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教學新概念

高中語文教學新概念

發布時間:2021-02-01 22:35:57

① 新課改下怎樣做高中語文教師

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3.中國文化中對教師的有關隱喻。
教師是什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什麼作用,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師說》中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今天,這個說法還能適應我們的新課改要求嗎?
①有關教師的作用,可分成正面和負面兩類:
正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路標」,「教師是擺渡人」,「教師是梯子」,「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是學生的拐杖」,「教師是樂隊指揮」,「教師是球隊教練」,「教師是導演」,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
負面:「教師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兩害是警察、醫生)」,「教師是條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師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師是身心摧殘者」。
②有關教師的敬業獻身精神:「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教師是春蠶」,「教師是孺子牛」,「教師是鋪路石」,「教師是太陽」。
③有關教師的知識和能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是水,不斷更新,長流不斷」,「教師是活的諸葛亮」。
④有關教師的經濟地位:「教師是酸酸(甘肅某縣俗諺,有兩重意思:一是「窮酸」;二是「擺臭架子酸」)」。
⑤有關師生關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是學生的朋友」。
我們以其中的「蠟燭」角色做一個分析:
「教師是蠟燭」這一隱喻使人感到既喜又憂。一方面,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與學生「教學相長」;在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與學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了自身,而教師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
「蠟燭論」給教師的定位太高,幾乎將教師抽象為一種「聖人」。它反映了社會普遍對教師這個職業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師可以解決學生的一切問題,可以為其「傳道、授業、解惑」。而實際上,蠟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有時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因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師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計得那麼高,不必一味順從社會的期望,將其作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把自己全部燃盡了口教師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視自己的生活和發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興趣愛好。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熄滅的一天。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斷充電。因此,有的老師認為,與其把教師比喻為蠟燭,不如比喻為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而不斷充電,於人於己都受益元窮。
感興趣的老師,可以看一看陳向明:《教師的作用是什麼 ——對教師隱喻的分析》(《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1),他的文章解說的更詳細。
二、新課程標標准提出的四個基本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提出的現代教育六大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學會辦事,學會一技之長,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教育提出了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這四個基本理念構成了完整的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在語文知識、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確的情感態度。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兩點: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弄清語文素養的具體內容,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豐富的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三點:第一,要正確處理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體驗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讀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向對話,闡釋自己獨特的體驗,在對話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提升自己的認識。通過文本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上來。第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過去,我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與學、考與評都框定於課本與教參的范疇,結果是教師教得死,學生也學得死。實踐證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該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上聽、說、讀、寫、演等活動,還包括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第三,要正確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感情色彩強烈。因此,我們在語文教育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走出「先系統講解語文知識,再安排相應練習」的理性化教學設計的誤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情感熏陶功能,使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要將過去那種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首先,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是不完美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夥伴和學習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做到樂學、會學。其次,現代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集體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認個人的差異性,並將其視為學習資源為前提的。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探究性的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如果只接受,缺乏探究,那麼,語文學習就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探究過程,是獲取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探究樂趣,比探究獲取的結果更為重要。由此看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障。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四點:第一,從課程目標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僅局限於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第二,從課程時空上看,要走出傳統語文課程「課本是世界」的誤區,確立「世界是課本」的新的語文課程時空觀。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實存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路世界,而且還包括師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從課程功能上看,語文課程要盡可能滿足培養語感; 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需求,根據社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 會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第四,從課程類型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還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
這些理念,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我們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其內涵,並付,之於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才能正確把握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
現在,語文學科教育曾引進和還在繼續引進的有全國影響的重要理論和經驗大致如下:
【美】布魯納的「發現法」
【美】斯金納「程序教學法」
【美】羅傑斯的「不指導原則」
【瑞】皮亞傑的「活動教學法」
【德】根舍因的「範例教學法」
【蘇】贊可夫的「一般發展理論」、「高難度教學原則」
【蘇】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淪」
【蘇】沙塔洛夫的「綱要信號圖示法」
【保】羅扎洛夫.的「暗示教學法」
【蘇】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美】布盧姆的「掌握學習」和「反饋學習」
【美】奧蘇伯爾的「接受學習和意義學習理論」
【美】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理論」
除上述名家理論以外,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我國一些從國外學習歸來的學者還先後引進了人文主義、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西方教育思潮與理論,並傾力用以療救語文教學長期陷於瓶頸難以自拔的痼疾。
三、做好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變化
1.由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要培養學生裝創新意識,並使之逐漸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師放下權威,師長的架子,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勇於挑戰課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實現生命的超越。
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扭轉;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俗話說,怎樣的師父帶出怎樣的徒弟。古代先哲墨子從染絲者那裡受到啟發,得出「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結論,並殷切告誡人們「染不可不慎」。這些話說的是一個道理: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存在著染與被染的關系,施教者的思想水平和智能素養將給受教者以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語文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兩個方面: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和教育學科基礎知識。
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語言學、文章學和文學的基礎知識。語文教師在語言學方面的素養,不是體現在能不能用教科書上的概念、定義、規則來解釋文章中那些被分割出來的、孤立的字詞和句段;而是體現在是不是掌握我們漢民族語文的基本特點和應用規律,能不能熟練地綜合運用這些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發現、分析、品評一些範文的精妙和一些病例的錯失,從而使學生不但學到語言的知識,而且領略到語言運用的「訣竅」,變得聰明起來。
語文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讀文章、寫文章。但在事實上,那種肢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用解剖屍體、拆卸機器的辦法把血肉豐滿、活躍著生命的優秀作品分解成一堆堆零碎知識的教法,至今還隨處可見。至於在文學方面,語文教師當然要具備中外文學發展史和文學理論方面的基礎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學鑒賞的基本素養。
此外,語文教師是搞教學的,他還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法方面的基本素養,懂得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具有遵照教學原則靈活地實施教學方案的本領。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一個語文教師在教育學科方面的素養,主要不在於掌握了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能把教育理論化為隨機應變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說善於察覺教學進程中發生的任何細微變化,並採取相應的、符合教學原則的新的行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並巧妙地、自然地把教學進程引向既定目標。
2.由「教書匠」轉向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未來教育需要「專家型、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書齋進而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研究。語文教師要求承擔起語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課程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這些都意味著課堂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
語文老師難當,它不僅是要語文老師喜愛語文、擅長語文(作文),還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如果說前者表現為語文老師要「作家化」的話,那麼,後者則要求語文老師要「學者化」。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要求語文老師應該對各種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除具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外,應當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事實是許多語文教師沒有關注美學、哲學、經濟、社會、自然等學科的常識。《莊子》上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但說到底,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考試「專家」容易,而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雜家」實在困難。
所以,語文教師要多讀書。語文教師要培養自己對語文熾熱的興趣。如果一個教師終日以書為伴,這個書最好不是教參、教材和其他考試資料,而是一些所謂的「閑書」,即「三教九流」之類的,語文教師要具有為某種目的而廣泛閱讀並從中搜求各種有用資料的能力,也要具有翻查各種工具書自行索解疑難的能力,還要具有通過圈點批註對文章深入研讀進而吸取其精華、發現其錯失的能力,等等。
語文教師讀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讀與語文課文直接有關的書。如著名作家的評傳、節選課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賞析、名家名作的手稿、與背景有關的史書等等。第二層次,讀與語文教育有關的書。如語文教育學、語文心理學、語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書。如《中學語文教學通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張志公文集》《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還有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院院士贊科夫的論著《和教師的談話》等。第三層次,讀與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養有關的書。如哲學、美學、文學、思維科學、文藝理論、藝術等方面的書,這些書是高品位的書,細致地去讀它,有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提高我們的理論素養。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專家型的教師也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師。如果你不是完全為了混飯吃的話,教師要有小人物做大事業的氣魄!
3.由固定的模式化教學向靈活多變的個性化教學轉變。
以往教學研究有一種傾向,就是喜歡總結教學模式,並試圖用一定的模式來架構和評價老師的教學,因此不太注意發現和總結教者的教學個性、慣用自己的意志規范教者的教學設計,致使教者放棄自身的特點、長處,刻意按照他人的「指導」去做。結果,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模式化和公式化。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向教學模式個性化發展,形成個性化教學。要做到個性化教學,首先,要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級學生心理、知識、能力等特點的基礎上,遵循教學規律,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其次,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和提高,用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贏得學生的喜愛。
也許是學者對「語」「文」兩字過於煩瑣闡解,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它只存在於教育領域,准確地說是存在於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科名稱。到了大學或其他專業研究領域,這詞就不復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漢語」,就連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漢語的。其他學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學」再成「家」。如: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 歷史學家等,唯獨沒聽說什麼「語文家」或「語文學家」的。有的也僅僅是「語文教育家」、「漢語學家」、「文學家」而已。
所以有人說,語文老師是最容易當的老師,識幾個字,講幾篇有統一說法的課文,做幾張有標准答案的試卷。這話不假。但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不是容易當,最容易當,而是難當,最難當。因為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語文教師太難了。
因此,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應該反省自己,可以寫教育日記,可以寫教學反思,可以寫教育敘事等等,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最終我們成為「四個一」教師:即要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一個不斷學習的教師,一個以身作則的教師,一個關注學生行為的教師。

②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准提倡課堂應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學習語文的感悟,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全班互助學習的作用,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為適應社會、走向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讓高中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以自主學習為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分析、閱讀、寫作、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可見,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課堂煥發生命力的源泉。
1.創設良好的氛圍,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思維的產生有賴於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能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第斯家惠說:「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鼓勵、喚醒、激勵。」課堂上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的眼光,多一些真誠的贊許,多一些會心的微笑,多一些心靈的溝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創造的熱情,使學生思維愈加活躍,想像愈加豐富。尤其是對文化課教學比較「頭疼」(喜歡動手而不喜歡學習理論)的高中學生來說,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便是為他們營造了創造思維的快樂天地,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慾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魯迅的《燈下漫筆》時,一上課便對學生說:「今天咱們來講故事。」學生們一聽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振奮。教師接著說:「誰給大家講講關於奴隸的故事。」學生們紛紛舉手講出了許多關於奴隸的故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中國到外國,關於奴隸的故事的確不少,在學生的講述中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中國社會的時代,有的說就是歷史書上的朝代,也有的說就是有奴隸和無奴隸的時代,也還有的說就是舊時代和新時代……課堂交流、探討的氣氛異常高漲。此時,教師說:「魯迅先生對中國的時代也做過明確的劃分,大家想不想聽聽?」這便把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到這篇課文上來,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積極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新知的主動學習中。
2.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啟迪學生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高中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專業實際去提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生自主發展的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自學就弄明白的知識,就大膽的不教,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予指點和引導。
二、以合作學習為手段,共同提高學習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學生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同時,學生又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因此,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集體合作學習,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們互相彌補、借鑒,相互啟發帶動,會產生「1+1>2」的效果。
1.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全員參與到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課堂上,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確立一般是由前後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組成,在小組學習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給予整理後明確分工給各小組,這樣學生既可以自主獨立學習思考,又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學習;提倡學生下座位自由討論,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不追求統一標准答案。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可以教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中去,給予指導。
2.教師引導各小組匯報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小組間交流是小組學習完成之後進行的,先由一個組首先發表意見,其餘小組加以補充,在此期間,對有爭議的地方,全班再進行答疑。教師針對答疑的情況,擇要精講釋疑,並注重基礎和關鍵點,同時注意語言、情感藝術的巧妙運用,藉此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通過互學、小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參與等形式,逐步養成互助互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並從中感受到融洽的、親如兄弟姐妹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三、以探究學習為主線,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探究學習強調以學生自行探究為主,教師從旁點撥,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課堂中不是讓學生圍著教師的提問轉,而是教師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適宜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飽嘗獲取知識的快樂。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誘發創造思維。「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教學中堅持給學生充足時間質疑問難,通過質疑問難把學生帶到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啟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誘發其創造性思維。
如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通過「記」和「紀」的質疑,提出魯迅先生是不是寫了一個錯字,讓學生陷入困惑,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又有的學生說:「魯迅先生就怎麼不會寫錯字?」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教師抓住契機,激發他們求知、探索的慾望。提問:「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不會寫錯字嗎?」「你能有辦法證明魯迅先生是寫了錯字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分組研究,共同探究出:這是一篇白話文;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漢字還沒有規范等等……通過質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了白話文的一些相關知識,有利於更好地學好這篇文章,而且培養和發展了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勇於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2.引導學生多方位探究,學會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索並嘗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客」,而成為主動求知的「主人」,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3.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獨特的見解,正是創新思維的反映。」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質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沖破教師和教材的既定結論,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由於學生年齡、閱歷和知識的廣度、深度的局限,難免會出現幼稚和偏差。對此,教師要正確對待,應允許學生出現偏誤,切莫粗暴的對待他們,挫傷他們尋根求源的積極性。荒唐和越規往往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的表現。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學更應結合專業實際,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語文,教師要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乘「想學」「能學」之舟順利到達 「會學」的彼岸,並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己放在首位,善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語文。

③ 現行的高中語文教育有哪些方面不夠合理

一、語文教學論的經驗形態與理論形態

兩種形態的語文教學論並存,是當今語文教學研究的景觀,師范生不得不同時面對。教學實踐領域的經驗形態的教學探索似乎已經超越了學院派所營構的框架,相對獨立地創造出了一套話語,而學院派則遲滯地經營著另一套話語。實踐派生龍活虎一無遮攔地開疆拓土,創造出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從上世紀末算起,錢夢龍的導讀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洪鎮濤的語感教學體系、趙謙翔的綠色語文、餘映潮的引導—自主閱讀、吳泓的模塊閱讀教學、竇桂梅的主題閱讀、鄭逸農的非指示教學、何克抗的211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以及許多不具名的成果:生活作文法、導學案法、誦讀法、深度會談法、翻轉課堂……可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而另一邊,學院中的語文教學論進展遲緩,步履蹣跚,除了一些宏闊的一般教學論學理和一系列分類教學的介紹,真正立足語文學科本體和特點的教學理念和原理往往語焉不詳,特別是涵蓋一系列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系統解釋遲遲未能成熟,這就使師范生如同霧里看花。以影響較大的高等師范院校教材《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例就可見一斑。該著在涉及語文教學根本問題—— 教學觀的時候,避開正面闡述,用描述性的方式提出了「教學範式」概念,並以「接受教學範式」和「對話教學範式」對舉,意在表明語文教學應該是對話教學①,但是,為什麼用描述性的方式呢?對話究竟是不是語文教學的理想範式呢?著者的迂迴似表明留有餘地,這固然明智,但它沒有告訴我們教學是什麼。如果連教學應該是什麼、應該是怎樣的都沒有明確的回答,那麼教學論在說什麼呢?它的清晰度又在哪裡呢?

看來,理論形態的語文教學論到了必須加速建設的時候,否則,師范生會誤以為理論形態的語文教學論就只是這種空洞而無大用的東西。不僅如此,理論的延宕將使經驗形態的教學論實踐缺失指導而日漸艱難,還導致了師范生對兩種形態的教學論都看不懂、進而都放棄的後果,這種局面不能繼續下去了。

改變這一現狀,建設較為完善的語文教學論,首先需要審視現行的理論存在什麼欠缺。

二、語文教學論最大缺陷是缺少一個立足點

如果「語文教什麼」是對課程論的概括,那麼教學論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語文怎麼教。這兩句話,前者決定後者。回答了教什麼,方能回答怎麼教。於是,我們說,全部語文教學論的原理建立在課程論給出的「教什麼」的回答上,這就是立足點。

透視現行的以及此前的語文教學論就會發現,新世紀之前的立足點清晰而不準確,之後的立足點既不清晰也不準確。

不妨對比一下:上世紀後期語文教學論的立足點是什麼?是「雙基」。這一立足點清晰明確地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就是教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技能,於是在其上合乎邏輯地選擇並構建起了以講讀為中心、以教材為例子、以教師為主體、以理解與記憶為關鍵環節,以傳授與訓練為主要方法的教學論體系。顯然,立足點是語文教學論體系這種人為系統的邏輯原點,有明確的立足點才能有全部系統的邏輯展開。回視雙基系統,我們知道,是它的立足點出了問題,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雖不可或缺,但作為母語教學的中心則是片面的。雙基能力不等於語言能力,況且,離開語言負載的內容單獨地學雙基教雙基也是不能成功的,這就像人吃營養素而不吃飯,後果可想而知。世紀之交,新課標出台,雙基中心被推倒,以雙基為中心的整個語文教學論自然垮塌。

之後,對「語文教什麼」的問題,新課標、新課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培養語文素養的課程內容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在現行的課程與教學論中竟是一個模糊地帶。從影響力觀之,教學論中大概有兩類回答,一類具體,一類寬泛。前者的代表是以言語作為立足點的教學論。打破「雙基」中心說的首先是言語說,言語論者發現,以往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中「語言」這一概念都理解錯了,母語教育中所教所學的語言,應該是語言運用中產生的具體產品,即言語,而不是語言的(語法、文章學、文體學)規則;語文課程應該重新回歸語言實際運用的言語中,而不是掌握語言學、文章學、文體學的知識。由此,發生了對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革命性顛覆。立足於言語的語文教學論也由此而生,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明確宣布:「照我看來,語文教學,從教學內容來定義,就是言語意圖教學、言語環境教學和言語風格教學,用語文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語意教學、語境教學和語體教學。」②立足點變了,語文教學的整個體系也便隨之而變。李海林在該書中提出了一個很繞口的概念:使用語言學習語言使用③。意思是:在語言使用中學習語言使用,也即「習得」,即在言語活動中學習言語的過程④。習得就成了言語教學體系的核心概念,語文教學變成了習得教學。其體系可以這樣概括:由於習得強調言語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的中心應轉變成言語活動;由於言語活動突出言語主體的作用,語文教學的主體當然就變成了學生;由於言語活動是中心,教材就只不過是活動使用的素材;由於言語代碼是信息,那麼,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是獲得言語信息;由於言語活動總是在交流交際之中進行的,於是,對話就成了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這一體系的邏輯展開是以言語作為立足點、習得作為基本理念的。

言語教學論的意義不容置疑,它所突顯的實踐取向也是絕對合理的;但是,必須指出,言語教學論的立足點和核心理念是不準確的。言語泛指一切實際存在的言語產品,立足言語,在哲學層面成立,在課程論層面並不成立。母語課程不可能是純粹的習得課程,母語中的經典語言和語言知識、技能、方法也是不能僅靠習得來獲得的,「學得」和「悟得」也當是母語內化不可缺少的途徑和方式。事實上,言語化傾向的課程和習得式的教學方式十多年來已造成淺化後果。

後一類是立足點寬泛模糊。例如《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在定義語文課程內容時,其表述是:用於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一系列「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⑤這一泛義的課程內容概念原本適用於一切學科課程,用於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時它究竟指什麼呢?該書在談課程框架時另有一個說法,似給出了所指范圍,「語文課程由語言、文學、文化三個部分來構成」,合起來理解:語文課程的內容就是語言、文學、文化中用於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老實說,這種泛義的立足點讓人摸不著頭腦。該著有一個提示:以讀一首詩為例,「課程的內容乃是關於詩和讀詩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而讀這首詩則被當作學習那些內容的途徑」⑥。 這里的事實指什麼?是詩中本事還是讀者自己的相關之事?概念在詩中何在?原理更不知其所。技能是指詩人的技能還是指讀者的解讀技能?策略指詩中詩人表達的策略還是指解讀的策略?態度似比較明確,可泛指詩中詩人對所言之情及其對世事的態度,也指讀者自己要形成的態度。細審之,這一系列要素似乎不是僅指文本內的東西,而是指與文本相對應的、學習者應該長出來的東西。這個視角有其深刻性,但問題是,該著怎麼會把語言文學文化的學習中需要長出的東西定義為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呢?這一系列要素的上位概念是什麼?筆者注意到「關於詩和讀詩的……」這一表述:關於詩指詩的知識;讀詩指讀詩的方法。如果是這樣,母語課程中與學習者的語文素養成長需要相對應的東西就只是知識和方法嗎?

如此說來,泛義的語文課程內容觀在閃爍其辭中似模糊地強調著語文知識、技能和方法,只是它變換了視角,由外在的、獨立的知識技能方法變成了內在需要。我們肯定這一轉換,但是必須指出,與內需相關的語文課程內容要素恐不能用這種泛義概念表述,而且其上位概念也不能缺席,否則,將無法判斷語言文學文化中什麼屬於語文課程要素。

立足點不準確,便造成整個教學論框架的偏斜,立足點含糊,便造成教學論原理的含糊。

三、語文教學論缺少足夠的針對性、具體性和實踐性智慧

一部成熟的語文教學論不僅應該從學理上闡釋語文教學的總體和部類的規律、規則,解釋為何要這樣教,還應該針對語文教學的真問題,針對現實的教學改革中聚集的問題,從理論上給出解答;同時,還應該具有起碼的具體性,即從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個性入手,展現一系列既符合普通教學論原理又體現語文學科具體性的內容;還應該具有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智慧,即從實踐角度細化語文教學的各個類別、環節、方式方法方面的操作性程序、過程和手法的內容。現行語文教學論在這三個方面的不足也是讓師范生和一線老師感到教學論朦朧隔膜的原因之所在。

首先,現行語文教學論的體系獨創性有餘,而現實針對性不足。

由於對語文教學立足點的認識不同,也由於理論家們的學術個性和獨創性有別,語文教學論的成果往往論域不同、體系不同,這本也自然;但是,有一個使命是理論家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學術界、教學界對一些根本問題或者說真問題的理論期待,這應該是不同的教學論理論研究都共同關注的中心。回應這些問題,理論才能具有現實針對性,如果無視這種期待,漠視語文教學中的真問題,理論的針對性、適用性就缺失了,理論和實際就會出現脫節。這方面,現行的語文教學論是否存在一些漏洞?例如,新課程改革以來,在新課程和教學理念的滲透下,學生語言形式方面的積累、運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文體寫作能力仍未見好轉,反而因廢止了教學文體,只會寫四不像的文章。一線的老師們問:語言形式方面的積累、運用能力、文體寫作能力是不是語文課程和教學的一個著力點,或者一個層面?相關的問題是,如果不宜再用過去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來培養這種能力,那麼用什麼途徑和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話語說,就是如何教才能實現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整體的內化?我以為,這就是一個真問題。王尚文先生曾強調,語文課程與教學不能只關注「說了什麼」,還要關注「怎麼說的」,但是,我們看到,幾種主要的教學論專著對這一問題都沒有充分的討論,「怎麼說的」這一涵蓋各層面語言表達形式要素的問題,似乎並沒有進入教學論的視野,實在令人遺憾。這不是孤例。再如文本解讀這一現實教學實踐中提出的課題,已是當下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可在現行的語文教學論中都缺少深入的論述。

其次,現行語文教學論的具體性不足。

現行的語文教學論最讓人發懵的是其宏闊的論述風格,幾乎所有的此類專著都必展示著高深的學理背景,羅列一堆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哲學的理論資料,而到具體問題上往往展開不足,使人感覺很大,但有點空洞。仍以語文對話教學為例,《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和《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都把對話視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範式,都有專章論述,這些章節都展開地介紹了從柏拉圖、孔夫子到海德格爾、加達默爾、巴赫金的對話概念,理論資源可謂豐厚,但是之後一步跨進對話教學時,不免感到某種不適。對話作為人類獲得新知新見的認識論方法進入語文教學本屬必然,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對話作為哲學解釋學所說的對話的具體化,具有哪些特殊的條件和要素呢?語文教學中的任何學習都要進行對話嗎?如果不是,那麼,哪些學習任務中需要對話呢?同時,語文學習中的對話與非教學環境中的對話有沒有不同呢?學生是成熟的對話者嗎?學生的前見是否必定能夠與文本中的作者共同面對一個話題?如果不能、或者只能夠產生一個淺話題,教學該怎麼引導呢?如果學生不理解作者的意思,或者誤解作者的話語,該如何引導呢?這些疑問應該是教學論著者面對的,也是實施對話教學的老師和師范生們必定會提出的。王尚文回答說「教學對話不是一般的對話,而是具有某種引導性、目標性甚至控制性的對話」,但是關於引導性、目標性甚至控制性,他在「教的內容」中只說到三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在讀寫聽說的活動中樹立對話的態度,對話不僅僅是發言,也包括傾聽,傾聽才是關鍵;二是基本的對話規則是對話得以進行的條件;三是對話離不開知識的支持。⑦這三點是對的,但不夠,並沒有使對話教學的原理具體化,僅憑這三點語文老師恐怕難以引導出一個教學中的對話事件。倪文錦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對話的實踐探索」一節中也談到了「對話」的相關內容。他指出,三種對話空間:文本空間、意義空間、讀者空間;三種「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策略」:一是知識指導,二是隨課文舉例教會學生提問,三是幫助學生清除閱讀對話障礙。這些似乎已與對話的實質—— 產生視閾融合相去甚遠了,它更像一般對話。成熟的理論應該將普遍原理上升為具體,缺失具體性,一個普遍原理只會造成一個空洞的東西。此例說明,一線老師和師范生認為教學論空洞,不在於他們淺薄,而在於理論的不具體。

再次,現行語文教學論還需充實實踐性智慧。

教學實踐性智慧有別於「教學實踐性知識」,後者指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 「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舒爾曼語),強調的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經驗。而教學論中的實踐性智慧,指教師群體性的、共同的實踐取向的工作程序。相似點是實踐經驗。一部啟迪教師實施教學的教學論應該有一定數量的實踐性智慧,而不能滿足於學科教學的規律闡述,因為教學是由教師的主體性參與其中的活動。可以說,教學的每個類別、每一個環節、每一種方法選擇和運用都並沒有一成不變之法,教而有法,教無定法,人人皆知,原因是語文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主觀能動性發生作用的空間。一些體現一定之規而又創造了不同風格教學類型的經驗,鮮活而具體地呈現了教學常規和模式之下的細節空間里的程序,這些經驗將會使語文教學論的細節豐滿,姿態豐富,不再是一種高度客觀化的枝幹。實踐性經驗在當下課改中的資源非常豐富,現行的語文教學論卻涉及很少,忽略這部分經驗在我看來是體系性的缺失;缺失了實踐性智慧,並不意味著缺少了例證和範例,而意味著教學論原理就缺失了一個層面—— 一個細節的層面,這一點對教師教育而言尤其重要。缺少這一層面,學生將難以走進教學之門,因為他們夠不著,也摸不著。

檢視語文教學論的缺失,目的是加快這一學科教育理論的建設,讓未來的老師們獲得應有的教學論素養。我們知道,這些缺失或者是由於語文教學論作為一種成體系的理論起步較晚,或者還有一些其他客觀原因,但是,不管怎麼說,它應當盡快成熟起來,因為,新時代的新語文教學需要它,未來的語文老師需要它。

④ 高中生學新概念英語好嗎現在網課挺流行的,自己在家看網課行嗎

學員你好,新概念英語是英語教材中較為經典的教材,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有趣的課文內容和全面的技能訓練而聞名,尤其適合需要英語全面發展的高中學生學習。你可以在新東方在線官網觀看新概念英語網路課程(免費公開課>>)。新東方新概念英語課程以單元為階段選課,將知識有機結合,配合完善課堂練習,在綜合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訓練,英語音標、日常生活口語會話及詞彙,全方位技能培養讓學員輕松提高英語能力。你可以先實際體驗一下課堂效果再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習!

高中·新概念英語視頻精講1冊(http://t.cn/RLGBxiH)

高中·新概念英語視頻精講2冊(http://t.cn/RAr3HvI)

高中·新概念英語視頻精講3冊(http://t.cn/RAr1ooR)

高中·新概念英語視頻精講1+2+3冊(http://t.cn/RAWT6xG)

更多新東方新概念網路課堂點擊進入>>

以上是新東方在線(新東方網校koolearn)為您提供的信息希望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有疑問歡迎您隨時向新東方在線企業知道提問。

⑤ 談高中語文教學的幾個基本環節

淺談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幾個環節
近幾年來,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形式多種。我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學習和借鑒優秀教學經 驗,在結合語文學科教學實際的基礎之上,選擇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注重課堂教學中幾個有效環節:
一、情境導入,創設氛圍 每一節語文課的課前導入是必不可少的, 好的導語能深深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他 們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它是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步驟。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 環節。導語的設計不能離開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無論設計何種類型的導語,都要針對教學目 標。都要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
二、目標展示,明確要求 有了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有追求和方向。教學設計目標要追求簡潔、精要, 只有明確這節課所學的任務,學生在目標的引導下,才能明確自己要學的主要內容。才能使 這堂課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如在教《落花生》時,我是這樣設計學目標的。
1,學 習本課生子詞。
2、朗讀課文體會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3,結合實際談談怎樣做有用的人?
三、課前預習,整體感知 通過自讀課文。自查字典解決預習內容,生字詞、層次段落、文章內容、寫作方法等等。 自己解決一些疑難問題,這是自主、合作交流學習型課堂的個重要環節。自主學習的主要形 式,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要做到靈活的運用,在導入課文之後。一定是讓學生對課文認真 的閱讀。 一節書聲朗朗的課堂才是一節真正的語文課堂。 當然, 課文的閱讀, 形式是多樣的, 可以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范讀。也可以是聽課文的錄音,其實不管何種形式的讀,最終一 定不能少了學生的自讀,在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總是帶有一定的問題。這便是對課文的 整體感悟,要求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掌握生字詞、 概括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礎上感悟文本、揣摩情感、探討行文方法。
四、合作探究,重點突破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悟的基礎上, 引入對文章重點語段的品讀探究。 就一定要 在學生對語段的品讀的基礎上完成。 這個過程中, 可以設計幾個有關的問題促進和加深學生 對語段的研讀。這個環節也是自主互助合作型課堂的關鍵環節,首先體現自主合作,讓學生 先自己探究,把自己解決不出來的標注,然後進行互助合作交流,加深對重點語段的理解。 這個環節小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將得到完整的體現。 通過小組的合作互助交流, 一些難點重 點逐漸予以突破。
五、拓展延伸,深入理解 課文僅僅是個例子、是個典型,在我們充分利用好這個例子的同時,我們要適當地做 好課本的延伸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視野。 拓展延伸要以文本為依據。 我們要避免脫離 文本。例如教學《落花生》後,引導學生課外了解作者為什麼取筆名為落華生?生活中你還 見過哪些默默奉獻的人?這里的拓展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六、檢測反饋,強化鞏固 學了就要有一定的收獲。 檢驗這堂課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及 時進行當堂檢測反饋。 檢測的題目可以多種形式。 可以是課後的練習題、 可以是課文的背誦、 也可以是教師自主設計的小題目。例如在學習《落花生》後,我給學生設計了課文內容填空 題,句子理解思考題,課文感想小練筆和一課一測題。其目的是為了達到鞏固的效果。
總之,我們在教學時遵循模式,又不能拘泥於模式。不同的課要上出不同的特點。而不 同的教師更要上出不同的特色, 我們要提倡在基本模式的指導下, 每個教師都綻放出自己獨 具魅力的色彩,使我們語文教學的天空更加異彩紛呈、光輝燦爛。

⑥ 幾種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啟與發中把握學習的重點,達到教學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要求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那麼,如何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一、鑽研教材,尋找教學的突破口有的教師把啟發式教學單純地理解為採用提問的方式灌輸知識給學生,而學生只是機械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不發揮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學的知識。這主要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鑽研、尋找教學的突破口這個重要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要求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將教學任務轉化成若干知識點,並輔之以恰當、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想幾個問題來提醒學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學,要側重其特點和感情,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教學,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而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好動、愛爭辯的特點,設計一些爭論性的問題,在議論中把握文章的要求,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討論逐漸深入,最終形成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失街亭》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街亭失守是馬稷之過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課堂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另外,教師還可採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像,設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自己能做些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說出來或寫出來,再與課文相對照,體會文章的特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學生揣摩課文以後,教師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難點、重點問題。二、精心構思,設計恰當問題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因其教學思想在不斷變化、豐富,啟發式教學也是如此。如:提問—回答是啟發式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班級、年齡,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設計的問題應是具有提示性、隱蔽性、可創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統一。所謂提示性,是教師的提問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觀的特點;問題的隱蔽性,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得出答案;問題的答案要具有可創造性,能啟迪創造思維,使學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點。三、開拓思路,輔助多種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學生設計和提出問題,還應輔之以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教《阿Q正傳》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上《〈吶喊〉自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查閱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讓學生編演其中的一些片斷。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逐漸深入的,有如剝筍般將文章的內涵、事物蘊含的道理呈現在學生面前。它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種從現象剖析本質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實現有效自學,尤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自讀篇目,這是學生運用啟發式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實驗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應當恰當地選擇,並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取得實效。

⑦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從字面上不難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首先是自學,即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這里的「自學」也是多樣性的,並不是把學生局限在課本與教材中,;第二個環節是合作學習,也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這個階段以討論為主,老師把握課堂的走向和氣氛,調節刺激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生則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說出自己在自學中遇到的疑問及不解之處,在與同學與老師的交流討論中獲得答案。最後是探究學習,即老師在學生此時學習的基礎上延伸發散,引導學生把思維擴散開,以便實現更高一點的教學目標。「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三個環節,即有承接關系,又有遞進關系。能最大限度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理念,在學生的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語言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正確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與臨場應變能力。在此期間,不僅需要教師的現場調控和指揮,也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學習思考,那麼這種教學模式就發揮不出它的優勢。

2 情境教學

高中小說有其獨特的體裁特點,即它的篇幅相對較長、人物多而復雜、情節沖突大,所描繪的社會環境廣闊。只有契合小說的體裁特點而來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情境教學應用於小說教學中,更能凸顯小說獨特的情感魅力。情境教學所針對的是現如今比較突出的小說教學現狀,如小說教學中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情感能力的培養;重結構的解讀而忽視審美的欣賞;重細節技術的鍛煉而忽視整體的感知。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導入和創造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此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發言並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小說的體裁相互結合,具有很高的教學效率。情感是小說情境教學的關鍵。在教師創設的具體情境里,讓學生感知文學作品裡的所表現出的或激烈,或柔和,或婉約,或豪放的感情,在了解品味這些情感的同時,領悟自己在生活中應該怎樣為人處世。同時,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所創設情境的適度性和延伸性。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維度設計合適的教學過程。另外,體驗小說的情感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走出文本,把所學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把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⑧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⑨ 高中語文zuixin教學方法有哪些

把電子教學與常規教學相結合,我認為較合適。

⑩ 如何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和分析

具有較好的基礎;五【教學策略】 ;七教學評價設計,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鬥志,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 。 :多媒體教室 、難點】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②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在對文章語句賞析與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較為生疏,排除字詞障礙、動作表現人物性格;1.指導學生誦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文章氣勢。 二【教學目標】 ;五教學策略與設計首先教案的格式,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技能目標; :一教學內容分析。一篇初中語文例子 ,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 、准確注音,了解屈原。 。 ②課前藉助網路或圖書,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四【教學重; ,抨擊黑暗。但由於每一位學生學習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約束能力不同;一【教學思路】 ;六教學過程(重點);②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點。要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正確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 ,會寫生字; 2.品味語言; ,合作探究以及獨立思索等方法。 ,掌握了基本知識;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初步了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知識目標 教學媒體: 。 ,學會合作。並且通過網路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資料以及寫作背景; 學生已經通過預習課文。 ,在共處中求知 體會屈原熱愛祖國; ,從而在誦讀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內涵;培養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本文是歷史劇《屈原》的一個片段; 。既能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感受;①品味語言;學習環境;四學習者特徵分析,走進人物,了解郭沫 ,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七【課前准備】 ,體會表達效果;①預習課文。又能讓學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主要採取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情感律動:①屈原專題網站 六【教學資源與工具】 學生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教學新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