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第一課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准備】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請一個小組上台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台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第二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准備】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台)哎,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麼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範用杠桿撬講台。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在展台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並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台來試一試,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麼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麼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麼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第三課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准備】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裡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找出三個點,然後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台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後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製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四課 輪軸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准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台、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台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第五課 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准備】鐵架台、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並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麼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並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出示塔吊的滑輪圖,並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並思考:「動滑輪有什麼作用?」
4、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並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並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並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麼?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第六課 滑輪組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准備】鐵架台、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1)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2)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
3)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第七課 斜面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認識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學難點】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生活中去。
【教學准備】1塊搭斜面的平木板,4個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鉤碼、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結合影視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這樣修建?」(學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並當眾發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出一個簡單任務:老師要把這個大木桶搬到講台上來,有什麼好方法?(學生拓展思維:滑輪組吊、杠桿撬……)今天老師就介紹一個更簡單的機械叫斜面。(示範用木板把木桶滾上講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這樣搭在高台邊緣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3、跟據老師提出的情境得出的問題:斜面能省力嗎?我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嗎?
4、分組研究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實驗要求:
1)指導如何用測力計測斜面上的拉力。(拉動中,當測力計處於勻速運動時,讀出其讀數)
2)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反饋交流實驗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體(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並取其正確的值,做好記錄。
斜面的狀況 提升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發現
A B C D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
5、對研究結果作出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發現同一物體從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於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問:剛才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和其他組的數據相比較,你還發現了什麼?(發現每個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這是因為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
那麼坡度不同對於沿斜面拉物體所用的力也不同嗎?我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證明一下?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准備)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觀察數據表格,討論發現數據規律,進行總結。
三、鞏固與拓展
1、現在結合我們的生活說一說:如我們的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斜面工具?(螺絲、大橋……)
用紙片演示螺絲的斜面。
❷ 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科學下冊練習題
六下復習資料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自製放大鏡的方法有:廣口瓶、玻璃杯、燒瓶、燒杯、塑料袋(盒)裝水,冰塊、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註:橫向放大,縱向不放大)。
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體)。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製的復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台)(反光鏡)等組成。
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我們還可以利用(乾草)培養微小生物。
(巴斯德)第一個指出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屏幕其實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小世界的大門,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微生物對人類並非都是有害的,有許多微生物不僅對人體有益,而且我們還離不開它。雜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麵粉里的糖類,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釀酒、泡菜、發面、做酸奶、克隆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有些物質混合後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的物質,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
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二氧化碳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
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澱粉變成了麥芽糖。
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徵是(產生新的物質)。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澱物)等。
通過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銹,我發現鐵銹是(紅褐色)、(有空隙)、(沒有光澤)、(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粗糙)等。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徵是(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無色透明)。
哪些食物含有澱粉?
類別 食物名稱
含有澱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蘋果、麵包、饅頭、南瓜
不含澱粉的食物 花菜、胡蘿卜、白蘿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蔥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半徑大約為地球半徑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晝夜溫差(310℃)。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月球環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稱為(新月),「十五」稱(望月)。
月相在一個月中的變化規律是: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1、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2、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而月食發生在(農歷十五或十六)。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的直徑約是(140萬)千米。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這些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並以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命名,人們把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其中有一個星座的流星雨特別有名,這個星座就是(獅子星座)。
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
天空中閃亮的銀河光帶,實際上是由許許多多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歐州人稱它為(Galaxy),它的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
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
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恆星的一生:星雲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恆星——燃料消耗殆盡,膨脹變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變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雲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恆星——小型或中等恆星變成紅巨星——燃料耗盡而縮小變成白矮星——能量耗盡變成黑矮星)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
(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1)雙面列印可以節約紙張。(2)自帶喝水杯外出,少買瓶裝飲料。(3)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廢舊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節約成本、減少垃圾、減少污染,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垃圾可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
廚余垃圾包括:果皮、剩餘飯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紙製品、金屬製品、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和橡膠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過期葯品、注射器、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其他垃圾包括:磚瓦、陶瓷、衛生間廢紙。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源取自(水庫)、(湖泊)和(河流)。自來水是主要的(飲用水),(飲用水源)不能洗澡。
污水的處理比較復雜,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即(沉澱)、(過濾)、加入葯物進行滅菌獲得凈化。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學方法主要是用於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葯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我們面臨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此外,還有「白色污染」(塑料製品)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環境問題。
(人類濫捕亂獵)和(過度開發利用),更使得許多生物資源瀕臨枯竭。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
填埋和焚燒的優缺點:
填埋的方法 焚燒的方法
優點 比較方便,成本較低,促進垃圾分解。 佔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熱量可以利用
問題 佔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較慢,可能會污染地下水 消耗電能,留下殘余物,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場各部分的作用:
襯墊:防止垃圾與土壤直接接觸;
過濾液收集池和處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氣體排放管:把發酵生成的可燃性氣體和有毒氣體排走。
監測井:隨時監測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
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減少垃圾的方法有:(1)減少丟棄;(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簡答題:
日食成因?答: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於同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於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於是就發生了(日食)。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P54圖要求會畫)日食發生的幾個特點:(1)、太陽被物體給擋住,(2)、擋光物體是球形(3)、地球、擋光物體和太陽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4)、擋光物體在運動。日食一般發生在初一,總在太陽光輪的西邊開始。
月食成因?答:當月球運動到地球的背日面,進入地球的陰影時,就會發生月食。月食發生在農歷的十五前後,有月全食、月偏食。(會畫圖)
相對來說,月食發生的機會比日食要多一些,日食、月食的出現都是(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地球繞太陽公轉)所決定的,同(天體的影子)有直接關系。
現在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答:1、垃圾污染;2、水污染;3、大氣污染。另外還有:白色污染、物種數量銳減、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請你制定一個家庭節水計劃:答:1、洗手洗臉用水盆;2、淘米水用來洗碗;3、淋浴水用來沖馬桶;養魚水用來澆花草;使用節水器具等。
為了減少「白色污染」的環境問題,你會怎麼做?答:購物時自帶購物袋;少領取商店給的塑料袋;重復使用已有的塑料袋;買菜時帶上菜籃子、布袋子;在單位或學校就餐,自帶餐具;外出就餐,少用塑料快餐盒。將廢舊塑料製品收集起來,賣給廢品收購站回收煉油。
觀察工具發展的流程: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掃描隧道顯微鏡:納米技術
18、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防止、減緩鐵製品生銹的速度?答:(1)製成合金;(2)鐵製品表面塗防護層;(3)保持鐵製品表面的潔凈和乾燥。
實驗題:
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的?減少水分,即把某種溶液風干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物質重新析出。
得到晶體的步驟:先製作食鹽的溶液,然後用滴管或玻璃棒滴1—2滴在玻片上。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一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時玻片離火焰要遠一些,慢慢烘乾。在溶液蒸發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用手或器物觸摸它。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特徵:(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鑷子、小刀、載玻片、蓋玻片、碘酒、培養皿、吸水紙。(2)製作切片標本的步驟,a、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上滴一滴水b、用鑷子把要被觀察的標本放到載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要折疊c、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慢慢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d、需要染色的標本,可以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e、將做好的載片放到顯微鏡載物台上。
❸ 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並被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只要具有放大鏡片透明、中間較厚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後的燒杯、燒瓶)等,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
4、放大鏡正確使用方法有(移動放大鏡)和(移動被觀察的物體)。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大小)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
5、人類最早使用的凸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6、蒼蠅落在堅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還能在上面爬行,這和它(腳的構造)有關。
7、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蒼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布滿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8、昆蟲的「嗅覺」很靈敏,據說是因為它們的(觸角),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9、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
10、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11、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13、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14、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製的復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15、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台)(反光鏡)等組成。
16、實驗證明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7、(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8、生命體細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功能。
19、我們還可以利用(乾草)培養微小生物。
20、我們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蟲)(變形蟲)(眼蟲)(喇叭蟲)(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21、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屏幕其實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22、蚜蟲喜歡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蟲的大小如(針眼),蚜蟲的天敵是(草蛉)。
23、觀察工具發展的流程圖:
肉眼 放大鏡 光學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掃描隧道顯微鏡。
24、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
2、我們要使鐵絲發生變化,可以採用(折)、(拉)(錘打)等方法。
3、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4、金屬湯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蠟燭火焰上慢慢加熱,白糖會(熔化)、(炭化)。
5、我們可以用(篩網)分離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變化。
6、有些物質混合後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的物質,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
7、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8、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
9、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
10、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徵是(產生新的物質)。
11、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澱物)等。
12、物質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利用(物質的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了溫度計,這種變化屬於(物理變化);又如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13、通過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銹,我發現鐵銹是(紅褐色)、(有空隙)、(沒有光澤)、(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粗糙)等。
14、鐵生銹與(水和空氣)有關,在日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15、用鑷子夾住鐵釘並將一部分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鐵釘,可以發現浸入溶液的鐵釘表面有(新物質附著),同時藍色的硫酸銅液體顏色會(變淺),這種變化屬於(化學變化)。
16、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徵是(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無色透明)。
17、含有澱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蘋果、麵包、饅頭、南瓜。不含澱粉的食物: 花菜、胡蘿卜、白蘿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蔥
18、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防止、減緩鐵製品生銹的速度?
答:(1)製成合金;(2)鐵製品表面塗防護層;(3)保持鐵製品表面的潔凈和乾燥。
21、用圖表歸納本單元內容
第三單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半徑大約為地球半徑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體積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晝夜溫差(310℃)。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環形山的形狀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套小環的)。
4、月球環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5、月球圍繞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運行。
6、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7、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8、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稱為(新月),「十五」稱(望月)。
10、月相在一個月中的變化規律是(上半月由缺變圓,下半月由圓變缺)。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而月食發生在(農歷十五或十六)。
12、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的直徑約是(140萬)千米。
13、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就會發生日食。當月球運動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就會發生月食。
14、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這些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並以(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命名,人們把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其中有一個星座的流星雨特別有名,這個星座就是(獅子星座)。
16、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
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鵝座)、織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鷹座)。
18、天空中閃亮的銀河光帶,實際上是由(1000億—2000億)個(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它的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銀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成為(河外星系)。
19、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
20、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的古籍上就出現了(火箭)的名稱。
21、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飛船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人們在生活中產生大量(垃圾)。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
2、填埋場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不能(建築房屋和種植莊稼)。
3、(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
4、(過度包裝)會造成(資源浪費)且產生大量垃圾,濫用塑料袋也會造成的(環境污染)。
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垃圾可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
7、廚余垃圾包括:果皮、剩餘飯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紙製品、金屬製品、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和橡膠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過期葯品、注射器、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其他垃圾包括:磚瓦、陶瓷、衛生間廢紙。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須改變垃圾(混裝)的習慣,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它便於對有毒垃圾的處理。廢電池和醫療垃圾是一種需要謹慎處理的垃圾。
9、(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10、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其中最嚴重的有40多個。
11、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12、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源取自(水庫)、(湖泊)和(河流)。自來水是主要的(飲用水),(飲用水源)不能洗澡。
13、污水的處理比較復雜,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即(沉澱)、(過濾)、(加入葯物進行滅菌)獲得凈化。
14、我們面臨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此外,還有「白色污染」(塑料製品)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環境問題。
15、(人類濫捕亂獵)和(過度開發利用),更使得許多生物資源瀕臨枯竭。
16、(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我國的(九寨溝)、(長白山)、(四川卧龍)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17、填埋和焚燒的優缺點: 填埋的方法:優點(比較方便,成本較低)缺點(佔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較慢,可能會污染地下水); 焚燒的方法:優點( 佔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熱量可以利用)缺點( 消耗電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18、垃圾填埋場各部分的作用:
襯墊:防止垃圾與土壤直接接觸;
過濾液收集池和處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氣體排放管:把發酵生成的可燃性氣體和有毒氣體排走。
監測井:隨時監測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
19、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0、減少垃圾的方法有:(1)減少丟棄;(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21、請你制定一個家庭節水計劃:(1)洗手洗臉用水盆;(2)淘米水用來洗碗;(3)淋浴水用來沖馬桶;養魚水用來澆花草;使用節水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