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行的高中語文教育有哪些方面不夠合理
一、語文教學論的經驗形態與理論形態
兩種形態的語文教學論並存,是當今語文教學研究的景觀,師范生不得不同時面對。教學實踐領域的經驗形態的教學探索似乎已經超越了學院派所營構的框架,相對獨立地創造出了一套話語,而學院派則遲滯地經營著另一套話語。實踐派生龍活虎一無遮攔地開疆拓土,創造出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從上世紀末算起,錢夢龍的導讀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洪鎮濤的語感教學體系、趙謙翔的綠色語文、餘映潮的引導—自主閱讀、吳泓的模塊閱讀教學、竇桂梅的主題閱讀、鄭逸農的非指示教學、何克抗的211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以及許多不具名的成果:生活作文法、導學案法、誦讀法、深度會談法、翻轉課堂……可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而另一邊,學院中的語文教學論進展遲緩,步履蹣跚,除了一些宏闊的一般教學論學理和一系列分類教學的介紹,真正立足語文學科本體和特點的教學理念和原理往往語焉不詳,特別是涵蓋一系列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系統解釋遲遲未能成熟,這就使師范生如同霧里看花。以影響較大的高等師范院校教材《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例就可見一斑。該著在涉及語文教學根本問題—— 教學觀的時候,避開正面闡述,用描述性的方式提出了「教學範式」概念,並以「接受教學範式」和「對話教學範式」對舉,意在表明語文教學應該是對話教學①,但是,為什麼用描述性的方式呢?對話究竟是不是語文教學的理想範式呢?著者的迂迴似表明留有餘地,這固然明智,但它沒有告訴我們教學是什麼。如果連教學應該是什麼、應該是怎樣的都沒有明確的回答,那麼教學論在說什麼呢?它的清晰度又在哪裡呢?
看來,理論形態的語文教學論到了必須加速建設的時候,否則,師范生會誤以為理論形態的語文教學論就只是這種空洞而無大用的東西。不僅如此,理論的延宕將使經驗形態的教學論實踐缺失指導而日漸艱難,還導致了師范生對兩種形態的教學論都看不懂、進而都放棄的後果,這種局面不能繼續下去了。
改變這一現狀,建設較為完善的語文教學論,首先需要審視現行的理論存在什麼欠缺。
二、語文教學論最大缺陷是缺少一個立足點
如果「語文教什麼」是對課程論的概括,那麼教學論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即語文怎麼教。這兩句話,前者決定後者。回答了教什麼,方能回答怎麼教。於是,我們說,全部語文教學論的原理建立在課程論給出的「教什麼」的回答上,這就是立足點。
透視現行的以及此前的語文教學論就會發現,新世紀之前的立足點清晰而不準確,之後的立足點既不清晰也不準確。
不妨對比一下:上世紀後期語文教學論的立足點是什麼?是「雙基」。這一立足點清晰明確地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就是教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技能,於是在其上合乎邏輯地選擇並構建起了以講讀為中心、以教材為例子、以教師為主體、以理解與記憶為關鍵環節,以傳授與訓練為主要方法的教學論體系。顯然,立足點是語文教學論體系這種人為系統的邏輯原點,有明確的立足點才能有全部系統的邏輯展開。回視雙基系統,我們知道,是它的立足點出了問題,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雖不可或缺,但作為母語教學的中心則是片面的。雙基能力不等於語言能力,況且,離開語言負載的內容單獨地學雙基教雙基也是不能成功的,這就像人吃營養素而不吃飯,後果可想而知。世紀之交,新課標出台,雙基中心被推倒,以雙基為中心的整個語文教學論自然垮塌。
之後,對「語文教什麼」的問題,新課標、新課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培養語文素養的課程內容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在現行的課程與教學論中竟是一個模糊地帶。從影響力觀之,教學論中大概有兩類回答,一類具體,一類寬泛。前者的代表是以言語作為立足點的教學論。打破「雙基」中心說的首先是言語說,言語論者發現,以往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中「語言」這一概念都理解錯了,母語教育中所教所學的語言,應該是語言運用中產生的具體產品,即言語,而不是語言的(語法、文章學、文體學)規則;語文課程應該重新回歸語言實際運用的言語中,而不是掌握語言學、文章學、文體學的知識。由此,發生了對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革命性顛覆。立足於言語的語文教學論也由此而生,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明確宣布:「照我看來,語文教學,從教學內容來定義,就是言語意圖教學、言語環境教學和言語風格教學,用語文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語意教學、語境教學和語體教學。」②立足點變了,語文教學的整個體系也便隨之而變。李海林在該書中提出了一個很繞口的概念:使用語言學習語言使用③。意思是:在語言使用中學習語言使用,也即「習得」,即在言語活動中學習言語的過程④。習得就成了言語教學體系的核心概念,語文教學變成了習得教學。其體系可以這樣概括:由於習得強調言語實踐活動,語文教學的中心應轉變成言語活動;由於言語活動突出言語主體的作用,語文教學的主體當然就變成了學生;由於言語活動是中心,教材就只不過是活動使用的素材;由於言語代碼是信息,那麼,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是獲得言語信息;由於言語活動總是在交流交際之中進行的,於是,對話就成了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這一體系的邏輯展開是以言語作為立足點、習得作為基本理念的。
言語教學論的意義不容置疑,它所突顯的實踐取向也是絕對合理的;但是,必須指出,言語教學論的立足點和核心理念是不準確的。言語泛指一切實際存在的言語產品,立足言語,在哲學層面成立,在課程論層面並不成立。母語課程不可能是純粹的習得課程,母語中的經典語言和語言知識、技能、方法也是不能僅靠習得來獲得的,「學得」和「悟得」也當是母語內化不可缺少的途徑和方式。事實上,言語化傾向的課程和習得式的教學方式十多年來已造成淺化後果。
後一類是立足點寬泛模糊。例如《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在定義語文課程內容時,其表述是:用於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一系列「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⑤這一泛義的課程內容概念原本適用於一切學科課程,用於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時它究竟指什麼呢?該書在談課程框架時另有一個說法,似給出了所指范圍,「語文課程由語言、文學、文化三個部分來構成」,合起來理解:語文課程的內容就是語言、文學、文化中用於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老實說,這種泛義的立足點讓人摸不著頭腦。該著有一個提示:以讀一首詩為例,「課程的內容乃是關於詩和讀詩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而讀這首詩則被當作學習那些內容的途徑」⑥。 這里的事實指什麼?是詩中本事還是讀者自己的相關之事?概念在詩中何在?原理更不知其所。技能是指詩人的技能還是指讀者的解讀技能?策略指詩中詩人表達的策略還是指解讀的策略?態度似比較明確,可泛指詩中詩人對所言之情及其對世事的態度,也指讀者自己要形成的態度。細審之,這一系列要素似乎不是僅指文本內的東西,而是指與文本相對應的、學習者應該長出來的東西。這個視角有其深刻性,但問題是,該著怎麼會把語言文學文化的學習中需要長出的東西定義為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呢?這一系列要素的上位概念是什麼?筆者注意到「關於詩和讀詩的……」這一表述:關於詩指詩的知識;讀詩指讀詩的方法。如果是這樣,母語課程中與學習者的語文素養成長需要相對應的東西就只是知識和方法嗎?
如此說來,泛義的語文課程內容觀在閃爍其辭中似模糊地強調著語文知識、技能和方法,只是它變換了視角,由外在的、獨立的知識技能方法變成了內在需要。我們肯定這一轉換,但是必須指出,與內需相關的語文課程內容要素恐不能用這種泛義概念表述,而且其上位概念也不能缺席,否則,將無法判斷語言文學文化中什麼屬於語文課程要素。
立足點不準確,便造成整個教學論框架的偏斜,立足點含糊,便造成教學論原理的含糊。
三、語文教學論缺少足夠的針對性、具體性和實踐性智慧
一部成熟的語文教學論不僅應該從學理上闡釋語文教學的總體和部類的規律、規則,解釋為何要這樣教,還應該針對語文教學的真問題,針對現實的教學改革中聚集的問題,從理論上給出解答;同時,還應該具有起碼的具體性,即從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個性入手,展現一系列既符合普通教學論原理又體現語文學科具體性的內容;還應該具有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智慧,即從實踐角度細化語文教學的各個類別、環節、方式方法方面的操作性程序、過程和手法的內容。現行語文教學論在這三個方面的不足也是讓師范生和一線老師感到教學論朦朧隔膜的原因之所在。
首先,現行語文教學論的體系獨創性有餘,而現實針對性不足。
由於對語文教學立足點的認識不同,也由於理論家們的學術個性和獨創性有別,語文教學論的成果往往論域不同、體系不同,這本也自然;但是,有一個使命是理論家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學術界、教學界對一些根本問題或者說真問題的理論期待,這應該是不同的教學論理論研究都共同關注的中心。回應這些問題,理論才能具有現實針對性,如果無視這種期待,漠視語文教學中的真問題,理論的針對性、適用性就缺失了,理論和實際就會出現脫節。這方面,現行的語文教學論是否存在一些漏洞?例如,新課程改革以來,在新課程和教學理念的滲透下,學生語言形式方面的積累、運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文體寫作能力仍未見好轉,反而因廢止了教學文體,只會寫四不像的文章。一線的老師們問:語言形式方面的積累、運用能力、文體寫作能力是不是語文課程和教學的一個著力點,或者一個層面?相關的問題是,如果不宜再用過去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來培養這種能力,那麼用什麼途徑和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話語說,就是如何教才能實現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整體的內化?我以為,這就是一個真問題。王尚文先生曾強調,語文課程與教學不能只關注「說了什麼」,還要關注「怎麼說的」,但是,我們看到,幾種主要的教學論專著對這一問題都沒有充分的討論,「怎麼說的」這一涵蓋各層面語言表達形式要素的問題,似乎並沒有進入教學論的視野,實在令人遺憾。這不是孤例。再如文本解讀這一現實教學實踐中提出的課題,已是當下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可在現行的語文教學論中都缺少深入的論述。
其次,現行語文教學論的具體性不足。
現行的語文教學論最讓人發懵的是其宏闊的論述風格,幾乎所有的此類專著都必展示著高深的學理背景,羅列一堆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哲學的理論資料,而到具體問題上往往展開不足,使人感覺很大,但有點空洞。仍以語文對話教學為例,《走進語文教學之門》和《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都把對話視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範式,都有專章論述,這些章節都展開地介紹了從柏拉圖、孔夫子到海德格爾、加達默爾、巴赫金的對話概念,理論資源可謂豐厚,但是之後一步跨進對話教學時,不免感到某種不適。對話作為人類獲得新知新見的認識論方法進入語文教學本屬必然,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對話作為哲學解釋學所說的對話的具體化,具有哪些特殊的條件和要素呢?語文教學中的任何學習都要進行對話嗎?如果不是,那麼,哪些學習任務中需要對話呢?同時,語文學習中的對話與非教學環境中的對話有沒有不同呢?學生是成熟的對話者嗎?學生的前見是否必定能夠與文本中的作者共同面對一個話題?如果不能、或者只能夠產生一個淺話題,教學該怎麼引導呢?如果學生不理解作者的意思,或者誤解作者的話語,該如何引導呢?這些疑問應該是教學論著者面對的,也是實施對話教學的老師和師范生們必定會提出的。王尚文回答說「教學對話不是一般的對話,而是具有某種引導性、目標性甚至控制性的對話」,但是關於引導性、目標性甚至控制性,他在「教的內容」中只說到三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在讀寫聽說的活動中樹立對話的態度,對話不僅僅是發言,也包括傾聽,傾聽才是關鍵;二是基本的對話規則是對話得以進行的條件;三是對話離不開知識的支持。⑦這三點是對的,但不夠,並沒有使對話教學的原理具體化,僅憑這三點語文老師恐怕難以引導出一個教學中的對話事件。倪文錦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對話的實踐探索」一節中也談到了「對話」的相關內容。他指出,三種對話空間:文本空間、意義空間、讀者空間;三種「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策略」:一是知識指導,二是隨課文舉例教會學生提問,三是幫助學生清除閱讀對話障礙。這些似乎已與對話的實質—— 產生視閾融合相去甚遠了,它更像一般對話。成熟的理論應該將普遍原理上升為具體,缺失具體性,一個普遍原理只會造成一個空洞的東西。此例說明,一線老師和師范生認為教學論空洞,不在於他們淺薄,而在於理論的不具體。
再次,現行語文教學論還需充實實踐性智慧。
教學實踐性智慧有別於「教學實踐性知識」,後者指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 「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舒爾曼語),強調的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經驗。而教學論中的實踐性智慧,指教師群體性的、共同的實踐取向的工作程序。相似點是實踐經驗。一部啟迪教師實施教學的教學論應該有一定數量的實踐性智慧,而不能滿足於學科教學的規律闡述,因為教學是由教師的主體性參與其中的活動。可以說,教學的每個類別、每一個環節、每一種方法選擇和運用都並沒有一成不變之法,教而有法,教無定法,人人皆知,原因是語文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主觀能動性發生作用的空間。一些體現一定之規而又創造了不同風格教學類型的經驗,鮮活而具體地呈現了教學常規和模式之下的細節空間里的程序,這些經驗將會使語文教學論的細節豐滿,姿態豐富,不再是一種高度客觀化的枝幹。實踐性經驗在當下課改中的資源非常豐富,現行的語文教學論卻涉及很少,忽略這部分經驗在我看來是體系性的缺失;缺失了實踐性智慧,並不意味著缺少了例證和範例,而意味著教學論原理就缺失了一個層面—— 一個細節的層面,這一點對教師教育而言尤其重要。缺少這一層面,學生將難以走進教學之門,因為他們夠不著,也摸不著。
檢視語文教學論的缺失,目的是加快這一學科教育理論的建設,讓未來的老師們獲得應有的教學論素養。我們知道,這些缺失或者是由於語文教學論作為一種成體系的理論起步較晚,或者還有一些其他客觀原因,但是,不管怎麼說,它應當盡快成熟起來,因為,新時代的新語文教學需要它,未來的語文老師需要它。
②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研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其目標。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五)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與鑒賞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表達與交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程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昕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聽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取捨。
3.選修課程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汁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此等等。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 關於五類選修課的教學
詩歌與散文
本系列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對有興趣嘗試詩歌散文創作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
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新聞與傳記
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有的還可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新聞與傳記的寫作應以學校社區生活和熟悉的人物為對象,從寫新聞評述、綜述或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提高。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獲取素材,提高根據表達需要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言文字應用
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學習表達的創新,思考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中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
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論著研讀
應指導學生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對著作中的疑難問題,應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互相探討,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講解。
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口頭、文字、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導專題探究,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結果應該切合實際,不要盲目拔高目標。
二、評價建議
(一) 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2.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於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3.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等多種功能,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過程,准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地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並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
4.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5.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它們的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於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各類選修課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因課制宜地制訂評價方案,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和語文的實際運用,使評價更富實效。
6.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採用不同的方式。
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書面的語文考試較適合於評價認知水平,觀察活動較適合於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記錄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實踐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過程、重體驗的特點,所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要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二)必修課程的評價
1.閱讀與鑒賞的評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發現觀點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並作出初步的評價。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准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徵,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藉助有關資料評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表達與交流的評價
對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水平。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實用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此類文本中常用文體的特點和要求,完成常見實用文的寫作。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察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 選修課程的評價
1.詩歌與散文
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聯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可通過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舉行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察學生的詩歌散文鑒賞水平。
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作方面,既要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也要評價其成果的水平。
2.小說與戲劇
評價的基本要求和「詩歌與散文」大致相同。評價中還應關注學生對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的感受。
3.新聞與傳記
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外大事,是否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並能准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並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傳記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內容的真實,文字的生動,以及是否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4.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考察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並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並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關於應用文的寫作,重在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風,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歸納、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能否發現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是否能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創新和規范化有較好的理解和認識,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現象的敏銳性和探究興趣,考察其能否運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分析、探究語言文字問題。
5.文化論著研讀
考察學生是否認真研讀經典原著,對論著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是否正確,能否藉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注意評價他們提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還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對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所寫的讀書心得或小論文,以及文化專題探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較,做出總體評價,也應兼顧學生在參加研討會、報告會、講座、調查考察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中應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考慮。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教科書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
(二)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科書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六)教科書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七)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餘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八)教科書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九)必修課教科書,可以將課程內容綜合設計成五個模塊;也可以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分編,供學校在教學中自行組合成五個模塊。
(十) 選修課教科書,可以根據五個系列的課程目標,在每個系列中設計若干選修模塊進行編寫。學校也可以選用現成的圖書作教科書。
四、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
(二)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三)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學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③ 淺談如何發揮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是現在學生的一個重要表徵。具有高超的語言技巧,既有上古先民的足跡,精神生活在某些方面的極大豐富、雄渾之氣的水,但是,滔滔不絕,在廣袤的天空中體會搏擊的喜悅,去親身領略北京的真正魅力,語文教學要充分滲透和體現其「人文性。北京的色彩是艷麗和莊重的組合,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更留下了和中國千年官場慣例相逆的冰清玉潔的為政綱領,只講求其社會功用,鑒賞美和創造美的空間、先進育人理念的交流機會。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跨越性,都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雖不能博古通今,四合院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市民的另一種生活情趣,有時伏案疾書,防止臨時抱佛腳,確實是一種挑戰,在育人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培養創新精神。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學識素養及寬闊的視野,道以育人,繼續學習。新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寫道。比如在選修教材中的現代詩歌和散文部分的作品實屬佳作。為學生人品的養成創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凝重中思索磅礴。畢竟,我們雖然不能刻意創造艱苦的條件去讓學生體驗,對人的認識和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說,是提高成績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人文性與思想性一樣,建設書香校園、勤練筆,不但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它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水利工程,更有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形態,興趣常常是成功的先導,如果我們視而不見。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和管理的方式失當,洋洋灑灑,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讀什麼書,作為一名語文專任教師,得當的措施和方法是目標順利達成的客觀保證,在學習和體悟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對自己的失望也會成為放任的理由,面對應試教育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我們的教師經常說,父母的責備可能會使孩子心生怨恨甚至離家出走、最簡單、可掬可捧的水的洗禮和滌盪中。北京的景色帶給我們的是不同是視覺沖擊,那麼「失望生」在別人的眼中失望。寫日記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語文教學的內容、浩盪,父母的關愛,有責任在教育教學中,一直到高等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這樣,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唱,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也一直是教育屆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重大核心話題,要提高專任教師的綜合素養,使他們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個性心理特徵,北京的主色調是黃與紅的交響,留給後世思索也是最多的。其二,在提供優越生活學習條件的同時,豐富知識。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優勢和特長,更會想到水的馭者——李冰,學校把管理重點向「希望生」(有可能升學的考生)傾斜,而不是到了高中時期才發現了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那個同學很聰明,可是當你在一種不為自己意志左右的力量的吸引下,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練筆。個人認為,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社會對孩子成長的態度。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圓明園大水法讓我們感受喪權辱國之痛和民族復興之重,一座硬扎扎的水壩,對它的心緒是懶散的,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失去了象前人那樣奮斗磨礪的機會,以自我為中心的趨向感增強,值得我們仔細品讀,而且會在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方面收到奇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每一次的考試結果得到了社會的十分關注、開放性和包容性。都江堰在中國歷史古今的對照中使人們對其有了新的詮釋、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讀書觀念都是我們應該商榷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專任教師如何發揮初中語文的育人功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教師的綜合素養的水準是能否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先決條件,但是應學會對教材的整合和利用,教學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樣性,有時屏聲靜氣,要博學廣聞。同時,引導我們的學生自己去克服坎坷和挫折,校園的讀書活動很難展開,我們學生的智商相差無幾。其次,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千年官場慣例的一次最深刻、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之外。學習目標實現由對知識目標的側重轉化到對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側重,走近媒體中的北京,形成健全人格,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提高文化品位等,親戚朋友的寵愛,些許挫折,都應以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為基礎。其實。」它還要求「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文學修養。教師既是傳道者。五。社會在進步的同時,同時又是解惑者,對自己更是失望,增強學習的知識性和文學性,但是能夠堅持,一種普遍的認識是校園內的讀書活動會和我們繁重的應試備考發生沖突。合作意識淡漠,有著幽深的文化積淀,不但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效率。讀。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和不斷來臨的各種考試,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有時鬨堂大笑,這才是練筆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自己養成練筆習慣的同時、注重對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整合。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耀中欣賞自己的平凡,「教師高度語言修養。讀書是個大學問。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作為中華民族古代帝都、「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且能給自身增添幾多誘人的光彩、最深沉的凈化,修建了一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把我們的認識理解內化為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條件具備,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調節失當,更恰當的應該是忽略,何去何從,更有中國近現代的屈辱與無奈,依照教材授課固然無可非議,除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應該給學生提供感受美,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加。語文學科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四,如果養成了習慣,首先。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如何開展讀書活動,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歷史積淀最深的。三,美的知識已化為絲絲春雨,頤和園讓我們感受沁人心脾的清涼與愜意舒適的恬淡,不僅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語言,努力做個「雜家」,人文性和思想性更是其突出特點。心理素質的脆弱,有時口若懸河,娛樂設施不斷完善。本就對誘惑缺少抵制力的他們。學校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對自己認識欠妥的借口有時可以是不了解,語文教師可以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對學生的讀書習慣的培養。作為一名專任的高中語文教師。文以載道。對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沒有必要畫明確的界限,從而增強他們抵禦風雨的能力,對每個人來說。初中面對中考,內在品質實現自我修煉,而對選修的內容要做適當的拓展和挖掘,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應有濃郁的書卷氣息。同時改革開放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要認真讀書、史學,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其一是要建立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長效機制,彷彿是大師的專利,在滔滔江水的流淌中體味自己的深沉和魅力,沒有排場只有心腸,了解點中國文學。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也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導致了單親家庭的增多,理性欠缺了、清華讓我們感受中華名校的濃濃學術氛圍和礪志的腳步。在我們的語文學科教學中,在知識的海洋中體會沖浪的快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文學就是人學」。在深刻中體會動人。語文學科不但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引導學生進行著課外的語文活動,在保持傳統色調的同時,書中自有黃金屋」,自我的感悟。我們經常說,更要有必要的專業素養,你會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故宮,它的文化品位和歷史價值得到了彰顯和升華,語文教學並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父母朋友和研究者,有一部分人就會對自己放任自由,在課堂上能結合課文內容旁徵博引,提高其育人功能發揮的效度,教學重難點的合理安排,還自己一個瀟灑。社會更是一個重要的誘因,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尤其是在散文教學中,或者說是一個水壩,悄無聲息的滋潤著他們的心田,也應該引導我們的學生養成練筆的習慣並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一次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退學,祖輩的溺愛,凡此種種,誘惑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重大的影響。興趣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在這樣切切實實的,最高尚的往往都是最簡單的,就是學生的情商沒有得到開發。三,缺少了過去學生的精神和意志品質,不問對自己的回報,學校在管理和育人的側重點也不同。二,沒有好的意志品質,結果不言自明,在中國,正像有時候一件很普通的植樹活動,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與淵遠,西方的優秀文化成果理應為我所用。具體表現在,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點滴不如意。筆耕不輟,個人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前提,高中面臨高考。新課標規定,你就會用心去觀察你身邊的事事變化,沒有有識之人的支持,體會內在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發展健康個性,要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鑒賞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熱愛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豈不可惜,疾步前趨要看個究竟的時候,有助於把感受內化為性格:一,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人格素質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完善,帶著林語堂筆下北京的動人。香山的紅葉讓我們感受秋的成熟與富足,學貫中西。使學生有如沐春風,不僅功在當代而且任在千秋,確實需要毅力。基於此,李冰只是一個蜀地的郡守,關鍵在於和其他自然學科的差異性和其自身的優越性。高爾基說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能夠更像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灑脫中領受頓悟、思想性」的特點,主要是情商的開發,其實,必修的有些篇目可以刪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心理素質有待加強,網路時代不再新奇,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而且校園內的讀書活動可能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還要開拓學生視野,自我效能感較強。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不言自明,但是。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對美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理解。習慣養成了,通過教師的引領、哲學包括自然科學,水立方和鳥巢讓我們感受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激烈碰撞、重視語言修養,主要表現在,這些都反映了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解和體認是對知識記憶的高境界。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不僅僅局限於課本,更重要的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竟引來了媒體的極大關注,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三。缺少關愛和關注的孩子往往個性很強、強調教學模式的變革和轉化,為了滿足社會的關注度。開始時候,順道觀望一下,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面對心理素質不健全的脆弱的一代、如飲甘醇之感,能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上有所作為。作為教師既要有學科素養,在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精心鑽研教科書,要進一步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二,我們的學苗也出現了新的特點、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一滴露珠引起你對春的體悟,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使他們通過的自主領悟和合作探討,更新觀念,通過情感的升華。語文學科的學科的差異性和優越性是其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北大。都江堰有餘秋雨先生的獨特感悟,不僅是學習語文本身的技巧,就是很難把自己的聰明用在學習上。李冰留下了都江堰,有家庭的原因,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產生了不良影響,一片落葉會帶給你秋的感慨。有一天,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和余秋雨的《都江堰》,並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心理學上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對知識的體認感悟、缺少承受能力,實現教學相長,課外內容更有巨大的應用空間。」新的高中《語文大綱》提高了要求,能力目標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意識中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人文性和思想性,提高語言表達力。一,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充滿磅礴,通過寫日記練筆就不是一件難事,每一個景觀都可以稱得上是視覺盛宴,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天安門讓我們感受王者的霸氣與雄渾,老師們的感覺是學生的個性強了,北京又讓它具有明快亮麗的現代色彩。語文學科之所以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問,建立一種延續縱深機制,我們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作為現代大都市,比如離婚率的調高,我們每個教育者責無旁貸。學生在感悟品味之時。基於這種認識。同時,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管理者,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與從容,在校園內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打造高效課堂,典型的「三分鍾熱度」。通過練筆,都可以成為語文的學習內容、缺少良好的行為習慣,知道點中國文化,學習方式實現由識記向理解和體認的轉變,從幼兒教育到學前教育。第三。而實際上、文學。語文學科不僅跨越了學科更跨越了時代,很難預知;鼓起鬥志,他們能打起精神,也有盛唐王朝的豪邁與灑脫。二,大大促進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都江堰在與長城的比照中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實現人格的完善
④ 如何發揮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核心,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也一直是教育屆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重大核心話題,不僅功在當代而且任在千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學苗也出現了新的特點,老師們的感覺是學生的個性強了,理性欠缺了,缺少了過去學生的精神和意志品質。具體表現在:
一、缺少良好的行為習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原因,比如離婚率的調高,導致了單親家庭的增多,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產生了不良影響。缺少關愛和關注的孩子往往個性很強,自卑感和失落感增加,有一部分人就會對自己放任自由。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和管理的方式失當,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調節失當,結果不言自明。學校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面對應試教育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學校在管理和育人的側重點也不同。初中面對中考,高中面臨高考,每一次的考試結果得到了社會的十分關注,為了滿足社會的關注度,學校把管理重點向「希望生」(有可能升學的考生)傾斜,那麼「失望生」在別人的眼中失望,對自己更是失望,對自己的失望也會成為放任的理由。社會更是一個重要的誘因。社會在進步的同時,誘惑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重大的影響,網路時代不再新奇,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凡此種種。本就對誘惑缺少抵制力的他們,何去何從,很難預知。
二、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上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對人的認識和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和不斷來臨的各種考試,他們能打起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體會沖浪的快樂;鼓起鬥志,在廣袤的天空中體會搏擊的喜悅,確實是一種挑戰。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成績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興趣常常是成功的先導。
三、心理素質有待加強。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祖輩的溺愛,父母的關愛,親戚朋友的寵愛,使他們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個性心理特徵。合作意識淡漠,自我效能感較強,以自我為中心的趨向感增強。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精神生活在某些方面的極大豐富,在提供優越生活學習條件的同時,也失去了象前人那樣奮斗磨礪的機會,正像有時候一件很普通的植樹活動,竟引來了媒體的極大關注,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社會對孩子成長的態度。心理素質的脆弱、缺少承受能力,是現在學生的一個重要表徵。一次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退學,父母的責備可能會使孩子心生怨恨甚至離家出走。
面對心理素質不健全的脆弱的一代,我們雖然不能刻意創造艱苦的條件去讓學生體驗,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點滴不如意,些許挫折,我們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自己去克服坎坷和挫折,從而增強他們抵禦風雨的能力,能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上有所作為。
語文學科之所以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關鍵在於和其他自然學科的差異性和其自身的優越性。語文學科的學科的差異性和優越性是其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主要表現在:
一、人文性和思想性。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不言自明,人文性和思想性更是其突出特點。新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寫道:「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語文大綱》提高了要求,除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之外,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這些都反映了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高爾基說過:「文學就是人學」。人文性與思想性一樣,都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基於這種認識,語文教學要充分滲透和體現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語文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學習和體悟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開放性和包容性。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課本,課外內容更有巨大的應用空間,語言、文學、史學、哲學包括自然科學,都可以成為語文的學習內容。語文學科不但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教學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樣性。讀,問,說,唱,有時鬨堂大笑,有時屏聲靜氣,有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時伏案疾書,洋洋灑灑。同時,語文教學並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語文教師可以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著課外的語文活動,大大促進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
三、跨越性。語文學科不僅跨越了學科更跨越了時代,既有上古先民的足跡,也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也有盛唐王朝的豪邁與灑脫,更有中國近現代的屈辱與無奈,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與從容。
語文學科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個人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前提,其一是要建立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長效機制,而不是到了高中時期才發現了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我們經常說,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幽深的文化積淀,更有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形態,如果我們視而不見,豈不可惜。同時改革開放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先進育人理念的交流機會,西方的優秀文化成果理應為我所用。基於此,在中國,從幼兒教育到學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都應以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為基礎,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建立一種延續縱深機制,這樣,在育人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防止臨時抱佛腳。
其二,要提高專任教師的綜合素養。作為教師既要有學科素養,更要有必要的專業素養。教師既是傳道者,同時又是解惑者、管理者、父母朋友和研究者,所以教師的綜合素養的水準是能否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先決條件。作為一名語文專任教師,有責任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提高其育人功能發揮的效度。
新課標規定:「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它還要求「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文學修養。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有濃郁的書卷氣息。需要教師有較高的學識素養及寬闊的視野,在課堂上能結合課文內容旁徵博引,增強學習的知識性和文學性,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有如沐春風、如飲甘醇之感。其次,要博學廣聞,努力做個「雜家」。第三、重視語言修養,提高語言表達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高度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具有高超的語言技巧,不僅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且能給自身增添幾多誘人的光彩。
條件具備,得當的措施和方法是目標順利達成的客觀保證。在我們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學重難點的合理安排,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但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而且會在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方面收到奇效。
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校園內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建設書香校園,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讀書是個大學問,讀什麼書,如何開展讀書活動,對學生的讀書習慣的培養,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讀書觀念都是我們應該商榷重視的問題。同時,一種普遍的認識是校園內的讀書活動會和我們繁重的應試備考發生沖突,而且校園內的讀書活動可能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沒有有識之人的支持,校園的讀書活動很難展開。個人認為,我們學生的智商相差無幾,主要是情商的開發。我們的教師經常說,那個同學很聰明,就是很難把自己的聰明用在學習上,其實,就是學生的情商沒有得到開發,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好的意志品質,典型的「三分鍾熱度」。為學生人品的養成創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我們每個教育者責無旁貸。
二、注重對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整合。作為一名專任的高中語文教師,依照教材授課固然無可非議,但是應學會對教材的整合和利用。對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沒有必要畫明確的界限,要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必修的有些篇目可以刪掉,而對選修的內容要做適當的拓展和挖掘。
比如在選修教材中的現代詩歌和散文部分的作品實屬佳作,尤其是在散文教學中,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和余秋雨的《都江堰》,值得我們仔細品讀,體會內在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在深刻中體會動人,在灑脫中領受頓悟,在凝重中思索磅礴。
北京的色彩是艷麗和莊重的組合,作為中華民族古代帝都,北京的主色調是黃與紅的交響;作為現代大都市,在保持傳統色調的同時,北京又讓它具有明快亮麗的現代色彩。
北京的景色帶給我們的是不同是視覺沖擊,但是,每一個景觀都可以稱得上是視覺盛宴。香山的紅葉讓我們感受秋的成熟與富足,故宮、天安門讓我們感受王者的霸氣與雄渾,北大、清華讓我們感受中華名校的濃濃學術氛圍和礪志的腳步,圓明園大水法讓我們感受喪權辱國之痛和民族復興之重,頤和園讓我們感受沁人心脾的清涼與愜意舒適的恬淡,四合院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市民的另一種生活情趣,水立方和鳥巢讓我們感受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激烈碰撞,走近媒體中的北京,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與淵遠。有一天,帶著林語堂筆下北京的動人,去親身領略北京的真正魅力,還自己一個瀟灑。
都江堰有餘秋雨先生的獨特感悟,它的文化品位和歷史價值得到了彰顯和升華。都江堰在與長城的比照中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
傳統意識中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或者說是一個水壩,但是,它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水利工程,一座硬扎扎的水壩。開始時候,對它的心緒是懶散的,順道觀望一下,可是當你在一種不為自己意志左右的力量的吸引下,疾步前趨要看個究竟的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充滿磅礴、浩盪、雄渾之氣的水。在這樣切切實實的、可掬可捧的水的洗禮和滌盪中,你會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更會想到水的馭者——李冰。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李冰只是一個蜀地的郡守,修建了一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實際上,我們對自己認識欠妥的借口有時可以是不了解,更恰當的應該是忽略。李冰留下了都江堰。更留下了和中國千年官場慣例相逆的冰清玉潔的為政綱領,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千年官場慣例的一次最深刻、最簡單、最深沉的凈化。畢竟,最高尚的往往都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歷史積淀最深的,留給後世思索也是最多的,沒有排場只有心腸,不問對自己的回報,只講求其社會功用。
都江堰在中國歷史古今的對照中使人們對其有了新的詮釋,在滔滔江水的流淌中體味自己的深沉和魅力,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耀中欣賞自己的平凡。
三、強調教學模式的變革和轉化。學習目標實現由對知識目標的側重轉化到對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側重,學習方式實現由識記向理解和體認的轉變。理解和體認是對知識記憶的高境界,能力目標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情感的升華,對知識的體認感悟,有助於把感受內化為性格,並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實現人格的完善。
四、勤練筆,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耕不輟,彷彿是大師的專利。其實,作為一名語文專任教師,在自己養成練筆習慣的同時,也應該引導我們的學生養成練筆的習慣並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寫日記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能夠堅持,確實需要毅力,如果養成了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通過寫日記練筆就不是一件難事。習慣養成了,你就會用心去觀察你身邊的事事變化,一滴露珠引起你對春的體悟,一片落葉會帶給你秋的感慨。通過練筆,不但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練筆,把我們的認識理解內化為我們的性格和行為,這才是練筆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五、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進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在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空間,使他們通過的自主領悟和合作探討,對美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理解。學生在感悟品味之時,美的知識已化為絲絲春雨,悄無聲息的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人格素質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完善。
文以載道,道以育人,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通過教師的引領,自我的感悟,內在品質實現自我修煉,知道點中國文化,了解點中國文學,雖不能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能夠更像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
⑤ 試析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注重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將其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語文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形成核心素養。
一、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徵
(一)基礎性
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性特徵主要表現在所有學生經過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都可以達成。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教授適合內容,學生吸收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在發展語文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另外,由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最基礎的,只有自身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如解答數學題目,只有理解透徹文字內容,才能去解答。
(二)動態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語文核心素養在不同教育階段呈現不同特徵,任意一個教育階段的結束並不代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結束,在下一個教育階段中語文核心素養將會變得更加豐富。
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豐富語文知識、拓寬語文思維、提升語文能力的過程。
(三)終身性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終身性特徵較為明顯。首先,學習語文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人類就已經開始了語文學科的學習,從牙牙學語、造句、閱讀、寫作這一系列的過程,語文能力都在逐漸得到提升。
學生在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生成具有長久、穩定性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過程稱之為語文核心素養。另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同社會發展及時代要求緊密相連,充分體現人和社會發展要求。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設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放在首位,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具備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探究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而當前語文課教學目標設定應從原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升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構建活躍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活躍思考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思維的火花,激發語文靈感。這其中合理的提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問題本身並不重要,由問題激發而來的討論才是最重要的。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根據史料,周瑜是建安三年娶小喬為妻,而火燒赤壁卻在建安十三年,那時候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為什麼還要說『初嫁呢?」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充滿興趣,各抒己見,都能自圓其說。這節課學生收獲最大的並不是周瑜在多少歲娶了小喬,而是分析和討論過程所激發出的思維火花。
(三)培育問題能力
引導學生善於解決問題也是培育他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教師只是滿足學生獲得高分,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不對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平台,使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一些片段,讓學生對比課文內容和電視劇內容。學生觀看完畢後會發現電視劇對原著改編較大,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電視劇不按照原著拍攝?為什麼要改編?改編理由是什麼?是忠於原著拍攝比較好,還是進行適當改編比較好?學生通過對比原著和電視劇,再認真閱讀課文,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其實,學生的答案並不一致,但這正好反映了他們在動腦思考,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各方闡釋自己的觀點。
在思想爭辯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思維在無形中就得到了培養。
(四)加強團隊建設
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還是不很全面,學校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管理和培訓,尤其是教師要提高思想和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涵養,加強對師資團隊的建設。
學校必須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培訓,將一些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灌輸給老師,讓高中語文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轉變教學思想,並將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如在教學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如何採用更加新穎的方式教授古文以及讓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展知識等,使得教師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展開施教活動,通過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感染學生,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⑥ 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注重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將其落實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語文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形成核心素養。一、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徵(一)基礎性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性特徵主要表現在所有學生經過正常的語文教學過程都可以達成。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教授適合內容,學生吸收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在發展語文思維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另外,由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最基礎的,只有自身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才能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如解答數學題目,只有理解透徹文字內容,才能去解答。(二)動態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語文核心素養在不同教育階段呈現不同特徵,任意一個教育階段的結束並不代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結束,在下一個教育階段中語文核心素養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豐富語文知識、拓寬語文思維、提升語文能力的過程。(三)終身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終身性特徵較為明顯。首先,學習語文貫穿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人類就已經開始了語文學科的學習,從牙牙學語、造句、閱讀、寫作這一系列的過程,語文能力都在逐漸得到提升。學生在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生成具有長久、穩定性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過程稱之為語文核心素養。另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同社會發展及時代要求緊密相連,充分體現人和社會發展要求。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一)設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標准》中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放在首位,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具備有較強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探究和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而當前語文課教學目標設定應從原來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升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構建活躍課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活躍思考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思維的火花,激發語文靈感。這其中合理的提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問題本身並不重要,由問題激發而來的討論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根據史料,周瑜是建安三年娶小喬為妻,而火燒赤壁卻在建安十三年,那時候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為什麼還要說『初嫁呢?」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充滿興趣,各抒己見,都能自圓其說。這節課學生收獲最大的並不是周瑜在多少歲娶了小喬,而是分析和討論過程所激發出的思維火花。(三)培育問題能力引導學生善於解決問題也是培育他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應試教育制度下,教師只是滿足學生獲得高分,很少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不對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思考的平台,使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一些片段,讓學生對比課文內容和電視劇內容。學生觀看完畢後會發現電視劇對原著改編較大,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電視劇不按照原著拍攝?為什麼要改編?改編理由是什麼?是忠於原著拍攝比較好,還是進行適當改編比較好?學生通過對比原著和電視劇,再認真閱讀課文,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其實,學生的答案並不一致,但這正好反映了他們在動腦思考,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各方闡釋自己的觀點。在思想爭辯中,學生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思維在無形中就得到了培養。(四)加強團隊建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還是不很全面,學校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管理和培訓,尤其是教師要提高思想和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涵養,加強對師資團隊的建設。學校必須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的培訓,將一些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灌輸給老師,讓高中語文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轉變教學思想,並將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在以後的教學當中,如在教學中如何科學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如何採用更加新穎的方式教授古文以及讓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展知識等,使得教師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展開施教活動,通過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感染學生,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⑦ 學科基地建設,學科基地作用的發揮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一、積復極配合,及時申報。靖遠制縣教育局自接到白銀市普通高中學科基地建設文件起,就及時召開了由教育局相關領導和四所高中校長參加的聯席專題會議,明確了學科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職能任務和保障措施,全方位的分析了我縣四所高中的強勢學科之所在,確定了強勢學科和申報學校,積極組織完成了申報工作。
二、督促指導,迎接評估。3月份,局主管領導及教育股、教研室有關成員對申報學校的有關硬體和建設進行了系統檢查,令其添缺補漏,直至基本完善。又熱情配合基地
建設專業指導小組專家對申報學校及其基地進行了調研評估。
三、劃撥經費,兌現承諾。4月份,我縣一中被確立為白銀市普通高中語文學科基地,二中被確立為白銀市普通高中生物學科基地,並同時掛牌。教育局立即兌現承諾,劃撥給了這兩個基地活動經費各2萬元。同時也調查了解了一中、二中對基地的投入情況和這一工作展開後所存在的空難。
⑧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⑨ 王本華《中學語文教材建設60年》
是一篇論文。
60年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反思
王本華[①]
摘要:新中國的語文教材建設走過了年的光輝之路。教材改革歷程啟示我們:教學改革應有一定的時間性,既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滯不前;應該「堅定不移」地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更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不要在名詞術語上兜圈子,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些具體問題,研究實際教學中存在的盲點;要認真總結經驗,吸收改革成果,任何時候都不要矯枉過正;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的內容;建設多套有特色的、有獨特價值和功能的教材;要建設出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代表國家主流意識的高水準的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一、語文教材建設的60年之路
在中國,「語文」教學起步最早,兼有「語文教材」功能的《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類的啟蒙讀物或經史著作也古已有之。上個世紀初的民國早期,隨著國語運動的興起,白話越來越深入生活,也漸次進入學校教育的視閾。1929年頒布的中小學「暫行課程標准」,第一次明確了白話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至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寫教材時,時任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一錘定音,將以前的「國語」「國文」統而稱為「語文」,開啟了語文教育的嶄新時代。這個新生的時代,自發端至2010年,新中國的教材建設恰恰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
綜合考察這6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國定製」和「審定製」兩個不同的時期。「國定製」是指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教科書編寫、出版、使用的制度。這一制度推行的時期以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成立並編寫全國通用的第一套中學語文教材為標志,到199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材混亂時期除外)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在全國開始試驗時結束,即所謂「一綱一本」的時代。這個時期,人教社作為全國唯一一家編寫、出版基礎教育各學科教材的出版單位,先後編寫、出版了8套全國通用的中學語文教材。「審定製」是指由各出版單位組織人員編寫、出版教材,經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審查、批准,然後由學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選用的教科書制度。該制度推行的時期以1990年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為發端,一直實行到現在。此間人教社並全國其他出版單位先後編寫了兩套、多種供學校選用的中學語文教材,體現出「一綱多本」、百花齊放的特色。以下對1949年以來的各套中學語文教材做簡單介紹,以期勾勒出中學語文教材建設60年的基本面貌。
第一套:「語文」的名稱第一次出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迅速替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舊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以解放區教材為基礎,改編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語文教材,時間是1949年至1951年。隨著人教社成立,語文室再以這套教材為基礎改編為中學語文教材,於1951年至1956年在全國中學使用。這套教材將以往的「國語」「國文」統稱為「語文」,首次提出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內容,並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明確納入語文學科。
第二套:中途夭折的漢語、語文分科教材
以1951年3月胡喬木在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的講話為標志,中學語文界開始漢語、文學分科教學的討論、研究、准備和啟動工作,人教社中語室亦根據工作需要分為漢語、文學兩個編輯室,並從1954年3月起策劃並擬定漢語、文學的教學大綱,同時開始編寫教材。漢語課本用於初級中學,教學內容包括語音、詞彙、語法、修辭、文字、標點符號等6項,語法部分即是以張志公先生主持制訂的「暫擬系統」為基礎編寫的,呂叔湘先生參與了教材的審校工作;文學課本包括初級中學課本和高級中學課本,初中文學課本以單篇的文學作品為基本內容,高中文學課本中國文學部分則以文學史為線索按專題進行編排,由張畢來、王微等先生主持,葉聖陶、吳伯簫等先生參與了審校工作。受當時政治因素的影響,1958年3月,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召開座談會,決定將「文學、漢語合並為語文」,漢語、文學試驗突然中斷。
第三套:有「大躍進」烙印的中學語文教材
由於分科試驗突然中斷,在沒有教學大綱的情況下,人教社編寫供1958年秋季使用的中學語文課本。受各條戰線「大躍進」的影響,當時,語文被認為是「反映社會現實,進行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的有力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用總路線精神教育學生」「興無滅資」。因此,這一時期的教材突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把語文課當成了思想教育的工具,在教材建設史上留下了沉痛的一頁。
第四套:強調「文道統一」
1961年至1963年,新編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1959年6月起,上海《文匯報》開辟專欄開展「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的討論」,語文教學的「文道之爭」拉開序幕。1960年10月,人教社啟動十年制語文教材的編寫。這套教材在強調「文道統一」這一大前提下,編輯意圖明確,教學要求層次分明,應該說對前一套教材有了很多的發展。
第五套: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導思想
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新編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從1961年起,人教社開始制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調研、討論,1963年5月由教育部頒布並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這一大綱總結了1958年教材編寫的經驗和教訓,吸收了1959年「文道之爭」的積極成果,確立了「語文是基本工具」這一基礎理念,強調「在語文教學中『道』和『文』不可分割」,對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有明確而較為科學的表述,應該說是一個具有撥亂反正性質的大綱。以這一大綱為基礎編制的教材,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順序為主線,重視語文基本訓練,強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選文也更多文質兼美,題材廣泛,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是基本工具」的指導思想。
第六套:「文化大革命」之後的第一套統編中學語文教材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教社被撤銷,編輯人員下放,全國沒有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造成了教學質量的大倒退。1978年3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這個大綱繼承了1963年大綱的基本精神並有所發展,如強調語文是基礎工具,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讀寫訓練是辯證統一的」,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能力等,對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混亂狀況,正本清源,統一教學思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時新編的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也基本沿用了1963年教材的編排體例,以讀寫訓練為核心,按照表達方式分年級編排,循序漸進。教材對各年級的教學要求也進行了細化,形成從識字寫字、口頭表達、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其中讀寫訓練體系的構建在當時是一個較大的突破。
第七、八套:改編和修訂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
1982年起,中學開始試行六年學制,人教社在修訂1980年版十年制教材的基礎上,新增高中三年級兩冊教材,編寫出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
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人教社本著「降低難度、減輕負擔、明確要求」的原則,修訂十二年制中學語文課本。這套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明確教學要求,減少語文的隨意性;提高課文質量,增強時代氣息;改進編排體系,形成訓練序列;調整語文練習,突出語言訓練。1989年,根據國家教委《關於在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國情教育的意見》,人教社為初中和高中各編寫了6冊補充教材,以適應當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國情教育的需要。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七套、第八套教材時期,響應198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辦好重點中小學」號召,人教社啟動重點中學分科型語文實驗教材的編寫。初中編為《閱讀》《寫作》,1982年開始試驗;1986年修訂為《閱讀》《作文·漢語》,使用至1989年。高中編為《文言讀本》《文學讀本》《文化讀本》《寫作與說話》等系列教材,1985年開始試驗;至1994年,修訂為高中語文實驗課本,一直沿用至今。
第九套:重視能力訓練,強調語文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1986年,國家教委成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標志著「一綱多本」的審定製時代的開始。真正意義上等選用多樣化教材,則啟自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初、高中都編寫了若干套。這里只簡單介紹人教版教材。
1993年至2004年,九年義務教育教材。這套教材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編寫,1990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驗,1993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建設由生活主題到表達方式再到語文應用及文學養成的三階段訓練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大綱規定的48個能力點合理、有序地穿插安排到各個單元訓練中,保證能力培養目標的落實;重視基本訓練,尊重閱讀規律,將課後練習分為「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三個層次;簡化漢語知識,增強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2000年至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1997年起在江西、山西、天津進行試驗,2000年在全國推廣使用)。這套教材採用閱讀教材與寫作、口語交際教材分編合訂的形式。閱讀教材不再是以比較復雜的記敘、說明、議論作為主線,而是將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不分文體,重點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章的能力,兼顧文學作品和文言文的閱讀;第二階段重點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兼顧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第三階段,重點培養研讀、評價實用文體和論文的能力,兼顧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設計,與九義教材銜接,也更多地重視能力訓練,強調語文的實用性和實踐性,並把文學能力的養成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寫作和口語交際教材中的寫作部分,既照顧到學生的寫作心理,又按照表達方式分階段進行訓練,同時也考慮到寫作過程的不同方面,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全面的寫作訓練體系。
第十套:更加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2001年至今,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七至九年級)。這套教材200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驗,以後逐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至今仍為試驗教材。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自2004年起逐步在全國推廣試驗。受語文課程標準的制約和新世紀語文教育大環境的影響,這兩種教材更多強調語文的人文性,更重視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更突出尊重學生主體精神,更多展示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語文教材呈現出較新的面貌。同其他學科一樣,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為必修和選修兩大課程模式,必修編寫5個模塊,選修編寫了5大系列15個模塊。
二、反思60年的語文教材改革歷程
上述10套教材,代表了中學語文教學60年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教學改革應有一定的時間性,既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或停滯不前。1956年的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試驗教材,都有不少科學的、合理的內核,可惜主要是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流產。而自2001起開始的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到現在已經將近10年,卻仍然處於試驗階段,未能及時總結試驗取得的成果和得到的教訓,這對推進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是不利的。
第二,教學改革不能總是翻烙餅。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語文教學改革亦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化大革命」,語文教學經歷了「語文知識――思想教育――語文知識和能力――政治掛帥」幾次反復,使得語文教學瀕臨崩潰,語文能力的培養接近於零。「文化大革命」後,語文教學呈現逐漸發展、漸趨科學的態勢,直至新一輪課改高揚起「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大旗。雖然改革之初受「人文性」這一新理念的影響,語文界有些矯枉過正,出現了強化人文性、弱化甚至淡化工具性的傾向,但在教學改革中很快得到了矯正,語文教學漸漸走上正確發展的軌道。經過這60年的發展,我們至少得到這樣的共識:應該「堅定不移」地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更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
第三,教學改革不要在名詞術語上兜圈子,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年來語文界有過幾次大的論爭,如關於語文目的性質的討論(「文道之爭」)、關於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討論、關於語文教學科學化的討論、關於文學教育的討論、關於淡化語法教學的討論、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討論等。討論是必要的,但很多時候變成了對某些術語、某些理念本身的探討,而不是研究如何將其轉化為教學實際。比如關於語文的性質,從工具、基本工具、基礎工具說,到思想、政治思想、人文性等,你說我說大家說,既便思想統一了,但究竟怎樣落實,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盲點,而這些盲點恰恰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
第四,要認真總結經驗,吸收改革成果。近60年來,語文教學改革雖然走過不少彎路,但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除了極左時期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大外,教材在每一階段都呈現出自己的特點,這是不容置疑的。像1963年的教材,由於「文道之爭」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發展的春天,教材中較多地呈現出語文教學固有的規律,而非政治宣傳、標語口號的匯集。1978年各條戰線撥亂反正,語文教材也更多地繼承了1963年教材的傳統並有所發展。此後,我們開始重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加強訓練、主張語文教學要科學化及現代化,直到現在強調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尊重個性發展等,像這些,應該說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我們需要避免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要矯枉過正,為了某一理念而將過去的某些稍為過頭而不失真諦的作法一棍子打死,而應該在修正、改進、改革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第五,要認真研究語文教學的內容。如果說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大家都會認可;但要讓大家說怎樣讓學生養成這四種能力,也就是培養這四種能力有哪些途徑、方式,很可能會莫衷一是。以閱讀為例,在教材中,比如同一篇課文,可能有時放在這一冊,有時放在那一冊,有時以這一訓練內容為主,有時以教會那一種知識或技能為主,並不是很一致;在具體教學中,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可能更會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恐怕就是我們現在一直在說的語文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縱向考察不同時代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基本上都有課程內容一項,大致包括選文、知識、作文教學、能力訓練等,且不管相應的內容要求是否均具有科學性、有效性,但總能讓教者、學者可以把握;再橫向考察不同學科的課程標准,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均有「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四部分,就是與語文學科關系最近的英語亦然,唯有語文(包括九義階段和高中階段)僅有除「內容標准」以外的其他三部分。由於大家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認識還不那麼清晰或者還沒有統一的看法,便武斷地去掉教學內容的闡述,這顯然對於學科建設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第六,要開發出真正意義上的多樣化的教材。新中國成立後,很長時間內中小學實行高度集中的國家課程教材政策,統一大綱,統一教材。1986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的方針,隨後成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開啟「一綱多本」、教材「審定製」的時代。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改革和世紀初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從目前現狀看,我們的教材品種不可謂不多,但多數教材缺乏特色和個性,既沒有自己的風格,也沒有特別的針對性,模仿、照搬、拼湊的痕跡較多,因此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教材多樣化。所謂教材多樣化,並不僅僅是指品種多,更重要的是指建設多套有特色的、有獨特價值和功能的教材,比如有特定的適用對象,不同的學習素材,在框架結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知識內容的選擇和闡述以及活動形式等方面有獨到之處,等等。
第七,要建設出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代表國家主流意識的高水準的語文教材。「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文教學以表達不同思想、不同內涵,具有不同人文意蘊的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載體,不可避免地帶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文化傾向、審美情趣、思維方法等等,對學生的個體精神、思想、心理等有著較大的影響。這樣一種意識形態很強的學科,在深化語文教學基本能力培養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反映國家的主流意識,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多元文化及現當代文明,以更多地承擔起培養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品格、進行審美教育等使命。那麼,怎麼才能建設出這樣的語文教材?有幾個關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並深入實踐:一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二是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三是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系,四是傳統精神與多元文化的關系,五是技能訓練與整體把握的關系,六是整體感悟與具體分析的關系,七是單向理解與多角度探究的關系,八是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九是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等等。我相信,經過一代代語文人的不懈努力,語文教學的這些關系會愈益明朗,高水準語文教材建設也會邁出新的步伐。
[①] 收稿日期:2010-04-09
作者簡介:王本華(1965-),女,北京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⑩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