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就應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立足課本,跳出課堂。然而,在我們的實踐教學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對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定勢。限制了教師的文化和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除了對文章能作文體上的把握外,並沒有能積淀起應有的文化底蘊,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創造性能力,甚至沒有建立起應有的語文知識框架。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論中美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學識成績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識面不夠寬;還有就是膽子太小,覺得書上的知識就是天經地義的,不能隨便加以懷疑,跟美國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 他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教學的弊端,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唱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聖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就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麼,我們該確定什麼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麼呢?關鍵在於教師在鑽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等四個角度著手。
1、從情節角度中延伸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我們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後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語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作結。可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麼去「結案」呢?於是,讓學生想像。許多學生就結合上文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店的情形,斷定孔乙己是必死無疑,--飢寒過度,暴屍野外。而有部分學生卻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學著武俠劇中慣用的一環--無巧不成書,給人以驚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難之際,來了個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讀書,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風,最終取得功名,且回到當地(魯鎮)任父母官……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從主題角度延伸「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講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我從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現在女作家張潔《挖薺菜》里的日暮黃昏不敢回家的描寫;從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學生們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識,多了一層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請來席慕蓉的《鄉愁》;學《愛蓮說》,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教師如此有意識地查找這樣的資料,讓學生課後去閱讀,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於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從作家角度延伸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並不等於全豹。不妨藉此機會,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部分,將花和魯智深(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趁機,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提轄後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另外,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其風格往往也是有差異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將文學史的知識貫穿其中,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積累中。例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時,可結合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學生在理解了這兩首詞截然相反的意境後,不難知道這與詞人所屬的時代背景有關。
4、從文體的角度延伸拿說明文為例,我先從課本中選取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分別從課文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教師點撥。而後選取另一說明文--《萬紫千紅的花》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彼此的異同。經過反復討論、分析、總結,每個學生都逐漸理清了:「說明文有的介紹事物的特點,有的是說明一個道理,要介紹明白這些特點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而且語言必須准確」。這樣的一種閱讀思路,也就是幫學生拿到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大門的鑰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二、跳出課堂,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語文作為母語,這就決定了它的學習資源極度豐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校,「從你的房子裡面走出來」,走出象牙塔,讓知識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觸更多的,更貼近生活中的學習資料。首先,跳出課堂,就是在與學生集體備課、討論、講解及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就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死海不死》一文時,有同學提出「鹹度高真的浮力大嗎?」這個小組的同學就主動查閱資料,請教老師,進行探究性實驗,在獲得答案,服務課堂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科普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課外延伸方式要多樣化。如果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讀本,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開辟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外新近或從前發生的事;給學生播放切合教學實際的電視、電影;讓他們欣賞各種名曲、名畫,了解藝術名人;讓他們就某一觸發點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翅膀;讓他們對某一現象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慨,發表自己見解;讓他們放開手腳對課本或課外名著進行表演;還可以讓他們走向大自然等去體驗生活……例如,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外的一個風情園參加實踐活動,見到花圃中幾棵桃樹紅花夭夭,我提醒學生,對照已學的課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學生便爭先恐後地吟起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正是學過的《漁歌子》。一句話,只要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這樣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學生在博大的生活課堂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服務課堂。此外,還要化有限為無限。課外延伸僅靠課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藉助課外延伸這條渠道達到真正開辟語文天地的目的,必須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睹塹撓鏤乃匱。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都由老師給學生朗讀,給學生播放錄音,帶學生走向社會,那麼,精力再旺盛的老師也會被累垮。而且還會使學生養成事事依賴、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也不符合葉聖陶先生「現在教是為了將來不教」的原則?br>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課外延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延伸的妙處,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麼,繼之以自覺地、津津有味地向課外不斷擴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向課外延伸的興趣,一方面進行合理指導。如摘抄精彩片段、評析佳作、記錄有意義的事、主持辯論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變不能為能,變少能為多能。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從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同樣,上述的分析也試圖想讓更多的人能對初中語文拓展延伸有一個全貌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拓展延伸的教學步驟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運用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機械地去模仿、照搬,而應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地去應用、嘗試。既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 「風弄林葉,態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客觀事物有如此多的變化,我們的思維更應當有無限的空間。對於包羅萬象的語文,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 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克服 「一鍋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是一種理想,這理想的實現需要「新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與同仁共勉,努力為「新教師」,為「新課程」的完美開展添磚加瓦。讓充滿著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閃現吧!
② 寫一個初中語文課的教案,要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內容,課後練習等。
《春》教案
朱自清
教學目標
1. 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感知課文內容,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觀察中的思維活動。
3.學習作者抓特點,多角度,按順序的景物描寫方法,並運用於練筆中,使景物描寫的能力能夠有所提高。
4. 對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以鼓勵為主,但要注意引導 的方向性。)
5. 在語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6. 從本文的學習中,初步學會閱讀文章和欣賞文章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從作者的觀察思維中學習描寫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閱讀和欣賞優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學這類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能夠充分運用聯想和想像運用這兩種修辭方法。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教學設想
多媒體教學,通過賞析該文,學習散文的寫作方法
課型
新授課
預習指導
朗誦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二、作者簡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著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他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來在英國留學一年,回國後,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他於1948年去世,享年50歲。他留下來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綠》,這些文章我們在中學里都會學習到。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春》這篇文章。
三、 朗讀16』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領略春的風光,春的氣息。在讀的過程中有遇到好的詞和句,就用筆把它劃下來,這不僅是我們學會欣賞,提高鑒賞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閱讀課外文章,積累詞彙的一種常見方法。
正音正字:「水漲起來了」的「漲」,「漲」是多音多義字。
散(sǎn)在草叢里 ,醞釀(yùn niàng),巢(cháo)
應和(hè), 暈(yùn),蓑(suō), 水漲(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漲(zhǎng)
捉迷藏(cáng), 籠(lǒng)著一層(céng)薄(bó)煙
散:散(sǎn)在草叢里 散(sàn)會
四、 分析精彩句段
1、從對春天的盼望開始。3』
現在請同學們整齊的朗讀第一段,注意讀出作者期盼的語氣。想一想,這一段哪裡寫得好?
(1)為什麼要連用兩個「盼望著」,用一個不也同樣可以表達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確:這種疊用,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嚮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們在叫喚朋友或者父母親的時候,叫兩聲往往要比叫一聲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讀者的心懸起來了。(盼望著,盼望著什麼?心往上提了一級, 沒寫,還是一個盼望著,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級, 到底盼望著什麼?東風來了,為什麼東風來了會讓作者如此興奮?答案還沒出來,心又上了一個台階, 最後作者才寫道,「春天的腳步近了」,原來作者是在盼望春天。這就給我們讀者一種渴望讀下去,探究他後面到底寫什麼的願望,從而引起共鳴。)
通過這樣一種疊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不僅表達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將讀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讀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為什麼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而不直接寫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確:此時春天還沒有到,所以一個「近」字非常准確。把春天擬人化,寫它的腳步,彷彿一個你最喜歡的人在遠處向你招手,緩緩地向你走來,一種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讓人倍感親切。
(3)一句很朴實很平凡的語言,為什麼我們能體會出這么多的東西呢?這就涉及到我們閱讀文章的一種能力:品味和欣賞。(課本P51)
引出第三單元提示,聯繫到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風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筆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們來品味和欣賞。
如何品味和欣賞呢?方法之一就是體會文章中的修辭。在第一段中作者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擬人和反復),通過兩種修辭手法,表現了對春天的盼望,這是文章的總起。此時春天還沒到,只是近了。接下來呢,春天來了,……
2、繪春:接下來呢,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朗讀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2)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為什麼他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為什麼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為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假如現在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就站在門口,我們先會看他的什麼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後我們才會去看他穿著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鞋子,什麼樣的發型,等等,再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他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顏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見面為例。)
所以,在這一段里,作者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生動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陽。
知識點:一切,說明了沒有一個例外,眼睛所看到之處都是。
然:「的樣子」,表示一種狀態。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張開了眼。」是擬人寫法,很形象很具體地寫出了春天剛到時的特點。
「朗潤」表示明朗、潤澤。因為春天到了,山草變綠,林木抽芽,色彩變得非常鮮明,山色由暗淡漸漸明朗,樹木由枯萎轉為潤澤。給人一種清晰明亮的感覺。(點擊朗潤的山的圖片。)
水漲是因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寫太陽,擬人。用「紅」來描繪,表現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會給你一種烈日的刺通感。
(3)這一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擬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作用:使句子整齊和諧,有氣勢,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綵排比還有:「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是,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朱自清《匆匆》)
學生優秀習作:「在上課的時候,日子從讀書聲中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寫作業 時,便從舞動的筆尖上過去。每天都重復著這些,沒有什麼改變。」
過渡:這一段是作者在描繪春天中的總寫,他用非常概括的語言勾畫出了春天的整體景觀。那麼接下來作者就要對春天進行仔細地觀察,用他細膩的筆觸去描繪春天的美,為我們展現一幅幅春的畫面。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第3到第7段,思考一個問題,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幾幅畫,分別以哪一種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你能否為這些畫起一個漂亮的名字?
明確:展現了五幅圖畫,分別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3、春草圖,請同學朗讀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春草圖的?
明確:
質感:嫩嫩的。寫出小草柔嫩的特點。
顏色:綠綠的。有了綠色就等於有了綠色,這里同樣也是用綠色來象徵著春天裡生機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鑽」字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這種鑽不是一下子鑽上來的,而是偷偷的鑽上來,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的長出來的樣子。
「鑽」和「偷偷」兩個字用語非常准確,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堅強的性格,顯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使得語言更加的生動形象,同時也使沒有感情的小草變得像人那樣,有感情了。
其次,「園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廣闊,綠滿大地。剛才是從一顆小草寫它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又從整片的小草寫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和描寫是多角度的,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讓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體。
再次,「坐著,躺著,打兩個滾,……捉幾回迷藏。」這一組短語作者連用了六個動詞,寫了一群天真活潑小孩子。語言是非常口語化的,就像在和一個小孩子說話一樣,非常親切,彷彿就發生在身邊一樣。
(2)那麼為什麼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呢?(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為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3)這些景象也正映現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強烈的熱愛之情。這種用景物的描寫來寄託作者感情的寫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葉子、風、草為例作對比。)
如:葉子,心情好的時候是嫩嫩的,綠綠的,心情不好的時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乾的,或者……
風,心情好的時候是輕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時候是凜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時候是軟綿綿的,更好的時候,甚至是散發著陣陣清香。
心情不好的時候是——硬梆梆的,針刺般的,甚至是惡臭。
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也是我們進行品味和欣賞文章的另一種重要方法。同時這種方法放在我們的作文中也同樣會為我們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優秀習作:
「望著天空,看著白雲,又遠又近,有一種刺眼的感覺。……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陽光照射在路旁的樹上,像被擊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風輕輕吹過,我多想將我現在所有的感覺都寄託在風身上,讓它隨風遠去,隨風消失。呼,一天又過去了。」
評價習作: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當中。
因此,學會在文章中欣賞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學會在作文中運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個作業 就是要來運用這個精髓:在接下來的四段中,自己學著欣賞這四幅畫面,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主要抓住兩個點:第一,描寫過程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屬於情景交融的,有什麼效果?在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的同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認真的閱讀文章,帶著問題去思考。
五、作業
1、背誦第2-7段。
2、掌握字詞及課下註解,准備小測。
3、完成練習冊。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鞏固對課文中生疏字詞的掌握。
2、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方法自己欣賞文章,領會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和評價)
3、掌握多種景物描寫的方法,並努力通過聯想和想像充分地運用。
二、教學過程
(一)檢測字詞5』
(二)導入 5』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學習了他描繪下的第一幅畫春草圖,這幅春草圖是怎樣的呢?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背誦一下這一段。
作者並不單純用春草圖來表現春天,他還描寫了春天的花,那麼春天的花是怎樣的呢?請一位同學來背誦這一段。
(三)春花圖8』
1、假如現在你手中還握著一架攝像機,按照課文的描寫,你將如何進行拍攝?
明確:從樹上似錦的繁花移到花間喧鬧的蜜蜂,最後移到地上草叢中爛漫的野花。 從高到低 作者在進行景物描寫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是值得我們在在作文時學習的。
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幅畫美不美?
誰能具體說說朱自清筆下的春花為什麼能夠寫得這么美?
預計有如下幾種答案:因為朱自清喜愛春花,在描寫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識廣博,語言美,在描寫中使用了修辭手法。(引出修辭)
3、這段話共有幾句話?想想每句話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寫出了春花的什麼特點?
明確:(1)擬人,寫春花報春的氣勢。
(2)比喻,寫春花色彩的艷麗。
(3)通感,寫春花氣味的甜香。
(4)襯托,寫春花數量的巨大。
(5)比喻,寫春花種類的繁多。
總的特點:春花萬紫千紅,爭芳奪艷。
(附:用擬入,寫桃樹、杏樹、梨樹;不簡單地說花朵開得茂盛,而以「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描述,寓樹以人的情態、動作,「趕趟兒」,表明爭先恐後地,要趕上這一趟兒,趕春天,趕春光,百花爭春,這就把是寫活了。用比喻,1,寫花色的艷麗,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來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像。2,為什麼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沒有直接寫到太陽,但卻能夠讓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陽光,沒有直接寫到風,但卻能夠讓人明顯地感到一股習習的春風。)
從中,我們看到,五句話,寫了五層意思,層次極為分明,都圍繞著春花寫,中心十分突出。從中我們是不是能獲得一些對作文很有幫助的啟示呢?——寫文章要圍繞中心寫。在圍繞中心寫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讓文章更加的精彩,讓你所描繪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這就非常需要修辭的運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寫到了風,寫到了太陽,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同時他也將這段對春花的描寫引到了下一段對春風的描寫。現在請全班同學朗讀第5段。
(四)春風圖10』
請一位同學起來背誦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體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寫,我們也容易讀。而春風是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作者怎樣去寫呢?
1、作者寫春風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
先寫風的溫和,再寫風的香氣,後寫風的和悅。
2、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從人的哪些感覺來寫的?
觸覺、嗅覺、聽覺。
3、作者從觸覺寫春風,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比喻,把春風比成母親的手)為什麼要把春風比成母親的手,而不比成父親的手,或者其他什麼人的手呢?
明確:母親手的普遍特點是溫順柔和,而父親的手的特點是粗廣剛毅。因此,這一比喻從觸覺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把本來看不到摸不著的風形象化了。同時這個比喻也印證了前面古人所講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因為對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會因為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風卻不一樣,古往今來,人們對春風的感受卻是一致的,像母親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點。
4、才說了,風本來是沒有味道的,這里哪來的香味?
這是因為作者通過嗅覺感受到了春風帶來的各種氣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有青草味兒,也有花的香,寫出了春風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還藉助聽覺寫出了風的和悅,請問他聽到了什麼?
鳥兒「清脆」、「宛轉」的叫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和輕風流水應和,這是多麼動聽的音樂。
6、以上我們看到作者從觸覺、嗅覺和聽覺三個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圖,作者也同樣運用了這三種感覺,還有視覺。從中,我們看到,文章對春景寫得如此具體生動,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覺和深切地感受分不開的。這里我們又獲得了一種啟示:要獲得實際感受,就耍仔細觀察,觀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齊開放,使大腦同時通過五條渠道去認識和表現事物。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要在實踐中提高觀察能力的一種途徑。
(五) 春雨圖5』
那麼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請同學們朗讀第6段。讀完後思考或者自由討論兩分鍾,讓學生上台填寫表格。(目的是讓學生試著用自學或探討學習的方式欣賞文章。)要說出體現在哪裡。
明確:
順序,由物及人,由近及遠。
修辭,排比,比喻。
特點,細密,輕盈。
(六) 迎春圖5』
以同樣的方法學習這一段。
(七) 贊春4』
請同學朗讀8—10段。說說這三段贊頌了春天的什麼特點:生機勃勃,千姿百態,充滿活力。
(八) 活動3』
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為什麼?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個字或詞談談體會。
(九)總結1』
評價同學的談話。從文章中作者體現出來的感情,到從作者景物描寫的方法給讀者的啟示,要求學生能夠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進行作文。
三、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並讀熟《古代詩詞五首》
四、板書設計
春
一、 盼春。
盼、來、近(總領 全文,開啟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總的輪廓: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二細致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 圖、迎春圖)
春草圖(草報春):偷、鑽、嫩、綠、滿——草
坐、躺、打、踢、賽、捉——人
春花圖(花爭春):態——桃、杏、梨,趕趟兒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風圖(風唱春):觸:撫摸
味:泥土的氣息、草味、花香
聲:鳥聲清脆宛轉,笛聲嘹亮
春雨圖(雨潤春):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狀:密密地斜織、屋頂上籠著層薄煙
景: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燈、人、房屋
迎春圖(歡迎春):城鄉、老小、舒活、拌擻、一年之計在於春
三、頌春:三個比喻句(春天像……)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學本課時將課文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朗讀為主,用30分鍾聽讀、齊讀、自讀,然後用15分鍾進行了分組朗讀比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同學們不僅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把握了課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細細地涵泳品味,進一步領會了作品的意境、風格與美觀。第二課時,我將品位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採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本課的優美語言有真切的體會。起先20分鍾,老師檢查字詞,介紹作者和背景,然後幫學生理清思路,進行整體感知,尤其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生以「漁」)。在這個基礎上,品位語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我布置同學們圍繞兩個題目(如前)分小組討論5分鍾,讓同學們大膽發掘文章語言精彩之處,尤其是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修辭的妙用、各種感觀的調動等。除此之外,還要求同學們進行聯想拓展,把課內外所積累的古詩文寫春的名句進行一次大整合。
最後20分鍾,就是這堂課最出彩的地方。同學們踴躍發言,這是出乎我預料的,連平時最膽小、對語文沒有興趣的幾位同學都發了言,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們都說出了對課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謂「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勿庸置疑,這些回答雖然顯得還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這畢竟是同學們自己自由探討得來的,比起老師越俎代庖的「灌輸」或許更有效果,更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
③ 初中語文課文教案怎麼寫
教案(教學方案)即預設的教學實施計劃。編寫教案必須以鑽研教材、充分備課為基礎。教案的構成包括總案(也叫做「總貌」)和分案(分課時教案)兩部分。總案是一個課題的總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時數、預習內容和要求」等項內容;分案指每一課時的教學實施方案,主要有「教學要點、教學過程和內容、板書設計」等項目。
按詳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詳案、簡案之分。詳案接近於講稿,不僅寫出問題解析的內容要點,還寫出講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語言。簡案只列明各環節、具體步驟及其內容要點,講述語言則從略。
教案的寫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實際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種種的便於施教的寫法。新教師宜按規范格式寫詳案。教案的呈現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兩種,但內容是一樣的。
按照教學規范,不論什麼課型,上課前都應編寫教案。下面主要介紹閱讀課教案的基本項目和寫法(作文課教案主要在「教學過程和內容」部分有區別)。
課題(居中書寫)
——即所教課文的題目,如「社戲」。一般不須註明課文作者姓名。
教學目標:
——即通過本篇課文教學,期望學生達到的語文知識能力、語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具體結果。教學目標要具體,忌浮泛。一般說來,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有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可省略)、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如某教師擬設的《背影》閱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體會本文樸素真摯的語言特色。
3、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目標通常以省略主語的無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不同情況,重、難點可分述亦可合一;與教學目標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與目標有較密切的聯系。重、難點的陳述角度(隱含的主語)也因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學方法:
——本課題教學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規范表述,如「講讀法」。運用多種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講讀法,輔以討論法」。不必展開說明。
教學時數:
——本課題教學的計劃時數。如「2課時」。
預習內容和要求: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具體要求,未安排預習則無此項目。
根據實際情況,還可在「預習內容」前增列「教具」等項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頁面可分為兩個區域:在右側留出1/3寬的縱向空間,作為「板書內容」欄,列出伴隨教學進程出現的板書內容。
第×課時
教學要點:
——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主要內容,其實質是本課時的「總案」。教學要點的表述應具體、切實、扼要。如教學僅1課時,則無須標注「第×課時」,「教學要點」也可省略。
根據需要,這里還可增列「教學設想」、「多媒體手段」等項目。
教學過程和內容:
——也稱「教學內容和步驟」。按預設的教學進程,依次列述教學各環節、步驟及其具體內容。總案所設的目標、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等預想,應在分課時教案中加以落實。分課時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安排的時間長度應在45分鍾內。
各步驟中包括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選用的教學方法。具體的步驟大體有:一、檢查預習或復習舊課;二、導入新課,導入語應精心擬制,能較好起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的作用;三、學習新課(或講讀新課),此部分應按實際環節實寫詳列,如介紹時代背景、朗讀全文、齊讀第×段、討論××問題、講解或分析××部分(或問題);如有討論或提問,除列出所提問題外,還應寫上執教者預設的講述內容。四、小結。五、課堂練習。六、布置作業。以上環節可有所變通。「學習新課」部分應做到綱目清楚,條理分明。尤應注意正確使用層次序號。
附:板書設計
——即關於預設的板書內容在黑板上最終形成的結構狀態。通常指主體板書,有時也包括預設的輔助板書(如語文知識要點、作家作品常識等),但不包括教學中的臨時板書。
板書內容應揭示出課文精要所在,體現教學基本思路,能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把握重點,便於記錄、利於記憶。
板書設計講究直觀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美感效果),以簡潔為上。主體板書安排在黑板中間的主要區域,左右兩端安排輔助板書或臨時板書。
一般情況下,板書按課時設計。如果有課題的統一板書設計,也可附列於最後課時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學生實習時實際執教的教案及課堂簡要實錄,含總案和第一課時分案。附上供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1、了解全文氣勢雄渾的特點,學習本文敘事簡潔、語言洗煉、詳略得當、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新聞的文體特徵及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
1、氣勢雄渾特點;
2、新聞的結構特點。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全文,感受它的氣勢,查詢生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檢查預習作業。
2、提問法導入。
3、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定義;四個特點;結構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題(氣勢)。
5、背景介紹。
6、課文講讀(電頭、導語、氣勢)。
7、小結。
8、布置作業。
(按:此為備忘式要點。)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
1、請同學上台給生字詞注音:
荻、銳不可當、殲滅、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義
荻港 dí 銳不可當dāng
獲得 huò 當真dàng
殲滅jiān 要塞sài
阡陌 qiān 阻塞sāi
纖維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責sè
(二)講讀新課
1、導入:
同學們,一個星期前我給大家朗讀了關於美國9·11事件的報道,這一個多星期來,同學們一定又看了不少新聞,下面請幾位同學談一談,這一個星期來他看過哪些新聞,看誰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從近期重大新聞入手,導入簡潔。)
2、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新聞單元了,我們所說的「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概念。廣義的「新聞」泛指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關於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新聞評論、通訊、社論、典型報告等;狹義的新聞指簡要、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下面,請同學們翻到課本P165,把消息的定義劃下來,通過這個「消息」的定義並結合大家所看過的新聞,大家想一想,新聞(消息)有哪幾個特點?(按:實際授課還引入「街談巷義」對比,並由學生議論、歸納)
明確:1、內容真實 2、迅速及時 3、有價值 4、簡明扼要(板書)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消息的結構有五個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學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學請看課後練習題第二題。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麼呢?(學生回答)(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這同時也是?(記敘文的六要素)。
3、解題
現在開始講讀課文。這則消息的標題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是一個什麼句子?(主謂句)主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謂語?(橫渡長江)說明的對象?(人民解放軍)數量?(百萬)地點?(長江)標題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百萬、橫渡)這個標題准確、簡煉地概括了內容,可謂「點晴之筆」或者說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氣勢提問,抓到本篇要妙。當堂學生齊聲回答:橫渡,百萬;執教者還臨場發揮,板書兩行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標題是文章的眼睛。)
4、電頭及導語講讀(插入時代背景、朗讀全文,感受全文氣勢、情感):
(1)下面請大家注意注釋①,再看看課文的第一行「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這叫「電頭」,說明了消息的來源地點?(新華社)時間?(22日22時),體現了消息的什麼特點?(迅速及時)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淮海、遼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殲敵一百多萬,取得全國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垂死掙扎,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人民解放軍於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2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22日夜,毛主席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按:此處插入時代背景,設計得好。實際授課改為提問,學生爭先恐後回答,末了,又引導學生用「勝利在望,勢如破竹」八字歸納。)
(3)下面請一位同學充當我新華社的播音員,為我們朗讀一下課文,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出對我解放軍取得碩碩戰果的喜悅之情和我軍勝利在望、勢如破竹的昂揚風貌。其他同學注意思考一下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按:朗讀與文章特點「氣勢」結合,與情感體驗結合,好。當時一生讀後,全場鼓掌。)
(4)請一位同學回答課文的劃分。(導語、主體)
導語:第①、②句。主體:第③句到完。
(5)導語中,哪一句話表現了參加戰役的人數之多?(「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說明戰線之長的是?(「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表現了攻勢之凌厲的是?(「沖破敵陣」)寫出了渡江范圍之廣的是?(「西起」「東至」)。短短兩句話,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展現了文章的氣勢,語言簡潔流煉,體現了新聞簡明扼要的特點。(按:此設計最好,再談氣勢,卻非簡單重復,而是進入分析,分析遺詞造句如何表現出了氣勢雄渾、勢如破竹。執教育還將「人數之多」「戰線之長」「攻勢之凌厲」「范圍之廣」寫到黑板上,每寫一句,學生齊聲回答文中相應句子,真有點群情激動。)
(6)齊讀導語,加深體會(按:(6)緊接(5)而來,再次感受文章的特點和用筆的要妙。當時朗讀效果甚佳,教學達到一個高潮。)
5、歸納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新聞的相關知識,有新聞的四個特點,消息結構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體回答),我們還學習了課文的電頭和導語,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時」和「簡明扼要」兩個特點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渾氣勢如何體現在標題和導語中。
6、布置作業:
①把生字詞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課後練習三、四;③體會主體部分「勢如破竹」「氣勢磅礴」的特點,以便第二課的討論。
(三)板書設計
(此從略)
(按:「氣勢磅礴」或「氣勢雄渾」,是這篇新聞的主要特點。授課者自始至終注意把握這一點,處處呼應。這就是 「美」在此處,「美」的發現。授課者還不自覺運用了文體學的文本分析理論。知識、能力、情感也都有體現。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簡明得當,教學活動豐富,「朗讀」處理得好,「問題」設計得好,教師解讀點撥的語言也准備得好。教學環節完整,教案內容條理很清楚,操作性強。)
④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建議
一、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契機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局限在語文教材上、語文課堂上,從而導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壓抑和被動的現狀。就語文課所選編的教材來看,它涉及了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美術、數學、化學、歷史、物理、生物等諸學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學科屬性,我們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也正是這種綜合性的特點為我們開設語文拓展性課程提供了契機。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們傳遞了拓展性教學的理念,如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先生提倡過一種文本拓展式的讀書方法,他在《關於國文的學習》中說:「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在選文本身。……還須進而由此出發,做種種有關系的研究,以擴張其知識。」①他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大量的相關性書籍聯系起來一起讀,以便加深和擴大知識面,以點帶面,由此及彼。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更有過比較精闢的論斷。他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准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涵
所謂語文拓展性課程,它是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培養目標,以強化學科間的關聯和整合為能力延伸,從「大語文」的視角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指向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學習活動。它著眼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互為補充、擴展視野、綜合映襯、加深理解,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辯證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等等,達到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有效開發和實踐的指導原則
⑴以深化課內教學為基礎
課內教學課程是課程標准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落實課內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拓展性課程得以開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知識拓展類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延伸、應用和整合。拓展性課程更講求知識的整合性。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紛繁復雜,彼此孤立、缺乏聯系的單一知識和技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往往無法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有組織、有系統地將靜態的知識放在動態的實踐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學生記住低層次的零散的知識點,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養學生建構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和能力上,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不但課內教學效果為零,而且還切斷了拓展性課程的可能。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兩個星期後,「聆聽」和「閱讀」的學習效率在20%以下,而「討論」「體驗」和「實踐」的學習效率達到70%以上。拓展性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儲備的關聯性知識來創造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此獲得學習體驗和能力的鍛煉積累。這樣,通過已有知識帶動新知識的理解,在那個已知的知識系統上重構和完整新知識,使之成為新的更完善的知識系統。如此「討論」、「體驗」和「實踐」所獲得的新系統的「持久性」、「高效性」將跟隨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乃至個人終身學習。
比如要開設「唐詩鑒賞」的拓展性課程,就要求學生在課內教學中識記並總結出古詩欣賞的基本入門點,分解出詩歌語言、意象、表現手法、時代背景等幾個要素,然後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分項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實踐起來,從而在應用中逐漸形成唐詩鑒賞的能力。而老師在這其中只是充當知識的引導和整合的輔助者角色,把學習主體地位完完全全還給學生。
⑵以激發和生成學生興趣為先導
在課程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是不可以自己憑空想像角度、方向等問題的,不能把自己認為有益的的東西強加於學生身上,這樣既誤解了拓張性課程的內涵,也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們對拓展性課程的期望值,打擊了學生們主動投入的積極性。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如何選點、設點呢?關鍵在於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先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又反過來生成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可持續循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准備好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對語文學習進行自我尋找、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探求語文世界的奧秘,此時教師是他們學習道路上的商量者。
當然也有時候學生受制於能力的儲備有限不能准確的確定有價值的拓展性課程研究方向,純粹是為了興趣而割裂了語文拓展性課程本身與語文學科的內在聯系,比如有些同學提出的「動漫語言研究」,雖然符合學生興趣優先的原則,但作為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販賣的是文化快餐的動漫來講,其語言是很少有研究價值的。所以在這里,教師作為商量者,應該及時地予以撥正。
⑶以結合實際學情為基點
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學情,如若「好高騖遠」,不但達不到拓展性課程預期所要達到的效果,可能還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教師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③教師在與學生商量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方向過程中,一定要切實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學情,比如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名著要求之一是學生閱讀《水滸傳》,它給出的閱讀建議是這樣的:「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閱讀時,要特別注意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同時也要認識到,由於時代的局限,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濫殺無辜、歧視婦女等封建糟粕,這是需要加以鑒別和摒棄的。」④那麼如果讓七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看這部《水滸》,完成以上的閱讀要求,我覺得是不符合學情的。剛入學的七年級學生沒有或者甚少接觸古文,雖然有部分學生有看過縮減版的或者現代漢語版的,雖然《水滸》本身是白話文小說,雖然也不乏某些學生文言根底不錯,但是就面向全體七年級學生來講假若開設「水滸評議」語文拓展性課程就有點脫離學生的基本學情。那是不是讓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這門「水滸評議」的課程就合適了呢?也不盡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閱讀建議適當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學生像《百家講壇》一樣做學者型的研究,對其社會根源、社會理想等有深刻認識那也是不現實的。
⑷以多種評價方式為手段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拓展性課程學習評價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段特點,採用書面測試、口頭表達、才藝展示、模擬表演、實驗操作、探究記錄、調查報告、作品展示、小論文撰寫、特長認定等多種方法。」這些評價方法中大部分都能應用到語文學科中,它們都將學生置於具體情境中,並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結果作出判斷。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應和其他學習方式完全不同,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應是綜合能力的考察,諸如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能力,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尋求獨立見解的能力等等,教師要重視的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只注重學習的結果。因此,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把學習的舞台還給學生,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綜合素質為宗旨
拓展性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將聚焦點從知識、分數等客體轉移到學生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這是生本課堂的體現,也是課程改革的本質性進步。
比如筆者最近開設了「兒童繪本的鑒賞與創作」這項語文拓展性課程,把它分為16課時進行安排:
1、資料搜集和整理階段(1課時):學生課外自主通過網路等手段搜集經典兒童繪本,課內師生把大家搜集的繪本整理成一份不少於50冊的書單。
2、閱讀分類階段(3課時):學生有效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充分閱讀書目上的繪本,並把它們按照個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類。
3、鑒賞探討階段(5課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相互間交流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分類(預設學生會從表現形式、語言特色、教育意義、畫面色彩上等分類),然後要求學生從中探討兒童繪本的共性,最後思考總結一本好的兒童繪本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
4、模仿創作階段(6課時):學生根據總結出來的優秀兒童繪本的特點進行小組模仿創作。
5、展示評價階段(1課時):把學生們模仿創作的兒童繪本裝訂成冊,通過多媒體向全體學生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它們彩印出來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長展示,提高學生們的活動積極性。
在這個課程設計當中按照由易到難的學習梯度,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在第一階段中培養了學生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在第二階段中培養了學生有效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並對閱讀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第三階段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在第四階段中繪本故事的創作編寫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插畫的繪制上色培養了學生想像和繪畫能力,學生間相互的分工、溝通、合作凸顯了統籌協調能力,而對分工的完成也體現了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當然,最後的評價展示階段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語文拓展性課程始終帶著語文學科的印記,它能有力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但同時它又是超學科的,它培養的目標直指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關注的是人切實的成長。
四、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意義
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⑤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開展拓展性課程時,語文的學習就不只是停留在課文學習上,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生活,從語文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這種打破時空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討論、去發現、去實踐,這種打破陳規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⑵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拓展性課程就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無論何種拓展性課程都離不開合作小組的構建,而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課程活動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探討、合作、實踐無不體現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幾個小腦瓜子擠在一起傾聽同伴們的意見時,當他們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時,當他們為了一個難題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提高,他們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增強。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說:「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合作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⑥對以實踐性、綜合性更強的拓展性課程來說,是符合其天然的屬性的。這樣日結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課程在其他課程當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最終目的還是語文素養的提升,它只是立足於課內,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師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學生在課內學習中興趣熱點、思維活點、學習難點的內容,在課外拓展性課程中更好的填補空白、查漏補缺,多形式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的學不再是單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語文拓展性學習的誤區
⑴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李海林老師在「語文百年問答」的訪談中講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負載的內容,惟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師在學習目標上的定位出現了「非語文」的現象。在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設定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與語文有關的人文素養方面的話題。讓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查找資料、研究資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去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
⑵學習形式的操作沒有緊扣「語文」
拓展性課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文本和網路資源的鏈接,有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滲透。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主次顛倒。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採取哪種方式,都只是載體來引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論是詩文吟誦、課本劇表演、故事新編、繪本創作等等,每一種活動的展現都要緊扣語文學習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使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⑶拓展性課程的目標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好高騖遠
實踐中開展的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容要符合實際情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實際,因材施教。因此還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化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最近發展方向」,設置有梯度的活動內容,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拓展性課程中找到自己在現的方向和目標,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真正立足於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光發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課程的目標,達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學習成功體驗的獲得。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踐,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繫上構建並完整新的知識體系,逐漸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在強化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拓展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有效發展。要知道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才是教師終極一生所要追求的。