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完整版教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識的積累。
教學難點: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人物性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並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怫fú跣xiă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ă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並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並。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學生自主學習課文,通過課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 。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陳涉世家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說出起義的原因和經過。
2、讀懂、讀熟課文,結合課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內涵 ,背誦精彩語段。
3、從作者和陳勝身上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這場革命運動爆發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認識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測評(全班測試,小組評分)
1、 讀課文,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陽夏人 輟耕 點綴 掇 啜泣 悵恨 苟富貴 嗟乎 鴻鵠之志 閭左 謫戍 戊戌 當行 度已失期 以數諫故 罾 叢祠 篝火 陳勝王 忿恚 佐 毋斬 鞭笞 袒右 攻蘄 詢 徇 殉 社稷 譙 憔 樵
2、 讀熟課文
以讀准字音、句讀,朗讀流暢為目標。
二、新授內容
1、掌握下列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者……也 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苟富貴
若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閭左 謫戍 屯大澤鄉 皆次當行 會 度已失期 法皆斬 舉大計 等死,死國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數諫故 上使外將兵 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吳廣以為然 指意 念鬼 威眾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間令 之次所旁叢祠中 狐鳴 旦日 往往語 指目
素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 笞 尉劍挺 佐之 並殺 徒屬 第借令毋斬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受命 從民欲 袒右 為壇而盟 蘄下 將兵徇蘄以東 比至陳 與皆來會計事 將軍身被堅執銳 社稷 刑其長吏
苟富貴,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將軍身被堅執銳
借第令勿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交流課前搜集的秦末農民起義的情況及司馬遷的生平和《史記》的知識。
秦始皇吞並六國之後,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稅繁重。到秦二世時,賦稅更加嚴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階級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陳勝、吳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領導了大澤鄉農民起義,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給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擊,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開始的而想萬世統治中國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15年便被劉邦的西漢政權所取代。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司馬遷10歲「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完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帝王傳記)12篇,世家(記諸侯本系)30篇,列傳(序列人臣事跡)70篇,表10篇,書(記經濟、天文、歷法、禮樂等方面的情況)8篇。
二、新授內容
1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事是什麼?
秦末大澤鄉農民起義。
2、 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是因為自然原因誤期,卻要被斬首,可見秦的暴政已達到了極點。
間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這也是起義的根本原因。
2、三段分別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1段,敘述陳涉年輕時的佣耕生活,表現了他素懷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寫起義的籌劃過程,表現了陳勝、吳廣的斗爭決心和政治遠見。
第3段,寫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勝利進軍及建立政權的經過,昭示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和歷史意義。
3學生齊讀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寫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陳涉的?為什麼先寫這段?
這段主要寫陳勝年輕時給人做傭工之時,胸中已懷有大志(「鴻鵠之志」)。
是以姓名、籍貫、身世、志向等幾個方面來介紹陳勝的。
先寫這段主要是表明陳勝後來發動起義並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寫陳勝的出身和青年時期的偉大抱負。這部分點明陳涉起義的階級和思想基礎。翻譯題中的兩句表現了陳涉怎樣的思想品格?
表現了他與窮朋友同甘共苦的心願,顯示他非凡的個性和遠大的報負。
4學生齊讀第二段。請找出起義的時間、地點、發起者、參加者及其人數。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為起義作輿論准備的辦法是什麼?從一、二段看,怎樣認識陳涉?
時間:秦二世元年七月,地點:大澤鄉,發起者:陳勝、吳廣,參加者及人數:「閭左適戍漁陽」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造成全社會普遍的怨憤和仇恨,這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斬」,秦朝嚴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這是起義發生的直接原因。
①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置魚腹中,戍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②吳廣在駐地旁的叢詞中,狐嗚呼口:「大楚興,陳勝王。」
志向遠大,足智多謀。
4陳勝在起義前對當時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他是怎樣分析和估計的,請簡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與統治階級矛盾激化之深,顯示了起義的正義性、必然性。指出項燕、扶蘇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們的名義,發動起義,就可以一呼百應。這都是起義的有利條件。從中看出陳勝的政治遠見。
5陳勝、吳廣是怎樣為起義製造輿論准備的?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製造輿論,樹立威信,為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從中看出他們的斗爭才智。
6學生齊讀第三段。第三段寫什麼內容?(要求用一兩句話作答)
這段是記述陳勝起義的起事經過以及陳勝起義迅猛發展的概況。
起義的步驟是:第一步 ;接著用 作為動員群眾起義的口號。
(並殺兩尉;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
起義的性質(口號)是什麼?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解
石破天驚的一呼,寫出了陳勝的「大志」,更表現出他卓越的宣傳能力。
三討論學習
1、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徵。
顯示出一個造反者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批判和大無畏精神。
2、 通讀課文,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陳勝是一個怎樣的人?
最能表現陳勝性格的語言有:
①苟富貴,無相忘」。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④「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①句表達了陳勝極想擺脫貧困,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反映了陳勝具有「有相同車,有難同當」的樸素階級感情,說明陳勝雖然出身低賤,但胸懷大志,不尋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以「鴻鵠」比喻有遠大理想的人。通過比喻,表現陳勝年輕時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也反映了他對同伴目光短淺的惋惜名句說明了陳勝面對秦王朝的暴政,面對死亡,毫不畏懼,決心不受命運的擺布,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國家而舉行起義,表現了他勇於反抗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也是他「鴻鵠之志」的具體表現。④句徹底否定了封建統治階級欺騙勞動人民的所謂天生貴種、等卑有序、貴賤有別的謊言,砸碎了長期禁錮勞動人民頭腦的封建精神枷鎖,是鼓舞人心的戰鬥口號,表現了陳勝敢於解放思想,敢於推翻封建統治的斗爭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對封建統治強烈不滿,敢於反抗,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有志氣,有抱負的農民起義的領袖。
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動詞,體會語言簡潔、用詞極富表現力的特點。
「笞」「挺」「奪」「殺」這一連串的動詞,准確生動地表現了激烈的格鬥場面。
「攻」「收」「下」「徇」「入」「據」等一連串動詞,表現了起義軍勢如破竹的強大威力。
4、 理清全文思路,課文是如何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的,思考:文章哪些內容是詳寫?為什麼?哪些內容是略寫?為什麼?
詳寫起義的發動經過,對陳勝、吳廣「並殺兩尉」、發動群眾等都詳細描寫,並把敘事和對話結合起來,讓起義領袖的機智勇敢,強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而對起義後的浩大聲勢及建立農民政權則略寫,省去了戰斗情況和籌建政權的描寫,因為從上文看來這已是情理中的事。
5、總結 課文記敘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表現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贊頌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四、當堂檢測
比較閱讀。
文段一:陳勝者,陽城人也。……殺之以應陳涉。(全文)
文段二: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佣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伙,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注釋:①伙頤:伙,表示眾多的意思;頤,通「矣」,嘆詞。②沉沉者:富麗深邃的樣子。③顓(zhuān):獨一,專擅。
①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比至陳:( ) (2)或說陳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鴻鵠」比喻
④你怎樣看待陳勝所說的「苟富貴,無相忘」這句話?
⑤你認為陳涉建立政權前後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各是什麼?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原因:
啟示: 。
⑥、陳涉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作者司馬遷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試說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話充分表現出了陳勝的遠大志向,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關於理想的座右銘嗎(名言或自創都行)?你打算怎樣為實現你的理想做准備?
板書
陳涉世家
司馬遷
陳涉年輕 籌劃起義 發動起義
遠大志向 足智多謀 機智勇敢
❷ 誰有《唐雎不辱使命》的名師教案和實錄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時間:2004 年4月1日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詞句,培養學生朗讀 理解能力.
三,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教學重點:重要詞句,文意理解
教學設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相對於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記》等來說,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難度,《戰國策》又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教學方法:
加強誦讀,從整體文意的把握來幫助理解文中的具體字,詞,句,從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確切理解來幫助掌握整體文意,雙向互動地學習古文,探討唐雎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並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讀注釋,了解《戰國策》
二.初讀,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請四位同學來朗讀課文的四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為下一步順暢地朗讀全文做准備
以長句為例,讀准節奏.
選擇例句,指導朗讀語氣.
分角色讀,注意人物對話語氣.餘生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讀完後,請兩至三位同學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於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誦讀,把握性格與主題
一生讀課文.
學生找出表現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後的不同態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現的句子,認識二人性格,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①秦王表現: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不畏強權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精細的描寫,同時,這一節也是情節發生逆轉的關鍵段落.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這里重點解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和懷怒未發,休浸降於天這兩句的意義,以及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的意思.
齊讀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欣賞排比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並作練習,嘗試在其後加上唐雎之刺秦王, (引原文或參考原文)再連起來齊讀.
[參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四.演讀,讀懂氣節與精神
學生表演 ,餘生在點評中獲取新的認識
小結:結合全文說說:為何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六,鞏固與積累
1.背誦課文第三節的排比句.
2.在課外查閱有關刺客的知識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專諸,聶政,要離的事跡.
附:板書設計: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驕橫 狂妄 色厲內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沉著 鎮定 堅強無畏)
文章主題:贊頌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