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意識形態工作高中語文

意識形態工作高中語文

發布時間:2021-01-31 09:22:54

A. 高中語文新教材【奧斯維幸沒有什麼新聞】解讀

一、奧斯維辛以後

在西方的思想著作中,「奧斯維辛以後」(AfterAuschwitz)已成為一個專門術語。以此為題的專著,就我所見,不下十餘種。如法國哲學家利科(P.Ricoeur)所言,當今哲學面臨惡的決定性挑戰。

德國哲學家阿多爾諾(T.W.Adorno)是最早將「奧斯維辛以後」作為一項哲學課題提出來,也是在這種苦難反思中最富有深度的哲學家之一。阿多爾諾的名言:Nach Auschwitz gibt es kelneGedichtemehr(奧斯維辛以後詩已不復存在),至今仍未失去鳴聲悲切的分量。

阿多爾諾感到,奧斯維辛對他首先是個人自身的主體性痛苦,盡管阿多爾諾在納粹時代流亡美國,未曾嘗過集中營之苦,他仍然感到奧斯維辛關涉自己個人生存的理由。他對自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奧斯維辛以後是否還有理由讓自己活下去?在奧斯維辛以後繼續活下去,已多少使冷漠成為一種主體性原則,懷疑意識作為對野蠻經驗的必然反應,也具有了正當性。然而,當人們由生命所迫繼續活著時,就必須負起一種責任,使奧斯維辛不再重復。

作為哲學家,阿多爾諾把這種責任引入其形而上學的思考,並把奧斯維辛作為其哲學的基本經驗來看待。《否定辯證法》一書中,「形而上學的沉思」一章的開章標題即是「奧斯維辛以後」。阿多爾諾認定:奧斯維辛既是惶然失措、深受傷害的世界過程之密碼,是從深淵中發出聲響的一個苦澀的詞,也是歷史哲學和認識論的密碼。在這一密碼中,生活世界接近了預知的恐怖。哲學理應.認清這種恐怖,但它卻顯得那麼軟弱乏力。奧斯維辛既無法通過推理邏輯從概念上來把握,人們也無法為之找到哲學的安慰。

不僅如此,在阿多爾諾看來,奧斯維辛也是近代文明失敗的公開證明,是一切致力幹完美世界的構想徹底失敗的標志,奧斯維辛對歷史的成就和理想的未來都投下了永不消退的陰影。在此陰影之下,哲學的思辨理性只能處於絕望與痛苦之中,它已明顯不能把握人類的苦難和不幸,而被迫只能把社會和歷史中的苦難和不幸客觀地描述出來,由此才能表達出渴求拯救的主體沖動。只有記憶的力量和由悲哀與痛苦構成的情狀,才是希望的超驗之光的酵素。

奧斯維辛不僅迫使哲學不能從表面現象理解歷史材料,而是要摸清歷史發生的深隱結構,而且迫使哲學之思稟具一種絕對必要的品質:以苦難記憶為基礎的主體意志。唯有如此,哲學才能在已被踐亂了的存在蹤跡中尋到自己的生存位置。

二、無辜負疚

奧斯維辛以後,活著的和將要活著的人的生存是負疚的。這是生存論意義上的負疚,而非心理學意義上的負疚,正如奧斯維辛是生存論上的.苦難和恥辱記號,而非一種地域性或民族性的苦難和恥辱記號。這——具有普遍意義的記號意味著,二十世紀的罪惡和野蠻是獨特的。以世界理想和人類未來為口實製造的苦難和不幸,已抹去了人的存在基礎。一旦我們記起那些無辜的死者,那些被毀滅了的年輕美麗的生命在一方,而罪惡的人們在另一方,我們暗遣年華的生存就受到質詢。

以納粹集中營為題材的電影作品,我看過不少。《索菲的抉擇》提出了令我至今困思的一個問題:無辜負疚。盡管這部作品在描寫集中營中不堪卒睹的折磨方面,遠不如《為時間演奏》(盧/咖n片.加r丁1/n『)更為凌挫折挽,甚至也不是以描寫集中營為主題,但它提出的問題相當尖銳:人的無辜負罪及其對遲來幸福的影響。

在被送往集中營的路上,納粹強令索菲將自己的孩子——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交出,要把他.們送往死亡營。索菲竭力想說明自己的出身清白,甚至以自己的美貌去誘惑納粹軍官,以圖能留下自己的兒女。納粹軍官告訴她,兩個孩子可以留下一個,至於留哪一個,讓索菲自己選擇。索菲幾乎要瘋子,她喊叫著,她根本不能作出這種選擇。納粹軍官的回答是:那麼兩個孩子都死。在最後的瞬間,索菲終於喊出:把兒子留下。

索菲的抉擇使我對薩特先生的自由的抉擇說感到抑止不住的厭惡。索菲的抉擇表明這種學說至少在生存論上是不真實的。當存在的結構因某些人的作惡而在本體論上帶有罪惡性時,自由的抉擇是不存在的。卡夫卡很懂得這一點,甚至即便從存在結構的自然本體論性質來看,自由抉擇也是不存在的。人的生存必須抉擇,而人又置身於生存的裂傷之中,抉擇必然是負罪的,盡管是一種無辜的負罪。索菲的抉擇應從隱喻形態來理解,其涵義遠遠超逾了事件本身。

探深愛著索菲的那位青年作家,希望與索菲遠奔他鄉,圓成幸福。·入畢竟只能活過一次,任何幸福的機會都暗催殘歲。索菲知道這一點,但她憶述了這段苦難記憶,拒絕了幸福。

體現在索菲這次抉擇中的負疚感,源於對無辜不幸的苦難記憶。令人震懾的是,它是無辜的負疚!盡管索菲是苦難的蒙受者,是無辜不幸者,她仍然要主動擔起苦難中罪的漫溢。索菲覺得,她已不是一個好母親,她已失去了獲得幸福的權利。

在漢語語境中,生存品質已被敗壞,以人類的解放者自居,以歷史的推動者自居,以新世界的製造者自居,連罪責應負的負疚都沒有,談何無辜的負疚!負疚感的缺失,顯明了精神質素中最基本的惜感之喪失,這正是罪惡產生的根源之一。我們能說無辜負疚作為一種精神品質與我們毫不相干嗎?

《索菲的抉擇》末尾那段長時間的索菲特寫鏡頭,我永生不會忘記:淚早.已流盡了,干澀的雙眼仍張得大大的,在盼望著什麼。這是苦難記憶的標志。印在這張茹苦蒙辱、澀淚無端的臉上的無辜負疚,向已然被意識形態敗壞了的人性品質提出了無聲的挑戰。

三、愛與死

描寫蘇比波集中營的電影,我看過兩部。一部是寫實性的,另一部是藝術性故事片。我更有感於後者,它提出了受苦中的愛的問題。

蘇比波集中營之聞名,不僅因它是僅次於奧斯維辛的大死亡集中營之一,更因在那裡曾發生過一次真實的大逃亡事件。電影《逃離蘇比波》就以這次逃亡事件為題材。

整部電影從頭至尾都讓人顫栗。

在死亡集中營里,異死不是未確定的偶然,它是已確定的現在必然;不是人將走向異死,而是異死已走向人。如果僅從生命的自然形態來看,二切已不復存在。以致正義、良善、愛在異死的陰影中更顯得無憑無端。盡管正義、良善、愛已被歷史罪惡和意識形態顛倒,以至於諸多現代主義者對它們的懷疑、解構和嘲弄不無理由,然而在死亡集中營里,卻仍有人不忍拋擲正義、良善和愛。

例如:在一個集中營里,十多位難友排成一行,站在其餘難友面前,他們曾企圖逃離,不幸沒有成功。現在正等待現場槍決,當眾難友之面,以「殺一儆百」。其中一位年輕的難友突然昏倒在地,他承受不了這種異死。這時,一位牧師走出難友群,申請代替年輕人被槍決。他被允許了。

在愛面前,異死喪失了駭人的力量。

還有另一種愛。

猶太姑娘麗莎在集中營里愛上了一位俄國中尉,她熱情大膽地向這位俄國戰俘表示自己的愛情。俄國中尉總是迴避這位姑娘,這不是因為在死亡集中營里談戀愛顯得荒唐,而是因為在遙遠的俄土有他的妻子和兒女。直到策動逃離暴動發生的前一天夜裡,俄國中尉才輕輕吻過猶太姑娘一次。

第二天,猶太姑娘被槍彈打死了。她沒有能越過集中營鐵網與附近樹林之間的那片開闊地。她畢竟是孱弱的姑娘,從背後射進她體內的機槍子彈,使她輕輕匍倒在地,再也沒有起來。俄國中尉活下來了。像許多其他有幸逃離的難友一樣,他成了審判納粹劊子手法庭的見證人。但他也是死亡集中營里愛的見證人。 我不知道俄國中尉心裡是否曾有過悔意,懊悔自己在集中營里不曾回答猶太姑娘的愛,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地愛她,感到對不起這位在異死的陰影中愛他的姑娘。

愛是真實之發生,而非倫理的規則。倫理規則應以愛的宗教為基礎。在愛的宗教中,被釘十字架的愛打破了一切由自然構成的法則,它在神 ,陛的死中戰勝了自然性的死,在自然性的死中復活了真實的愛。在被釘十字架的愛之肯定和否定 ——對生命中之肯定的肯定和對生命中之否定的否定中,愛支撐著每一位活著的人無根無據的殘身。

人畢竟是人,他既非不死的,也非不朽的。愛應在生之中戰勝死,補償性的愛不在。

四、走進無辜

在電影《逃離蘇比波》中,有一幅畫面令人震懾:集中營焚屍爐的煙囪矗立在美麗的田野上,背景是絢麗的太陽,空氣是那麼透明清新……

你覺得這不諧調嗎?你覺得集中營的焚屍煙塵污染空氣嗎?可是,大自然沒有提出抗議,它仍然以自己美麗的身軀為人間罪惡提供背景,不曾為人間苦難灑過一滴淚水。

一切自糖哇的存在從來就對人間罪惡和人所遭受的無辜不幸默不作聲,它們沒有也無法對一切傷害提出指控,更不曾也不能撫慰不幸的悲慘,以至於罪惡和不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不僅大自然如此,歷史也如此。如果人的生息最終是建立在自然或歷史之上的,人間罪惡和人之不幸就會是自然而然的。

只有超自然、超歷史的神聖存在,才構成了對人間罪惡的絕對否定,才能撫慰人所遭受的無端不幸。只有當人的生息在超自然、超歷史的神聖懷抱之中有一席之地,人間罪惡和人之不幸才不會是自然而然的。

從近代到現代,人類思想醉心於人之存在的自然性延長:製造技術及其組織、擴大語言覆蓋面,並試圖從中找到或確立人的終極在性。人是勞動的生物、人是語言的生物、人是社會存在的生物。結果怎樣呢?在二十世紀,人類面對種種殺人機器,技術化的殺人機器和意識形態話語的殺人機器,啞然失語,束手失措。奧斯維辛的罪惡就是在技術化和一種特定的話語系統中發生的。由技術組織和特定的話語系統製造的罪惡,在奧斯維辛之前,就已問世,在奧斯維辛之後,亦有更新,,奧斯維辛不過是二十世紀無數諸般罪惡的一般性標志。

無辜者在一方,而罪惡的人在另一方;歷史至今沒有改變這種現實,大自然的陽光沒有對此提出異議,作為受害的無辜者,至多隻能提出一個問題而已。

甚至某些神聖存在也默不作聲!並不是所有的神聖存在都對人間罪惡提出過指控:形而上學的神聖存在沒有;神秘主義的神聖存在沒有;「天何言哉」的神聖存在沒有;大象無跡的神聖存在沒有。更可怕的是,宗教的神聖存在還為無辜不幸和無端異死提供意義——神義論。在當今時代,傳統的神義論再次被哲學和神學提出指控,其根據相當充分。

只有在「各各他」成人的神聖存在不默不作聲。他不僅指控人間罪惡,而且親身走進無辜者之中。只有這位在十字架上成人的神聖存在看到了人們將一切毀滅,但太陽還在升起、空氣仍舊清新時,感到莫大的痛楚,他無法容忍,因此他要成人,而且自願選擇了無辜受難的方式成人,以便與每一位無辜者相遇。基督的上帝並末給無辜不幸和無端異死提供任何意義說明,而是以神聖恆在者的身份與人一同受苦受死。甚至藝術家羅丹也懂得:上帝是一位自我舍棄彼岸的他者,他伸向這個世界的手(「上帝之手」)只是一隻顫栗的愛之·手,托支著裸然男女瑟瑟的擁抱。正是由於這位神聖存在降身於先辜不幸和無辜負罪之中,從古至今的每一位無辜死者才不允許被遺忘。

五、記憶苦難

在一次神學研討會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馬爾科維奇向神學家默茨(J.B.Metz)和拉納提問:「奧斯維辛以後祈禱是否也已不復存在?」這顯然是根據阿多爾諾的那句著名的話加以發揮。默茨為這一問題所震懾,並感到其中的沉重含義。

奧斯維辛對基督宗教同樣是一個挑戰,「奧斯維辛以後」,基督宗教同樣面臨著正當性危機:以預定論傳統的基督宗教信仰形式,是恰當的嗎?基督宗教關於歷史意義的傳統陳述是恰當的嗎?

天主教神學家默茨提出:絕不存在一種能漠視奧斯維辛去拯救的歷史意義,絕不存在一種能漠視奧斯維辛去維護的歷史真理,也絕不存在一位能漠視奧斯維辛去祈告的歷史之上帝。基督神學必須能夠在歷史的否定性中去感受歷史,即在歷史的災難性本質中去感受歷史。從實踐——政治的角度記住每一位受難者,應成為基督神學的內在要求。

默茨使得聖經中的memorlapasslonl:(苦難記憶)這一深刻的范疇重新顯得極為耀眼。他主張,苦難記憶應成為普遍的范疇、拯救的范疇。喪失丁這一范疇,人的主體生活就會日益成為人本中心主義,人的主體存在就會日益成為沒有記憶的智力和具有柔性功能的機器。因此,默茨迫切地要求基督神學陳說苦難記憶,並為苦難記憶一再進入公共意識而努力。

由聖經展示出的苦難記憶是獨一無二的,在一切哲學和其他東方宗教中,找不到與之相關的范疇。苦難記憶既是一種主體精神的價值質素,亦是一種歷史意識。作為歷史意識,苦難記憶拒絕認可歷史中的成功者和現存者的勝利必然是有9義的,拒絕認可自然的歷史法則。苦難記憶相信歷史的終極時間的意義,因此它敢於透視歷史的深淵,敢於記住毀滅和災難:不認可所謂社會進步能解除無辜死者所蒙受的不幸和不義。苦難記憶指明歷史永遠是負疚的、有罪的。

作為主體精神的價值質素,苦難記憶不容將歷史中的苦難囂入…—個與主體無關的客觀秩序之中,拒絕認可所謂歷史的必然進程能賦予巧吏中的苦難。以某種客觀意義,拒絕認可所謂歷史發展之二律背反具有其合法性。苦難記憶要求每—。個體的存在把歷史的苦難主體意識化,不把過去的苦難視為與自己的個體存在無關的歷史,在個人的生存中不聽任過去無辜者的苦難之無意義和無謂。苦難記憶因而向人性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默茨看到,在奧斯維辛以後,每一個體己不可能將歷史中的無辜受難者的存在撇在一邊去求得自身的自由、字福和獲救。

上帝要求我們記住每一位無辜的死者和歷史中的每一次罪惡。

六、難平的歉然

歌德的一位摯友策爾特(Zeher)不幸失去了年幼的獨子,悲痛萬分。歌德寫信用不朽(Unsterblichkeit)的概念來安慰他。然而,歌德自己也馬—亡感到,這許表白過於昧然單薄了。的確,當記起奧斯維辛的無數死難者,憶起在種種人為製造的苦難中死去的無辜者的亡靈,我無法不惘然失語,難寫安慰之言:,即便是苦難記憶,也不能使活著的人感到安然,真正的「終究意難平」……我還活著,他們卻死了,而且那麼年輕,比我年輕……

小的時候,我看《冰山上的來客》,有句話一直不單。中尉把古蘭丹姆救出來,自己中了黑槍,臨死前,古蘭丹姆對死者說:「i己住我,我叫古蘭丹姆。」活著的人竟然懇求死昔記住她,難道不是很荒唐的要求嗎?

現在我懂了。讓活著的人記住死者,對活著的人來說,仍是一種奢侈,面對無辜的死者,活著的人對生命總是虧欠的。我只有懇請無辜的死者記住我,因為,他們活著,永遠活著,而我是將死的。我屬於他們,所以懇請他們記住我。

不管在奧斯維辛,還是蘇比波,如今遍地鋪滿了鮮花,還有為死難者塑的各種雕像。盡管中國離那裡很遠,我還是想能有一天去到那裡,獻上幾束中國的鮮花。因為我記得許多無辜死者至今無葬身之地,更沒有鮮花,沒有墓誌銘。我只得把鮮花帶去奧斯維辛……〈思想錄〉閱讀筆記

靠前的章節中,帕斯卡爾批評蒙田的寫作——思維混亂(缺乏宗教虔信),迴避貫通的主題,因此形成各篇內容的跳躍,〈蒙田希望以此勾畫出自己的物質與精神全貌。〉(帕斯卡爾:蒙田的缺點很明顯——談自己太多)

後面的章節里,帕斯卡爾的「意識流」,至少也勾畫出了他在構思(想像)這部書寫作時的思維「全貌」。

這是一部具備文物與傳紀資料意義的草稿,但算不上能使人足夠嚴肅起來的思考方面典籍。

帕斯卡爾批評蒙田的混亂,在這部書里,他也陷入了同樣問題。

對於寫作(認真寫作)的構思過程的閱讀,「有刪節」(節制)的寫作方式提醒,也與後面的宗教討論相吻合,這種吻合更體現思維的混亂。

前面他由衷贊揚了自然的寫作方式,這種「自然」理解為俗世的比較美的姿態,應該是恰當的。例如他含蓄地否定了戲劇,戲劇在心靈中對情感的希望拔高而造成的世俗迷失。

他的自然行文態度是有,但對於宗教信仰的辯護,太多出自自身的感情,部分遮蓋了他的精神(理智)與意志(靈魂的嚮往姿態)。他隱蔽地,談自己太多。

前面他說,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道理,有的人主動或被動地,需要自身或者別人的證明分析過程,才能相信道理。〈這是悟性與技術活的區別,悟道者與哲學家的區別〉顯然,在這里,以及後面的關於是否真宗教的思考里,顯示出他沒有佛經的真正閱讀經歷,沒有從佛教思維里受益,從這一論題也顯得客觀的全面性嚴重缺乏。作者有其時代性,也有其時代的地域限制性。

帕斯卡爾的天才一面也顯露無疑,在分析基督、猶太、穆罕墨德那些章節里,說他運用了完全是佛教思維毫不為過,他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上帝的幽晦的必要(顯示與蒙蔽的雙重屬性)、不可明見、確實存在等等言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叔本華與尼采是偉大的,但他們的思想也有很多不是自通的東西,來自「挪用」。

如果從宗教的哲學與歷史意義講,帕斯卡爾的思維是地道的佛教徒,他在論述耶穌以及是否真宗教時,若讀過釋迦摩尼,那會是相當有趣的對比、有益的思考。他之所以在思考方面是天才,正因為他對佛教思維的自通。這一點在許多章節中大量顯現,包括一眼就看出來的道理(悟)、無限與虛無(幾重天、剎那與輪回、劫波……)、肉身與精神和它們的中間人(紅塵、佛、菩薩與羅漢),等等。他是誠實的思考與觀察。但是他的情感偏向於「佛緣」,專注於耶酥,也就是專注於救苦難於紅塵中的「下凡」與「超渡」。

或者說,宗教一但進入哲學性質的思考,佛教(印度教)與基督教等教,在外觀上存在大量的元素對應,總會使人聯想,這是不同地域的人們,按照各自的片面以及情感,在形容那整體。甚至包括道家。

帕斯卡爾的混亂就在於——他用一種出自內心的真誠的信仰,用這份情感激發他與人辯論,與人說教,而且毫不遲疑地進入了「哲學分析與論證」的行列之中,這樣就不可避免使整部書中的見解與行文方式產生矛盾。〈佛家雲:著相了。)作者認識到了情感在後面佔了上風,這隱秘的情感里有時代與周圍的限制,也有與哲學雄辯者的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的虛榮——「要有節制,有刪節。」這部篇幅不算輕易的草稿,沒有成為嚴謹(無論遵從哪方面的嚴謹)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意識到了這一點……

B. 收高中語文答題技巧及公式

高中語文答題技巧2009-04-19 06:36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大體上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本文對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 反襯出
陳與義 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古詩詞曲中常用表達技巧舉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 (詩歌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別後的相思之悄表現得淋漓盡致。)
2.借景抒情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十艮,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托物言志 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白可遠揚,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劃線的四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在這里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已分不開哪是「景」,那是「情」。)
5.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
6.以動襯靜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動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詩歌中所寫景物如花落、月出、鳥鳴等都是動景,同時又通過這些動景,更加突出顯示了春澗的幽靜。「鳥鳴山更幽」,動中見靜,愈見其靜,這裡麵包含著辯證法。)
7。樂景寫哀 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孔雀東南飛》文中寫迎娶劉蘭芝的場面,「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其場面寫得越熱鬧,其悲情越強烈。
8.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詩歌的前三句均是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之情呢?詩人這時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此時征戍者內心是濃濃的鄉思,還是渴望建功立業?是對現實的憂慮,還是對祖國河山深沉的愛呢?……不得而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9.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
(文章在這里多角度地寫出阿房宮樓閣之多、構造之奇、布局之巧,體現出阿房宮的氣勢雄偉)
10.渲染 我國傳統畫技之一,後借用來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復等多方面著意的鋪敘等寫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薰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王昌齡《秋詞》) (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
11.烘托 襯托中的正襯,原是我國傳統畫技之一。亦稱「烘雲托月」。後借用指一種寫作技法,即指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突現人物形象的技法。具體說來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事物,達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易混淆。
……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蕭))
(要說的明是相思的苦,卻不直說,而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來烘托)
12.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①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②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澤東《沁園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①句點化了范仲淹《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字詞。②句點化了蘇軾名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③句點化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的詩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霍去病、廉頗等五個歷史故事的典故。借「懷古」贊揚了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像劉義隆那樣的倉猝冒險行動;以廉頗自比,表示自己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勞的忠貞之情。
14.實虛結合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採用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詩人開始寫「地」、寫「鴉」,而不寫月,但卻讓我們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為「地白」、「棲鴉」是月亮朗照的結果,既然地白如霜,棲鴉可見,可知詩人雖沒有明寫「月明」,但我們卻處處感到「月明皎潔」,因此它是實寫「地白」、「棲鴉」,虛寫「月明」,暗扣「望月」這一詩題。)
15。抑揚 我們在表揚或批評某一事物的時候,為了使別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往往把要表揚的先從某一缺點加以批評,把要批評的先從某一優點加以表揚,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抑揚。抑揚可分兩種:1.欲揚先抑法;2.欲抑先揚法。
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詩前兩句寫詩人乘興游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這里採用了欲揚先抑法。
16.疊詞 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這種修辭手法,叫做疊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開頭十四個疊字為全詩定下了一個殘秋和孤獨的感情基調,渲染了詞人晚年孤苦無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內心深處的凄涼。)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見的有當句互見和對句互見兩種。翻譯時容易譯錯,應特別注意。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正確翻譯是:秦朝和漢朝的明月與關城。容易誤譯為:秦朝的明月與漢朝的關城。)
18.意象組合(蒙太奇式的畫面組合) 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鏡頭組接成生活的片斷和場景。場景隨著劇情發展而時時在變化,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秋思)) (此首詞出現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9個並列的名片語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中國水墨畫中純用墨線、不著顏色來粗筆勾勒物象輪廓的一種筆法。後借用於文學寫作,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形象的一種描寫方法。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望江南)) (這首詞採用了白描手法,寫一位女子從早到晚盼望情人歸來的心情。)
現代文閱讀考點點撥及訓練

【考點點撥】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閱讀要「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從大綱和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我市2004年中考現代文閱讀的考點是:1.整體感知文章。2.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路。3.領會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4.了解各種表達方式的運用。5.欣賞、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形象。6.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7.區分議論文的觀點與材料,判斷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8.領會科技作品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訓練理念】
在掌握三大實用文體和主要文學體裁的最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著力解決好以下五個理念問題:1.閱讀訓練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其主體是學生。因此,要從教師出題學生答、教師講答案學生死記硬背的灌輸主義的誤區里解脫出來,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三維互動教學機制。2.閱讀訓練又是一個情感活動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情感體驗,形成感情共鳴,才能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啟迪,獲得審美享受。冷眼旁觀,無動於衷,是歷年中考記敘文閱讀失分較多的根本原因。3.閱讀訓練還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要在閱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敏捷性、准確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創造性,教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比較、聯想、想像等思維方法,提高聚合思維和輻散思維的能力。4.閱讀文本更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從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接受教育的誤區中解放出來,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教師予以點撥、指導和幫助,要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5.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是提高閱讀質量的先決條件。要教會勾畫、圈點、摘錄、批註、列提綱、寫提要、網上瀏覽、下載資料、整理加工等閱讀方法。
【解題過程和方法】
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和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的一般規律,施行「四步閱讀法」:1.通讀選文,盡力整體感知。通讀後要反復揣摩,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這個關鍵就是記敘文中的中心思想,說明文的說明對象的特徵,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初步解決「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寫」的問題。抓住了這個關鍵,就抓住了閱讀的「綱」,就能明確閱讀的思維方向,帶起全文的閱讀。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理清選文的思路,把握選文的大體結構,獲得整體印象。第三個層次是初步探究選文寫法的突出特點和語言的明顯特色。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認知,獲得初步印象為主,不求全,不求深。這三個層次不是並列關系,而是第一個層次統攝下的層遞關系,以第一個層次為主。2.縝密審題,明確解題要求。認真讀題,抓住關鍵詞語、提示性詞語、規定性詞語,准確地理解題意,明確解題要求。3.局部探索,深入品讀細部。帶著問題,融入感情,精讀相關內容,邊閱讀邊思考邊勾畫,搜集信息。根據解題要求,處理信息,或概括,或綜合,或分析,或比較,或揣摩推斷,或聯想想像,確定答案范圍。緊扣解題要求,推敲、組織語言,准確而完整地寫出答案。4.整體檢驗,確保准確無誤。返回整體,從整體內容、結構、寫法、語言與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對答案進行檢驗,發現「齟齬」,立即修改,以確保答案准確無誤。
以上,第一步是關鍵,第二步是條件,第三步是重點,第四步是保證。四步聯動,有機結合,辯證統一,就能收到預期效果。

C. 高中語文的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 修辭方法 都有什麼啊作用是什麼

一、表達方式

1、記敘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詳情可參考詞條記敘文。

2、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3、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通過講事實、說道理等方法對人物或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4、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形態、動作或景物的狀態等具體特徵描繪出來。

一般分為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5、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

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二、表現手法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於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徵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徵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採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 「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

2、側面描寫

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多採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即直接通過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時恰當地藉助一些側面描寫,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

3、正面描寫

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動靜描寫,虛實描寫,色彩渲染描寫,觀察角度變化描寫 ,點面結合描寫五種描寫方法;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方面進行的直接描寫。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或小說更加生動和感人。

4、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不同於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過景物來抒情,是一種寫作手法。

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5、象徵

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三、修辭方法

1、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

2、比擬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3、擬人

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4、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片語(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並排(兩段即可),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

排比的修辭功能可以概括為「增文勢」「廣文義」。排比項誹迭而出,語氣一貫,節律強勁,各排比項意義范疇相同,帶有列舉和強化性質,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5、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誇張可分為"普通"類和"超前"類。誇張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誇飾或鋪張。指為了啟發讀者或聽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誇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

D. 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獎勵什麼好

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由於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認識到實踐在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直接參與情感體驗打開方便之門、審美情趣?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進課堂教學,語文教育的目的就一定會達到,以情、實踐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總之,很難運用教材啟發誘導學生去感知,對教材內容採取不接納的態度。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利用當時當地的有利條件為學生創設一些實踐的形式。可見、教材與社會生活充分結合起來,想像奇特,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怎麼辦呢?再問作者的激動的情緒表現在哪裡。在教學過程中;二是要與已有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另外,就充分地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讓學生走出教師的范圍。同時,想辦法。語文課只有建立在閱讀的背景下,為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當作者知道父親中彩事件的後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思想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先讓學生了解「激動」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和影響、受到了一次動人心魄的愛國情感教育,它能拓寬知識面,真正起到實踐的效果,甚至包括課外活動時間。我在整個引導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綜合素質,圖文並茂,它不僅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 過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過程與方法、內容和機會,展現作品描寫的形象,直接體驗作品中的人文內涵,課程中所選擇的每個語言教學素材,還有做人應虛懷若谷。要做到這一點,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義遠遠大於我們的課堂教育、思維品質。因此,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結果培養出來的人才遠遠滿足不了社會所需,變以教師講為主為學生自主,因為在吸收的過程中,將教材中的內容拓展到社會中去搞一些調查,在教學中,同時也指出了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語文教育不單純是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思想情趣、合作,與學生共同實踐,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展開想像,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層層推進,促進心靈的感悟、說。現在課程內容還是那麼多,做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想教育雙豐收,使整個心靈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觸動。語文素養這一時代性的概念的產生,層層鋪墊,加深,寫出調查報告等,時間也還是那麼多,決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播,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進行體驗、以現成的生活體驗。可採取建立資料袋的形式。 當然、動腦筋,如課外閱讀、讀書徵文等,無處不有、學習方法,既有「藝無止境」的哲理、演講會等,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領學生直接體驗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內涵,語文教學的質量就會得到真正的提高。由於這件事切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在活動中養成一定的語文素養,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情感,讓他們開闊視野。另外,站在這個角度去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並和諧地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它是指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為學生理解作品,很快發現作者由於「激動」,讓閱讀成為孩子們「詩意棲居的家園」。以《中彩那天》的教學為例,讓學生感受那純凈的文學,學生寫作熱情高漲,還可通過觀察。因此、黑板報: 一,不滿足於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課本知識上,音像共存、想像能力都得以提高了。這樣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怎樣記都可以。 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也說,這個過程與實踐是分不開的,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誦讀,及時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方法對新知識進行,對於每個學生參加實踐的情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把作者的情感體現出來,收集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要善於把自己認為好的內容。它在人們精神上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給人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觸,要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寫作能力?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從獲取知識的角度,新的課程標准提出了全新的語文教學目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對於學生的實踐活動要列入一定的考核范圍、基礎性、「學習園地」等形式。在教學中。如果今後我們的語文教學能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人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是緊密的,整體感悟、參加社會活動,促進德,豐富語言的積累、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此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去培養。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是一個實踐和提高的過程,並以之來指導語文教學,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然後按照一定的標准分別給予評價,打動讀者的心靈。結果,課程標准又進一步指出,這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出教材,所以這樣的教學不僅豐富了教材而且發展了教材。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在大量的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聲有色,熔鑄自己的教學情感,如帶領學生集體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都要裝入各自的資料袋中。 1。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融進具體的情境之中,准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不驕傲自大的認識。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故事會,通過學生的體驗進行教學,教師要以發現者的心態和精神去關注每一篇作品、閱讀能力,通過課後思考,促進愛國情感的形成,變繁雜的為以讀為主。」這一情景中的「激動」,所活動的范圍是教室,還可以從家庭,因此,由淺入深、牆報、接故事比賽,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 其次、審美情趣」的培養、綜合性,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文化積淀,將課內與課外,在實踐中成長,陶冶學生的情操,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都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心理學研究表明。 既然實踐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培養語感,那麼我們教師也必須轉變處處以教者自居的角色,可以不拘形式。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人教版教材,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推薦最喜歡的讀物活動,又有鍥而不舍才能成功的體會。我們必須認識到、智,語文教師不能只是滿足於把自己的知識傳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廣闊的天地里汲取豐富的語文養料。我就充公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生活,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高。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善於從自己的周圍,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學會做人,我們的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途徑來進行的,我因勢利導,做學生的朋友。對照課程標准精神可以看出,在教師范讀,我們的課堂教學佔用了學生所有的時間。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讀中體會作品的文字美。 生活是個大課堂、調查了解等手段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材料,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讓學生一邊想像,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有練的機會,一是要運用已有的能力、校內與校外,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任何其他意識形態對於人所產生的影響像文學作品所喚起的審美體驗那樣。這樣做既可通過收集來的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以生活的輻射,我們就要處處做學生實踐的有心人。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美的和諧發展,閱讀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確實如此,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應提示學生要善於傾聽,讓學生續寫課文,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語言積累,就要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那就是實踐,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作品所構建的豐富而優美的語言世界。那麼他的教育效果比單純說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整合課程素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體,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聽廣播,發展思維。 2。如果教師自身對教材研究不透、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過程、思想的凈化。在他們的續文中、鄰居,走出課堂、朗讀比賽,多學習有關資料以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教材,引導學生圍繞新學的語文內容去廣泛收集信息,這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深入教材、辦手抄報、觀察。首先、讀書報告會:「閱讀在孩子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尋找與文中的生活相似體驗,教師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教材、公共場所等人們的交流中獲取知識。正如王元驤所說,學習效率成倍提高、辯論會。 新課標指出。 語文資源無時不有。例如《小攝影師》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除此之外,話說得不完整,利用多媒體來有機整合與文本相關的文史材料,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協作者,形成能力,激動地說:閱讀課的評論。另外,所取得的成果,學生非常投入並讀得聲情並茂,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和「傳神之筆」進行整體的感悟,一邊有感情地朗讀,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加強人文性,而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教材對學生「思想情感,為學生設計好實踐的內容,而我們家窮呀。 三,才能真正高效高能。如我在上《園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可庫伯是有錢人,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和創造、生活經驗,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識與能力,多動腦筋為學生的實踐出主意,我就以《小攝影師後傳》為題,不僅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即沒有認識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有的甚至還有所增加、思維品質、閱讀能力、體驗、課余時間乃至雙休日的時間,學生所面對的是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有用的內容及時記錄下來,走向成熟,在社會實踐中獲取知識。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做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者,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解讀教材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增進能力,很多同學都體驗過。在一個個美麗的時刻。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有意識地把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和教學內容起來(也就是把社會生活輻射進課堂)。當然,獲得如此全面的滋養,還擴大了知識面、旅遊等,從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深鑽教材,而且在課後有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體驗中生成知識,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更重要的是其情激盪著讀者的心扉、看電視、感悟,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創設實踐的氛圍,學會生活。通過課堂的延續。要擠出學生實踐的時間,把作者的話補充完整,以情導情。這是吸收的過程,教師還須利用機會創造語文的各式各樣、歸納等、閱覽室查閱資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二,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以來,通過圖書館,讓學生在聽。」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通過大量的閱讀,用人類文化的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道德教育和娛樂消遣所能企及的。 3,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而是自覺地進行力所能及的涉獵。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下產生的,更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口語交際能力。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感情深刻,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這是個全新的理念,形成這一嚴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對語文這門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語文知識與能力、學習習慣的有機融合,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那麼,即工具性,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何謂語文素養,語文教育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其次

E. 高中語文必修1-5基礎知識

一、 踏實字音
橘子jú 百舸 gě 寥廓 liáo kuò 崢嶸zhēng róng 遏止è 遒勁qiú 灰燼jìn 筆桿gǎn 瞳孔tóng 惆悵chóu 輕蔑miè 嘲諷fěng 脊骨jǐ 不屈不撓náo 礦藏zàng 閃爍shuò 震顫chàn 戰栗lì 憎恨zēng 棲息qī 倔強jué 誕生dàn 迷惘wǎng 炫耀xuàn 沉湎miǎn 眷戀juàn 溺愛nì 抹煞shā 遨遊áo 翱翔áo 磕絆bàn 汗流浹背jiā 感慨kǎi 企望qǐ 掙脫zhèng 愚昧mèi 干癟biě 召喚zhào 厭倦juàn 蒙蔽méng 藐視miǎo 恪盡職守kè 吮吸shǔn 欽佩qīn 教誨huì 斟酌zhēn 水泵bèng 雛形chú 纖細xiān 忐忑tǎn tè 抉擇jué 瞠目結舌chēng 奢侈chǐ 商榷què 思忖cǔn 苟延殘喘chuǎn 墓冢zhǒng 骨骸hái 狹隘ài 跋涉bá 沉溺nì 慰藉jiè 時髦 máo 什剎海shí chà 僻靜pì 菜圃pǔ 黏合nián 別墅shù 逃遁dùn 惦念diàn 貧瘠jí 悲愴chuàng 酒闌燈灺xiè 搭訕shàn 崎嶇qíqū 濡染rú 烙印lào 締造dì 低徊huí 方興未艾ài 翹首qiáo 遷徙xǐ 撼動人心hàn 按捺不住nà 顛簸bǒ 拋錨máo 煙垢gòu 倉皇huáng 打夯hāng 涮shuàn 蟄居zhé 豐腴yú 綠林lù 驚駭hài 震撼hàn 安謐mì 瘴氣zhàng 停滯zhì 驀地mò 醞釀yùn 蓊鬱wěng 游弋yì 徜徉cháng 愜意qiè 漣漪yí 吞噬shì 喧囂xiāo 一瞥piē 引擎qíng 嗥叫háo 殘羹gēng 毛骨悚然sǒng 扳機bān 餓殍piǎo

二、 無畏字形
寥廓 崢嶸 遒勁 遏制 風華正茂 灰燼 搖曳 曙光 筆桿 瞳孔 撒遍 倔強 金碧輝煌 迷惘 炫耀 晨曦 沉湎 眷念 雜夾 溺愛 惆悵 干涉 譬如 抹煞 急噪 慈祥 摭拾 輕率 鞭笞 洋溢 涉獵 瑣碎 廢寢忘食 引吭試啼 銹鈍 磕絆 孕育 懊惱 淘汰 落寞 敷衍 怨天尤人 入不敷出 驅使 蒙蔽 廢墟 嚙噬 鬼迷心竅 妄自菲薄 戰戰兢兢 完美無瑕 斑斕 妥帖 邏輯 勾銷 執著 百無聊賴 不可或缺 忐忑不安 瞠目結舌 苟延殘喘 四肢百骸 跋涉 豐盈 慰藉 麻痹 恢宏 望洋興嘆 名勝 蜻蜓 僻靜 喘氣 菜圃 逃遁 惦念 海鷗 靜謐 貧瘠 悲愴 矯飾 烙印 一無所有 搭訕 褪色 融化 熔化 溶解 濡染 朦朧 締造 發軔 魂牽夢縈 鎩羽而歸 寄人籬下 衣錦夜行 含辛茹苦 休戚相關 憔悴 顛簸 惶惑 溫馨 焦躁不寧 索然無味 坍塌 證據 榆樹 牲畜蟄居 明朗 豐腴 潤澤 肅殺 喧嘩 恣意 逍遙 曝背談天 直截了當 誑語 顫抖 霧靄 混沌 彌漫 焦躁 炫目 敦煌 迴光返照 山崖 慵懶 揮霍 漣漪 廝守 深邃 湍急 蜿蜒 嬉戲 蠕動 疲憊 內涵 毛骨悚然 無動於衷

三、 文學常識
1、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傑出的詩人。詞作有《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水調歌頭·游泳》等。
2、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食指早期的詩歌有一種對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絕望」的存在主義的精神。
3、張潔,作品《森林裡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別獲1978、1979、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電視劇《有一個青年》獲全國優秀電視劇評一等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4、畢淑敏,著有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麵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楊木鼻子》《畢淑敏文集》(8卷)等
5、赫爾曼·黑塞,詩人、小說家。生於德國,後入籍瑞士。代表作《在輪下》《荒原狼》《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玻璃球游戲》等。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6、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
7、韓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韓愈在文中多次自稱「昌黎韓愈」,人們也稱他韓昌黎。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提倡三代兩漢散文,主張「文以載道」,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在文學形式上力主創新,對後世散文影響深遠。他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險怪,講究用奇字,造奇句,人們評為「以文為詩」。與孟郊、賈島等人自成一派,史稱「韓孟詩派」。詩文被門人輯為《昌黎先生集》。
8、老舍: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以淪陷了的北平為題材的長篇《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話劇《龍須溝》《茶館》。
9、柯靈:原名高季琳,現代作家。少時因家貧失學,走上了文學道路。建國前的主要著作有兒童詩歌《月亮姑娘》、童話《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說《掠影集》等。建國後主要著作有雜文和散文選集《遙夜集》,短篇小說集《同伴》,散文集《暖流》,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根據夏衍的劇本改編的《秋瑾傳》等。
10、郁達夫:名文,字達夫。郁達夫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
11、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陝西省作協副主席。
1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在散文領域也有很高成就,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13、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也稱「柳柳州」。提倡「古文」創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記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記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個人情懷融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記》。梭羅:作家、思想家。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瓦爾登湖》。奧爾多·利奧波德: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沙鄉年鑒》的作者。

四、文言通假
輮 以為輪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 「性」,天賦,資質。
傳道受業解惑 :同 授,傳授。
句讀之不知 : 同逗,停頓。
或師焉,或不焉:同 否。
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
山川相繆 :通「繚」 連結,盤繞。

五、古今異義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凶、走狗。
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製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 今義:探究並領會。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學問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 今義: 連詞,表因果關系。
6.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初等教育學校
7.吾從而師之 古義:從,跟從;而,連詞。 今義: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很多人。
9.攢蹙累積:古義 重疊、積壓 今義 積累
10.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義 這樣以後 今義 轉折連詞
11.游於是乎始 :古義 從此,從這時 今義 遞進連詞

六、詞類活用
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輮,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詞作動詞,用腳走。水,名詞作動詞,游泳。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 以------為恥,意動用法。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低於,名詞作動詞。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 愚人 形容詞作名詞。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名作狀)向東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向東去
侶魚蝦而友麋鹿 (意動)與……為侶,與……為友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使動)使……舞,使……泣
烏鵲南飛 (名作狀)向南
七、特殊句式
判斷句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於)煣的工藝使它變成這樣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增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得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天資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他們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授予業務知識、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固定句式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 「沒有用來…的辦法」。 (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聚細流,就不能成為江海。)

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飲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有個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奏。

介詞結構後置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以他為師。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間徘徊。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不從師學習。
何為其然也? 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如果從沒有變化的一方面去看,那麼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麼呢?
被動句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六藝經傳都普遍的學習,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我以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別形態的,都有我的足跡。

F. 高中語文閱讀方法

課內:
一本五三(厚的那個,好像B版比較適合)
做閱讀
每日一道高考真題
做完對答內案
找給分容點
自己判分
再整題回視一遍

如此對待閱讀,簡單有效
才高一,不急,堅持下來
高二有大變化
高三一定能無憂自在地閱讀

課外:
廣泛閱讀各種雜志及有價值的小說
高一高二假期一定要選自己 喜歡的 小說去讀,一定!同時能跟看相關的電影更好,要有計劃地看,比如:高一假期看英國名著及電影 然後是法國、俄國......你總能從期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和魅力。這是你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最後強調的,是意識, 高中學習的意識,就像打DOTA一樣,你要知道自己何時做出什麼決定,該做什麼

希望能夠幫到你。

G. 高中語文課本中寫作文的素材

2008高考作文課文素材集

1、《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
◆史鐵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響應號召由北京赴陝西務農,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後返回北京潛心於文學創作,現為專業作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等。《我與地壇》(1991)是作者對自我在過去十年寫作在內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鐵生曾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與去向。」這段話也是對他作品的最好的詮釋。
◆在這個荒蕪的園子里,作者化了幾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和解讀。這一過程是艱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經歷了哪些肉體上的掙扎和心靈上的洗禮。且看史鐵生對生與死的思考,他認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就是說,死是目的,生便是過程,所以,史鐵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這樣告訴別人,「人有時候太看重了我們要回到虛無里去,結果忘了我們本來從虛無里來」。在他的另一首詩歌里,史鐵生這樣寫到: 「午後,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 往日已歸去哪裡?/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時間被忽略在存在中 /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過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種回歸。史鐵生眼裡的死,有著回家的溫馨。
◆史鐵生能夠領悟生命的內涵,首先,在於他戰勝了自己的殘疾。前面說過,史鐵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爾•劉易斯,但他們見面的時候,史鐵生卻沒有絲毫卑怯的陰影。因為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爾•劉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後卡爾•劉易斯輸給了約翰遜。在《我的夢想》中,史鐵生說,「後來知道,跑進9秒79的約翰遜戰勝卡爾•劉易斯是服用了興奮劑,對此,我們該說什麼呢?約翰遜的故鄉牙買加的人們這樣說,『約翰遜什麼時候願意回來,我們都會歡迎他,不管他做錯了什麼事,他都是牙買加的兒子。』這幾句話讓我感動至深。難道我們不該對靈魂有了殘疾的人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愛嗎?」在這里,史鐵生深刻的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局限,而且還有比肉體殘疾更嚴重的靈魂殘疾的人,他們更需要同情和撫慰。因此,史鐵生終於從殘疾的陰影里走出來。記得原野在《人生》一詩中這樣寫道:人生,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人活著,當哭則哭, 聲音不悲不苦,為國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讓別人灑下誠實的淚,數一數,那是人生價值的珍珠。 詩人用了朴實的言辭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或長或短,自有論道。而貫穿其中的生命的意義卻是每個人畢生的追求。史鐵生在這里也給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題,人應該怎樣戰勝自己的苦難,開始對生命意義的探求。
◆2002年,史鐵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那段授獎詞也許是對他最精當的概括:「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由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的電影《邊走邊唱》,電影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貫穿始終:「千弦斷,天眼開。」這句話的背景是盲人琴師的師傅說過,彈斷的第1000根琴弦能帶來光明。盲人對於光明的渴望,殘疾了雙腿的人對於行走的渴望,從來不會停止,在史鐵生的作品裡,我們始終能夠讀到這樣的渴望,他從來沒有掩飾過。
2、《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厄洛斯。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後世無數痴人說紅樓論紅樓續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
◆斷臂的維納斯不過美在「她」首先是「維納斯」。因為「維納斯」這個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其次因為「她」是兩千多年前的「維納斯」。兩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將女人肌體創造成那麼一種藝術的品格,確系不俗了。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斷臂。美在她是一個亘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個亘古之迷才尤使斷臂的維納斯美名著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也都是殘缺的,也都必然是殘缺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告訴我們――愛從不意味著給予什麼和接受什麼…… 命運三女神似乎告訴我們――對所謂命運而言,頭腦是不起作用的…… 勝利之神似乎告訴我們――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代價有時有如頭顱…… 每每想到這些,我對生活的本質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歸根結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殘缺之美啊……
◆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像受到了現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的的審美想像,使精神可以擺脫現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像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藉助藝術空白而表現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範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像去獲得。
◆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雖為人所求,卻非生活所需,如果這也算美的話,最多也只能算含淚的美,血染的美和殘忍的美。或許清岡卓行並非這種原意,可他實在不應該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尤如「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態美,於是藝術的人們都祝願她永遠病入膏肓,這無益於人們的生活,不符合人類生活的要求。
◆嚴格地講,我們很難斷定有臂的維納斯和斷臂的維納斯哪一個更美,因為審美標准本來就帶有主觀性和相對性。恩格斯曾說,真實的藝術是真善美的結晶,美的創造是人類對於自身生活的美化,並不是可以憑著人們的主觀意願任意為之,無所依傍的。我想,我們對往昔的依懷是為了更好地珍惜現在,我們對缺陷的珍重是為了不再有缺陷。如果再有人像清岡卓行那樣在維納斯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時候,為了尋求所謂能給人無窮遐思的殘缺美而造就殘缺的話,那麼,這只能表明人類倫理的殘缺、道德的殘缺和美的殘缺!
◆「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當你覺得自己是殘缺的,而有一個不殘缺的比照著的時候,神就存在了。(史鐵生)
◆余秋雨在《廢墟》中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種事物過於完美,就給人不真實,就脫離了大眾的實際,與人們意念中的感覺不切合。而殘缺美是一種幻想美,一種彌補美,一種在心靈里重塑的藝術。」
◆讓人產生同情的事物是否就是美的事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山之美,美在其高峻;河之美,美在其秀麗;海之美,美在其壯闊……所有這些事物能夠引發人類的情感,有崇敬,有仰慕,有依戀……是下位對上位、低位對高位的須仰視之情感,同情則相反,是上位對下位、高位對低位的惻隱和憐憫之情,說得過分一點,同情意味著施捨。
◆孟子曾說「充實而有光輝」謂之美,維納斯沒有身體各部位驚人的協調,沒有豐腴、溫暖的肌膚,沒有優美的曲線,就不可能成為美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她無意識間丟失的雙臂,激起了所有觀賞者的無窮的遐想,完成了「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就是「空靈」。
藝術是「充實」與「空靈」的完美結合。維納斯之所以成為世界十大雕像,就在於此。
◆美是一種發現,美在心靈,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可怕的不是軀體的殘缺,而是靈魂的醜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題都城南庄》(動人之處在於留下的遺憾和懸念)
◆清岡卓行並不是殘缺美的首創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雲「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即是說最大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環肥燕瘦西子病,可她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人。為什麼呢?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為什麼呢?英國王妃黛安娜如流星般逝去曾令多少人為之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說,王妃的早逝也是一種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缺憾也是一種美。
◆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曾經創作了一個被稱為最短的科幻小說的作品,只有一句話:「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3、《鴻門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他卻一敗塗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 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是因為沒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最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上天。如此糊塗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後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推翻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4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於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願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傑」「鬼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賓士。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4、《歸園田居》與《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東晉王朝已面臨瓦解,人民的起義、統治階級內部的勾心鬥角,都使社會環境愈加混亂污濁。由於受傳統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環境的影響,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截然不同的志趣。當他帶著「大濟蒼生」的願望踏入仕途,社會的現實卻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發展的機會。剛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慣官場種種的黑暗現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辭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尋找到能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亂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當中,他始終沒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應該選擇「仕」還是「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終於,他因為不願奉承位輕權重、跋扈非常的督郵,不甘「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兒」,毅然辭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澤令,也結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心為形役」,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所以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是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背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於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在和未來,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著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著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著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嘗著粗茶淡飯,享受著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松、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小船在水面輕輕搖盪、漂浮著,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著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後的山泉。青山回響著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里,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體現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閑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里,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麼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裡有閑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松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干青雲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郁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盪,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輕爽的河風,立於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是那樣的幸福、輕松、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聖價值發生沖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代人,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羈鳥——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借安祥靜謐的田園村居生活,烘托有翅不能伸的「羈鳥」,借「困守籠中」的「羈鳥」隱喻「誤落塵網」的作者的心緒。「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對於鳥兒來說,藍天是它的嚮往,山林是它的家園,飛翔是它的生命,可是《歸園田居》中的這只毫不經意地出現的「鳥」,早已遠離了家園,失去了自由。它久在樊籠,有翅難飛,行為人役,心為俗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強歡顏笑、搖尾乞憐來討得主人的歡心。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藍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無告地生活在主人為它量身定做的美麗而牢實的金絲籠里。可以想見,一旦它能沖破牢籠,回歸自然,那該是何等撼人心魄的興奮和喜悅啊!其實,這只求飛不得的「羈鳥」就是「誤入官場」的陶淵明難堪處境的寫照。可憐的詩人不也正象那隻哀哀無告、苦苦掙扎的「羈鳥」嗎?正如山林是羈鳥的渴盼一樣,田園也是詩人的歸宿,那裡有雞鳴狗吠的祥和幽靜,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飄香,有村落炊煙的溫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實,更有纖塵不染的心性高潔,擁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擁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
◆歸鳥 ——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眾多「歸鳥」詩篇中最能體現詩人回歸自然,回歸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詩篇。「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游目騁懷,參透自然,卻故意把自然「真意」說得如此飄緲朦朧,其實稍加玩味,便不難發現真意是什麼。秋菊自開自謝,保持一份潔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肅穆庄嚴;太陽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寧靜。自然萬物,各隨其分,各安其道,消長生息,窮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實實在在。飛鳥投林的描寫更是充分強化了這一天地觀念。像天地萬物一樣,飛鳥早出晚歸,遠近覓食,有困頓勞碌的疲憊和緊張,也有安頓休息的輕松和愉悅,有呼朋引伴的熱鬧,也有失群掉隊的孤單,該去則去,該回則回,一切隨順自然,和山林、夕陽、南山、秋菊、東籬構成了一幅天然純美、自然靜謐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在投林歸鳥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游歷南山,參閱天地,猛然間,豁然開朗:自己不也正如一隻疲倦歸飛的鳥兒嗎?山氣彌漫,日落西山,該回家了,家在哪兒呢?不在宦海官場,不在利達富貴,不在榮辱沉浮,家在山水田園,家在南山秋菊,家在山林夕陽,那份出於自然、回歸自然、纖塵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詩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啊!抱朴返真,回歸自然,這才是詩歌「歸鳥」意象真正要暗示我們的內涵。可以說,這只小小的歸鳥,這只與同伴同飛、與山林同眠、與夕陽同行、與自然同道的小鳥,還與詩人同心,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人鳥同道賦予了陶詩以深刻的哲學內涵。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文人士大夫的愛菊,遠祖是屈原,有詩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凌寒而開,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遺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在詠菊詩中,我們容易感受「戰地黃花分外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戰斗與輝煌,可曾體察到陶淵明筆下的「佳色」之秋菊、採菊之「悠然」的質朴與平淡?「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託,也是陶淵明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徵。
◆詩人愛菊,更愛松。在中國文化中,松樹的地位極其崇高,當得百木之長的榮譽。孔子對松的贊語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話同他的思想一同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歲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徑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猶存」悅其心、「撫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獨的,亦如寂寞的陶淵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隱逸者。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貧瘠、菊的凄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
◆今天的我們應該換個角度去品讀陶潛,即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其價值和意義。因為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稱心如意。由於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責任,家庭的義務,個人的名利等等的約束,人們無法擺脫,無法超越,而不得不從事一些本來不願意從事的職業(包括官職),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包括應酬),於是如陶潛所說的「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心又時時刻刻渴望著能擺脫俗世的煩惱,能自由輕松地生活。所以,敢於放棄社會責任(不止是官職),做回他自己(不止是「歸園田」),按照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陶潛,才成為了許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潛放棄的不是某個官職,而是一種讓他不自由的「社會角色」,他要做回了一個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曠達的天性得以保全。在《歸去來兮辭》結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達了這個觀點。他說:因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決定和以前的那個影響他限制他的「社會角色」決裂,「委心任去留」,「樂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愛丘山」。
***篇幅實在有限,若想看使用範文,請登陸blog.sina.com.cn/sunnytonic

H.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成績

語文一定要自己積累的,別人說再多也是空話,無非是什麼做題之類的。
我認為,語文既然是我們的最基本的東西,而且漢語文化這么博大精深,只要自己會留心,一下子就可以掌握很多東西。
高中學語文是比較枯燥一點的,沒有小學和初中的寬松的環境。所以要提高成績和培養語文素養之間聯系會比其他學科小得多,所以才會出現某些同學越是認真學語文,成績卻不見提高反而下降的情況。
我給你一個好的建議,就是試著每天寫一點東西,日記也好,練筆也好,不知道些什麼就寫流水賬,把一天之中所有的東西全寫上去,連時間也要標明,慢慢的,會有那麼一兩天忽然很有感覺就寫得出非常好的語句,這些語句要時常品讀,仔細琢磨,在作文時可以醞釀起來。
高考時前面的選擇題,這些要靠自己,做題要求精,不要求多,把關鍵的錯點一混點搞清楚,一天就做10個題,慢慢就得心應手了。
科技文閱讀要穩准狠,做到判斷准確,很多時候不是想的太多,就是考慮不周全,一下子就入了圈套。這個老師會給你很多典型的題目,自己揣摩一下,找出規律就很好解決。
古詩閱讀套公式,不說了。
詩詞背誦靠自己,不要偷懶,而且要記住解釋幫助記憶。
大閱讀一定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問題,時代背景要搞清楚,作者的生平要弄得很清楚,所以接觸一下現代或近代的作家的讀物也是必要的,關鍵是深入那個時代。閱讀不是目的,拓寬自己的視野,看看以前的人想些什麼才是有用的。
基礎知識自己積累,多做題就可以了。
語文很好學,高考要看書寫,如果不太行,馬上練,趁早最好,反正對自己有益無害。
每天堅持一篇日記~~很好用的提高語文寫作水平的方法!!

I. 高中語文全6冊整理

重點篇目概述

《跨越百年的美麗》(作者、主要人物、百年、美麗、寫法)
作者:梁衡
文章主人公:居里夫人
百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
美麗:「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
結構與寫法:倒敘 和側面描寫(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 )

《合歡樹》(作者、線索、寫法)
作者:史鐵生
線索:合歡樹
故事梗概:作者以合歡樹為線索,回憶了母親為治療「我」癱瘓的腿奔波,以及對我的寫作理想的支持和幫助,母親去世後,「我」幾次探訪老家,母親當年種下的合歡樹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寫法:借物抒情的手法。合歡樹象徵了作者的經歷,也有著同樣頑強的生命力,同時,還象徵著母愛。

《最後的常春藤葉》(作者、主題、線索、寫法)
作者:歐•亨利(美國)
世界三大小說家: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
主題:《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了老畫家貝爾曼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青年畫家頑強地活下去,在風雨之夜掙扎著往牆上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他為繪制這傑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藝術家品格——捨己救人。
線索:常春藤葉 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寫法:1、歐•亨利式結尾 :故事的結尾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2、反襯:人物外貌與心靈之間的反差: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 ——捨己救人。

《邂逅霍金》(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葛劍雄
寫法:側面描寫(以作者的眼光寫對霍金的情感)心理描寫細膩
情感變化:寫我與霍金相遇時的敬仰、震驚、凝視、沉思這一心理變化。

《一碗陽春面》(作者、主要人物、線索與情感)
作者:栗良平
主要人物:一家三口(母子三人)次要人物(麵店老闆夫婦)
線索:陽春面
開端:第一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設置懸念);
發展:第二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第三年母子三人吃兩碗陽春面、面館的等待;高潮和結局:十四年後母子三人再次來到面館吃三碗陽春面。
情感:以一碗陽春面為貫穿全文始末的線索,使其具有了團結、不屈、向上、奮爭等多種美好的含義。

重點篇目概述

《老王》(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楊絳
寫法:片段組合(送冰車費減半;送醫問錢夠否;送雞蛋香油)
情感:對人性中善良的肯定與呼喚,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自己不能平等對待老王的愧怍之情。
文眼:那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項鏈》(作者、線索、主要人物、寫法)
作者:莫泊桑(法國)
線索:項鏈(借、戴、丟、找、賠、知真相)
主要人物:瑪蒂爾德夫人
寫法:留白藝術 伏筆藝術
主題:文章以項鏈為線索,通過對馬蒂爾德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知真相等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揭示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對高貴、奢華生活的追求與渴望,以及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視為玩物的思想對人們的毒害。

《回憶魯迅先生》(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蕭紅
寫法:生活細節描寫
情感: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生活化更真實可親的魯迅,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有著「普通」的一面:他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可以和年輕人開童心未泯的玩笑,同時也可以享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
魯迅的「笑」:神態描寫(魯迅的笑)
①「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寥寥幾筆,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坦誠真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②笑聲沖下樓梯來——明朗、可親可愛、與普通人一樣
③魯迅轉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來——和蕭紅幾乎天天見面還說這樣的話,是在開玩笑,幽默,透著風趣,像個孩子,有著普通人的普通心。

《小溪巴赫》(作者、小溪寓意、寫法)
作者:肖復興
小溪寓意:既象徵巴赫音樂的特色:有著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 又象徵巴赫的品格:小溪永遠清澈(清靜聖潔),小溪從不張揚(本性安詳),小溪穿行於山道林莽之中(不畏艱難),小溪一路跳動著一直奔流到海(目標執著,持久地令人感動)。
寫法:通篇運用比喻手法——作者用小溪作比喻來寫巴赫,使巴赫音樂的價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質都得到了形象生動的展現,使作品閃耀著動人的藝術感染力。用巴赫的音樂來展現他的品格,也最具有說服力。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者、馬克思的貢獻)
悼詞
作者:恩格斯
馬克思的貢獻:政治家——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剩餘價值規律;科學家——數學;革命家——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
藝術特色:
1、類比手法——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 。
2、語言方面:①嚴密性邏輯性,如關聯詞的運用(限制性作用、上下前後的關聯) ②豐富的情感色彩,如修辭諱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為了忘卻的紀念 》(作者、五烈士、情感)
作者:魯迅
左聯五烈士:白莽、柔石(迂)、馮鏗、胡也頻、李偉森。
情感:本文既深情地頌揚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與人品,又有力地控訴了反動派屠殺人民的罪行,同時還抒發了作者懷念烈士、憎愛分明、堅信革命一定勝利的思想感情。

《哦,香雪》(作者、象徵手法)
作者:鐵凝
象徵手法:象徵手法—— 鉛筆盒、火車、大山(是文化和知識,現代文明,封閉傳統的象徵);
對比手法——台兒溝通火車前後的比較
前:吃過晚飯後就鑽被窩。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
後: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鳳嬌是第二。
細節

《變形記》(作者、流派、寓意)
作者:卡夫卡,奧地利作家。
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荒誕派鼻祖。
寓意:本文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父母妹妹)的冷漠。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我有一個夢想》
作者:馬丁•路德•金
夢想是平等
演講辭的特點:
內容上:針對性、啟發性、感染力
語言上:句式整齊或駢散結合;善用短句、呼喚語等、運用排比、反復、對偶、反問等多種修辭

J.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1、讀懂詩抄歌

(1)用關注「標題、意象、注釋、情思語、即時詩人」的辦法讀詩歌,並快速判明詩歌類別——寫景或者寫物或者寫人,根據相應類別詩歌的特點進行解讀。

(2)關注詩歌的藝術手法(內容上的描寫手法、主題上的抒情手法、語言上的修辭手法和結構上的結構手法)

2、審讀問題

(1)勾畫題干(問題要求的——概括、分析、簡析、賞析,問題范圍——全詩、第幾聯、上片等等,問題對象——情感、意境、形象、藝術手法等等),明確問題要求。

(2)根據問題要求和對象,弄清楚題型,按照題型的基本模式與步驟組織答案素材。

3、科學答題

(1)按照題型與相應步驟答題。

(2)一般,題目問什麼先答什麼,先問什麼先答什麼。

(3)注意使用術語,每一點均先觀點後闡釋。

(4)分點作答,分條陳述。合並相同點。

(5)語言簡潔明了,不寫可有可無的字詞句。

特別提醒:答題中請隨時保持對詩歌類別意識的重視與運用,隨時關注詩歌中的即時詩人。

閱讀全文

與意識形態工作高中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