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如何巧設導語
一、析題直入,重點突出
課文的標題往往是文眼,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十分重視課文的標題。析題直入,即對所學課文的標題進行解釋以導入新課,如一位教師在講《故都的秋》時,用了這樣一段導語:「秋」是中心詞,「故都」是修飾語,限定了是北京,暗示了所寫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這些特點就集中體現在課文的景物描寫之中。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賞析故都的秋的特點。教者在這里,以簡潔的語言,直接對標題作了解釋,讓學生一開始就明確了文章所描寫的對象和主要內容,重點突出。
二、文學獨白,透視焦點
教師先用精確簡練的語句介紹課文的主要內容或動人情節,使學生對課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攫人心魂的藝術效果。有位教師講《祝福》時,如此導入:大雪漫天,狂風怒吼,爆竹聲聲。在現代文學人物畫廊里,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發蓬鬆、目光呆滯的四十歲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著一個裝著破碗的竹籃,乾枯的右手拄著一根下端開裂的長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教師通過焦點透視,用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
三、音樂渲染,先聲奪人
音樂猶如「內在的海洋」,雖無洶涌的波瀾,卻能滲透到人的靈魂深處,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有位教師講李清照的《一剪梅》時,這樣導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筆調,細膩的風格,寫出了許多與眾不同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譜成了現代歌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李清照作詞的歌曲《一剪梅》。課在《一剪梅》的音樂聲及學生的吟唱中開始。這樣導入,會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從而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四、設問質疑,出奇制勝
學問學問,關鍵在「問」上。教者在導入時若能「設問質疑」,定能出奇制勝。如高二語文《門檻》一文中有這樣的語句:「正面一道窄門敞開,門里一片陰森黑暗,高高的門檻前站著一位姑娘……」這句話有著深刻的含義,學生往往理解不夠深刻。對此,有位教師這樣導入:一道窄門,裡面陰森黑暗,寒氣襲人,門檻很高很高,一位俄羅斯姑娘卻不顧一切,執意要跨進去,她心裡想到了什麼?
五、設置懸念,激發好奇
如果運用反常語句巧設懸念,可吸引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就用了如下的導語:封建專制社會,皇權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鄒忌卻敢於批評齊威王偏信諂言,教育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的是什麼本領?
六、激情朗誦,意興盎然
上課時,教師並不匆匆開口,而是用親切友愛的目光掃視課堂,與學生達到心理相融,然後聲情並茂地朗誦。朗誦的內容要求與教學的內容有關,或一段文章,或一首詩歌。有位同仁在講《崇高的理想》時,設計了如下導語:「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這是詩人劉沙河對理想的領悟。同學們,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呢?或許有人說,現在的人都向錢看,何必談那渺茫的理想!如果這樣,你就錯了。
七、軼事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講述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神話、傳說、典故、軼事,吸引學生。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心神、智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在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時,這樣導入:
同學們,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芸芸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話還要從開天闢地的盤古說起。傳說,在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說話的聲音化作了雷,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就變得陰雨連綿。後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後終於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嶽,左臂變成了南嶽,右臂變成了北嶽,兩腳變成了西嶽,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血液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闢地,造就了世界,後人尊他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嶽之首。
八、謎語引入,趣味橫生
運用謎語引入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我曾經聽過一位語文教師在講《螃蟹》時用了這樣的導語:
九、承上啟下,巧妙過渡
一般教師都比較注意一節課內各環節間過渡語的運用,卻較少注意在單元與單元、課文與課文、一節課與一節課之間內容的過渡。有經驗的教師不僅注意到這些問題,還特別注意在同一篇課文內不同課時之間創設過渡語,使上下課時互相勾聯,自然得體,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如有位教師在教《記念劉和珍君》第二課時時這樣導入:明明是愛國青年,卻被污衊成「暴徒」;明明是自覺的請願,卻被造謠者說成「受人利用」。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先生能不義憤填膺嗎?他能不挺身而出來揭露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嗎?魯迅先生就是帶著這種悲憤的感情來寫這篇文章的,悲憤的感情就構成了本文貫穿始終的線索。這節課,我們將重點學習悲憤的感情線索。這段導語可以說是用火熱的激情寫就,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給人一種「忘了自己,進入角色」的感覺,還歸納總結了上一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既是舊課的「收場」,又開啟了新課,過渡自然。
㈡ 寫高中語文導語應注意那幾個問題
新聞來導語——是就以簡要的文自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鮮或最富有個性特點的事實,提示新聞要旨,吸引讀者閱讀全文的消息的開頭部分。要注意:
1)內容完整性,就是要包含完整的新聞事件重點,比如人物時間地點做什麼怎麼樣。總之是通過導語就能知道文章寫的什麼;
2)語言簡練性,導語一般為放在開頭的一句話,不能太冗長繁復,若是答題時要求了字數,甚至可以只保留人物和事件。(不過我覺得一般都是根據導語提煉一句話新聞或擬標題時比較常見,直接要求寫導語好像是初中的內容~)
差不多了吧,這是我的一點經驗之談~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人們的思維工具,又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語文教學亟宜打開教室的大門,縮小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待業的工作語言。教學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其中導語是指常用於一節譚的起始和一個問題開頭的教學語言。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在上課的五秒鍾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導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可以看出,設計出成功的導語,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成功的導語,如同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此導學生竟相登堂入室。用詼諧幽默、機巧睿智的個性化語言做導語,不但能激發興趣、活躍氣氛,而且能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事實上,許多聰明的教者就是抓住了課前導語這環節,潛心設計,使得他的課能先聲奪人,一開課就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課文學習中,自覺地接受文章的感染。那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導語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實踐,總結,把它分為四類:一是利用教參、課本上現有知識,加以改造,或是介紹或是設置懸念;二是利用與課文關系密切的課外知識,把它們同課本聯系起來導入新課;三是利用聯想、想像的方法對教材進行發揮;四是以創新思維設計問題。但是不管哪一類型的導語設計,都要結合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遵循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則。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然而,長期以來,在教學中存在與生活脫節的弊端,使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聯系生活進行基本訓練,既導流,又開源,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學人做人。不關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就很難學好語文。
一、深入思考生活
聯系生活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於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要求學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與海倫的雙目失明、兩耳失聰的生活相對照,學生深有感觸,從而激發學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裡努力拚搏,學習海倫執著的精神、頑強的毅力,最後有所作為。這樣聯系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於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構建師生互動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 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 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 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從教師處聯系社會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內容是寫父親。兒子寫父親,可以入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擱了一天多時間,其間定有許多經歷,但文章只寫了一個瞬間的父親的背影。可見這里選材的標準是: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要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此其一。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在文章中有兩處敘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親去買桔子,爬上那邊月台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作者把父親的背影描寫得很仔細,是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的;後一回,作者卻只寫了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一句。這里選材的原則是:能突出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的地方,就應該不厭其詳、細致入微地寫;不能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已經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的地方,就絕不妄加虛構。此其二。
全文記父親說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說,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難分難舍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仔細審析,可以看出文章在這里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敘可以表現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並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此時應緊扣父親疼愛兒子這個中心,重點剖析望父買橘的背影這一情節,充分體會父親的用心和艱辛;並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分析,體味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愛子之心。
三,開展多種課外活動
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遊采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四,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
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在於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香港教材中範文介紹與預習兩項是最具特色的。範文介紹部分說:本篇《背影》是我國白話文學上一篇十分著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認為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所敘的只是一位老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的情形。可是,那永難磨滅的父親的背影,卻使中國人的父子親情,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後的家庭狀況,次述他隨父親到南京的原因。再又述說他父親如何囑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過鐵道,到另一邊月台去買桔子;如何買了桔子回來,再三叮嚀的情景,寫得細膩極了。最後,描寫作者接到他父親的來信,再而聯憶起父親的背影時的哀傷。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並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兩樣。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
經過此番介紹後可讓學生更加容易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於有不著邊際的感覺,對於讓學生聯系實際有著良性的輔助效果。
總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使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㈣ 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
對於一堂語文課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課的導入,新授課、課堂總結、課後作業布置以及課堂反思等。其中作為一堂課開始的導入非常的重要,導入的是否緊跟課堂內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著直接的關聯。有句俗語說的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學中合理的利用課文導語,充分挖掘導語的德育作用,那麼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就已然邁出了一大步。教師在設計高中語文導入的時候,要緊扣教材內容,採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或者情景,讓學生盡快的融入到學習之中。為了實現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標,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做好充分的准備,精心備課,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時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在沒有導語時自己精心設計導語,豐富材料,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對於文學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並不是簡單的膚淺文字,而是文背後透析的作者真情實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度挖掘教材,用優美的文字詮釋作者文章文字背後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達。
㈤ 作文課的導語怎麼設計
你 別具匠心的小學作文課導語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指導學生作文時,更應注重導語的設計,力爭通過導語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從而興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練習。
一、順應心理,乘勢疏導
不少學生怕作文,覺得作文有兩難:一是不懂得些什麼,內容難;二是不知道如何寫,表達難。確實,要把小學生領過作文的門檻並非易事,教師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能見效。在給三年級學生上第一節作文指導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
同學們,寫文章說穿了就是用筆說話,你們說用嘴說話難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難!」)那麼同樣把要說的話用筆寫下來也不難。另外,作文和說話比起來,還具有容易的一面呢!俗話說: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沒法收回來。而作文就不同了,可以一遍一遍的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從這一點上看,作文不是比說話更容易了嗎?
害怕作文是學生的一種普遍心理。有些學生一提起作文,就覺得壓力大,認為作文太難了。這段導語,順應學生的心理,乘勢導入,將「作文並不難」的思想灌輸給學生,並鼓勵學生敢於作文。
㈥ 如何設計高中語文教學片段
一般要有四個部分:一、教學目標二、難點重點三、課時安排四、教學過程 1、導入 2、教學內容 3、課堂小結 4、作業布置
㈦ 淺談語文課堂中常用的幾種導語形式
設計這種導語時,教師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線索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正確的誘導,駕馭全文的內容,是學生形成一種思索過程。如《白楊禮贊》的導語:「同學們,打開課本仔細的看一下插圖誰能解說一下這幅圖畫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幅圖畫放在這里?作者為什麼要對平凡的白楊樹加以禮贊?禮是什麼意思?作者又怎樣進行禮贊的呢?這樣學生的思路就會緊循著教師這段步步深入,誘發思索的導語。教學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用這種「平鋪直敘」型導語有助於向學生介紹推介作品,使學生既增加文學常識,同時也了解課文的來龍去脈。這種導語運用於小說等(尤其是長篇小說節選)課文。這種導語,會深深地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閱讀作品的興趣。
用一個感人的故事導入新課,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用於導語的故事,可以是與要講內容相類似的,也可以是所講課文的內容梗概,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學《出師表》導語時,可以先給學生將「三顧茅廬」和「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讓學生弄清諸葛亮、劉備、劉禪三者之間的關系,既利於學習課文,又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設置懸念,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語文課導語時,如果注意設置懸念,也可以增強講課的吸引力。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文學作品中小說、戲劇的教學。對於小說、戲劇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歸宿,是大家所關心的,根據這點,教師在教小說、戲劇時,可以就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歸宿設置懸念。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導語只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序幕,是為新授教學服務的,教師既要重視導語,又要重視新授知識的教學,既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的導語真正具有藝術性、效益性和創造性。
㈧ 語文教學中如何設計導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048-01導語,即課文教學時的開場白,教內師一走上講台,容就用一段娓娓動聽的導語引入課文教學,就像一場精彩的戲拉開了序幕。一堂語文課,學生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容,老師一開始上課就得扣動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㈨ 語文導語設計怎麼寫
語文導語設計
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寫
,你可以去找別人幫你寫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寫的不錯,完成文章,滿意再付款的.
(QQ)加為好友就行
:一
零
三
七
二
五
二
六
五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