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法制教案

初中語文法制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31 18:24:12

㈠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八年級)教案

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若教出來的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不僅能帶著一顆文學之心,同時回還能揣有一顆法答制之心,那該是多麼成功的教學呀!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我想:在教學中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教師應以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為基礎,將法制常識有機地融入主課堂的教學內容中,實現課程固有的教學目標,同時增強學生法律意識,使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

㈡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學校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內容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中分別明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民主法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治國方略。在現代社會里,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普及法律知識、知法、懂法、會用法,這不光靠法律課教學來完成,更需要其它學科的輔教。
目前,許多學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只在社會學科中開展,在其他學科里法制教育還是缺失的,這使學校法制教育內容上針對性差,遠離中學生生活、學習實際;方法呆板、粗糙,照本宣科地講解抽象的法律條文,枯燥無味,缺乏實效性,法律條文的講授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脫鉤。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甚至還造成了學生以消極方式抵觸,從而背離了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初衷。這種現狀直接防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成熟與完善。
事實上,在各個學科中都有法制教育的內容,都可以開展法制教育,而且在不同的現實環境中應用法律知識,效果會更好。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學語文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有「文道統一」「文以明道」的基本傳統和基本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得到了這樣有益見解。
1以詞識「法」
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以牙還牙」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 還可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打傷了我們的腿,我們也一定要去打傷別人的腿。」 這看似乎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在今天法制社會是不行的,這種行為是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的。
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應果斷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這樣做才是對的。
2用課文談「法」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徑。例如,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中,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寫得酣暢淋漓、痛快至極,體現出主人公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的俠義精神。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為在封建時代「惡人橫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對於世界觀處於形成期的初中學生來說,難免會誤導學生產生漠視社會秩序和法律的錯誤觀念。所以,在教學本文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理性的法眼辯證思維、用批判審視的眼光重新解讀經典名著,做到「去糟糠、取精華」。魯提轄的行為究竟對不對?今天如果遇到這種類似的事情,應如何對待?引導學生歷史地、辨證地來看待魯提轄的行為。強調指出,在當時那種黑暗社會里,人們有怨無處可訴,只寄希望於魯提轄那樣的俠義之士來伸張正義,懲罰惡人,保護良民,魯提轄是一個除暴安良的正義化身。我們應學習的是魯達除暴安良、扶弱濟貧的精神,敢於同壞人壞事作斗爭,但是,我們應依法行事,要有伸張正義的精神,賦予正義感;要以法律為准繩,依法治人;如遇歹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正確對待,不可也不應該鹵莽行事。同時,對於我們初中學生來講,我們應該機智,充滿智慧地去解決。可以請求他人,可以發簡訊,也可以直接撥打110……總之,應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條件下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或損失。從而樹立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法制觀。值得注意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應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
3借習作釋「法」
在學生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在收集震驚全國的「瘦肉精」事件的材料中,使學生不難肯定黑心商家為牟取暴利,在豬飼料中加入了有毒物質,致使豬肉及肉食品對人體的危害的事實,悟出我是消費者,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的意識。商家對於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諸如此類偽劣商品完全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訴。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規范了自己的行為。
4以素材展「法」
素料是證明問題的有力證據,為課文說明事實,也是為全新的解讀、拓展、延伸法制教育服務。魯迅作品《社戲》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孩子們在看社戲的歸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小說的主題表現少年純真的友情,贊揚農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質,和「我」在以後的生活中再也沒有感受到這么淳樸、天真、可愛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教師可借「偷豆」事件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種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孩子們雖然還未成年,但也受治安處罰,從而杜絕學生盲目模仿。明確了偷竊、騙取、搶奪少量公私財物的行為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可恥的行為。
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民族法制意識,是為了保障全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全新地解讀、拓展、延伸法律知識,將會使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有機聯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的目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滲透法制意識,會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完美統一。從而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水平,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更好地推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整體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依法治國方略實施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

㈢ 法制教育教案

下面是一個法制教育教案。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重點: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目的:
1、使廣大學生了解本法內容。

2、使每一位同學遠離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3、理論聯系實際,防微杜漸,自省自律,弘揚正氣,作品學兼優的好青少年。
授課內容: 同學們!今天的法制教育讓我們一起學習由第九屆全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對青少年一代寄予了無限的希望,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國家出台諸多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頒布和實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保護青少年成長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別為:總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範;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法律責任和附則。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本法中的第三章;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一、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前兆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話說:風是雨的頭。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漸變過程。此間必然會出現諸多前兆與信號。小錯不斷,大錯必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就是由於他們長期養成了不良行為,放任自己而又沒有及時有利的得到矯正而發展形成的。
根據常見的違法犯罪徵候、跡象,根據外部表象的差異其前兆分成8類6種
1、言語:經常罵街、談男論女、隱語黑話、好說謊話、緘口不言、臟話不斷。
2、舉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兒郎當、蠻橫無理、頂撞師長、愛打群架、強行索物、哥們義氣、逞強跋扈、輕佻放縱、坐卧不安、行蹤詭秘、大把花錢,喜怒無常。
3、結交「哥們、姐們」、口哨喚人、紙條傳情、紋身標志。
4、起居:生活懶散、飯量驟減、出沒無常、結群閑逛。
5、打扮:注重打扮,過度化妝、講究發型、統一裝。
6、嗜好:抽煙喝酒、參與賭博、混跡舞場、偷閱書刊、迷戀網吧。
7、攜物回家、護身器具、異性物件、書包異物。
8、學業:曠課逃學、成績突降、考試作弊、課堂搗亂、課上睡覺。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種不良行為:
(1)曠課、也不歸宿;
(2)帶管制道具;
(3)打架斗毆、辱罵他人;
(4)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
(5)偷竊、故意毀壞財物;
(6)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
(7)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

(8)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
(9)它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對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時教育、其不良行為得不到有力的盡快的矯正,那不良行為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違法犯罪,前兆就變成違法犯罪事實。
例一:湖北某締結連發勝8起家庭被盜、商店被撬案件,現場不留痕跡,作案手法高超。經偵破,著伙神出鬼沒的作案團伙是由21名13歲左右的初中學生組成。這些人有的從8、9歲就染有不良習氣,優劣機,但又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矯正,最終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處理過一個8人搶劫、流氓團伙,平均年齡不足14歲,他們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作案15起。這8個人也都是從小很小就不良習氣纏身,行為不端,劣跡斑斑,有的不到及時矯正,最終也走向犯罪。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二、防未成年人犯罪要沖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開始
1、預防不良行為要從小抓起,從現在做起。 良好習慣,良好行為的養成要經過一個長期的 培養訓練。預防不良行為必須從小抓起;
2、預防不良行為要從具體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時不抓,就演變成大錯。教育無小事;從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習慣,使不良行為得到及時的制止和矯治,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抓好兩「小」,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關鍵環節。
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中學生行為的准則,應努力做到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做到:自尊自愛,注重中學生儀表,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朴,孝敬父母,嚴於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祝每一位同學都成為遵紀守法,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㈣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教案

如何把今天的未成年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是實施這一課題的主要陣地,教師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五育並舉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光靠在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專題場合穿插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學生由於法律知識的缺乏,無意識的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並且呈上升趨勢,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響了法制教育的警鍾,課堂成為實施法制教育的首選。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有關的法律知識,對加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起到積極作用。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從詞語教學中讓學生看到「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我們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我們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還要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挖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也一定要去挖掉別人的眼睛。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當完備的現在,卻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果敢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
二、在課文教學中插入「法」
課文教材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消極迴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
在語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送給了「我」的朋友萬芳,以此來表示小夥伴之間的友誼。家長則因為物品的貴重而要求索回,這就形成了一個從道德與倫理角度都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究竟是顧及孩子們之間有友誼重要,還是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重要?事實上,如果僅僅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講,這確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孩子與家長雙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誰都沒錯。怎樣才能對此給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呢?只能從法律的角度尋求答案。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此可見,課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送給別人這件事究竟是否正確,首先應該看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定。
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課文中的「我」在並沒有取得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對課文中提出的「我」究竟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首先應該按法律辦。
三、閱讀中引導學生悟「法」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都注重了魯提轄值得歌頌,因為他嫉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考慮周全,讓學生評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由個人快意恩仇?要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
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讀好書,並使之養成一個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經常閱讀「四大名著」、《堂吉訶德》、《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學巨著。此外,建議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優秀刊物雜志。
總之,讓學生讀好書並因此受到熏陶,學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書中的一些思想變成具體的實際行動,進而每一個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法」
每學期,我都會在班裡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
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於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採取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
另外,我還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一些法律知識,告誡學生不能允許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為。學生如果那一天無意之間違犯了國家法律的某條規定,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妥善解決。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法制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