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如何進行課前預習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都重視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指導,忽視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中寫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教育家葉聖陶也告訴我們「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以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前預習呢?
一、多讀書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我們要先閱讀本單元的內容說明,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當具體預習某篇課文時,在藉助課文注釋閱讀完文本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及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因為這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我們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後,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和理解了。
二、多動筆
在對課文的預習過程中,將精彩句子或語段以及富於表現力的詞語,用筆勾畫出來,以備上課時交流和日後背誦識記之用。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該先考慮好本單元、本課所要教給學生的教學內容。王榮生教授說得好:「教學內容為主導」,教學方法合理與否、合適與否主要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的。那文中最能凸現教學內容的「關鍵性的字、詞、句」就顯得相當關鍵,如:《范進中舉》勾畫出你認為好笑的語句,來解讀笑後面隱藏的深刻內涵。《背影》勾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以便了解作者對父親的感情。《變色龍》勾畫出奧楚蔑洛夫變色的語句,以探究其變色的原因及社會根源。
三、多思考
讓學生帶著問題預讀課文,記錄在預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並將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本上,以便帶入課堂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後思考與練習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問題。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治學的關鍵。當然質疑也不應只是教師質疑,還應是學生在探究課文後的質疑。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准備程度和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者若對新的認識對象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
四、多感悟
讓學生將自己的預習情況,如發掘問題的深度、新知識的預先感知程度、經驗與教訓等方面寫下心得體會。思考體會是課前預習中較重要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他還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就要對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提示的內容能否讀懂,文章主題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背影》一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前後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預習的時候可以將「我對」父親如何表現的句子找出來,思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當時又有怎樣復雜的內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書旁做上批註,上課經老師一點撥,就容易領會和理解了。
將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進行比較,尋找其異同,總結其規律。說到底,語文的教學最終是教會學生自己能讀書,讓他們通過類似課文的比較,掌握一類文章的讀法,這對於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不可能教學生讀所有的文章,而學生要想有豐富的語言積淀必然需要廣博的閱讀。這種比較可以是不同單元的課文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單元的不同課文比較,還可以課內文章與課外文章進行比較。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預習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學的實效性,還能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這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語文教學的減負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貳』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吃透教材
學生,教師,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內容導讀:數、教有計劃、明回確。教師在處理每一篇答課文時,對教學的確定要精、要准,學科的系列性。目的明確,的教學與面面俱到的繁瑣講解二者效果迥異。不要企圖在一堂課內解決理由,大而無當等於虛設。一堂課四十五分鍾,講求實效。如教《母親》一課,著重引導學生領會學習心理描寫體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學習母親宣傳真理與敵人英勇斗爭
『叄』 如何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首先要上好預習指導課.教師在布置預習內容時,一定要結合著年級段的特點進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對年級段的要求,依標設練.
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預習,開始可安排在課內進行.教師要有具體的指導,傳授預習方法,細致地安排預習步驟.教師必須在學生預習前做到三給,即給時間,給要求,給方法.帶領學生完成預習提綱時,難度是有的.但,兩三個星期一過,學生基本上是可以適應的.事實上如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方法和要領,就應當認為是很好的了.教師可以放手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模仿教師完成預習提綱.如有問題,應及時指出,並作出輔導.最後,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種預習的要求,教師可以再帶領學生一個星期,共同去完成預習提綱的編寫和其相關的任務.在這樣反復的訓練下,學生應當不難掌握如此預習的方法.而且,學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課堂上聽起課來也事半功倍.學生初步掌握預習方法後,預習就可安排在課外.在每學期開學後,我都會根據不同學段的目標明確列出本學期語文預習的基本要求,讓孩子們抄在語文書的首頁,並向家長明確學生語文預習的重要性,請家長配合監督.
其次要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內容.在布置學生的預習作業時,老師要精心設計內容,要體現層次性、開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拓展性資料.完成這一項要求的前提是教師必須首先走進文本,研讀教材,布置預習作業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要重視課前預習檢查.對於預習作業,我們老師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反正課堂上還會教,一些預習作業有時間看看,沒時間就不看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許多不利,每位學生其實都有惰性,我們的學生年紀還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師一次兩次地不看不批,學生預習成績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他們就會失去預習的熱情,反正老師不看的,反正隨便做做就行;反正課堂上老師還會講的,我亂做一些沒關系.這樣的話,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老師必須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學生才有認真做的動力.而且學生對新教材內容進行預習後,非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評價.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並給予學生激勵性的鼓勵,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樣才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預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性.
另外還要注意把課外和課內相結合起來.一般學生的預習都放在課余,即回家作業完成,如一直這樣一成不變,學生就會有預習作業倦怠,而且也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預習能力.因此,我過一段時間就會在課堂上或中午擠出一些時間,讓學生當堂預習,當堂檢查.這樣,學生真正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每次的預習當中去,在預習的訓練中真正提高學生的預習水平.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也是孩子們交流學習的場所.充分的課前預習,會讓孩子們學習更從容,會讓教師的課堂迸發出令人激動的精彩.有一位名師說過: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奏,音響的和諧而預習,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前奏.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預習並教會孩子預習.
『肆』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前預習效果開題報告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課題編號《135YWX-1227》,經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批准立項,現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現狀分析
當前,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際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是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二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存在詞語不理解,也查了工具書,但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有的是藉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於好在哪裡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學生根本不知道課前預習的方法和為何要進行課前預習。
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把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同時也讓這一內容真正的為教學所服務,能在課堂上發揮有效作用。
二、課題研究背景
葉聖陶先生說:預習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
1.通過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並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研究范圍及對象
寶塔區馮庄學校3-4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並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實踐,針對性的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
4.經驗總結法。結合相關理論和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案例,總結課前預習的指導策略和方法,並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二)研究思路
通過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調查和研究,根據新課程標准和實踐經驗,分析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現狀,把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前預習緊密結合起來,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六、研究內容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研究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4.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七、研究過程和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6年4月15日——2016年5月底)
1.確定研究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2.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3.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4.撰寫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底)
1.制定課題研究月活動安排。
2.開展學生預習狀況和教師對學生預習指導的調查,並形成初步調查分析報告。
3.開展學生自主預習和有教師指導預習後課堂教學現狀的觀察研究,結合調查報告,梳理出學生課前預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根據課堂教學實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底)
1.制定學生課前預習後期調查問卷並形成調查分析報告。
2.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總結學生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和方法。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准備結題。
八、預期研究成果
1.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研究報告。
2.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前期、後期調查分析報告。
3.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伍』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的課前預習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的課前預習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都重視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指導,忽視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中寫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教育家葉聖陶也告訴我們「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以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前預習呢?一、多讀書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我們要先閱讀本單元的內容說明,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當具體預習某篇課文時,在藉助課文注釋閱讀完文本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及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因為這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我們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後,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和理解了.二、多動筆在對課文的預習過程中,將精彩句子或語段以及富於表現力的詞語,用筆勾畫出來,以備上課時交流和日後背誦識記之用.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該先考慮好本單元、本課所要教給學生的教學內容.王榮生教授說得好:「教學內容為主導」,教學方法合理與否、合適與否主要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的.那文中最能凸現教學內容的「關鍵性的字、詞、句」就顯得相當關鍵,如:《范進中舉》勾畫出你認為好笑的語句,來解讀笑後面隱藏的深刻內涵.《背影》勾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以便了解作者對父親的感情.《變色龍》勾畫出奧楚蔑洛夫變色的語句,以探究其變色的原因及社會根源.三、多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預讀課文,記錄在預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並將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本上,以便帶入課堂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後思考與練習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問題.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治學的關鍵.當然質疑也不應只是教師質疑,還應是學生在探究課文後的質疑.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准備程度和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者若對新的認識對象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四、多感悟讓學生將自己的預習情況,如發掘問題的深度、新知識的預先感知程度、經驗與教訓等方面寫下心得體會.思考體會是課前預習中較重要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他還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就要對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提示的內容能否讀懂,文章主題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背影》一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前後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預習的時候可以將「我對」父親如何表現的句子找出來,思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當時又有怎樣復雜的內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書旁做上批註,上課經老師一點撥,就容易領會和理解了.將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進行比較,尋找其異同,總結其規律.說到底,語文的教學最終是教會學生自己能讀書,讓他們通過類似課文的比較,掌握一類文章的讀法,這對於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不可能教學生讀所有的文章,而學生要想有豐富的語言積淀必然需要廣博的閱讀.這種比較可以是不同單元的課文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單元的不同課文比較,還可以課內文章與課外文章進行比較.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預習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學的實效性,還能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這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語文教學的減負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陸』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早讀的有效性
早讀,顧名思義,即利用早晨的黃金時間,在大腦的記憶力特別強的時候進行復習舊知、預習新課而採用的一種學習方式。一般用時間20—30分鍾。充分重視語文早讀、努力提高早讀效率已成為廣大有識之士的共識。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仍然有不少同仁對早讀課重視不夠,存在著早讀目標不明,早讀的內容與形式過於單一,不是齊讀就是自由讀,甚至聽憑學生一讀了之等現象。導致一部分學生不願開口讀,或開口卻不能放聲讀,很難聽到一片琅琅的讀書聲,結果必然是收效甚微。還有的教師乾脆利用早讀時間開始講課,更是浪費了極好的時光。這主要是多數教師未能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僅把早讀當作學校布置的任務來完成,結果勢必造成學生厭惡讀書、厭惡語文,甚至使全天的學習生活一開始就陷入沉悶或低效。
早讀課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是每天最早和學生見面的一節「小」課。雖然時間不長,但確實比較重要。「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天當中,早晨的學習效率相當高,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早讀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還可以完善知識結構,增強語感,激發學習興趣。
那麼該如何上好早讀課呢?早讀,早讀,首先要「讀」起來,怎麼才能讓學生開口、放聲讀書,以至聲情並茂?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明目標,定任務。
對於一般學生來說,學習的自覺性和計劃性都還不夠,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形成,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幫助,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學習情境中,不放棄不拋棄,不留給學生任何偷懶的機會。每個學期,教師都要對早讀內容有個整體計劃安排,每節早讀課都要有適當的朗讀內容,層次安排應該由淺入深,由拼音、詞語、片段到古代詩歌及淺顯的文言文閱讀,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知識積累。
早讀課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朗讀與背誦,那麼讀什麼,背什麼,完成多少任務,值得好好研究。任務要定的適中,要讓多數學生有信心完成,早讀課不能與語文課堂學習完全脫節,另搞一套。教師必須結合自己的教學計劃科學安排早讀內容。
二、造氛圍,講方法。
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事實證明,在早讀課上引入競爭機制,創設競爭向上的氛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氛圍好,效果妙。個人與個人,小組與小組,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快,看誰讀得有感染力。可以進行表演性朗誦,分角色朗讀。還可以舉行背誦比賽,比一比誰先完成任務,哪一組完成任務的人最多。看誰背的詩歌多,組與組比,男女生之間比。對那些表現突出、進步明顯的要及時獎勵,對落後的要耐心指導。這樣我們會發現:即使那些平時拖拉的學生為了本組的集體榮譽,也會不甘落後、超常發揮。比賽結束後要及時評比,用一些小獎品作為獎勵。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去記憶所學內容,目看、口誦、耳聽、腦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記憶效果會更好。通過朗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境,讀出節奏,可以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拓寬學生的人文底蘊與內涵。早讀課一定要讓學生誦讀出聲,最好還能做筆記,手腦並用,效果更佳。
『柒』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語文課堂上,學生的討論總得圍繞著教學目標這個大方向。怎樣保證學生不漫無邊際隨意地回亂問?老師預先示答范性的提問,就必須要從教學目的出發,緊扣住大綱和教材。凡是有悖於大綱或是游離於教材之外的問題,都不宜在課堂上過多討論,因為單就某一堂語文課來說,教學目的是比較單一的,如果四面撒網,就會漫無邊際。如果老師不知所問,那麼學生當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說提出自己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