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大家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追問藝術。如: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追問怎樣判斷追問的有效性等等。
追問,是在對問題深入探究的基礎上追根究底地繼續發問。就語文教學來說,追內問就是圍繞教學總目容標,設置一系列問題,將系列問題與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巧妙穿插,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追問,以形成嚴密而有節奏的課堂教學流程。
追問的優勢,在我看來就是啟發學生再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追問意識,以期對學生高層思維能力的培養。
問題設置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假設式提問,如在《高考小說閱讀導引》的課上我提出:「如果讓你參加高考命題,你會從哪個角度命題?為什麼?」再如「如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里,沒有風雪,那景況又會怎麼樣?」 這種問,似虛而實,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反問式提問題,如「以武松的出身與地位,又怎麼會如林沖一樣婆婆媽媽的激不起怒火?」 這種提問是對問題的認可與強調,也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設問式提問,即教師自問自答,如「既然是偉大的詩人,杜甫會只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嗎?……自然不會。」這種問需要將重音讀准,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卻不需要展開深入討論;一般性提問,既有問題的引入,如「你對小說的知識了解多少?」又有對問題的追問,如「你怎麼忽然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B. 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原則是什麼
避免無效或低效
低效種種:
教學設計「為教而教」,均從教師的角度考慮,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得到發揮;
無具體的目標設計,講到哪裡算哪裡,作業布置混亂;
「滿堂灌」,教師掌控課堂一切主動權,學生積極性受到抑制;
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熱鬧」而不注重實效;
「滿堂問」,教師一問到底,學生只有「答對」了,教學才能自然過渡;
教師的設問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見另頁)
為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沒有能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進行有效整合,教師
成了報幕員、放映員,學生則成了觀眾,其實就是一種新的「電子填鴨式」、「電子
滿堂灌」,一節「圖文並茂」的課堂之後,黑板上沒有留下老師的板演痕跡,學生筆
記本上沒有留下學生學習的筆跡,學生頭腦中更沒有留下知識與能力的印跡,一切
都隨著電腦關機還給了教師;
片面追求教學進度,只關注部分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大多數跟不上的學生只能
靠課後輔導和家教補課趕進度;
教學與作業、練習內容脫節,層次性、難度和跨度的把握不恰當,綜合性作業
多,專項練習少,學生僅靠當天所學知識根本不能完成作業和練習,打擊了學生學
習積極性;
習題評講課,教師不具體分析每題正誤率,不分難度大小,從第一題開始,到
最後一題結束,順次評講,既無針對性,又浪費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時間。
三、高效課堂的操作要義
本人的淺見
(二)、實現「有效」是前提。
2、避免無效或低效 無效提問:
(1)純屬多餘的提問
講《幼時記趣》時 一上課,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都有童年,對不對?」
講《甜甜的泥土》 老師問:「同學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
孩子像根草。你們說對不對?」
(2)指向不明的提問 教者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從諸多角度去思考,
去回答,而這諸多的角度可能不都是教者預期的角度。《合理消費》時,
多種多樣的電視機品牌說明了什麼?
(3)偏離主旨的提問 問題不能圍繞教者的預設意圖展開,從而達不到
教學目的。一位教者在進行《把握青春的節拍》的教學時,體驗或運用上
一環節提出的「自然大方,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文明用語」、「保持距
離,自尊自愛」的男女生交往藝術。
(4)外延過大的提問 這類問題,開放性倒是不錯,但對突出教學重點
與突破教學難點卻沒多大幫助。《教育是一種力量》一課,我們國家該怎
么做?
• 1. 課堂提問過於瑣碎或復雜
• 2.所提問題無價值和效果
• 3. 所提問題不是一個真問題
• 4. 所提問題不合邏輯
• 篇幅關系,我只對三、四類型進行例證分析:
• 3.所提問題不是一個真問題
• 在講授《我與地壇》一課時,教師提問:「文中作者說『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作者為什麼有這種想法?」我想,這世上除了「喪盡天良」之人,又有哪位子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永遠健康、快樂地生活下去?所以,這根本不是一個真問題。
• 4.所提問題不合邏輯
• 《項鏈》一文中教師問到:「丟失項鏈這件事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初一聽來,問題提的似乎很有內涵。但仔細想來,這世上的很多事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用「是……還是……」這樣的選擇問句來問,本身在邏輯上就不夠嚴謹。
三、高效課堂的操作要義
本人的淺見:
(三)把握「五度」是境界。
效 度——緊扣目標 不能腳踏西瓜皮
廣 度——面向全體 不能少數同學的舞台 人在教室心在外,讀書不如談戀愛,戀愛為了下一代
深 度——講深講透,培養能力 探究 不能淺嘗輒止
自覺度——培養興趣(怎樣提高自覺度:培養興趣, 杜威興趣中心說,主動產生效益)不能被逼無奈
適切度——慎用多媒體
C. 課堂提問的藝術
主要是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一種表現,課堂提問要有技巧,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可以內採用多變式提問方容法,或正反事例做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還可以採取問題教學法,把學生置身於問題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
要調動一切可行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一切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
D. 怎樣提高課堂的提問藝術
通過道客巴巴查找可得;http://www.doc88.com/p-739755709520.html
一、善於傾聽,開拓思維
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的問題」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於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並及時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執教《給家鄉孩子的信》時,當我提問:「巴金爺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回答:「巴金爺爺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他十分謙虛,而且甘於奉獻。」我聽了,馬上引導:「文中有哪些句子讓你了解到巴金爺爺的這些情況的?」學生很快找到句子:「不要把我當作什麼傑出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我思索,我追求,我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我趕緊以這個同學的回答來拋磚引玉,乘勝追問:「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巴金爺爺的其他方面的表現嗎?」這時,學生紛紛舉手,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從多角度了解巴金爺爺的人品和思想情操的教學目標,就這樣在同學們的各抒己見中得到落實。因此,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捕捉學生答話中有價值的語言信息,延伸疏導,說出學生想說而不敢說,不知如何說的話語,幫助學生完善認識,順利完成回答。這正是提問中的引導藝術,因為:只有學生喜歡你所教授的東西,這樣的課堂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二、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或者學生在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從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林肯當選總統後,出身望族而又因為落選而心存不甘的參議員,竟然在林肯即將發表就職演說之前,故意以他的「卑微出身」來羞辱他。就林肯所面對的這突如其來、及其可惡的發難,我特意問學生——林肯為何還要「感激」他?這一問題,無疑已削弱了同學們感受中林肯所承受的難堪與羞恥。自然而然的就去琢磨林肯所說的那兩段話。林肯那寬大的胸懷、堅定的政治目標和高超的辯才,在同學們的再三思量中終於能夠心領神會。又如《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明明剝奪了他很多很多。可當記者在公眾場合不無悲憫地問霍金,是否抱怨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時,他卻對命運真情致謝,心存感激!教到這我故作不解,不經意中把思考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用心去揣摩這一唐突而尖銳的問題。通過一番深入的探討後,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很好地加深了對文本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化難為易,深入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梗塞」,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我們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唯一的聽眾》時,如果教師直接問:你們能說說為什麼「我」會覺得老婦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學生恐怕難以跨越問題的鴻溝,不懂從何說起。所以,我就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
(1)比較「平靜」的用法:你們認為這三句話中的「平靜」一詞能刪除嗎?
(2)從老婦人的平靜的神態中你讀懂了什麼?
(3)指名學生朗讀句子,並且當學生每讀完一句,我馬上作出適當的回應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然後再問:為什麼「我」會覺得老婦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這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已經吃透了,他們會有充足的原因和感受可說。所以說,通過這樣降低問題的難度,將深奧的問題「化難為易」,學生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四、創設氛圍,引導提問
創設適合小學生思維的氛圍,引導提問,可激發學生更深入的求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語文教學往往從語言文字入手,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詠誦體味,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這就是所謂的「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教師如果能夠創設氛圍,引導提問,也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例如,也是在執教《唯一的聽眾》一文中,我讓學生帶著疑問:「老婦人的『神丹妙葯』究竟是什麼?」導入新課學習,然後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段落品讀老婦人的語言,再發散學生思維讓他們說出老婦人詩一般的語言對「我」所帶來的作用;最後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像:老婦人「平靜的神情」背後彷彿要對「我」說什麼?於是,學生讀起文段有聲有色,說起話來有條有理,體會起來有滋有味。
五、以「精問」 促「深思」
課堂提問是組織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設計課堂提問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會抓住課文內容的特點、重點和難點,設計核心問題,以此「精問」促「深思」。首先,所提問題必須指向性明確,問題具有探究性,有序性,系統性,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也會動筆圈畫;之後,再動口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思中感悟情境,在思中把握主題,在思中學到方法。第二,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注意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深化情感認知。學生通過「讀文——思考——表達」這樣一個學習過程,獲取了完整的篇章信息,領了作者會的寫作意圖。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我們沒有抓准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我們的提問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往往沒有多大幫助。如「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些近乎於口頭禪般的問題,學生基本上是沒有思考興趣的。另外,所提的問題如果空泛或者難度大,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文章的寫作特色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學生也只能是啟而不發,或者壓根兒就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們對課文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能回答得了?這不僅會使課文的重點難以突出,還讓學生無所適從。在我看來,精簡高效的提問就像智慧的鑰匙,它能夠開啟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的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鍛煉,讓我們的課堂臻於理想的境界。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掌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我為了讓提問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善思、勤想」,積極探索,以達到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都在摸索、實踐以上那幾種提問的方法。當然,許多問題都是見仁見智,以上幾點也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我相信,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老師必定也有獨特的提問方法和手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問藝術日臻提高的課堂一定能讓教學課「有滋有味」,如沐春風!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圖
E.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版娛樂的特殊方權式。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F. 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提高課堂提問藝術
什麼是教學藝術?至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這么一段話:「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如今,在二期課改中,我們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學習,這為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課堂教學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教學藝術,以更好的教學方式把知識更快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教材不僅是「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當然,教學不能只是課程教材的傳遞,更要重視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沖撞,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技能的訓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把學到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充分地發揮出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一、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它的意思是說:在國畫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而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語文教學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內容,我便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或者以讀帶講,一筆帶過,這是教學上的粗線條。然而,對於文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則必須濃墨重彩,仔細地多講一些。在教學中,更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學《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結合。「挑山工走的是什麼路線?遊人們是怎麼走的呢?」學生只需要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費太多口舌,學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遊人走的各是什麼路線」,這便是教學中的「疏」。而文中的重點:為什麼挑山工走的是摺尺形的路線,路程要比遊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遊人前頭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這些都需要我重點講解,於是,我結合前文所說的「挑山工和遊人走的路線」講,把前後文一一對應起來,學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線雖長,但他們是一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們卻走走停停,東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遊人走得快了。從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講解課文。這就是教學中的「密」。「疏」與「密」的結合,學生就能更好地學課文。
G. 如何寫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一)問得
「
恰到好處
」
問得「恰到好處」是指問題需要精心構思和合理的安排。
在教學實踐中,
教
師提問效果的優劣,
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而提問的效果又主要取決於問
題的設計,
所以我認為要提高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性的基本就是設計課堂提問。
問
題的設計一定要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提高課堂提
問藝術性。使課堂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問題設計要准確。
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教師備課時,要認真鑽研課程目標,吃透教材,根據
教學目標,
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
充分調動學生的思
維,從而避免空問、泛問、隨意問。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課堂教學中,由於每
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
他們需要的問題也不同;
作為教師,
應盡量滿足不同層
次的學生的要求,
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課堂問題。
問題設計要注意適度,
問題
的數量和密度要適度,
教師在一堂課中不宜設計太多的問題,
部分語文教師上課
提問太多,
讓學生應接不暇,
也無法深入思考;
我認為一堂課的問題應當始終圍
繞著教學目標層層深入展開,最好不要超過
10
個。問題設計的難度要適宜,難
度太大和太容易的問題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要始終以全班學生為
主體,讓他們都有機會處於「探索者」的位置,使他們問有所思,思有所得。
2.
提問時機要准確。
教師在提出問題時,
首先要注意教學情境,
要真切掌握教學的環節,
選擇恰
當的提問時機。如在課堂導入時,應該盡量激趣誘思。聯系生活實際,把抽象的
課堂知識與生動的現實內容聯系起來,
形成問題懸念,
產生認知沖突,
從而抓住
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發問的語氣聲調要清晰,
抑揚頓挫,
要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
詞,在關鍵詞處要用重音讀出,用詞要准確,提問的句子應該做到文通字順。教
師發問時要一個一個問題提出,
不要一口氣提出幾個問題,
以造成學生的思維混
亂。
(二)問得
「
形式多變
」
問得「形式多變」,指的是提問的形式要多樣,不能太單一。同樣的問題,
採用不同的問法,
效果也不一樣。
我們應該通過不同的提問形式,
既讓學生扎實
地掌握各種文體的欣賞方法,
又讓學生在期待中主動進行學習,
這樣才能讓學生
保持語文課學習的新鮮感,
增強語文課教學的感染力。
提問方式有很多種,
教師
應該充分了解各種方式的使用和效果,
合理將多種方式結合起來使用,
增加提問
的藝術性。
我們通常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曲問,
提有效之問,
化直為曲。
二是追問,
教師提出啟發性問題之後,
結合學生的回答層層遞進的追問下去,
直
到學生認識深刻為止。
三是逆問,
採取不直接問為什麼,
而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
假設,
來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
四是深題淺問,
畢竟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
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
「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
會上哪些人聯系起來呢?又如學習了
"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
這一詩句後,
可
以問學生:
在實際運用中,
它還包含著什麼耐人尋味的哲理?幾個思維發散的提
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並
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
的發展,
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所以對一些比較艱深的教學內容,
要進行「深題淺問」處理。
(三)問得
「
幽默有趣
」
問得「幽默有趣」,
就是指所設計的問題要有趣味性。
追求樂趣是人的天性,
在游戲中學習是每個人的願望。提問時創設情境,融入生活,語言幽默,增加問
題的趣味性,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從而主動思考、自主尋
找答案。如果運用誇張、犀利、新奇、具有娛樂性的語言進行提問,就會讓普通
的問題充滿趣味,從而使學生在驚訝快樂中進行思考。
1.
創設豐富情境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有意識地創設豐富情境,
通過
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發起學
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我們語文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時代
特點等因素,
故意製造一個個讓學生主動提問質疑的機會,
創設一些問題可能產
生的情境,增加問題的趣味性,啟發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見解。
H.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進提問藝術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題提問一書,這個你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然後說給同學聽,便又提問了
I. 讀《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課堂提問的藝術》有感5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就顯的更加的重要,教師提出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說,對於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應該有效的利用課堂提問,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讓學生的提問更有價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J. 如何在語文閱讀中做到藝術提問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提問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答的方式藝術地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對自己的思維予以反思。
小學語文中閱讀時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到了高年級之後,閱讀所佔的比例和比重都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閱讀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們教師如何去設計問題,然後讓學生能夠根據你所提的問題去進行閱讀。
在教學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用到提問這種教學方法。即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略加思考後回答這中教學方法。那麼問題提得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簡單了等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揮。也就是問題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課堂效果,同時這還是一個老師教學水平的體現。所以,對於問題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怎樣才能使有效的提問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設置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設問的內容和形式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些低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學生通常只需要一兩句話便能回答。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都想探討的問題,而且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溝通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建構。教師應該以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教學為目標,從廣闊的問題視閾出發設置開放式的、有邏輯性的系列問題。提問是否有效要根據所提問題的價值來判斷。如果一個問題設置的時候就沒有價值那它有沒有效就沒有再討論的意義了。
1、設問要具有超越性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夠回答出讓老師滿意的答案來,而且還是異口同聲的。是不是真的是學生已經學好了呢?肯定不是。我們注意聽,仔細去看就知道老實所設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復述課本上的內容,只要是有書的學生他們都能夠從書上找到老師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說這跟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知識的拓展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真正有效的提問時提出來之後,需要我們的學生進行思考之後才能回答出來的。當然也不是說學生思考幾十分鍾甚至幾天,而是「跳一跳,夠得著」這一種情況。
2、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學生對於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點,那就是看教師設置了一個怎麼樣的問題。我們知道問題通常有兩種,一種就是開放式問題,另一種就是封閉式問題。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閉式問題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們知道對於語文教學而言需要的是我們讀者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需要的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既然是個性化閱讀,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那麼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是」或者一個「不是」能夠說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個闡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提問要有效,就應該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3、邏輯性的設問
語文的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語言思維的訓練。而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思維就體現在他的邏輯性上。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就必須要設置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是要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否則的話,那你提出來的問題,學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不能夠連成一條線。我們都知道,要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要讓學生的思考能夠進一步老師的問題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夠統領全局,能不能把問題串聯起來,以及把一個個的知識點串成一個珠鏈,提問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問有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二構建有效性提問的方法
提問並不僅僅是教師拋出問題,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節提問的發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鼓勵學生提問
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維的訓練,然後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只能完成老師所要教給學生的任務,然而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來講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讓老師幫助他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時如果學生自己不說我們教師就很難知道了。所以,在構建有效提問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把學習的主人這一主要因素考慮進去,那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並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趕時間很多時候拋出問題後根本就沒有費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沒有仔細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直接關繫到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尺都給忽略了,那麼我們又怎麼去衡量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維,學生要用抽象思維來思考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思考的時間就要久一點。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
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後讓學生來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就是在質疑。如「是這樣的嗎?」「這樣恰當嗎?」「你怎麼會有這樣的體會呢」等等。其實學生這樣說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說不定他的理由還是有理有據的,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老師發出質疑的語氣之後,學生就心中沒底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回答錯誤了。老師此時何不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錯誤的回答。我想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證明之後一定會發現問題在哪裡,一定會進一步再進行思考的,而這將成為他學習的一大財富。
4、尊重個性化的回答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創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閱讀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和我們生活經歷、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質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關的。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淺一些。但是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對文本的一個思考和感受。教師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們,而是應該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體會。
三有效提問的方法
1、由點及面的提問
提問的時候教師不應該以來就給學生一個籠統的提問,這樣會使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就像無頭蒼蠅找不著出路。而是應該從一個點散發開去,最後形成一個面。當然這個點不能太過細碎。
2、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進行提問
小學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麼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時候,就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邏輯思維學生感覺要容易一點,老師也要輕松一點。
3、由淺入深
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為何說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讓學生先找著索溪峪的「野」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才是為何說它是「野」的。這個問題應該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是慢慢來的。否則以來就要學生回答為什麼要說索溪峪的「野」的話就無形中把問題給拔高了。
教育的責任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提問的藝術在於促進思維發展。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才能煥發出提問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的摸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