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戲曲大舞台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戲曲大舞台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01 14:08:12

A. 語文綜合性學習。(4分)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戲曲大舞台」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妙的戲曲世界。小題1:集歌唱、


小題1:京劇、越劇
小題1:略

B. 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擁有自己的劇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榮華美,崑曲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這次活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開場白)
活動目標:
二、1、通過了解中國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
情,提高藝術修養。
2、了解中國戲曲的基本知識,鑒賞中國優秀戲曲。
3、引導學生對舞台藝術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 4、以了解中國戲曲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三、活動准備:
1、制定活動計劃; 2、師生收集相關資料; 3、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4、指導排演戲曲唱段。 四、活動安排:設計四課時,(一)指導搜集材料;(二)戲曲知識漫談(三)
戲曲知識競賽;(四)戲曲演唱比賽。
第一課時 指導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動安排:讓學生明確整個活動的目的、要求。
二、指導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社會調查等手段搜集有關中國戲曲 的相關材料。
三、學生分組,選定負責人,制定活動計劃,安排課外活動時間。 四、教師要參與指導好活動計劃的制訂,協調人員安排、落實責任, 指導搜集材料的具體方法。
第二課時 戲曲知識漫談
本課時擬採用師生以佳賓訪談的形式進行。 一、介紹下列戲曲知識: 1、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2、幾種較常見的戲曲種類(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 3、京劇(行當、臉譜、唱腔); 4、戲曲名劇、名家等。 二、戲曲名段賞析 1、京劇《玉堂春》(蘇三起解);《鍘美案》(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 2、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3、黃梅戲《女駙馬》(誰料皇榜中狀元); 4、豫劇《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第三課時 戲曲知識競賽
在前兩課時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
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兩類,基礎分100分,每答對一題加10分。根據答題成績記活動得分。
附:競賽題目 一、小組必答題
第一組:1、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合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的劇種是—— (中國戲曲)
2、享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的劇種是—— 昆劇(崑曲)
3、我國戲曲的角色分為哪四大行當?—— (生、旦、凈、丑) 4、發源於湖北,發展壯大於安徽慶安一帶的戲曲劇種是——
(黃梅戲)
5、京劇「四大名旦」是指—— (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第二組:1、享有「東方歌劇」盛譽的中國劇種是—— (京劇)
2、中國戲曲發展中「南戲」的形成是戲曲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請問「南戲」產生於哪個年代?—— (宋代)
3、中國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虛擬——沒有實物的表演) 4、據統計,中國現有戲曲劇種大約是多少?—— (360多種) 5、「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唱的是戲曲表演中的一個什麼特點? (臉譜)
第三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
功。後來他們兼收其他地方戲的精華,誕生了被稱為「國粹」的劇種是—— (京劇)
2、戲曲表演藝術有哪些技術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劇有哪兩種主要唱腔? (西皮、二黃)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說的是戲曲表演中成隊的隨從或兵卒在台上表現大場景的演出特點,這些演員被稱為—— (龍套)
5、到了十三世紀的金代,表明說唱藝術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發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諸宮調《西廂記》)
第四組:1、中國戲曲起源於哪幾種藝術形式?
(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
2、中國戲曲主要採用哪些藝術手段表現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於浙江嵊州一帶的劇種是—— (越劇)
4、戲劇臉譜中的紅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義) 5、古代的滑稽戲是從「優」發展而來的,在古代「優」是指——
(古代帝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調笑為職務)

選答題:
1、說唱對戲曲發展的影響主要有哪兩個方面?
(說唱文學對劇本創作的影響,說唱音樂對戲曲唱腔的影響) 2、「參軍」是曹操創建的一種官職的名稱。魏晉南北朝多設置「參軍」一職,是一種相當縣一級的重要幕僚。著名詩人陶淵明和鮑照都做過「參軍」。參軍戲是唐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是繼承古代的「優」的滑稽戲謔、巧言善辯的傳統發展而來的。表演發展到由兩個角色,一個叫「參軍」,一個叫「蒼鶻」,請問:表演中被戲弄的角色是—— (參軍)
3、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優秀劇目(今存一百多種)和優秀劇作家,你能說出作家中最傑出的是誰嗎?
(關漢卿,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一生寫有60多個劇本,現存18種,有很高的國際影響。)
4、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稱贊「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的中國古代戲曲作品是?
A《西廂記》 B《竇娥怨》 C《漢宮秋》 B
5、唐玄宗時大力鼓勵戲劇,在宮中設立了「優伶」習藝班,自己有時也參與演出,舊時代的戲曲界把他視為戲劇的祖師爺,至今中國和日本都把戲劇界稱為「梨園」。請問:把戲劇界稱為「梨園」是因為——
A習藝班當時設置在梨園殿;B習藝班周圍種植著許多梨樹;C唐玄宗給習藝班定的名稱。
6、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專為「伶官」立傳,並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寫下這樣一段著名的話:「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請問「伶官」是指—— A 聰明伶俐的官員;B 宮中的戲劇演員 7、中國戲曲表演人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把角色歸為若干行當。「旦」角是女性角色,請說出 「旦」角可分為哪幾類?(三種即可)
正旦、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閨門旦、彩旦等。 8、「生」和「凈」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請問在包公戲中,包公這個角色屬於「生」角還是「凈」角? (凈角)
9、臉譜是我國戲曲一項富有特色的誇張性的化妝藝術,它設色鮮明,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是把繪畫和表演統一在演員一張臉上的獨特藝術。不同顏色的面部化妝,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請問含有貶義,代表凶詐的是—— A 黃臉和白臉 B 藍臉和綠臉 C 金臉和銀臉
10、下列對京劇唱腔的描述正確的是—— B A 西皮是一種較舒緩、深沉的曲調; B 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 C 西皮唱腔適合表現憂郁、哀傷的情緒。 11、《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賈寶玉向林黛玉稱贊「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連飯也不想吃了呢!」的古代戲曲作品是—— (C) A 《竇娥怨》 B 《牡丹亭》 C 《西廂記》 12、元雜劇一般分為四個大段落,稱為四折。「折」基本上相當於現代話劇的「場」或「幕」。描寫發生在西湖邊上,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的戲曲劇目《白蛇傳》,也是由四折戲構成。請問下面哪一折戲不屬於《白蛇傳》? A 《游湖借傘》 B 《盜仙草》C 《斷橋》D 《劈山救母》 (D) 13、連線題:將下列劇種和著名演員用直線連接起來 越劇 嚴鳳英 京劇 袁雪芬 豫劇 梅蘭芳 黃梅戲 常香玉
14、連線題:將下列京劇流派與表演風格用直線連接起來
梅派 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程派 以氣與力取勝,有陽剛之美,具有剛健婀娜的風格 荀派 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尚派 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女性形象 15、京劇曲目有幾出戲連演的,如「失」「空」「斬」,就是表現的三國故事。你能說出它們是指哪三個劇目嗎?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 16、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剿匪的故事。揚子榮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戶曉,請問這部戲改編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長篇小說?
《林海雪原》
17、臉譜辨識題。說出畫面上四個臉譜是哪四個戲曲人物。 18、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曲目名稱。 19、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劇中人物名稱。 20、視聽題:看一段表演,說出是哪種戲曲劇種和人物扮演者的名字。
第四課時 戲曲演唱比賽
學生自備伴奏帶(光碟),有條件的可自己准備服裝、道具。在班內演唱自己喜愛的戲曲唱段。最後評出最佳演員,表揚加活動分。

C. 語文課能不能上戲曲欣賞課

可以作為語文綜合實踐課來上,因為語文和藝術是相通的。

語文綜合實踐課教案—《戲曲大舞台》

【主題的確定】
本課題的選擇是從與七年級學生的一次談話而引起的,當時他們雖然學了「中國戲曲大舞台」綜合實踐活動課,卻都在抱怨:課本上說了那麼多戲曲,可我們一種也不懂。同學們在談話中都認為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研究課題。一方面,因為絕大多數同學都來自農村,經常聽爺爺、奶奶哼幾句,有一定的興趣;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對於戲曲方面的知識知道得實在太少了。經過班級集體討論,最後確定了「關注戲曲」這一主題。
【活動目標的確定】
一、活動總目標
1、初步了解中國戲曲的有關基本知識;
2、理解戲曲中臉譜、行當等含義;
3、學會欣賞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戲曲;
4、了解一些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
5、了解當地有關戲曲文化的現狀。
二、情感目標
1、通過合作小組的集體研究活動,對自己的新發現有喜悅感和成就感,在活動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樂趣;
2、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感情和關注,為戲曲的明天開一劑葯方;
3、激發大家熱愛戲曲,為家鄉戲曲獻計獻策的激情。
三、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與同學、與社會交往的技巧並逐步培養社交能力;
2、學會寫活動計劃,培養實踐能力;
3、學會多渠道收集、記錄整理資料,在活動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團結精神,體驗合作的愉快;
5、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力求培養「自我、社會「的認識觀。
【確立活動小組】
課題確定以後,活動正式開始了。為了活動進行的方便,我們的活動小組馬上成立了。以村為單位,將五個村子編為五個小組。
第一組:院里王策、王彬等9人
第二組:尹格庄呂起飛、趙輝等9人
第三組:邴朱毛邴柳潔、曹倩玉等9人
第四組:淤場王玉潔、王曉慧等9人
第五組:代墅李少友、張乃順等9人
【活動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查詢、積累資料
〖活動目標〗
通過查閱資料、問老師、采訪村裡戲迷等方法了解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發現當今社會在戲曲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活動地點:鄉鎮、學校圖書館(室)、電腦房(上網查詢)、音樂教師辦公室、鎮上的「戲迷角」、鄉村錄象室、音像資料市場等地方。
〖活動流程〗
1、各小組到鄉鎮、學校圖書館(室)摘錄戲曲方面的知識(如:戲曲的概念,戲曲的特點,戲曲的種類等等);
2、各小組到電腦房、網吧等地方查詢有關戲曲方面的資料,並下載一些戲曲片段;(如咚咚鏘網站、神州戲曲網、戲曲搖籃、梨園春戲曲在線網等等)
網站名稱資料內容下載片段:
咚咚鏘網站戲曲e文、崑曲e文、名家名段、京劇ABC等《霸王別姬》等
CCTV戲曲頻道名劇欣賞、梨園漫話、戲曲人物等《玉堂春》等
梨園春戲曲梨園動向、戲曲欣賞等《九斤姑娘》等
神州戲曲網地方戲曲、戲曲擂台、經典劇目等《狀元府》等
3、第二小組的呂起飛等9位同學分別采訪了五個鄉鎮的錄象室,了解老人愛看的戲曲節目;有的還聆聽了老人們的演唱呢。
地點時間老人愛看的劇種劇名
院里小店04、4、15越劇、京劇《五女拜壽》(越劇)
淤場錄像室04、4、21越劇、黃梅戲《天仙配》(黃梅戲)
尹格庄錄像室04、4、27越劇、滬劇《紅樓夢》(越劇)
代墅錄像室04、5、2越劇、京劇《智取威虎山》(京劇)
我們的體會:戲曲的流行與所處的地域位置有關。
老人們的希望:希望鎮政府能恢復原有的老劇院,多些現場表演。
4、第三小組邴柳潔、曹倩玉等9位同學到鎮上的「戲迷角」訪問,了解本地戲曲文化情況,尋求對策(他們設計了一組采訪題目,認真作好記載,寫好采訪日記。)
⑴流傳在本鎮的劇種有哪些?老人們最喜愛的劇種是什麼?
⑵鎮上有沒有劇團?(以前呢)有名氣的藝人有嗎?
⑶對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唱戲有什麼看法?
⑷對現今的戲曲文化有什麼看法?怎樣振興本鎮的戲曲文化?
5、第一小組的王策、王彬等9名同學在音樂室聽老師彈唱十幾種戲劇,欣賞了《中國戲曲名家名段》VCD中的《徐九經》、《四郎探母》等,還學唱了京劇片段《甘灑熱血寫春秋》等。
第二階段:合作探究、討論分析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分析能力;
2、學會合作與交流。
〖活動流程〗
1、以村為單位,組織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
2、在探究中繼續收集、整理資料;進行以「戲曲」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
3、各組整理研究成果並撰寫體會文章。
第三階段:互相交流展示成果

〖活動目標〗
1、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樂趣,對研究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
3、總結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喜悅。
〖活動流程〗
1、各小組展示階段性成果:
⑴欣賞戲曲磁帶;
⑵看VCD和下載的戲曲片段,進行模仿秀比賽;
⑶展示京劇中的臉譜,了解臉譜中的象徵意義。
2、各小組參加知識競賽,體驗勞動成果。
3、擬定方案,進行宣傳,尋找振興地方戲曲文化的途徑。
⑴將收集到的資料寫成文章投到廣播站作一次專題欄目;
⑵製作卡片、小報,分小組深入街道、農村、公共場所宣傳有關戲曲知識,了解戲曲文化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⑶向鎮政府寫建議書,希望政府重視戲曲文化建設;
⑷設計公益廣告,呼籲人們重視地方戲曲文化。
附:向鎮人民政府提出的「振興地方戲曲文化」建議書的概要:
尊敬的鎮人民政府:
我們是中學初二⑴班的學生,我們在對地方戲曲文化的調查研究活動過程中,發現院里鎮的許多文化設施正在遭到破壞。為了振興地方戲曲文化,我們向政府提出三條建議:
1、關閉街上的麻將館,多增加些有利於戲曲文化發展的文化設施;(如老劇院)
2、多向居民、村民宣傳傳統的戲曲文化,宏揚傳統美德,抵制各種腐朽思想;
3、為居民、村民多提供一些表演的舞台,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此致
敬禮
初二⑴班全體學生
2010年4月8日
【活動實施過程中的花絮】

〖小組活動的開展很有成效〗
確定了研究課題後,大家就在課堂上充分交流、討論怎樣進行研究,從哪些方面著手,到哪裡查資料、利用哪些時間查詢,大家各抒己見。最後大家一致決定,地點離學校近的,就利用活動課、中午;離學校遠的,就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這樣,他們有的泡圖書館,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有的網上下載,每發現一種教科書上所沒有的戲曲就驚喜異常,能下載的都下載下來,一一品味;有的通過采訪一些鎮上、村裡的老戲迷,了解本地戲曲文化的現狀。
返校後,同學們集體討論,互相交流信息和活動感受,把收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一起研究。隨著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們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如知道戲曲的種類不局限於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通過網上下載,購買音像資料等,對許多戲曲的唱腔特點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每個同學都能哼兩段不同的曲種;有幾個女同學還偷偷地喜歡上了越劇,唱得有聲有色,想考越劇學院呢。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也注意到了各學科的整合。如請教音樂老師,學到了許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把戲曲與音樂融合在一起;采訪老戲迷運用了語文學科的口語交際,寫出許多質量較高的體會文章,提高了寫作能力;上網查詢運用了信息技術知識;列表運用數據對比來分析本地戲曲文化現狀用了數學內容等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把多種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有機的整合。
〖知識競賽的熱烈場面〗
由於學生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音像作品,因此在知識競賽上同學們表現出驚人的知識面。他們回答時不看任何資料,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題目學生都回答出來了。這里是知識競賽的一段實錄:
師:今天我們圍繞「關注戲曲」這個主題開展一次知識競賽,參賽的同學將面臨三種題型的考驗,分別是三道10分必答題,10分搶答題,20分搶答題。搶答題答對加上相應的分數,答錯倒扣相應的分數。下面請第一組的同學聽清題目:黃梅戲之名的由來是因為其發源於什麼地方?
生:湖北的黃梅縣。
師:回答正確加10分,生可分為哪幾種?
生(想了十秒鍾):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行當中的「凈」,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的代表臉譜是誰?
生:包拯。
師:回答正確加10分,臉譜中的紅臉含有褒義,它表示什麼意思?
生(遲疑了好一會兒,在全班同學倒數到2時才回答出):忠勇。(熱烈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四大行當中的丑,俗稱為什麼?
生:小花臉。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京劇的起源是由於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進京。請問是哪四班?
生(思考片刻):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我們聽一段戲曲,想一想它是什麼戲曲?名稱是什麼?(教師開始放錄音)
生:京劇。《甘灑熱血寫春秋》。(異常熱烈的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講究用藝術手段和技術手法來表現人物,其中常用的藝術手段有四種,哪四種?
生:唱、念、做、打。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中國的戲曲可分為哪四大行當?
生(為難地,在同學們倒數到1時答出):生、旦、凈、丑。(掌聲響起)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請聽一段戲曲錄音,想一想它是什麼戲曲?名稱是什麼?(教師開始放錄音)
生:越劇。《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我們進入搶答題,請同學選題。(301室的同學要了20分的題目)請聽好了,在臉譜中代表草莽英雄的是什麼?
生:藍臉和綠臉。(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回答正確20分。
(第二組的同學要了20分的題目)
師:聽戲曲錄音,想一想那是什麼戲曲?名稱叫什麼?「白天去種地」的下一句是什麼?
生:豫劇。《花木蘭》「夜晚來紡棉」
師:回答正確加20分。(掌聲如雷)
……
師:下面宣布結果:第一名第一組,第二名第三組……
知識競賽後,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查詢的資料以及錄音帶、VCD等等,同學們在欣賞之餘,獲得了更多的戲曲知識。
〖學生談收獲〗
在實踐活動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談了自己的體會,將真實的感受寫在了體會文章當中。
張慧同學: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昆劇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戲曲。今天,為了檢驗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舉行了一次戲曲知識競賽。
這場競賽是以組為單位的,每個組都選出了三名代表。為了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同學們事前紛紛開展看書、上網、到圖書館查找一些相關資料、向村中一些愛看戲的老人進行采訪等等實踐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對「戲曲大舞台」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比如說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的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里邊又分為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數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總之,我國的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李少友同學:
「我鄰居李媽媽平時總喜歡聽《翠姐姐回娘家》的越劇故事。內容敘述了翠姐姐回家看娘的遭遇,反映了紹興舊時農村婦女的生活,從中可以體會出這些婦女在呼喚健康的家庭倫理道德的回歸,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故事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鄉土特色鮮明,深受人們喜愛。」
韓春麗同學:
「我們這些平日酷愛流行影視文化的少年們,現在應該行動起來了,給自己創造良好的條件,去了解戲曲,親身感受一下戲曲藝術的魅力。」
劉海玲同學:
「綜合實踐課真好!一次活動下來,我的社交能力提高了不少。記得我第一次去采訪,結結巴巴說不成句,後來才順利地采訪完。」
【活動中教師的指導】
針對七年級學生實踐能力、社交能力還較稚嫩的特點,在實踐中,我嘗試著自己當參謀,放手讓學生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比如學生第一次采訪失敗、計劃不完整、收集的信息比較散、活動後沒有及時記載等等。我就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多角度收集信息、發現信息、歸納信息,在處理信息中獲得許多戲曲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在這里,教師無疑是一個引導者。
【活動後的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新課程。開設這一門課程,能夠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面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因為它不僅能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到實踐並使之得以鞏固提高,而且能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就能掌握許多有價值的知識,就能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第一次上網時我注意到同學們只知道好玩,活動沒按老師的思路去做,結果學生把握不住有價值的資料,發現的問題也雜亂無章。
以後,我及時調整思路,把學生放在參與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把每個小組又細化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工明確,既有分頭查找,又有合作討論,讓學生回到主題上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活動,使我感受到課改中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對激發學生的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態度,以及了解戲曲、熱愛戲曲的激情很有作用。在活動中,同學們認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先必須訂好一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查詢資料、采訪、合作討論等活動不但能夠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甬劇、錫劇、雜劇等知識,更學到了與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的思維拓寬了,能力提高了。如社交能力,分工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產生了興趣,體驗到了實踐過程中的成功與快樂。因此,我認為,學校、社會、家庭應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開展綜合活動實踐的環境,在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教師的體會】
1、綜合實踐活動最主要的是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在內容方面要靈活多樣。因為學生每個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都存在著差異,並不是不變的。其次,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參與者他們需要什麼,才能有效地進行指導。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要給學生說話的空間。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D. 看完《戲曲大舞台》觀後感300字

看完《復放牛班的春天制》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煙頭,剛上講台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拋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復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

E. 初一語文綜合性活動——戲曲大舞台

合性學習·戲曲大舞台

四川 劉敏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中國戲曲的有關基本知內識。
2.理解戲曲中臉譜、容行當等的含義。
3.學會賞析戲文。
4.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戲曲的精彩片段。
5.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感情和關注,為戲曲的明天開一劑葯方。
活動設想
1.指導學生課外收集資料,聽戲、看戲,向周圍的老戲迷請教。
2.親身體驗,學唱戲曲,學演戲曲,學畫臉譜。
3.能用語文知識簡析戲文,理解其思想藝術特點。
4.考察地方戲的特色以及現狀。
5.討論地方戲的現狀,給出振興方案。
活動重點
1.理解戲曲中臉譜、行當等的含義。
2.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精彩片段。
3.學會賞析戲文。
4.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感情和關注,為戲曲的明天開一劑葯方。
活動形式
1.知識競賽:檢驗知識收集、整理情況。
2.模仿秀:具體體驗戲曲的魅力。
3.名段賞析:從語文知識角度感悟戲曲的魅力。
4.經驗共享。
活動用具
多媒體課件(電視機、影碟機、幻燈機)、自製臉譜。
課前准備
教師:

F. 戲曲大舞台 作文 800字

「戲曲」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只是一個上代人愛看的節目,遠遠不及現代的動畫片,所以我從來沒有看過,根本不了解「戲曲」的所有相關資料。

小時候,在沉悶的假期里,按動電視遙控器,不時地會發現有一些關於「社戲」的節目,但我卻毫不猶豫地跳過了,看那些有趣的動畫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來自社戲。比如黃梅戲《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媽媽嘴邊掛著,不時還會哼兩下: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我非常需要認識「社戲」,恰好我上了一節關於「社戲」的課。

課上,我們先聽了一首歌叫《唱臉譜》,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歌里有現代的音調,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來是交流資料,因為我准備充分,自然也會學得很好。

社戲的角色分四大類:生旦凈丑,是按胡須的顏色分的。「生」分為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凈」分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劇的角色。我國講究用「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種技術方法來表現人物。

我們還欣賞了幾種戲曲劇的簡介:昆劇——中國戲曲之母;京劇——東方「歌劇」;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我們欣賞了我最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粵劇《分飛燕》、豫劇《花木蘭》。

我們還學了京劇的臉譜: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性質、角色和命運。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戲曲」這個詞突然變新鮮了,我真想回到從前,看那古代的戲曲表演。
戲曲的角色分為四大類:生,旦,凈,丑,這還是我小學音樂參加公開課時,老師讓我們記下的,還別說,我真的知道關於戲曲知識的只有這些,因為我從不關心戲曲,對它的印象只是兩個無聊的熱門在無聊的說唱著,每次「掃盪」但是頻道時,看到它後,變好不猶豫的跳過了。
唯一的一次轉折還是在這次語文課上,是「戲曲大舞台」這一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先放了一段段「討人喜歡」的戲曲,這聲音可好聽呢!所以,我認為:反正都是學,還不如好好借著這次機會研究一下,何況它還這么好聽呢!
於是,我便真的好好學了。
上完這節課,我頗有感觸:難怪戲曲能從封建社會一直流傳了幾百年至今!因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閑娛時間創作出來的,內容多為人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你好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心中對生活那淳樸的嚮往,因為戲曲「順」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傳甚廣,所以才能格外動聽。可惜現在的青年只痴迷於流行音樂,一點也不重視這美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的明星——戲曲!
不管別人怎樣對待它,反正,我是愛上它了,單從這次語文課!
仙居古鎮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停靠;仙居古鎮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我獨自在古鎮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台。「哦,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台,散發著神秘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麼?!」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現戲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發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台上方,依然人如雲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麼。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願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

「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後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後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來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誇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鍾。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後台繞出來,和著祝英台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麼呢?發什麼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

惟剩下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問這里過去干嗎用,他說表演越劇;我又問這里現在干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

據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台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

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舊時的輝煌。台下現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的吟唱聲……
現代青年追求流行樂,搖滾樂,追求非主流,另類,追求快感刺激。當然忍受不了戲曲那悠悠慢慢的的唱速,咿咿呀呀的唱腔。實話實說,我也不愛看戲。但在我小學時我曾發生了一件關於戲曲的事情,至今使我回味無窮,難以忘卻。
那是三四年級的事了,我們班舉行了一次班會,同學們可以上台跳演節目,我就表演了「唱臉譜」。聽起來不可思議吧,可事實就是這樣,往往事實會超乎人們所料,讓人大吃一驚。其實,我也不明白當初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首歌,為什麼在浩如煙海的歌海中偏偏選擇了這首,也許,還真是戲曲那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我,是我鬼迷心竅了吧!哈,這一切都無從考證了。我只知道,這件事在同學中引起巨大反響,這首歌震驚了他們,這件事一直深深刻在他們心中。以至於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做起「戲曲大舞台」這個實踐活動時,很多與我小學就是同學的同學,竟提起這件事,開玩笑似的要我再唱一次。
記得當初我決定了表演這個節目,緊張而又刻苦的練習開來。我是從電腦上學的,盡管設置的速度是最慢的,仍跟不上歌曲速度。我曾因自己的糟糕表現失去信心,擔心我表演時是什麼「笑果」。但我最終堅持了下來。
那節班會課上,我自信的走上講台,自己給自己報了幕(我是主持人)便「驚艷」亮相,拉開架勢(現在想來動作一定很別扭),唱了起來。我幻想著自己是巨星是大師,萬眾矚目,星光閃耀。我看到台下同學眼發直,以為我表演的多麼好,使得同學們這么興奮。可事實上,在一個如此流行音樂與現代舞蹈雲集的舞台上,居然有一個人唱戲,這個人還是他們眼中文靜的,默默無聞的,成績優秀的朱同學,驚訝成都當然會乘火箭上升。後來,在同學們驚喜而又敬佩(我真是勇氣可嘉,找死)的目光中,我走下講台。這絕對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次鍛煉。
那次表演,我接受了戲曲,戲曲也接受了我,我們配合的是那樣默契!我永生不會忘記這件事,但我再不會像從前那樣做了,我不會再嘗試戲曲。因為,還是實話實說,我不喜歡戲曲了。
不過,那種悠然自得,那種絢麗色彩,那種美麗而古老的神韻,的確不錯,很可惜,我實在不感興趣。還是順其自然吧,畢竟每個人愛好不同,我尊重我的選擇,肯定我的選擇!

G. 戲曲大舞台作文

一共是兩篇,你可以挑選其中一篇來做修改。

戲曲藝術——舊時輝煌
仙居古鎮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停靠;仙居古鎮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我獨自在古鎮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台。「哦,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台,散發著神秘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麼?!」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現戲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發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台上方,依然人如雲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麼。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願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
「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後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後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來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誇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鍾。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後台繞出來,和著祝英台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麼呢?發什麼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
惟剩下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問這里過去干嗎用,他說表演越劇;我又問這里現在干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
據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台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
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舊時的輝煌。台下現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的吟唱聲……

戲劇是描寫人生的藝術,真實應是它的第一要素,人們常說,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在我看來,真是戲劇的基礎,是生命;善是這個生命的意義、價值;美使得這個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藝術魅力。

何謂真實?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質的。第一,它能使觀眾信以為真。觀眾明知戲是假的,舞台所演是個虛構的世界,看戲是娛樂,是一種精神遊戲,為什麼又很樂意在心理上接受戲劇的支配,做「介於信與不信之間的有意識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現的人生,能使觀眾產生可以出入於自身經歷的種種聯想,從而加深對人生的體悟。有了這種聯想、體悟,就會獲得雖假猶真的審美愉快。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說:「戲劇與任何藝術相比更要求中肯恰當。如果一出戲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這樣的』,那麼,即使它缺點很多,仍不失為好戲。」如果一出戲連可信這一關也過不去,觀眾在看戲過程中不斷產生疑問,就難以進入審美狀態,有時甚至感到智力受了傷害。這樣的戲還談什麼真實呢?第二,戲劇的真實還必須是動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實。在社會科學中,真實可以用理性來直接表達。但在戲劇中,理性隱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實來影響觀眾的。明代作家袁於令說得好:「劇場假而情真。」這個「情真」,先由藝術家體驗到了,他先被自己的體驗所激動,才有可能打動觀眾。而戲劇的情感,是感性狀態的理性,總是包含著是非判斷的。表現美好的情感或邪惡的情感,都是經過了藝術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審美化了的東西,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所以看莎士比亞的悲劇,不會染上麥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殘忍、奧賽羅的猜疑。戲劇中的真總是要通向善的。現代戲曲在對人性的描寫上,會超脫於過去的價值判斷,其表現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還著力於表現「灰色地帶」,仍然不會泯滅是非善惡,泯滅理性精神。那種不包含是非善惡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娛樂,成不了高尚的娛樂,不是戲劇真正的審美愉快。因而第三,戲劇的真實,還應當是有力量、有力度的。這種力量,源於戲劇的真實、真情,不是細瑣的、卑微的,而是表達了某種「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旨趣」(黑格爾語),或者如恩格斯說的「具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我們不能要求許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這類作品,現代戲曲就沒有脊樑骨了。

真實不同於事實,重要的是心靈的貼近

真實是一種感受,是來自客觀又對於客觀有認識意義的主觀感受。真實不同於事實。歷史學要靠事實,戲劇藝術要靠真實。戲劇所以要寫「事實」(故事)只是為了讓觀眾感受真實,並非為了「事實」本身;而這個「事實」一般也不必是現實中的事實(或稱實事)來支持的。魯迅論諷刺藝術時說:「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所以藝術離不開虛構,允許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寫歷史劇,在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之間,藝術家可以自由擺動。擺動的自由,服從於能表現出一種令人信服的「內在的可能性」(萊辛語),並且,它是和藝術家的意圖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的,達到情與理的相互滲透和自由轉換。我們似乎有一種重事實、輕真實的傾向,如所謂重大題材,以為找到了它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真實了,客觀效果常常並非如此,因為受實事的束縛較多,就難以在真實的開掘上獲得充分自由。在過去傳媒不發達的年代,寫時事新聞的戲很有號召力,現在已經不是這種情況了。對於觀眾來說,戲中的「事實」在時間上離我們是近還是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貼近。心靈的貼近對藝術家和觀眾都很重要。而且還應看到,時間距離恰恰是創作上擁有較大自由度的有利條件,京劇《曹操與楊修》、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好的話請記得加分啊,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H. 戲曲大舞台,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作文

戲曲與人生
俗話說得好:"人有愛好,百事不煩。"人的一生誰沒有幾項業余愛好呢?有的喜歡種花養鳥,有的喜歡琴棋書畫,有的喜歡吟詩頌詞,有的喜歡體育競技,而對我來說,讀書與聽戲是我的最愛。
從小到大,書本和戲曲就始終伴我成長至今。讀書養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倒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說起愛聽戲,就令人有些費解了,因為祖上既不是優伶戲子,出身也非什麼梨園世家,自己怎麼回喜歡上那節奏緩慢,咿咿呀呀的戲曲呢?這也許就是天生的一份情緣吧。
記得小時侯,家鄉那個小鎮有個規模不大的電影院,經常上映電影,對於當時文化生活極端貧乏的我們來說,每逢放一場電影就像是過節一樣興奮。邀上兩三個小夥伴,只需花上五分錢,便可進得場來,占上一個靠前排的好座位,嘴裡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包五香瓜子,或是媽媽事先給烤熟的一捧香噴噴的玉米粒,一邊聚精會神地盯著銀幕上的一舉一動、一花一樹。小夥伴們大都喜歡看《紅孩子》、《小兵張嘎》、《小花》等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兒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卻獨獨偏愛那唱腔優雅、風韻獨具的戲曲影片,什麼《卷席筒》啦,《鐵弓緣》啦,《花為媒》啦,《竇娥冤》啦…… 小夥伴多受不了那緩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則看得如痴如醉,有時還難免為劇中人物悲慘的遭遇而撒上一掬同情的眼淚呢!偶爾趕上省京劇團到我們小鎮來演幾場戲,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動不已。現在想起那情景來,還是歷歷在目。有時想想,到底是戲劇的什麼地方吸引了我兒時的視線呢? 哦!原來是舞台上那優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獨具的說唱道白,那五彩繽紛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紛呈的舞蹈及武打場面令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真正懂得戲曲的內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卻令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那種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 腦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難以忘懷了。
哦!我兒時的夢與歡樂……
就這樣,伴著悠揚的戲曲聲,我慢慢地長大。19歲那年離家上了大學。學校倒是有影院,規模也不算小,可是從未演過戲。所幸的是,學校開設了"戲曲理論"這門課程,於是我便毫不猶豫地選修了這門課。給我們授課的王文彬教授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課上,只見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每每講到動情處,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來上幾段,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受益匪淺,更加迷上了戲曲。受王老師影響,在異彩紛呈的戲曲種類中,尤其喜愛京劇。因為老師告訴我們:京劇無論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還是到審美價值和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的確如此,我聽過歌劇,光唱不說更沒有舞,話劇是光說不唱,舞劇則不說不唱,而京劇卻是集詩歌、音樂、舞蹈、武打、美術等多種藝術樣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內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因為,只有我們這個古老優秀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燦爛奪目的藝術,令人嘆為觀止。正如一首歌唱到的:"四擊頭一亮相,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連外國人都贊嘆不已,何況我們中國人呢?有什麼理由不去喜愛自己的"國粹",不去欣賞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閑暇時,經常和同寢好友從老師那裡借來道具,在臉上勾勾畫畫,塗塗抹抹,披衣甩袖,模擬戲曲里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搖曳著一頭的鳳冠,飄盪著兩腮的笑靨,揮灑著滿腔的柔情,那一舉手一投足還真有模有樣,滿像那麼回事。這時候的寢室,滿溢著甜脆的笑聲,縈繞著鶯啼燕語,那種歡樂呵,是今生也難以抹去的記憶。
哦!我黃金般珍貴、清露般美好的大學時光……
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經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輕時的許多愛好也已盪然無存,變得平靜深沉了許多,然而對於戲曲的喜愛卻絲毫未減,反而與日俱增。在人世繁雜浮躁、快節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閑暇時聽上一段京劇,那便是難得的享受了。戲劇中那緩慢從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歡離合的演繹使我那顆常常被周圍所充斥的狂歌勁舞、泡沫文化所包圍的心靈重新歸於淡泊平靜。中年看戲,不僅讀懂了京劇那通俗化、大眾化的風格,也更深刻地參悟了京劇那具有高層次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京劇行腔之完美,是無與倫比的: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麗,有的蒼勁,有的飄逸灑脫,英姿勃發,有的似行雲流水,一瀉千里:京劇那極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動作,是玄妙多姿的,你看那演員在台上:圓場、走邊、起霸、亮相、兩軍交戰、躍馬搖船,甚至一舉手一投足都程式俱備,極為講究,令人贊嘆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獨具的念白,精彩紛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場面無不散發著中華戲曲特有的魅力,讓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我敢說,京劇即使和漢文、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畫相提並論,也毫無遜色之處。怪不得國際友人將京劇稱為我國的"國粹",實不為過也。
最喜歡程派弟子--張火丁的演唱,最難忘那次在天津大劇院親耳聆聽、親眼目睹了張火丁聲情並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絕,讓我過足了戲癮。記得她唱的那出戲是著名古典劇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動作,那身段,聲起處如雨燕凌空,珍珠落盤;聲落時如瀑布飛流,一瀉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態,將蘇三那含冤負屈的怨憤,驚悸、痛苦的思緒以及對前途渺茫的無奈表演得淋漓盡致,聽起來令人回腸盪氣,看起來讓人為之動容,真是一種靈魂的盪滌,思想的洗禮,藝術的享受。聽罷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真有古人所謂"繞梁三日,餘音不絕"之感。
人到中年,歷歷回首,戲韻情濃,餘味悠悠。
有道是"戲曲大舞台,人生小天地",我看戲劇多嫵媚,料戲劇看我應如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I. 戲曲大舞台 作文

範文
戲曲藝術——舊時輝煌
仙居古鎮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停靠;仙居古鎮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
我獨自在古鎮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台。「哦,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台,散發著神秘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麼?!」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現戲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發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台上方,依然人如雲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麼。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願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
「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後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後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來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誇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鍾。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著。
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後台繞出來,和著祝英台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
「喂,孩子你在干什麼呢?發什麼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
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
惟剩下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問這里過去干嗎用,他說表演越劇;我又問這里現在干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
據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台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
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舊時的輝煌。台下現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的吟唱聲……

家鄉的戲曲藝術——越劇
朋友,你一定欣賞過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經陶醉過多少中外華人。你可知道曲子創作靈感來源於何處?對了,那就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你聽,曲子的旋律有越劇的影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藝術——越劇,具有傳統東方文化特色的戲劇。
越劇是一個成熟的劇種,它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清新亮麗的曲調,卻又不失激情與高亢的特點,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抗日戰爭期間,部分越劇演員在敵偽統治下的上海雖然演了一些有積極意義的好戲,但改革主要還是在形式上,越劇內容並沒有較大的突破。1942年越劇改革以後,越劇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戲迅速發展成為適應現代舞台條件的、有較強綜合性的劇種。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幾代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終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也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但是,時代在發展變化,到了現在,曾經輝煌的越劇漸漸地沉默下來了。雖然有人極力在挽救越劇,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這里有一個其型的例子:新晉梅花獎得主——上海著名越劇演員蕭雅來杭州連續舉辦專場越劇演出,據了解,從4月1日的第一場演出開始,上座率就沒有超過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當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過各種渠道拿來的贈票。
不管怎麼樣,越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當今的越劇危機已經很明顯了:一是越劇劇團全面萎縮,現在除上海、江蘇、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幾乎沒有專業越劇團。二是觀眾群體少,范圍窄。越劇觀眾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年輕人很少有人問津。三是目前越劇自身劇目老、節奏慢,缺乏改革和創新,一成不變,像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會爭企業投入少、關注少,不重視。
在越劇走向衰落的同時,我仍然欣喜地看見,越劇界人士為振興家鄉藝術執著地奮斗著。他們把現代藝術元素融入越劇表演,用現代舞台、音響、燈光營造現代化的氣氛。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劇本的創作也力求創新,如現代越劇《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確給越劇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舞台越劇沒落的同時,社區里、廣場上戲曲演員的表演卻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這些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越劇,我家鄉的藝術,你的將來會是怎樣的呢?

我侃京劇
現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歡京劇,可我對京劇卻十分感興趣。
我對京劇感興趣都是受了爺爺奶奶的影響。他們酷愛京劇,只要電視里有京劇節目,如《九州戲苑》之類的,他們總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發現,京劇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
可說實在的,我對京劇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劇講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劇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為一談,甚至有時統稱她們為「小旦」。完整的戲我只看過三部:《秦香蓮》、《九江口》、《九道本》。現在文藝節目或是綜藝晚會中所演出的京劇,大多是名劇名段,像這樣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較喜歡的是《鎖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蘇三離了洪洞縣」一段。
有人認為京劇節奏慢,聽著不耐煩。其實不然,京劇節奏感強,速度有快有慢,但這都是根據劇情而定的。快,快得讓你聽都來不及聽,還沒弄明白是什麼意思,它已經唱過去了。像《秦香蓮》中「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電視機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話,那是根本聽不清的。為什麼這樣快呢?就是為了表達包公憤怒的感情和急於讓陳世美認下秦香蓮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個字拖半分鍾的音。像《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唱詞多慢啊,這是為了體現楊貴妃那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失落的心情。
總之,京劇藝術極富魅力,只要細細鑒賞,就能發現無窮無盡的妙處來。我會繼續看京劇、研究京劇的,並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劇,喜愛京劇。

我愛呂劇
大家可能想不到,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各種戲劇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呂劇,這讓人感到很驚訝。不過,這實在沒有什麼稀奇的。我喜歡呂劇,是因為我們村裡的呂劇迷特別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戲。時間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間,地點就在我們村的舊學校里。戲台後面原是教室,此時成了化妝室。上小學時,我總愛跑去看,一場同樣的戲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當時,雖然看不懂演的是什麼,但那豪華的場景、鮮艷的服裝卻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為了看那些衣服、頭飾,去看熱鬧,而不是去聽戲。
現在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去看戲不再只是為了看場景看服裝,主要是聽戲。你看,帷幕一拉開,只見一個個姑娘蓮步輕移,環佩丁當。這時,我會目不轉睛地看個夠。常演的呂劇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趕腳》、《牆頭記》、《龍鳳面》、《雙蝴蝶》等。印象中,劇里的人物個個清秀美麗,形象動人。記得一位戲劇家曾說過,民間藝術是在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我感覺,呂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是它與我們農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差不多每一出呂劇都是根據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編寫成的,因而具有樸素真實的特點。人們歌唱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的,所表現的感情是真摯的。應當說,這便是呂劇的魅力所在。呂劇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而吸引了我。
我喜歡呂劇的另一個原因是,爺爺是演了幾十年呂劇的老演員,我從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爺爺,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聲音,還能夠唱出感情。有時,唱著唱著,他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現在,爺爺雖然已年邁,但唱上幾段還蠻有滋味。平時走路,他還不自覺地顯露出演戲時的姿勢。因為經常聽爺爺講述,並常跟他去看戲,所以,我對呂劇更加喜愛了。
呂劇是我們山東的地方劇種。呂劇人美、舞美、曲美,極具表現力,我想,這大概是呂劇擁有成千上萬呂劇迷的根本原因吧。但願心愛的呂劇久唱不衰,永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走近父親的秦腔
父親愛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總要在村裡的戲台上唱上個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時候的我並不知道秦腔是什麼,然而就是喜歡聽那有板有眼的調子,覺得如同那時常愛吃的酸杏一樣有味。於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時,則看得廢寢忘食,毫無倦意。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父親對我痴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對。他說什麼「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學好了也無用處」啦,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啦。我聽了似懂非懂,嘴裡雖然答應著,心裡卻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然而我畢竟聽從了父親的話,被父親送到了學校。日子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流過,秦腔的影子離我越來越遠。父親那寬厚結實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視他心靈的眼睛,當我聽他唱那一折折聲情並茂的秦腔時,也體味不出他那復雜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戲,轉眼間已演了幾折,當我戴著中學生校徽從無知逐漸走向成熟時,我才漸漸從心靈上走近父親。雖然他的「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的觀點帶著濃厚的封建思想,雖然我對沒能學唱味道醇厚、令人盪氣回腸的秦腔感到遺憾,但我還是很感激他。是父親讓我學到了知識,走近他的秦腔。那一聲聲時而悲壯,時而婉約,時而蒼涼的調子無不代表著他的思想感情,也從側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為父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秦腔寄寓著他全部的情懷。高興的時候,他會在火炕上一邊品茶一邊唱;憂悶的時候,他也會唱上幾句。父親的一些性格特點在唱戲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記得在台上演出時,別的演員都不願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親卻很樂意,他認為演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義。有人說他太固執,他卻笑道:「唱戲的,何必當真呢?」父親也挺有責任感,同台演員在演出時卡了殼忘了台詞,他就及時小聲告訴對方。他說不能矇混過關,讓台下的觀眾笑話,有的觀眾不懂,可他們中也有行家哩。村裡有個老阿婆,一生無依無靠,孤獨凄慘,平日里就愛聽秦腔,父親知道這個情況後,一有空就去給她唱。每當秦腔從老阿婆的屋裡傳出時,村裡就有人說:「聽,××的戲癮犯了又沒處唱了。」可我知道,那一聲聲的秦腔寄託著父親對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裡人哪知他的內心呢!
走近父親,走近他的秦腔,我細細聆聽著,我深深思考著。

J. 戲曲大舞台,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

昆劇是一種戲曲聲腔、劇種、簡稱崑腔、崑曲或昆劇。元代後期,南戲流經崑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它的發展,至明初遂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借張野塘、謝林泉等到民間藝術家的幫助,總結北曲演唱藝術的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宛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崑腔歌唱體系。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行當概述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的唱工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的念功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的做工(一)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的做工(二)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行當塑造的現代人物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行當的代表人物(一)
·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花旦行當的代表人物(二)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期,「崑曲」佔領著北京的戲曲舞台。後來崑曲被封建統治者召進了宮廷,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崑曲不斷地加工、修改,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間特色,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於是它在民間的地位就漸漸衰落下來。此時,由「弋陽腔」逐漸豐富、衍變而來的「京調」開始風行。

「弋陽腔」也叫「高腔」,誕生於江西弋陽一帶,長期在民間流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在流動演出中,不斷地從各地戲曲中吸收營養、掘取精華。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與北京的語言相結合,逐漸豐富、衍變,就形成了「京腔」。

逐漸,「京腔」在北京稱盛,蓋過了「崑曲」的風頭。「京腔」演員一天比一天多起來,而不少「崑曲」演員也改演「京腔」戲。這一時期,「京腔」也著實輝煌了一段時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後,「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台。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為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的慶典演出結束後,沒有南返,留在了北京。從當年的十月中旬起,他們就轉入民間戲曲舞台獻藝了。

「徽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帶,所以,又被稱為「安慶徽」。它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聲腔以〔二黃調〕為主,以〔崑腔〕、〔徽調〕、〔吹腔〕、〔四平調〕為輔,十分豐富。「徽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情節動人,戲曲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演出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四大徽班」能同時走紅於北京,原因在於,他們雖然同是「徽戲」,卻各具特色。「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戲;「四喜班」擅長演以「崑腔」見長的劇目;「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觀眾長久看中老年的戲,乍看童伶戲,頓覺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員大多精於翻撲跌打,擅長武戲,而當時北京戲曲舞台上武打場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矚目。

「徽」、「漢」兩個劇種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鑒、不斷改進,再加上受北京語言的影響,聲腔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時人們把這種發生變化後的唱腔稱之為「京調」。

「徽戲班」的挑梁演員程長庚和「漢戲班」的著名演員餘三勝,為了生計,北上至京,分別加入了當時在北京的「三慶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張二奎「下海」後,從「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憑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淵博的藝術才能,在「京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種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之精華,融會貫通,納為己用。他們保留了「徽戲」的激昂,「漢戲」的委婉,吸取了「崑曲」的小巷,隨時可以聽到對「四大徽班」的贊揚之聲。「徽戲」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戲園幾乎都被「徽戲班」佔領。

清嘉慶、道光年間,「漢戲」也流傳到北京。「漢戲」舊稱「楚調」,也叫「漢調」,聲腔以〔西皮〕為主,以〔二黃〕為輔。陝西梆子傳入鄂西北衍變為「襄陽腔」,後又經過當地藝人的融匯,才演變為「漢戲」的〔西皮〕。湖北黃陂、黃崗的「二黃腔」經過不斷改進發展,才衍變為「漢戲」的〔二黃〕。

「漢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早期就經常同徽戲相互影響。「漢戲」進京的時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聲勢浩大的「徽戲」所佔領。「漢戲」若單獨成立班社,實難與「徽戲」匹敵。所以「漢戲」進京後,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戲班」,形成了「徽」、「漢」合班的演出方式。這就為「京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靜穆、「亂彈」的繁茂,對「京調」進行了不間斷的創造和革新,逐漸使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終於,在咸豐年間,一個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從「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晉京,到京劇的誕生,大約經歷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過程。

京劇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地方劇種,而是在「徽戲」、「漢戲」的基礎上,吸收「崑曲」、「梆子」、「弋腔」和諸多地方小調的精髓,又根據北京的語言特點,加以融化、衍變而成的「國劇」。

冬日的一輪紅日下站立著無所畏懼的射手。他們是後羿的傳人,可以在凜冽的寒風中用最樂觀的心情追尋自由的夢想。

與初中語文戲曲大舞台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
© Arrange www.xszzw.net 2017-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