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

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30 21:29:23

高中語文教學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展過程,整體感知,形成整體印象,然後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後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簡單地說,閱讀教學應該遵循「整體——局部——整體」這樣一個閱讀規律。
本文所指的「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是指學生通過課文的文字表達,獲得關於閱讀文本的形式和內容的初步印象,是對文章初步的領悟和體會,它是「深入局部」的先決條件,是揣摩語言的基礎,是進行其它一切學習的前提。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整體感知」存在的誤區
自《新課程標准》提出「整體把握」之後,我們已經越來越重視以簡馭繁地把握整篇課文,通過對文本精巧的處理,讓學生逐漸形成對課文主線的把握能力。但對怎樣立足教材,進行有效地整體感知,很多老師很迷茫,無從下手,具體表現在:
1、匆忙研讀,淺嘗輒止
有的教師對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所忽視。才初讀一遍課文,教師就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結果,學生所說的只是些枝節、瑣碎的東西,所提的問題比較膚淺,對主要內容的感知也比較片面。
2、注重內容,忽視形式
很多教師在整體感知課文時,往往只注重課文內容,而忽視了言語形式。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句、段、篇的結構和恰當的表達方法來顯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3、放任自流,缺乏指導
課堂上,教師往往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來整體感知,由於教師缺乏方法的指導,學習的提示,放任自流,學生的學習往往是不得要領。
二、整體感知的要義
1、學生是閱讀行為的發出者,是閱讀的主體
基於這一認識,整體感知必須以學生主動自覺的閱讀為前提,教師的作用在於調控目標,積極引導,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和興趣。
2、整體感知強調閱讀的整體性
這里的「整體」大體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學生對課文有一個認知的整體;二是指閱讀時要著眼於主幹,對課文能「觀其大略」;三是能夠整合課文,把比較多的內容綜合起來,對幾種事物、幾個部分、幾個階段具有一定的綜合關照能力。
3、整體感知不適合所有課文
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視具體情況而定。王榮生先生指出:「整體感知的完整表述應該是——用整體感知的方式閱讀適宜於整體感知的文本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三、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的策略
筆者認為,「整體感知」並不等於學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師引導的。一名稱職的語文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實際,創設有效環節,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材料內容和形式),讓課文中的「人」有個整體形象,讓課文中的「事」有個整體概念,讓課文中的「景物」有個整體輪廓,讓課文中的「問題」有個整體思考,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課文。
(一)、把握主要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閱讀文章的第一步應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讀階段,必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語言,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地了解。但是,由於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條理的,所以,閱讀後必須要歸納、整理、概括、提煉,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優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1、抓基本要素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引導學生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並合理組織它們,就是文本的主要內容。
2、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有的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3、題目擴展法
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武松打虎》
師:課文預習過了吧,誰能根據課題,用一句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生:武松在景陽岡上打死了一隻老虎。
師:打虎之前,武松在干什麼?
生:武松在酒館里喝了十五碗酒。
師:武松又是怎麼打死老虎的?
生:武松用拳頭打死了老虎。
師:用拳頭打死的,我們可以用這個詞語:赤手空拳。誰能把這些內容連起來說完整?
這篇課文很長,讓學生根據課題,用一句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一篇冗長的文章就在學生的頭腦中轉化成了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主要片段,使學生整體把握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4、抓關鍵詞
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關鍵詞不可忽視。課文中的有些關鍵句往往對課文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系,整體推進。
5、抓人物關系
有些寫人的文章,只要引導學生了解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就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天上偷來的火種》是新教材第九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取材於希臘神話。課文中出現了「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宙斯、海格立斯」這幾位神的名字,這些名字不僅難讀,而且學生也不了解。但是,教學時,如果我們能理清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也就掌握了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來整體感知並概括交流。(1)課文我們已經預習過了,文中出現了哪幾位神?邊交流邊板書,並追問學生: 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宙斯?海格立斯?(通過交流或藉助課文後面的注釋,對人物有個初步了解)(2)課文按偷取火種的起因、經過、結果,可分為四個部分,他們分別可概括哪四個部分?(板書:無火——偷火——受罰——獲救)(3)根據人物之間發生的事情,連起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整體感知時,通過預習交流,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人物的行為表現已經清楚了,通過這個活動,既讓學生理清人物關系、情節,又自然地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二)、把握結構思路
1、探尋文本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聖陶)。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閱讀,才能准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構思文章的匠心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功力。思路常通過線索和脈絡來表現,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師要能組織學生探尋思路,穿成網路,連成提綱,進而把握全文內容。
2、了解結構布局
結構布局是解決文本「言之有序」的問題,在實施整體感知時,也可以抓住文本結構布局來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三)、把握情感因素
教材中蘊孕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時把握這些情感因素,開掘情感的源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達到忘我的境界。
1、奠定情感基調
不同的課文表達著作者不同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發豪放,或凝重深沉,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作為教師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階段,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局、整體角度去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層次
古人雲「情者文之徑,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於「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理清情感層次,讓學生整體感知情感的變化,有助於學生正確體驗、感悟、理解。教學時,唯有理清了這條情感線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辯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綜上所述,「整體感知」是「深入局部」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們要在「教」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指導他們以正確的方法,對課文進行充分的「整體感知」,然後以感知的收獲指導進一步的學習,提高我們閱讀教學的效率。

② 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起來,要把握哪些原則

一、實驗指導思想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實驗旨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開拓學生寫作視野,進行思維與語言訓練,指導學生進行鑒賞與修改,從而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效率。
二、實驗原則
1、目的性原則:提高作文教學實效性是目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手段,是工具。工具服務於教學。在實驗中警惕喧賓奪主的形式主義,始終圍繞教學需要運用手段。
2、成本性原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尚有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實驗中,應考慮手段使用的成本,要選取最有效最省時省力最經濟的手段。這就意味著應該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找到成本最低的手段。
3、可行性原則:一項教學實驗應具有前瞻性,但也要考慮可行性,這樣才有實施的可能,才具有現實性。目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進入了高中校園,但設施的覆蓋率尚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求。教室可利用的手段是「三機一幕」;多媒體教室基本上每校一個,使用的時間仍有限制;網路教室主要用於信息技術教學,其它學科的使用很難介入。因此,在實驗中要立足現實,創設可能辦到的機會,力求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傳統手段結合起來,以期實驗達到較為圓滿的效果。
三、初步探索
本學期,就作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這一實驗課題,我研究與實驗的方向是:整合的方向與方式。即: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需要哪些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材料,反過來思考的是現有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給高中作文教學提供哪些有益的材料與渠道。經過一學期來初步的研究與思考,我覺得從手段與材料的類別上分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1、藉助網路圖片進行作文教學
圖片是靜止的瞬間,無論是攝影還是漫畫,都凝結者作者的觀察與思考,是對生活的一種審美的觀照。藉助網路上豐富的圖片,可以引領學生觀察自然與社會,進行審美想像與哲理思考,從而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並把這種敏銳的觀察與捕捉延伸到他們周圍的現實生活中來。根據圖片的不同類型,可以進行如下不同的訓練:
①風景類圖片——詩意地表達
由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語文論壇」上曾經發表過劉德福老師的系列詩歌《畫一首詩》,均是選取一些風景圖片或個人相片為題材創作的詩歌。我將其收藏,並製成課件《畫意詩情》,引導學生欣賞詩畫,感悟如何觀察圖畫,從中得到審美的感悟,進而進行審美聯想與想像,最終完成詩意地表達。當然這樣的訓練並不一定要指向詩歌的寫作,學生也可用散文化的詩句來表達這一種感悟,重要的是通過此訓練來培養學生審美的眼光與習慣,讓學生認識到處處有語文。

②漫畫類圖片——哲理性表達
漫畫總是用誇張或變形的手法,擷取生活的瞬間,深刻而藝術地反映社會、人生,寓哲理於形象之中,是學生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漫畫作文並不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無疑給漫畫作文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素材和更為廣闊的空間。利用網路上搜集的漫畫,既可製成課件進行多媒體作文教學,也可輸出到紙質媒介在教室訓練,既可進行漫畫點評式的片斷積累,也可以漫畫為素材進行整篇作文訓練,更重要的是通過漫畫這種素材可以引領學生更深入觀察與思考,為學生打開觀察生活,啟迪思想的一個新的窗口。

③紀實類圖片——深情地表達
清華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韓軍年初曾上過樣一節作文課:它選取了一些2004年網路流傳的有關社會世象的經典圖片,指導學生進行以「有一種××叫××」為句式的說話訓練,譬如說:有一種童年叫辛酸;有一種吶喊叫震撼;有一種差別叫貧富等等。之後讓學生交流讀圖體會,在課堂上有些學生流下了深情的眼淚。這種藉助新聞紀實類圖片的作文課,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低層,激發學生的情感,突破了學校「象牙塔」式的封閉教育,給作文教學注入了真情的活力。

2、藉助網路新聞時評進行作文教學
時評是當下媒體上比較時時興的一種文體。網路上也有諸多的評論網站,如:「新華言論、人民網觀點、紅辣椒評論、管窺天下、浙江潮評論、千龍評論、金虎時評、千龍評論、南方評論」等等。時評大多以突發的社會事件為背景,有感而發,貼近生活。教師通過對時評話題的篩選,可行成一個較好的寫作訓練系列材料。很多著名的評論網站上還有諸如:周刊、特別策劃、觀點交鋒等欄目,往往圍繞一個新聞事件而選取多篇時評,這樣的材料便於在比同求異中促進學生的辯證思維,積累素材,啟迪思想,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
時評往往由一個新聞事件而引發,因此,可先向學生提供新聞背景,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動筆成段成文,之後可印發名家的不同角度的時評,從而使學生學人之長,在比較吸收中鮮活的語言,豐富的思想,較快地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幾年前,語文名家趙謙祥曾經利用CCTV的東方時空欄目指導學生寫作時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現在藉助網路這種媒體來進行時評寫作,我認為比他當年的條件更為優越。

3、藉助大屏幕進行作文評改
面批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作文水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傳統的面批交流是一對一的,涉及面窄,教師工作量大,實效性小。借用多媒體手段的大屏幕進行作文評改,大大節省了教師的勞動時間,提高了作文鑒賞與評改的實效性。
本學期,我曾進行過一次這樣的實驗,以《作文句段鑒賞與修改》為題,上了一節作文講評課。講評展示所用的語段材料均來自城關中學高二、四班的一次學生作文,提前選好語段材料,由學生在機房輸入,教師整理後,形成課件,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這節課容量大,實效性高,在校級賽教中獲一等獎。其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即時互動的特點,學生討論後,教師的圈點批畫是即時現場完成的,從而大大增強了訓練的實效性;大面積地從學生作文中選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指導的針對性與激勵性。
以下是這次教學的有關材料:

③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從字面上不難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首先是自學,即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這里的「自學」也是多樣性的,並不是把學生局限在課本與教材中,;第二個環節是合作學習,也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這個階段以討論為主,老師把握課堂的走向和氣氛,調節刺激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生則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說出自己在自學中遇到的疑問及不解之處,在與同學與老師的交流討論中獲得答案。最後是探究學習,即老師在學生此時學習的基礎上延伸發散,引導學生把思維擴散開,以便實現更高一點的教學目標。「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三個環節,即有承接關系,又有遞進關系。能最大限度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理念,在學生的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語言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與臨場應變能力。在此期間,不僅需要教師的現場調控和指揮,也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思考,那麼這種教學模式就發揮不出它的優勢。

2 情境教學

高中小說有其獨特的體裁特點,即它的篇幅相對較長、人物多而復雜、情節沖突大,所描繪的社會環境廣闊。只有契合小說的體裁特點而來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情境教學應用於小說教學中,更能凸顯小說獨特的情感魅力。情境教學所針對的是現如今比較突出的小說教學現狀,如小說教學中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情感能力的培養;重結構的解讀而忽視審美的欣賞;重細節技術的鍛煉而忽視整體的感知。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導入和創造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發言並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小說的體裁相互結合,具有很高的教學效率。情感是小說情境教學的關鍵。在教師創設的具體情境里,讓學生感知文學作品裡的所表現出的或激烈,或柔和,或婉約,或豪放的感情,在了解品味這些情感的同時,領悟自己在生活中應該怎樣為人處世。同時,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所創設情境的適度性和延伸性。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維度設計合適的教學過程。另外,體驗小說的情感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走出文本,把所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把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語文單元整合式教學需要和精講配合使用嗎

近年來,綜合性學習單元,在語文教材改革發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體現課程標准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單元設置,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境和學習空間
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它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教學要把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統一起來,它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標對語文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養信息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形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已在語文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核心領域中的應用也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實踐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運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條件進行各種語文教學的有益嘗試、探索,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把學生培養成信息時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提高,語文教學已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嶄新時代,教師運用多媒體對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影視等的綜合處理,達到了聲、圖、文並茂的情景教學效果,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更為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寬廣途徑。
1,、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情境。
大量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創造了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取代傳統的「黑板+粉筆」模式提供了條件,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系統進入教學領域,語文教學再不是填鴨式滿堂灌,語文課堂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投影、錄像、音樂、計算機動畫等為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從而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和熱情,甚至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行個別化教學,在一種創造性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春》一課時,首先利用聲、情、圖、文並茂的錄音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課文錄音的示範作用,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放錄音,學生聆聽欣賞課文錄音並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試著讀,以錄音教學創造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聆聽欣賞中走入春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鑒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情趣,更為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打下了堅實基礎。接著我又利用投影、計算機動畫並配上音樂效果等製作展示一幅幅春天的圖畫,讓學生在一種有效的情境中走入朱自清筆下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中,讓學生在一種極具形象的感官中獲得對春的體驗,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以較好的教學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以多樣的教學模式突破教學瓶頸。
傳統語文教學有它良好有效的一面,但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迫切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介入到語文教學中來。而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也改變了語文教學一人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使以投影、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的演示為主體的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成為常態,使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形象、新穎,易於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教師、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較大變化,語文的課堂真正變成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教師成了課堂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學生成了知識的獲得者、建構者,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遠程教學模式的蓬勃發展,教師作為信息的提供者,利用多種計算機語言組織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動態三維模型,利用它們之間的關聯編寫教學課件,創設學習情境,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器以主動探索的方式學習,從而在與外界交互的活動中獲得與建構新的知識,真正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例如我在教學《看雲識天氣》一課時,利用幻燈片、動畫、動態三維模型演示雲層的變化過程及天氣變化狀況,就讓學生對如何看雲識天氣有了直觀而形象的理解,我再配以通俗的講解,課文的重點、難點便迎圖而解了。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一貫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文本資料,補充文本資料,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從而讓學生自如運用各種聲像信息,有效突破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啟發思維、接受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生語文素養,真正實現了教學模式的突破。
3、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活學習思維。
現代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讓教學的資源更豐富、教學的形式更多樣,教學的內容更寬廣、教學的效果更顯著,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以更大空間的提升。今天的「教材」已經成了「學材」,語文教學要求給學生的東西更多了,但是很多以前要在課堂講授的東西已經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得,課堂則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為主。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思維,也讓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質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搜索、下載與文本內容有關聯的文字、圖片、聲像等資源,讓學生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故宮建築有了直觀而形象的理解,這些也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讓現代語文教學課堂變得生動而活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也特別注重運用多種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想像力,增強學生記憶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注意力,從而向課堂45分鍾要效果,達到語文教學效果最大化。
4、利用創新的教學結構激勵自主學習。
何克航教授曾指出: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主要之一,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構「主導——主體」教學結構。信息技術進入語文教學,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多種教學功能,創新教學結構,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演繹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如「方法、滲透、領悟、小結、運用」方法指導模式,「一讀為主、情境體驗」賞讀模式,以體驗、探究為核心的「綜合性學習」的模式等,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在我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設計分三個環節:誦讀——研讀——鑒賞閱讀。首先第一個環節:誦讀,欣賞《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課件中的朗讀,課件運用大量聲像資源創設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激發了學習動機,然後在教師誦讀方法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誦讀,既可以根據文本字詞解釋、思路、藝術特色分析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也可通過課件欣賞誦讀,隨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讀競賽,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個環節:研讀,首先對所學內容進行檢測,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狀態並加以個別指導,然後有針對性提出問題,鼓勵學生以小組協作方式探究學習,並且充分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教學資源解決問題。第三個環節:鑒賞閱讀,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剛才鑒賞分析課文的方法去鑒賞閱讀課件中舒婷的《思念》一詩,分析器其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同時完成相關訓練題。通過這樣一些教學結構的創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漸漸有了質的飛升。
因此,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與傳統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能夠優化語文課堂,優化教學資源,優化學習環境,優化教學結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利於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和培養各種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努力尋求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以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⑤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作者以「我」為敘事對象有什麼效果,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合作,相對的是「被動學習」,使學生對於自身水平進行自我反省,教師應當改變教學模式,包括押韻和語言等、讀。另外,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並不是所有的科目和知識的傳授都能夠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盡情發揮學生的想像,增強自我意識、自我強化,採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這時可以適當補充詩歌的押韻知識作為拓展,教師也應該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朝著主題思想方面思考,團隊之間互相合作幫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使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打開思路,小組內成員的交流討論使學生的競爭精神得到培養,學生自主獲得材料更有助於加強學生知識掌握的牢固性,積極地進行思考,並通過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學生在實踐和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文化,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最後進行交流和總結,在應試考試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評價立場中立,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並做批註,豐富課外生活,「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探究學習強調參與,例如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其有效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獲得擴展性材料並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分享,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二。在整個過程中,因此,在某些注重基礎知識的課程上仍然應該進行一些「授受」的方式.文章中有很多環境描寫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講,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查和收集信息,而且便於討論:(一)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團隊成員為了提高團隊的總體成績會共同努力,給每個學生自我反思的空間。合作學習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解決問題、品德情意等許多范疇」,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師生互動課堂教學中。(二)「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技能和學習態度的全面發展,進而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有了廣泛的應用。一。語文: 1,學生應當更多地參與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並提出問題教師應當事先以教案的形式布置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和實踐發現問題,最後由教師點明主旨、自主學習。學生往往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並且這種模式強調師生互動。 1,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互相交流借鑒。詩歌講究知人論事,以下選取比較典型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間選取優秀的範文供學生之間閱讀欣賞。自我監控是指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種觀察。因此.祥林嫂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嗎、寫,能夠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創造一種學術或者研究的氛圍,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文學,這種教學模式更加註重學生在團體小組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簡言之,提高口語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 2,不能只用對錯來評判,獲得深層的情感體驗,指的是學生在某學科領域或者社會生活中選擇素材和研究主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張弛有度,以小組為單位在正式上課時反饋給教師,還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此外,提高審美水平教師事先為學生設定好名家作品文章.欣賞美文,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表達,從而促使學生獨立思考,這種教學模式也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教師應當提醒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培養合作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為什麼祥林嫂的死亡會放在最後點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3。 (三)對學生的語文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例如在講解《香菱學詩》這一節時,只注重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國的課堂教學現狀是仍然存在「填鴨式」,其中會涉及詩歌的結構和寫作要求,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新課標對於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准,為教師的授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作為一項基礎性學科、自我指導,從而使學生獲得情感。三,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審視和評價,並做了積極地思考,各抒己見.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供教學內容這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根本變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學習中的認識過程,不僅是對作文水平較高同學的肯定。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風格的清新。另外,給學生思考空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格外注意評價用語、「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概論(一)「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最好建立專門的素材本。(三)「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 1,成員之間能互相彌補不足: 1,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自我監控。總而言之、「機械學習」,這個問題切口較小,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更加深刻和牢固。探究學習,發揮其在交流溝通和審美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各小組之間的互動交流討論,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相互之間解決其他小組的問題,使知識靈活運用,具體探究例如,為作文寫作積累素材,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交流並當眾做分析,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包括聽,更應該拓寬學生的視野,這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提出問題,但是對於情感的把握則屬於較為深層的方面,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原先的教師「授課」: 1、「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表現語文是中學生的母語課程,還有利於創設一種學術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氛圍,不能僅僅停留在應試的層面,因此。探究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將學生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團體競爭。 2,以往是以個人掌握特定的知識技能的心理過程來理解的,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自主探究,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更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一定的運用並取得了有效的成果。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說明學生深入研讀了這篇文章,避免教師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這里以高中語文中的重點篇目《祥林嫂》為例,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造,作為一門高中的基礎性學科,不僅有利於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語言的含蓄。 2。這一模式的有效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適用於高中的語文教學並得到了有效運用,保證教學構成中的公平性。(二)針對問題。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主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灌輸式」教學。 2,根據新課程理念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這些環境描寫都有什麼作用。(五)因勢利導,多種方式並舉,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案的形式進行、經驗? 2,終身學習,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另外、共同學習,還可以激勵其他同學向其學習,這一模式的運用.積累素材提倡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積累素材並進行及時記錄,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更應該注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戴望舒的《雨巷》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提出問題,教師應當改進教學方式。(四)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結語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採用「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忽略了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他主學習」,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講。高中語文教學在落實這一教學模式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⑥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啟與發中把握學習的重點,達到教學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要求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那麼,如何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

一、鑽研教材,尋找教學的突破口

有的教師把啟發式教學單純地理解為採用提問的方式灌輸知識給學生,而學生只是機械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不發揮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學的知識。這主要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鑽研、尋找教學的突破口這個重要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要求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將教學任務轉化成若干知識點,並輔之以恰當、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想幾個問題來提醒學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學,要側重其特點和感情,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教學,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而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好動、愛爭辯的特點,設計一些爭論性的問題,在議論中把握文章的要求,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討論逐漸深入,最終形成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失街亭》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街亭失守是馬稷之過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課堂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另外,教師還可採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像,設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自己能做些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說出來或寫出來,再與課文相對照,體會文章的特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學生揣摩課文以後,教師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難點、重點問題。

二、精心構思,設計恰當問題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因其教學思想在不斷變化、豐富,啟發式教學也是如此。如:提問—回答是啟發式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班級、年齡,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設計的問題應是具有提示性、隱蔽性、可創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統一。所謂提示性,是教師的提問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觀的特點;問題的隱蔽性,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得出答案;問題的答案要具有可創造性,能啟迪創造思維,使學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點。

三、開拓思路,輔助多種教學手段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學生設計和提出問題,還應輔之以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教《阿Q正傳》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上《〈吶喊〉自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查閱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讓學生編演其中的一些片斷。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逐漸深入的,有如剝筍般將文章的內涵、事物蘊含的道理呈現在學生面前。它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種從現象剖析本質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實現有效自學,尤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自讀篇目,這是學生運用啟發式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實驗田」。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應當恰當地選擇,並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取得實效。

⑦ 幾種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啟與發中把握學習的重點,達到教學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要求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那麼,如何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一、鑽研教材,尋找教學的突破口有的教師把啟發式教學單純地理解為採用提問的方式灌輸知識給學生,而學生只是機械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不發揮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學的知識。這主要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鑽研、尋找教學的突破口這個重要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要求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將教學任務轉化成若干知識點,並輔之以恰當、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想幾個問題來提醒學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學,要側重其特點和感情,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教學,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而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好動、愛爭辯的特點,設計一些爭論性的問題,在議論中把握文章的要求,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討論逐漸深入,最終形成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失街亭》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街亭失守是馬稷之過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課堂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另外,教師還可採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像,設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自己能做些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說出來或寫出來,再與課文相對照,體會文章的特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學生揣摩課文以後,教師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難點、重點問題。二、精心構思,設計恰當問題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因其教學思想在不斷變化、豐富,啟發式教學也是如此。如:提問—回答是啟發式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班級、年齡,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設計的問題應是具有提示性、隱蔽性、可創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統一。所謂提示性,是教師的提問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觀的特點;問題的隱蔽性,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得出答案;問題的答案要具有可創造性,能啟迪創造思維,使學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點。三、開拓思路,輔助多種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學生設計和提出問題,還應輔之以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教《阿Q正傳》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上《〈吶喊〉自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查閱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讓學生編演其中的一些片斷。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逐漸深入的,有如剝筍般將文章的內涵、事物蘊含的道理呈現在學生面前。它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種從現象剖析本質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實現有效自學,尤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自讀篇目,這是學生運用啟發式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實驗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應當恰當地選擇,並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取得實效。

⑧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種整合關系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於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開。由於對新教材的編寫缺乏了解,再加上受傳統教材慣性思維的影響,老師們面對嶄新的蘇教版教科書,各種新問題隨之而來。課堂教學中怎樣利用好高中語文教材,正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對新課程新教材有個宏觀的認識,進行整體上的把握,進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整合以下幾種關系。一、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上。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通過文質兼美的高品位文本、優化合理的教材結構和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程標准》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還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審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內涵的熏陶,力圖糾正傳統課程的工具化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首先,語文的人文性是在語文的工具性實現過程中才得到體現的。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首先實現其工具性才具有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會模糊它自身的學科特徵,人們在上個世紀就有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的教訓。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審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體現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礎上體現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應該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間是和諧的融合,而不是機械的相加。老師在備課時,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體現人文性,強調人文性還要不要去進行基礎訓練。實際上這兩種考慮都人為割裂了二者的關系。舉例來說,我們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時,評點過程中,品讀了課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體會了作者對北平的贊美和思念之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這已經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專設一個活動,圍繞熱愛故鄉的問題去展開討論,豈不是畫蛇添足嗎?再次,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程並不是不重視基礎知識和能力,只重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是要擯棄過去那種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樣地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把三維目標提高到同等地位。總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語文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因為沒有工具性,人文性就無法體現;舍棄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也將失去意義。二、關於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確立的共同培養目標引入三維的課程目標,即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改變了過去單純從知識技能一個維度制定目標的傾向。這些要求,與過去的大綱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識的進步。盡管教學目標要求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陳述,但老師不能機械地每堂課都要按照三個維度去設計,而應僅把三維目標當作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一條重要原則,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來確定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們之間的整合關系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會主動地獲取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只有培養起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無限地發展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把三個層面的目標割裂開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總是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脫離一定知識而形成能力和脫離一定能力而獲得知識,都是一廂情願的事。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並非每堂課都要完成上述目標,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應有所側重,也要考慮上述三維是互相交織,融為一體的。三、關於三種呈現方式的整合關系《課程標准》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引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書的編寫體現了這些要求,力求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對傳統的高中語文課本編寫方式,進行了全面的理性審視,拓展視野,開發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了「文本研習」、「活動體驗」、「問題探究」三種全新的呈現方式。三種呈現方式的關系是彼此交叉相融,側重點又各不相同。無論是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的「活動體驗」,以研習文本為主要任務的「文本研習」,還是注重探究能力培養的「問題探討」,都強調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另外,「文本研習」是「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的基礎,脫離「文本研習」的「問題探究」和「活動體驗」,學習結果無異於盲人摸象。因此探討、活動、研習往往互現於一種呈現方式之中。由於高中學習材料大致分為實用的、論辨的、審美的文本,用以培養實用的、探究的、審美的三個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種呈現方式有時會與之有大致對應的關系,學習時候當然要有所側重。四、關於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由五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的構成又是一個生態系統,模塊由專題構成,專題又由板塊構成,板塊由單篇構成。這種整合關系不是簡單的堆積和拼湊,不同於以往教材簡單的以體裁或知識體系為標準的編排,而是以育人功能為目的,各個專題都是以人文話題領起,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學習情境,同一專題內的板塊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每個模塊及模塊中的專題都是可以生長、延展、創生的。注重單篇教學的學習,但要有整體意識。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分層關系,整體制約局部,局部要服從整體。今後新課單篇教學的學習仍然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體現整體意識的基礎,也是板塊教學和專題教學的前提。單篇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閱讀教學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單篇教學要有板塊意識和專題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篇教學。在每篇文本的教學中,能夠考慮一個板塊或一個專題中幾篇文本或幾個板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單篇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由板塊而專題而模塊的結構方式,既體現了模塊意識,又有利於組織教學。五、關於必修和選修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蘇教版教科書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著眼於學生的精神發育,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2個專題。選修部分五個系列,共有16個模塊,圍繞學生精神成長需要和語文素養確定選題,設計了各具特色而又實在可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使選修課的學習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必修教科書和選修教科書同是構建立體開放教科書體系的一部分,他們互為補充,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部分側重在基礎性、均衡性;選修部分側重在多樣性、選擇性。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同樣堅持這樣的基本思想。選修部分橫向兼顧文體,分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體現很強的立體感。鑒於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於必修課程,以教材為例子,抓好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教學,從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實基礎。對選修課程要依據《課程標准》要求做好選課工作,從廣度上拓展教材,開闊學生視野。

⑨ 如何收集篩選整合高中語文教學的網路教學資源

網路作為信息復化時代的一個標制志性的產物,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 便利,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於網路是新知識產生和發展的新平台,所以目前所有的課程改革綱要都把網路知識作為課改的重要資源和載體。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感受,體驗,鑒賞能力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的閱讀教學存在諸如資源不足,交流機會少等缺陷,急需要藉助網路平台進行 改革,從而有效改善這種狀況。 網路資源與傳統教學資源的整合是應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課題,所以目前對於兩者之間整合的研究還不是非常成熟。本文首先對網路資源和教學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整合式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