64.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

誤:陷害 正:欺騙
從沒有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騙(我們)的。
65.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誤:遺留 正:贈送
如果我真能到那裡,返歸漢朝後,漢王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會多得無法說盡。
66.性剛嫉惡,與物多忤。

誤:事物 正:別人
生性剛烈,嫉惡如仇,與別人多有抵觸。
67.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

誤:休息 正:增長
因此百姓能夠安心地居住下來並從事他們的職業,住戶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長。
68.大業中,倫見虞世基幸於煬帝而不閑吏務。

誤:清閑 正:通「嫻」,熟習
大業年間,封倫見虞世基被煬帝寵幸卻不熟習為官的政務。
69.彧據案而立,立素於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

誤:接受 正:懷恨
柳彧手按幾案站立,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審問楊素的犯罪事實,楊素從此懷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魯,妾不衣帛。以約失之者鮮矣。

誤:新鮮 正:少
季文子輔佐魯國,妾不穿絲綢衣服。因節儉而犯錯的人少啊。
71.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

誤:感謝 正:謝罪
大家都叩頭謝罪,到期沒有敢違約的。
72.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誤:書信 正:信使
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聽到信使到來,都顯得拘謹。
73.乾寧三年,充武寧軍留後,行潁州刺史。

誤:巡行 正:代理
乾寧三年,充任武寧軍留後,代理潁州刺史。
74.變不形於方言,真台輔之器也。

誤:形勢 正:表現
內心變化不表現在言語上,真有做高官的氣量。
75.階疾病,帝自臨省。

誤:察看 正:探視、問候
桓階患病,曹丕親自前往問候。
76.既往,未及反,於是遂斬庄賈以徇三軍。

誤:曲從 正:示眾
已經派人前去報告景公,還沒來得及回來,穰苴就斬了庄賈來向三軍示眾。
77.尋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誤:找尋 正:不久
不久賜給他一支鼓吹樂隊,並宣召他入宮值班。
78.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

誤:儒雅 正:平素、向來
文長既然向來不與時風調和。
79.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誤:厭惡 正:滿足
秦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地將雙腿移到席前。兩人長談幾天還不滿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興以百騎邀之,殺千餘人。

誤:邀請 正:半路攔截
趙方派遣孟宗政、扈再興率領一百騎兵去半路攔截敵軍,殺敵一千多人。
81.一時富貴翕嚇(翕(xī)嚇:顯赫),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

誤:改變 正:輕視
我一時間失去了富貴,眾人看了驚駭不已,但貞甫卻不因此而輕視我。

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峰之勝。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崑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於此。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82.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少知名。

誤:擔憂 正:父母的喪事
他的品性最講孝道,在家為父親守喪超過了常理,因此年輕時就有了名聲。
83.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

誤:游覽 正:交往
田叔為人苛刻廉潔,並以此自得,喜歡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

誤:尤其 正:指責
看的人見到情況這樣,就來指責那個地方,那也太不通曉事理了。
85.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

誤:角落 正:邊疆
(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事業布滿邊疆。
86.國家無虞,利及後世。

誤:欺騙 正:憂患
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後世。
87.數決疑獄,庭中稱平。 誤:牢獄 正:案件
多次判決疑難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稱。
88.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

誤:遇到 正:對待
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無論年長年幼,都一樣對待。
89.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誤:給予 正:結交
輪扁,是斫車輪的人啊,可是讀書人結交他。
90.時始詔民墾荒,閱三年乃稅。

誤:察看 正:經歷
當初皇帝下令百姓開墾荒地,經歷三年才收稅。
91.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誤:贊美 正:輔佐
公琰志向忠誠儒雅,應當是能與我一起輔佐君王成就帝業的人。
92.我則天而行,有何不可!

誤:准則 正:效法
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麼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

誤:盜賊 正:毀害
你既然不種田,卻輕慢毀害別人的稻穀!
94.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後事。

誤:了解 正:主持
高祖起兵將入洛陽,把崔暹留下來輔佐高琛主持後方的政務。
95.每讀書至治亂得失。

誤:整治 正:太平
每次讀書讀到有關國家太平、禍亂、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
96.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

誤:給予 正:招引,引來
魯侯聽到這事,大為驚奇,派上卿帶上厚禮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

誤:屬於 正:寫作
賈誼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在郡中聞名。
98.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

誤:文字 正:養育
催租不騷擾,這是催租中的撫恤(愛護養育)。

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邢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

99.往年春,漢族淮陰。
誤:家族 正:滅族
去年春天,漢王將淮陰侯滅了族。
100.上聞而譴之,竟坐免。

誤:坐著 正:獲罪
皇上聽到歌謠就責備梁彥光,最終獲罪被免官。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文言文詞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