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開題報告

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03 02:36:12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以定風波為例
課題:《定風波》

科目: 語文

教學對象: 高二

課時: 1

提供者:天風海雨樓主

單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於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於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於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
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於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擬採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於對詞這跳躍性、象徵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於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

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知人論世: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①成就 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台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麼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麼?

1.| 時間: 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境:先雨後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僕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 → 怡然自樂
→雨後情:驀然回首 → 雲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 / 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

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後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手法:


以小見大

曲筆

一語雙關
③ 對比
④ 隱喻寄託(象徵).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手法的含義並可以在以後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 這人:蘇軾
風 這景:風雨
波 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後練筆

培養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 學生系統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
3. 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

定 這人:蘇軾 一智者//達者
風 這景:風雨 ——自然//人生
波 這情:曠達灑脫

② 關於高一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課題名稱:古代詩歌教學中的美學欣賞——手法美。)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課題研究,認識古代詩歌手法的內涵和內容,理解古代詩歌常用手法,欣賞古詩詩歌的手法美,從而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古代詩歌的常用手法,構建藝術形式體系。
(2)能力目標:(A)學會系統、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
(B)學會發揮想像力,還原文本;
(C)學會記筆記。
(3)情感目標: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系:
(A)表達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寫,還有敘事和議論);
(B)常用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比興寄託等);
(C)常用修辭手法(比擬,對偶,用典,誇張,對比等)
(2)古代詩歌的審美習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含蓄、委曲等)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復閱讀和體味;
(2)筆記法:通過眉批和旁批、知識遷移等方法,積累審美經驗;
課題研究的步驟:
(1)開題階段:
(A)明確課題名稱、研究方法、研究時限、研究動機和意義目的,做好開題動員;
(B)公布研究性課題可選方向;
(C)自主分組,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2)研究階段:
(A)例析詩歌;(B)自主積累:(C)階段小結。
(3)結題階段:
(A)結題動員;
(B)完成課題;
(C)成果展示。

③ 救命!幫我做一個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關於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或傳統文化)

伊能靜在《念努嬌》中有引用蘇軾《念努嬌。赤壁懷古》的詩句:羽扇綸巾。。。。。。。中國五千年文化淵源流長,不少現代作品皆有傳統文化的身影。周傑倫的中國風歌曲,例如《蘭亭序》便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

④ 高二語文研究性課題《古典詩詞中的漫漫情懷》如何設計

漫漫情懷?這個啥意思?是愛國呢,還是指心胸博大,還是才子佳人

⑤ 跪求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PPT 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

自己動手調查啊,聽的歌肯定蠻多的,古詩也會把,寫點就行了

⑥ 如何開展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
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
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後,才能豐富學生對於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遊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盪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於詩歌的興趣。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後,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
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在琅琅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鬱、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於溢表。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並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
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麼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於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像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准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徵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4,依託載體,優化教學
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的過程。這一特點給詩歌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優美意蘊,讓書面文字的感知轉化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讓學生在情感上靠近詩人、在感知上體會詩意,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詩歌的意境,有效地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中,實現以聲傳情,以形傳意,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詩歌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畫之美進行新課導入或播放范讀,從而將課堂學詩氛圍營造得更濃,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全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詩歌教學充滿樂趣。
總之,強化高中學生語文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提高詩歌鑒賞的教學水平,已經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注意的教學問題,詩歌鑒賞能力能夠提高不僅關繫到素質教育的成敗,而且對學生語文人文性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受到教育界足夠的關注。

⑦ 以 淺談當代古典詩歌創作中意象的繼承和創新 為題作一個開題報告

論中國現代詩歌對古典意象的繼承與改造
【 作 者 】朱壽桐
【作者簡介】朱壽桐(1958.1—),男,江蘇大豐人,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著作有《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下卷)等多種。


中國現代詩人對詩歌意象的認識和把握的自覺意識主要來自現代主義觀念和作品的影響,但在創作過程中,他們詩歌意象的設計往往與中國傳統詩歌意象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詩歌主要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但由於體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現詩人較為復雜的思想情緒時,就不能靠簡單的形象比喻來完成,而必須有賴於密切型的意象;同時,中國古代詩歌成就已有了兩千多年的積累,作為歷史沉澱,其為後世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精華往往都壓縮在意象的光碟上,因而作為現代人喚起的對於古代詩歌乃至於古代文明的情緒記憶,便很自然地通過意象得以體現。
中國傳統的詩歌理論中沒有明確過「意象」的概念,但這並非說傳統詩人們就沒有總結過「意象」現象。其實,當古老的「比興」說初露頭角時,人們便可以從中得到有關「意象」揭示的信息。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解釋「比興」說時已較為明確地指出了「比興」的意象內含:「比者,附也;興者,起也。」而且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意即一比可指多義,正是意象化的特徵。周作人在為劉半農《場鞭集》所作的序言中也承認,中國傳統的「興」可與西方的「象徵融合,構成詩化意象。
到了清代,詩批家們已經明白地發現了中國詩歌的意象化傳統。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這樣總結道:「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顯然,這里的「煙霞」、「草樹」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著詩人所體驗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含的意象了。這段話不僅說明詩歌創作意象化的普遍化,而且也揭示了在傳統詩歌表現格局中,以及在傳統表現語匯的限制中,詩歌的意象化表現乃是一種必然的取法。
雖然作為現代詩歌文化基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以反對舊文化、反抗傳統為價值指向的,但任何一個偏激地反傳統的詩人也不可能擺脫優秀的傳統文化遺存的深刻影響,胡適的「放腳體」新詩中就有傳統意象的閃現,「五四」時代的那批詩人幾乎都曾像胡適那樣為掙脫不掉傳統意象的縲紲而苦惱過。更不必說在新詩創作面臨著從最初得到解放時的粗暴發泄到建立新的審美規范的艱難選擇時,詩人們的思維定勢將不會像前述詩人那樣拘囿在新舊文化對壘的框架之中,而只以是否有益於在新的詩歌形式下的思想情緒的表達為依據;何況現代詩人畢竟是喝傳統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各種文化遺傳信息顯然會在他們不再對傳統進行設防的自由心態中發揮作用。於是,傳統詩歌的意象幾乎就從未間斷過在新詩創作中的影響,而在像李金發這樣的超越了新舊對壘的文化價值觀的現代主義詩人中,傳統意象的出現更是屢見不鮮。
李金發新奇怪異的象徵詩最初出現的時候,一度引起輿論大嘩。人們在驚疑於其語言風格的怪誕別扭之外,還極反感於它的憑借古語而又食古不化。「長發披遍我兩眼之前,/遂隔斷了一切羞惡之疾視,/與鮮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這是他《棄婦》中的開頭,確實既泥古而又悖古,面目奇特而可憎。殊不知他正是在超越了新舊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進行詩歌創作的,既不是想張揚古代詩歌文化以向新文學示威,也不是想改造傳統詩歌以適應新觀念的表現,而只是本著有利於表現的原則,試圖對詩歌的格式、范型作一種探索。他在《微雨》的「導言」中指出:「中國自文學革新後,詩界成為無治狀態,對於全詩的體裁,或使多少人不滿意,但這不緊要,苟能表現一切。」「苟能表現一切」是他的唯一依據,在這樣的依據上他既可以運用傳統的表達,又可以探索新異的詩路,於是他的詩歌便顯得那麼怪異。而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即能對這樣的怪異抱寬容乃至贊賞的態度,盡管它未必理想,甚至未必妥當,因為真誠的嘗試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是不受譴責的。
超越於新舊文化價值觀念,李金發一方面帶著「異國的薰香」,帶著法國象徵主義的審美原則,一方面又不敢貿然照搬這些原則,便在嘗試和探索中自然而然地向傳統語體尋求承載的途徑,這使得他的詩歌表達顯得那麼古拙。更重要的是,象徵主義那種「先鋒」化的詩思對於最初的接受者和嘗試得李金發來說,即使假借傳統語體之力也還是難以把握的,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茫然無措的情形下,嘗試者和探索家的正常心態便是向前例尋證,以獲得有力的心理支撐。於是,李金發較之他以前的任何一個現代詩人都更注意採用古典意象裝點自己的現代詩思。他的充滿古意的詩歌意象應該比他詩中時常出現的傳統語體更有蘊味。他這樣描寫他所觀察到的《秋》:「勾留片刻,你將見斜陽送落葉上道」。斜陽古道,西風落葉,是中國古代詩歌典型的秋肅意象,李金發信手拈來,不著痕跡,表現出較深厚的古代文化素養。他的《夜之歌》則唱道:「神奇之年歲,/我將食園中香草而了之」,也在彷彿不介意間借用了可追溯至屈原《離騷》的「香草」意象,量得古意幽幽,內涵深湛。
許多「五四」時代的詩人都曾熱衷於從古典意象中吸取靈感,由此寫出別開生面的詩作。郭沫若所吟誦的火中鳳凰、吞月天狗、天上街市等,無不借鑒或直接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意象,馮至最著名的敘事抒情詩《蠶馬》即是想從古代神異傳說中吸取養分的,蠶馬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奇特的意象,給詩人和讀者提供了許多想像的空間。到了聞一多、徐志摩等人的新月派時代,詩歌中的古典意象便呈示出相當普遍的趨勢。聞一多的詩中多詠「紅燭」、「紅荷」、「紅豆」,分別表現出對這些古典意象的濃厚興趣,有時還直接藉助古典意象轉達自己的感受,如對太陽描寫的「六龍驂駕」和「神速金烏」意象的借用。在《奇跡》一詩中,他寫有這樣的詩句:「我聽見閶闔的戶樞砉然一響,紫霄上/傳來一片衣裙cuì@①@②——那便是奇跡——」為了表現神秘的異香,傳達閶闔里「衣裙」之聲繁縟雍容,詩人選用了「cuì@①@②」這一古雅的象聲詞,喚起人們對《離騷》中「紛cuì@①@②兮紈素聲」的幽幽意象的憶念。徐志摩對古典意象的興趣也頗濃厚,他的新月派同人發現,單就《康橋再會罷》一詩,便能尋找出十幾個古典意象來。
新月派詩人孫大雨對中國古典文學意象也運用得較為自如。他的《一支蘆笛》吹奏起來簡直是神奇無比,不僅能招引鳳凰來儀,還能號召鵬鳥來朝——「自從我有了這一支蘆笛,/從來我不曾吹弄過一聲,/……我只須輕輕地吹上一聲,/文鳳,蒼鷹,與負天的鵬鳥,……都會飛舞著紛紛來朝。」「文鳳」和「鵬鳥」所代表的意象充滿著神奇和高貴,飽含著悠遠和華麗,運用了這樣的意象,便使詩歌像是在述說一個古幽迷人的故事,抑或是憶戀一場七彩迷離的夢幻。
戴望舒對古典詩歌意象的成功借鑒使他得以成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詩人。也許是針對文學革命時期的「不用典」之論,戴望舒力圖為運用傳統意象進行辯護,認為「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它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註:《望舒詩論》,《現代》第2卷第1期。)這其實也表露了他在選用古典意象時的基本原則:一是對於舊典應不加忌諱地放手運用,二是從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緒,或將新情緒訴諸舊意象作表現。這樣的觀念使得他在詩思運作過程中常不經意地拈來古詩意象,從而使詩意顯示出蔥蘢的古雅意味。他在《寂寞》中寫到「園中野草漸離離」,一方面自己「寄魂於離離的野草」,另一方面由「離離」二字喚起古代名詩中「一歲一枯榮」的倉涼意境,委婉而精切地表現出「寂寞」凄惋的情懷。
他的《我思想》一詩直接取用古代文化意象,分明告訴我們那原是他的靈感之源。固然這里不排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西方傳統哲學的影像,但激活戴望舒情緒感應的主要因素還是《莊子》中飄忽無定,彼此模糊的蝴蝶意象:「我思想,故我是蝴蝶……/萬年後小花在輕呼,/透過無夢無醒的雲霧,/來振撼我斑斕的彩翼。」較之莊子的蝴蝶意象,詩中的蝴蝶所具有的哲學思辨色彩減輕了,而多了層勃鬱的詩意和詩性想像的成分:幻想到萬年後的小花的呼喚,體驗著在「無夢無醒的雲霧」中逍遙游盪的輕妙。如果不藉助蝴蝶的古典意象,要抒述這樣的情緒確實相當困難;古典意象的加入則使得詩人在表現自己的情緒時直有舉重若輕,得心應手之感。
何況,戴望舒寫詩時也不光受他所說的「新情緒」驅使,他自己在情致中便有相當多的古雅趣味,誠如他在《古意答客問》中所言:「所問我的歡樂何在?/——窗頭明月枕邊書」。照著「窗頭明月」,讀著枕邊閑書,雅靜、幽閑、心曠神怡:悠悠的古意,悠悠的詩情,悠悠不盡的慕古情懷。有著這樣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幾乎每一作詩,便沉陷於古典意象的包圍之中。連連不斷的古典意象啟發著他,使得他比其他詩人多了一份靈感的源泉,於是他能寫出《雨巷》這樣堪稱典範的現代詩,並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雅號。
《雨巷》屬於戴望舒說的那種通過舊的意象表現新情緒的代表性詩歌。誰都能一眼看出此詩直接採用了古代詩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沒有簡單地重復表現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緒,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緒作序引,借題發揮地表現自己新的體驗,新的情感。在李商隱等古人的意象世界裡,「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南唐李jǐng@③的《浣溪沙》詞中更詠出「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他們所構築的春風細雨之中丁香結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詩之所本。但戴望舒並沒有把此詩真的寫成「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註:卞之琳:《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沒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雖然他每每寫到「愁怨」「憂愁」,可將這些傳統意象的內容賦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這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實際上是他對古典詩歌中有關意象的復合印象的人格化體現,以她的恍惚出現又飄然而逝來表現詩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悵」的情緒體驗。於是,在這詩中,「愁」不再像古詩中那樣是表現的主要對象,「冷漠,清清,又惆悵」才是全詩表現的「新情緒」,「愁」連同包含「愁」緒的丁香意象,以及將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像中的姑娘,只都成了藉以表現這些「新情緒」的客體。這樣處理的結果,傳統的意象不僅沒被破壞,而且,丁香作為喻體得到了更富有詩意的闡釋:它不再單是「愁」字的寫意,更像一位結著愁怨的姑娘;但詩歌又沒有照搬古詩的意境,它將傳統的「愁」緒當作審美對象,一唱三嘆地感慨這種情緒的失落。當一位詩人連愁怨的意象都願意在心中永遠駐留,而不願其流失的時候,可見他的凄清孤寂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同《古意答客問》中傳達的情緒相聯系,《雨巷》表現出了戴望舒對於古典意象和境界的由衷嚮往。他將古人已經用丁香意象美化了的愁怨情緒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美化,那便是幻想出了一個具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的姑娘,但對這新造的愁怨意象無論從感情還是從意緒上都毫無輕褻的表示,顯示出對古典意象的虔敬與尊崇態度。
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之所以值得如此尊崇,是因為其中確實含有某種永恆的魅力。在任何時候都會牽動詩人的心犀,招惹起他們一唱三嘆的興致。戴望舒等現代詩人所樂於引用的古典意象一般都具有這樣的魅力。這時,一位不怎麼出名的詩人對這種古典意象的魅力卻有出奇的感受力,他就是在《現代》雜志上時常揭載詩作的禾金,他的詩《一意象》就直接歌詠了這樣的意象:「孤城落日之高原」,顯然借剝了「一片孤城萬仞山」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古詩意境,但沒有像《雨巷》那樣賦予古典意象以新情緒表現的內容。何其芳的《古城》則與戴望舒相彷彿,既借剝了古典意象,又用以表現現代人的感受。——他借用的是「邯鄲夢」的傳統意象:「邯鄲逆旅的枕頭上/一個幽暗的短夢/使我嘗盡了一生的哀樂。」「邯鄲夢」的意象仍被完整地保留著,但詩人主要表現的卻是現代人生色彩較為明朗的感興。
提倡「意象抒情詩」的施蜇存,自述喜歡李賀、李商隱、黃山谷、陳三立的詩,他的詩歌創作則每常借鑒古詩意象,秋風落葉式的構思和天涯孤客般的情懷猶如珠光點點散落在他諸如《秋夜之檐溜》等詩作中。在他和他同時代的不少詩人的理解中,「意象抒情詩」固然與外國的意象派詩關系十分緊密,但與古典意象絕非是相互排斥的關系。
當然,現代詩人的意象構思畢竟掙脫了古代思維的樊籬,很少有人再安心於恪守古典意象的規定空間,盡管他們會對那個遺傳空間顧瞻不已甚至留連忘返;但他們的思緒是開放型的,他們將致力於意象的創新和改造,即使遠離了「五四」新文化的時代氣氛,他們也仍會意氣風發地對一種新的詩學世界孜孜以求。


提起中國傳統詩歌的意象,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許多帶著幾千年歷史文化沉積痕跡的固定話語,如寫悲壯,則常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和「大風起兮雲飛揚」之類的「風」和「易水」的意象;詠悲慘則用「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和「鴻雁悲鳴紅蓼風」乃至「蓼紅葦白斷腸時」中的「鴻雁」、「紅蓼」等意象;說愁緒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和「清明時節雨紛紛」及「煙波江上使人愁」等烘染的細雨、煙波意象;言遊子別緒則多採用「子規啼徹四更時」或「子規夜半猶啼血」的「子規」意象,更不用說抒命蹇而著「南冠」,嘆荒涼而望「關山」,悲時序而傷落花,感興亡而嘲「商女」或「西湖歌舞」,如此等等,難以盡述。
但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所提供的意象也還是相當集中的,如果做一些過細的工作,大抵不難總結出中國古典意象的基本類型。古代詩人一般都把為歷史所認可了的意象視為典範性的表達而加以襲用,無論從理論上和習慣上都不提倡意象的創新,唐代皇甫shí@④的話頗有代表性:「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意謂意象營造如果不守古之常而思創新,則必然顯得怪異。「怪」在古代語言表述中可不是褒義。
而現代詩人普遍的價值觀念則銳意於意象的創新,即使不能創新,也至少要做到對舊意象進行翻新;墨守舊意象舊意境,一向被視為保守乃至無能的表現。朱自清在《解詩》一文中指出:「詩人的譬喻要創新,至少變故為新,組織也總要新,要變。」這當然是針對新詩人而言的,這樣的觀點在新詩人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幾乎所有的新詩人都如此重視意象的獨創,有的甚至通向一種偏見。直到80年代還曾有一些著名的詩人從這樣的獨創論出發偏激地否定戴望舒的《雨巷》充斥著「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註:卞之琳:《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絲毫不理會戴望舒在半個世紀以前所作的「舊的古典的應用」「無可反對」的辯白。
現代詩人提倡意象創新,無論從其初衷還是從結果來看,都是為了新詩能夠甩脫傳統的縲紲並求得別開生面。特別是卞之琳等現代詩人在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鼓勵下積極從事現代意象的營造之後,現代詩歌確實擺脫了舊詩的陰影而樹立了自己的獨立品格。詩評家李健吾清楚地看出了這一點,在考察了30年代現代派詩人注意意象創新的實績之後,指出:「所以最初,胡適先生反對舊詩,苦於擺脫不開舊詩;現在,一群年輕詩人不反對舊詩,卻輕輕鬆鬆甩掉舊詩。」(註:李健吾:《〈魚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咀華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顯然對「輕輕鬆鬆甩掉舊詩」一語不能予以狹隘的理解,以為現代派詩人的詩與舊詩就沒有了一點瓜葛。李健吾這段話實際上是表述了這樣的一種事實:文學革命之時胡適等想擺脫舊詩,雖然語言形式上和思想觀念上作了很多創新努力,但他們詩歌所運用的意象差不多都是舊意象的沿用,沒有重視新意象的創造,而且他們一般還沒意識到意象建設之於詩歌的重要性,這便導致最初的新詩即使形式上像新的,表述上也還是古意盎然;現代派詩歌興起以後,詩人在意象創造方面享有高度自由,他們可以直接運用和改造傳統意象,也可以隨自己的感受按自己的意志創造新的意象,這時,即使他們也常表現古意,但那不過是有意為之,如果要與古典意象劃開界限,這對他們會是相當容易的事情。
當然,中國的現代詩人並不像他們的外國同道那樣天生有反骨,特別是到了30年代之後,與傳統的對壘早已不是新文學界的價值指向,故而也不會是現代詩人的基本目標,這樣才出現了戴望舒等一批明顯地趨奉古意的詩人。但是,現代詩人在現代生活感興和外國詩歌潮流的作用下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意象構思,新文化環境對他們的這種重新構思又頗多激勵,於是在他們的筆下將會出現許多對於熟讀古詩的人來說相當陌生的意象,更有意趣的是,許多傳統的意象由於構思方式的不同正面臨著內涵或色彩的改變。
古代人構思意象純粹由「象」出發,以「象」為主,附「意」於「意」,正如唐代皎然在《詩式》卷一「團扇二篇」中所提倡的「假象見意」。在這樣的構思運作中,詩人們首先捕捉到「黃昏」的景象之美:那時明暗交錯,彼此混沌,雲里霧里,一派朦朧,或有細雨霏霏,則寧靜絕俗,故常有「黃昏細雨」之嘆;若夫日沉月初上,則牽動微妙幽思,頓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唱。於是,黃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造成了傳統的「黃昏」意象充滿了美艷動人的光澤,「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音浮動月黃昏」的名句,其中最自然且最能令人神思飛揚的當還是「月黃昏」的意象。
或許人們會引李商隱的《登樂游原》來說明黃昏意象被用來表現愁的意念:「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殊不知這一闕仍是感嘆黃昏之美,黃昏之美將要掩去無限好的夕陽,這是用夕陽之好襯托黃昏之美。從首句「向晚意不適」也能分析出,此詩後幾句都應是寫意隨景轉,著意抒寫「驅車登古原」後的「意適」,黃昏之象是詩人「意適」的高峰體驗。理解這首詩,似不宜立足於「夕陽」而從「只是」的轉折中總結出惋惜、惆悵的感嘆。
黃昏時分確實也容易勾起人們的種種愁緒,不過自古以來,人們寧願將愁緒表現的任務交付給黃昏之後的皎皎明月或黃昏之前的沉沉暮日,唯獨避開黃昏。曹丕有「仰看明月光」而「鬱郁多悲思」之詠,古詩中有「明月何皎皎」但「憂愁不能寐」之唱,這些都直接促成了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白居易的《城上對月期友人不至》吟到「明月照西樓」,後接著的則有「不醉即須愁」之句,可見明月無論在什麼情境下都可能掛連到悲思愁緒上來。至於用日暮的意象寫愁緒,古代詩歌中也屬屢見不鮮,陳子昂的《晚次樂鄉縣》有「日暮且孤征」的社會之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有「日暮客愁新」的個人之傷。
現代詩人則毫不猶豫地將種種愁緒交付黃昏意象去表現。因為現代詩人的意象營構是「意」常先於「象」,產生了一定的「意」便醞釀到相當的濃度之後,才在「象」的世界尋找載體,結成意象,於是對於黃昏這樣的古老意象,他們可以先不加以審美的理解,而將自己的現代感受和人生體驗中的一些相應印象賦予黃昏意象作新的表現,這就改變了黃昏意象傳統的內含,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調。現代的「黃昏」意象因而劃出了與傳統意象清晰的界線。
魯迅《野草》中的《影的告別》這首散文詩,最先十分明確地刻畫出了現代的「黃昏」意象,——那是通過徘徊不定、彷徨無地的「影」凸顯出來的:它界乎明暗之間,既不能得到光明的肯定,也不能接受黑暗的否定,而維持徘徊不定、彷徨無地的現狀似也難能做到,於是陷入十分痛苦、哀愁的境地。黃昏便是痛苦、哀愁的意象體現。作為一個現代精英人物,魯迅常常體驗到這樣的彷徨和徘徊的痛苦以及不能肯定也無法否定的哀愁,他曾多次將這樣的痛苦和哀愁付諸各種各樣的意象加以表現,如既不願凍滅也不能燃燒的「死火」,既想抗爭又陷入「無物之陣」的這「樣的戰士」等;當他出於現代人的思考迫切地想將這些痛苦和哀愁具象地表現出來的時候,他很容易喚起了對於黃昏時分「影」的聯想,「黃昏」在他的詩心中屬於怎樣的意象便可想而知了。
40年代的「新生代」詩人陳敬容把握住了黃昏那種「朦朦朧朧」、「半明半暗」的意象特徵,但沒有像魯迅那樣深刻地把握住它徘徊不定、彷徨無地,既不能肯定又不能否定的意象實質。作為一個在感情方面較為充沛的女詩人,陳敬容從黃昏意象中領略的還主要是對黑暗的「凄傷和恐懼」:黃昏是黑暗的預言者,是黑暗淫威先聲奪人的具現;從這樣的意義上,她給黃昏意象塗抹上了可詛咒的色調。在她的《冬日黃昏橋上》這首詩里,甚至黃昏的顏色將暮日也染得可怖了:「冬日黃昏的天空暗沉沉/將落的太陽/只增加入夜的寒冷……」黃昏的到來對於神經脆弱的詩人其意義便是黑夜降臨序幕:「黑夜將要揭露/這世界的真面目/黃昏是它的序幕。」這樣的黃昏意象沒有什麼美好可言,正像世界在黑暗中展現的真面目不會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一樣。
詩怪李金發寫過「黃昏的和諧」,似乎想為黃昏意象抹上一層溫和的色調。但其實那裡的和諧還是充滿黑暗的展現。他的《黃昏》一詩雖然以象徵主義的反語對黃昏所招致的黑夜進行了美化的描寫:「黑夜之宮庭/將開著花了,……」但隨後表現的主題還是愁緒與悲傖:當「山頭最後的光影」殘留著,那便是「聚哭是我們的時候了。/我酒入愁腸,/旋復化為眼淚,……」黃昏依然是愁怨和悲哀的意象。
現代主義基本上立足於人生和社會的負面開發詩思,故有消極、頹廢之稱:這樣的思維方法也影響了中國現代詩人。他們在上述辯證法的思路中強調最力的當然是負面的東西,對於黃昏意象的揭示,也多在黑暗方面。就像現代派畫家習慣於陰暗和冷色調地處理各種題材一樣,現代詩人由於立足點有陰郁、灰暗方面,不僅將黃昏這樣界乎明暗之間的意象往冷色和暗色方面處理,而且將一些本來是明朗色調的意象也處理成陰暗灰冷的風貌。本來「綠」屬於生機勃勃的意象色彩,可在卞之琳《雨同我》一詩中,「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卻將憂愁付諸綠色意象;常白的《看燈》甚至將紅色和綠色都處理成愁怨的色調:「長街燈市,排開紅綠的新愁。」
在色彩意象的採用上,最能反映出古今詩人意象構思之不同的乃是「紫」色。傳統詩人多願從吉祥、和諧、富貴、安寧、純潔等正面意義上處理色彩的意象內涵,無論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都分別賦予各自的正面含意,似乎只有對「黑」這樣絕對化的顏色才付以反面的象徵意念,如「黑雲壓城城欲摧」之類。其中的紫色常用作表示高貴、祥和的意象。高高在上的天堂被稱為「紫宵」,李嶠的《長寧公主東庄侍宴》中有「別業臨青甸,鳴鑾降紫霄」句;高貴地域的路徑如宮中道路等被稱為「紫陌」,劉禹錫有「紫陌紅塵拂面來」之詠;紫色即使當平常的色彩也用於明雨鮮艷的描述,朱熹在《春日》中寫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最為明麗的太陽也可用紫色去形容,賈至的《早朝大明宮》即有「銀燭朝天紫陽長」之唱。
然而,現代詩人偏於冷色調和灰暗心理的表現,紫色到了他們的筆下便完全消失了上述吉祥、高貴、明麗的意蘊,而呈示出詭秘、愁苦、恐怖、怨毒的色澤。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詩中將逝去了的生命形容為「紫色的靈魂」,就使得紫色成了詭秘的意象,李金發的《題自寫像》中有「即月眠江底,/還能與紫色之林微笑」,也分明帶有這樣的詭秘意味;戴望舒在《夕陽下》寫「遠山啼哭得紫了,/哀悼著白日底長終」,這紫色便充滿著愁苦和悲哀;新月詩人朱大楠則那麼怨毒,將紫色用來描繪毒蛇的紋章,在《松樹下》寫道:「松樹下有紫鱗毒蛇蟠踞,/野豬和獾兔都叫她美人。」
對於古代詩人來說,一個成功的意象營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為它可能成為萬代詩人借鑒的對象,成為一種經典;可在過分信奉「興生於中,無有古事」之信條的現代詩人筆下,他們的意象造設無須像古代詩人那樣求得普遍的共感,只要體現出現代感興的獨特性,而且,各種現代詩歌理論都在鼓勵感受和表述的獨創性,這使得現代詩歌意象的造設便呈現出隨意化的趨勢。這種趨勢所揭示的結果便有兩個方面。一是意象的繁多和重疊。與傳統文論中所宣揚的「繁而不珍」(註:《文心雕龍·物色》。)觀正好相悖,聞一多在《〈冬夜〉評論》中明確提倡現代詩歌須「有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現代詩人一般都願意以意象的繁密誇耀自己的構思,特別是現代主義詩歌,意象繁多常令人目不暇接。二是意象的個人性及對普遍經驗的突破。現代詩歌,特別是現代主義詩歌,是建立在藝術個人主義化觀念基礎之上的,其理論往往只注重創新,鼓勵意象的新奇,相對忽略了意象設計的普遍意義,造成許多「讀不懂」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影響了中國現代詩歌意象的經典化。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糹加卒
@②原字糹加蔡
@③原字王加景
@④原字氵加是

(註:原文太長,有刪減)

⑧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現在古抄詩詞學習,主要問題是古代文學意象,在現代生活中開始邊緣化甚至絕跡。這樣一來,很難對詩歌的情感產生共鳴,也就缺乏理解記憶詩歌內容的動力。
二、課本中選的詩,都是親情思鄉、友情送別、閨怨、愛情、詠志、懷古、邊塞、田園等。不過能流傳的大多數也是這些詩。當代人的生活更加豐富,情感上的訴求自我安全、自我實現、客觀真理、真愛、正義等等,是古代詩歌不成探討的領域,或者有涉及但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古代的遠處江湖和當代的自由理想,是有所區別的。
總的來說,就是古代文人詩是古代文人寫的,反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現代人獲取了他們的財富後,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應該勇敢的超越他們。
亂寫兩句:頻頻刷微信,不見她來訊,忽聞通知音,心跳隨之定。

⑨ 高分請教:我最近要寫「《紅樓夢》中詩詞曲賦及其在小說中的作用」這篇論文,請問各位開題報告怎麼寫啊

我給你推薦一篇文章作參考,地專址是:屬
http://hi..com/sylangzi/blog/item/f86ad389e54ba1bb0f2444ae.html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開題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